重返中世纪是由理查德·唐纳执导的一部拍摄于2003年动作,科幻,冒险片在美国上映,主演由保罗·沃克,弗兰西丝·奥康纳,杰拉德·巴特勒,比利·康诺利,大卫·休里斯,安娜·弗莱尔,尼尔·麦克唐纳,马特·克拉文,伊桑·恩布里,麦克·辛,朗贝尔·维尔森,马尔顿·索克斯,罗西弗·萨瑟兰,Steve,Kahan,大卫·拉艾领衔。 老教授爱德华·乔斯顿(比利·康诺利 Billy Connolly 饰)是一名致力于中世纪考古的历史学家,而发掘14世纪遗留下的拉洛克城堡一直是他的毕生心愿,然而直到今天,一家国际科技公司的总裁罗伯特(大卫•休里斯 David Thewlis 饰)愿意投资该项目,乔斯特的愿望才终于得以实现,他便马不停蹄地与儿子克里斯(保罗·沃克 Paul Walker 饰)一起组建了考古小组准备前往法国,探寻当年的古战场。然而考古小组成员在一次很平常的挖掘中,发现了一张1357年的求救纸条,署名竟然是乔斯顿教授,附近还发现了教授的眼镜,但距今已600多年。百思不得其解的组员们找到投资人罗伯特,方知野心勃勃的罗伯特竟秘密发明了一架时光机器,能穿越虫洞将人送回到1357年。面对着这个可怕而神奇的工具,克里斯决定带领成员一同重返中世纪,拯救父亲。然而他们谁也无从预测,在虫洞的另一头等待着他们的会是什么… 本片改编自美国作家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的同名小说。
时间旅行,领主,要塞,百年战争,中世纪,单耳骑士 !这些元素根本就拍给我这种SCi Fi and 历史迷的啊>< 科幻的部分关于众猪脚再怎么折腾也改变不了历史在诸如《时间机器》之类的电影里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打个比方如果您错过了一个把妹的绝好机会想回到过去,你只会无数次次收到妹子无情的好人卡,因为如果你们真的有奸情你会回到过去吗?)-____,-当然也有别的Sci fi 作品论证能够改变历史的,具体神马理论本人不才看完就忘得干干净净了。
《重返中世纪》是“timeline”的中译名字。
作为畅销小说,我在网上看过txt,不过,不全,所以,才想着看完电影。
电影与小说多少有些区别。但,爱情总会被科幻小说的作为最佳闪亮点去描绘的,虽然不少科幻小说写得很飘渺晦涩。
这片子里有两对情侣,一对是开始就并不让人看好的一对,结果,随着男主角之一救父的行动,自然女主角之一也就爱上了英雄,第二队则是男的生于1971年死于1352年的穿越男,穿越时空之后,他爱上了历史上的某个“名”女士,然后,就没有再回到现在的时空了。
我闲读中世纪史的时候,总不怎么喜欢中世纪那种厮杀,觉得过于残忍,我一向支持“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过,这是个兵法的极限,做到很难的。
这片子也不见得多血腥,西方的重剑总有一种别样的美,记得温州有一家专门出口这种剑,日本人也喜欢做西洋剑来收藏。
穿越时空,这四个字足够吸引人,各种各样的穿越方式,这次的穿越方式是“DNA传真”,然而,传真有可能扭曲,对人来说,则器官等有损伤,一开篇的经常穿越人的身体检查报告很让人为之揪心,结果,穿越的是7个人,回来的,只有3个人。
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是否真的有国家达到了这种技术,理论上是成立的,但,要做到,则需要很多很多的资源,用《星际之门》的术语说叫“ZPM”也就是零能源模块(Zero Point Module)。而影片里似乎对能量没什么需要,仿佛什么功率都能轻易达到。
至于爱情,写得都是在乱世里逃命里的生死与共,记得曾经看过一句话,生死与共所产生的爱情,在平静之后,往往不长久,理由很简单,离开了那样的压迫的环境之后,双方的很多性格都会暴露,而这片子里的生死与共所产生的感情却基于短暂的6小时中。那只能用一见钟情来界定了。好在这份爱情寿终正寝。
总体来说,人物刻画是硬伤,性格都苍白,好在音乐还行,豆瓣里,我给了四星,算是鼓励。
一帮科学家以为发明了一台可以让物流业一夜间消失的机器,可以把任何物体(包括人)解体为电子信号,然后通过这台传真机原理的玩意瞬间发送至任意指定空间,完了再还原成原形。
这引起了一位考古学教授的兴趣,他自愿当实验品。但谁也没想到会遇上虫洞,机器转移的是时间而不是空间,把教授原地不动地送到了1357年的法国,正赶上中世纪英法百年大战的卢克堡战役。
教授回不来了,但他很聪明,通过一封留有600多年墨迹的求救信和一块现代光学镜片,暗示这帮科学家,在不同的时间维度里他仍然活着。
得到这一信息后,这帮科学家立即组织了7个人,以同样方法穿越过去营救教授。但穿过去才发现英法正在开战,乱战之中他们一上来就稀里糊涂死了3人,还剩下4人。
更为要命的是其中一位队员私带了一枚手雷过去,就在他被乱箭射中的一刹那,这个倒霉小子按下了返回按钮,手雷却没扔出去,带回发射场后爆炸,把穿越过去的所有人的返回希望给炸没了。
而教授此时已被英国人抓起来关在卢克堡里。剩下4人要在不改变历史的前提下营救教授,还要在规定的时间里返回,这尼玛简直不是人类可以完成的使命……
这个电影太好玩了。
里面对中世纪战争和环境的还原也蛮用心,中世纪的封地和fort就是那个样子滴,一塌糊涂的生活也是哪个样子滴,- -+领主们光鲜的盔甲下都是跳蚤,吃饭也是就着鼻涕啃土豆地。打仗么就是几十个买得起盔甲的骑士带着一帮拿长矛和十字弓的农民(英格兰长弓手的训练周期和成本都是很吓人的,虽然设计频率低,容易上手的十字弓其实更加普遍,因为重头戏是攻城战,法兰西的牛叉骑兵表现不多)烧杀抢掠,还有希腊火啊,><拜占庭帝国的杀手锏的确在历史上左右了不少战役的结果。装备的还原也很到位(盔甲,纹章和武器都可以和ospery的图鉴对得上的,感觉西方人做这个一直很认真不像国内的雷片。。)
-。-对于不感冒科幻和历史的同志。。额,猪脚们的演技确实都没神马突出的地方,剧情硬伤也不少,男猪和女猪的JQ来的也太莫名了。。还没单耳骑士和法国妞有说服力。不过中世纪砍人如切菜的紧张感和体验还是很有力度的,说到底好像也是世界观的构建和还原度好。总之片子值得一看,LZ也要好好补课翻原著去了>_<
很不喜欢的地方是电影里一再有人死去,而且往往这个人的死昭示不了太多东西。七个人中两个具有较高战斗力的人(海军陆战队退役队员,没记错的话),刚刚回到中世纪就被射杀了,有一个人蠢到携带手榴弹回到中世纪,结果在绝望中穿越回现在时炸毁了实验设备,害惨了所有同伴。
感觉电影中对人物的刻画比较苍白,不光是那个女历史学家凯蒂,那个带他们回去的人,还有法军的统领,他们统统容易在情势急转直下时陷入疯狂,情绪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几乎没有一个在危机中比较镇定,比较能够力挽狂澜的角色。这一点跟魔戒这样大片还是有距离的。个人认为英雄人物的塑造应该能让人看到黑暗降临时的悲悯和黎明到来前的希望。
写这篇影评的时候,一直在听结尾的音乐。配乐还是很优美的,有欧洲中世纪的味道。
整部电影的战争场面虽然不算宏大,只是刻画了英法百年战争中的一场战役,但夜间攻城火箭呼啸的场景却还是壮观而震撼的。而且英法对垒时互相呼喊口号,对于学语言的人来说也是很有趣的事情。何况回到过去亲历历史,对于历史学者来说,应该也是颇有吸引力的事情。
这样描写穿越时空的作品中不可少的因素就是改变历史以及现代人与古代人的爱情故事吧。还是觉得两个人的爱情固然浪漫,影片中的篇幅却又偏少。
影片中有一句话说到,“我们比他们多了650年的知识。”但是在实战中,可能久居办公室的现代人不一定能在实战中打赢习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古代人吧。这样想来,其实影片中那么多小角色的过早死去也成了这种穿越时空题材的残酷性。回到中世纪也许真的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浪漫的事情,我们通常想到的总是有未受污染的美景、浪漫的诗歌、贵族骑士的翩然风度等等被时间和历史美化过的事物,却未想到语言的鸿沟、极差的卫生条件、流行病横行等等令人毛骨悚然的真实状况。
总体而言,影片好像尝试从很多角度来塑造一些东西,时空穿越、历史、亲情、爱情、友情、背叛,等等。线索也很多。但无一偏废也导致了无一成功。当然,如果你像我一样是中世纪历史和幻想作品的爱好者,这部片子还是值得一看的。
————————我是分隔线——————
那么就开始把书和电影作比较吧。
可能我先看这本书然后在很短的时间之后马上看电影的话会带有不爽的感觉,电影竟然省去了那么多精彩的东西!可是分开来看这两部作品,电影为了情节紧凑并且方便表达做了许多努力和非常妙的改动。
书中之前的情节介绍占了约三分之一,电影中的比重似乎少些。因为很多铺垫用文字描写出来是轻而易举,但在电影中不能每次都自然地通过动作或他人的介绍表现出来。于是首先,关于“时间旅行”就在电影中得到了简化。为了观众能听懂,电影中去掉了书里关于量子物理的介绍,当然还有那个波的干涉实验。把故事中“时间旅行”的技术背景和意义完全改变了。书中描述道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无数个并行的空间,每个空间发生的一切都在不同的时间。它们互相不可见却互相影响着。所谓时间旅行其实是移动到其他空间。因为这样的空间的数量无穷,所以我们能够回到任何时间。这个解释比较毛骨悚然。电影中仅仅解释道,他们本想做物品的传送,却发现东西不仅去了另一个地方,也去了另一个时间,而且他们通向那个世界只有这一个接口——1357年的Castlegard。这样的简化对剧情没有坏处。
书中对ITC也做了详细地介绍,特别是那个总裁的个性特征,在电影中也省了,反正我们知道,大公司没一个好东西,头头尤其如此。电影人物关系与情感做了改动使之更清晰,书中有篇幅通过经历和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电影不可能。我当初就很疑惑在豆瓣上看到的Chris介绍时是“教授的继子”,我看到的明明就是真的儿子。原来这是也只是书中的设定。电影里同样加入了人物的感情基础,并把一切人物理想化了,通过加入Francois在开始被杀,直接地显出了Oliver的残暴(那段情节编得很好,非常),而他的对立面——法军将领Arnaut则被描绘成了一个高大英俊的正义的代表。Lady Claire的身份也从因为复杂原因被Oliver软禁的英国人变成了Arnaut的妹妹(这个比较#$%^$%^$%^$%^$%)。从贵族为了各种复杂的原因莫名其妙打仗变成了侵略与反侵略,这样使得观众更易接受。书中则更客观更复杂更真实,虽然人物都没有那么可爱了。
电影中有一处我印象很深。开头的时候Marek在对失望的Chris讲过去的事务的魅力时给他看挖掘出的石棺,雕像上的骑士少了一只耳朵并且不是因为雕像的损毁。Marek说历史研究的魅力就在于他想知道这是谁,为什么,背后有怎么样的一个故事。在最后战斗时Marek被砍去一只耳朵,本应因剧痛而无法在战斗的他忽然想到那个石棺,欣喜地喊着 “It’s me!!”并越战越勇。书里对Marek从各个角度做了详细地介绍,使得我们完全明白他太热爱中世纪了,他希望自己在那里生活。也因此,他放弃了在最后一刻全速跑回去的尝试,虽然成功率很大,他还是留下来了。他希望属于那儿。电影则用一段爱情搞定。当最后他救出Claire时,对着呼唤他说 “Let’s go home”的朋友说 “I’m home!”,这场景还是挺感人的。书中特别表现出了Chris的变化,如第二天Chris对受伤没有任何抱怨,这与以前形成反差,以及在之后的行动中所渐渐表现出的聪明勇敢和乐观,同开头刚来到那里的胆小和赌气也形成对比。和因此从书中更多地看出,最后他能与Kate在一起并非单因电影中表现出的“患难与共”,而更多地,恐怕是基于Chris的成长。
另一面,在控制中心的爆炸事故后,书中对Stern的才能与他和Gordon一起所作的尝试和努力的描述也很精彩,事故不断,令人紧张。同时穿插着总裁Doniger的话语和行为——这在电影中都减弱了。两头兼顾的章节安排做得很好。
虽然看这类书我们都知道主角永远死不了,虽然时间紧但他们肯定能在最后一秒前回来,但我还会急切地想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因为我们无法确定他们什么时候会倒霉,倒霉到什么程度。可以他们在1357年的遭遇就是不断地倒霉,而且非常的惊险刺激。就是看着他们好像脱离危险了,突然又有哪里出问题了——这样的情况不断发生。这也是这个长故事能一直吸引我看下去的原因。
仔细看看,还能发现电影选取了许多书中描述的细节,但是经过重组有时也作了其他的用处,在此不一一赘述(汗。。。明明就是不高兴去找)。
朋友看完电影后说,如果没有他们搀和法军未必能赢。这就是历史。而书里对此有更详细地解释:曾有一个很著名的说法来证明时间旅行的不可行—— 你可以回到过去杀死你祖父,然后你就不可能出生,那你也不可能杀你祖父。Doniger (还是Gordon?)对此的解释是:你能回到过去,但因为种种原因你杀不了你祖父,或者你杀了他但那时候你爹已经生出来了。在当时,教授被迫帮助Sir Oliver制造希腊之火——这似乎能够帮助英军打赢——但同时Kate和Chris找到了秘密通道也因此帮助法军进入。这么看来,他们做了很多事情,但都是帮助历史按照原来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
书中的结尾是他们在Marek的雕像前的对话,以及最后一小节的景物描写,一切都过去了,他们想着Marek。平淡,但看着感觉很舒服。而电影中的结尾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说,如果Marek和我们一起回来了,不知这石棺上会写些什么。Chris念着上面的文字:卒于1382。然后 Kate动情地,慢慢地说:Born in 1971……
————————分隔线我又来了——————————
这部小说属于sci-fi,但其中令人称奇的除了对时间旅行的奇妙解释,还有对历史的精确描述。参考书目就占了四页,大部分是有关历史的,还有一些关于科学。作者在后记中提到他受了许多科学家的启发,得到了一些历史学者很大的帮助。这部作品如此优秀,一方面是因为作者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依赖于这些知识。就我个人而言,单纯的冒险故事已不能取悦我了,要么就看想象力丰富到极致的魔幻作品,要么就像这样——除了惊心动魄的故事之外还有丰富的某些领域的知识或一些问题的深刻探讨。在此我推荐另两本书——《恐惧状态》和《冰站》。不过提醒一句,毕竟是科幻作品,这两部作品也都存在为了目的断章取义或是因作者知识的限制而犯的错误,不能代表科学。
本文原发于我的blog。。。http://blog.52harrypotter.com/user1/630/archives/2006/138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