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中字
HD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演员
15年2023
追魂镖
万灵
霹雳甜心
探险迷局
空前劫后漫天飞
妈妈回来
别惹乔尼
尼斯湖水怪传说2
父亲叫做仁青(原型桑杰曲巴),一直在守护着边境,仁青有着自己的信仰,就是不能让祖国的一片土地流失,不能让祖国的一点东西丢掉。 仁青在妻子离世、生活艰辛之时,仍与女儿作为玉麦乡唯一一户人家留守故土。随着两个女儿(原型卓嘎和央宗姐妹)渐渐长大,向往山外生活的她们对于父亲的坚持有着无奈也有过抗争,但最终还是真正理解了父亲爱国爱家的良苦用心。接过父亲旗帜的姐妹俩也不断成长为祖国边疆的忠诚守护者,见证并创造着玉麦乡新时代的繁荣。
尽管作品体量有限,但是思想和艺术高度超出同类题材的《守岛人》。《守岛人》只是直接表现了人物守护国土的各种感人事迹,而没有挖掘出更多东西。给人的印象仿佛是,人物事迹只是朴素爱国情怀与诸种偶然因素所共同促成的缺乏深厚土壤的“盆景”。n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不存在超越阶级的国家也不存在超越阶级的爱国。在本片中,爱国的阶级性被体现出来。父亲在女儿经历九死一生后谈到他一直随身保存的铁钩的来历:农奴主曾用这把铁钩插进他的锁骨。而康米和PLA的到来使他过上了“人”的生活。对于一个没读过书的边民,他其实没有太多朴素爱国情怀,并没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高尚觉悟。对他来说,国家、国旗是代表的毛和康米,是代表的解放和保护他的阶级的力量,而他维护国土和国旗则是在维护自身的阶级解放。
送病重的妻子去县城看病,在路上妻子就在牦牛的背上走了。这时的他,不知向前还是往回走,苍茫大地,皑皑白雪,狂风大作,天地之大顿生短促之感,是人走得以致快过了时间,还是人渺小的好像一片雪尘,敬畏之余,空灵神圣,笃定的心在洗涤。nn三人乡,阿爸乡长,姐姐妇女主任,妹妹是唯一的群众,守护着这1987平方公里的土地,确实很伟大,但困难可想而知。从之前条件艰苦无人肯进来,离最近的一户人家都要翻过雪山,县城得走四天,这种恶劣人力很难做到,阿妈牺牲了,妹妹一开始也是受不了苦而选择离开这里去县城工作。精神绝对是值得尊敬的,其实也是应了那句话“未必就天下太平,只是有人在负重前行。”这种连公路都没接到的地方,信息闭塞,但也因此他们的信仰日久弥坚,不过确实需要政府的力量,才能让更多人到此,守护这一方。nn写信这事,在边远的地区,或许很长很长。一封信,从这里到那里,只有邮车和翻山越岭的邮递员,《那山那人那狗》中邮差的活,虽然清贫,虽然困苦,但那些人的意志,是最坚定的,最爱国的,当然也是最无私的,他们在这样艰辛的现实条件下,硬是用自己的精神和脊梁骨撑起了浪漫的理想主义的光芒。或许现在通信发达了,有了网络传媒,信息一发一收之间就已经瞬息到达,也正因为信息的泛滥,而显得廉价而无感,越来越多同质化,因为信息多即使精也只能眼前一亮而很少再三品读。想起如果是写信,从写到寄,写的时候的踌躇与情感的喷发,寄的时候思绪万千以及亲手投递的踏实,再到时间很长很长的等待,越珍贵就越回味,思念也就越沉醉,而且因为旁边接收的信息也就是自己生活的这个小圈子的日常不怎么太多信息冲击。当收到回信的时候,拆开信封的激动无以言表,读了一遍又一遍得如获珍宝,这种才是能真正让感情凝实的纽带,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虽然物质上在外人看起来是短缺,但他们的眼中总是有光。nn写给阿姐信中的情郎,毕业之后就自愿报名来到这个三人乡的前头进行开路工作,没想一次滑坡事故就阴阳两隔,而阿姐和她的情郎,只有一次通信(情郎写给阿姐的信,而阿姐的回信情郎是没收到的,因为毕业之后不在原来的地方就被退信了),从没见过一次面,这种滋味,然而又在援助三人乡这一宏大背景下(情郎在开路工作,阿姐在三人乡跟随阿爸巡山保护中国边界),很苦,但也很值得,因为有同样的人跟他们一起坚持同样的梦想,这就是理想主义的热枕,任何时代都不会褪色的抱负。
我之前觉得这种类型片又飘又空,离自己很远,这次却深深感动于这部电影主人公的执著与坚守。nnn桑杰曲巴一家,独自驻守玉麦的生活,充满着艰辛、孤苦和危险。nn桑杰曲巴的妻子,因为长期艰苦的生活和没有医疗条件,早早去世;两个年幼的女儿,在父亲去巡山的夜里,听着狼嚎,恐惧地相拥取暖,哭着睡着。n桑杰曲巴带着油漆桶,把能走到的地方,都刷上了国旗。nn他的心思很简单:家就是国,国就是家,保卫祖国的国土,就是保护自己的家。
在守护家园的过程中,桑杰曲巴碰到过涂抹国旗的不法分子,还因此身负重伤。nn即使这样,他也没有丝毫动摇,面对女儿“为什么别人不来玉麦”的质问,桑杰曲巴只求自己问心无愧。
随着女儿渐渐长大,桑杰曲巴说出了坚持下去的原因:是解放军给了他自由,帮助他成家,他用一生的坚守来回报,无怨无悔。
没有从旧社会走过,就不会理解对新生活的感恩。现在的大多数人,几乎没有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记忆和经历,所以应该很难理解桑杰曲巴一家两代人的执著。
在一切向钱看的现在,底线变得几乎不可见,似乎什么都可以为了“钱”而让路。桑杰曲巴一家知恩图报的简单信念,单纯而质朴,就像一块稀缺的璞玉,散发着微弱却恒久的光,照进了每一个受触动的人的心中。
玉麦乡,每年有260多天是雨雪天气,每年的11月初至次年5月底大雪封山。由于光照时间短等气候因素,玉麦的地上长不出庄稼、青稞结不了穗、土豆只有拇指那么大,各种物资供给全靠从山外运进来。在这样的地方生活,既要忍受物资的匮乏,也要克服一年有大半年与外界隔绝的孤苦。
n图为玉麦乡老乡长桑杰曲巴 宁世群摄于1994年
1959年,玉麦乡成立的时候,卓嘎、央宗的父亲桑杰曲巴担任了第一任乡长。
交通不便、贫困苦寒……大多数群众都因为生活困难陆续搬迁出去。从1963年到1996年,长达34年时间里玉麦乡只剩下了桑杰曲巴一家人。
在这座高原孤岛上,桑杰曲巴的妻子走了,小女儿也走了,大儿子贡觉扎西结了婚搬去了山外,小弟嘎尔琼被桑杰曲巴送到山外读书。
n图为20世纪90年代,卓嘎(右一)央宗(左一)与父亲桑杰曲巴
从此,玉麦只剩下一家三口人,桑杰曲巴是父亲更是一乡之长,女儿卓嘎和央宗是仅有的两位乡民,一栋房子是他们的家,也是乡政府。
打那时起,玉麦有了一个外号“三人乡”。
年幼时,卓嘎和央宗姐妹在艰苦的生活中一度萌生离开的念头,几次央求父亲“我们到山外去吧!”
“你们想离开,我不强留,我是永远不会离开这个家的。我们走了,这个家就没有人守护了!”
桑杰曲巴的执着究竟从何而来?
因为在桑杰曲巴看来,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和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放牧,就是对国土最好的守护。
春来秋往,“三人乡”在外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中走过了沧桑岁月。
n图为玉麦乡曲巴(右一)一家 宁世群摄于1994年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是身为共产党员的桑杰曲巴给卓嘎、央宗最刻骨铭心的教育。
一天,桑杰曲巴亲手缝制了一面五星红旗插到屋顶上。他告诉姐妹俩:“这是我们中国的国旗,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
从那时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这片土地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从那时起,卓嘎和央宗渐渐明白,守护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守护国家。
1988年,年老的桑杰曲巴退休,卓嘎当了乡长,央宗当了副乡长,守护玉麦的使命交给姐妹俩,这一干又是23年。
1996年,两户人家从扎日乡回迁到玉麦,隆子县向这里派了两名干部,玉麦由此彻底告别了“三人乡”。
这一年,卓嘎、央宗姐妹入了党,玉麦因此有了乡党支部。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父女两代人用自己的行动,兑现着对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祖国没有忘记他们
“生活艰苦,日子孤寂,但有祖国,家就有希望。”央宗说。
玉麦河日夜不停地流淌,见证了玉麦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2001年9月,玉麦通往山外的公路终于修通了。
2004年,玉麦乡开通了两部卫星电话,玉麦乡从此不再封闭。
2007年,手机信号覆盖了玉麦乡。
2009年,玉麦乡微型水电站建成。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电器家具走进这个偏远山村。
2011年,玉麦公安边防派出所成立。守边的村民们有了坚实的依靠,这片面积广大的原始森林也有了一支强大的保护力量。也就是这一年,卓嘎不再担任乡长,她又回到了牧区,继续自己的放牧生活。
2011年6月26日,玉麦乡宽带工程建成开通,为当地电子政务、远程医疗、数字教育、科技普及等信息化应用开辟了信息通道,架起了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息桥梁。
2011年底,玉麦人均收入过万元,成功实现脱贫。
2017年,玉麦乡人均年收入达到55803.6元,远超西藏平均水平。
2018年,玉麦乡标准化民居建设完成;幸福玉麦接通“大网电”,小水电、煤油灯都成了历史。
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卓嘎、央宗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中央的特殊关怀,姐妹俩谋划着想把这里的喜人变化告诉习近平总书记。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姐妹俩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在父亲的带领下,一家人不畏山陡路险、交通闭塞,扎根玉麦几十载为国守边的故事,讲述了玉麦乡从当年的“三人乡”到如今9户32人的喜人变化,表达了同乡亲们一起继续坚持放牧守边、报答党恩的决心。
2017年10月28日,卓嘎、央宗姐妹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她们回信了!
“看了来信我很感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说,希望你们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没想到总书记这么快就给我们回信了。”卓嘎、央宗热泪盈眶,怀着无比崇敬和感恩的心情,姐妹俩将回信装裱起来挂在了客厅正中央。
本片为导演何梦华1968年的作品故事描述,青虹大......
播放指数:990℃
《我的喜马拉雅》 HD在线观看 - 剧情片 - 都想看影院 - 最新抢先电影 - 最新好看的都要看影视电视剧免费在线观看 https://www.douxiangkan.com/bofang/22595/2/1.html
父亲叫做仁青(原型桑杰曲巴),一直在守护着边境,仁青有着自己的信仰,就是不能让祖国的一片土地流失,不能让祖国的一点东西丢掉。 仁青在妻子离世、生活艰辛之时,仍与女儿作为玉麦乡唯一一户人家留守故土。随着两个女儿(原型卓嘎和央宗姐妹)渐渐长大,向往山外生活的她们对于父亲的坚持有着无奈也有过抗争,但最终还是真正理解了父亲爱国爱家的良苦用心。接过父亲旗帜的姐妹俩也不断成长为祖国边疆的忠诚守护者,见证并创造着玉麦乡新时代的繁荣。
尽管作品体量有限,但是思想和艺术高度超出同类题材的《守岛人》。《守岛人》只是直接表现了人物守护国土的各种感人事迹,而没有挖掘出更多东西。给人的印象仿佛是,人物事迹只是朴素爱国情怀与诸种偶然因素所共同促成的缺乏深厚土壤的“盆景”。n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不存在超越阶级的国家也不存在超越阶级的爱国。在本片中,爱国的阶级性被体现出来。父亲在女儿经历九死一生后谈到他一直随身保存的铁钩的来历:农奴主曾用这把铁钩插进他的锁骨。而康米和PLA的到来使他过上了“人”的生活。对于一个没读过书的边民,他其实没有太多朴素爱国情怀,并没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高尚觉悟。对他来说,国家、国旗是代表的毛和康米,是代表的解放和保护他的阶级的力量,而他维护国土和国旗则是在维护自身的阶级解放。
送病重的妻子去县城看病,在路上妻子就在牦牛的背上走了。这时的他,不知向前还是往回走,苍茫大地,皑皑白雪,狂风大作,天地之大顿生短促之感,是人走得以致快过了时间,还是人渺小的好像一片雪尘,敬畏之余,空灵神圣,笃定的心在洗涤。nn三人乡,阿爸乡长,姐姐妇女主任,妹妹是唯一的群众,守护着这1987平方公里的土地,确实很伟大,但困难可想而知。从之前条件艰苦无人肯进来,离最近的一户人家都要翻过雪山,县城得走四天,这种恶劣人力很难做到,阿妈牺牲了,妹妹一开始也是受不了苦而选择离开这里去县城工作。精神绝对是值得尊敬的,其实也是应了那句话“未必就天下太平,只是有人在负重前行。”这种连公路都没接到的地方,信息闭塞,但也因此他们的信仰日久弥坚,不过确实需要政府的力量,才能让更多人到此,守护这一方。nn写信这事,在边远的地区,或许很长很长。一封信,从这里到那里,只有邮车和翻山越岭的邮递员,《那山那人那狗》中邮差的活,虽然清贫,虽然困苦,但那些人的意志,是最坚定的,最爱国的,当然也是最无私的,他们在这样艰辛的现实条件下,硬是用自己的精神和脊梁骨撑起了浪漫的理想主义的光芒。或许现在通信发达了,有了网络传媒,信息一发一收之间就已经瞬息到达,也正因为信息的泛滥,而显得廉价而无感,越来越多同质化,因为信息多即使精也只能眼前一亮而很少再三品读。想起如果是写信,从写到寄,写的时候的踌躇与情感的喷发,寄的时候思绪万千以及亲手投递的踏实,再到时间很长很长的等待,越珍贵就越回味,思念也就越沉醉,而且因为旁边接收的信息也就是自己生活的这个小圈子的日常不怎么太多信息冲击。当收到回信的时候,拆开信封的激动无以言表,读了一遍又一遍得如获珍宝,这种才是能真正让感情凝实的纽带,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虽然物质上在外人看起来是短缺,但他们的眼中总是有光。nn写给阿姐信中的情郎,毕业之后就自愿报名来到这个三人乡的前头进行开路工作,没想一次滑坡事故就阴阳两隔,而阿姐和她的情郎,只有一次通信(情郎写给阿姐的信,而阿姐的回信情郎是没收到的,因为毕业之后不在原来的地方就被退信了),从没见过一次面,这种滋味,然而又在援助三人乡这一宏大背景下(情郎在开路工作,阿姐在三人乡跟随阿爸巡山保护中国边界),很苦,但也很值得,因为有同样的人跟他们一起坚持同样的梦想,这就是理想主义的热枕,任何时代都不会褪色的抱负。
我之前觉得这种类型片又飘又空,离自己很远,这次却深深感动于这部电影主人公的执著与坚守。nnn桑杰曲巴一家,独自驻守玉麦的生活,充满着艰辛、孤苦和危险。nn桑杰曲巴的妻子,因为长期艰苦的生活和没有医疗条件,早早去世;两个年幼的女儿,在父亲去巡山的夜里,听着狼嚎,恐惧地相拥取暖,哭着睡着。n桑杰曲巴带着油漆桶,把能走到的地方,都刷上了国旗。nn他的心思很简单:家就是国,国就是家,保卫祖国的国土,就是保护自己的家。
在守护家园的过程中,桑杰曲巴碰到过涂抹国旗的不法分子,还因此身负重伤。nn即使这样,他也没有丝毫动摇,面对女儿“为什么别人不来玉麦”的质问,桑杰曲巴只求自己问心无愧。
随着女儿渐渐长大,桑杰曲巴说出了坚持下去的原因:是解放军给了他自由,帮助他成家,他用一生的坚守来回报,无怨无悔。
没有从旧社会走过,就不会理解对新生活的感恩。现在的大多数人,几乎没有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记忆和经历,所以应该很难理解桑杰曲巴一家两代人的执著。
在一切向钱看的现在,底线变得几乎不可见,似乎什么都可以为了“钱”而让路。桑杰曲巴一家知恩图报的简单信念,单纯而质朴,就像一块稀缺的璞玉,散发着微弱却恒久的光,照进了每一个受触动的人的心中。
玉麦乡,每年有260多天是雨雪天气,每年的11月初至次年5月底大雪封山。由于光照时间短等气候因素,玉麦的地上长不出庄稼、青稞结不了穗、土豆只有拇指那么大,各种物资供给全靠从山外运进来。在这样的地方生活,既要忍受物资的匮乏,也要克服一年有大半年与外界隔绝的孤苦。
n图为玉麦乡老乡长桑杰曲巴 宁世群摄于1994年
1959年,玉麦乡成立的时候,卓嘎、央宗的父亲桑杰曲巴担任了第一任乡长。
交通不便、贫困苦寒……大多数群众都因为生活困难陆续搬迁出去。从1963年到1996年,长达34年时间里玉麦乡只剩下了桑杰曲巴一家人。
在这座高原孤岛上,桑杰曲巴的妻子走了,小女儿也走了,大儿子贡觉扎西结了婚搬去了山外,小弟嘎尔琼被桑杰曲巴送到山外读书。
n图为20世纪90年代,卓嘎(右一)央宗(左一)与父亲桑杰曲巴
从此,玉麦只剩下一家三口人,桑杰曲巴是父亲更是一乡之长,女儿卓嘎和央宗是仅有的两位乡民,一栋房子是他们的家,也是乡政府。
打那时起,玉麦有了一个外号“三人乡”。
年幼时,卓嘎和央宗姐妹在艰苦的生活中一度萌生离开的念头,几次央求父亲“我们到山外去吧!”
“你们想离开,我不强留,我是永远不会离开这个家的。我们走了,这个家就没有人守护了!”
桑杰曲巴的执着究竟从何而来?
因为在桑杰曲巴看来,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和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放牧,就是对国土最好的守护。
春来秋往,“三人乡”在外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中走过了沧桑岁月。
n图为玉麦乡曲巴(右一)一家 宁世群摄于1994年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是身为共产党员的桑杰曲巴给卓嘎、央宗最刻骨铭心的教育。
一天,桑杰曲巴亲手缝制了一面五星红旗插到屋顶上。他告诉姐妹俩:“这是我们中国的国旗,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
从那时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这片土地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从那时起,卓嘎和央宗渐渐明白,守护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守护国家。
1988年,年老的桑杰曲巴退休,卓嘎当了乡长,央宗当了副乡长,守护玉麦的使命交给姐妹俩,这一干又是23年。
1996年,两户人家从扎日乡回迁到玉麦,隆子县向这里派了两名干部,玉麦由此彻底告别了“三人乡”。
这一年,卓嘎、央宗姐妹入了党,玉麦因此有了乡党支部。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父女两代人用自己的行动,兑现着对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祖国没有忘记他们
“生活艰苦,日子孤寂,但有祖国,家就有希望。”央宗说。
玉麦河日夜不停地流淌,见证了玉麦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2001年9月,玉麦通往山外的公路终于修通了。
2004年,玉麦乡开通了两部卫星电话,玉麦乡从此不再封闭。
2007年,手机信号覆盖了玉麦乡。
2009年,玉麦乡微型水电站建成。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电器家具走进这个偏远山村。
2011年,玉麦公安边防派出所成立。守边的村民们有了坚实的依靠,这片面积广大的原始森林也有了一支强大的保护力量。也就是这一年,卓嘎不再担任乡长,她又回到了牧区,继续自己的放牧生活。
2011年6月26日,玉麦乡宽带工程建成开通,为当地电子政务、远程医疗、数字教育、科技普及等信息化应用开辟了信息通道,架起了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息桥梁。
2011年底,玉麦人均收入过万元,成功实现脱贫。
2017年,玉麦乡人均年收入达到55803.6元,远超西藏平均水平。
2018年,玉麦乡标准化民居建设完成;幸福玉麦接通“大网电”,小水电、煤油灯都成了历史。
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卓嘎、央宗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中央的特殊关怀,姐妹俩谋划着想把这里的喜人变化告诉习近平总书记。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姐妹俩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在父亲的带领下,一家人不畏山陡路险、交通闭塞,扎根玉麦几十载为国守边的故事,讲述了玉麦乡从当年的“三人乡”到如今9户32人的喜人变化,表达了同乡亲们一起继续坚持放牧守边、报答党恩的决心。
2017年10月28日,卓嘎、央宗姐妹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她们回信了!
“看了来信我很感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说,希望你们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没想到总书记这么快就给我们回信了。”卓嘎、央宗热泪盈眶,怀着无比崇敬和感恩的心情,姐妹俩将回信装裱起来挂在了客厅正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