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集
第02集
第03集
第04集
第05集
第06集
第07集
第08集
第09集
第10集
第11集
第12集
第13集
第14集
第15集
第16集
第17集
第18集
第19集
第20集
第21集
第22集
第23集
第24集
第25集
第26集
第27集
第28集
第29集
第30集
第31集
第32集
第33集
第34集
第35集
第36集
第37集
第38集
第39集
第40集
第41集
第42集
第43集
第44集
第45集
第46集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白月梵星
微微一笑很倾城
你也有今天
外科风云
大秦帝国之裂变
以美之名
漂洋过海来看你
士兵突击
迷镜2020
首付2012
1.前半段稍显无聊,后半截直接雄起,看的我茶饭不思,一口气到大结局,主演和主要配角演技很好,至少极其符合我的口味,是我幻想中的朱元璋的形象,与胡军相比陈宝国的就略逊一筹了。
2.但必须指出的是这并非历史纪录片,也不是所谓的历史正剧。认真的讲这是一部历史演义,可以将它看成是对那段历史和主要人物,事件进行了改编和再创造的影视娱乐作品。
3.既有大的历史框架和基本的逻辑,也有一些野史杂闻的添加,如果是历史爱好者和影视爱好者,这是属于你的饕餮盛宴,如果你是找茬人,和“正剧”爱好者,这对你来说是毒药砒霜。这部剧将朱元璋和明朝初期的一些主要历史事件,民间奇谭编织而成的一部恢弘灿烂的历史传奇,也呈现了一台啧啧称奇,精彩异常的封建帝王君臣的政治权谋表演。
4个人认为瑕不掩瑜,找准定位,别鸡蛋挑骨头,把它当作经过改编再创的影视作品来欣赏,而非苛求其为“历史正剧”你会收获远超预期的愉悦;把它看作是权谋斗争,君臣博弈的影视作品而非历史作品,你会赞叹剧中的各个角色互相博弈斗智的快感;把它看作是民间历史传奇的演绎而非一板一眼的历史记述,你的偏见会改观许多。
5.另外,仔细琢磨,你会毫不质疑的发现许多角色,事件是巧妙编排,有意设计,似乎在“含沙射影”。导演和编剧肯定是“阴阳人”。这些彩蛋虽然不是准确清晰地表明什么观点,抒发什么立场,得出什么结论,但细细品味或者猛地会想起,很有意思,会不禁道出“哦!原来是这样,我一开始都没反应过来”比如:
a朱元璋的那几个亲密战友有没有很像谁?
b朱元璋农家出身,农民起义,喜爱游泳是否令你想起某位伟人呢,哈哈?
c洪武大帝的主要死对头陈友谅的发型已经不是暗示,而是明摆着在说这就是常凯申了吧?
d还有就是明朝开科取士第一届的进士朱元璋打破常例,让他们下基层历练实干这是在说什么,其实已经呼之欲出?
e另外,杨宪,急功近利,贪名冒进,为了迎合朱元璋的厚望和期许欺瞒君上,大放微信,这在说什么,自不待言?
f另外我自己发现的一点,可能比较隐蔽,如果你对现代史上教员的背景,经历熟悉的话,也不难发现。
就是朱元璋,本淮西布衣,身份寒微,学识浅陋(其实聪明绝顶,能力超流,胆识过人,善于学习);
也许是每个人都会有的阴暗面和心里创伤,他对自己早年的出身还是会有些许自卑,对自己学识浅薄既感遗憾,同时对饱学之士,诗书大儒始终又爱又恨。既尊重仰望,也痛恨如仇敌,觉得他们都是顽固不开化的酸臭腐儒,百无一用是书生,只会空谈,却脱离实际,不沾地气儿。与刀尖滚来,血中杀去的山野武夫不同,甚至与读书人相比较,认为武人更质朴单纯,而后者则更为心机狡黠,同时也与最广大人民群众不亲近,始终尿不到一个壶,不是一路人的感觉。
所以对于那些满腹经纶的读书人有一种异常执着的轻蔑和鄙夷,最典型明显的情节就是朱元璋与刘伯温(只谈剧中的影视形象而非历史)这条故事脉络,刘伯温在剧中是朱元璋麾下最为聪明智慧的臣子,朱与他一直爱恨纠葛,相互折磨,刘对朱总是有敬仰钦佩,却也十分惧怕帝王天威;而朱对刘呢,则也是亦有敬仰之情,也不乏憎恶轻蔑之意,朱对他的评价和印象是:过分聪明,总能猜透朕。孤高自赏,自命清高。老是仡老归乡,想远离咱,既是惧怕我,也是看不起我。所以,朱总是捉弄,威吓刘,激烈反感其数次乞骸骨,究其原因,就是心中自卑,对刘这种典型的读书人中的人杰精英,对其才智嫉妒,对其所谓自命不凡的态度鄙夷,这种情绪,从而在朱一统华夏,问鼎中原之后,成为人极帝王后愈发不可收拾,此前的不满加上现在取得的权力,致使朱更加想要征服这些桀骜不驯的读书人,想要使他们不仅在表面上称臣,而且必须从心里由衷的拜服。必须完全地,根本地通过玩弄,威吓,贬低等诸多方式最终击溃其虚伪无用的气节和自尊,令其完全心悦臣服的忠诚于我,从而收获无上权力带来的征服欲望和驭人快感。
那么最后这个我自认是彩蛋的彩蛋,你们发现了吗?斗胆对比一下与教员心路相似之处:1.教员的早年经历: 尽管当时在湖南已经小有名气,而且是新民学会的领导者之一。但到了人才济济、精英聚集的北京,特别是北京大学之后,就大有小佛见大佛的感觉了。因为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外地青年,没有人会注意到他。多年之后,他曾以一种略带自嘲的语气回忆这段在北大的经历:
由于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愿同我来往……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头面人物的名字,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土话。
2.教员后期对于知识分子异常偏执的鄙薄和轻蔑,改造知识分子的诸多大运动可窥一点教员的内心世界
我入戏了,胡军他就是朱元璋…比陈宝国版不知好了多少,胡军的朱元璋人物性格拿捏非常到位,里面的李善长,马皇后,刘伯温演的也都还行,就是群演略坑…
电视剧就是一部艺术作品,不要非要和历史对号入座!比如什么蓝玉守洪都等等。奉为神剧的雍正王朝大明王朝什么的哪个是真正符合历史的?不都是改编小说嘛!央视经典的水浒也是改编的面目全非。该剧可能不符合历史,但绝对符合我心目中朱元璋形象!
剧中前半部分确实差点意思,武戏太随便,但后半部分的文戏实在没得说!朱元璋人物性格的一步步转变,刻画的入木三分!绝对影帝级表演!对胡军也是路转粉了!我真的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老朱!马皇后和李善长个人也很喜欢,觉得无论外形和表演都无可挑剔。如果有足够的经费投入,这部剧封个神估计没啥难度!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他号称“得国最正”。
何谓“得国最正”?
古往今来,历代开国者,无非两种。
一是禅让,二是革命。
禅让,原本是指原始社会时期的权力更替,尧禅让于舜,舜禅让于禹。
三代之后,禅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之前的主动变成了被动。
权臣强迫天子将皇位禅让于他,这种“禅让”的开创者是王莽,之后历朝历代屡见不鲜。
还有一种是革命。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
刘邦和朱元璋虽然都是通过革命获取政权,但还是有细微不同。
刘邦曾经在秦朝就职,泗水亭长虽然不是什么大官。
可朱元璋不是,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一个放牛娃,一个小和尚。
而且朱元璋打败的是非汉族的皇帝政权,属于外夷,这在以中华为正统的古代,更有说服力。
所以,朱元璋才有“得国最正”的说法。
不过在历史上,有一种声音,对朱元璋极为不友好,很多人认为他是千古暴君。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杀害功臣。
民间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谚语。
古代皇帝中把这一思想运用到极致的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开国之后,对那些曾经一起打天下的小伙伴,几乎屠杀殆尽。
除去常遇春、徐达早亡,仅剩汤和数人只身幸免。
朱元璋为了铲除功臣,发动了赫赫有名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其中涉及人口之多,达数万人之众。
这些开国功臣虽然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比如纵容下属、家奴横行乡里,但要说“谋反”,那就是“欲加之罪”了。
蓝玉在被捕之后,其余罪名都供认不讳,仅这谋反的罪名,他死活不认。
朱元璋曾经的老伙计,被他比作萧何的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也被牵扯到“胡惟庸案”被诛九族。
李善长被杀后一年,有一名官员上奏为李善长鸣冤。
他是这样说的:说李善长谋反,那他到底是图啥呢?他现在已经是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算他帮助胡惟庸获得天下,他还能比今天的地位更高吗?更何况,他是跟着陛下白手起家的,他难道会不知道造反成功的难度?当年群雄并起,可现在呢?所以说,李善长谋反,我实在是不相信。
朱元璋看到这份奏章后,并没有降罪这名官员。
由此可见,朱元璋只不过是假借谋反罪名来清理功臣。
除了屠杀功臣,朱元璋之所以被称作暴君,还因为他的“严酷治吏”。
朱元璋时期的官员应该是历朝历代最难的官员。
自西汉开始,各个封建王朝都是上行用儒,下行效法,而朱元璋恰恰相反。
他对于官员的严苛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洪武时期,凡贪污60两以上的官员,一律砍头。
他为了约束官员,在已有《大明律》的基础上,自己又编写了《大诰》,成为了法外之法。
《明大诰》中的刑罚明显要比《明律》重得多。
比如《大明律》中规定衙门隐瞒文卷不报的处罚是杖八十,而《明大诰》中则变成了凌迟处死。
自隋律起,正式形成了笞、杖、徒、流、死这五刑体系,但在朱元璋亲自编写的《大诰》中,刑罚之残酷,骇人听闻。
可以举几个例子。
剥皮揎草,将剥下的人皮制成鼓或者填入稻草制成人皮稻草人立于衙门门口或者当地土地庙的门口,用以警告继任官员,切勿贪赃枉法。
凌迟处死,民间俗称千刀万剐,虽然此项刑罚并非朱元璋首创,但在朱元璋一朝使用最多。
明初有四大案,铲除功臣的政治案件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还有两大案是经济案件——空印案和郭桓案。
空印案牵扯人员之多,万人以上。
朱元璋下令,全国各州府,凡主印者,杀;副职充军。
两案加起来,死亡人数超过了七八万。
这其中,有一些人确实是犯了罪,但更多的人只是被无辜牵连。
大家可以想想,当时在朝为官的那些人是怎样的心态。
有人问,那能不能不当官啊?
众所周知,张良在汉朝开国前夕就解甲归田、回归故里,全身而退。
与张良齐名的刘伯温也有这样的打算。
可惜的是,即使是回归故里,朱元璋还是对他不放心,对他百般“折磨”。
刘基之死究竟是胡惟庸的擅作主张还是他在朱元璋的授意之下行使权力,那就不得而知了。
不管怎样,朱元璋时期和刘邦时期的政治环境不可同日而语。
洪武时期,采用科举和荐举两种选官方式,科举大家不陌生。
什么是荐举?荐举就是推荐、推举。比如说,听说哪儿有贤士,只要有人荐举,找到了你,你就得出来做官。
那个时候有人为了不做官,自己剁掉手指,但依旧没有逃脱。
要么出来做官,要么就去死。
再加上朱元璋一手建立的锦衣卫,当时的朝堂之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为什么朱元璋要这么严厉地对待官员呢?
我觉得这和他的出身有关。
因为他出身贫寒,经常被贪官恶吏欺侮,所以在他心里,从小就有种下一个种子。
——“当官的没好人!”
你不犯事还好,只要犯事,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其实,有很多基层人民心中也是这样想的,只要杀罚够重,贪官污吏就会变少。
事实上还真不一定。
朱元璋时期的刑罚如此之重,可官员们的贪腐依旧层出不穷。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官员贪腐,朱元璋大开杀戒;
官员继续贪,朱元璋继续杀。
洪武时期的贪官之所以顶风作案,除了贪念作祟之外,薪水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明朝县令每年俸禄约九十石粮米,而且经常还会用实物来折算,所以实际大约只相当于现在的一两千块钱一个月。
难道这些官员就不会劝谏朱元璋,让领导给他们加薪?
还是因为朱元璋的出身,朱元璋认为官员的俸禄虽然不多,可与百姓相比,已经很多了,百姓可以生活,为什么你们不可以?
贪腐问题自古有之,从上往下的反贪虽然有一些成效,但总体来讲,治标不治本。
个人觉得,反贪应该由下到上,让群众行使监督权。
如果放到今天来讲,百姓媒体监督,官员资产公开。
这样一来,对贪腐将是致命的打击。
如果光靠上面重罚,效果暂且不提,搞不好还得落一个暴君的骂名。
朱元璋虽然对臣下严酷,但就百姓而言,他真的是一位好皇帝。
朱元璋因为出身农家,所以对农民、民间特别了解。
经过元末的战争,很多地方都成了荒地,开垦荒地需要一个过程。
为了使农民不被税赋所累,朱元璋规定,开垦荒地的地方三年之后再收税。
有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第二年就强行收税,并且上奏朱元璋,说我们这儿生产好,所以农民们争着抢着要交税,拦都拦不住。
朱元璋看后大怒,农民抢着交税?你骗鬼呢?
朱元璋主张老百姓告御状,以及越级上奏。
为政者最为担忧的就是“壅蔽”。朱元璋曾经对廷臣说:“自古人君所患者,惟忧泽不下流,情不上达。”
所以,洪武时期的皇宫几乎成了断案的县衙。
朱元璋设立了通政司,全称为“通政使司”,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于底簿内誊写诉告缘由,呈状以闻。
其中就有“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的作用。
不仅如此,他还在皇宫门口设立“登闻鼓”,并设有专人管理,一有冤民申诉,皇帝亲自受理,官员如有从中阻拦,一律重判。
朱元璋规定不许官员下乡,一旦有官员下乡,老百姓可以把他抓起来。
有人说,这是为什么?
官员了解民情民风难道不是好事吗?
朱元璋有他的想法。
在他小时候,经常有官员借下乡之名,行土匪之事。
每次官员过后,鸡犬不留。
所以,他才立此规,保护老百姓的权益。
曾经在浙江有一名县级官员下乡,就被老百姓给抓了起来。
后来还是知县出面求情,事态才得以平息。
朱元璋积极推动人口迁徙,江西填湖广、山西洪洞大槐树,解决了有民无田、有田无民的状况。
那个时期的人口迁徙,除强制之外,还有利诱。
比如,你从A地迁到B地,除了答应给你的亩数外,你如果愿意还可以再开垦荒地,而这些额外开垦的荒地是不需要交税的。
正是种种惠民政策,使得明朝在建国之后没有多久,不管是粮食总产量,还是人口数量,远远超过了前朝元世祖时期。
朱元璋对百姓这么好,那他是不是就有民本、民主思想呢?
那倒不是。
中国历史有名的爱民皇帝唐太宗,他对于《荀子》里的一句话就很赞同,并且把它奉为座右铭。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朱元璋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呢?
没有。
从他对《孟子》的态度可以窥其一二。
许多人认为朱元璋是一个文盲,他确实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
但朱元璋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投军以后,军中也有一些文官主簿,他经常不耻下问。
所以,当皇帝之后的朱元璋是可以识文断字的。
朱元璋在读《孟子》时,他很不高兴,因为《孟子》里有一些话不合他的心意。
《孟子》里有这么一句话: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
朱元璋对待臣下就如同草芥,如果按照孟子的观点,这不是鼓动臣下闹事吗?
《孟子》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对话。
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看到最后,朱元璋不高兴了,他下令将孟子移出孔庙,并且打算将《孟子》销毁。
好在那个时候的读书人有骨气,以命据理力争。
有官员甚至说,我能为孟夫子而死,是莫大的光荣。
无奈之下,朱元璋被迫妥协,将《孟子》中不合他意的章节删减,作《孟子节文》。
不过,这《孟子节文》并没有传下来,朱元璋死后,《孟子节文》被废,大家看到的还是完整版的《孟子》。
说一千道一万,他还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他对于老百姓的仁爱也好、慈善也罢只是因为童年悲惨的经历。
我是这么评价朱元璋的:
洪武有秦皇之酷,汉文之仁。
按理说,秦始皇和汉文帝实在是没有啥联系,一个是法家推崇的千古一帝,一个是后世儒生敬仰的三代以下第一明君。
可朱元璋两者皆有。
只不过他酷的是官吏,仁对应的是百姓。
胡军主演的《朱元璋》里有这么一句台词:
“这朝堂之上的血腥杀戮换来的是乡野民间的太平盛世!”
泱泱中华,暴君很多,明君也不在少数,像朱元璋这样既明又暴的君王,只此一人。
凡人少女白烁(白鹿 饰)自小寻仙问道,在意外......
播放指数:30474℃
《朱元璋》 第34集在线观看 - 国产剧 - 都想看影院 - 最新抢先电影 - 最新好看的都要看影视电视剧免费在线观看 https://www.douxiangkan.com/bofang/28256/2/34.html
吐槽完毕进入正题。胡军是个好演员,演得非常有层次,剧中的朱元璋,年轻时候文韬武略,知人善任,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质朴可爱的一面,有时候耍耍驭下的手腕,嘴一撅狡黠一笑,冲淡了帝王权术的寒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帝国基业的建立,百业复兴,可爱的义军首领朱重八渐渐成为了专断多疑的大明天子朱洪武,夫妻,父子,亲戚,朋友,同乡,这些人伦都被君臣二字压过去了。剧末苍老孤独的朱元璋建起了皇权最稳固的帝国,也失去了最爱的发妻和最倚重的长子,失去了当年白手起家的老战友们。夫妻的爱情,父子的亲情,朋友乡邻战友的友谊和义气,这些都是人的感情。富有四海的朱元璋,是一个皇帝,是明帝国的至高独裁者,是一个政治机构,是权力的符号,唯独不是人。正常人当不了独裁者,独裁者都不是正常人。百官觳觫,百姓就真的能安居乐业吗?我对此表示怀疑。和蒙元异族、元末乱世比烂,那是耍流氓。
再说刘伯温,郑晓宁演的刘基,不是民间传说里的神棍刘伯温,而是被理想信念(或者说名垂青史为帝王师的欲望)绑上权力战车的可怜儒家知识分子,他是个智者,并不全知全能的、有缺陷的智者,早早预见了自己的命运,却又无可奈何,挣扎着想抽身自保,却依然一步一步陷入泥沼。开头那位意气风发、清高倨傲的高山名士,被朱八八连哄带吓唬折腾了三十多集,虐成了病弱小媳妇,有病不治只求一死。他看到了自己的结局,也看到所有人的结局。他看到了朱元璋是可怕的,伴君如伴虎,可是作为一个古人,他也跳不出君臣的圈子。绝对权力是可怕的,剧里一个个围绕权力营营汲汲的文臣武将不论忠奸贤愚最后都逃不过白刃加颈,不死也得丢掉半条命。刘基死了,解脱了,儿子没逃过去,那是后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想”藏之名山‘的遗稿,到头来还是要给皇帝的。电视剧里,编导让刘基临死前想的还是朱元璋、马皇后的知遇之恩,殊为可怜。古人也就只能这样了,希望后人可以不至于此。PS:大爱郑晓宁老师,老帅哥,嗓音迷人,自带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气场,穿上士人的袍服,太像想象中的古代高级文官,苏苏苏苏苏。
李善长演的也好棒,老演员演技就是好,长得虽然不是帅爷爷,但让人挪不开眼,演起来非常有层次感。剧里的李善长,跟刘伯温是一黑一白,一阴一阳,互为对照。他们明争暗斗了一辈子,谁赢了?不过是皇帝手中的棋子。
通篇看下来,剧中的两对师徒,李善长——胡惟庸,刘伯温——杨宪,可以说是两两对照。权力欲弱的刘伯温,没能全身而退,权力欲强的李善长,逃不过权力反噬。杨宪,胡惟庸,更是下场极惨。刻画杨宪,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历史上的杨宪是有争议的,案子是不是冤案,这是历史学家的事,我只说电视剧里的杨宪,亮相无比主旋律,儒生肩挑重担,胼手砥足,重振扬州(复兴扬州的三年规划超额完成这个设定不能细想,越想越觉得是影射),帮助老师刘伯温对抗胡惟庸射来的明枪暗箭,怎么看都是个正面人物。但随着剧情一步步推进,他的真面目也显露出来,一个可怕的酷吏,而他被惩治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是酷吏,是因为他搞面子工程欺骗皇帝。他死了,被胡惟庸奉旨处死了,这不叫伏法,叫死于政治问题。
胡惟庸也一样,我们都知道他是奸臣传上的人物,演员长得也着实不像好人,开头貌似忠厚可靠,其实笑里藏刀,处处针对被观众预设为好人的刘伯温,怎么看都是板上钉钉的奸臣。但电视剧里胡惟庸死得比杨宪像样,倒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佞臣(。。。。),颇有一点生不得五鼎食死当五鼎烹的劲头。演员演得其实不错,但长得,一看就是反派好吗……多眼拙才会认为他忠厚……最后胡惟庸也死了,死得很惨,可他这也不叫伏法。剧里没人是伏法而死,因为根本没有什么法。
马皇后演得也非常好。对剧雪的印象是蔡文姬,好美好端庄。剧中的马皇后,代表了朱元璋的人性。马皇后死了,朱元璋身上也就没有什么人类的东西了,只剩下皇帝这个残酷无情的政府职能机构。可惜,可怜,可叹。
汤和的演员,是小时候看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庞涓,帅大叔上将军哪儿去了,这个胖大叔是谁啊,泪奔。徐达的人设不吐槽了,这个赳赳武夫是谁啊?说好的儒将呢?剧里采用了朱元璋送烧鹅的设定,真真假假就这么一看吧。我看着这演员就想起耶律洪基,这儿跟萧峰再续前缘了,当年耶律洪基逼得萧峰自尽,如今徐达被朱八八送了烧鹅,真是冥冥之中的轮回(呸)。
想起金庸小说里,也不知是原创还是哪儿找出来的曲词:
无官方是一身轻,伴君伴虎自古云。归家便是三生幸,鸟尽弓藏走狗烹!子胥功高吴王忌,文种灭吴身首分!可惜了淮阴命,空留下武穆名,大功谁及徐将军?神机妙算刘伯温,算不到:大明天子坐龙廷,文武功臣命归阴。因此上,急回头死里逃生;因此上,急回头死里逃生、君王下旨拿功臣,剑拥兵围,绳缠索绑,肉颤心惊。恨不能,得便处投河跳井。悔不及,起初时诈死埋名。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
最后借用一句评论金瓶梅的话评论这一版《朱元璋》: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希望,也仅仅是希望,这段儿充满了即视感的历史,永远只是历史。
1.前半段稍显无聊,后半截直接雄起,看的我茶饭不思,一口气到大结局,主演和主要配角演技很好,至少极其符合我的口味,是我幻想中的朱元璋的形象,与胡军相比陈宝国的就略逊一筹了。
2.但必须指出的是这并非历史纪录片,也不是所谓的历史正剧。认真的讲这是一部历史演义,可以将它看成是对那段历史和主要人物,事件进行了改编和再创造的影视娱乐作品。
3.既有大的历史框架和基本的逻辑,也有一些野史杂闻的添加,如果是历史爱好者和影视爱好者,这是属于你的饕餮盛宴,如果你是找茬人,和“正剧”爱好者,这对你来说是毒药砒霜。这部剧将朱元璋和明朝初期的一些主要历史事件,民间奇谭编织而成的一部恢弘灿烂的历史传奇,也呈现了一台啧啧称奇,精彩异常的封建帝王君臣的政治权谋表演。
4个人认为瑕不掩瑜,找准定位,别鸡蛋挑骨头,把它当作经过改编再创的影视作品来欣赏,而非苛求其为“历史正剧”你会收获远超预期的愉悦;把它看作是权谋斗争,君臣博弈的影视作品而非历史作品,你会赞叹剧中的各个角色互相博弈斗智的快感;把它看作是民间历史传奇的演绎而非一板一眼的历史记述,你的偏见会改观许多。
5.另外,仔细琢磨,你会毫不质疑的发现许多角色,事件是巧妙编排,有意设计,似乎在“含沙射影”。导演和编剧肯定是“阴阳人”。这些彩蛋虽然不是准确清晰地表明什么观点,抒发什么立场,得出什么结论,但细细品味或者猛地会想起,很有意思,会不禁道出“哦!原来是这样,我一开始都没反应过来”比如:
a朱元璋的那几个亲密战友有没有很像谁?
b朱元璋农家出身,农民起义,喜爱游泳是否令你想起某位伟人呢,哈哈?
c洪武大帝的主要死对头陈友谅的发型已经不是暗示,而是明摆着在说这就是常凯申了吧?
d还有就是明朝开科取士第一届的进士朱元璋打破常例,让他们下基层历练实干这是在说什么,其实已经呼之欲出?
e另外,杨宪,急功近利,贪名冒进,为了迎合朱元璋的厚望和期许欺瞒君上,大放微信,这在说什么,自不待言?
f另外我自己发现的一点,可能比较隐蔽,如果你对现代史上教员的背景,经历熟悉的话,也不难发现。
就是朱元璋,本淮西布衣,身份寒微,学识浅陋(其实聪明绝顶,能力超流,胆识过人,善于学习);
也许是每个人都会有的阴暗面和心里创伤,他对自己早年的出身还是会有些许自卑,对自己学识浅薄既感遗憾,同时对饱学之士,诗书大儒始终又爱又恨。既尊重仰望,也痛恨如仇敌,觉得他们都是顽固不开化的酸臭腐儒,百无一用是书生,只会空谈,却脱离实际,不沾地气儿。与刀尖滚来,血中杀去的山野武夫不同,甚至与读书人相比较,认为武人更质朴单纯,而后者则更为心机狡黠,同时也与最广大人民群众不亲近,始终尿不到一个壶,不是一路人的感觉。
所以对于那些满腹经纶的读书人有一种异常执着的轻蔑和鄙夷,最典型明显的情节就是朱元璋与刘伯温(只谈剧中的影视形象而非历史)这条故事脉络,刘伯温在剧中是朱元璋麾下最为聪明智慧的臣子,朱与他一直爱恨纠葛,相互折磨,刘对朱总是有敬仰钦佩,却也十分惧怕帝王天威;而朱对刘呢,则也是亦有敬仰之情,也不乏憎恶轻蔑之意,朱对他的评价和印象是:过分聪明,总能猜透朕。孤高自赏,自命清高。老是仡老归乡,想远离咱,既是惧怕我,也是看不起我。所以,朱总是捉弄,威吓刘,激烈反感其数次乞骸骨,究其原因,就是心中自卑,对刘这种典型的读书人中的人杰精英,对其才智嫉妒,对其所谓自命不凡的态度鄙夷,这种情绪,从而在朱一统华夏,问鼎中原之后,成为人极帝王后愈发不可收拾,此前的不满加上现在取得的权力,致使朱更加想要征服这些桀骜不驯的读书人,想要使他们不仅在表面上称臣,而且必须从心里由衷的拜服。必须完全地,根本地通过玩弄,威吓,贬低等诸多方式最终击溃其虚伪无用的气节和自尊,令其完全心悦臣服的忠诚于我,从而收获无上权力带来的征服欲望和驭人快感。
那么最后这个我自认是彩蛋的彩蛋,你们发现了吗?斗胆对比一下与教员心路相似之处:1.教员的早年经历: 尽管当时在湖南已经小有名气,而且是新民学会的领导者之一。但到了人才济济、精英聚集的北京,特别是北京大学之后,就大有小佛见大佛的感觉了。因为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外地青年,没有人会注意到他。多年之后,他曾以一种略带自嘲的语气回忆这段在北大的经历:
由于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愿同我来往……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头面人物的名字,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土话。
2.教员后期对于知识分子异常偏执的鄙薄和轻蔑,改造知识分子的诸多大运动可窥一点教员的内心世界
我入戏了,胡军他就是朱元璋…比陈宝国版不知好了多少,胡军的朱元璋人物性格拿捏非常到位,里面的李善长,马皇后,刘伯温演的也都还行,就是群演略坑…
电视剧就是一部艺术作品,不要非要和历史对号入座!比如什么蓝玉守洪都等等。奉为神剧的雍正王朝大明王朝什么的哪个是真正符合历史的?不都是改编小说嘛!央视经典的水浒也是改编的面目全非。该剧可能不符合历史,但绝对符合我心目中朱元璋形象!
剧中前半部分确实差点意思,武戏太随便,但后半部分的文戏实在没得说!朱元璋人物性格的一步步转变,刻画的入木三分!绝对影帝级表演!对胡军也是路转粉了!我真的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老朱!马皇后和李善长个人也很喜欢,觉得无论外形和表演都无可挑剔。如果有足够的经费投入,这部剧封个神估计没啥难度!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他号称“得国最正”。
何谓“得国最正”?
古往今来,历代开国者,无非两种。
一是禅让,二是革命。
禅让,原本是指原始社会时期的权力更替,尧禅让于舜,舜禅让于禹。
三代之后,禅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之前的主动变成了被动。
权臣强迫天子将皇位禅让于他,这种“禅让”的开创者是王莽,之后历朝历代屡见不鲜。
还有一种是革命。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
刘邦和朱元璋虽然都是通过革命获取政权,但还是有细微不同。
刘邦曾经在秦朝就职,泗水亭长虽然不是什么大官。
可朱元璋不是,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一个放牛娃,一个小和尚。
而且朱元璋打败的是非汉族的皇帝政权,属于外夷,这在以中华为正统的古代,更有说服力。
所以,朱元璋才有“得国最正”的说法。
不过在历史上,有一种声音,对朱元璋极为不友好,很多人认为他是千古暴君。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杀害功臣。
民间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谚语。
古代皇帝中把这一思想运用到极致的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开国之后,对那些曾经一起打天下的小伙伴,几乎屠杀殆尽。
除去常遇春、徐达早亡,仅剩汤和数人只身幸免。
朱元璋为了铲除功臣,发动了赫赫有名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其中涉及人口之多,达数万人之众。
这些开国功臣虽然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比如纵容下属、家奴横行乡里,但要说“谋反”,那就是“欲加之罪”了。
蓝玉在被捕之后,其余罪名都供认不讳,仅这谋反的罪名,他死活不认。
朱元璋曾经的老伙计,被他比作萧何的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也被牵扯到“胡惟庸案”被诛九族。
李善长被杀后一年,有一名官员上奏为李善长鸣冤。
他是这样说的:说李善长谋反,那他到底是图啥呢?他现在已经是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算他帮助胡惟庸获得天下,他还能比今天的地位更高吗?更何况,他是跟着陛下白手起家的,他难道会不知道造反成功的难度?当年群雄并起,可现在呢?所以说,李善长谋反,我实在是不相信。
朱元璋看到这份奏章后,并没有降罪这名官员。
由此可见,朱元璋只不过是假借谋反罪名来清理功臣。
除了屠杀功臣,朱元璋之所以被称作暴君,还因为他的“严酷治吏”。
朱元璋时期的官员应该是历朝历代最难的官员。
自西汉开始,各个封建王朝都是上行用儒,下行效法,而朱元璋恰恰相反。
他对于官员的严苛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洪武时期,凡贪污60两以上的官员,一律砍头。
他为了约束官员,在已有《大明律》的基础上,自己又编写了《大诰》,成为了法外之法。
《明大诰》中的刑罚明显要比《明律》重得多。
比如《大明律》中规定衙门隐瞒文卷不报的处罚是杖八十,而《明大诰》中则变成了凌迟处死。
自隋律起,正式形成了笞、杖、徒、流、死这五刑体系,但在朱元璋亲自编写的《大诰》中,刑罚之残酷,骇人听闻。
可以举几个例子。
剥皮揎草,将剥下的人皮制成鼓或者填入稻草制成人皮稻草人立于衙门门口或者当地土地庙的门口,用以警告继任官员,切勿贪赃枉法。
凌迟处死,民间俗称千刀万剐,虽然此项刑罚并非朱元璋首创,但在朱元璋一朝使用最多。
明初有四大案,铲除功臣的政治案件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还有两大案是经济案件——空印案和郭桓案。
空印案牵扯人员之多,万人以上。
朱元璋下令,全国各州府,凡主印者,杀;副职充军。
两案加起来,死亡人数超过了七八万。
这其中,有一些人确实是犯了罪,但更多的人只是被无辜牵连。
大家可以想想,当时在朝为官的那些人是怎样的心态。
有人问,那能不能不当官啊?
众所周知,张良在汉朝开国前夕就解甲归田、回归故里,全身而退。
与张良齐名的刘伯温也有这样的打算。
可惜的是,即使是回归故里,朱元璋还是对他不放心,对他百般“折磨”。
刘基之死究竟是胡惟庸的擅作主张还是他在朱元璋的授意之下行使权力,那就不得而知了。
不管怎样,朱元璋时期和刘邦时期的政治环境不可同日而语。
洪武时期,采用科举和荐举两种选官方式,科举大家不陌生。
什么是荐举?荐举就是推荐、推举。比如说,听说哪儿有贤士,只要有人荐举,找到了你,你就得出来做官。
那个时候有人为了不做官,自己剁掉手指,但依旧没有逃脱。
要么出来做官,要么就去死。
再加上朱元璋一手建立的锦衣卫,当时的朝堂之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为什么朱元璋要这么严厉地对待官员呢?
我觉得这和他的出身有关。
因为他出身贫寒,经常被贪官恶吏欺侮,所以在他心里,从小就有种下一个种子。
——“当官的没好人!”
你不犯事还好,只要犯事,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其实,有很多基层人民心中也是这样想的,只要杀罚够重,贪官污吏就会变少。
事实上还真不一定。
朱元璋时期的刑罚如此之重,可官员们的贪腐依旧层出不穷。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官员贪腐,朱元璋大开杀戒;
官员继续贪,朱元璋继续杀。
洪武时期的贪官之所以顶风作案,除了贪念作祟之外,薪水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明朝县令每年俸禄约九十石粮米,而且经常还会用实物来折算,所以实际大约只相当于现在的一两千块钱一个月。
难道这些官员就不会劝谏朱元璋,让领导给他们加薪?
还是因为朱元璋的出身,朱元璋认为官员的俸禄虽然不多,可与百姓相比,已经很多了,百姓可以生活,为什么你们不可以?
贪腐问题自古有之,从上往下的反贪虽然有一些成效,但总体来讲,治标不治本。
个人觉得,反贪应该由下到上,让群众行使监督权。
如果放到今天来讲,百姓媒体监督,官员资产公开。
这样一来,对贪腐将是致命的打击。
如果光靠上面重罚,效果暂且不提,搞不好还得落一个暴君的骂名。
朱元璋虽然对臣下严酷,但就百姓而言,他真的是一位好皇帝。
朱元璋因为出身农家,所以对农民、民间特别了解。
经过元末的战争,很多地方都成了荒地,开垦荒地需要一个过程。
为了使农民不被税赋所累,朱元璋规定,开垦荒地的地方三年之后再收税。
有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第二年就强行收税,并且上奏朱元璋,说我们这儿生产好,所以农民们争着抢着要交税,拦都拦不住。
朱元璋看后大怒,农民抢着交税?你骗鬼呢?
朱元璋主张老百姓告御状,以及越级上奏。
为政者最为担忧的就是“壅蔽”。朱元璋曾经对廷臣说:“自古人君所患者,惟忧泽不下流,情不上达。”
所以,洪武时期的皇宫几乎成了断案的县衙。
朱元璋设立了通政司,全称为“通政使司”,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于底簿内誊写诉告缘由,呈状以闻。
其中就有“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的作用。
不仅如此,他还在皇宫门口设立“登闻鼓”,并设有专人管理,一有冤民申诉,皇帝亲自受理,官员如有从中阻拦,一律重判。
朱元璋规定不许官员下乡,一旦有官员下乡,老百姓可以把他抓起来。
有人说,这是为什么?
官员了解民情民风难道不是好事吗?
朱元璋有他的想法。
在他小时候,经常有官员借下乡之名,行土匪之事。
每次官员过后,鸡犬不留。
所以,他才立此规,保护老百姓的权益。
曾经在浙江有一名县级官员下乡,就被老百姓给抓了起来。
后来还是知县出面求情,事态才得以平息。
朱元璋积极推动人口迁徙,江西填湖广、山西洪洞大槐树,解决了有民无田、有田无民的状况。
那个时期的人口迁徙,除强制之外,还有利诱。
比如,你从A地迁到B地,除了答应给你的亩数外,你如果愿意还可以再开垦荒地,而这些额外开垦的荒地是不需要交税的。
正是种种惠民政策,使得明朝在建国之后没有多久,不管是粮食总产量,还是人口数量,远远超过了前朝元世祖时期。
朱元璋对百姓这么好,那他是不是就有民本、民主思想呢?
那倒不是。
中国历史有名的爱民皇帝唐太宗,他对于《荀子》里的一句话就很赞同,并且把它奉为座右铭。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朱元璋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呢?
没有。
从他对《孟子》的态度可以窥其一二。
许多人认为朱元璋是一个文盲,他确实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
但朱元璋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投军以后,军中也有一些文官主簿,他经常不耻下问。
所以,当皇帝之后的朱元璋是可以识文断字的。
朱元璋在读《孟子》时,他很不高兴,因为《孟子》里有一些话不合他的心意。
《孟子》里有这么一句话: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
朱元璋对待臣下就如同草芥,如果按照孟子的观点,这不是鼓动臣下闹事吗?
《孟子》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对话。
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看到最后,朱元璋不高兴了,他下令将孟子移出孔庙,并且打算将《孟子》销毁。
好在那个时候的读书人有骨气,以命据理力争。
有官员甚至说,我能为孟夫子而死,是莫大的光荣。
无奈之下,朱元璋被迫妥协,将《孟子》中不合他意的章节删减,作《孟子节文》。
不过,这《孟子节文》并没有传下来,朱元璋死后,《孟子节文》被废,大家看到的还是完整版的《孟子》。
说一千道一万,他还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他对于老百姓的仁爱也好、慈善也罢只是因为童年悲惨的经历。
我是这么评价朱元璋的:
洪武有秦皇之酷,汉文之仁。
按理说,秦始皇和汉文帝实在是没有啥联系,一个是法家推崇的千古一帝,一个是后世儒生敬仰的三代以下第一明君。
可朱元璋两者皆有。
只不过他酷的是官吏,仁对应的是百姓。
胡军主演的《朱元璋》里有这么一句台词:
“这朝堂之上的血腥杀戮换来的是乡野民间的太平盛世!”
泱泱中华,暴君很多,明君也不在少数,像朱元璋这样既明又暴的君王,只此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