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Let's say,since you were little,and you always dreamed of some day getting a lion? And you wait and wait and wait and wait,and then the lion doesn't come.Then along comes a giraffe.You can be alone or you can be with the giraffe." -"I'd wait for the lion." -"That's why I worry about you."
Part 2: -"I used to love hotels.But now I'm always in a new apartment or in another hotel somewhere." -"How do you keep hold of friends?Or boyfriends?" -"Makes it very easy to end up alone.To leave people." -"You can stay in the same place and still find ways to leave people."
Part 3: "The sads:First people too in love,to feel sad."
Part 4: -"Why do you leave everyone?Why do you let me go?" -"Maybe because I don't really believe that it's gonna work.And then I make sure that it doesn't work."
Oliver与Anna的爱情故事依我看来却是该片的薄弱环节。在叙事中植入Mike Mills本人做的插图有些故弄文艺嫌疑,而Mélanie Laurent塑造的这个不断挤眉弄眼、天马行空的法国妞有些故弄古怪,不够生活自然,远不如Natalie Portman在《Garden State》与Zoey Deschanel在《500 days with Summer》中塑造的精灵姑娘深入人心。(不过不得不说,作为一个法国演员,她的英语是相当棒的!)
故事的铺展,开始于父亲在75岁高龄的时候对自己出柜,意味着他将异性恋这个角色演了整整一辈子。就在生命的最后四年,父亲过起了自由的GAY生活。但电影却无意张扬父亲的晚年有多快乐,而是用一种交替的方式讲述1955年结婚时的父亲,与及2003年临终前的父亲,将这两个时空的片段相互穿插,让观者在时光穿梭中感受到父亲在最后的四年,才是真真正正地Fall in love。也映衬出,父亲那长达44年的与母亲的婚姻,都是一场假象。
陷入丧父之痛的Olive是个插画家,因为悲恸,他将生活完全寄情于创作之中,但是那些画却不能隐藏他的心事,每一张速写的内容都是有关「Sad」与「Sad」与「Sad」,友人终于看不下去,提醒他pen & paper is not your friend。于是拉着他去变装派对。 戴上假发,粘上胡子的奥利弗,打扮成聆听病人心理问题的精神医师弗洛伊德,也是在这时,他遇到了扮成哑巴的Anna,Anna一眼就看出了他不快乐。正是由于这种心灵上的默契,两个的感情急速升温、铺展。
Mike Mills,一个押韵的名字。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并不太愉快——医生给我推荐了一部电影Does Your Soul Have a Cold?小片儿里灰暗的颜色、凝重的表情外,永远飘移着悉窣的微响、重叠的空间、以及轻灵的线条。同病相怜者,不需要任何文字解释,便能发现藏在镜头后抑郁的目光,有种病友间相见恨晚的感觉。然而宽心大度者,却被那专断、蛮横的大写字母扰乱了神经,在波澜不惊下着实感受了一把触目惊心。
扛着导演与视觉设计师的双重身份,Mills永远都能做到“在其位,谋其职”,Begginers便又是一部养眼的电影—— 作为导演,始终将观众泪点控制在眼眶湿润的程度,有利缓解眼疲劳;同时,略显蛮横的图片插入(生猛程度可以说是“闯入”),准确地传达着历史独白与人物独白的初衷。其假男主人公之手编画的The History of Sadness,迅速将看不见的忧伤视觉化,堪称经典。
这么看来,Begginers又不免落入“寻父”的俗套。但细腻的女性刻画,又再次将影片带入了多重空间的漩涡。期间包含的民族、女权、政治、gay pride,不停随着Mills穿插的图片扑面而来,然而最终又都被那只善解人意的狗,用百分百治愈的眼神所稀释。小狗只在乎一个问题:How about the marriage?也许就是这只狗,让Begginers得到了戛纳“最佳女性诠释奖”(la meilleur interpretation feminine是这个翻译吧?)。
抑郁的哥们儿都是敏感的,虽然我不知道Mills有没有抑郁症,但我相信他深谙这个道理。敏感的人又都是笑点低的,就像男主角本着历史独白的精神,在一块巨大广告牌上偷喷的YOU MAKE ME LAUGH,BUT IT'S NOT FUNNY.再次回到开头的自我安慰中:笑了就是笑了,在乎它好不好笑干嘛?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笑了,一个意思。持酒言欢,哪来那么多高兴事;借酒浇愁,又哪来那么多别扭……
-"Let's say,since you were little,and you always dreamed of some day getting a lion?
And you wait and wait and wait and wait,and then the lion doesn't come.Then along comes a giraffe.You can be alone or you can be with the giraffe."
-"I'd wait for the lion."
-"That's why I worry about you."
Part 2:
-"I used to love hotels.But now I'm always in a new apartment or in another hotel somewhere."
-"How do you keep hold of friends?Or boyfriends?"
-"Makes it very easy to end up alone.To leave people."
-"You can stay in the same place and still find ways to leave people."
Part 3:
"The sads:First people too in love,to feel sad."
Part 4:
-"Why do you leave everyone?Why do you let me go?"
-"Maybe because I don't really believe that it's gonna work.And then I make sure that it doesn't work."
我一直认为,家庭是统治阶级迫使个体屈从的政治机器,消磨个性追求鼓励自我牺牲的社会建筑,以根本不存在的爱情为诱饵将个体送进牢笼。
Beignners就是一个讲述家庭的故事。
SP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所以在这个终于开始回暖的星期五夜晚,我们相拥着看完这部电影。
Beginners里,没有简单的道德判断,没有对和错,也没有happy after forever的结局。它只是充满温情与沉静的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没有过分渲染喜悦也没有刻意表现悲伤。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个似曾相识的影子。
我看到了我的家庭。我的祖父,我的祖母,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想SP也看到了他的。
每一人都做到了他们能做的所有去维系一个残缺的扭曲的系统。每一个人都做出了牺牲一边不着痕迹的发泄。每一个人都为那个政治宣传里看起来美好闪亮的white picket fences割舍了那一部分"misfit"的自我。
所以我喜欢母亲偶尔展露出的困惑的悲伤眼神,喜欢她带着儿子夜游博物馆,用异常的举动发泄婚姻带给她的苦闷。喜欢她最终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地沉默走到她人生的尽头。
我喜欢父亲讲起他的过去已经和他的过去纠缠不清的那一段历史。喜欢他那些敷衍的吻,喜欢他讲述起精神科医生的沙发,喜欢他回忆起那些厕所里的性爱。
我也喜欢儿子,我喜欢他一直沉默而温情的陪伴,喜欢他试着藏起他的痛苦而选择去尝试理解。喜欢他的旁观和笨拙安慰,也喜欢他说,他惧怕搞砸一切,所以不如从一开始就别让它发生。
我想起在本年度芝加哥第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坐在湖堤上,SP说起她的母亲和那时他的表情。我讲起我的--没有看他,而是看着远处,密歇根湖和天空模糊粗糙的分界线。我们都是有伤疤的人 - 这么说也许听起来过分矫情,但是我们也只是千千万万被家庭伤害过的人之一而已。我们只是目睹过我们的父辈们截去不能溶入家庭的那部分自我之后留下的伤口而开始困惑的人而已。
Oliver的父母是绝对的非主流:父亲从13岁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同性恋,母亲从13岁开始才知道自己有一半的犹太血统。尽管母亲从一开始就知道父亲的性取向,尽管美国在六七十年代将同性恋当作病症,他们还是相爱了,并组合了一个奇特但并非缺爱的家庭。作为父母的独子,Oliver在感情上一直是非常依赖父母的……但他也察觉到了父母的幸福有些不完整,因此他得出的结论是:”你们并没有相爱过“。因此,他曾”不相信爱情“。
在母亲去世后,75岁的父亲出柜-被诊断为肺癌晚期患者-去世 的这一段时间内,Oliver重新审视了父母之间的关系,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以及自己与相恋过的女人们的关系。因为需要经常照顾重病的父亲Hal,Oliver与曾经因为工作很少在家的Hal演绎了一段全新的父子情谊。虽然已走到人生的尽头,Hal却犹如获得了新生,他积极地投入各种同性恋组织的活动,并在男伴Andy怀中找到了完整的爱情。虽然Oliver诧异地看着父亲的蜕变,却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所在,并又一次”相信爱情“了。
Oliver与Anna的爱情故事依我看来却是该片的薄弱环节。在叙事中植入Mike Mills本人做的插图有些故弄文艺嫌疑,而Mélanie Laurent塑造的这个不断挤眉弄眼、天马行空的法国妞有些故弄古怪,不够生活自然,远不如Natalie Portman在《Garden State》与Zoey Deschanel在《500 days with Summer》中塑造的精灵姑娘深入人心。(不过不得不说,作为一个法国演员,她的英语是相当棒的!)
两位男主演都是相当优秀的,Ewan McGregor将Oliver的低调性格与Christopher Plummer将Hal的高调出柜都阐释得恰到好处,观众无不为这一对父子的第二次成长所需的勇气和慷慨胸怀而动容。
灵气十足的小狗Arthur更是演技出众,算是再一次为Jack Russell这个在欧洲相当受欢迎的品种挣了光吧 : ) 。可是原本该是本片一大亮点的Oliver与Arthur的无声“对话”,却让人略感蛇足,如果他们的对话内容更丰富一些,效果也许将会更佳。
如果寂寞是光和尘,那么这个导演就是能抓住光和尘的人。
影片是从Hoagy Carmichael的音乐开始的,一瞬间就被touching到,就是他的声音荡起的那一秒那一刹,就有种强烈的“这一定是一部好电影”的直觉。我特别喜爱这种直觉。
故事的铺展,开始于父亲在75岁高龄的时候对自己出柜,意味着他将异性恋这个角色演了整整一辈子。就在生命的最后四年,父亲过起了自由的GAY生活。但电影却无意张扬父亲的晚年有多快乐,而是用一种交替的方式讲述1955年结婚时的父亲,与及2003年临终前的父亲,将这两个时空的片段相互穿插,让观者在时光穿梭中感受到父亲在最后的四年,才是真真正正地Fall in love。也映衬出,父亲那长达44年的与母亲的婚姻,都是一场假象。
然而,电影最大面积讲述的,完全是关于寂寞。
第一个寂寞的讲述,有关于母亲。
父亲是博物馆馆长,年轻时忙碌于工作,每天出门时都予妻子一个蜻蜓点水的吻,也仅是一吻而已。没有任何温度与感情的成份。心感被忽略冷落的母亲,只好转身就投入与儿子的游戏中,她举起手作枪,装作向儿子射击,儿子也配合地演出中弹身亡的动作。
她和儿子一起开车,有时让儿子开车她当指挥,有时她自己开车,而儿子当指挥……要说母亲这44年来的寂寞换来了什么,大概就是父亲在婚姻期间坚持着同步饰演异性恋这个角色,直到她死后的半年才公开真实性向。
第二个寂寞的讲述,有关于儿子Olive。
陷入丧父之痛的Olive是个插画家,因为悲恸,他将生活完全寄情于创作之中,但是那些画却不能隐藏他的心事,每一张速写的内容都是有关「Sad」与「Sad」与「Sad」,友人终于看不下去,提醒他pen & paper is not your friend。于是拉着他去变装派对。
戴上假发,粘上胡子的奥利弗,打扮成聆听病人心理问题的精神医师弗洛伊德,也是在这时,他遇到了扮成哑巴的Anna,Anna一眼就看出了他不快乐。正是由于这种心灵上的默契,两个的感情急速升温、铺展。
Anna也是一个寂寞的人,所以她说“对于快乐,我不是很拿手”,她不愿意接听父亲的电话,长年流离于城市与城市之间,公寓与旅馆之间。后来,Olive邀请他与自己一同居住,并为她清理出一个房间,Anna看着这个房间哭了,那是面对一种突如其来的归属感所激起的泪。但是,Olive并不懂这是为什么。两个不懂表述爱的人走在了一起,却还是无法排解Anna午夜失眠时的疏离感,直到Anna选择离开,Olive才了解何谓思念,将爱犬亚瑟托附给父亲生前的爱人,飞去纽约寻找Anna。直到站在Anna的公寓前,Olive才得知她从没离开过,一直在LA,但也是这一行,使他们之间的隔阂因此瓦解,彼此达到了真心相对的共识。
正如这部電影的名字《Beginners》,似在暗示在感情里,Olive是新手,Anna也是新手,而我们,全都是新手。总要在经历过这新手般的一段人生,才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灵魂的归属。
导演Mike Mills讲故事讲得很妙,这表现在那条叫“亚瑟”的罗素犬前,亚瑟完全扮演了寂寞的寄托本身,他一刻不能离开Olive,去派对要带着它,去玩要牵着它,出门也要牵着它,否则它就会发出哀嚎,父亲的死,使亚瑟将感情完全寄托在Olive身上,Olive如是,一人一狗坐在公园长椅上那一幕,亚瑟对周围的环境毫不关心,而是安静地听着Olive说话,这种寂寞的相互寄托,看得人心有共鸣。
全片最令我深刻的,不是Anna看着属于自己的房间哭了,也不是Olive与阿瑟之间相互寄托的寂寞。而是Olive从父亲生前的爱人Andy手中接回阿瑟的时候,他们的对话。
「是因为我是个同性恋吗?你从没有联络过我,从没有探望过我。」
「不是……而是因为……我父亲太爱你了。」
在两人相拥而泣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崩堤了。
Mills在屏幕上不断给观众开着药方,关键时刻那些白色的大写文字又能变成维基百科,拨动着平缓呼吸下麻木的神经。虽然现在时不时还得吃Eurodin,但那电影却能让我稍微放宽心——睡不着就睡不着吧,老天不叫你睡着;你要是硬逼着自己睡,没准明儿出门就掉到没盖的井里(失之东隅的道理谁都懂,老天肯定是公平的嘛!)你睡不着的时候,有亿万日本人民陪着你呢。
如果说Does Your Soul Have a Cold是一部抑郁症临床指南,那Mills的新作Begginers绝对是一部抑郁百科全书。
结婚44年的老爸,忽然在老妈去时候后宣布出柜,并成功牵手小男一枚。虽然好景不长,老头没过上几年自由、放荡不羁、为了gay pride贡献终身力量的日子,便撒手儿子、小男和爱犬。儿子从小便致力于调节长辈内分泌的事业,在老父最后的日子里不离塌前。老父去世后,更是将“只懂150个词儿却不会说话”的狗狗视为父亲在世。怀揣着“再牛逼的萧邦,也谈不出老子的悲伤”,儿子邂逅了有点萝莉妄想症、爸爸废话垃圾桶、极度缺乏安全感、又见解精辟的法国(或者魁北克?)小演员。
爱情亲情起起落落,卖萌小狗上窜下跳,看似饱含戏剧冲突的人工情节,却是导演的真实半自传!仿佛晨露般随时蒸发的老父,好似候鸟般迅速迁移的女友,潮起潮落、叙述切换间,两条主线便于观众的泪腺上哼起了二重唱。时间顺序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一沙一世界”的黑色幽默:周而复始,却不得而知。
扛着导演与视觉设计师的双重身份,Mills永远都能做到“在其位,谋其职”,Begginers便又是一部养眼的电影—— 作为导演,始终将观众泪点控制在眼眶湿润的程度,有利缓解眼疲劳;同时,略显蛮横的图片插入(生猛程度可以说是“闯入”),准确地传达着历史独白与人物独白的初衷。其假男主人公之手编画的The History of Sadness,迅速将看不见的忧伤视觉化,堪称经典。
没有探究抗抑郁知识的普及、或是用药指导,Begginers却在娓娓道来中,呈现了影片中各个角色抑郁的理由:儿子想对得起所有人,内心深处却是一只“一定要找到狮子;哪怕一辈子只有一只长颈鹿出现,也不会与长颈鹿为伍”的完美主义者;小演员想保守父亲沉重的秘密,却又不能把自己变成哑巴,只能终日漂泊以寻得下一个空房间;小男纠结于gay的身份,在想象着被别人拒绝的时候将所有人据于千里之外,除了他可以随便撒娇的老爹。
这么看来,Begginers又不免落入“寻父”的俗套。但细腻的女性刻画,又再次将影片带入了多重空间的漩涡。期间包含的民族、女权、政治、gay pride,不停随着Mills穿插的图片扑面而来,然而最终又都被那只善解人意的狗,用百分百治愈的眼神所稀释。小狗只在乎一个问题:How about the marriage?也许就是这只狗,让Begginers得到了戛纳“最佳女性诠释奖”(la meilleur interpretation feminine是这个翻译吧?)。
抑郁的哥们儿都是敏感的,虽然我不知道Mills有没有抑郁症,但我相信他深谙这个道理。敏感的人又都是笑点低的,就像男主角本着历史独白的精神,在一块巨大广告牌上偷喷的YOU MAKE ME LAUGH,BUT IT'S NOT FUNNY.再次回到开头的自我安慰中:笑了就是笑了,在乎它好不好笑干嘛?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笑了,一个意思。持酒言欢,哪来那么多高兴事;借酒浇愁,又哪来那么多别扭……
小演员最精辟的见解就是:“大楼里住着的人,有一半相信不可能,另一半相信奇迹,所以他们永远都在战斗”。敏感的大脑亦是如此:要么都是奇迹,要么都是不可能。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