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尼克松

尼克松  白宫风暴 / 惊世谎言-尼克逊

10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安东尼·霍普金斯琼·艾伦鲍沃斯·布斯艾德·哈里斯鲍勃·霍斯金斯E.G.马绍尔大卫·佩默戴维·海德·皮尔斯保罗·索维诺玛丽·斯汀伯根J·T·沃尔什詹姆斯·伍兹BrianBedford凯文·杜恩皮波士·芬克尔安娜贝丝·吉什汤姆·鲍尔托尼·戈德温拉里·哈格曼爱德华·赫曼玛德莲·卡恩丹·哈达亚托尼·洛·比安科绍尔·鲁宾内克罗伯特·贝尔特兰约翰·库宁汉姆约翰·迪尔约翰·C·麦金雷迈克尔·切克利斯乔安娜·高茵乔治·普林普顿CoreyCarrier约翰

类型:剧情传记导演:奥利佛·斯通 状态:HD 年份:1995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1297419热度:0 ℃ 时间:2023-06-07 14:51:44

简介:详情  影片试图从客观的立场出发探讨因水门丑闻而下台的美国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的政治生涯。虽然也涉及到他的童年和早期从政的经历,但重点是在水门事件。当影片中一个女学生当面问总统:“为什么你作为总统制止不了越南战争?是...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影片试图从客观的立场出发探讨因水门丑闻而下台的美国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的政治生涯。虽然也涉及到他的童年和早期从政的经历,但重点是在水门事件。当影片中一个女学生当面问总统:“为什么你作为总统制止不了越南战争?是不是因为这个制度?”尼克松似有所悟,他对手下人说:“她懂得我花了二十五年时间搞政治才懂得的事情……
  • 头像
    Joey
         又是一部Oliver Stone的电影,还是那些剪辑,那些色调,那些叙事手法,甚至连电影时间都是差不多的……打着Stone政治标签的典型!
       借着电影表达自己感情是每一个导演的目标,但是,借着电影煽动民族情绪,讽刺美国政府,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能做好的,而且成功的,相信只有Oliver Stone一个人能行……电影《生于七月四日》、《野战排》、《刺杀肯尼迪》成了美国政府的噩梦,而《天生杀人狂》则折射出美国畸形的社会心态……想了解美国,看看他的电影吧……
        第一次看《尼克松》是期中考试考完最后一门统计的时候,和伽玛两人感觉都不错,前一天都想好了怎么庆祝考完试,想到仁杰一直在我们耳边叫嚣《刺杀肯尼迪》是他这辈子看过的最完美的电影,于是决定放弃那种轻松的娱乐片,再一次感受灵魂的升华,去找寻我一直没有机会看的Stone的最后一部政治电影《尼克松》。
        但是看完后我们都很失望,因为他没有《刺杀肯尼迪》的紧凑、激情甚至是一段完整的演说。印象深刻的只是尼克松会见毛泽东和勃列日涅夫的两段镜头,感叹着美国人永远不会理解中国文化,因为那两段镜头实在是处理的太无法让中国人接受了,当然我不知道俄罗斯人怎么看他们的那个勃列日涅夫的,但是那个毛泽东……太令人失望了!
        这次再看,是因为想到那天在上外闷热的地方坐了三个多小时已经忘记电影怎么结束的了,这次就忍痛再看一遍了。坐在家里是不一样,没有上外那种闷热的环境,心境都是飞翔的,这次可以好好的静下心来,聆听一下Stone眼中尼克松的声音……
        传记性的电影不会精彩到哪里去,但是,传记性的电影还原了那位伟人的人的一面,就像《帝国的毁灭》中塑造的希特勒,是那样的人性,原来他也会哭,也会笑,也会发怒,也会慈祥,他不像纪录片中灰色的冷酷,千篇一律的庄重而遥不可及,电影之所以遭到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抵制是因为那部电影开始让人们同情希特勒……
        《Nixon》之所以再让我有兴趣再看一遍,就是因为他把总统这个近乎于神的地位还原到了人的本位,这个在美国历史上的神,直到他去世,仍是美国国民中谈论的主题,这位最接近林肯的美国总统,在他不平凡的一生中,美国经历了冷战、朝战、猪湾战争、导弹危机、肯尼迪遇刺、胡佛黑幕、马丁•路德•金遇刺、75年经济滞胀、越战升级、中美建交、水门事件……他在每件事情中几乎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但是,Stone明显是一个坚定的民主党人,他甚至在《尼克松》的台词中安排了这么一句话:纵使用世界上所有的钱也打不败肯尼迪(all the money on earth cannot defend Kennedy),不仅表达了导演的政治态度,更表达了当年败在肯尼迪手中的尼克松的无奈,毕竟,他只是个人。
        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只有三分钟的与毛泽东的会谈,演老毛的那个中国人真的是太差了,演得不像不说,连中文都说的一塌糊涂,但是那些台词,却始终让我无法忘记,总觉得,他们这样的人才算男人……他们拥有世界,这是每个男人从小就希望拥有的东西。
        喜欢伟人在一起时说的每一句话。
        记得听到里根总统1989年在访问柏林时在勃兰登堡门前对发表的那段著名的演说,那个时候的戈尔巴乔夫和他的苏联帝国已经气数将近,里根才有胆量当着沉默的戈尔巴乔夫的面向全世界的说:到这扇门前来吧,戈尔巴乔夫先生,打开这扇门吧!戈尔巴乔夫先生,拆掉这堵墙吧!(Come here to this gate! Mr. Gorbachev, open this gate! Mr. 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
    真想看看那个时候戈尔巴乔夫的脸……
        Mr. 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语气平和,没有抑扬顿挫,但是台下无数人欢呼声却宣告着戈尔巴乔夫和他帝国的没落!有份量的演讲并非仅仅靠的是演讲人的热情洋溢,台下的观众永远是演讲者成功的标志。里根向来温和的外表永远无法将他与背后强势的美国相联系,他似乎更适合做瑞士的总理……但是,80年代的美国精神却是这位慈祥的老人所一手缔造,反战的高调和星球大战计划使苏联人迷惑,美国人在这个老人的领导下到底要干什么?其实明显,里根既要世界和平,又要实现美国的抱负:成为世界老大。这个老人成功了,利用星球大战计划拖垮苏联,然后答应共同裁军、减核。它得到了世界和平,又得到了世界。
        这位老人是聪明的,但是,并非每个总统都像他这么幸运,比如说尼克松,也许是生不逢时吧……
        冷战开始时他生不逢时,如果那时入主白宫,现在的世界将会记住这个将冷战变热的疯子。
        猪湾战争时他生不逢时,战争的失败使所有美国人将这笔帐怪在了共和党人头上,而他,确是那时候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
        与肯尼迪竞选时生不逢时,恰逢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电视辩论,使他面对千年难遇的对手时输掉不说还在全世界面前丢脸。
        而当上总统后呢?
        75年经济滞胀生不逢时……
        越战生不逢时……
        世界局势生不逢时……
        中国崛起他也生不逢时……
        苏联强势他更加生不逢时……
        内困外急,反正他就是生不逢时!
        尼克松之所以传奇是因为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弹劾掉的总统,这在美国历史上是轰动的,在世界历史上是少有的。林肯没有被弹劾掉,因为他在南方派做出此行动之前就爆发了战争,那个时候维护联邦的最佳办法就是战争。而尼克松,面对民主党人的进攻,为了维护联邦政府,为了国家的和平,最终放弃了手中最后一张王牌,他有机会像林肯一样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的,可是他放弃了,因为他也不敢想象,为了对付政敌而开始的水门事件引发的第二次内战会将美国变成什么样子。
        电影将尼克松抉择是否放弃总统一职时作了大量的冷静处理,没有台词,却是无声胜有声,当国家安全顾问很冷静的告诉他他只有最后一个法宝——军队时,尼克松呆了,我也呆了……哈,典型的Stone电影!
        Stone总是让观众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只要告诉主人公,该怎么办……但是,我们永远做不到,因为电影就是电影,它能让人看清楚世界,却不知道怎么去改变这个世界。Stone自己说的:我的工作不是要改变什么,因为它不在我的手中,我要做的,就是让所有人都不再当瞎子,我要让他们看清楚这个世界。
        其实,他也算是个伟人了……
  • 头像
    蓓蓓的电影世界

    听我的,要想了解尼克松和从此以后一切丑闻都以“门”为标签的原因,就按照这个顺序把这4部电影看完:《华盛顿邮报》👉《总统班底》👉《对话尼克松》👉《尼克松》,相当过瘾!感觉比我高中课本学历史都了解得更透彻!《华盛顿邮报》电影最后一个镜头就是“水门事件”那个门锁深夜被打开的镜头,而《华盛顿邮报》可以说是水门事件的导火线。而罗伯特坚持拍摄的《总统班底》第一个镜头就是门锁,和2017年的《华盛顿邮报》完全无缝链接在一起(我想导演是故意和1976年《总》前后呼应)。“水门事件”是直接导致尼克松辞职的原因,《总》完整讲清楚了水门事件前因后果,堪称经典。接下来《对话尼克松》马上再次无缝链接尼克松辞职后的状态以及第一次对民众的公开道歉的那次专访前后的故事。最后,通过这三部还原历史真相的电影你就会对尼克松这个复杂的人产生浓厚的兴趣,那就看看安东尼扮演的尼克松,虽然长得不像,但是演得太好了,安东尼真的超级适合拍这种亦正亦邪的人物.美国人真的很喜欢“玩”总统,把肯尼迪(被刺杀那位)和他妻子甚至玛丽莲梦露翻来覆去拍了万多次后,也就是尼克松最能激发影视创作了!这个对中国影响深远却在自己国家被诟病的个人性格极其突出的鲜明形象,看完这4部,我这辈子算是不会忘记了。

  • 头像
    陈灼
    When they look at you, they want to be you.
    When they look at me, they find themselves.

    在电影《尼克松》的结尾,安东尼·霍普金斯看着白宫的肯尼迪画像,不由生出感慨。既生瑜,何生亮?1960年大选,经验老道的老政客,八年共和党副总统,在电视屏幕前败在参议员肯尼迪手中,1968年大选时,若不是罗伯特·肯尼迪竞选时遇刺,他也无法顺利当选。电影中,尼克松只要一有机会,就对肯尼迪,肯尼迪三兄弟,乃至整个来自上流社会的精英分子所表现出切齿痛恨,认为人们讨厌他的缘故,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出身贫寒,仕途灿烂得毫无道理。

    虽然奥利弗·斯通以阴谋论撰写美国20世纪史的精神,延续《刺杀肯尼迪》一片的拍摄手法,叙述尼克松自大,自私,专横的政治生涯,但是在影片结尾处,还是以尼克松的葬礼为切入点,正面承认了尼克松政策对20世纪最后25年美国政治乃至世界政治的影响。结束越战,树立中美苏均势平衡,尼克松在国内没得到什么好脸,在国际政策上却能顺潮流而动,虽然有很大原因是靠他的国务卿基辛格。福特,卡特,里根,布什,克林顿,五位在世总统和前总统参加了尼克松的葬礼。也许尼克松正是影片中所提到的那个不断自我生长,吞噬一切的“体制怪物”的牺牲品,而他的后来者,要么是更加懂得如何驯服这头怪物,要么是沦为傀儡。也难怪《光荣与梦想》的最后有一章起名为美利坚分裂国,政党政治是尼克松下台的直接原因。
     
    话说回来,《尼克松》这样地电影你根本不能把它当历史教材来看,顶多就是一个人性的寓言。真正的历史,也就像安东尼霍普金斯在影片中,借尼克松之口说的那样,非得自己来写不可。然而当最高法院要求他交出那举世闻名的十八分钟半录音记录时,他却发现无论怎么涂改,也掩盖不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存在本身即已经是历史。一个人在权力不受制约的情况下,总是想尽力保护自己的权力,即便在后世看来,即便不去做那些小动作,他同样能连任。但是制度的变态和畸形,放大了他内心的恐惧,最终令他“自尊丧尽”。

     @陈灼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