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伊丽莎白·奥尔森杰西·普莱蒙奥利维亚·格雷斯·阿普尔盖特FabiolaAndújar派屈克·福吉特KiraPozehlChristopherCorsonHarperHeathRyanMurphyAmelieDallimoreBonnieGayleSparksSaraBurke詹妮花·妮拉·帕RichardC.Jones艾伦·杰伊·罗姆贝斯·布罗德里克维罗尼卡·贝里德鲁·沃特斯查理·塔尔伯特吉吉·埃内塔莉莉·拉贝凯尔·吉克瑞斯特伊丽莎白·玛维
类型:剧情悬疑惊悚传记犯罪欧美导演:莱丝莉·琳卡·格拉特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23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35452077热度:0 ℃ 时间:2025-04-03 11:58:45
这部剧前半部分是感情戏,后半部分是探案剧,通篇看起来是女主的心理戏。
我看前面有网友评论说男主太丑,我倒是觉得男主的扮相丑是这个剧必须的,这正好说明了女主不是因为男主帅而和他出轨,而是“日久生情”,因为两家人日常的相处,慢慢有了一些好感。如果只是因为帅的话,我想也维系不了十个月的婚外情,顶多一夜情或者几夜情。
虽然后面的庭审环节扣人心弦,但我其实更喜欢前半部分两个人出轨那部分的情节描写。男主其实是不主动不负责的态度,而女主的心态变化了很多,从喜欢男主,到有些不可自拔,到对男主和Betty的嫉妒,女主的心理通过语言、表情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导演对于女主开车投放了不少镜头,实际上在女主发生了一些事情而心态发生变化时,在车里开车得到了完全的体现,这就像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脾气很好,但是有严重的路怒症,因为在开车的时候更容易体现真实的自我。
不得不说庭审戏里律师唐完全盖过了男主的光芒,后半部分他才是主角,我很喜欢他的表演。
总的来说这部剧又有情节,又有心理,又有感情,还有庭审的峰回路转,是一部好戏。
结尾的时候看到现实中的律师最后自杀了,感觉有些唏嘘,而现实中的男主已经三婚了,没觉得这个人对感情有多看重,恰好符合剧中男主的演绎。
背景
这又是一部根据真实案情改编的美剧,一部以线性叙事为主的犯罪悬疑片。故事的原形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起杀人案,女主人公是一名家庭主妇,她不但拥有着美满的家庭还是教会和街坊眼里的的完美女人,但女主内心涌动着一种欲望,她渴望在常规的生活之外找到一种超越性的爱,于是她和教友Betty的老公Allan有了一段契约性的婚外情,正是这个“错误”最终酿成了一场血案。
两难
两难故事法是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创设的一种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让人“经历”道德两难的困境,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答案的方法。类似这种道德两难法在很多案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它把道德、偏见和矛盾解构给大家看,并让观众体会其中的冲突。
本片中的Candy虽然出轨在先,但在遭遇得出轨知真相的Betty挥舞着斧头要对其进行砍杀的时候,观众是否会因为她出轨的背景而对正当防卫的动机产生双标的评判?在整个事件中,观众将会如何为这桩惨案归因?是简单的归结为“不忠”,还是从中看到更深层面的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我想每个人的评判都会映射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而这世界上大部分问题并非只有一个评判标准,人性又是复杂和矛盾的,看剧有时就是能从他人故事中锻炼一种辨明是非的逻辑能力,要得出一个客观的答案,观众必须对道德以及偏见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解构,从这种痛苦的角逐中再一次认识世界。
压抑
本剧中女主虽然把自己的渴望描述成“超越性”的爱,但实际渴望来自缺失,这种缺失可以从影片中关于女主童年经历的描写中看到端倪,有一幕女主受伤躺在医院的担架上声嘶力竭的哭喊,而她的母亲并没有安慰她或是关心她的处境,而是责怪她这样喊叫非常丢人并做出“嘘”的手势示意她收声,这个嘘的手势同时在女主和Betty搏斗时引发了她的“应激”。
从这些细节可以猜测,这个“嘘!”的手势背后暗藏着女主太多的压抑的回忆,这里有母亲由于过于在乎他人评价而忽略女主的“不被看见“的伤痛,有在一个精神极度敏感多疑的家庭长大的压抑和疲惫,也有为了维持一个完美形象而丧失自我的迷茫。
女主想要寻找的其实是那个早已迷失的自我,她想要通过“被看见”和“被关注”获取一种存在感,但她用错了方式,同时也无法预见可怕的未来。
完美
剧中有一段令我印象深刻,女主在杀死Batty之后竟然出现了一段自欺欺人的行为,她照常去买父亲节卡片、照常接孩子放学甚至去教会参加活动,她努力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心理学家在庭审中解释说这是一种“解离”的状态,我想这也跟女主的“缺失性完美”有关,这种完美主义正说明她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
女主母亲的那句“你这样别人会怎么看你?”像一句魔咒,让她做任何事都要从他人眼中寻找自己,这可能也是她总能做到人见人爱的心理动机,但这种面具式的社会性人格并非自性,而真实的生活总是千疮百孔的。对于完美的苛责和追求有时实则是一种逃避以及深深的自我厌恶和排斥。
价值与成长
本剧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关于女性、尤其是家庭主妇在婚姻中的困境的。女性在婚姻中贤妻良母的角色的价值有时候会与追求自我的价值产生矛盾和冲突,有些女性似乎终其一生都是他人的附属品,她们的价值感大多必须依附于他人才可以实现,作为女性如何在这种固化的社会价值环境中寻求自我实现和成长值得思考。
我不信!这么美的美女会看上胖托德,杰西卡贝尔版的男主身高196.一身腱子肉,虽然在尽力扮丑.也掩盖不住一身的帅气。
这个男主真的一言难尽,虽然但是因为是绝命毒师的托德,能看的下去,但导演 是不是有点问题,哪里有一点合理性?他不帅,不大方,不温柔,不会甜言蜜语,好像床上的能力很强?记得燃情克里夫兰里面,被Betty white破处的那个大胖子也是床上能力很强,但那个是喜剧,小配角,这个是真实事件改编,还是男主呀!我不信,太没有说服力啦!
1980年5月电影《闪灵》上映。
三周之后,德州发生了一起斧头杀人案,30岁的白人女性贝蒂的尸体被邻居在杂物间发现。
身中41斧头,其中28处都直冲头部,凶杀现场极为惨烈,尸体血肉模糊的图就不贴了,总之纪录片里不断重复的一个词就是blood,blood,blood。
当时就连身经百战的警员都说,“连走进去都是一件可怕的事。”
警方公布的凶器,是一把三英尺长的斧头,这让警方和民众起初都认为是《闪灵》的电影迷在模仿犯罪。
后来调查员反反复复搜查现场,在现场找到一枚带血的指纹,还在浴室下水道里发现了头发,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而贝蒂的丈夫也向警方透露了自己出轨的事实,进一步确定了凶手的作案动机。
杀死贝蒂的凶手,是她曾经信任的朋友,丈夫的出轨对象,教会唱诗班的姊妹,同样也是全职主妇的Candy Montgomery。
截止到这里,整个故事都是一起再普通不过的凶杀案,这可能也是电视剧前四集让人看得有点平平无奇的原因。
故事的转折或者说高潮,其实是这起案子在几个月后的审判阶段。
由于杀戮现场太过于惨烈,还纠缠着婚外情等劲爆话题,开庭轰动了全国,成群结队的记者和围观观众来到现场,法官一度要求将审判转移到更大的法院进行。
经过三个小时的审议,陪审团宣布谋杀指控不成立,Candy被无罪释放,原因是自卫。
“我吓坏了”,Candy在法庭上这样为自己辩护。
消息一出,愤怒的民众普遍不接受这个审判结果。
如果Candy是出于自卫,为什么她要砍朋友41下,直到精疲力尽才停下来?
根据陪审团成员的解释,伤口的数量不是量刑的标准,“我们确定它根本不会影响判决——无论是一声枪响还是1000次重击。”
而最戏剧性的情节是,当时Candy的辩护律师Don Crowder专门请来了一位精神病学家和临床催眠师,通过催眠术得知了一些Candy童年创伤的细节,证实Candy患有一种疾病——“解离反应”。
我搜了一下,大概说这是ptsd中的一种,具体表现为精神有创伤的人一旦被触发痛苦记忆,就会出于自我保护意识,认知和行动解体。
简言之,“杀人的是那双握着斧头的手,和我Candy本人有什么关系。”
而在两个人扭打的过程中触发Candy压抑记忆的是,当时贝蒂对着她“嘘”了一下。
审判结束后,Candy立即表示希望“把这一切都抛在脑后,恢复正常”。她全家搬去了乔治亚州(不过两人在四年后离婚了),Candy考取了心理健康顾问认证,淡出了媒体追踪的视野。
偶尔有新闻记者提出采访的请求,她一律明确拒绝“我用粗体字告诉你我!不!感!兴!趣!”
案件发生之后死者贝蒂的丈夫艾伦也很快再婚,并搬离小镇(不过后来也离婚了)。
曾经帮助Candy辩护的律师Don Crowder在1986年还参加了德州州长的竞选,获得了11%的选票不过最终落选,在1998年开枪自杀身亡。
如此结局,让人唏嘘。
顺口一提,直到现在当地人还口口相传一个关于数字13的巧合:
死去的贝蒂的房子是从拐角处算起的第13个房子,从死亡到尸体被发现用了大约13个小时,从死亡那天到Candy被捕用了13天。
平时好奇心重的朋友应该和我有一样的感受,那就是放眼众多被口口相传、被一再改编上荧幕的杀人案,论离奇、血腥、残忍程度,这一起可能都排不上号。
但就像不少评论家说的,即使你已经知道了案件所有的细节,还是会对这个故事感兴趣的。
我想,人们真正猎奇的点可能在于,它是女人干的。
“无法相信像Candy这样身材矮小的人有体力如此残忍地挥动那把斧头。”
“虽然警察对她的怀疑越来越大,但还是很难相信这个漂亮、活泼、完全正常的郊区家庭主妇会做出如此恶毒的攻击。”
这样的描述在我翻看各种新闻报道的页面反复被提及,尽管凶残的真相就在眼前,字里行间的潜台词还是一再强调:
女人不能,至少不应该杀人。
写到这儿,我不由想扯点与剧本身无关的“题外话”。近几年偶尔会看到互联网上关于妇女暴力、女人杀人的讨论。
从《半边天》里不堪忍受家暴举起菜刀的家庭妇女,到《致命女人》中让丈夫吃枪子的主妇,《杀死伊芙》里一边创造性杀人一边奇迹暖暖的小变态,前几天还看了一部《杀死福顺》,也酣畅淋漓地上演了一把女杀手的日常。
女性+暴力的组合不断被搬上银幕,冲刷着人们的眼球,处处透露着一个信息,那就是女人不再起码不愿意待在温室里被凝视了。
女人有阴暗面,也会愤怒;女人有武器,也会杀人。
而这部2023年的新剧《爱与死亡》又一次重新讲述这起谋杀案,我想在猎奇之外,也是嗅到了这样的风向。
主创也说了,“这部剧集不是肤浅的通过无限夸大细节去满足人们对谋杀的猎奇,它拒绝把真人塑造成变态或者怪人。”
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的讲述,诚实地呈现事实,告诉世人:
即使是一个家庭主妇,一个虔诚的唱诗班成员,一个母亲,一个平凡的女人,也可能是谋杀案的制造者。
*当然我意思并不是说杀人就是对的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