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西尔莎·罗南艾米丽·沃森安-玛莉·杜芙萨缪尔·韦斯特比利·豪尔阿德里安·斯卡伯勒碧碧·凯芙拉斯穆斯·哈迪克琼乔·奥雷尔勃朗特·卡迈克尔伯纳多·桑托斯戴维·奥拉瓦莱·阿印德泰·赫尔利克莱尔·阿什顿朵拉·布莱恩罗伯特·斯蒂芬斯丽塔·塔欣厄姆
类型:剧情爱情导演:多米尼克·库克 状态:HD 年份:2017 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5041518热度:0 ℃ 时间:2024-06-11 19:12:34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Florence第一次与Edward做爱时表现的恐惧,并不是因为简单的对性爱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
而是因为,
她在童年时期很可能被她的父亲性侵过,而且不止一次。
导演给的线索不明显,但是也不能说很隐蔽,逻辑上还是比较顺的:
- 00:32:19
这首钢琴曲叫做 「Non allegro」,意大利语翻译为「不开心」。
Florence听着Non allegro,开始回忆起 / 镜头切到了,与父亲在海上,父亲教她打结时的情景。
接着镜头切到一个类似音量调节器的东西,调音器上左边显示的是1800hz左右,右边显示的是450(?)左右。
回忆结束后,Florence开始流泪。
-01:08:12
Florence看到Edward在SJ时的反应和发出的声音,情绪开始变得慌张。
接着Florence开始有些confusing(疑惑、混乱)
接着,镜头又切到了音量调节器 。
随后,一个小女孩躺在床上,一个男人向他走来。
从女孩的反应上,她知道是谁来了,她的眼神也透露出,她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不会是好的事情。
Florence想到这里,开始越来越害怕。
随后镜头又切到了Florence与父亲在海上的情景。
接下来女孩不安的抱紧自己,而男人越来越近。
回忆到这里,Florence恐惧的情绪已经到了峰值。
接着又切到女孩,在镜头结束的最后一刻她把眼睛紧紧闭了起来。
对于小孩子来说,「闭眼」这种反应通常是在自己知道即将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自己非常害怕却无计可施时的下意识反应。
回忆到这里中止。
接着Florence小心而缓慢地坐了起来,神情惊疑不定。
看到Edward留下的JY后,
情绪崩溃。
她开始疯狂地擦拭JY,就好像疯狂地想擦掉从前发生过的事。
最后,为什么Florence会叫Edward不要看她?
我个人的观点:
Edward的SJ后的声音和反应,让Florence回忆起了以前相似的情景,由于被性侵的经历太深刻,导致她将过去和现在的情景交替重叠。
(你做梦梦到你出轨被抓包,醒来的时候有几分钟你会不敢正常面对你身边的爱人,会感到羞愧等。)
以上并不是亲身体会:)
而Edward站在旁边,就好像被Edward看到她被父亲性侵一样,感到非常的羞耻。
Edward最后大发雷霆,因为自己的第一次秒S恼羞成怒,到最后吵架时生气上头提到的 “钱”(他也知道自己的社会地位低)、“被允许和别人上床”,从而导致他的情绪一发不可收拾,决定离婚。
-END
在Florence的女儿去Edward的唱片店买唱片的时候,我哭了很久。
没有什么是说不开的,趁还可以的时候,珍惜眼前的人,
祝有情人终成眷属。
目前为止,所看过的罗南作品,还没有一部令我感到失望。
挑选罗南的导演似乎都有精准选择男女主的能力,他们都出色完成了剧本所要表达的故事,那些穿透画面到达内心的味道,时间打磨每一颗灵魂每一段人生的味道。
想一想,那大概是一层很厚的灵魂的茧,被烤热的时间的钢锉,锉成皮屑的气味吧……
所以,谁一生到老不换掉几层皮呢?那种皮屑的气味在《On Chesil Beach》中嗅来可真是沮丧啊。
整个影片给男主更大的篇幅,从年轻到老,豪尔演绎的非常好。男主对自己的原生家庭并不理解与热爱,对父亲的疲惫,母亲的混乱和双胞胎妹妹的沉闷都不能理解,纵然他心里很爱这个家庭,越爱却越显得自己无能,他始终没有能力面对原生家庭,没有办法融入和改变,也没有意愿去妥协,只是内向、挣扎、痛苦地忍受着。
从他拿到第一名时渴望家人称赞的剧情就可以感受到,他是多么希望这个家庭可以正常的给出正面的回应,赞扬他,欣赏他,给予他爱和温暖。但是没有,他躲到外面纾解情绪时邂逅了女主,一见钟情真是一股伟大的神秘力量,他们迅速响应了对方,互相欣赏,说不完的趣事与情话,好像上辈子就认识一样亲切。
然后时间运转,一切都顺心如意,她才艺过人,她体贴温柔,她甚至有他所不能的力量去应对那个令他尴尬、蒙羞的原生家庭,她能与他的家人友好沟通、相处,丝毫不感到厌烦,也丝毫不嫌弃。
她在面对他本以为千疮百孔的人生时,充满了温柔和体量。她爱他,爱他的家人,她的家庭甚至可以提供给他一份体面的工作,并且,她许诺在自己的至高梦想中——在她获得荣誉时全然与他分享。剧情发展到这里时,她何尝不是世上最适合他的女神啊。
只是可惜,她竭尽全力把一切做到最好,独自坐很远的车穿过森林见他一面,陪着他做小工打理球场,她的懂事、含蓄、近乎完美,却从来没有让他静下心来,好好观察一下这个女人,忘了透过美丽娴静的外表去了解她的内心,原来完美的她,也有自己糟糕的原生家庭要应付,也有阴暗的童年和不堪为人所道的恐惧时光,也有自己的卑微、不堪、惊恐与伤心。
他忘了耐心,忘了体谅,忘了理解,忘了包容,就像他从不曾有能力应对自己家庭的那种落魄与渺小,他只注意到了自己的敏感,并且任由它们发展,在他不得不应酬她父亲的时候,在他不得不进入那个狭小办公室的时候,在他不得不面对一条忽然卡住的拉链的时候。他只注意到了自己是多么渴望成功,渴望自己会是天生完美潇洒的高手,而不是面对着她,那个手足无措,笨拙,拮据的乡巴佬。
他尝不出掺了水的红酒,他想装傻搪塞过小费,他在初夜的时候连浪漫和强力都做不到,当他着眼于自己的捉襟见肘,便统统是自己的不堪:唉……我怎么那么蠢,我怎么那么穷,我怎么那么不体贴,我怎么在她面前什么都表现不好。所有的小心翼翼与慌张,悄悄演化成自责,自责成为压力,直到压弯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压力积聚起愤怒。
愤怒。他性格中的暴戾一旦失控,就成为伤害他人的力量,而那种力量,每一次其实都会反弹,变成他自我惩罚的一种手段。暴戾的情绪,第一次让他失去朋友,他没意识到不妥,再一次便让他失去了爱情。他以为在暴戾中得到了发泄,其实只是发泄所受到的严重惩罚。失去,失去,失去,所有的失去,其实都是一种提醒,三个字的提醒,叫作——我不配。
直到令他相信,他尽管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但他掌握不住那种美好,只能藏身回原来的环境,寻找安全感。什么样的安全感?就是我知道我终于不用在爱人面前自疑自卑,我终于不用在爱人的对比下自惭形秽的安全感。那种我不喜欢自己,但我更不喜欢爱人面前的我自己,把爱人去掉,于是孤独却舒适的安全感。他便彻底向命运妥协了,好吧,既然老天给我一把烂牌,我就要老天看一看我到底能有多烂。
这一躲藏,便是一次自我隔绝,直到老,他依然孤独一人。而在那时候,他惊讶发现曾被他认为是性冷淡,是应该承担他们婚姻失败全部责任的女人,竟然再婚,育有三子,事业成功,幸福美满。原来她不是排斥性,她只是需要一个人耐心地引导她重新理解性,解开恐惧,真正去体验性的幸福感。可惜那个耐心的男人,并不是他。
尤其可惜,真正有问题的人,竟是他自己。于是在演奏会许诺过的位置上,他禁不住老泪纵横。
到头来,他才是那个无力与他人和谐相处,自我承受,自我惩罚的倔强者。
而当他明白这一切的时候,他已经再也无法改变什么。
是怨当时负气的那个新郎太年轻吗?可那并不完全是年轻的问题。那也并非是命运捉弄,故意要他落入孤独的绝境。一切的卑微、浮躁、强硬,丢掉爱情中的美好面具,往嘴里狂塞隔夜牛排的粗鲁小子,其实是从来没有沉下心来了解过自己,不了解也不理解,不接受也不原谅,对自己太苛刻太怨愤,最终成就了那一个冷漠、刻薄、绝情的转身。
忽然想起以前曾有一个女孩子对我说,不知道该怎么和心爱的男生沟通,当男生默然不语的时候,她就不知道该怎么缓解气氛。她说,因为原生家庭,父母离异,她从小和母亲一起长大,家里没有男性,所以从来不知道该怎么和异性讲话,当他们表现出一种情绪的时候,她完全猜不透,那是否就代表着那一种情绪,还是有别的什么。若是她喜欢的男生也没有能力来理解她的心情与处境,他们便只好渐行渐远。
交往值得的人,做喜爱做的事。(我之前曾经用了一个哗众取宠的标题,慎重考虑实在是不妥当的,还是认真修正一下,好的意思未必要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好在这两句话本身的含义并不算错。一见钟情的爱情,一定要达到愿意为爱自我牺牲的高度才可以升华,那样大开大合浪奔浪流的喧嚣霸道,可多少普通人会有霸道劲爆的人生呢。普通人只有细水长流和难熬的岁月长河啊,在朝夕相处,被时间钢锉一点点磨成皮屑的鸡毛蒜皮里,你不能倔强,你只能沉下心来寻找,交往值得的人,做喜爱做的事情,要不就是一个像舒服的鞋子一样适当的伴侣,要不就是孤独勇敢的忠于自我。没有谁对谁错,没有谁更好谁更差,说穿了不过是一辈子,一种以你自己最舒坦的方式度过的一生。
从原生环境中觉悟自我总是痛苦的,或许你到头来都没有纾解一切的智慧与能力,还是祝愿你尽早的自我醒悟,也许还有时间交配交的人,做爱做的事。
最后要说的是,我很羡慕,羡慕一个可以尽情书写出人性的复杂与冗杂,无论多么琐碎小众,还可以转换成影像,拥有那么优秀的演员来诠释演绎的环境。羡慕那些灵魂自由的创作者,也很羡慕他们所拥有的一切被理解与被欣赏。
不过幸运的是,即使创作不了,我还可以阅读,创造不了,我还可以感受吧。这也算是喜爱做的事。
…………………………
说些题外话,我没有觉得男主选择的人生就是差的,他选择的人生至少自己待着舒适,只不过是没有和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女主也同样,虽然找到了合脚的鞋子,只不过没有和自己爱过的人在一起。《断背山》里男主选择做凤凰男,像女方家庭和婚姻妥协,最后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和话语权,替代岳父在家的主要位置。他适应了婚姻,但一样没有和最爱的人在一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两人相配,父母同意且祝福,最后还是没有在一起。而在一起的呢,《消失的爱人》《革命之路》,和爱的人在一起最后反而变成尔虞我诈了。所以没有什么好不好,婚姻不婚姻,爱不爱的,关键还是先了解自己,坦然接受自己和自己的处境,然后找到合适自己的生活。有智慧和能力就争取或改变一下,没有智慧和能力就随缘吧。
以上。
看到所有影评都一塌糊涂,这种理解力怎么看电影
男女主情感结束的原因是女主的性冷淡吗?
如果还这样想,关闭页面再去观影三遍
想要了解女主,要先懂得她治愈爱德华母亲的那幅画保罗乌切洛的《林中狩猎》
乌切洛致力于透视画法的研究,如他所言,
“不要描绘眼前所见到的事物,必须描绘自己内心看到的事物”
从这个角度才能了解一些电影女主的成长与情感需求
电影故事情节很简单,出身优渥的女主与乡村男主一见钟情,一个是古典四重奏,一个是rock n roll的查克贝利迷,新婚初夜,男主惊讶于女主的性冷淡和婚后生活建议,毅然终止这段婚姻,回到乡村做了音像店主。而女主则再婚,生子,暮年践行与男主当年承诺,在威哥摩尔音乐厅举办告别演奏会。
阔别45年后,音乐厅里,他们也自然的转变为台下观众与台上的艺术家,。
第一段:影片开始是新婚的男女主,套房内气氛尴尬,男主局促,女主紧张
穿插了女主父亲的暗示,以及男主家庭的交代,接着引出了男女相识的场景
开篇就是女主父亲的暗示,以及男主家庭的交代,接着引出了男女相识的场景
对话中,女主告诉男主,自己13岁时自己买了火车票,从此觉得自己世界完全打开时的笃定
和她的名字一样,弗洛伦斯这个女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女权主义与意识流意味
女主的成长,正是这样同时裹挟着父亲权力控制的阴影和迫切挣脱家长意志的强烈欲望
在弗洛伦斯的成长期,大概率向母亲倾诉过自己与父亲尴尬的问题,而母亲或不以为然或有意忽略,因为父亲在家庭里代表绝对权力,这导致女主与母亲的关系也很奇妙。
这在弗洛伦斯向教父袒露新婚的紧张时,教父提出“和你母亲谈谈”的建议时,弗反应出一点嘲笑的表情可见。
另一处有意思的细节是弗洛伦斯朗读那段sex love marriage时,妹妹先闯入,接着是母亲,非常有趣的设定。大胆猜测,那个看起来过于早熟的妹妹是不是和姐姐一样承受着来自父亲的侵扰。
因为母亲对姐妹的对话和看起来焦虑的状态完全不在意,而当母亲转身离开,妹妹关门的表情看的出这位母亲在应担当的角色上的缺失。
男主被女主的眼神选定时,眼神在几秒的表演里经历了惊愕,试探,惊喜,一个穷小子能遇到公主, 公主主动表达了靠近的欲望,这对他来说,好像除了欣喜接受,没有其他选择。
爱德华是英国乡村的普通男孩,没有好的阶级与出身,和上流绅士完全不同
恰好是这样的身份特征,让弗洛伦斯确定这是对父权最好的羞辱和抗议
这是弗洛伦斯带给爱德华的妈妈《林中狩猎》时,爱德华母亲对画的释义
这大概也是导演设定女主成套蓝色内衣与套裙的隐晦表达吧
爱德华母亲就像弗洛伦斯的精神导师,如弗片中所言“你告诉了我很多我不知的东西”
而片中唯一看穿弗灵魂的也正是爱的母亲,此处有爱德华父亲询问儿子女友,和提起弗洛伦斯时,男主母亲内涵的眼神可见。那眼神就像在和说“这样不简单的女孩儿,我的傻儿子怎么搞的定”
弗洛伦斯很难说是真的爱爱德华,一则是爱德华从一开始就是选定来充当权力推翻的猎物角色,二则是弗在将要新婚时和(大概是)教父的角色的对话,她表达查尔斯的爱慕时的喜悦,以及向乐队隐瞒订婚事实的期望,都说明她对爱德华的爱并不是简单的女孩子的喜欢。
最后爱德华在海滩边说“你自以为是的需要一个丈夫,我就成了第一个上钩的傻子”
这才是事实,女主对爱德华并不是爱,只是控制标的。
弗洛伦斯与查尔斯后来育有三个子女,说明她并非性冷淡
爱德华充满荷尔蒙的爱,性爱中命令式的男权话术激起了弗洛伦斯的性恐惧
女主自幼在父亲的阴影下,而其天生独立强悍的性格,天然抗拒男权式的指令
这个过程,很多细节都在表现女主想要倾诉,而男主的不领会,爱成了最大的障碍
特别是表现男主的性爱时,很多时候放大了手的细节,手是人身体里最强大的部分,它在精神力可以代表任意入侵者,特别是男性。而父亲对她的侵害工具同样是手
这段过程里看的出两个人根本无法良好沟通,而他们这样自说自话的交往状态,在相遇时就做了铺垫
○ 男女主的第一次相遇,男主只想找个人告诉Ta,他获得了历史第一学位
○ 女主去看望男主时,女主想告诉男主自己的心愿是四重奏演出,而男主根本无心听下去,就迫切的询问女主拿到的什么学位
○ 新婚时,男主每每表达“我爱你”,女主一脸期待与兴奋,而男主说完就要亲亲抱抱时,女主微表情继而转为失望,沮丧。
所以当男主在解开女主裙子失败后气急败坏的暴躁时,爱也打了死结
网球场一役,弗洛伦斯用爱德华颠覆了父亲的傲慢,摆脱了他的权力控制
从父亲到爱德华,女主主控了权力的交接
这个阶段的弗洛伦斯,忽然像开挂了一样,和新婚时恐惧挣扎的状态不同,完全是命运的指挥家
她希望男主为她的所做开心,指挥爱德华妹妹和妈妈整理厨房,坚信会在威哥摩尔hall演出,
眼神里是主导一切的欲望,是完成爱德华这只权力交接人的狩猎后的自如。
最后的演奏厅里,爱德华如45年前的约定一样,坐在c排9座,演出接受后赞赏Bravo
这画面很打动人,可我认为这并不是为爱德华的演出,而是弗洛伦斯的人生愿望
她怀着这样的愿望,即使那时候不是爱德华,是任何一个别人,也会收到这样的承诺和礼物
查尔斯这个角色设定非常有趣,五重奏中唯一的男性,面部有明显损伤,外形阴柔,是和爱德华的雄性气息完全相反的男性。
然而,他又有着深入弗洛伦斯内在的洞察力,是爱德华母亲外,另一个精神上相通的人。
这在导演开片29分钟处弗洛伦斯对乐队的指挥和二人的对话里可见
从这样的对话模式,我可以想象到,她可以告诉查尔斯,“我不喜欢这样,请温柔些从***开始……”等,让自己有安全感的命令。
查尔斯不会恼羞成怒着急的褪女主的衣服,却一定能敏锐的捕捉到弗洛伦斯面对男性的紧张和抗拒,洞悉她心里的秘密,慢慢建立信任,也许这也是他能与弗洛伦斯最终结合,并育有三个子女的原因吧。
另外,有心理学知识的人也可以去了解弗洛伦斯在与爱德华的关系里依旧有一部分幼时伤害的延续,受害者在潜意识里对受伤有选择偏好。到了查尔斯,他脸上的伤,他性冷淡的脸都像是另一种故事(和阳光大男孩的爱德华完全不同),这时候的弗洛伦斯是不是也从精神上的受害角色脱离,转变为控制受害者角色。(比较牵强,但符合逻辑)
最后爱德华追到了沙滩边的弗洛伦斯,内疚,自责,委屈,想要挽回,他并没有做错什么。
当他意识到自己不是女主的药时,拒绝了与女主一起回旅馆
爱一个人,便是要深入她的恐惧,不是吗
没有无缘无故的疏离,冷漠和抗拒是另一种需求表达的语言
电影的文学小品性很强,精致巧妙,导演也很细腻
就把最美一刻留在远离喧嚣的海滩吧
隔墙有情人
水恋
女神有难
死神假期
此情此刻
桃色骗局
公司小职员张小白大胆追求公司女老板周潇潇,周潇潇...
播放指数:952℃
Florence第一次与Edward做爱时表现的恐惧,并不是因为简单的对性爱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
而是因为,
她在童年时期很可能被她的父亲性侵过,而且不止一次。
导演给的线索不明显,但是也不能说很隐蔽,逻辑上还是比较顺的:
- 00:32:19
这首钢琴曲叫做 「Non allegro」,意大利语翻译为「不开心」。
Florence听着Non allegro,开始回忆起 / 镜头切到了,与父亲在海上,父亲教她打结时的情景。
接着镜头切到一个类似音量调节器的东西,调音器上左边显示的是1800hz左右,右边显示的是450(?)左右。
回忆结束后,Florence开始流泪。
-01:08:12
Florence看到Edward在SJ时的反应和发出的声音,情绪开始变得慌张。
接着Florence开始有些confusing(疑惑、混乱)
接着,镜头又切到了音量调节器 。
随后,一个小女孩躺在床上,一个男人向他走来。
从女孩的反应上,她知道是谁来了,她的眼神也透露出,她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不会是好的事情。
Florence想到这里,开始越来越害怕。
随后镜头又切到了Florence与父亲在海上的情景。
接下来女孩不安的抱紧自己,而男人越来越近。
回忆到这里,Florence恐惧的情绪已经到了峰值。
接着又切到女孩,在镜头结束的最后一刻她把眼睛紧紧闭了起来。
对于小孩子来说,「闭眼」这种反应通常是在自己知道即将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自己非常害怕却无计可施时的下意识反应。
回忆到这里中止。
接着Florence小心而缓慢地坐了起来,神情惊疑不定。
看到Edward留下的JY后,
情绪崩溃。
她开始疯狂地擦拭JY,就好像疯狂地想擦掉从前发生过的事。
最后,为什么Florence会叫Edward不要看她?
我个人的观点:
Edward的SJ后的声音和反应,让Florence回忆起了以前相似的情景,由于被性侵的经历太深刻,导致她将过去和现在的情景交替重叠。
(你做梦梦到你出轨被抓包,醒来的时候有几分钟你会不敢正常面对你身边的爱人,会感到羞愧等。)
而Edward站在旁边,就好像被Edward看到她被父亲性侵一样,感到非常的羞耻。
Edward最后大发雷霆,因为自己的第一次秒S恼羞成怒,到最后吵架时生气上头提到的 “钱”(他也知道自己的社会地位低)、“被允许和别人上床”,从而导致他的情绪一发不可收拾,决定离婚。
-END
在Florence的女儿去Edward的唱片店买唱片的时候,我哭了很久。
没有什么是说不开的,趁还可以的时候,珍惜眼前的人,
祝有情人终成眷属。
目前为止,所看过的罗南作品,还没有一部令我感到失望。
挑选罗南的导演似乎都有精准选择男女主的能力,他们都出色完成了剧本所要表达的故事,那些穿透画面到达内心的味道,时间打磨每一颗灵魂每一段人生的味道。
想一想,那大概是一层很厚的灵魂的茧,被烤热的时间的钢锉,锉成皮屑的气味吧……
所以,谁一生到老不换掉几层皮呢?那种皮屑的气味在《On Chesil Beach》中嗅来可真是沮丧啊。
整个影片给男主更大的篇幅,从年轻到老,豪尔演绎的非常好。男主对自己的原生家庭并不理解与热爱,对父亲的疲惫,母亲的混乱和双胞胎妹妹的沉闷都不能理解,纵然他心里很爱这个家庭,越爱却越显得自己无能,他始终没有能力面对原生家庭,没有办法融入和改变,也没有意愿去妥协,只是内向、挣扎、痛苦地忍受着。
从他拿到第一名时渴望家人称赞的剧情就可以感受到,他是多么希望这个家庭可以正常的给出正面的回应,赞扬他,欣赏他,给予他爱和温暖。但是没有,他躲到外面纾解情绪时邂逅了女主,一见钟情真是一股伟大的神秘力量,他们迅速响应了对方,互相欣赏,说不完的趣事与情话,好像上辈子就认识一样亲切。
然后时间运转,一切都顺心如意,她才艺过人,她体贴温柔,她甚至有他所不能的力量去应对那个令他尴尬、蒙羞的原生家庭,她能与他的家人友好沟通、相处,丝毫不感到厌烦,也丝毫不嫌弃。
她在面对他本以为千疮百孔的人生时,充满了温柔和体量。她爱他,爱他的家人,她的家庭甚至可以提供给他一份体面的工作,并且,她许诺在自己的至高梦想中——在她获得荣誉时全然与他分享。剧情发展到这里时,她何尝不是世上最适合他的女神啊。
只是可惜,她竭尽全力把一切做到最好,独自坐很远的车穿过森林见他一面,陪着他做小工打理球场,她的懂事、含蓄、近乎完美,却从来没有让他静下心来,好好观察一下这个女人,忘了透过美丽娴静的外表去了解她的内心,原来完美的她,也有自己糟糕的原生家庭要应付,也有阴暗的童年和不堪为人所道的恐惧时光,也有自己的卑微、不堪、惊恐与伤心。
他忘了耐心,忘了体谅,忘了理解,忘了包容,就像他从不曾有能力应对自己家庭的那种落魄与渺小,他只注意到了自己的敏感,并且任由它们发展,在他不得不应酬她父亲的时候,在他不得不进入那个狭小办公室的时候,在他不得不面对一条忽然卡住的拉链的时候。他只注意到了自己是多么渴望成功,渴望自己会是天生完美潇洒的高手,而不是面对着她,那个手足无措,笨拙,拮据的乡巴佬。
他尝不出掺了水的红酒,他想装傻搪塞过小费,他在初夜的时候连浪漫和强力都做不到,当他着眼于自己的捉襟见肘,便统统是自己的不堪:唉……我怎么那么蠢,我怎么那么穷,我怎么那么不体贴,我怎么在她面前什么都表现不好。所有的小心翼翼与慌张,悄悄演化成自责,自责成为压力,直到压弯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压力积聚起愤怒。
愤怒。他性格中的暴戾一旦失控,就成为伤害他人的力量,而那种力量,每一次其实都会反弹,变成他自我惩罚的一种手段。暴戾的情绪,第一次让他失去朋友,他没意识到不妥,再一次便让他失去了爱情。他以为在暴戾中得到了发泄,其实只是发泄所受到的严重惩罚。失去,失去,失去,所有的失去,其实都是一种提醒,三个字的提醒,叫作——我不配。
直到令他相信,他尽管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但他掌握不住那种美好,只能藏身回原来的环境,寻找安全感。什么样的安全感?就是我知道我终于不用在爱人面前自疑自卑,我终于不用在爱人的对比下自惭形秽的安全感。那种我不喜欢自己,但我更不喜欢爱人面前的我自己,把爱人去掉,于是孤独却舒适的安全感。他便彻底向命运妥协了,好吧,既然老天给我一把烂牌,我就要老天看一看我到底能有多烂。
这一躲藏,便是一次自我隔绝,直到老,他依然孤独一人。而在那时候,他惊讶发现曾被他认为是性冷淡,是应该承担他们婚姻失败全部责任的女人,竟然再婚,育有三子,事业成功,幸福美满。原来她不是排斥性,她只是需要一个人耐心地引导她重新理解性,解开恐惧,真正去体验性的幸福感。可惜那个耐心的男人,并不是他。
尤其可惜,真正有问题的人,竟是他自己。于是在演奏会许诺过的位置上,他禁不住老泪纵横。
到头来,他才是那个无力与他人和谐相处,自我承受,自我惩罚的倔强者。
而当他明白这一切的时候,他已经再也无法改变什么。
是怨当时负气的那个新郎太年轻吗?可那并不完全是年轻的问题。那也并非是命运捉弄,故意要他落入孤独的绝境。一切的卑微、浮躁、强硬,丢掉爱情中的美好面具,往嘴里狂塞隔夜牛排的粗鲁小子,其实是从来没有沉下心来了解过自己,不了解也不理解,不接受也不原谅,对自己太苛刻太怨愤,最终成就了那一个冷漠、刻薄、绝情的转身。
忽然想起以前曾有一个女孩子对我说,不知道该怎么和心爱的男生沟通,当男生默然不语的时候,她就不知道该怎么缓解气氛。她说,因为原生家庭,父母离异,她从小和母亲一起长大,家里没有男性,所以从来不知道该怎么和异性讲话,当他们表现出一种情绪的时候,她完全猜不透,那是否就代表着那一种情绪,还是有别的什么。若是她喜欢的男生也没有能力来理解她的心情与处境,他们便只好渐行渐远。
交往值得的人,做喜爱做的事。(我之前曾经用了一个哗众取宠的标题,慎重考虑实在是不妥当的,还是认真修正一下,好的意思未必要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好在这两句话本身的含义并不算错。一见钟情的爱情,一定要达到愿意为爱自我牺牲的高度才可以升华,那样大开大合浪奔浪流的喧嚣霸道,可多少普通人会有霸道劲爆的人生呢。普通人只有细水长流和难熬的岁月长河啊,在朝夕相处,被时间钢锉一点点磨成皮屑的鸡毛蒜皮里,你不能倔强,你只能沉下心来寻找,交往值得的人,做喜爱做的事情,要不就是一个像舒服的鞋子一样适当的伴侣,要不就是孤独勇敢的忠于自我。没有谁对谁错,没有谁更好谁更差,说穿了不过是一辈子,一种以你自己最舒坦的方式度过的一生。
从原生环境中觉悟自我总是痛苦的,或许你到头来都没有纾解一切的智慧与能力,还是祝愿你尽早的自我醒悟,也许还有时间交配交的人,做爱做的事。
最后要说的是,我很羡慕,羡慕一个可以尽情书写出人性的复杂与冗杂,无论多么琐碎小众,还可以转换成影像,拥有那么优秀的演员来诠释演绎的环境。羡慕那些灵魂自由的创作者,也很羡慕他们所拥有的一切被理解与被欣赏。
不过幸运的是,即使创作不了,我还可以阅读,创造不了,我还可以感受吧。这也算是喜爱做的事。
…………………………
说些题外话,我没有觉得男主选择的人生就是差的,他选择的人生至少自己待着舒适,只不过是没有和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女主也同样,虽然找到了合脚的鞋子,只不过没有和自己爱过的人在一起。《断背山》里男主选择做凤凰男,像女方家庭和婚姻妥协,最后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和话语权,替代岳父在家的主要位置。他适应了婚姻,但一样没有和最爱的人在一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两人相配,父母同意且祝福,最后还是没有在一起。而在一起的呢,《消失的爱人》《革命之路》,和爱的人在一起最后反而变成尔虞我诈了。所以没有什么好不好,婚姻不婚姻,爱不爱的,关键还是先了解自己,坦然接受自己和自己的处境,然后找到合适自己的生活。有智慧和能力就争取或改变一下,没有智慧和能力就随缘吧。
以上。
作为一个铁杆麦克尤恩书迷,这两年是幸福的:《在切瑟尔海滩上》、《时间里的孩子》、《儿童法案》先后被搬上银幕,后两部分别由卷福和弃疗姨艾玛·汤普森主演。
麦克尤恩的书至今改编最成功的依然是2007年的《赎罪》。虽然惜败于当年奥斯卡,但丝毫不影响它成为影迷心中的一代经典。里面的敦刻尔克长镜头在今年诺兰的《敦刻尔克》上映时还反复被拿出来比较。更重要的是,当年那个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妹妹,不仅长大了,还主演了《在切瑟尔海滩上》,延续与麦克尤恩的不解之缘。
这几年在影院里看到的爱情片大多已经不是爱情片了。而是打着初恋、青梅竹马、蓝颜红颜各种名头,大玩荤段子、嘴炮、擦边球、用各种生编硬造的情节,来伪造爱的证明。
这些要花100分钟、用整个宇宙的巧合,才能让男女主人公认清彼此才是一生挚爱的电影,只见初夜不见初恋,只见性不见爱,莫名其妙地上床,莫名其妙地怀孕,莫名其妙地堕胎,莫名其妙地分开……全国观众都看够了。
初恋和真爱,可不可以用性来书写?可以的。
女主从头到尾脸上都写着性冷淡可不可以?可以的。
有的导演,能把床戏拍得既香艳又唯美,但是底子里的那种悸动和真情是看不到的。
而有个导演,他拍了个长到不行、尴尬到不行、难看到不行的床戏,却令人深深记住了男女主角那深沉、澄澈、纯度爆表的初恋。
就是这部《在切瑟尔海滩上》。
这部电影由BBC制作,英国国宝作家伊恩·麦克尤恩亲自编剧,导演多米尼克·库克过往履历集中在英国国家剧院,执导过的影视作品貌似只有翻拍莎剧的《空王冠》。卡司也一水儿是BBC熟脸。可以说,本片的英伦血统比《赎罪》还要纯正(《赎罪》为环球影业作品)。
同时,原著虽然高度浓缩(整个故事仅仅发生在6小时以内),但算不上紧凑。相反夹杂着大量意识流的倒叙章节,将男女主角的一生都追溯了个遍。电影也延续了这种现实与闪回频频交错的叙事。
再加上缓慢的节奏,决定了这部片子不会是一部容易观看的电影。但它的走心、精良,加上改编上的可圈可点,都值得你沉下心去品味。
故事讲述的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对新婚小夫妻爱德华和弗洛伦斯在切瑟尔海滩度蜜月时,因为新婚初夜的紧张、恐惧而最终走向分道扬镳的故事。这场初夜戏贯穿了全片始终。
它有多尴尬呢?
明明自己是来度蜜月的,又在自己的酒店房间,两人却好像寄人篱下的小朋友,还不如侍应生来得理直气壮。吃饭的时候,男主还要忐忑不安地问你们必须在这儿吗?(看过唐顿的同学应该不会陌生,上流阶级吃饭时仆人会在旁边伺候)。
两人之间的差异及随之而来的紧绷感悄然蔓延,女主弗洛伦斯的父亲坐拥一座大工厂,平时的消遣是网球、板球,富家小姐弗洛伦斯学的是小提琴。而爱德华自己虽然在伦敦念历史系,但出身平民,家里有个疯癫的母亲,院子芜杂乱草丛生(花园可是英国人的本命啊)。
餐桌上,爱德华浑然不觉地喝着被掺了水的酒,在向新婚妻子表白“我爱你”时也被夹土豆的餐钳粗暴地打断,最后因为忘记给小费,出门后侍应生们毫不遮掩地爆笑(这一段让人想起《美人鱼》里派出所那两个警察),剩下小夫妻在屋内隔着凝滞的空气面面相觑。
爱德华的母亲(由一美前妻安-玛莉·杜芙饰演并贡献了全片最大尺度的演出)因为一场意外而导致大脑损伤,终日神志不清疯疯癫癫。爱德华突然对弗洛伦斯说:“我母亲脑子有问题,但我不是她,我不是我的家人。我现在很兴奋,好像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饰演爱德华的比利·豪尔身形高大,长相略带粗犷,很适合演这个一派天真热情的愣头青。
两人相识,是因为男主在学校拿了个一等荣誉学位(first class),但找不到人诉说(家人直接无视了他)。于是他骑了好远的自行车,又坐上公交,跑到牛津,随便走进一个酒吧,看到了女主。
然后他直接冲上去,搭讪词是这样的:“我能跟你说件事吗?我只是很想找个人说说。”
被这个傻小子搞懵逼了的女主,在完全不认识对方的情况下也善良地卖力捧场。本以为这是一次你来我往的礼貌交谈,结果男主突然粗暴地打断了她的发言,问你得了第几名。女主尴尬了半天,才羞涩地说,跟你一样。
男主语塞半天,说:“那你也是很棒棒”(Well done)。
有着一双温柔的蓝眼睛的西尔莎·罗南,向来长于塑造纤细敏感、天真雅致的女性。陷入初恋的弗洛伦斯可能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就一直在妥帖地照顾着爱德华的情绪和自尊,抚平他内心的柔软和脆弱。
在回忆段落中,她总是不遗余力地捧场,对他赞美,夸他特别,知道各种花草鸟兽的名字。替他照顾生病的母亲,打扫脏乱的房子。体贴入微到,爱德华的妹妹们爱她到极点,而父亲干脆直接下令“快娶了这个好女孩”。
于是女主的父亲给他找了个工作。两人顺理成章地结婚。影片里没有出现任何婚礼的细节,只有弗洛伦斯逃避选婚纱的碎片。
婚前,弗洛伦斯阅读了一本叫《爱,性和婚姻》的性教育书籍,得知“女人像门廊一样,让男人可以进入”,令她十分惊恐和厌恶。但这并没有影响她嫁给深爱的爱德华。
再回到那场尴尬至极的床戏。
银幕上大概很难再看到这么令人不适的亲热戏,明明这两个年轻人均受过高等教育,性格天真温和善良,更重要的是深爱着彼此,但观感却无异于在观看一场强奸。
大特写不遗余力地捕捉着爱德华笨拙的动作,沉重的呼吸声和衣服摩擦的声音都被放大。当他的舌头粗暴地伸进弗洛伦斯嘴里时,你几乎能感觉快要窒息。
弗洛伦斯把他推开,爱德华粗暴地扯起了她的拉链,弗洛伦斯好几次提出自己来,他只是烦躁地叫她待着别动,然后把她转过来背对着自己。
但还是没有成功。这时爱德华爆发了。
“连最简单的小事我都做不好,我肯定有问题。”
弗洛伦斯尽管对性充满恐惧,又加上对爱德华暴力倾向的担忧。但她还是战战兢兢地躺到床上。
镜头反复切到爱德华抓着床沿的手上,以及男性躯体对女性躯体极其不舒服的压制。
哪怕在紧张到不行的时候,弗洛伦斯想起了书上的话,还是主动用手去引导爱德华。这一善意的举动却引起了爱德华剧烈的反应,提前缴械。
看着大腿根上的遗留物,弗洛伦斯突然崩溃,不顾一切地冲出房门,跑到海滩上。
影片发生的背景,是性解放运动(sexual liberation)尚未普及的60年代。在那之后,美国的年轻人们提出“要做爱,不要作战!”的口号。
披头士、嬉皮士、毒品、滥交、艾滋病像病毒一样扩散。而爱德华和弗洛伦斯所处的,正是最后的纯真年代。
弗洛伦斯虽然深爱着爱德华,但绝不盲从。她的琴友就曾经说过:“你看起来虽然很害羞,实际上还挺有主见的。”
在清冷萧瑟的切瑟尔海滩上,两人爆发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大争吵。
弗洛伦斯:这实在令人作呕。
爱德华:是你一直在拒绝让我靠近。
弗洛伦斯:我想让你开心,但我做不到。你总是索要更多我给不了的东西。哪怕我答应了,我也达不到你的这些要求。
爱德华:是钱的问题对吧?!
弗洛伦斯:你要这么想也行。
爱德华:别像个婊子一样说话。
弗洛伦斯:你能不能走开让我自己待着?
爱德华:我们还是可以让对方快乐。
弗洛伦斯:你可以去上别的女人,我不介意,我们可以继续在一起。
这句话直接引起了爱德华的彻底爆发。
两个深爱彼此的人离开了切瑟尔海滩,并将对方从生命里抹去。这段婚姻只维持了不到六小时。
后来他成了嬉皮士,开了唱片店,有不止一个伴侣,他也终于从板球场上替富人们除草的穷小子,变成了衣冠楚楚的玩家。
醉生梦死中,他有一次恍惚提起,从前我认识一对纯洁无暇的恋人……
他的其中一个伴侣问:那她爱他吗?
短短半秒钟后,他回答,爱。
接着他怅然若失地说,她真的很爱他,不想让他失望。她想和他在一起,她想让他开心。
影片的结尾改动了原著。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两人隔着几十年的光阴泪眼婆娑地相看无言。
画面回到那一天的切瑟尔海滩上,她乞求他回头,他却背过了身。这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弗洛伦斯就像你的初恋,秀秀气气白白净净,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坚持,但只要在你身边,就只会一门心思地对你好,不管你家里多落魄、母亲多疯癫。
而爱德华,莽莽撞撞,神经大条,一上来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一点点挫折都能轻而易举地击碎他的自尊。但是在你面前,他从来都不吝惜装疯卖傻,只要能逗你开心,他愿意当白痴。
但弗洛伦斯是性冷淡。
她不介意他有别的女人。他却极度介意她有这个想法。双方都把对方的感受看得比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结果却是悲剧的。
是因为初夜的失败吗?是,又不完全是。
虽然中间隔着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和不容忽视的文化隔阂,但看完电影后,再联想起一些社会新闻——当下我国,性的教育和爱的教育,依然同等匮乏。
我们可以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艺术学、甚至是鸡汤学等方面去分析爱德华和弗洛伦斯的悲剧,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诸如:肉体和感情是可以分裂的吗?我们真的能够摆脱父母的影响去爱一个人吗?家庭出身不同的两个人真的能够在一起吗?为什么最初最纯的爱恋往往会失败?……
电影一样没有答案,只提供了丰富至极的细节和情绪烘托。
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部电影,大概就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相信不少人会在观影时回忆起青春时的好奇和试探,以及后来如何从屡屡试错中学会在精神恋爱和身体和谐中寻找平衡,然后无可奈何地承认:
没有得到的那份爱,却成为了一生的牵挂。
看到所有影评都一塌糊涂,这种理解力怎么看电影
男女主情感结束的原因是女主的性冷淡吗?
如果还这样想,关闭页面再去观影三遍
想要了解女主,要先懂得她治愈爱德华母亲的那幅画保罗乌切洛的《林中狩猎》
电影故事情节很简单,出身优渥的女主与乡村男主一见钟情,一个是古典四重奏,一个是rock n roll的查克贝利迷,新婚初夜,男主惊讶于女主的性冷淡和婚后生活建议,毅然终止这段婚姻,回到乡村做了音像店主。而女主则再婚,生子,暮年践行与男主当年承诺,在威哥摩尔音乐厅举办告别演奏会。
阔别45年后,音乐厅里,他们也自然的转变为台下观众与台上的艺术家,。
弗洛伦斯的成长同时裹挟着父权阴影与个人强烈的独立欲望
第一段:影片开始是新婚的男女主,套房内气氛尴尬,男主局促,女主紧张
穿插了女主父亲的暗示,以及男主家庭的交代,接着引出了男女相识的场景
开篇就是女主父亲的暗示,以及男主家庭的交代,接着引出了男女相识的场景
对话中,女主告诉男主,自己13岁时自己买了火车票,从此觉得自己世界完全打开时的笃定
和她的名字一样,弗洛伦斯这个女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女权主义与意识流意味
女主的成长,正是这样同时裹挟着父亲权力控制的阴影和迫切挣脱家长意志的强烈欲望
在弗洛伦斯的成长期,大概率向母亲倾诉过自己与父亲尴尬的问题,而母亲或不以为然或有意忽略,因为父亲在家庭里代表绝对权力,这导致女主与母亲的关系也很奇妙。
这在弗洛伦斯向教父袒露新婚的紧张时,教父提出“和你母亲谈谈”的建议时,弗反应出一点嘲笑的表情可见。
另一处有意思的细节是弗洛伦斯朗读那段sex love marriage时,妹妹先闯入,接着是母亲,非常有趣的设定。大胆猜测,那个看起来过于早熟的妹妹是不是和姐姐一样承受着来自父亲的侵扰。
因为母亲对姐妹的对话和看起来焦虑的状态完全不在意,而当母亲转身离开,妹妹关门的表情看的出这位母亲在应担当的角色上的缺失。
选择爱德华是弗洛伦斯对以父亲为代表的权力的羞辱和抗议
男主被女主的眼神选定时,眼神在几秒的表演里经历了惊愕,试探,惊喜,一个穷小子能遇到公主, 公主主动表达了靠近的欲望,这对他来说,好像除了欣喜接受,没有其他选择。
爱德华是英国乡村的普通男孩,没有好的阶级与出身,和上流绅士完全不同
恰好是这样的身份特征,让弗洛伦斯确定这是对父权最好的羞辱和抗议
这是弗洛伦斯带给爱德华的妈妈《林中狩猎》时,爱德华母亲对画的释义
这大概也是导演设定女主成套蓝色内衣与套裙的隐晦表达吧
爱德华母亲就像弗洛伦斯的精神导师,如弗片中所言“你告诉了我很多我不知的东西”
而片中唯一看穿弗灵魂的也正是爱的母亲,此处有爱德华父亲询问儿子女友,和提起弗洛伦斯时,男主母亲内涵的眼神可见。那眼神就像在和说“这样不简单的女孩儿,我的傻儿子怎么搞的定”
弗洛伦斯很难说是真的爱爱德华,一则是爱德华从一开始就是选定来充当权力推翻的猎物角色,二则是弗在将要新婚时和(大概是)教父的角色的对话,她表达查尔斯的爱慕时的喜悦,以及向乐队隐瞒订婚事实的期望,都说明她对爱德华的爱并不是简单的女孩子的喜欢。
最后爱德华在海滩边说“你自以为是的需要一个丈夫,我就成了第一个上钩的傻子”
这才是事实,女主对爱德华并不是爱,只是控制标的。
爱德华粗暴的荷尔蒙激起了弗洛伦斯的性恐惧和抗议
弗洛伦斯与查尔斯后来育有三个子女,说明她并非性冷淡
爱德华充满荷尔蒙的爱,性爱中命令式的男权话术激起了弗洛伦斯的性恐惧
女主自幼在父亲的阴影下,而其天生独立强悍的性格,天然抗拒男权式的指令
这个过程,很多细节都在表现女主想要倾诉,而男主的不领会,爱成了最大的障碍
特别是表现男主的性爱时,很多时候放大了手的细节,手是人身体里最强大的部分,它在精神力可以代表任意入侵者,特别是男性。而父亲对她的侵害工具同样是手
这段过程里看的出两个人根本无法良好沟通,而他们这样自说自话的交往状态,在相遇时就做了铺垫
○ 男女主的第一次相遇,男主只想找个人告诉Ta,他获得了历史第一学位
○ 女主去看望男主时,女主想告诉男主自己的心愿是四重奏演出,而男主根本无心听下去,就迫切的询问女主拿到的什么学位
○ 新婚时,男主每每表达“我爱你”,女主一脸期待与兴奋,而男主说完就要亲亲抱抱时,女主微表情继而转为失望,沮丧。
所以当男主在解开女主裙子失败后气急败坏的暴躁时,爱也打了死结
完成父权的交接后 弗洛伦斯要完全自我掌控的人生
网球场一役,弗洛伦斯用爱德华颠覆了父亲的傲慢,摆脱了他的权力控制
从父亲到爱德华,女主主控了权力的交接
这个阶段的弗洛伦斯,忽然像开挂了一样,和新婚时恐惧挣扎的状态不同,完全是命运的指挥家
她希望男主为她的所做开心,指挥爱德华妹妹和妈妈整理厨房,坚信会在威哥摩尔hall演出,
眼神里是主导一切的欲望,是完成爱德华这只权力交接人的狩猎后的自如。
最后的演奏厅里,爱德华如45年前的约定一样,坐在c排9座,演出接受后赞赏Bravo
这画面很打动人,可我认为这并不是为爱德华的演出,而是弗洛伦斯的人生愿望
她怀着这样的愿望,即使那时候不是爱德华,是任何一个别人,也会收到这样的承诺和礼物
选择查尔斯是男权话语的终结 没有狩与猎 是对等的生命关系
查尔斯这个角色设定非常有趣,五重奏中唯一的男性,面部有明显损伤,外形阴柔,是和爱德华的雄性气息完全相反的男性。
然而,他又有着深入弗洛伦斯内在的洞察力,是爱德华母亲外,另一个精神上相通的人。
这在导演开片29分钟处弗洛伦斯对乐队的指挥和二人的对话里可见
从这样的对话模式,我可以想象到,她可以告诉查尔斯,“我不喜欢这样,请温柔些从***开始……”等,让自己有安全感的命令。
查尔斯不会恼羞成怒着急的褪女主的衣服,却一定能敏锐的捕捉到弗洛伦斯面对男性的紧张和抗拒,洞悉她心里的秘密,慢慢建立信任,也许这也是他能与弗洛伦斯最终结合,并育有三个子女的原因吧。
另外,有心理学知识的人也可以去了解弗洛伦斯在与爱德华的关系里依旧有一部分幼时伤害的延续,受害者在潜意识里对受伤有选择偏好。到了查尔斯,他脸上的伤,他性冷淡的脸都像是另一种故事(和阳光大男孩的爱德华完全不同),这时候的弗洛伦斯是不是也从精神上的受害角色脱离,转变为控制受害者角色。(比较牵强,但符合逻辑)
最后爱德华追到了沙滩边的弗洛伦斯,内疚,自责,委屈,想要挽回,他并没有做错什么。
当他意识到自己不是女主的药时,拒绝了与女主一起回旅馆
爱一个人,便是要深入她的恐惧,不是吗
没有无缘无故的疏离,冷漠和抗拒是另一种需求表达的语言
电影的文学小品性很强,精致巧妙,导演也很细腻
就把最美一刻留在远离喧嚣的海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