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杨皓宇艾丽娅王一通蒋奇明盛晨晨郭帆龚格尔洛翼云
类型:喜剧科幻导演:孔大山 状态:正片 年份:2021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ID:34941536热度:2 ℃ 时间:2024-06-11 19:07:22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国产片了。我看得情绪澎湃,全程捏住手心。我跟着哭,跟着笑,我在映后听主创说话,一边听还在一边哭。我有许多许多话想跟人讲,但我不知道从何说起。当有一个人把你心里想的东西喜欢的东西成长过程中陪伴你的东西以及你心底里想过很多遍的东西都这样浑然天成地地呈现在你面前时,你就好想摇着导演的肩膀说,导演你怎么可以这么懂啊!
身为一个家里有十多年科幻世界收藏的科幻迷,对于科幻的感情,不仅仅是好奇心那么简单。它是一种很深沉的对于未知和对于意义的追寻。我之前写过,于我而言,科幻小说最酷的地方不在于炫目的技术啊飞船火箭外星人啥的,而在于它是最生动的思想实验,把现实中困扰人类的问题放到另一种条件或者另一种时空去考量,在想象中创造条件,将“如果xxx,这个世界会变成怎样”这一问题变成现实冲突,寻求答案。以想象为马并反观现实,这才是科幻的意义和魅力。
但这部片子对我来说,根本不是科幻片。连软科幻都算不上。走近科学算什么科幻片呢。我愿意称之为用伪纪录片拍出的伪科幻片。
我到现在都记得,小时候我爸爸去外地,第一次给我带回来的书叫UFO未解之谜。那几乎是我刚开始记事的时候,也是我对科幻的兴趣起源。那本书里讲了世界各地的那些稀奇古怪的乡村发生的种种奇观,就好像片子里的鸟窝村一样。但是自从开始看真的科幻之后,我再也没有关注过寻找外星人的奇观话题,因为我知道真正的科幻需要探索更大的边界。
这部片子的内核显然并不在此。英文片名是journey to the west,唐老师是唐三藏,孙一通是孙猴子,永远背着所有行李的那日苏显然是沙僧,最后时刻加入的少女是白龙马,而艾丽娅老师,不好意思,虽然这种对应很有点冒犯,但是大大咧咧又动不动就赖在地上不想接着走的人设,这不是猪八戒还能是谁。于是这部彻头彻尾是个化用西游记的童话寓言故事了。
而所谓与科学相关的部分,它是民科,是超自然奇观,是稀奇古怪似是而非的奇葩论证,是一门心思走到底的疯癫。
但我还是被他打动了。真正感动我的,并不是很多科幻故事以极致的想象力所描绘出的星辰大海,而是那种对于星辰大海的向往本身。这就是宇宙编辑部的神奇之处。它根本不需要拍出星辰大海的样子,甚至到底是不是见到了外星人了也不需要给出答案。唐僧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的经书是白纸一片,又或者手一抖,经书掉进了大海,唐僧在龟背拍手大笑,西游记哪怕就在这里结局也妙极了。再说了,老唐寻找外星人的方式科学吗?哪有科幻片用这么没有逻辑的方式做科学研究的?这也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那种执念,那种上下求索,以及在那些喃喃自语絮絮叨叨中透出来的智慧。重要的,是那些飘落在山野和溶洞里的诗歌。电视机的雪花真的是宇宙的余晖吗?我根本不想去求证或是反驳,但是这句话猝不及防地让我掉泪了。因为太美了。能把民科的疯言疯语拍得这么动人,能对偏执狂抱有这样的温柔,需要多浪漫的心啊。(PS,看的过程里就想起了《自行车与旧电钢》,老唐的家里和张宜苏的家里简直一模一样啊,然后刚刚看到导演访谈真的提到了这部纪录片,会心一笑。)
老唐这个角色太妙了,他因为理想主义而热忱,因为无法融入而疏离,因为苦苦追寻不得而痛苦,但又永远走在这条路上。因为除此之外并没有别的路可以走啊。
我说它不是科幻,更是因为如果从老唐和三人分开开始,把后面遇到的各种奇观都看作是吃了毒蘑菇后的幻觉,也丝毫不影响故事,反而是更“科学”的解释。而吃蘑菇之前的奇观,都可以认为是孙一通身为另一个疯疯癫癫的人基于自己的幻想设计出来的人造奇观(一通大概是个升级版的在冰柜里藏外星人的大叔。。但并不能说一通是骗子,他是那个引领者啊)。
我看到不止一个评论暗示毒蘑菇的部分是为了过审,但我不这么认为(如果这个说法不幸来自于导演和主创,那我也选择坚持自己的理解)。在我来看,这是个必须有的设计,因为最后的麻雀升空太过于幻象了。从吃了蘑菇开始,出现了驴,一通从天而降说猴子把骨头拿来送给了自己,全程的疯言疯语达到了顶峰(那段的光和声音都完全不一样啊)。孙一通拿着这根越变越长的骨头就像杵着金箍棒一样,你管这叫科幻?这明明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致幻体验,一个主观世界的精神狂欢,一个自我疗愈的大型trip。
只有在这样的疯癫下,老唐内心深处的痛苦才能毫无保留地体现。在日常生活里,失去女儿的痛苦根本无法言说,找寻不到人类存在的意义的痛苦更是不足为外人道也,而对老唐来说,这两者又叠加起来构成了他最深的孤独与悲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看到了和rick&morty非常相近的内核)。只在溶洞里他掏出手机念出那句拷问那一刻,绷住的一切才终于开始显露(BTW这段表演简直封神了),所有的情绪一路狂奔宣泄到最后,在一通随着麻雀升空的时候以一种超自然的方式超脱了一切。这不像找到了外星人,更像一种神启(那一瞬间我甚至想起《破浪》的结局)。在致幻的trip当中,人会看到自己的潜意识、欲念、痛苦的根源,也会看到自己期望看到的一切,会获得一种接近于真理的体验。他是被自己启发了。这多像宗教信徒的体验啊。而在结局的最后,经历了这么多事的主角回到生活里,也依然不能解决生活的现实问题,只会获得某种平静。他关掉了杂志社,并且终于能在提及女儿时放声大哭那么一次了。我太喜欢这个结局了。
给老唐设计一个因为找寻不到意义而自杀的女儿也是神来之笔。老唐的痛苦和追寻只是为了解答女儿留下的那个问题吗?不是的,这同时也是困扰他自己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影响了他的女儿,最终造成了他一生都挥之不去的悲剧,这就是他叠加的痛苦。所以他最早寻找外星人可能是出于纯粹的好奇心,而后来,则是因为痛苦,因为这变成了他不得不做的唯一的事。当我想到这一层的时候,又被难过所击倒了。人类存在于世界上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面对这样无解的问题,有的人选择自杀,有的人选择无视这个问题,平淡地生活下去,有的人既做不到无视也做不到放弃,他选择偏执地追寻,做一个疯癫的西西弗斯。
所以尽管我说了半天他不是科幻,但这并不是为了引起任何关于什么是科幻的争论。是不是科幻也并没有那么重要。导演并不需要像很多科幻故事那样,真正去用很多科学设定,严谨地改变前置条件来获得对于人性的新的认识。我非常惊喜的是,导演在拍这样不科幻的故事的同时,又牢牢抓住了科幻的本质。他呈现出来的那种跌跌撞撞笨拙地奔向未知的的探索状态,那种对于人类存在的意义的持续发问,那种无法消解的存在主义痛苦,那种迷茫与诗意,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了。他跳出了科幻的框。
我一定要去二刷三刷,我要在黑暗的电影院,再听一次那个神级婚礼致辞(这段致辞没有让你们想起rick在鸟人婚礼上的致辞吗?简直听得我颅内高潮),再体会一遍那些飘落在山间的句子的诗意,再和老唐一起在结尾痛哭流涕,然后擦干眼泪继续在未知的生活里走下去。
作者/采访:电车
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进入尾声,我们迎来了一部国产科幻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影片用伪纪录的形式,讲述了落魄潦倒的中年男人唐志军——一家科幻杂志社的主编,因一个困惑他终生的问题,再一次踏上寻找外星人的旅途的故事。
n《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导演是孔大山,他2015年拍摄的伪纪录短片《法制未来时》曾一度在网络上走红,看完后不少人因片子里讽刺而又过度真实的影像“大受震撼”,片中那个“老是沉迷于自我表达”的被抓导演孔大山也借这部短片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才华。6年后,他的长片处女作《宇宙探索编辑部》终于问世,同样是熟悉的伪纪录形式,但在多年的沉淀后,让我们看到孔大山对于这一特殊类型电影更深入的思考,在把握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时更加游刃有余。在科幻的背景下,他的幽默戏谑得到了加强,一个看似闹剧般的故事,却在荒诞中探寻到人生乃至宇宙的秘密。
n本片的编剧兼演员王一通也在电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与孔大山精心雕琢了2年时间,才最终完成剧本。在片中饰演的角色孙一通更是为影片镀金不少,凭借着精湛的演技以及独特的角色理解,孙一通无疑将成为今年华语电影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之一。他与平遥电影展的渊源颇深,早在第一届平遥电影展时,就凭借长片《杀猪匠》拿到WIP最佳影片,第三届时又因《灾星下的恋人们》拿到平遥创投类型创新奖,到了今年第五届,与孔大山合作的《宇宙探索编辑部》入围藏龙单元。年纪不大的王一通早已是平遥老熟人,这次能否有所斩获,我们拭目以待。
深焦:影片灵感来源是什么?
孔大山:2017年,看到一个电视台新闻,有村民声称抓到了外星人,电视台去他家采访,他非常诚恳地讲述了抓外星人的整个过程,他把记者带到家里一个冰柜前,里面放着一个硅胶外星人。他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形象,在讲述与外星人接触过程中,让你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荒诞感。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伪纪录,他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如果那个新闻是一部电影的话,是一个非常完美剧本和表演的呈现。那是一个最早的启发点。
深焦:怎么理解伪纪录这种形式?
孔大山:伪纪录这种形式是我上研究生时的开学第一课,《法制未来时》短片是我的一个作业,王红卫老师第一天就给我们布置了这个作业。我之前对伪纪录的概念只是类型片的中一种,没有太去琢磨了解,只是看过一些伪纪录风格的恐怖片,伪纪录的题材基本都是强类型的恐怖、悬疑等。
王老师在课上给我们分析了伪纪录的本体到底是什么,让我意识到所有电影的风格都需要去考虑完成一种假定性,导演的本质是这个,控制你的摄影、美术、表演、剪辑、视听,在一个假定性的语境里去讲述一个故事。伪纪录相当于给你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现实,现实的假定性语境是什么?是如何把故事讲得和现实中发生的故事一模一样,它有一个很明确的评判标准。比如拍一个很风格化的东西,作为导演来说,这个东西合不合理,解释权在你这,但如果你拍一个伪纪录,评判是交给所有人的,所有人都有生活的经验,知道这个东西是真是假,如果哪句词说得很别扭,写得很傻,观众一下子就能意识到,我们生活中不这么说话,因为这里的逻辑、状态不对,所以伪纪录就会天然地强迫你去意识到表演的真实基准线在哪,怎么在这个框架里去完成导演的任务。
深焦:片中有很多细节,比如背景音的呈现,人物用关窗户的动作提示观众背景音;再比如让人物不去回避镜头,有时还会面向镜头,这也是为了营造假定性语境吗?
孔大山:没错。我们当时给这个电影设置了一个逻辑,我们拍到的主角是默认摄影机存在的。在一个新的场景中,遇到的路人,他看到摄影机,本能地就会去瞟摄影机,所以我们会偶尔穿插一些直视镜头的设置,让你意识到摄影机的存在,去强化假定性以及真实感。
深焦:片中用了特别多跳剪的手法,这个设置是怎么想的?
孔大山:和伪纪录的风格是一以贯之的,我的每场戏都是用长镜头拍下来的,但即便演员这一条演得特别完美,镜头也特别完美,我还是要切它。因为有一个逻辑,如果是伪纪录,在抓取一个现实场景的时候,信息不可能那么平均地被接收到。比如我们在片子里看到一个两分钟的对话,现实生活中可能是说了十分钟的内容,用跳剪才可能让你快速地接受到,因为我们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把话说得条理分明,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事我可能要用四五句。如果要把对话的信息让观众特别自然地接收到,你必须让观众意识到时间是不完整的,对话或是事件的进行不是在一个封闭的时间内发生的,是经过剪辑、经过省略的。
还有一个技术原因是跳剪可以重塑演员的表演。正常电影的剪辑是以镜头为单位,但我们这个电影的单位是一个镜头里的某一句话或者某两个字。我不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在镜头内部我还要细分成无数小细节。比如演员的头两句表演得好,另外一条的后两句表演得好,甚至是某两个词表演得好,这样重构起来就是我希望呈现的表演状态。
深焦:孙一通这个角色是导演一开始创作时就在剧本里的吗?
孔大山:一开始就有的,但当时那个角色和现在差别蛮大的。其实那个角色一开始是不成立的,他是现在的孙一通和肖全旺(抓到外星人的骗子)的混合体,他们是一个人。后来我和通哥(王一通)两个人越想越觉得矛盾。
王一通:特别是你要让孙一通去收钱就觉得太奇怪了。
孔大山:对,就觉得孙一通身上不应该有这种东西。其实最初设置那个混合体的孙一通是为了聚焦角色,不想让太多的角色分散主线,但后来想想,这样的话角色就不能成立。他不能是个骗子,或者说起码看起来不像是个骗子。我们设定的孙一通这个角色你可以不把他当人类看。
深焦:感觉孙一通是一个很纯粹的角色,和金钱是不沾边的。
孔大山:他没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
深焦:他在片中念的诗是现为影片创作的,还是之前写的?
王一通:硬憋的。一开始自己会写一些,但和现在呈现出来的相去甚远。我们采了好几次风,堪景又去了好几次。虽然待的时间不长,但回来之后自己会试图去回忆那些情境,然后硬憋出这些诗。
孔大山:你可以把这个角色当做王一通本人就行,在我看来他就是孙一通。我第一次去他家的时候,我刚坐下放下行李,他就拿着一本诗集说,“我刚写了一首诗,我读给你听。”
王一通:还有这种事?
孔大山:你都没印象了吗?
王一通:记不得了,听起来有点做作。
孔大山:嗯……实际上也很做作。但这让我获得了一种在生活中从来没有过的体验。在北京你遇到的人,可能都是和你聊最近都看了什么电影,接了什么活儿,又听说了电影圈的什么八卦……没有人会跟你说:“我给你读一首我写的诗。”
深焦:你俩最早怎么认识的?
孔大山:就是平遥。我当年是他粉丝,贾樟柯导演曾经做过一档《柯首映》的网络短片展映,他的短片《杀猪匠》是第二期放映的。虽然看不懂,但大受震撼,决定一定要认识这个导演,然后就立刻关注了他的微博,但他到现在都没有回关我。(笑)
王一通:我不怎么上微博。
孔大山:我2017年去参加“平遥一角”单元,我有短片入围了。我看WIP片单,发现了《杀猪匠》王一通,这肯定是短片的长片版,但他短片的风格让我很难想象长片会是什么样,长片肯定是另一个风格,他那个短片作为长片是不成立的,所以我很好奇就去看了,这次看懂了,且又大受震撼。刚好和我同去的同学是他当年艺考班同学,但因为各种原因当时在平遥并没有约上。
王一通:他每次讲这个都感觉像一对老夫妻讲当年是怎么认识的,那是他的视角,从我的视角也很有趣。我在重庆读书,大学是综合性大学,导师是学术界很有名,但是我自己在实操方面离他们那样专业院校的学生距离挺远的。但我能在网上看到北电学生联合作业之类的作品,我看了很多,但大部分都是比较雷同的感觉,现实主义、手持机器……其中我看到一个伪纪录片,就他那部名字很长的短片《震惊!拍文艺片闷死人上新闻了!导演被抓了!》。我们共同的朋友约了次饭,在吃饭的时候,我第一次看见他(孔大山),就觉得好面熟,他还以为我客套。然后聊起来,我就说:“我觉得你们北电的真牛逼,但我觉得最牛的一个片子是……”然后说出了那部短片的名字。他说就是他拍的,当时的心情非常复杂,马上就在外面合了一张照。
深焦:后来写这个剧本的时候又是怎么凑到了一起?
孔大山:最开始我先写了七八个月,进度异常缓慢。我发过给通哥一个大纲,他挺感兴趣的,忽然有一天他就说:“我们干脆一块写吧。”当时我虽然一直有这个想法,但不好意思说。之前一直自己写,不知道能不能写出来,也不知道能不能拍,都不知道。他那么一说我当然很开心,就一拍即合,开始写了。
王一通:你可能忘了,我们见面时在聊一个纪录片叫《精神分子》,聊的时候就感觉特别聊得来,和孙一通这个角色的设计和概念有挺多关系。
孔大山:聊这个片子我有印象,和孙一通的关联我没印象。我觉得孙一通本通就是他,只不过都是提炼的,他不会那样生活,但他们精神内核是一样的。
深焦:写剧本的时候就把王一通本人带入到角色里进行创作吗?
孔大山:最开始刚写的时候没有意识到由他来演,只不过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形象在,后来写着写着就想,干脆你来演吧。
王一通:他主要是看了我一个无实物表演被震惊了,没想到还挺能演的。只是摄影不太喜欢,他说我演得很假,我在演一个破腹产的过程。
孔大山:他的演技让摄影师都忍不住越权喊CUT了。
(王一通无实物表演视频可移步失焦DeepFocus公众号同名文章观看)
深焦:王一通在演这个角色时,为了代入角色有做什么准备吗?
孔大山:他不需要代入,我和他从来没有试过戏。
王一通:其实第一次演的时候,我还给了你几种状态。我一开始预设的其实和你的想象还有一点差距,你说太楞了,你希望我再害羞一点。我到后面演的时候就把害羞那一面强化了。我最早想的这个角色在我视角里不会那么害羞。
孔大山:我俩一起写的剧本,将近两年时间,我已经默认他知道我想要什么,所以我从来没和他说过戏。直到实拍第一天,拍了第一个镜头,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和他说一说。后面除了动作和形态上的调整就没有再说过了,“这个角色该怎么演?这场戏该怎么演?”,没有再说过这种话。
深焦:另一个演员杨皓宇,他在片中也有一个贯穿全片的精神状态,有和他沟通怎么去演这个角色吗?
孔大山:杨皓宇老师毕竟是专业演员,我之前没怎么和专业演员合作过。以前拍学生作业都是发给你剧本,到了现场我怎么说你怎么演,但和专业演员肯定不能这么做,太简单粗暴,所以需要找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好显得咱也很专业。我最开始见他的时候,送了他两本书,一本是周国平写的《尼采》,一本是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觉得唐志军这个角色身上的某种特质是可以在这两本书里有一些气质上契合的东西,我没办法和他说这具体是什么,只能让他看,然后自己感受。再来聊这个角色时有一些铺垫,更容易找准角色定位。
后来在拍摄中,我才意识到为什么要跟演员进行事无巨细的角色探讨,大到这个唐志军的世界观,小到他走路的时候能不能两手揣兜儿等等。因为只有演员百分之百的了解了这个人物,他才能真正进入这个角色。演员只要不是本色出演,都是需要“信念感”来支撑的,他了解了这个人物,才能相信这个人物,并且相信他现在就是这个人物,演员一旦建立了这个信念感,这时候他怎么演就怎么对。
深焦:拍摄地大凉山是怎么找到的?
孔大山:我还在写剧本的时候想去四川待一阵,通哥刚好也想去大凉山,他的《杀猪匠》之前在那取过景,他想再去那住一段时间,我俩就出发了。本身剧本也需要那样一个环境,从北京到四川,再到深山这样一个环境上的过度。在四川的话要么是藏区,要么是大凉山彝族自治区,藏区的地貌不太合适,所以选了大凉山。后来我们采风去了彝族的历史博物馆,我发现彝族的审美都特别酷。但其实我们片子里真正的山林不是在大凉山拍的。我们采风基本上跑遍了大半个大凉山,发现真正的大凉山的环境并不适合剧本所需要的场景,后来实际很多山里的戏是在通哥老家拍的,四川雅安一个景区里,那是他拍《杀猪匠》的地方。
深焦:最初怎么选择了拍电影这条路?
孔大山:源于我高中成绩一般,一直在玩乐队,高二时面临着一个考大学的问题,突然意识到玩乐队是考不上大学的。家里对我的要求是,学什么专业随你,但你需要考一个大学。当时我就关注到有一个影评专业,因为我从小语文成绩特别好,我就想着多看点电影我是不是可以考这个专业,听着很有趣,那时开始有意识地看电影。那个年代很多小孩会去租碟,看香港电影,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娱乐产品。我准备学这个专业时才有意识地看电影,发现原来电影的谱系原来这么丰富。就好像你一直以为流行音乐就代表了所有音乐,突然有一天你突然听到了摇滚乐,从此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深焦:郭帆导演是这部电影的监制,你是怎么认识他的?
孔大山: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拍了个毕业短片,翻拍动画片《李献计历险记》,我拍完的那年刚好是郭帆导演拍的长片《李献计历险记》上映的年份(2011年),他在网上看到了我的短片,我俩就微博私信认识了,约见面后聊得挺好,后来说下次他拍片可以去学习一下,转眼就到了2013年,他拍《同桌的你》时,我去当了导演助理,合作就开始了。
深焦:到拍《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时候,又过了很长时间。
孔大山:我2015年去读了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郭导在准备他的《流浪地球》。杀青的时候,他约我到他工作室聊天,问我有没有想拍的东西,我就把之前说的那个新闻发给他了。虽然不知道要拍什么故事,就想拍这样感觉的东西。他说,“可以,去写剧本吧。”然后两年就过去
观影的全过程都令我极度不适。
第一重不适是最为浅层的不适,为了营造纪录片的真实感,全片镜头都在非常剧烈的晃动,伴随着快速的剪辑,对于一个重度晕动症患者,几次都差点吐在影院。很少有片子能字面意义上实现难看二字。这部作品做到了,而且很多晃动有些太过于任性而没有意义,简直是对观众无情的拷打与鞭挞。
第二重不适则是来自一种耍无赖一般的故作深沉。给超自然现象配上诗,很多人看到了一个三十年如一日的浪漫主义。而我则看到了一个口口声声要从事宇宙探索的人,三十年来,不学习基础理论,不读文献钻研,每天想着捕风捉影,搞个大新闻,妻离子散之后,更加偏执,最后得见显灵仪式,一方面感念心诚则灵,顶礼膜拜,一方面仰观宇宙之大,知一死生为虚诞,想开了。
第三重不适是对狂热鼓吹的抵触。纵观整部电影的叙事,通篇都在从侧面鼓励一种迷信。什么是迷信?就是对那些“听人说”,“好像是”的全心全意的笃定,就是对未知事物的盲目崇拜。诗也好,科幻也罢,乃至现在的机器学习算法,只要是个意义不明的黑盒,都能够滋生迷信。这不是打着科学两个字的旗号就能被豁免的,有兴趣的可以搜搜科学教。
第四重不适则来自全网铺天盖地的吹捧。是那种你周围所有人都说好,你喜欢的up主,大V,KOL无不拍手称快,这种整个世界都几近崩塌的排山倒海的舆论气势,真的让人有些怀疑人生。
用海源的话,心诚则灵是一句特别无赖的话,灵了是你厉害,不灵是因我心不诚。我只想对每一个觉得这片不好看的人说,请相信自己的审美,不是你没get到。
#重庆路演# 北碚n现场被Q了发言,被编剧小哥感谢增添了女性视角,下来其实感觉也忘了自己都讲了些什么😂,豆瓣梳理一波吧。nn我现场也讲,我全程共情秦大姐(这位演员老师真是神了!什么叫浑然天成!)。她是主角团唯一的现实主义者。其他人基本都带着非常纯粹的、文艺的、神经质的“仙气”,唐老师就不说了,那日苏那种哪里有酒哪里醉的姿态不要太魏晋名士哦,还有晓晓,跟着一群陌生网友就敢上山下乡出走45天,这什么朋克精神?!nn西行队伍主体就是一群天真赤诚、自由烂漫的大仙,不计钱财时间,不为个人得失,连目标都非常虚幻,走到哪里是哪里,哪里都可以;只有秦大姐,格格不入,全程像个吐槽役,准确参与并痛击每一个笑点。nn晓晓看到背包被意外烧了,啥都没说走近去添了一把柴,把着火的帐篷变成了篝火,要多洒脱有多浪漫;而秦大姐从被拉上泥坡大哭起就“绝望”到恍惚了,其他人为了调查东奔西跑,秦大姐刷鞋洗裤子都别来烦老娘。nn艾丽娅老师演得太好了!我觉得她就像我认识的大姨,或者未来我也会成为的那种大姨😂一个庸庸碌碌的普通人,操心着暖气计较着车费,对着冰柜里的硅胶外星尸体只想翻白眼,但一想到520又会心绞痛发作。nn秦大姐一个现实主义者突然误入了科幻的片场,在这个理想主义世界里狼狈到好笑。当然,本片还有一大部分笑点是来自唐老师的,但唐老师是你笑着笑着就会对他的执着感到肃然起敬,当他认真盯着你的眼睛轻声诉说:电视机雪花是宇宙爆炸的余晖,你还会笑他吗?你根本不会,只觉得自己肤浅。nn我开始俗气地臆测过,秦大姐这么有能力一姐们,能拉赞助能果断拍板救人,还是杂志社实际主理人,这么多年跟着唐老师混这得是那前妻吧?后来发现不是,姐和唐老师纯友谊,姐甚至还有自己一眼镜店,姐根本不靠杂志社活。那这就更奇怪了!她基本不信唐老师那些“科学奇观”,甚至开始入行都是想着卖天文望远镜赚大钱,但是这么多年了,每一次还是会被他的“苦肉计”拿下,跟着他东奔西跑搞调查。也许有恋人未满的成分,但我觉得这不足以维系或解释姐的行为。nn我是这样认为的:两肋插刀的义气与对理想主义世界的向往。n秦彩蓉是一个超级有情有义的人。是个人都能看出姐来杂志社是来“扶贫”的,不是捐钱捐物的扶,而是撑着这一大家子别被唐老师都霍霍光了。日子还是要过的嘛。n当对着镜头聊到唐老师抑郁自杀的女儿,她那个难过痛苦的表情,痛苦到讲不出话来,一下就打动到我,在心里感叹,这得是多么敏锐的情感,让她可以共情到这个地步。n她对唐老师可以说是两肋插刀的义气,一次次被忽悠上路,骂完下一次还是会去,怀疑但鼎力相撑。对杂志社也是一样,最后结束时,只有她留恋地回看那间旧办公室,情深不必言表。n而秦姐身上最令我着迷的另一点就是,她虽然现实主义,穿衣吃饭挣钱重要,但她又常常透露出对理想主义世界那微茫幻梦的向往。她看得穿唐老师说要卖宇航服的矫情,但当他摆出杂志社门牌真挚地讲几十年的理想与传承(类比帆子给团队讲科幻电影造梦说),她就又立马沦陷了,她是真的信,不一定是信外星文明,而是信为了一个飘渺目标抛头颅洒热血的理想主义精神,信奇迹会出现这一次也许就是真的。n唐老师的信是带着宗教信仰式的笃信,所以不必犹疑;那日苏是潇洒享乐如希腊酒神般,不必言信,体验便是了;晓晓有她的来处,她不问为什么因为她一直就只是在向内探寻着;孙一通是玄学本身,他无法解释😂n所以李姐的信最珍贵,她绝大多数时候都不信的,现实主义的本色让她始终扎扎实实地活在土地里,不像其他人脚不沾地,但这样的她竟然偶尔会信,或者想去信,所以她一直待在这个濒临倒闭的杂志社,为了让它活费心费力拉赞助,所以她一次又一次上了火车,去听那些离奇的故事,为了现实地活她挣钱做买卖日复一日,为了理想地活她孑然一身拉上箱子就能出发,追一个与现实无关的幻梦,这不real什么才叫real哦!
一个现实主义的理想家,秦彩蓉请接收我的表白😘。nn(全文都是主观臆断,仅代表我个人看法,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以及编剧小哥讲孔导爱看豆瓣评论,如果真的有被看到,麻烦导演代我向艾丽娅老师致以深深的喜爱与敬意!还有感谢主创!这个片真的好喜欢,谢谢每一个人!)n
金臂小子
面孔
音乐奇缘
临时保姆
第一名
机不可失
在芭比乐园里,各种各样的芭比和肯每天都过着童...
播放指数:1306℃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国产片了。我看得情绪澎湃,全程捏住手心。我跟着哭,跟着笑,我在映后听主创说话,一边听还在一边哭。我有许多许多话想跟人讲,但我不知道从何说起。当有一个人把你心里想的东西喜欢的东西成长过程中陪伴你的东西以及你心底里想过很多遍的东西都这样浑然天成地地呈现在你面前时,你就好想摇着导演的肩膀说,导演你怎么可以这么懂啊!
身为一个家里有十多年科幻世界收藏的科幻迷,对于科幻的感情,不仅仅是好奇心那么简单。它是一种很深沉的对于未知和对于意义的追寻。我之前写过,于我而言,科幻小说最酷的地方不在于炫目的技术啊飞船火箭外星人啥的,而在于它是最生动的思想实验,把现实中困扰人类的问题放到另一种条件或者另一种时空去考量,在想象中创造条件,将“如果xxx,这个世界会变成怎样”这一问题变成现实冲突,寻求答案。以想象为马并反观现实,这才是科幻的意义和魅力。
但这部片子对我来说,根本不是科幻片。连软科幻都算不上。走近科学算什么科幻片呢。我愿意称之为用伪纪录片拍出的伪科幻片。
我到现在都记得,小时候我爸爸去外地,第一次给我带回来的书叫UFO未解之谜。那几乎是我刚开始记事的时候,也是我对科幻的兴趣起源。那本书里讲了世界各地的那些稀奇古怪的乡村发生的种种奇观,就好像片子里的鸟窝村一样。但是自从开始看真的科幻之后,我再也没有关注过寻找外星人的奇观话题,因为我知道真正的科幻需要探索更大的边界。
这部片子的内核显然并不在此。英文片名是journey to the west,唐老师是唐三藏,孙一通是孙猴子,永远背着所有行李的那日苏显然是沙僧,最后时刻加入的少女是白龙马,而艾丽娅老师,不好意思,虽然这种对应很有点冒犯,但是大大咧咧又动不动就赖在地上不想接着走的人设,这不是猪八戒还能是谁。于是这部彻头彻尾是个化用西游记的童话寓言故事了。
而所谓与科学相关的部分,它是民科,是超自然奇观,是稀奇古怪似是而非的奇葩论证,是一门心思走到底的疯癫。
但我还是被他打动了。真正感动我的,并不是很多科幻故事以极致的想象力所描绘出的星辰大海,而是那种对于星辰大海的向往本身。这就是宇宙编辑部的神奇之处。它根本不需要拍出星辰大海的样子,甚至到底是不是见到了外星人了也不需要给出答案。唐僧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的经书是白纸一片,又或者手一抖,经书掉进了大海,唐僧在龟背拍手大笑,西游记哪怕就在这里结局也妙极了。再说了,老唐寻找外星人的方式科学吗?哪有科幻片用这么没有逻辑的方式做科学研究的?这也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那种执念,那种上下求索,以及在那些喃喃自语絮絮叨叨中透出来的智慧。重要的,是那些飘落在山野和溶洞里的诗歌。电视机的雪花真的是宇宙的余晖吗?我根本不想去求证或是反驳,但是这句话猝不及防地让我掉泪了。因为太美了。能把民科的疯言疯语拍得这么动人,能对偏执狂抱有这样的温柔,需要多浪漫的心啊。(PS,看的过程里就想起了《自行车与旧电钢》,老唐的家里和张宜苏的家里简直一模一样啊,然后刚刚看到导演访谈真的提到了这部纪录片,会心一笑。)
老唐这个角色太妙了,他因为理想主义而热忱,因为无法融入而疏离,因为苦苦追寻不得而痛苦,但又永远走在这条路上。因为除此之外并没有别的路可以走啊。
我说它不是科幻,更是因为如果从老唐和三人分开开始,把后面遇到的各种奇观都看作是吃了毒蘑菇后的幻觉,也丝毫不影响故事,反而是更“科学”的解释。而吃蘑菇之前的奇观,都可以认为是孙一通身为另一个疯疯癫癫的人基于自己的幻想设计出来的人造奇观(一通大概是个升级版的在冰柜里藏外星人的大叔。。但并不能说一通是骗子,他是那个引领者啊)。
我看到不止一个评论暗示毒蘑菇的部分是为了过审,但我不这么认为(如果这个说法不幸来自于导演和主创,那我也选择坚持自己的理解)。在我来看,这是个必须有的设计,因为最后的麻雀升空太过于幻象了。从吃了蘑菇开始,出现了驴,一通从天而降说猴子把骨头拿来送给了自己,全程的疯言疯语达到了顶峰(那段的光和声音都完全不一样啊)。孙一通拿着这根越变越长的骨头就像杵着金箍棒一样,你管这叫科幻?这明明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致幻体验,一个主观世界的精神狂欢,一个自我疗愈的大型trip。
只有在这样的疯癫下,老唐内心深处的痛苦才能毫无保留地体现。在日常生活里,失去女儿的痛苦根本无法言说,找寻不到人类存在的意义的痛苦更是不足为外人道也,而对老唐来说,这两者又叠加起来构成了他最深的孤独与悲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看到了和rick&morty非常相近的内核)。只在溶洞里他掏出手机念出那句拷问那一刻,绷住的一切才终于开始显露(BTW这段表演简直封神了),所有的情绪一路狂奔宣泄到最后,在一通随着麻雀升空的时候以一种超自然的方式超脱了一切。这不像找到了外星人,更像一种神启(那一瞬间我甚至想起《破浪》的结局)。在致幻的trip当中,人会看到自己的潜意识、欲念、痛苦的根源,也会看到自己期望看到的一切,会获得一种接近于真理的体验。他是被自己启发了。这多像宗教信徒的体验啊。而在结局的最后,经历了这么多事的主角回到生活里,也依然不能解决生活的现实问题,只会获得某种平静。他关掉了杂志社,并且终于能在提及女儿时放声大哭那么一次了。我太喜欢这个结局了。
给老唐设计一个因为找寻不到意义而自杀的女儿也是神来之笔。老唐的痛苦和追寻只是为了解答女儿留下的那个问题吗?不是的,这同时也是困扰他自己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影响了他的女儿,最终造成了他一生都挥之不去的悲剧,这就是他叠加的痛苦。所以他最早寻找外星人可能是出于纯粹的好奇心,而后来,则是因为痛苦,因为这变成了他不得不做的唯一的事。当我想到这一层的时候,又被难过所击倒了。人类存在于世界上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面对这样无解的问题,有的人选择自杀,有的人选择无视这个问题,平淡地生活下去,有的人既做不到无视也做不到放弃,他选择偏执地追寻,做一个疯癫的西西弗斯。
所以尽管我说了半天他不是科幻,但这并不是为了引起任何关于什么是科幻的争论。是不是科幻也并没有那么重要。导演并不需要像很多科幻故事那样,真正去用很多科学设定,严谨地改变前置条件来获得对于人性的新的认识。我非常惊喜的是,导演在拍这样不科幻的故事的同时,又牢牢抓住了科幻的本质。他呈现出来的那种跌跌撞撞笨拙地奔向未知的的探索状态,那种对于人类存在的意义的持续发问,那种无法消解的存在主义痛苦,那种迷茫与诗意,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了。他跳出了科幻的框。
我一定要去二刷三刷,我要在黑暗的电影院,再听一次那个神级婚礼致辞(这段致辞没有让你们想起rick在鸟人婚礼上的致辞吗?简直听得我颅内高潮),再体会一遍那些飘落在山间的句子的诗意,再和老唐一起在结尾痛哭流涕,然后擦干眼泪继续在未知的生活里走下去。
作者/采访:电车
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进入尾声,我们迎来了一部国产科幻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影片用伪纪录的形式,讲述了落魄潦倒的中年男人唐志军——一家科幻杂志社的主编,因一个困惑他终生的问题,再一次踏上寻找外星人的旅途的故事。
n《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导演是孔大山,他2015年拍摄的伪纪录短片《法制未来时》曾一度在网络上走红,看完后不少人因片子里讽刺而又过度真实的影像“大受震撼”,片中那个“老是沉迷于自我表达”的被抓导演孔大山也借这部短片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才华。6年后,他的长片处女作《宇宙探索编辑部》终于问世,同样是熟悉的伪纪录形式,但在多年的沉淀后,让我们看到孔大山对于这一特殊类型电影更深入的思考,在把握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时更加游刃有余。在科幻的背景下,他的幽默戏谑得到了加强,一个看似闹剧般的故事,却在荒诞中探寻到人生乃至宇宙的秘密。
n本片的编剧兼演员王一通也在电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与孔大山精心雕琢了2年时间,才最终完成剧本。在片中饰演的角色孙一通更是为影片镀金不少,凭借着精湛的演技以及独特的角色理解,孙一通无疑将成为今年华语电影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之一。他与平遥电影展的渊源颇深,早在第一届平遥电影展时,就凭借长片《杀猪匠》拿到WIP最佳影片,第三届时又因《灾星下的恋人们》拿到平遥创投类型创新奖,到了今年第五届,与孔大山合作的《宇宙探索编辑部》入围藏龙单元。年纪不大的王一通早已是平遥老熟人,这次能否有所斩获,我们拭目以待。
深焦:影片灵感来源是什么?
孔大山:2017年,看到一个电视台新闻,有村民声称抓到了外星人,电视台去他家采访,他非常诚恳地讲述了抓外星人的整个过程,他把记者带到家里一个冰柜前,里面放着一个硅胶外星人。他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形象,在讲述与外星人接触过程中,让你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荒诞感。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伪纪录,他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如果那个新闻是一部电影的话,是一个非常完美剧本和表演的呈现。那是一个最早的启发点。
深焦:怎么理解伪纪录这种形式?
孔大山:伪纪录这种形式是我上研究生时的开学第一课,《法制未来时》短片是我的一个作业,王红卫老师第一天就给我们布置了这个作业。我之前对伪纪录的概念只是类型片的中一种,没有太去琢磨了解,只是看过一些伪纪录风格的恐怖片,伪纪录的题材基本都是强类型的恐怖、悬疑等。
王老师在课上给我们分析了伪纪录的本体到底是什么,让我意识到所有电影的风格都需要去考虑完成一种假定性,导演的本质是这个,控制你的摄影、美术、表演、剪辑、视听,在一个假定性的语境里去讲述一个故事。伪纪录相当于给你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现实,现实的假定性语境是什么?是如何把故事讲得和现实中发生的故事一模一样,它有一个很明确的评判标准。比如拍一个很风格化的东西,作为导演来说,这个东西合不合理,解释权在你这,但如果你拍一个伪纪录,评判是交给所有人的,所有人都有生活的经验,知道这个东西是真是假,如果哪句词说得很别扭,写得很傻,观众一下子就能意识到,我们生活中不这么说话,因为这里的逻辑、状态不对,所以伪纪录就会天然地强迫你去意识到表演的真实基准线在哪,怎么在这个框架里去完成导演的任务。
深焦:片中有很多细节,比如背景音的呈现,人物用关窗户的动作提示观众背景音;再比如让人物不去回避镜头,有时还会面向镜头,这也是为了营造假定性语境吗?
孔大山:没错。我们当时给这个电影设置了一个逻辑,我们拍到的主角是默认摄影机存在的。在一个新的场景中,遇到的路人,他看到摄影机,本能地就会去瞟摄影机,所以我们会偶尔穿插一些直视镜头的设置,让你意识到摄影机的存在,去强化假定性以及真实感。
深焦:片中用了特别多跳剪的手法,这个设置是怎么想的?
孔大山:和伪纪录的风格是一以贯之的,我的每场戏都是用长镜头拍下来的,但即便演员这一条演得特别完美,镜头也特别完美,我还是要切它。因为有一个逻辑,如果是伪纪录,在抓取一个现实场景的时候,信息不可能那么平均地被接收到。比如我们在片子里看到一个两分钟的对话,现实生活中可能是说了十分钟的内容,用跳剪才可能让你快速地接受到,因为我们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把话说得条理分明,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事我可能要用四五句。如果要把对话的信息让观众特别自然地接收到,你必须让观众意识到时间是不完整的,对话或是事件的进行不是在一个封闭的时间内发生的,是经过剪辑、经过省略的。
还有一个技术原因是跳剪可以重塑演员的表演。正常电影的剪辑是以镜头为单位,但我们这个电影的单位是一个镜头里的某一句话或者某两个字。我不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在镜头内部我还要细分成无数小细节。比如演员的头两句表演得好,另外一条的后两句表演得好,甚至是某两个词表演得好,这样重构起来就是我希望呈现的表演状态。
深焦:孙一通这个角色是导演一开始创作时就在剧本里的吗?
孔大山:一开始就有的,但当时那个角色和现在差别蛮大的。其实那个角色一开始是不成立的,他是现在的孙一通和肖全旺(抓到外星人的骗子)的混合体,他们是一个人。后来我和通哥(王一通)两个人越想越觉得矛盾。
王一通:特别是你要让孙一通去收钱就觉得太奇怪了。
孔大山:对,就觉得孙一通身上不应该有这种东西。其实最初设置那个混合体的孙一通是为了聚焦角色,不想让太多的角色分散主线,但后来想想,这样的话角色就不能成立。他不能是个骗子,或者说起码看起来不像是个骗子。我们设定的孙一通这个角色你可以不把他当人类看。
深焦:感觉孙一通是一个很纯粹的角色,和金钱是不沾边的。
孔大山:他没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
深焦:他在片中念的诗是现为影片创作的,还是之前写的?
王一通:硬憋的。一开始自己会写一些,但和现在呈现出来的相去甚远。我们采了好几次风,堪景又去了好几次。虽然待的时间不长,但回来之后自己会试图去回忆那些情境,然后硬憋出这些诗。
孔大山:你可以把这个角色当做王一通本人就行,在我看来他就是孙一通。我第一次去他家的时候,我刚坐下放下行李,他就拿着一本诗集说,“我刚写了一首诗,我读给你听。”
王一通:还有这种事?
孔大山:你都没印象了吗?
王一通:记不得了,听起来有点做作。
孔大山:嗯……实际上也很做作。但这让我获得了一种在生活中从来没有过的体验。在北京你遇到的人,可能都是和你聊最近都看了什么电影,接了什么活儿,又听说了电影圈的什么八卦……没有人会跟你说:“我给你读一首我写的诗。”
深焦:你俩最早怎么认识的?
孔大山:就是平遥。我当年是他粉丝,贾樟柯导演曾经做过一档《柯首映》的网络短片展映,他的短片《杀猪匠》是第二期放映的。虽然看不懂,但大受震撼,决定一定要认识这个导演,然后就立刻关注了他的微博,但他到现在都没有回关我。(笑)
王一通:我不怎么上微博。
孔大山:我2017年去参加“平遥一角”单元,我有短片入围了。我看WIP片单,发现了《杀猪匠》王一通,这肯定是短片的长片版,但他短片的风格让我很难想象长片会是什么样,长片肯定是另一个风格,他那个短片作为长片是不成立的,所以我很好奇就去看了,这次看懂了,且又大受震撼。刚好和我同去的同学是他当年艺考班同学,但因为各种原因当时在平遥并没有约上。
王一通:他每次讲这个都感觉像一对老夫妻讲当年是怎么认识的,那是他的视角,从我的视角也很有趣。我在重庆读书,大学是综合性大学,导师是学术界很有名,但是我自己在实操方面离他们那样专业院校的学生距离挺远的。但我能在网上看到北电学生联合作业之类的作品,我看了很多,但大部分都是比较雷同的感觉,现实主义、手持机器……其中我看到一个伪纪录片,就他那部名字很长的短片《震惊!拍文艺片闷死人上新闻了!导演被抓了!》。我们共同的朋友约了次饭,在吃饭的时候,我第一次看见他(孔大山),就觉得好面熟,他还以为我客套。然后聊起来,我就说:“我觉得你们北电的真牛逼,但我觉得最牛的一个片子是……”然后说出了那部短片的名字。他说就是他拍的,当时的心情非常复杂,马上就在外面合了一张照。
深焦:后来写这个剧本的时候又是怎么凑到了一起?
孔大山:最开始我先写了七八个月,进度异常缓慢。我发过给通哥一个大纲,他挺感兴趣的,忽然有一天他就说:“我们干脆一块写吧。”当时我虽然一直有这个想法,但不好意思说。之前一直自己写,不知道能不能写出来,也不知道能不能拍,都不知道。他那么一说我当然很开心,就一拍即合,开始写了。
王一通:你可能忘了,我们见面时在聊一个纪录片叫《精神分子》,聊的时候就感觉特别聊得来,和孙一通这个角色的设计和概念有挺多关系。
孔大山:聊这个片子我有印象,和孙一通的关联我没印象。我觉得孙一通本通就是他,只不过都是提炼的,他不会那样生活,但他们精神内核是一样的。
深焦:写剧本的时候就把王一通本人带入到角色里进行创作吗?
孔大山:最开始刚写的时候没有意识到由他来演,只不过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形象在,后来写着写着就想,干脆你来演吧。
王一通:他主要是看了我一个无实物表演被震惊了,没想到还挺能演的。只是摄影不太喜欢,他说我演得很假,我在演一个破腹产的过程。
孔大山:他的演技让摄影师都忍不住越权喊CUT了。
(王一通无实物表演视频可移步失焦DeepFocus公众号同名文章观看)
深焦:王一通在演这个角色时,为了代入角色有做什么准备吗?
孔大山:他不需要代入,我和他从来没有试过戏。
王一通:其实第一次演的时候,我还给了你几种状态。我一开始预设的其实和你的想象还有一点差距,你说太楞了,你希望我再害羞一点。我到后面演的时候就把害羞那一面强化了。我最早想的这个角色在我视角里不会那么害羞。
孔大山:我俩一起写的剧本,将近两年时间,我已经默认他知道我想要什么,所以我从来没和他说过戏。直到实拍第一天,拍了第一个镜头,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和他说一说。后面除了动作和形态上的调整就没有再说过了,“这个角色该怎么演?这场戏该怎么演?”,没有再说过这种话。
深焦:另一个演员杨皓宇,他在片中也有一个贯穿全片的精神状态,有和他沟通怎么去演这个角色吗?
孔大山:杨皓宇老师毕竟是专业演员,我之前没怎么和专业演员合作过。以前拍学生作业都是发给你剧本,到了现场我怎么说你怎么演,但和专业演员肯定不能这么做,太简单粗暴,所以需要找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好显得咱也很专业。我最开始见他的时候,送了他两本书,一本是周国平写的《尼采》,一本是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觉得唐志军这个角色身上的某种特质是可以在这两本书里有一些气质上契合的东西,我没办法和他说这具体是什么,只能让他看,然后自己感受。再来聊这个角色时有一些铺垫,更容易找准角色定位。
后来在拍摄中,我才意识到为什么要跟演员进行事无巨细的角色探讨,大到这个唐志军的世界观,小到他走路的时候能不能两手揣兜儿等等。因为只有演员百分之百的了解了这个人物,他才能真正进入这个角色。演员只要不是本色出演,都是需要“信念感”来支撑的,他了解了这个人物,才能相信这个人物,并且相信他现在就是这个人物,演员一旦建立了这个信念感,这时候他怎么演就怎么对。
深焦:拍摄地大凉山是怎么找到的?
孔大山:我还在写剧本的时候想去四川待一阵,通哥刚好也想去大凉山,他的《杀猪匠》之前在那取过景,他想再去那住一段时间,我俩就出发了。本身剧本也需要那样一个环境,从北京到四川,再到深山这样一个环境上的过度。在四川的话要么是藏区,要么是大凉山彝族自治区,藏区的地貌不太合适,所以选了大凉山。后来我们采风去了彝族的历史博物馆,我发现彝族的审美都特别酷。但其实我们片子里真正的山林不是在大凉山拍的。我们采风基本上跑遍了大半个大凉山,发现真正的大凉山的环境并不适合剧本所需要的场景,后来实际很多山里的戏是在通哥老家拍的,四川雅安一个景区里,那是他拍《杀猪匠》的地方。
深焦:最初怎么选择了拍电影这条路?
孔大山:源于我高中成绩一般,一直在玩乐队,高二时面临着一个考大学的问题,突然意识到玩乐队是考不上大学的。家里对我的要求是,学什么专业随你,但你需要考一个大学。当时我就关注到有一个影评专业,因为我从小语文成绩特别好,我就想着多看点电影我是不是可以考这个专业,听着很有趣,那时开始有意识地看电影。那个年代很多小孩会去租碟,看香港电影,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娱乐产品。我准备学这个专业时才有意识地看电影,发现原来电影的谱系原来这么丰富。就好像你一直以为流行音乐就代表了所有音乐,突然有一天你突然听到了摇滚乐,从此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深焦:郭帆导演是这部电影的监制,你是怎么认识他的?
孔大山: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拍了个毕业短片,翻拍动画片《李献计历险记》,我拍完的那年刚好是郭帆导演拍的长片《李献计历险记》上映的年份(2011年),他在网上看到了我的短片,我俩就微博私信认识了,约见面后聊得挺好,后来说下次他拍片可以去学习一下,转眼就到了2013年,他拍《同桌的你》时,我去当了导演助理,合作就开始了。
深焦:到拍《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时候,又过了很长时间。
孔大山:我2015年去读了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郭导在准备他的《流浪地球》。杀青的时候,他约我到他工作室聊天,问我有没有想拍的东西,我就把之前说的那个新闻发给他了。虽然不知道要拍什么故事,就想拍这样感觉的东西。他说,“可以,去写剧本吧。”然后两年就过去
观影的全过程都令我极度不适。
第一重不适是最为浅层的不适,为了营造纪录片的真实感,全片镜头都在非常剧烈的晃动,伴随着快速的剪辑,对于一个重度晕动症患者,几次都差点吐在影院。很少有片子能字面意义上实现难看二字。这部作品做到了,而且很多晃动有些太过于任性而没有意义,简直是对观众无情的拷打与鞭挞。
第二重不适则是来自一种耍无赖一般的故作深沉。给超自然现象配上诗,很多人看到了一个三十年如一日的浪漫主义。而我则看到了一个口口声声要从事宇宙探索的人,三十年来,不学习基础理论,不读文献钻研,每天想着捕风捉影,搞个大新闻,妻离子散之后,更加偏执,最后得见显灵仪式,一方面感念心诚则灵,顶礼膜拜,一方面仰观宇宙之大,知一死生为虚诞,想开了。
第三重不适是对狂热鼓吹的抵触。纵观整部电影的叙事,通篇都在从侧面鼓励一种迷信。什么是迷信?就是对那些“听人说”,“好像是”的全心全意的笃定,就是对未知事物的盲目崇拜。诗也好,科幻也罢,乃至现在的机器学习算法,只要是个意义不明的黑盒,都能够滋生迷信。这不是打着科学两个字的旗号就能被豁免的,有兴趣的可以搜搜科学教。
第四重不适则来自全网铺天盖地的吹捧。是那种你周围所有人都说好,你喜欢的up主,大V,KOL无不拍手称快,这种整个世界都几近崩塌的排山倒海的舆论气势,真的让人有些怀疑人生。
用海源的话,心诚则灵是一句特别无赖的话,灵了是你厉害,不灵是因我心不诚。我只想对每一个觉得这片不好看的人说,请相信自己的审美,不是你没get到。
#重庆路演# 北碚n现场被Q了发言,被编剧小哥感谢增添了女性视角,下来其实感觉也忘了自己都讲了些什么😂,豆瓣梳理一波吧。nn我现场也讲,我全程共情秦大姐(这位演员老师真是神了!什么叫浑然天成!)。她是主角团唯一的现实主义者。其他人基本都带着非常纯粹的、文艺的、神经质的“仙气”,唐老师就不说了,那日苏那种哪里有酒哪里醉的姿态不要太魏晋名士哦,还有晓晓,跟着一群陌生网友就敢上山下乡出走45天,这什么朋克精神?!nn西行队伍主体就是一群天真赤诚、自由烂漫的大仙,不计钱财时间,不为个人得失,连目标都非常虚幻,走到哪里是哪里,哪里都可以;只有秦大姐,格格不入,全程像个吐槽役,准确参与并痛击每一个笑点。nn晓晓看到背包被意外烧了,啥都没说走近去添了一把柴,把着火的帐篷变成了篝火,要多洒脱有多浪漫;而秦大姐从被拉上泥坡大哭起就“绝望”到恍惚了,其他人为了调查东奔西跑,秦大姐刷鞋洗裤子都别来烦老娘。nn艾丽娅老师演得太好了!我觉得她就像我认识的大姨,或者未来我也会成为的那种大姨😂一个庸庸碌碌的普通人,操心着暖气计较着车费,对着冰柜里的硅胶外星尸体只想翻白眼,但一想到520又会心绞痛发作。nn秦大姐一个现实主义者突然误入了科幻的片场,在这个理想主义世界里狼狈到好笑。当然,本片还有一大部分笑点是来自唐老师的,但唐老师是你笑着笑着就会对他的执着感到肃然起敬,当他认真盯着你的眼睛轻声诉说:电视机雪花是宇宙爆炸的余晖,你还会笑他吗?你根本不会,只觉得自己肤浅。nn我开始俗气地臆测过,秦大姐这么有能力一姐们,能拉赞助能果断拍板救人,还是杂志社实际主理人,这么多年跟着唐老师混这得是那前妻吧?后来发现不是,姐和唐老师纯友谊,姐甚至还有自己一眼镜店,姐根本不靠杂志社活。那这就更奇怪了!她基本不信唐老师那些“科学奇观”,甚至开始入行都是想着卖天文望远镜赚大钱,但是这么多年了,每一次还是会被他的“苦肉计”拿下,跟着他东奔西跑搞调查。也许有恋人未满的成分,但我觉得这不足以维系或解释姐的行为。nn我是这样认为的:两肋插刀的义气与对理想主义世界的向往。n秦彩蓉是一个超级有情有义的人。是个人都能看出姐来杂志社是来“扶贫”的,不是捐钱捐物的扶,而是撑着这一大家子别被唐老师都霍霍光了。日子还是要过的嘛。n当对着镜头聊到唐老师抑郁自杀的女儿,她那个难过痛苦的表情,痛苦到讲不出话来,一下就打动到我,在心里感叹,这得是多么敏锐的情感,让她可以共情到这个地步。n她对唐老师可以说是两肋插刀的义气,一次次被忽悠上路,骂完下一次还是会去,怀疑但鼎力相撑。对杂志社也是一样,最后结束时,只有她留恋地回看那间旧办公室,情深不必言表。n而秦姐身上最令我着迷的另一点就是,她虽然现实主义,穿衣吃饭挣钱重要,但她又常常透露出对理想主义世界那微茫幻梦的向往。她看得穿唐老师说要卖宇航服的矫情,但当他摆出杂志社门牌真挚地讲几十年的理想与传承(类比帆子给团队讲科幻电影造梦说),她就又立马沦陷了,她是真的信,不一定是信外星文明,而是信为了一个飘渺目标抛头颅洒热血的理想主义精神,信奇迹会出现这一次也许就是真的。n唐老师的信是带着宗教信仰式的笃信,所以不必犹疑;那日苏是潇洒享乐如希腊酒神般,不必言信,体验便是了;晓晓有她的来处,她不问为什么因为她一直就只是在向内探寻着;孙一通是玄学本身,他无法解释😂n所以李姐的信最珍贵,她绝大多数时候都不信的,现实主义的本色让她始终扎扎实实地活在土地里,不像其他人脚不沾地,但这样的她竟然偶尔会信,或者想去信,所以她一直待在这个濒临倒闭的杂志社,为了让它活费心费力拉赞助,所以她一次又一次上了火车,去听那些离奇的故事,为了现实地活她挣钱做买卖日复一日,为了理想地活她孑然一身拉上箱子就能出发,追一个与现实无关的幻梦,这不real什么才叫real哦!
一个现实主义的理想家,秦彩蓉请接收我的表白😘。nn(全文都是主观臆断,仅代表我个人看法,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以及编剧小哥讲孔导爱看豆瓣评论,如果真的有被看到,麻烦导演代我向艾丽娅老师致以深深的喜爱与敬意!还有感谢主创!这个片真的好喜欢,谢谢每一个人!)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