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ver Stone早期一部比较被忽视的作品,关于一个愤世嫉俗言辞犀利的电台主持人被极端的听众枪杀的故事,本片的拍法非常非常考验剧本的调度能力,整部电影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外景之外所有的情节都发生在电台的演播大楼里,主持人对毒品对政治对堕胎对越战等敏感事物毫无保留绝不折中体无完肤的观点让上至电台老板下至广大听众都对他又爱又恨,而正是这种又爱又恨使他名声大噪,甚至被大电台相中并打算将其在全国范围内广播,于是他愈发的偏激刻薄并引起了某些极端人士的嫉恨,他认为自己的观点足够清醒深刻客观能够警醒世人帮助他们明确的看清事物的本质……最后就跟中文译名说的那样,他在电台演播大楼旁的停车场被人枪杀了,而讽刺的是对这次枪杀成了电台新一轮的热门话题!或许可以把本片概括为一个自以为能看到生活意义的人陷入了一个根本没有意义的社会之中而不自知的故事,而本片的意义也许在于故事本身所包含的多种意义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我不是一个爱听广播的人,以前在学校里每天都准时拉闸断电的条件下曾经听过一阵广播,不过后来逐渐被卧谈取代了,毕竟广播里的东西还是离我们那时候的生活太远,而且话题不够咸湿实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KOL这个词语俨然成为了各路数据流量推崇者的新宠。Kol简单来说就是意见领袖,也就是我们所惯常理解的网红大V,新媒体时代的网红大V可以是每一个人,只要他善于给自己树立一个形象,且通过这个形象获得大量的粉丝关注作为基础,那么他在互联网社区中的说的一些话就会成为舆论的焦点,这就是为什么每次出现社会事件之后,网红大V对于事情的发声会具有多大的效用。
实际上在传统媒体行业,这样的人也是存在的,善于抓住人们眼球的并不仅仅是新媒体时代的网红们,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讲述的就是传统媒体时代通过传统的方式来抓住人们“眼球”的人。
《抓狂电台》讲的是一个电台深夜节目主持人,他的做节目的风格属于狂躁型,对于每一个打进来热线的听众,他总是能找到各种各样的角度去挖苦讽刺,且与不惊人死不休。然而这样的节目效果却异常的好。我们现在理解为黑红也是红,而在他那个年代,他虽然没有这个词作为背书,但是也能深谙传播学基本原理。因此,这个主持人一时风头无两。
然而某一天,当全国直播的机会展示在他面前的时候,主持人面临了两难的选择,一方面,老板要求他有所收敛,因为并不是全国的听众们都对于这样的表演方式感兴趣,所以,电台并不愿意冒险,然而他却不愿意跟老板妥协,商量了很久之后,在那一刻,他依旧是选择了我行我素,然而效果也是出奇的好。他创造性的将听众引入到直播间畅所欲言,再一次成功的掀起了大家的情绪。然而就在事业上的成功唾手可得之际,他却遭遇了人生当中的一次危机,这一次,他没有挺过来。
《抓狂电台》与观众们探讨的是当时非常火的电台对于社会的一种影响,虽然很多人对于电台已经没有太多的了解以及兴趣了,但是我们当下的智能互联时代,新媒体俨然已经成为了替代电台存在的一个主要的公众平台,如果说当年的电台还有门槛作为约束的话,那么今天的新媒体基本上是将这个门槛这地的去除了。
可能大家觉得这个门槛并不重要,但是一件已经存在事情总是有着两面性的,而被去除掉的门槛自然也有着两面性。一方面,他对于从业者有着基本的要求,报道的时候,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而不是为了流量什么都说。门槛就如同底线,然而当代的新媒体在这方面是没有底线的,因为门槛去除之后,几乎所有人都可以成为网红,没有了基本的约束,环境自然会容易陷入到混乱。我们可以想一想,当代的新媒体追求的仅仅是自我表达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论什么样的自我表达都不如流量来的实在,而对于流量的无限制谄媚,自然造就出来的大量的混乱的肮脏的信息,普通人要从这些信息中找到有用的如大海捞针。而KOL则不同,他们可以从海量的信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切入点,然后通过这个切入点给普通人带来一种影响,就如同本片中的电台主持人所营造出来的“红”一样。这种“红”在当代被称为人设,而这种人设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听众们或者是粉丝们对于自己所关注的主持人或者KOL都有一种潜在的相信,即使是厌恶,也是一种反向的相信,如果没有人关注他们,他们的存在自然会没有价值。然而这种基于厌恶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不定时炸弹,没有人知道,你某一天说的某一句话就会导致你翻车。
本片中,我们看到的是当主持人功成名就即将开始新生活的时候,激进的粉丝结果了他的性命,而这一点跟当代的广大的翻车的博主们似乎是如出一辙。我们都知道新媒体的发展是依赖平台的,而平台对于KOL们来说则是一个包装自己的机会,将自己打造为一个让观众们喜欢或者是讨厌的角色,这样就能引发流量的加持,最终流量会变现。然而他们似乎忘记了,流量也会反噬。
2023年川大张薇事件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当她作为话题发起人的时候,自然是一呼百应的,然而当看到这个消息的大众知道这是一个精心炒作的热点的时候,发起人张薇这个时候就成为了大众情绪发泄的对象,最终原本顺流而下短时间内就形成了逆流而上的惊天巨浪,最后的结果也是她自己被自己精心策划的舆论反噬了。这与本片中的主持人的结局如出一辙。
当然,即使这部1988年的电影已经给了观众们足够多的警示,然而当前互联网时代的乱想并没有因为有一些这样的作品而有所收敛,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然而人们却并不愿意从历史中借鉴那些经典案例,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唯一,然而当风光被反噬之后,自然也不要奢求别人同情自己。
……
你好,再见
我不是一个爱听广播的人,以前在学校里每天都准时拉闸断电的条件下曾经听过一阵广播,不过后来逐渐被卧谈取代了,毕竟广播里的东西还是离我们那时候的生活太远,而且话题不够咸湿实用!
从精神实质上说,这片子讲的是传道和殉道,用来纪念我们这个世界曾经出现过的光,象流星划过夜空,转瞬即灭。
影片取材于真人真事,丹佛市广播主持人阿伦伯格因言惹祸,于1984年被暗杀。斯通的发挥在于极端,朋克式的主持,摇滚式的播音。让我们先听听他说了什么:
文明意味着色情暴力,伦理意味着巴结奉承,正直意味着说谎吹牛,这国家已经变成了腐烂的玉米。
他想推动人们行动,他想看到有意义的事情发生,可是打来的电话都是无聊消遣。于是这工作不断加深他的愤怒,他和听众争吵,批评,羞辱,漫骂。是的,他用一个人的脱口秀对着整个世界骂街。
有人说要对一切心存感激,生命每天都是奇迹。可是听他节目这些生命,不过就象路边吵架有人围观,他们只是来听个热闹,不管你说什么,他们永远想不到自己。
于是他只能戏弄,对所有严肃的事情,对所有认真的话题。他越骂越嘲讽,越推陈出新,越与时俱进,他就越受欢迎,被当作一个可笑的小丑。
无聊人们的精神病态全面展露,他却想要指点迷津,给出一些有建设性的东西。老板说:“你以为你能改变世界?这只不过是个脱口秀而已。”
他需要前妻的帮助,就象孩子依赖母亲。连听众都看出来了,他其实非常孤独,所以才会花那么多的时间去伤害别人。前妻爱他,打电话说想回到他的身边,想照顾他宠他,想要纯真的激情,想要孩子的笑容。他却对前妻大喊:你的前夫不想要你!他一个人逍遥自在快活得很!是你抛弃了他!就是你们这种女人,把所有重要的事情全都毁了!
最后,他对所有听众说出了遗言:“你们最好彼此交谈,你们需要互相关心。”
10元包邮,多买八折,我的网店:
http://shop61179315.tao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