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n港口:一周n海上:一天n空中: 一小时nn在新电影《敦刻尔克》中,诺兰在影片开始就以字幕的形式清晰的向大家表明,我又要开始我最爱的多时间多空间交错花式非线性演绎了。第一条线是敦刻尔克港口待撤退的士兵,第二条线是响应号召开着自家游艇带着俩小孩赶来敦刻尔克营救的英国老大爷,第三条线是阻击德国空袭的英国空军。比起以往诺兰电影多空间多时间交错的讲述方式,这一次同样的手法却没有留丝毫悬念,所以我不是很赞同把战争片拍成《盗梦空间》的说法,也许在叙述方式上很诺兰,但效果完全不同,这一次层层穿插带来的更多的是清晰明了,三条故事线的互相叠加也使得这场只有一个多小时的大片厚度饱满。nn拍《敦刻尔克》的想法来自于诺兰和妻子以及朋友一同驾驶游船度过海峡到达敦刻尔克,这一次旅行中他看了一本有关“发电机行动”的书。对我们而言,提到敦刻尔克,即使不知道是什么也知道后面铁定带着“大撤退”三个字,更何况对于一个英国人。我想渡过海峡的经历和渡海时所看的书影响诺兰选择了“发电机行动”这个视角。也就是说抛开敦刻尔克大撤退最夺眼球的为什么希特勒下令停火这个大噱头,抛弃了更能制造扑朔迷离气氛的强力迷幻剂:英法德三国政客在这个罕见历史大事件背后所做的政治博弈。诺兰所做的不是把所有人都知道的故事按他的方式重新讲述一遍,而是更为实验性的让观众自己在这个历史事件中走一遭,亲身体验当时发生了什么。对于这种让历史学家吵的不可开交的二战大悬案发生这么多年以后看清各方棋子再去深挖谁做了什么多多少少有些马后炮,导演不想带着观众去这种浑水里游一通,更多的是给我们体验当下,德军包围,无路可退,活着回家那种紧迫感绝望感以及期待感。nn电影的开头是几个英国士兵在破败的街道上捡到德军洒的传单,传单上清晰表明四十万英法联军已经被德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的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的小港可做海上退路。接着这几个士兵就遭到德军袭击,一路逃窜跑向正在紧急撤兵的码头。作为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来说,这样的开头无疑是短小精悍直截了当到让人惊讶。随便一个人讲敦刻尔克这个故事开头大多是“二战开始不久,德国大举进攻法国……”或者“德国炮火迅猛再把英法四十万大军困死在一个小港口眼看就能重写历史的节点上希特勒下达停火令……”。没有采用这种层层铺垫将故事以及人物烘托的更为饱满的方式开场,我认为一方面和选题有关,自始至终导演想讲的都只是“发电机行动”而不是整个敦刻尔克事件,再者这不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题材电影,主角的台词大概不超过十句,三条线穿插在一起甚至让人意识不到这部电影还有主角,所以并不需要一个冗长的讲述来烘托人物。也许我们一开始对于战争片想象是观众坐好,等待导演一点一点带你进入年代进入故事进入人物进入氛围,但这次,导演一来什么都没说就安置了一枚炸弹,并用三根引线从三个方向同时点燃,让观众自己感受。n有一点同大多数战争片不同的是全篇几乎没有出现敌人的身影,除过片末英国飞行员烧毁飞机被德军俘虏的时候可以看到几个模糊的德军身影以外全片没有德军出现。诺兰把调动全片紧张气氛的关键因素,敌军放在了银幕之外,安插在了观众自己心里。我们随时能感受到敌人在这里,在那里,在水下,在沙丘后,在天上。这也许是《敦刻尔克》最厉害的地方,无处不在无路可逃一次又一次伴着完美的音效带动肾上腺素飙升。nn电影的结尾和开头一样清爽直接,撤退成功,士兵回家。虽然不是一部个人英雄主义电影却可以理解为一部集体英雄主义电影,影片中出现过两次欢呼,一次是英国老百姓响应号召开着游艇渔船到达敦刻尔克受到士兵们的欢呼,这无疑是整个电影的高潮也是这个题材最撼动人心的部分。第二次欢呼是疲惫的士兵回到国土,受到国人热烈的欢迎,士兵自己有些不知所措,说我们只是逃了回来,但对于国人来说,原本计划接三万士兵回国最终接回来三十万本身而言即使是一场失败的胜利,也是伟大的胜利,所以说这不是一个典型的战争片,没有枪对枪炮对炮的热血感,而是失败之中的大获全胜。片尾英国小哥从报纸上看来的捷讯是丘吉尔的演讲,这段演讲有原声保留下来。真实的史料本身放在故事的最后大概更为催泪,但就好像一开头导演不打算用希特勒做噱头来赚眼球一样,结尾导演也不打算用丘吉尔来赚眼泪。这段演讲只是按英国小哥视角看到报纸上报道的事件结果,没有煽动,没有鼓吹,只有三十万一起撤退回祖国的同伴。这一点是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部分,影片中没有出现丘吉尔,希特勒,戈林等等围绕这个事件众人皆知的几个历史大人物,而是完完全全抛开这些站在战争幕布之后夺眼球的指挥作战的人,专心于那些冒着炮火站在最前线的小人物。把敌人藏在观众的心里,把塑造历史的大人物藏在历史里,只是尽导演之责用声音和画面好好讲故事,可以说《敦刻尔克》是一部达到了我期待值的电影。nn最后附上片尾出现在报纸上的丘吉尔的演讲,因为觉得写的太好了……n“Even though large tracts of Europe and many old and famous states have fallen or may fall into the grip of the Gestapo and all the odious apparatus of Nazi rule, we shall not flag or fail. 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we shall fight in France, 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 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nnnnnnnn二刷之后又对这部电影的一些地方有了新的看法所以想要补充一点新的东西。n关于时间运用n看第一遍时只是觉得诺兰把一个完整的故事分摊在三条时间线上穿梭着进行,在时间运用上诺兰无疑是一位游刃有余的大师,但在看第二遍时配合着音乐声中加入的钟表滴答声突然觉得与其把电影中的三条时间仅仅看做是偶尔交叉的三条线,不如说导演的野心是把整个故事摆在一个表盘上进行,这个表盘由三个同心圆构成,三个一环套一环的圆圈所代表的时针分针秒针则分别是电影中的一周一天一小时。
[1] That Guy In DunkirkReally was a Mole, Geoff Rynex
[2] The Unsinkable Charles Lightoller,Peggy Wirgau
[3] Two eventful days for Manston, 28th August 1940 and 1942 – Churchill’s visit and 56 emergency landings,Supporters of Manston Airport
[3] The real hero of Dunkirk: Courage of the pier-master who manned a crucial jetty to organise evacuees for six days and five nights without a break,MailOnline
Ju 87俯冲轰炸机这个最拉仇恨的大块头最容易辨认的特征就是它那双弯曲的鸥翼型机翼、固定式的起落架及其独有低沉的尖啸声。它在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中取得非常大的战果能,1940年后纳粹德国空军在非洲战场及东线战场大量投入这种轰炸机。Ju 87俯冲轰炸机不但给予地面目标大力的打击,其独有的发声装置所发出的尖啸声,同时也对地面的士兵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尤其是大家在看IMAX版《敦刻尔克》的时候,你听到的轰鸣声据说会比当年更加恐怖!)
那么从敦刻尔克成功撤(逃)退(命)是否意味Happy Ending呢?错!伦敦空战就在一个月之后。影片最后,当飞行员Collins被BF109击落,差点因为机舱打不开淹死,被救上船去好不容易九死一生逃回祖国,却一脸懵逼地被军需官谴责:where the hell were you的时候,他们都不会知道,一个月之后的英伦空战,将是这些撤回来的飞行员最后的表演。
nn港口:一周n海上:一天n空中: 一小时nn在新电影《敦刻尔克》中,诺兰在影片开始就以字幕的形式清晰的向大家表明,我又要开始我最爱的多时间多空间交错花式非线性演绎了。第一条线是敦刻尔克港口待撤退的士兵,第二条线是响应号召开着自家游艇带着俩小孩赶来敦刻尔克营救的英国老大爷,第三条线是阻击德国空袭的英国空军。比起以往诺兰电影多空间多时间交错的讲述方式,这一次同样的手法却没有留丝毫悬念,所以我不是很赞同把战争片拍成《盗梦空间》的说法,也许在叙述方式上很诺兰,但效果完全不同,这一次层层穿插带来的更多的是清晰明了,三条故事线的互相叠加也使得这场只有一个多小时的大片厚度饱满。nn拍《敦刻尔克》的想法来自于诺兰和妻子以及朋友一同驾驶游船度过海峡到达敦刻尔克,这一次旅行中他看了一本有关“发电机行动”的书。对我们而言,提到敦刻尔克,即使不知道是什么也知道后面铁定带着“大撤退”三个字,更何况对于一个英国人。我想渡过海峡的经历和渡海时所看的书影响诺兰选择了“发电机行动”这个视角。也就是说抛开敦刻尔克大撤退最夺眼球的为什么希特勒下令停火这个大噱头,抛弃了更能制造扑朔迷离气氛的强力迷幻剂:英法德三国政客在这个罕见历史大事件背后所做的政治博弈。诺兰所做的不是把所有人都知道的故事按他的方式重新讲述一遍,而是更为实验性的让观众自己在这个历史事件中走一遭,亲身体验当时发生了什么。对于这种让历史学家吵的不可开交的二战大悬案发生这么多年以后看清各方棋子再去深挖谁做了什么多多少少有些马后炮,导演不想带着观众去这种浑水里游一通,更多的是给我们体验当下,德军包围,无路可退,活着回家那种紧迫感绝望感以及期待感。nn电影的开头是几个英国士兵在破败的街道上捡到德军洒的传单,传单上清晰表明四十万英法联军已经被德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的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的小港可做海上退路。接着这几个士兵就遭到德军袭击,一路逃窜跑向正在紧急撤兵的码头。作为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来说,这样的开头无疑是短小精悍直截了当到让人惊讶。随便一个人讲敦刻尔克这个故事开头大多是“二战开始不久,德国大举进攻法国……”或者“德国炮火迅猛再把英法四十万大军困死在一个小港口眼看就能重写历史的节点上希特勒下达停火令……”。没有采用这种层层铺垫将故事以及人物烘托的更为饱满的方式开场,我认为一方面和选题有关,自始至终导演想讲的都只是“发电机行动”而不是整个敦刻尔克事件,再者这不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题材电影,主角的台词大概不超过十句,三条线穿插在一起甚至让人意识不到这部电影还有主角,所以并不需要一个冗长的讲述来烘托人物。也许我们一开始对于战争片想象是观众坐好,等待导演一点一点带你进入年代进入故事进入人物进入氛围,但这次,导演一来什么都没说就安置了一枚炸弹,并用三根引线从三个方向同时点燃,让观众自己感受。n有一点同大多数战争片不同的是全篇几乎没有出现敌人的身影,除过片末英国飞行员烧毁飞机被德军俘虏的时候可以看到几个模糊的德军身影以外全片没有德军出现。诺兰把调动全片紧张气氛的关键因素,敌军放在了银幕之外,安插在了观众自己心里。我们随时能感受到敌人在这里,在那里,在水下,在沙丘后,在天上。这也许是《敦刻尔克》最厉害的地方,无处不在无路可逃一次又一次伴着完美的音效带动肾上腺素飙升。nn电影的结尾和开头一样清爽直接,撤退成功,士兵回家。虽然不是一部个人英雄主义电影却可以理解为一部集体英雄主义电影,影片中出现过两次欢呼,一次是英国老百姓响应号召开着游艇渔船到达敦刻尔克受到士兵们的欢呼,这无疑是整个电影的高潮也是这个题材最撼动人心的部分。第二次欢呼是疲惫的士兵回到国土,受到国人热烈的欢迎,士兵自己有些不知所措,说我们只是逃了回来,但对于国人来说,原本计划接三万士兵回国最终接回来三十万本身而言即使是一场失败的胜利,也是伟大的胜利,所以说这不是一个典型的战争片,没有枪对枪炮对炮的热血感,而是失败之中的大获全胜。片尾英国小哥从报纸上看来的捷讯是丘吉尔的演讲,这段演讲有原声保留下来。真实的史料本身放在故事的最后大概更为催泪,但就好像一开头导演不打算用希特勒做噱头来赚眼球一样,结尾导演也不打算用丘吉尔来赚眼泪。这段演讲只是按英国小哥视角看到报纸上报道的事件结果,没有煽动,没有鼓吹,只有三十万一起撤退回祖国的同伴。这一点是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部分,影片中没有出现丘吉尔,希特勒,戈林等等围绕这个事件众人皆知的几个历史大人物,而是完完全全抛开这些站在战争幕布之后夺眼球的指挥作战的人,专心于那些冒着炮火站在最前线的小人物。把敌人藏在观众的心里,把塑造历史的大人物藏在历史里,只是尽导演之责用声音和画面好好讲故事,可以说《敦刻尔克》是一部达到了我期待值的电影。nn最后附上片尾出现在报纸上的丘吉尔的演讲,因为觉得写的太好了……n“Even though large tracts of Europe and many old and famous states have fallen or may fall into the grip of the Gestapo and all the odious apparatus of Nazi rule, we shall not flag or fail. 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we shall fight in France, 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 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nnnnnnnn二刷之后又对这部电影的一些地方有了新的看法所以想要补充一点新的东西。n关于时间运用n看第一遍时只是觉得诺兰把一个完整的故事分摊在三条时间线上穿梭着进行,在时间运用上诺兰无疑是一位游刃有余的大师,但在看第二遍时配合着音乐声中加入的钟表滴答声突然觉得与其把电影中的三条时间仅仅看做是偶尔交叉的三条线,不如说导演的野心是把整个故事摆在一个表盘上进行,这个表盘由三个同心圆构成,三个一环套一环的圆圈所代表的时针分针秒针则分别是电影中的一周一天一小时。
nnn三个时间圈分别以故事为圆心按照自己的节奏转动,跑的最快的秒针最早与分针交汇,所以三架战斗机从游艇上空掠过,船长Dawson光靠听就知道飞来的是什么。随后分针也与时针也有了交汇,游艇船长Dawson救起坐在沉船上的陆军Cillian Murphy,陆军说是鱼雷击沉了船,这也是为什么过了几幕代表一周的那圈转的最慢的时间轴才讲鱼雷击中运兵的船。三根指针按照自己的速度时有穿插,最终三根指针重合,三个故事环终止转动。而整个配乐中表针走动的滴答声贯穿全程也完美配合了这种表盘式的叙述方式。第二遍看下来不得不感叹这种精准的时间运用简直比画面表现出的克制还要克制,导演大概强迫症晚期了吧,如果说前几部电影诺兰能够完美的运用时间的话,这一次他则真正做到了把时间可视化,时间是像空气一样存在与周遭却又最不容易被塑造成型的东西,诺兰几乎每一部电影都在和时间较真儿,但这次他干脆让整部电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表盘呈现在屏幕上,估计以后不干导演的话诺兰会去造表吧……nn关于配乐n影片塞得满满的音乐不论对于只看了一遍还是刷了好几遍的人来说都是影片不得不谈的一个方面,这一点当然有人喜欢也有人讨厌,这里想说的并不是配乐的合理性或者配乐有多好多不好,而是影片结束前的一个留白,就是Tommy上了火车,对面的人想跟他说话,他却只是缩在座位上睡着了,这几秒是完全没有一点音乐的,或者说完全静音,整个影院的人到这里理论上应该松口气才对,但在这几秒的安静里连周围观众的喘气声音都听不到。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停顿,这让我想到绘画的留白或者法餐精致的摆盘。对于每一帧都塞满音乐的影片配乐来说突然留出一个缺口应该是一件做不好会显得唐突的事,好在这一处时间算的非常精准,三个时间点交汇完毕,表盘停了下来,滴答声停止,大乐章谢幕,不再有紧张的时间压迫感,一觉醒来噩梦已然过去。所以我并不认为这部影片音乐满到溢出来,给观众在激烈情节处足够的试听震撼却又在该停住的地方毫不犹豫地当即停住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
(本文已被改编为电台节目,欢迎到网易云音乐“冰糖电影”收听。)
《敦刻尔克》,本身是个历史名词,且有珠玉在前;好比中国人听《四渡赤水》,结果已经知道,并无悬念。照着史实硬拍,就成科教纪录片了。
诺兰自然也明白。
所以他想了个法子保留悬念,那就是:
本片与其说是战争片,不如说是悬疑片。
我们知道历史上40万英法联军最后成功撤出了33万人,知道这次大撤退某种程度上挽救了欧洲,保留了二战西线的火种,某种程度上拯救了英国与法国。宏伟的结果没有悬念。
所以诺兰让我们看个体的主角,让我们担心:大部队是撤了,他们呢?在战争里,个体的命运呢?
很微妙的:本片里没出现希特勒、丘吉尔与戴高乐这些传奇人物。
更有趣的是,基本没出现一个具体的德国军人——有德国飞机,有德国子弹,以及片尾德国军人影影绰绰的群像,但没有出现一个具体的德国军人。他们更像是潜在的、无形的威胁。
于是电影被极度简化了。无形的敌人正在涌来。海岸上是英法士兵,看着北边的英国。所有人都在讨论一个字,“家”。跨过大海,就能回家。
当然,还隔着大海呢。
于是这部电影,被简化成了,“敌人到来之前,我们要跨海回家。”
于是变成了一个,关于个体的故事。
空军在竭力奋斗。海上的船只冒死营救。海岸上的士兵紧张彷徨。汉斯·季默的音乐响彻始终,用大量的铜号音效带着紧凑的情绪。情绪始终是紧绷的。
情绪的爆点有三个。其一,英国船队出现。其二,“我要为法国人留下”——这句看过的一定有印象。其三,就是结尾。
但大多数时候,情绪是抻着的,是克制的。
而情绪的起伏,支配着本片的进程。英国人在船上出于恐惧朝混进来的人怒吼;落海水手的恐慌;飞行员默默地算油;英国老船主神一般的冷静。
尤其是英国人的疑似内乱,让我想到《黑暗骑士》里炸船威胁的时刻,以及,《集结号》里,争执要不要撤退的时刻——人性在极紧张时,在情绪逐渐崩解时的那种细节,很有趣。
当然,没有类似于小丑、小李那样的经典诺兰角色。但这一部,本来就没强调个性——空中的,岸上的,海上的,这些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个群体共性,毕竟,浓缩着40万大军的恐惧呢。
有一点,让我想到《地心引力》。
《地心引力》中,宇宙浩渺无边,美丽而残忍;同样,《敦刻尔克》里,德军没有实际登场,大海才是真正的主角。大海被诺兰拍得极为美丽,有一种单调的壮阔,足以体现人类本身的弱小,阻隔着生还的希望,随时吞噬掉生命,就像无情的宇宙似的;但大海又是回家之路——只要船主老爷子,那点大英帝国老贵族范儿在撑着。
这种美丽又残忍的矛盾,哎。
没有典型的英雄形象,也许除了那个“我要为法国人留下来”的长官,那个驾船前来的船主老爷子,以及那个飞行员。长官自绝后路时的担当;船主老爷子从一开始就坚定着,驾着私家小船,像郊游似的,前来战火纷飞的海岸救人,而且抚慰了落水士兵的心灵;飞行员义无反顾地完成任务后,在海岸点起那一簇火焰。
其他大多数角色,都只是芸芸众生。漫长的等候,茫茫的大海,最后被某种执着拯救了——说诺兰没有点什么隐喻,我是不相信的。
漫长克制了一整个电影后,有和平时刻的特写。蓝色调的大海换成暖金色调。然后在不断的穿插镜头中,出现了那段著名的讲话。
我以前看到过许多许多次,但在电影院里,只有这一次,我服气了,我觉得温斯顿·丘吉尔凭这段话,就配得上他的一切赞誉。
说到底,这部电影,就像是为丘吉尔这段配词,专门做的配套解说:
这段话陈述时,镜头不断转到海滩,转到登陆点,转到岛屿和所有的地点,转到所有牺牲与生还的角色,转到大海。
诺兰这样悬疑着小人物的命运,想讨论的应该不是宏大的战争,而是“战争中,每个个体的情绪与命运”。
他大概想让我们相信:
在铺天盖地的事件以及宏伟如大海之前,渺小个体的恐惧与无助,那是难免的;但某些高贵的勇敢瞬间,某些渺小个体的举措(比如老船主那持续的沉静),可以显得多伟大;到最后,这些牺牲,都会是值得的。
——至少我是这么相信了。
说起电影《敦刻尔克》,导演诺兰希望能赋予这个耳熟能详的二战事件一点崭新的角度。他最终聚焦在了微小的个体上,以第一视角细致地描述了个体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选择及命运。
导演坦诚,创作剧本时借鉴了不少二战中的真实故事。这也让我们有机会窥见,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转瞬即逝的英雄身影。
老船长Mr Dawson
为了救援徘徊在敦刻尔克海岸的30多万名士兵,英国政府竭尽所能发动了全国的每一艘船,不论军用民用。Mr Dawson的私人游艇“月光石号”,便是其中的一艘。
海面炮火连天,Mr Dawson驾驶着如浮萍般孱弱的月光石号,躲过了盘旋头顶的德国战机,救下了命悬一线的飞行员,在狭小的船舱里塞下100多个落水士兵,并将他们安全地带回了家乡。
Mr Dawson的角色被认为是最接近历史原型的一位,即Charles Herbert Lightoller。他传奇般的一生始于泰坦尼克号,横穿整个一战,并延续至二战。
19世纪下半叶,Lightoller出生在英国北部的兰开夏郡。不愿在工厂里虚度一生,他在13岁时成为了Promise Hill号轮船上的一名学徒。25年后,Lightoller以二副的身份登上了那艘举世闻名的泰坦尼克号。
1912年4月12日晚上7点,正在值班的Lightoller敏锐地察觉到,海面温度下降得比平时更快。换岗后,他回到自己的房间。11点40分,轮船撞上了黑暗中的冰山。10分钟后,下属冲进了Lightoller的船舱,“海水已经涌进了收发室!”
Lightoller立刻越级面见了船长,要求紧急撤离乘客,并让妇女儿童优先。这条指令在人群中引发了骚乱,愤怒的男性乘客们开始反抗,情急之下Lightoller掏出了配枪,以维持秩序。
直到巨轮近乎沉没,Lightoller才跳进冰冷的海水。那时救生船已走远,他本无生还的希望,却如宿命般碰见一艘倾覆的救生船。船上载着30多人,正一点一点往下沉。Lightoller爬上船,指挥人们分成两列,随着船身的倾斜调整位置,才得以保持平衡。待到天亮,他们获得了救援。
经历这场震惊世界的海难后,Lightoller似乎看淡了生死,次年他又回到了心爱的大海上。
Lightoller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1916年夏天,德军空袭伦敦,驾驶着117号鱼雷艇的Lightoller,在泰晤士河口发现一架德军飞艇。他立刻命令水手开火,并成功击中飞艇。这一果断的决策,粉碎了德军袭击敦伦的计划,也挽救了无数市民的生命。不久后,Lightoller晋升为加里号驱逐舰舰长。
Lightoller的传奇并没有就此停止。1918年7月19日,加里号在英吉利海峡遭遇德军潜水艇的鱼雷袭击。抱着鱼死网破的决心,Lightoller命令加里号全速撞向了潜水艇。敌船沉没,德军的军心也随之动摇,而Lightoller驾驶着千疮百孔的加里号,顺利返航。
一战归来,Lightoller荣膺十字勋章,晋升为皇家海军中校,并出版了回忆录《泰坦尼克号和其他船》。他还买了一艘游艇,取名“日落号”。
1940年夏天,66岁的Lightoller迅速响应英国政府的号召,和大儿子一同加入救援民船的队伍。他坚持亲自开船前往,还说出了和电影中Mr Dawson如出一辙的话:“他们可以征用我的船,但必须得带上我这个船长。”
电影中,德军战机逼近月光石号,Mr Dawson巧妙地指挥儿子转舵,躲避了炮火。飞行员Colins问,“您怎么懂得如何躲避?”,Mr Dawson回答:“我儿子教的我,他和你们是战友。”
这一幕改编自真人真事。Lightoller在二战中失去了自己的小儿子,Herbert Brian。他是一名英国皇家空军的飓风飞行员,在轰炸德国威廉港时牺牲。生前Brian确实教过父亲如何躲避空袭,并在英吉利海峡上拯救了父亲、哥哥以及上百名士兵的性命。
紧接着,泰坦尼克号的场景再次上演。Lightoller指挥士兵们进入船舱,尽量蹲低或者趴下,以降低船的重心。他一共救助了125名英国士兵,电影也还原了这一场景:满满当当的月光石号让引航员惊奇不已,“你怎么能带回这么多人?”
飞行员Farrier
飞行员Farrier在电影中几乎全程遮面,台词更是寥寥。在油表损坏、燃油不足的情况下,他放弃了返航,凭借最后一滴燃油击落了德军轰炸机,确保了陆军的安全撤离。剧终,Farrier迫降至敦刻尔克海滩,他点燃了心爱的战机,坦然接受德军的俘虏。
尽管诺兰没有给出所借鉴的历史人物,但人们推测出了Farrier的疑似原型——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Alan Christopher Deere,他是二战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王牌飞行员之一。
8岁那年,Alan在家乡奥克兰玩耍,一架飞机从头顶呼啸而过,并降落海滩。飞行员邀请年幼的Alan走进座舱参观,那时他便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飞行员。1937年,Alan加入了英国皇家空军。
1940年5月,法兰西之战接近尾声,在法国领空盘旋了10天的Alan早已精疲力尽。他在回忆录里写道,高空没有任何讯号,燃油所剩无几,孤军奋战的飞行员甚至无法知道能否安全回到地面。最终Alan立下赫赫战功,他击落了6.3架敌机,包括两架德军Bf-109战斗机,一架Bf-109战斗机和一架Bf-110重型战斗机。
几天后,在同一片空域上,Alan的飞机被一架德军中型轰炸机击落。和电影中的Farrier一样,他紧急迫降至一片海滩,眉骨处被割开了一道深深的伤口,自己也昏迷过去。苏醒过后,Alan步履蹒跚地走到敦刻尔克市区求助,一位咖啡馆里的女士帮他处理了伤口。随后他跟着沙滩上排队的陆军,登上了救援船。
在海滩上,Alan遭到陆军的指责,他们对着曾在千里高空与敌人拼命的Alan说到,“你刚刚死哪去了?” 电影重现了这一幕,导演借由Mr Dawson的台词,对年轻的Alan说:"没关系,我知道你去过哪里。"
敦刻尔克撤退后,德军准备轰炸英国本土,彻底毁灭英国皇家空军。同年7月,英国内阁紧急通过了加强防空措施的提案,不列颠空战随之到来。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战之一,涌现了大批王牌飞行员,Alan也位列其中。
官方没有公开飞行员们的具体战绩,根据可查史料显示,他至少击落了三架德军Bf- 109战斗机和一架Bf-110轰炸机,并数次身陷险境。
二战结束后,Alan没有离开皇家空军,并在1964年晋升为空军准将。1965年,他被丘吉尔授予不列颠之战中的首席飞行员荣誉称号。1995年,Alan因癌症逝世,享年77岁。
当知道了Farrier的原型,心软的观众也许能得到一丝安慰——那个被纳粹士兵俘虏的年轻飞行员,没有惨死于集中营的枪口或毒气室,而是幸运地活了下来。
指挥官Bolton
沙滩,是大撤退的主战场。成千上万的士兵涌上防波堤,希望登上回家的救援船。而始终站在后方指挥全局的,是满头白发的指挥官Bolton。
指挥官Bolton的角色由多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复合而成,历史爱好者们推测出了两位原型:William Tennant和James Campbell Clouston。
海军上校William Tennant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担任码头指挥官。1940年5月,他乘坐驱逐舰到达敦刻尔克,被眼前的景象震惊:浓烟满布沙滩,士兵在德军轰炸机的炮弹下瑟瑟发抖。为了稳定军心,Tennant传达了撤退的消息,将所有船只都改装成运载舰,还在自己的帽子上贴了“S”“N”“O”(Senior Naval Officer)的标志,告知惶恐不安的士兵:指挥官与你同在。
像影片中的指挥官那样,Tennant指挥了整场救援,他拿着扩音器在海滩上不断喊话,直到确定所有英国士兵都离开后,才于6月2号乘坐最后一艘救援船离开。由于敦刻尔克撤退中的卓越表现,他被授予巴斯勋章,被民众亲切地称呼为“Dunkirk Joe”(敦刻尔克·乔)。
撤退结束后,Tennant被任命为反击号战列巡洋舰Repulse的舰长,并在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第二天,参与了作战。诺曼底登陆到来之际,Tennant为盟军建立了两个海滩码头,以作为物资运输的快速通道。而他指挥修建的Pluto海底输油管道,成为了盟军从英国运输燃料的生命线,这也让他获得了大英帝国勋章,并同Alan一样,活到了战后的1963年。
另一位Bolton的原型,则是加拿大指挥官James Campbell Clouston,他在敦刻尔克撤退中不幸牺牲。
Clouston受命于Tennant的指令,在唯一没有被德军轰炸过的防波堤上,组织修建了一条长1280米、宽2米的木质栈桥,这成为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重要开端。Clouston在栈桥上送走了大批英军,几乎五天五夜不曾合眼。
撤离结束后,Clouston没有离开,而是像电影描述的那样,留下帮助法国士兵。6月2日,他乘坐的救援摩托艇被德国飞机炸沉,Clouston让同行的另一艘摩托艇继续前往敦刻尔克,自己和船员们在大海中依靠着船体残骸等待救援。由于低温和体力不支,Clouston永远留在了冰冷的海水里。
Clouston的长子曾联系电影制片人,要求提及父亲的名字,但遭到了拒绝。诺兰也曾隐晦地对此表示遗憾,“由于电影需要,我们没办法完全利用Clouston的故事。”
相比其他原型,Clouston的名字鲜少被人提起,留下来的影像资料也寥寥无几。历史爱好者Michael Zavacky设计了Clouston的纪念邮票,可惜未被加拿大邮政部门采用。
敦刻尔克的故事早已结束,而二战中为人类正义战斗的无数英雄士兵,远比电影中的角色更加震撼人心。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丘吉尔发表了二战中最鼓舞人心的一段讲话——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参考文章:
[1] That Guy In DunkirkReally was a Mole, Geoff Rynex
[2] The Unsinkable Charles Lightoller,Peggy Wirgau
[3] Two eventful days for Manston, 28th August 1940 and 1942 – Churchill’s visit and 56 emergency landings,Supporters of Manston Airport
[3] The real hero of Dunkirk: Courage of the pier-master who manned a crucial jetty to organise evacuees for six days and five nights without a break,MailOnline
[4] Wikipedia
[5] 电影《敦刻尔克》中大撤退的指挥官原型是加拿大人,亚明
[6] 《敦刻尔克》真实历史背景介绍以及抢先预告分析,Bruce Bane
[7] 《敦刻尔克大撤退中的英国皇家空军》,澎湃新闻
[8] 《敦刻尔克》电影与史实的不同在哪?,otaconlegend
[9]《传奇水手——威廉·乔治·坦南特海军上将小传》,dawuda
攒文 / 叶承琪
编辑 / 胡令丰
文章版权归网易看客栏目所有,转载请在公众号pic163后台回复【转载】,查看相关规范。
看客栏目长期征稿,一经刊用,将根据质量提供稿酬。投稿请致信:[email protected]。
其它合作欢迎于公众号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1. 依照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惯例,他决定采用真的海军驱逐舰而不是利用电脑三维动画技术(CGI)来打造海战的场景。他也把用硬纸板裁剪出的士兵和军用车辆放置在镜头的远背景中,以此来营造出大批军队的效果。在拍摄时,现场一度出现了62只船。
2. 因为执导《敦刻尔克》,导演诺兰将会收到两千万美元的薪酬和百分之二十的票房收入,在2005年,导演彼得·杰克逊在执导《金刚》时也获得了同样的报酬,现在看来,他们两的酬劳在好莱坞圈内也是最高的。
3. 本部电影的剧本完全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自己一人完成的,这已经是第三次由他自己独立完成电影剧本了,前两次分别是电影《追随》(1998)和电影《盗梦空间》(2010)。下面还有其他关于剧本的事:《记忆碎片》(2000)是基于他弟弟乔纳森·诺兰写的故事拍摄的;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致命魔术》(2014),《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2012)和《星际穿越》(2014)的剧本均是由他和他弟弟共同完成的。《蝙蝠侠:侠影之谜》(2002)的剧本也是由他和大卫·S·高耶共同完成。诺兰唯一没有参与写作的剧本是他执导的电影《失眠症》(2002)。
4. 这是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又一次自电影《失眠症》(2002)以来带上了迈克尔·凯恩。(我于8月1号改了,好多豆友都提醒我了,老爷子参演了,只是没有露面。)
注:我也是才发现没有老爷子参演的啊!!!总以为老爷子是诺兰电影的标配啊。
5. 对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来说,这是第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拍摄的电影。他电影有的是基于原创剧本拍的,有的是翻拍别人的,有的是基于小说或者是故事改编的,还有的是根据漫画改编。
6. 为了重现33万三千名盟军撤退时的惊人大场面,拍摄时用到了1500名临时演员,一辆吊车和一架喷火式战斗机。
7. 本部电影是演员基利安·墨菲和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第五次合作。
8. 从第一手的资料中,导演诺兰得知了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撤退的这些士兵是多么的年轻和缺乏经验啊,所以他决定让一些年轻的和不出名的演员来出演沙滩上的戏份。
9. 这是电影摄影师霍伊特·范·霍特玛第二次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合作。第一次合作是《星际穿越》 (2014)。
10. 厄克(Urk)是荷兰弗莱福兰省的一个小渔镇,剧组成员们也曾在这里为艾瑟尔湖上的拍摄做准备。
11. 片名“敦刻尔克”被划分成了三段颜色,天蓝色,深蓝色和橘色,指代着到电影中的天空,大海,陆地,三种空间相连的画面。
注:原文说的就是橘色(orange),我也不懂为啥,哈哈,明明就是白色嘛,哈哈。后来豆友“挺”告诉我这是因为战火,然后满脸血迹,落日霞光带来的橘色!
12. 这是Christopher Nolan第六次与作曲家汉斯·季默合作。他们合作过的电影有《蝙蝠侠前传》三部曲,《盗梦空间》(2010)和《星际穿越》(2014)。汉斯·季默也因为《盗梦空间》(2010)和 《星际穿越》(2014)获得过两次奥斯卡奖的提名。
13. 在谈到敦刻尔克战役重要性的方面时,克里斯托弗·诺兰说道:“敦刻尔克大撤退在二战史上是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如果大撤退失败了,英国就不得不臣服于德国,整个世界也将沦陷,或者说世界将会走向不同的命运:毫无疑问,德国将会占领欧洲,美国也不愿意去参战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不仅是二战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这是具有决定性的时刻。大撤退的成功使得丘吉尔给民众注入了精神胜利的理念,使得他能鼓励他的军队,让他们具有抵抗精神,尽管这次大撤退看起来像是一场投降。在军事层面上看,我们失败了,但是从整个人类的层面上看,这就是一场重大的胜利。”
14. 电影剧本有76页。
15. 电影的有些部分是在荷兰的艾瑟尔湖上拍摄的。
16. 这是汤姆·哈迪和克里斯托弗·诺兰在《盗梦空间》(2010)和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2012)后的第三次合作。
17. 本部电影本可以在更早的时间开拍的,据说这个想法的种子在他学生时代就已种下,但是他特别害怕在大片制作上的经验欠缺会损害到他对于本片的拍摄热情,所以在他拍完了《蝙蝠侠前传》三部曲,《盗梦空间》 (2010) 和《星际穿越》 (2014)之后,在这些电影中,他的技巧磨砺得越来越娴熟,他觉得okay,时机成熟了,就开始拍本部影片了。
18. 跟民间普遍认为的观点相反的是,阿道夫·希特勒从来就没有在盟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前下达过停止德军进攻的命令。这个命令其实是由陆军元帅格特·冯·伦德施泰特,A集团军的司令官和第四军的君特·冯·克鲁格将军一起下达的,他们是在应坦克部队的司令官保罗·冯·克莱斯特将军的请求下才下达的命令,因为当时克莱斯特将军的坦克部队已经损失了百分之五十的装甲部队,这就需要时间来重整队伍。希特勒只是批准了他们的决定,并不是他直接下达的停止进攻的命令。
注:对于这条,真的是非常有意思,关于德军停止进攻的命令,历史上的争议也是相当多的。
19. 克里斯托弗·诺兰研究了不少无声电影,想只通过细节就使得群戏的表演充满悬念,因为这部电影里的对话实在是太少了。
20. 克里斯托弗·诺兰从像电影《贪婪》(1924),《党同伐异》(1916)和《日出:两个人的爱情之歌》(1927)这类型的无声电影来为《敦刻尔克》的群戏来汲取灵感,诺兰说:“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看这些无声电影中的群戏表演,包括临时演员们的行动和进展方式,空间是是如何被呈现的,以及怎么用摄影界来捕捉这些画面,还有拍摄视角的运用。”诺兰也研究了《死囚越狱》(1956), 《扒手》(1959), 《拯救大兵瑞恩》(1998), 和《恐惧的代价》(1953)等影片来试图弄明白怎么通过细节来制造悬念。
21. 这是自电影《致命魔术》(2006)以来的第一次克里斯托弗·诺兰没有收到传奇电影公司的资金支持。
22. 汤姆·哈迪和马克·里朗斯分别因为荒野猎人 (2015)和《间谍之桥》(2015)被提名了2016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最后,里朗斯赢得了这个奖。
23. 这部电影演员里有一名奥斯卡奖获得者:马克·里朗斯,还有两位奥斯卡奖提名者:汤姆·哈迪和 肯尼思·布拉纳 。
24. 在电影的创作上,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尽力在每一方面都做到真实,他把IMAX摄影机安放在一架真的喷火式战斗机的驾驶座舱和机翼的位置,让摄影师和演员一同漂浮在水中进行拍摄。
25. 这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第一部战争片。
26. 本部电影有7分钟的IMAX序幕在《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2016)之前放映。这是第三次诺兰的电影序幕在电影正式上映前六个月就发布了。另外两部电影是《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和《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2012),他们的IMAX序幕分别是在《我是传奇》(2007)和《碟中谍4》(2011)电影之前放映。
27. 两只具有历史意义的渔船被用来当做背景的装饰。这两只船叫做UK12和UK114,然而这里的UK并不代表着英国(United Kingdom),这里的UK是代表荷兰港口厄克(Urk),这正是电影的拍摄地。
28. 在拍摄中,大约用到了1000多名零时演员。
29. 这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第十部长片。如果把他的短片《蚁蛉》(1997)和纪录短片《奎》(2015)算上,这是他的第15部电影。
30. 这是诺兰的第七部由华纳兄弟公司发行的电影。
31. 《敦刻尔克》(全片长107分钟)是克里斯托弗·诺兰自从《追随》(1998)后最短的电影了。
注:《追随》片长70分钟。
32. 在电影中,汉斯·季默用的是诺兰的怀表来制作时钟滴滴答答的电影原声。
33. 当克里斯托弗·诺兰被问到他为什么要让哈里·斯泰尔斯来参演这部电影,他说道:“不夸张的说,我面试了上千个年轻人,还有不同的青年组合,最后哈利胜出了,就是这样。”
34. 这是诺兰第一部执导的传记电影。
35. 哈里·斯泰尔斯在拍摄现场有一个私人保镖,因为太多女粉丝跑去见他了。
注: 哈里·斯泰尔斯男子组合One Direction的成员啊,没想到去演这部大片了,哈哈,好喜欢他的歌啊。但是他这个关注度也太高了吧,保镖随身带!!!
36. 这是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和电影配乐师汉斯·季默,剪辑师李·史密斯,摄影师霍伊特·范·霍特玛,艺术指导南森·克罗利,选角导演约翰·帕帕席德拉,演员汤姆·哈迪和演员基里安·墨菲的再一次团聚。大多数的剧组成员是从《蝙蝠侠前传》三部曲就开始和诺兰合作的,而摄影师霍伊特·范·霍特玛则是从《星际穿越》(2014)开始和诺兰合作的。
注:大家可以搜搜里面的人物,全都是业界的大神啊。
37. 有四万多的英军士兵为了掩护大部队的撤退而被俘虏,在这其中有一万名士兵是苏格兰人。在电影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个英国人扮演了第51苏格兰高地师的一名士兵。
注:关于苏格兰高地师是非常有意思的,他们是英国陆军的一只步兵军团,后来又被叫做“黑卫士兵团”。
在网友的回复中,我查了下资料,被俘虏的四万人应该是盟军,而不单是英军。
38. 这是汤姆·哈迪第三次参演以二战为题材改编的影视剧。第一次参演的是《兄弟连》(2001),在这部美剧中,他扮演了美国第101空降师的一名空降兵。
39. 一架改装过的雅克-52被用来出演一架喷火式战斗机以便演员和真实的飞行员能够互换座位来满足拍摄的需要。
40. 这将是汤姆·哈迪参演的第三部二战题材影片,第一部是《科蒂兹堡大逃亡》(2005)。
41. 这是诺兰除了《致命游戏》以来的第一部时代剧(period film),距离《致命魔术》已有11年了。
注:这里的period film 我翻译的是历史剧,后来网友告诉我是时代剧,good。
42. 威尔·阿滕伯勒的爷爷理查德·阿滕伯勒参演过1958年的电影《敦刻尔克》。
注:他爷爷理查德·阿滕伯勒也是很牛的啊,演员,导演,制片都做过的,大家记得他的作品的可能就是《侏罗纪公园》了。
43. 这是 肯尼思·布拉纳 参演的第三部二战题材电影。前两部电影是《阴谋》(2001) and 《行动目标希特勒》(2008) 。如果算上 《摇摆狂潮》 (1993) ,这就是他参演的第四部二战题材电影。
44. 电影大部分的拍摄都在厄克(Urk)的里面或者是周围,厄克是荷兰弗莱福兰省的一个小渔镇。厄克(Urk)的发音其实正与电影名字“敦刻尔克”(Dunkirk)发音的第二部分相同。
45. 法国港口城市敦刻尔克市希望电影能够在他们市拍摄一部份,因为他们市才是历史上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发生地啊。所以敦刻尔克市的市政厅组建了一个电影部门去宣传和组织在本市的电影活动,结果就是他们从各种不同的电影项目中获得了总共207天的拍摄时间。
46. 电影时长1小时47分钟,这是克里斯托弗·诺兰自1998年的《追随》后,他执导过时间第二短的电影了。
47. 本部电影是第一次克里斯托弗·诺兰与肯尼思·布拉纳的合作。
2017.7.17更
48. 克里斯托弗·诺兰依然坚持胶片拍摄电影,而不选择数字电影。为了实现最优的影像质量,诺兰的电影拍摄结合了15/70毫米IMAX胶片以及超宽银幕(Super Panavision)65毫米胶片。《敦刻尔克》将会成为继《大师》(2012)和《八恶人》(2015)之后第三部在2010年到2020年中使用70毫米胶片拍摄并上映了的影片。
49. 《敦刻尔克》将会成为自《大地雄心》(1992)之后拥有最大放映量的70毫米胶片格式的电影。《敦克尔克》的70毫米胶片电影将会登陆在125家可放映70毫米胶片的影院,这将会超过《八恶人》(昆汀·塔伦蒂诺用70毫米胶片拍摄的影片)的100家影院的放映记录。
注:《大地雄心》是由 朗·霍华德执导,阿汤哥和妮可·基德曼 主演的影片。
2017.8.1更(建军节好有纪念意义,哈哈 )
50. 根据演员肯尼思·布拉纳说,差不多30位还健在的老兵(他们是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幸存下的军人)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敦刻尔克》电影首映礼。当记者问到老兵们的观影感受时,老兵们说:“这部片子啊,演的就跟我们那时经历的差不多啊,但是这里面的轰炸声音可比我们那时侯经历的轰炸的声音要大的多啊。”老兵的评论让诺兰会心一笑,哈哈。
我感觉这群老兵好可爱啊!!!!!
就看看这位参加了首映礼的老兵吧
51.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和他老婆艾玛·托马斯,还有他的一个朋友,他们一起坐船从英格兰跨海到了敦刻尔克。他们是在感受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那些平民们是如何渡海的。诺兰说因为海面的情况,他们花了19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52. 实际上,导演诺兰是乘坐过电影中出现的那架喷火式战斗机的,他是为了体会到战斗机在空中翱翔的感觉。这样的经历能够帮助他拍摄电影,使得他能够带给观众一种真实空战的感觉。
53. 在拍摄一架喷火式战斗机紧急迫降到英吉利海峡的情节时,一个IMAX摄影机被固定到这架飞机的驾驶员座舱上,此IMAX摄影机的任务就是拍摄杰克·劳登(在片中饰演柯林斯)是如何尽全力逃出机舱的过程。但是在拍摄过程中,这架飞机在水中的下沉速度远比事先预测的快的多。后来,花了好长的时间才把这架飞机打捞上来,但是IMAX摄影机的外壳早已被水充满了,这种情况不仅使得这个昂贵的IMAX摄影机被毁了,而且更珍贵的胶片也被毁了。在这种情况下,诺兰使用了一种让胶片保持湿润的老式电影技术,然后通过船运把此胶片送到了洛杉矶市,在胶片干透之前,对胶片进行加工处理。正是在这种挽救措施之下,我们才有机会在电影中看到这段胶片中的画面。
注:我想请问下摄影机是说一个,还是一架啊?
54. 在一次采访中,克里斯托弗·诺兰把英国音乐家哈里·斯泰尔斯的出演比作了《黑暗骑士》中饰演小丑的希斯莱杰。(因为大家常常低估了斯泰尔斯。)
55. 一直到1942年的新加坡陷落之前,敦刻尔克大撤退都被广泛认为是英国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
注:原来1942年的新加坡陷落才是英国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
56. 迈克尔·凯恩老爷子在片中扮演一个无名的,而且看不见的,英国喷火式战斗机飞行员。有趣的是,老爷子在1969年上映的电影《不列颠之战》中也扮演过一名喷火式战斗机飞行员。
57.在伦敦的全球首映礼上,英国王室的哈里王子到首映礼上会见了敦刻尔克的老兵们和《敦刻尔克》的导演,演员们。
2017年8月6号更,终于下班,赶快把剩下的补上
58. 马克·里朗斯在片中扮演的角色名叫道森(Dawson),这个角色是基于一个名叫查尔斯·莱托勒的真实人物而创设的。莱托勒是泰坦尼克号轮船的(你没有看错,就是那个最后撞上冰山的泰坦尼克号)二副,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莱托勒(他那时候已经66岁了)驾驶者他的流浪汉号游艇到敦刻尔克进行撤退行动。在大撤退中,莱托勒拒绝海军们驾驶他的船,他说:“如果有人能驾驶它,那个人就是我。”,他还带上了他其中一个儿子一同参加行动;莱托勒也在二战中失去了一个儿子(这是他最小的儿子),他的这位儿子名叫布莱恩,在1939年9月4号,他在驾驶威灵顿式重型轰炸机对德国的威廉港(德国北部港市)进行轰炸时,英勇牺牲。布莱恩在生前还教过他爸爸如何在空袭中躲避。莱托勒尽可能多救人,以至于有四个人不得不站在浴缸里面,一直到他的船都快载不下人了,负责登陆的军官不敢相信小小的“流浪汉”号竟然装下了55个人。
59. 温斯顿·丘吉尔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的时候,才总共当了16天的首相。
60. 在电影快结束的时候,片中出现了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是由约翰·诺兰(John Nolan)饰演的。约翰·诺兰就是导演诺兰的叔叔,他已经在侄儿子的好几部电影中都有过出镜了。(这应该算作彩蛋了吧,哈哈哈。)
61. 据诺兰所说,他在观看《拯救大兵瑞恩》时感受到的紧张焦急与他想赋予《敦刻尔克》的紧张焦急是不一样的。
62. 该片中使用到了威廉尖叫:出现在电影的前面部分,镜头是一只满载士兵的船正在沉没。
简单说下哈,什么叫威廉尖叫:就是一个叫威廉的人在尖叫,开玩笑,哈哈。还是看看定义吧。
威廉尖叫: 威廉尖叫(英语:Wilhelm scream)是一个影视剧常用声音效果,从1951年的电影《军鼓》起被用于超过200部影片中。该声效常用于角色被枪击,从高处摔落,或被爆炸抛出时。 (这句话复制的,大家看看。)
63. 这是汤姆·哈迪第三次在片中长时间地饰演佩戴面具(面罩)的角色。第一次是饰演《黑暗骑士的崛起》(2012)中的贝恩;第二次是出演《疯狂的曼克斯:狂暴之路》(2015),在片中饰演曼克斯。
啊,真的好期待这部片子啊!!!!!所以快把上面的花絮翻完了。还有3个4个没有翻译,有空就加上。欢迎指正我哦。翻译自IMDB。
我完成的其他花絮:
关于大导演雷德利·斯考特的电影《拿破仑》,你绝不知道的事!
关于《莫娣》,你绝不知道的事!
关于阿汤哥的《壮志凌云2》,你绝不知道的事!
盖里奇导演、威尔史密斯主演的迪士尼奇幻电影《阿拉丁》,幕后全面解析
扎克·埃夫隆、莉莉·柯林斯新片《极端邪恶》,你不知道的事
(扎克·埃夫隆饰演变态连环杀手)
时隔54年!玛丽仙女回来了哦!!!艾米丽·布朗特的新片《欢乐满人间2》,那些你绝对不知道的幕后故事!
关于Lady Gaga, 布莱德利库伯新片《一个明星的诞生》,你不知道的事
关于《阿尔法:狼伴归途》,四个超级有趣的事实!狼的品种;本片有动物被kill;导演第一次无弟相伴;还有让我想起了瑞克的川香酱!欧!2018.8.25
《碟中谍6:全面瓦解》,你不知道的事!(阿汤哥真是拼了!!!宝马五系的出镜......)
《游侠索罗:星球大战外传》,你不知道的事
《三块广告牌》的幕后以及致敬! 你知道科恩嫂的花头巾是在向哪部片子致敬吗?知道片中的小鹿是谁吗?你知道弹吉他的伍迪·哈里森吗?你知道......
2018,汤姆·哈迪的 《毒液》,很多事情,你有所不知
裴淳华和克里斯蒂安·贝尔的新片:关于《敌对分子》你不知道的事
银翼杀手,30年后归来:《银翼杀手2049》
杰克·吉伦哈尔新片《坚强》幕后
阿汤哥新片《美国制造》电影花絮
梦工厂动画《内裤队长》幕后
《房间》女主布丽·拉尔森新片《玻璃城堡》电影花絮
卡西·阿弗莱克、鲁妮·玛拉的新片《鬼魅浮生》幕后故事,花絮,还有很多,还算可以吧
《蜘蛛侠:homecoming》花絮翻译:里面关于霍兰德的很多,有意思的还是关于巴基和美队吧
Baby driver (极盗车神)的所有花絮
塞隆女王和一美敬业的《极寒之城》
《死侍2》花絮:关于预告片和影片制作
财哥表示,他要来写一写盟军到底是怎样怂到敦刻尔克的,于是我就帮他发了一发
文/旺财
1940年5月26日,海风呼啸,大雾弥漫,铅灰色的汹涌海浪拍打着海滩,留下棉絮一样堆积如山的泡沫。夏天还没有任何到来的痕迹。40多万英法远征军被困在8英里长的敦刻尔克海滩,一边是茫茫大海,另一边,距离他们最近的德军坦克已在十英里外。元首拿出了几乎全部家当(两个坦克集团,136个师,3000多辆坦克),要把这支从1939年9月1号开始,只宣战不打仗的联军彻底消灭在法国的敦刻尔克海滩边。
此时,元首斗志昂扬,在欧洲大陆简直是横着走。十多天之前的5月10日,德军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西欧国家。仅十多天时间,德国装甲部队就横贯欧洲大陆,直击英吉利海峡。5月27日比利时军队投降,四十多万名英法联军被元首撵着,严严实实地被包围在法国北部法兰德斯地区。
英国和法国面临着失去国家所有能打的青壮年的危机,大西洋对岸的丘吉尔算了算手里的家当,清了清嗓子:要么,同志们努力努力,咱们争取运个三万兄弟回来?
……
为啥英法联军怂成这样?
这还要从法国人修的那条固(mei)若(sha)金(luan)汤(yong)的马奇诺防线讲起。
马奇诺防线——它和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安德烈·马奇诺同名。这玩意从1929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耗资50亿法郎。(后来冷战的时候法国人又把这玩意重新拿出来用了一段时间,1962年以后它就变成了一个价格不菲的旅游景点)这条牛逼哄哄的防线主要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坚固。由于造价昂贵,所以仅防御法德边境。防线内部拥有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
听起来不错对吧?当时法国人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们在修防线的时候偏偏绕过了靠近比利时边境那块崎岖的阿登森林(当时法国人认为元首的坦克师没法通过那种鸟不生蛋的鬼地方)。于是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大家也就都知道了:
纳粹德国A集团军利用坦克部队奇袭了阿登森林。德军就这么绕过了法军最依仗的堡垒,法兰西共和国的首都——巴黎,就这么赤裸裸的暴露在了元首的坦克师面前。就在这次奇袭之后,可伶的比利时人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就直接投降了,留下一脸懵逼的英法联军回过神来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站在敦刻尔克海滩边上了。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敦刻尔克撤退行动中,英国人带走的比利时人都比法国战友多,以至于负责殿后的40,000法军最后都来不及撤退就直接被德国人送进了战俘营!正所谓,神一样的对手也不敌那啥一样的队友~~)
从1939年9月,英国人就打着“宣战”的旗号,“动口不动手”。事到如今,你是想打也得打,想跑也得打,真刀真枪再不往外招呼,英吉利海峡对岸的兄弟们可!就!回!不!来!啦!
然而英国人剩下的家底也真是少的可怜,除了几艘大型的驱逐舰,英国本土都没剩下什么可用的船只了。海军中将拉姆齐大人灵机一动,发扬了天朝光荣传统,发动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在撤(tao)退(pao)过程中,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动用了包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861艘,其中还有豪华游艇。
所以,诺兰老师讲的,英国人从小就听说的“敦刻尔克精神”,就是英国版的豪华逃命大全“四渡赤水”。
《敦刻尔克》是一部文艺青年看了会赞不绝口的史诗。然鹅!对于各位军迷小伙伴来说,什么配乐啦构图啦艺术处理啦,再牛逼也比不上鱼雷击中游轮的那一声巨响啊! 为啥会有鱼雷呢?这就是导演懂行的地方了。
熟悉二战的小伙伴们想必都知道“狼群战术”——这是一种以多艘潜艇集结攻击,使得破坏战的成果大幅提升的作战方式。由纳粹德国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发明并付诸实践。恐怕在英国人从全国各地紧急征召的各种大型船舶千里迢迢到达敦刻尔克之前,它们就已经被德国人的潜艇盯上了。
可惜的是,当时急于回家的英国人并没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影片中几乎所有的大型船只最后都因为各种原因被击沉了!在影片里,每个讲到“U boat”的士兵脸上都是一副见鬼的表情。恐怕比见鬼还可怕!Cillian Murphy所扮演的PTSD小哥一开始搭乘的船就是被鱼雷击沉的!导致他被救上来之后密闭恐惧,再也不敢进船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逃命千万别扎堆!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撤(tao)退(pao)靠渔船,英国本土能打的军队为0,要保护撤(tao)退(pao)的陆军,只能靠英国人引以为豪的喷火式战机了。在电影里,敦刻尔克的故事被分成三条线讲述,“一周”线讲海滩撤退,“一天”线讲平民渔船,“一小时”线主讲空军,汤老师和Jack Lowden代表的空军组基本上是丧满全场的电影里唯一的英国民族自尊心体现。
然鹅,被他们驾驶喷火式战斗机追着打的德国BF109战斗机也不是吃素的!
下面我们就先来科普一下这两种战斗机:
喷火战斗机(Spitfire)是英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单发液冷式引擎战斗机。(剧中喷火式第一次从道森老爷子头上飞过去的时候,他看也没看一眼就直接说道:超级马林制造,劳斯莱斯梅林发动机!)传说中他就像一个美丽而娇蛮的大小姐:虽然设计复杂让设计师伤透脑筋,在试飞阶段更是几次险些坑死了驾驶她的试飞员!但其优美的气动外形和接近音速的俯冲速度在当时简直是牛逼的不要不要的。(当然要是气动不行的话 汤老师扮演的法瑞尔也不可能驾机滑翔这么远对吧?)
作为不列颠民族工业的骄傲,喷火式不仅在敦刻尔克挽救了数十万英法联军,更是在一个月后开始的英伦空战中大放异彩:她和顽强的英国人民一起捍卫了不列颠的领空,硬生生的把元首挡在了海峡的另一边。日后更是转战整个欧洲、亚洲和北非。可以说半个地球都留下过她战斗的英姿。(当然德国的BF109也是一路追随,相爱相杀,不离不弃~)
在影片“空中一小时”的时间线中,RAF的飞行员们驾驶着他们的喷火式战斗机从英国本土起飞,当时,英国最大的军用机场就是位于伦敦的希斯罗机场(对,就是今天英国最大的航空港,当年就是靠做空军基地起家的)。当他们到达敦刻尔克时,油表显示机内燃油还有50加仑(约等于222.27 公斤)于是飞行员们给自己留下了40分钟的空战时间,也就是说40分钟以后他们无论如何都必须返航。(任务油量=出击用量+返程用量+滞空时间。喷火式战斗航程760公里,即使他们从英国最东边的机场起飞。到了时间也必须返航!这已经是挂载了副油箱之后的极限了。)
然而,天空中仅有的几架喷火式最后却都没有返航!汤老师扮演的法瑞尔更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同胞主动放弃了返航,和对面的德国人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他甚至在机内燃油耗尽后处于无动力的状态下时又多敲下来一架德国人的轰炸机!
那么问题来了!气动性能再好的飞机能不能在无动力的状态下还能保持和轰炸机一样的高度和速度呢?这真是一个“剧情需要纯属巧合”的问题。但我不得不承认这种英勇的精神确实是令人动容。在影片的结尾法瑞尔绕场一周,迫降在了敦刻尔克的沙滩上。他在销毁了自己的座机之后,以一个英雄的姿态被德军俘虏。这位年轻的飞行员应该难逃被送进集中营的命运,至于他能不能活到五年以后,二战胜利,我们不得而知。
那么问题又来了,培养一个空军的飞行员需要150小时理论课程,220小时飞行时间,所以说一个王牌飞行员的价值可以换多少陆军马鹿啊!
而另一边,同样是液冷式引擎战斗机的BF109使用梅塞施密特Jumo 210发动机。与喷火式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的BF109和喷火式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生的对手,以至于在各项性能指标上喷火式几乎占不到什么便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汤老师在影片开头的那一场空战中打的这么吃力,瞄来瞄去都瞄不住)
有意思的是,在BF109开发之初,德国人尴尬地发现他们刚出厂的原型机居然没有适合的发动机!怎么办呢?找对岸的英国人啊~ 经过一番谈判,劳斯莱斯很快就答应了德国人购买梅林发动机的请求(对!你没有看错!就是一样的发动机!毕竟谁会和小钱钱过不去呢?)那时是1935年,离纳粹德国席卷欧洲还有4年,你们说英国人要是知道了当年此举造就了一个在未来10年最难缠的对手,会不会分分钟想跳大西洋啊?
在影片中,除了BF109之外,德军阵营中还有另一款被英国飞行员视为重点猎杀目标的恐怖轰炸机——当它每次呼啸着掠过敦刻尔克沙滩的时候,所带来的就只有爆炸, 恐惧和死亡....... 它就是大名鼎鼎的Ju 87 “斯图卡” 俯冲轰炸机。
Ju 87俯冲轰炸机这个最拉仇恨的大块头最容易辨认的特征就是它那双弯曲的鸥翼型机翼、固定式的起落架及其独有低沉的尖啸声。它在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中取得非常大的战果能,1940年后纳粹德国空军在非洲战场及东线战场大量投入这种轰炸机。Ju 87俯冲轰炸机不但给予地面目标大力的打击,其独有的发声装置所发出的尖啸声,同时也对地面的士兵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尤其是大家在看IMAX版《敦刻尔克》的时候,你听到的轰鸣声据说会比当年更加恐怖!)
敦刻尔克撤退从5月26日到6月4号,英国的渔船在喷火式战斗机的保护和一片混战中运走了338,226人,给了丘吉尔一个巨大的惊喜。于是影片最后,丘吉尔终于能够放下心来发表了一通冗长又煽情的演讲。
但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相当惨烈的。一共有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被德军炮火击沉,共造成28,000余人死伤。其中还包括一艘被英国政府征用的豪华游轮,造成至少3500名英军士兵葬身海底!
那么从敦刻尔克成功撤(逃)退(命)是否意味Happy Ending呢?错!伦敦空战就在一个月之后。影片最后,当飞行员Collins被BF109击落,差点因为机舱打不开淹死,被救上船去好不容易九死一生逃回祖国,却一脸懵逼地被军需官谴责:where the hell were you的时候,他们都不会知道,一个月之后的英伦空战,将是这些撤回来的飞行员最后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