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官莱恩(弗兰克·辛纳特拉 Frank Sinatra 饰)成为了德军的俘虏关进了位于意大利的战俘营中,除了莱恩外,这里还关押了六百多名英国战俘。莱恩的智慧和善良很快就得到了战俘们的拥簇,他成为了营地里首当其冲的“领导人” 营地里的生活充满了痛苦与压迫,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生存,大家的内心里开始打起了逃跑的念头。可是,德军戒备森严,想要逃出生天又谈何容易,俘虏们将目光和希望寄托在了莱恩的身上。背负着大家的信任,莱恩能够完成这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吗?要知道,计划一旦失败,他们所要面临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
这是一部很早就下载了的电影,能有四~五年了。本以为这是一部IMDB250系列的电影,兴高采烈的看完了。谁知道,此《大逃亡》不是彼《大逃亡》。我竟然把两部同为《大逃亡》的电影搞混了。列属于IMDB250的那一部英文名字是《The Great Escape》,我看得却是《Von Ryan's Express》,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中文名字都是《大逃亡》。我现在很郁闷,浪费了时间,看了一部本不属于IMDB250的老电影。只好重新下载1963年的那部,重新再看。这年头,竟然还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怪只怪那些把两部电影翻译成一个名字的人,不知道容易搞混吗?
《战俘列车》这部电影,让人想到惠特曼《我的船长!》,因为两者之间,都歌颂了男性的优秀品质,那就是:坚毅,勇敢,果断,刚强,忠诚,豪放,以及男子汉之间的信任。这些男人本应具有的秉性,在这个伪娘当道,人妖横行的性征紊乱世道,却日渐稀少,值得电影公司和教育机构把这部60年代的老片翻找出来,认真观摩,以重塑社会环境。在影片中,传奇歌手Frank Sinatra饰演了一位美军飞行员赖恩,因飞机被防空炮火击毁坠地,而被关入意大利的战俘营,他的到来,即刻改变了原先紧张的氛围:因英国战俘的最高长官被狱方虐致死,导致双方陷入紧张的对峙。而赖恩因他的上校军衔最高,取得了战俘中的领导权。他随即主动与狱方交涉,改善僵硬的关系,使伤员能得到治疗,食品能够保障,浴室重新开放。在此过程中,还要处理与部下关于越狱的意见分歧,英国人认为那怕逃出一个,都是胜利。赖恩却认为不计成本及希望不大的行动,只会造成更多伤害,表示反对,由此误会发生,产生隔阂,以致众人视他为懦夫。不过后来为替战友争取更多人道待遇,不惜开罪意大利人而被关入黑屋受罚,由此才得到大家的尊敬。
但以上战俘营中的风云,只是前序,此片的重头戏,是在离狱后,赖恩上校率领着几百名战俘,控制了一辆火车,准备集体奔卦自由之地——中立国端士。但在后有德兵追击,前有重重关卡的情况下,该如何前往?这就是电影的精彩之处了,赖恩上校与他的同伴,一路涉危履险,出生入死,过关斩将,化险为夷,既有短兵相接的智斗,也有针锋相对的抗衡,还有危旅之中的搞笑之举:与盖世太保的丝袜交易,如此幽默的情节,让人在捏一把汗的同时,不禁又莞然一笑。通片看下来,镜头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而且在故事的周转起合、前承后续之下,不需要华丽特技,也不多需要炫目视听,单凭情节本身的紧凑及演员的本色表演,就可以让气氛高度紧张,心境即刻凝聚,让观众在目不转睛,屏气凝神中,被全身心的带入剧情,与片中角色的命运共沉浮,同患难。所以,何谓久经岁月考验的经典,何谓永不褪色的出众品质,来看看此片,就清楚了,而不是如某国电影自吹自夸式的标榜。最终,赖恩上校带领着他的部下,穿过火线封锁,扛过装甲追击,到达了自由之地,在铁道上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飞行,而他自己,却倒在德军的枪口之下,跌落在徐徐开动的火车之前,让车上的战友们无语凝噎,这是影片的结局,也是他的命运,英雄末路,豪杰迟暮,才会使观众泪满襟。只是每当看到这一幕,我都恨赖恩上校为什么不生在中国,可以享受领导先走的待遇。
也许是技术的原因,我的印象里这部电影是黑白的.直到我费尽心思让人从英国给我带回了原版DVD,才发现这是彩色的故事.就象童年的梦,终于成真了.DVD拿在手里,心象被熨斗熨过一般.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46441227.html
这是一部很早就下载了的电影,能有四~五年了。本以为这是一部IMDB250系列的电影,兴高采烈的看完了。谁知道,此《大逃亡》不是彼《大逃亡》。我竟然把两部同为《大逃亡》的电影搞混了。列属于IMDB250的那一部英文名字是《The Great Escape》,我看得却是《Von Ryan's Express》,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中文名字都是《大逃亡》。我现在很郁闷,浪费了时间,看了一部本不属于IMDB250的老电影。只好重新下载1963年的那部,重新再看。这年头,竟然还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怪只怪那些把两部电影翻译成一个名字的人,不知道容易搞混吗?
根据影片的名字,可以推测出这部电影大致情节,讲述人们如何逃走的故事。1943年的意大利,在意大利战俘营里关押着很多英国士兵与少数几个美国兵。他们有分歧,英国人要越狱,美国人要好好活下去。没过多久,意大利投降了,德军占领了意大利。这些战俘们被德军抓获,送上了一列战俘火车。美国人的军衔最高,英国人只好听从美国军官指挥,在行驶的过程中,战俘们制服了德军头目,占领了火车,并骗过了很多德军,一路逃往瑞士。快到达瑞士时,他们遭到了德军的追击,战俘们在美国军官的带领下奋起反击。可是英勇的美国军官不幸被德军击毙,他死了却让很多人活着逃了出去,影片就此结束。
本片上映于1965年,虽然距今有一段时间了,但故事不落俗套,给了我很大的惊喜。电影的主线比较单一,就是他们如何逃走的过程。这个过程处处充满着悬念,战俘们如何摆脱德军的控制?如何占领火车?逃走的德军军官会有什么行动?战俘们逃往哪里?能不能越过米兰?最后能不能到达瑞士?情节引入入胜,很好的吸引住了观众。这样猜不到故事情节走向的电影,现在越来越少了,观看的过程很愉悦,是一种享受。总之,这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可是那个年代的电影,避免不了人物的脸谱化、模式化。在本片中,则是把德国纳粹塑造成了一群群的笨蛋,意大利人是一帮害怕战争的胆小鬼与墙头草,英国人是顽固不化的老古板,美国人则是智勇双全、带领战俘们逃亡成功的就义英雄。丑化敌人,美化自己,而且还把美国人自己塑造成英雄的形象,实在让我无语。具体它们塑造的如何,我就不说了,一句话——不现实。这样模式化的人物形象,看起来我都想笑,就像我们现在电视里放的抗战片一样,日本鬼子总是傻傻的吃败仗,我们八路军则永远是英勇无畏的获得节节胜利。看来美国人也曾经有过这样一个阶段,只不过这种刻画人物的方式在欧美已经被淘汰。反观我们,却依然乐此不疲的使用着。我们还是停留在欧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
此外,电影中除了各种军队以及战斗场面外,还可以偶见一些意大利的风土人情。当他们来到罗马的时候,那些罗马的建筑,确实让人震撼。意大利丰富的文化,让人叹为观止。可惜这些画面不多,大多是一些野外的场景,如果能多一些城市内的景色就好了。本片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片尾时德军飞机攻击战俘列车的画面很真实,在那个年代可以拍摄出那么真实完美的空中画面,很了不起。从这些也可以看出,本片在那个年代应该属于大制作吧。
男主角Frank Sinatra是一位歌手,让我很惊讶。歌手来演电影,属于玩票性质。客观来说,他在本片的表演中规中矩,没有太出彩的表现,也不是很差。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只有一张面无表情的脸,仅此而已。其余演员,一样没什么特别的印象,而且他们的资料网上也很少,不提也罢。
总之,一部好看的电影,当然好看指的的是情节好看,至于人物塑造什么的,就姑且笑之吧。
序列:0443
Von.Ryans.Express.1965.DUALAUDiO.DVDRiP.XViD.iNTERNAL-KiSS
2011-07-12
2023.07.01
1943年8月,正当同盟国准备进攻时,德军抢先占领了意大利,饱经战乱的意大利军队在纳粹德国的驱赶下继续战斗。意大利的一个城市,两个德国军官在海边露天酒吧悠闲地喝着酒,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架冒着黑烟即将坠落的美军轰炸机,德国军官急忙起身乘车追赶过去,他们赶到飞机坠落的山坡草地上时,一车意大利士兵已经先期赶到,德国军官询问美军飞行员的下落,意大利士兵连说带比划的告诉德国人,飞行员死了,完了。看到飞机再次爆炸,燃起熊熊大火,德国军官相信了意大利士兵的话转身离去,意大利士兵做出蔑视的动作后也开车离去,其实一脸烟熏火燎的美国陆军航空兵飞行员莱恩·约瑟菲尔上校就躲在卡车车厢里面喝酒呢。
意大利战俘营里的英国战俘们正在为他们死去的最高指挥官伯兰贝尔·洛克上校举行葬礼,葬礼过后,英军战俘芬奇少校借机发难,拒不解散战俘,向狱方示威,要求见战俘营司令官巴特格利亚少校,双方僵持不下,翻译欧莱尼上尉把莱恩上校带到巴特格利亚少校办公室,莱恩上校抓住意大利少校不向长官敬礼的过错,毫不留情的先给巴特格利亚少校来了个下马威。外面战俘此起彼伏的口号声逼迫巴特格利亚少校不得不出来露脸。英国的伯兰贝尔·洛克上校是被意大利看守施虐至死的,这引起了英国战俘的强烈不满,双方陷入紧张的对峙,互不相让,最后狱方鸣枪示警,另外长时间站立,有战俘支撑不住晕倒在地,芬奇少校才不得不宣布战俘解散。
莱恩上校的军衔最高,因此他到来后就成为了战俘营的最高指挥官,他目睹了战俘们缺医少药,缺吃少穿,还有和狱方糟糕的关系。战俘中绝大部分是英国人,美国战俘只有8个,还死了2个,是极少数,因此没有发言权。英国战俘大都是职业军人,隶属于英军第九步兵团,历史上曾经战功赫赫,因此这个团的士兵即使成为战俘,还仍然表现的非常好斗,他们疯狂的挖地道,千方百计的越狱,在他们看来即使逃出一个人也是胜利。对此临战招募的军官莱恩上校有不同想法,“我们就要胜利了,还逃什么?”
美军战俘偷盗英军为越狱准备的食品和药品被英国人抓住,芬奇少校找来莱恩上校让他处理,莱恩上校明白了战俘营糟糕的生活状态和狱方关系如此紧张的原因就出在英国人组织的越狱上,英国人这种冲动鲁莽,不计成本且希望不大的越狱行动,只会对全体战俘造成更多更大的伤害,因此上校明确表示反对。第二天莱恩上校接管了对战俘的指挥权后,带着意大利司令官巴特格利亚少校一起来到战俘营浴室,起获了英国战俘藏匿的食品和药品,并且当众宣布“试图逃出营地的人都将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立刻遭到战俘们的起哄和谩骂。
意大利司令官巴特格利亚少校对莱恩上校非常满意,立即宣布开放浴室,给战俘发放个人卫生用品和红十字包裹。莱恩上校却不善罢甘休,就此提出发放红十字包里的衣服,谁知翻译欧莱尼上尉却不敢如实翻,谎称战俘们要酒,被司令官一口拒绝。原来司令官准备把红十字的衣服拿到黑市上去卖钱,以中饱私囊,所以知情的欧莱尼上尉也是好意,怕莱恩上校惹怒了司令官。
莱恩上校似乎胸有成竹,他命令全体战俘脱光衣服,当场点上火,把脱下来的破烂衣服扔进火堆里烧掉。气急败坏的司令官带着意大利士兵拉来消防救火车试图扑灭大火,水枪却出不来水,眼看着大火把那一大堆破烂衣服烧成了灰,司令官只好同意发放衣服,但是莱恩上校被罚蹲了禁闭,关在院子里一个没有窗户,密不透风的铁皮屋里,低矮的铁皮屋不能站立,只能坐着或躺着,伯兰贝尔·洛克上校就是死在这个铁皮屋里。莱恩上校是幸运的,很快意大利宣布投降,门被战俘打开,走出铁皮屋的莱恩上校发现岗楼上的意大利士兵不见了,而英国战俘正在芬奇少校的带领下设立临时军事法庭,审判意大利司令官巴特格利亚少校。面对群情激愤的战俘,巴特格利亚吓得语无伦次,下跪磕头,莱恩上校反对杀害已经是平民的巴特格利亚,建议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他关进了小黑屋里。
德军侦察机飞抵战俘营上空,莱恩上校下令立刻撤离战俘营,向距离战俘营一天路程的海边转移,于是手无寸铁的400多名战俘,开始向海边跋涉,半路上遇到了正在赶往战俘营的德军车队,好险,幸亏动作快,否则才出狼窝,又入虎口。战俘们藏在离海边不远的一片废墟里过夜,意大利翻译欧莱尼上尉自告奋勇的去海边联系盟军舰船来营救。前来接管战俘营的德军在小黑屋里发现了巴特格利亚少校,在他的引导下,德军很快包围了躲在废墟中的战俘,把他们押上了一列火车,残忍的德军当场屠杀了走不动的伤病员。莱恩和芬奇在车厢里发现了遍体鳞伤的意大利翻译欧莱尼上尉,又见到兴高采烈的和德军在一起的巴特格利亚少校,恍然大悟,欧莱尼上尉是无辜的,是巴特格利亚少校出卖了他们,巴特格利亚的恩将仇报让莱恩无语。
火车一路向北走,这是要把他们押送到德国去,看来战俘们的命运凶多吉少。进入罗马后暂短停留,在最后一节货车厢增挂了一节客车厢,负责这列火车的冯凯蒙特少校上了车,每节车厢顶上都坐有一名卫兵把守,芬奇少校沮丧的说我们不可能在这个“笼子里”挖地道了,一句话提醒了莱恩上校,他从医生那里要来一把手术刀,尝试着在车厢的木地板之间划开一道缝,再用从门边拆卸下来的铁板,轻松的把地板撬开一个洞。火车再次启动后,他们从洞溜到铁轨上,再滚出车底,从最后两节车厢的连接处爬上车顶,从背后干掉了最后一节车厢顶上的卫兵,获得武器,接着又干掉前面一节车厢的卫兵。
借着火车再次停车加水的机会,他们打开最后一节货车车厢门,放出里面的战俘。大家爬上车顶对准在车下面伸胳膊甩腿活动的德军卫兵来了个一对一的“熊扑”。莱恩和芬奇冲进客车厢控制了德军指挥官冯凯蒙特少校,后面驶来一列火车,向他们鸣笛,莱恩急忙命令开动火车,就这样战俘们夺取了这列火车,他们将驶向中立国瑞士。但是这一路上还有无数个艰难险阻在等着他们。
从德军指挥官冯凯蒙特少校嘴里逼问出他们的行车计划,从一张行车线路图显示列车是去因斯布鲁克,沿途经过的城市接收车站调度员的指示,关键是谁去和车站调度员接洽,刚刚还在炫耀在德国留过学,牛津毕业后去了布雷斯劳,德语很好的牧师成为不二人选,当着冯凯蒙特少校的面,大家帮助换上德军少校制服的牧师反复演练他的言谈举止、行为作派,前方在弗罗伦萨停车吃饭,正好可以检验一下牧师的实操水平。
车站的调度员是个德国军官,他要查看牧师的身份证件,眼看着事情就要败露,牧师灵机一动突然发难,对着调度员大发雷霆,训斥其违反军容风纪,办事拖拉,威胁要发配他去苏联前线,吓得这个德国调度员也不敢提查验证件的事了,赶紧拿来命令签上字,看着牧师走了,调度员一脸惊恐的嘟囔到“纳粹,天啊。”看到牧师迈着轻松欢快的脚步走回来,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回到车厢里时牧师还一脸笑容,转脸却晕倒在地,看来是一直绷着的,一旦放松下来就身体虚脱了。
从截获列车开始,就有一列军列一直跟在他们这列车后面,这让莱恩他们无法改道或者弃车逃跑,只能按照行车路线一直往前开,冯凯蒙特少校告诉他们列车到维罗纳要更换列车职员和卫兵,那样可就前功尽弃,自投罗网了。有一句挺励志的俗话,“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功夫不负有心人,莱恩上校当场伪造了一份来自德军总参谋部的改变行车路线的命令。在波洛尼亚,牧师故伎重演,不过这次险象环生,车站的德军调度员疑虑重重,旁边的两个盖世太保更是虎视眈眈,一个不慎,满盘皆输。一个盖世太保渡步走到装扮成卫兵的莱恩身边,突然抓住他的手腕,问莱恩手腕上的美国手表是哪来的?不会德语的莱恩无法回答,眼看着就要穿帮了,牧师转脸对盖世太保说“他打下美国飞机,我奖励给他的。”一下子化解了危机。
盖世太保不甘心,跟着来到了列车上,所有人都紧张的心提到嗓子眼。进了车厢的盖世太保直奔莱恩,牧师暗示莱恩摘下手表递给他,这家伙拿着手表看了一下,解开风衣,里面露出一排排口袋,从口袋里掏出一双女人用的丝袜,莱恩摇了摇头,对面的牧师有点急了,盖世太保先后又掏出一双丝袜和两盒烟,这个时候牧师急的都要哭了,双手合一暗求莱恩,莱恩这才点头答应,盖世太保拿起手表扬长而去。看来平时凶神恶煞般的盖世太保也不完全尽忠职守,利用特权假公济私捞外快。
列车在波洛尼亚改道去米兰,终于甩开了后面一直跟随的军列,欧莱尼上尉从地图上找到了一条废弃的铁路,他们可以从那里脱身。冯凯蒙特少校带上车一个意大利妓女,莱恩怜香惜玉,想劝妓女弃恶从善,却引起了妓女的误会,在莱恩口袋里又发现了女人的丝袜,更让妓女相信这个美国人要泡她,其实莱恩一点那个的意思都没有。人心难测,没有想到这个妓女铁了心的向着纳粹,她偷偷帮助冯凯蒙特少校割开绳子,两人打死看守他们的战俘,试图逃跑,冯凯蒙特少校先被发现,开枪反抗被打死,妓女被抓获后挣脱逃跑,莱恩被迫开枪打死了她,战争中想完全遵从良心道德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列车再次改道上了一段废弃的铁路线,司机发现铁轨铮亮,疑似前面刚刚开过去一列火车,莱恩决定弃车,就在战俘们离开火车四处散去的时候,盟军飞机飞抵上空开始大规模轰炸,莱恩急忙招呼战俘们重新回到火车上,火车穿过一个燃烧着大火的废弃车站,好几节车厢被点燃,停车扑灭大火,摘掉着火的车厢。意大利司机告诉欧莱尼上尉,他们可以开着火车直接去瑞士,不过要经过米兰,这是一个难题,德军应该已经发现了战俘列车的异常改道,现在只有突袭占领米兰的控制塔,毁掉信号灯,这样德军就暂时搞不清楚列车去了哪里,列车可以不停车通过米兰,他们就有机会逃走。
阿尔卑斯山近在眼前,就在战俘们一片欢呼的时候,德国轰炸机飞来,飞机投掷的炸弹击中山体,掉下来的山石破坏了一座铁桥上的铁轨。战俘们抢修更换铁轨时,德军追击的火车赶到,发现前面的铁轨被破坏,德军下车徒步追击。双方在一个隧道里展开激烈交火,莱恩指挥战俘节节阻击,德军步步紧逼。铁轨修好了,火车重新启动,莱恩却在即将爬上火车的最后一瞬间倒在了德军的枪口下,战俘们都目睹了这悲惨的一幕。英雄落幕,勇士末路,让人泪奔。
很欢乐的“公路冒险”+“逃亡”模式。当年上映,应该说给了国内一次非常生动的战争题材电影教育;只不过,我们最终发现,唯一学到了的,就是编造“神剧”的厚脸皮。
现在回看,仍然津津有味;但是,也觉得这部片有一个最失败的地方。
一列满载盟军战俘的列车,从遍地德军的敌占区逃出:这个赤果果的“神剧”故事,决定了这部片子只能走喜剧样式。片中有很多与之吻合的桥段:战俘们脱光光烧掉衣服逼着监狱长发放新装,美军牧师扮成德国军官办签证,盖世太保强行上车居然是为了换取美国手表……神剧嘛,你就得这么神经、神气、神奇地整。
然而,电影似乎不敢放开手脚像《虎口脱险》那样一神到底;一种皱紧眉头审视战争的严肃态度,可以说一直左右着一切。约400名战俘躲在丛林废墟被德军发现,一下子就死了数十人;押上列车时伤员又全部被德军屠杀;德酋情妇虽有通敌之举但毕竟手上并无命案,结果因逃跑被战俘们灭口;最后我们的主角,集沧桑睿智、温柔宽厚于一身的成熟大叔,也命丧胜利大门的门槛外……
没错,这些情节确实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罪恶;但你揉进一个明显是喜剧风格的故事里面,就带来了很多的压抑与痛惜,极大地破坏了风格的统一性、协调性。
假如有人日后重拍,我希望能够更欢乐一些。另外在结构安排上,监狱戏可以大力缩减,把篇幅多用在铁道上。像“破坏编组控制室”这一场,片中只有一个正在里面乱砸的场景;事实上,从摸掉警卫到进入控制室,大有文章可做,完全可以编出很多搞笑桥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