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罗西·麦克尤恩凯莉·海斯LucyHallidayLydiaPageStacyAbalogunAmyBooth-SteelAoifeKennanScottTurnbullFarrahCaveLaineyShawIzzyNeishBeckyLindsayEllenGowlandGavinKitchenMayaTorres
类型:剧情导演:乔治娅·奥克利 状态:正片 年份:2022 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36025281热度:0 ℃ 时间:2024-06-11 19:02:37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珍妮是一个体育老师,也是一名女同性恋者,而在这个年代这两个身份是冲突的。她一边在学校工作,一边在课后去俱乐部和恋人约会,却被一名学生的突然出现打乱了计划。这名学生被其他同学陷害的时候,珍妮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帮助澄清事实,于是这个女同学生被开除了。珍妮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最后她把这名学生带入了女同群体,也算给自己一个交代。
故事是有点老套的,80年代的英国,背景音和他人嘴里处处是对同性恋的歧视和压迫,认为他们会传播疾病会带坏小孩。也恰恰因此,作为老师的珍妮必须小心的工作才能避免自己的同性身份所带来的麻烦。也因此她的自我认同是处于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中的。她分裂又纠结,敏感又脆弱,甚至不知道如何能正确处理她自己的情感。小心的张望所引来的自己的失眠,焦虑以及他人的猜测和误解,都把她自己困在了这个地方,不知如何是好。
影片拍摄的非常温柔,即使台词不多,也让人感觉到了细节中的流动。女主的演技非常不错,眼神动作都很到位,那种纠结和魅力都同时出现在她身上了,也让剧情变得更合理了。电影中的美术是我个人觉得最有趣也最抓人的部分。因为叫做蓝色珍妮,所以真的所到之处蓝色极多。校服,教具,车,衣服,电话,家里的厕所…蓝汪汪的像是把珍妮泡在蓝色里。蓝色是忧郁,也奠定了整个电影的基调。而且女学生的内心反抗也是全蓝色的画面,也正说明所有的蓝色都代表着这个群体的内心状态,压抑的反抗和无法排遣的委屈与悲伤。
时至今日,英国已经完成了同性群体的婚姻合法化。回头看在斗争之初,群体所遭受的误解以及女性的内心的变化和敏感,都让人觉得更加心疼也受到触动。少数群体的平权之路永远漫长,也永远走在路上。
《蓝色珍妮》其实讲述了一个很普适的故事,被社会认定的边缘人士是否要为自己的身份政治战斗?
在电影的语境下,这个具体的边缘人士是女同性恋简。
在上世纪的英国,保守思潮蔓延,简陷入了同性恋群体常见的社会困境,在主流舆论对同性恋的抵制和偏见下,简不得不过着双重人生。
白天她是有着体面工作的小学体育老师,晚上她是俱乐部里无拘无束的酷儿。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我们看到简塑造了一个界限分明的前台和后台,在侄子面前将女友称为朋友、禁止女友打电话到学校、禁止自己的拉拉朋友们接触自己的学生......
简尽力保持两种身份微妙且脆弱的平衡,并想当然的希望女友理解自己的做法。
简自身的处境也很微妙,她既不是不敢直面自己性别认同的深柜,也不是完全摆脱二元父权社会规训的新时代酷儿。
她处于两种意识形态的割裂和牵扯中,依靠地上世界获得面包,依赖地下世界获得爱情。
泾渭分明的界限不可逾越,但生活却不是如此非黑即白。
在看见女学生洛伊斯的第一眼,简就明白这个女孩和她是一样的。
简在学生时代因为自己的性取向受到的异样眼光和霸凌再一次在洛伊斯身上上演。
此刻简依旧是懦弱和退缩的,面对洛伊斯和曼迪的纷争,无论是整个社会环境还是她自身都无法帮忙洛伊斯从根本上解决她所面临的歧视。
简在众人面前愤怒的让洛伊斯去办公室等着,却在人后给予洛伊斯不同于其他女学生的关怀。
甚至,她试图让洛伊斯继续延续她那一辈大多数同性恋生存的办法:忍耐。
可看似合理务实的生存建议在新世代看来是那么不公平不合理,对于洛伊斯,她会选择打破原有的结构,而不是在制度和自由间苟活。
一次酒吧的意外相遇,洛伊斯知晓了老师简的秘密。
无论是故意接近简的朋友、在课堂上“持宠而娇”的暴躁脾气,还是故意送上女同杂志,洛伊斯的种种行为都在默默逼迫简消解两个世界的界限,在现实世界寻求自己的同盟。
但简是不安的、抗拒的,面对女友的质疑:“你到底给她树立了怎样的榜样?”
简哑口无言。
简还是自私的选择保全自己,在目睹曼迪对洛伊斯的色诱陷害后,她没有选择从女同视角解释她对这件事的认知和看法,而是继续坚持用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社会身份加害那个“曾经的自己”。
因为简无法为自己的身份而战,无法认同自己的身份政治,洛伊斯最终被迫休学。
当独善其身的生存态度真确伤害到无辜的她者时,当女友无法再忍受她自欺欺人的态度时,简终于醒悟过来审视这个社会结构及它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偏见和伤害。
她找到了休学的洛伊斯,企图通过她的谅解获得救赎,但洛伊斯却无法原谅当初选择成为加害者的简。
故事的最后,在侄子的生日会上,羞愧自责、疲于遮掩和社交表演的简坦然的说出了自己喜欢女生,她是女同。
原来,说出这句话也并没有那么困难。
从侄子的生日派对离开后,简开始大笑。
当她接受真实的自己后,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之前自以为是的坚持和所谓的原则全都成了一场无足轻重的笑话,而她却因为自己的懦弱失去了女友、伤害了洛伊斯。
简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诸如洛伊斯一样的“小姬崽们”明白,她这样的羽翼丰满的大人应该是给其他不受自己原生家庭包容的边缘群体温暖,而不是排外、疏离和冷漠。
简现在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积极参与关乎自己身份政治的斗争,在压迫的社会结构里,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也正是因为一个个简的醒悟,英国才有今天如此包容的LGBTQ文化语境。
这是一个很小很简单的故事,在过去,这样的故事讲的不够多;在未来,这样的故事也不会嫌多。
见🫙
台北国宾影城
一瞬间回到在PCC看电影的时光,但又不同,能在大荧幕看到中文“同性恋”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电影本身并不怎样新奇,禁锢下激发的种种矛盾使得故事按照忍耐、变态、爆发、新生的方向发展,一如很多同类影片。看似散漫实则克制的极生活化视听语言在英国电影中也不再小众,数年前周末时光已经初见风格,最近的晒后假日更是娴熟运用。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大概就是在这部电影里的视听语言和主题结合得太工整太人造,丧失了这种风格最突出的日常感气质。比起展示政治性的环绕紧绷与直接迫害,我其实更想看电影中极少数片段中表现出来的细节中的涟漪。最爱餐厅剖白那一段,人对爱的向往憧憬与一朝被蛇咬都是相似的,政治性恐同是引发的线索,但并不是最终的落脚处。
女主角确实激发我的欲望,但真正想要的恋人却是(前)女友那样的坚定,经验丰富又实在心软(我怎么贪婪得像个男人。Sio那条线那种模糊的嫉妒与“娴熟”的诬陷只把它当成政治恐同的外显实在有些可惜了,我更想看的是人如何和政治恐同发生作用,毕竟到最后我们都要go get a life.
走出影院走到台北的街上一阵恍惚,实在是不习惯中文环境中出现合法的同性恋(苦笑)
听着I follow rivers,想着距离在法国夏日黄昏的蓝色烟雾里跳舞,居然已经过去十年了。
聊Blue Jean就绕不过La Vie d'Adèle。同样是职业是老师,同样面对双面人生的困扰,同样跟爱人因为阶级差异分手,同样不敢在家人面前出柜。blue jean剧情设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阿黛尔是十年前,但是sex education里变装的Eric在路边被人打伤抢劫,也是这几年在发生的事。来自工作、家庭、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恫吓、威胁、压力,仍然无处不在着。威尼斯提名blue jean自有其现实意义,几十年前同性恋者的抑郁、失眠、羞耻、栽赃,仍然没有换来现在的平等。
《阿黛尔》是特别浓郁灿烂的蓝色,想到就像能感受到盛夏海边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珍妮》是我更喜欢的阴郁冷淡的蓝色,女主实际上就像站在被偏见围成的圈子里根本动弹不得。前女友说她像路灯下的小鹿一样容易紧张,她在任何人面前都得假装,不能透露自己太多情绪,在任何想要尖叫哭喊的时刻下意识捂住嘴。
影评基本都提到双重生活。我觉得自己从类似的高敏感状态走出来也花了很长时间,今天好像能开一点也能被开一点玩笑,明天对外在的评价少在乎一点,但仍然感觉是戴着面具在生活的。进入社会后没有不戴面具的人,只有一种单纯想法的人也太容易被人欺负了吧,成长不一定是变好,是变得复杂。而且,一个人如果没有点双重生活,那该多无聊,少了多少体会别人的机会。当然,越是不为人知的一面越想被人理解和珍视,不过随着年龄增长也不太重要了,可能会觉得自己值得被尊敬被崇拜,就是不会被喜欢:P。
《珍妮》的音乐布景完全适合八十年代腐女爱好者(我),视觉摇滚啦,地下酒吧变装秀啦,电视上做作的假人秀。但是又想想queer as folk告诉我们千禧年后一定得洒脱地活,要精彩,要优秀,要为年轻人争取更多自由。Jean最后做到了,我们也可以。
虽然有点感觉戛然而止,但我不明白为什么都在说它没有新意说它过时….至少生活在中国的人不能说它过时吧!即使是英国的八十年代但也是我们的现状啊。而且有很多同性恋性少数电影了是么?就那么一点点数量算什么反复说,异性恋爱情一样的套路说了一万遍也没人要求有新意吧,哦,也对,异性恋哪需要抗争呢,看几遍我们面对的挣扎就觉得厌烦了是吧!觉得我们祥林嫂了是吧?要拍啥才有新意?拍顺直人多么inclusive多么道德高尚接纳我们,甚至还被queer people bully就最好、最新。
我还继续过着每天被人assume是直的,还只能跟着打哈哈的日子,这么做只是单纯不想被别人“另眼相看”,女主装直是因为恐惧,这种恐惧和纠结我从小就需要承受,也曾经告诉自己这就是家常便饭甚至是手到擒来的本领了,看了这部电影我才想,为什么这么多年还是处于这样的状况下,我受够了,我不想过需要付出巨大勇气的“自由”生活,我也不想过不被看到、小心翼翼的“普通”生活。为什么我们没有更多的选择?
演员
15年2023
霹雳甜心
探险迷局
空前劫后漫天飞
妈妈回来
从小在王宫长大的卢克森顿公国公主伊莎贝拉到驻柏林...
播放指数:989℃
珍妮是一个体育老师,也是一名女同性恋者,而在这个年代这两个身份是冲突的。她一边在学校工作,一边在课后去俱乐部和恋人约会,却被一名学生的突然出现打乱了计划。这名学生被其他同学陷害的时候,珍妮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帮助澄清事实,于是这个女同学生被开除了。珍妮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最后她把这名学生带入了女同群体,也算给自己一个交代。
故事是有点老套的,80年代的英国,背景音和他人嘴里处处是对同性恋的歧视和压迫,认为他们会传播疾病会带坏小孩。也恰恰因此,作为老师的珍妮必须小心的工作才能避免自己的同性身份所带来的麻烦。也因此她的自我认同是处于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中的。她分裂又纠结,敏感又脆弱,甚至不知道如何能正确处理她自己的情感。小心的张望所引来的自己的失眠,焦虑以及他人的猜测和误解,都把她自己困在了这个地方,不知如何是好。
影片拍摄的非常温柔,即使台词不多,也让人感觉到了细节中的流动。女主的演技非常不错,眼神动作都很到位,那种纠结和魅力都同时出现在她身上了,也让剧情变得更合理了。电影中的美术是我个人觉得最有趣也最抓人的部分。因为叫做蓝色珍妮,所以真的所到之处蓝色极多。校服,教具,车,衣服,电话,家里的厕所…蓝汪汪的像是把珍妮泡在蓝色里。蓝色是忧郁,也奠定了整个电影的基调。而且女学生的内心反抗也是全蓝色的画面,也正说明所有的蓝色都代表着这个群体的内心状态,压抑的反抗和无法排遣的委屈与悲伤。
时至今日,英国已经完成了同性群体的婚姻合法化。回头看在斗争之初,群体所遭受的误解以及女性的内心的变化和敏感,都让人觉得更加心疼也受到触动。少数群体的平权之路永远漫长,也永远走在路上。
《蓝色珍妮》其实讲述了一个很普适的故事,被社会认定的边缘人士是否要为自己的身份政治战斗?
在电影的语境下,这个具体的边缘人士是女同性恋简。
在上世纪的英国,保守思潮蔓延,简陷入了同性恋群体常见的社会困境,在主流舆论对同性恋的抵制和偏见下,简不得不过着双重人生。
白天她是有着体面工作的小学体育老师,晚上她是俱乐部里无拘无束的酷儿。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我们看到简塑造了一个界限分明的前台和后台,在侄子面前将女友称为朋友、禁止女友打电话到学校、禁止自己的拉拉朋友们接触自己的学生......
简尽力保持两种身份微妙且脆弱的平衡,并想当然的希望女友理解自己的做法。
简自身的处境也很微妙,她既不是不敢直面自己性别认同的深柜,也不是完全摆脱二元父权社会规训的新时代酷儿。
她处于两种意识形态的割裂和牵扯中,依靠地上世界获得面包,依赖地下世界获得爱情。
泾渭分明的界限不可逾越,但生活却不是如此非黑即白。
在看见女学生洛伊斯的第一眼,简就明白这个女孩和她是一样的。
简在学生时代因为自己的性取向受到的异样眼光和霸凌再一次在洛伊斯身上上演。
此刻简依旧是懦弱和退缩的,面对洛伊斯和曼迪的纷争,无论是整个社会环境还是她自身都无法帮忙洛伊斯从根本上解决她所面临的歧视。
简在众人面前愤怒的让洛伊斯去办公室等着,却在人后给予洛伊斯不同于其他女学生的关怀。
甚至,她试图让洛伊斯继续延续她那一辈大多数同性恋生存的办法:忍耐。
可看似合理务实的生存建议在新世代看来是那么不公平不合理,对于洛伊斯,她会选择打破原有的结构,而不是在制度和自由间苟活。
一次酒吧的意外相遇,洛伊斯知晓了老师简的秘密。
无论是故意接近简的朋友、在课堂上“持宠而娇”的暴躁脾气,还是故意送上女同杂志,洛伊斯的种种行为都在默默逼迫简消解两个世界的界限,在现实世界寻求自己的同盟。
但简是不安的、抗拒的,面对女友的质疑:“你到底给她树立了怎样的榜样?”
简哑口无言。
简还是自私的选择保全自己,在目睹曼迪对洛伊斯的色诱陷害后,她没有选择从女同视角解释她对这件事的认知和看法,而是继续坚持用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社会身份加害那个“曾经的自己”。
因为简无法为自己的身份而战,无法认同自己的身份政治,洛伊斯最终被迫休学。
当独善其身的生存态度真确伤害到无辜的她者时,当女友无法再忍受她自欺欺人的态度时,简终于醒悟过来审视这个社会结构及它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偏见和伤害。
她找到了休学的洛伊斯,企图通过她的谅解获得救赎,但洛伊斯却无法原谅当初选择成为加害者的简。
故事的最后,在侄子的生日会上,羞愧自责、疲于遮掩和社交表演的简坦然的说出了自己喜欢女生,她是女同。
原来,说出这句话也并没有那么困难。
从侄子的生日派对离开后,简开始大笑。
当她接受真实的自己后,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之前自以为是的坚持和所谓的原则全都成了一场无足轻重的笑话,而她却因为自己的懦弱失去了女友、伤害了洛伊斯。
简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诸如洛伊斯一样的“小姬崽们”明白,她这样的羽翼丰满的大人应该是给其他不受自己原生家庭包容的边缘群体温暖,而不是排外、疏离和冷漠。
简现在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积极参与关乎自己身份政治的斗争,在压迫的社会结构里,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也正是因为一个个简的醒悟,英国才有今天如此包容的LGBTQ文化语境。
这是一个很小很简单的故事,在过去,这样的故事讲的不够多;在未来,这样的故事也不会嫌多。
从侄子的生日派对离开后,简开始大笑。
当她接受真实的自己后,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之前自以为是的坚持和所谓的原则全都成了一场无足轻重的笑话,而她却因为自己的懦弱失去了女友、伤害了洛伊斯。
简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诸如洛伊斯一样的“小姬崽们”明白,她这样的羽翼丰满的大人应该是给其他不受自己原生家庭包容的边缘群体温暖,而不是排外、疏离和冷漠。
简现在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积极参与关乎自己身份政治的斗争,在压迫的社会结构里,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也正是因为一个个简的醒悟,英国才有今天如此包容的LGBTQ文化语境。
这是一个很小很简单的故事,在过去,这样的故事讲的不够多;在未来,这样的故事也不会嫌多。
见🫙
台北国宾影城
一瞬间回到在PCC看电影的时光,但又不同,能在大荧幕看到中文“同性恋”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电影本身并不怎样新奇,禁锢下激发的种种矛盾使得故事按照忍耐、变态、爆发、新生的方向发展,一如很多同类影片。看似散漫实则克制的极生活化视听语言在英国电影中也不再小众,数年前周末时光已经初见风格,最近的晒后假日更是娴熟运用。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大概就是在这部电影里的视听语言和主题结合得太工整太人造,丧失了这种风格最突出的日常感气质。比起展示政治性的环绕紧绷与直接迫害,我其实更想看电影中极少数片段中表现出来的细节中的涟漪。最爱餐厅剖白那一段,人对爱的向往憧憬与一朝被蛇咬都是相似的,政治性恐同是引发的线索,但并不是最终的落脚处。
女主角确实激发我的欲望,但真正想要的恋人却是(前)女友那样的坚定,经验丰富又实在心软(我怎么贪婪得像个男人。Sio那条线那种模糊的嫉妒与“娴熟”的诬陷只把它当成政治恐同的外显实在有些可惜了,我更想看的是人如何和政治恐同发生作用,毕竟到最后我们都要go get a life.
走出影院走到台北的街上一阵恍惚,实在是不习惯中文环境中出现合法的同性恋(苦笑)
听着I follow rivers,想着距离在法国夏日黄昏的蓝色烟雾里跳舞,居然已经过去十年了。
聊Blue Jean就绕不过La Vie d'Adèle。同样是职业是老师,同样面对双面人生的困扰,同样跟爱人因为阶级差异分手,同样不敢在家人面前出柜。blue jean剧情设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阿黛尔是十年前,但是sex education里变装的Eric在路边被人打伤抢劫,也是这几年在发生的事。来自工作、家庭、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恫吓、威胁、压力,仍然无处不在着。威尼斯提名blue jean自有其现实意义,几十年前同性恋者的抑郁、失眠、羞耻、栽赃,仍然没有换来现在的平等。
《阿黛尔》是特别浓郁灿烂的蓝色,想到就像能感受到盛夏海边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珍妮》是我更喜欢的阴郁冷淡的蓝色,女主实际上就像站在被偏见围成的圈子里根本动弹不得。前女友说她像路灯下的小鹿一样容易紧张,她在任何人面前都得假装,不能透露自己太多情绪,在任何想要尖叫哭喊的时刻下意识捂住嘴。
影评基本都提到双重生活。我觉得自己从类似的高敏感状态走出来也花了很长时间,今天好像能开一点也能被开一点玩笑,明天对外在的评价少在乎一点,但仍然感觉是戴着面具在生活的。进入社会后没有不戴面具的人,只有一种单纯想法的人也太容易被人欺负了吧,成长不一定是变好,是变得复杂。而且,一个人如果没有点双重生活,那该多无聊,少了多少体会别人的机会。当然,越是不为人知的一面越想被人理解和珍视,不过随着年龄增长也不太重要了,可能会觉得自己值得被尊敬被崇拜,就是不会被喜欢:P。
《珍妮》的音乐布景完全适合八十年代腐女爱好者(我),视觉摇滚啦,地下酒吧变装秀啦,电视上做作的假人秀。但是又想想queer as folk告诉我们千禧年后一定得洒脱地活,要精彩,要优秀,要为年轻人争取更多自由。Jean最后做到了,我们也可以。
虽然有点感觉戛然而止,但我不明白为什么都在说它没有新意说它过时….至少生活在中国的人不能说它过时吧!即使是英国的八十年代但也是我们的现状啊。而且有很多同性恋性少数电影了是么?就那么一点点数量算什么反复说,异性恋爱情一样的套路说了一万遍也没人要求有新意吧,哦,也对,异性恋哪需要抗争呢,看几遍我们面对的挣扎就觉得厌烦了是吧!觉得我们祥林嫂了是吧?要拍啥才有新意?拍顺直人多么inclusive多么道德高尚接纳我们,甚至还被queer people bully就最好、最新。
我还继续过着每天被人assume是直的,还只能跟着打哈哈的日子,这么做只是单纯不想被别人“另眼相看”,女主装直是因为恐惧,这种恐惧和纠结我从小就需要承受,也曾经告诉自己这就是家常便饭甚至是手到擒来的本领了,看了这部电影我才想,为什么这么多年还是处于这样的状况下,我受够了,我不想过需要付出巨大勇气的“自由”生活,我也不想过不被看到、小心翼翼的“普通”生活。为什么我们没有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