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伯特·兰卡斯特简·西蒙斯阿瑟·肯尼迪迪恩·贾格尔雪莉·琼斯帕蒂·佩姬爱德华·安德鲁斯约翰·麦克因泰休·马洛威乔马洛斯菲利普·奥伯巴里·凯利WendellHolmes代顿·拉米斯
类型:剧情导演:理查德·布鲁克斯 状态:HD 年份:1960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1293813热度:0 ℃ 时间:2023-03-12 13:59:19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孽海痴魂》哲学宗教电影。你相信上帝吗?相信到什么程度?布道者在上面歇斯底里的疯狂的演说,把教会当成敛财和满足虚荣心的工具,而精神空虚的人们在下面听的如痴如醉,认为把自己交给神人生再也没有苦难,动动嘴皮子说着主啊神啊宽恕我吧就可以救赎罪恶!n这还是信仰吗?本来布道是为了让人一心向善,净化心灵的,却成了闹剧悲剧。伯特•兰卡斯特饰演的男主艾尔默没有执迷不悟(演这个角色肯定很累,从头到尾那么亢奋,都有点心疼他了),而简•西蒙斯饰演的女主莎朗在爱上男主后对教会生活走火入魔最终葬身火海。n我觉得上帝无时无刻的在看着我们,信仰决不是表面的什么形式,而是扎根在心里,内化于行动上的。
千万别被这充满三级味道的中文译名给骗了。这片深了去了。great one. 现在越发觉得禅宗的不传经书,不留经典,心念一通,只度有缘之人的正确。禅宗佛教理解世界是向内看到自我和宇宙的合一,认知外物的虚幻,看到本质而放下,而不是基督教的向外诉求,自我意志的阉割和臣服以求神可以解脱自己实打实的痛苦。他们依赖于神圣的语言,经典,圣物,依赖于传播,互倾互诉来加深信仰,但语言本就是谬误和主观扭曲的帮凶,说着说着就容易主观自大,甚至借着神的名义泯灭人性,骗子成神,信徒疯魔都是分分钟。这个片子就讲了这样的事情。不知道你是否在有感觉人和宇宙在静谧之时,那语言无法描述的万千意向的交流和传达不光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加细致入微静水流深,你会更自在,并更尊重和看清万物彼此的存在和意义。结尾点出了我们禅宗的入门哲学,就是信仰不能依靠外物,不是表演和看别人表演出来的,信仰只放在内心就好。这种抱持当然不是利用信仰谋私利,也不是放弃思考唯信仰是从,更不可以是妄想成神脱离现实,这也是基督新教提倡的。露露说,为什么有些人竟能在圣经里读出恨?对啊,这本救赎劝善的经典,为什么露露的父亲读出的只是:荡妇可以被路边的野狗吃掉?为什么新闻记者读出的只是:女人不应在神的殿堂发言?所以说善和恶,神和魔鬼都是你自己。真正的神我相信只存在于谦卑,向往光明,但又足够开智到知道什么是光明的人内心,如光辉只照抚可照抚之人,也像是佛禅只渡有缘之人一样。在未醒之时,莫谈信仰。
2023.12.01
导演理查德•布鲁克斯相当热衷编剧,更热衷把文学作品搬上银幕。《孽海痴魂》是他根据美国二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小说家辛克莱•刘易斯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凭借此片他众望所归的荣膺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赢得一生中唯一一次奥斯卡奖。布鲁克斯总为他人作嫁衣裳,他电影中男女主角常被奥斯卡提名甚至获奖,如本片男主角兰卡斯特凭此角色抱得小金人,在《朱门巧妇》则为保罗•纽曼赢得了第一次最佳男主角提名。此片上映那年,女主角莎朗修女的扮演者简•西蒙斯与布鲁克斯结婚,两人相伴直到今。
在酒吧和朋友聚会的艾尔默·甘特里巧舌如簧,常常引得朋友们哄堂大笑,为他喝彩,其实他就是个身无分文,贫困潦倒,四处游荡倒卖小家电的投机小商贩,乘火车都因为囊中羞涩而去爬货车厢,不想遭遇其他流浪汉打劫,他奋力反抗,打倒对方后拎着他的两个皮箱子跳车逃生,结果皮鞋落车上了,只好光着脚来到一座教堂,里面的歌声吸引他走进去,随声附和后突然拔高音调,居然还有领唱的功力,他的卖力表现换来牧师让他饱餐一顿并留宿。在一个杂货店推销产品时甘特里第一次看见了莎朗· 芙克娜修女的布道宣传广告。
信仰复兴运动,是基督徒用虔诚的表演、诉说、引导等方式来触发人内心对宗教的渴慕,从而继续信仰上帝。莎朗修女巡回传道的现场气势宏大,帐篷里坐满了热情的教友,歌声震天响,让人振奋,在美国基督教的号召力果然强大,莎朗修女的感染力非同凡响,她凭借美丽纯洁的外表和声音,款款慰藉着因信仰缺失而苦恼的人,成为这一运动的明星。甘特里在布道场中初见莎朗修女,她的美丽动人让甘特里眼前一亮,不过他试图和莎朗修女搭讪却没有得到回应。
但是在莎朗修女的身上,甘特里似乎看到了商机,这更激起了甘特里征服她的欲望,为了接近她,甘特里决心也加入到莎朗修女的阵营。第二天甘特里又出现在为莎朗修女送行的人群中,这回他自称也是个布道者终于和莎朗修女搭上话了,可是当知道他没有自己的教堂后莎朗修女就一针见血的揭穿他“这次又是什么?教友,酒还是女人?”甘特里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把目标转向了与莎朗同行雷切尔修女,先和她热络起来,套出了不少莎朗修女过往的内幕消息。
甘特里搭上了和莎朗修女同一班的火车,他借詹尼士时讯报记者吉姆·拉法茨采访之名支走比尔·摩根,接着用道听途说的消息编织的谎言开始和莎朗修女套近乎,凭借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很快涉事未深的莎朗修女就被他的甜言蜜语忽悠的五迷三道的了,甘特里非常善于营造氛围和讲故事,制造风趣和幽默来逗人开心,莎朗修女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上套了。
甘特里目睹了莎朗修女的伶牙俐齿,把纽约警察局的消防长官杰克逊怼的哑口无言,仿佛遇见了救星,他借机虔诚的提出要在她的布道会上致辞的请求,他要谈谈商业中信耶稣的好处,勤奋,实践,带来的经济价值,看到莎朗修女疑惑的眼神,他立刻领悟到忽悠过头了,马上话锋一转,开始卖惨,改称他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发现了一本圣经……。应该说行走江湖的甘特里十分擅长察言观色,揣摩人的心里,见风使舵,投其所好,他利用同情弱者的人类共性心里成功的说服了莎朗修女,把宣扬上帝的平台让给了他这个世俗的投机商贩。
甘特里的宣讲极具蛊惑性,他把虚构的成功归功于耶和华,他的演讲大受欢迎,他使出浑身解数,拿出推销时练就的一身热情、煽动、装B的看家本领,一直说到信教徒们感动的痛哭流涕,连莎朗修女都感动的掉下了眼泪。另一面他的演讲又充满恐吓,憎恨和仇恨,让一些神经脆弱的人因罪恶感而歇斯底里,情绪失控而精神崩溃,甚至跪在地上撕扯自己的衣服。为了抨击无神论者,甘特里甚至把一只大猩猩带到布道场,对无神论进行冷嘲热讽,同样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很多人在布道后重新恢复了信仰。
应该看到莎朗修女与甘特里的布道看上去相似,实则存在着根本性差异。莎朗修女的布道出自信仰,发自肺腑,甘特里的布道表演则是煽动人心的推销和宣传。甘特里曾就学于神学院,但因为诱拐执事的女儿被开除,甘特里说的越是天花乱坠,离信仰也就越远。其实这点莎朗修女,她的经纪人比尔和记者甘特里都非常清楚。莎朗修女对甘特里说:“神选中了我,而我选中了你。我与你的差异在于,我是真的相信,但你不是。”言下之意,莎朗只是利用他推销的能力来让民众恢复信仰以此得到拯救。这就够了,至于他是不是真的信仰并不重要。但是反过来甘特里又何尝不是利用莎朗的布道来捞金呢?更何况他还有更邪恶的念头和想法。甘特里对莎朗修女的突然一吻充满贪欲和邪恶,记者拉法茨最先看破甘特里是个伪善的布道者,看透甘特里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拉法茨称甘特里就像马戏团里面成功的小丑,这比喻简直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准确极了。愤怒的比尔·摩根则斥责甘特里是个粗鲁、庸俗的故弄玄虚的骗子,他的言词都是垃圾。
在詹尼士市,面对教堂委员会主席乔治·巴比特和他的成员们,甘特里夸夸其谈,再次成功的说服了教堂委员会成员同意以信仰复兴的名义开展活动来敛财,让神圣的宗教进入了商业化运作模式,成为了赚钱的机器,不过也有反对的声音,加里森牧师就持反对意见“宗教不是生意,复兴更不是宗教信仰”。要说这个甘特里绝对是骗子中的高手,他居然敢忽悠科班出身的传教士,不能不让人暗自佩服,只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多行不义必自毙,到头来身败名裂,自取其辱。
詹尼士时讯报记者吉姆·拉法茨的一篇文章把信仰复兴的骗局揭露的体无完肤,控告他们假借上帝之口,替代上帝说话,所谓布道就是魔术,蛊惑民心的杂耍,让好人充满罪恶感,而坏人感觉良好,教堂委员会滥用筹集资金。在时讯报社的唇枪舌战中,甘特里最后的绝地反击让拉法茨败下阵来,而莎朗修女反败为胜,还争取到了用报社的电台布道,传播福音的机会,真的是大获全胜。莎朗修女兴奋的难以自制,不断的亲吻甘特里,这又一次给了他非分之想和可乘之机,甘特里以在海边建立教堂为由头,说服了莎朗和他一起赚钱,很快,单纯天真的莎朗就不可自持的爱上了他,甚至为他献上了本应该献给上帝的身体,终于如愿以偿得手了。
甘特里极具煽动性的现场演说成功的鼓动起市民的仇恨而付诸于行动,他们在甘特里的带领下捣毁酒吧和妓院,民意不可违,警察袖手旁观,甚至保驾护航,这时候的甘特里像极了纳粹德国水晶之夜时的希特勒,只是甘特里无意间遇到了妓女露露·班丝,露露见到甘特里后的开怀大笑让做贼心虚的甘特里心里发毛,后背发凉,他急忙向警察局长提出释放这些妓女,拉法茨在一旁默默的注视着这一切,暗自发笑。
就在甘特里春风得意的时候,露露给他打去了电话,约他来家里幽会。尽管甘特里百般小心翼翼,没有停留多久就离开了,但还是把人拍了照,以此勒索两万五千元,还要莎朗修女亲自送去。露露的敲诈勒索撕开甘特里伪君子的面纱,露出流氓的真面目。让莎朗修女想不到的是露露一脚踢飞了眼前的两万五千元,仰天大笑。很快各大报纸就刊发了甘特里的丑闻,配发了这些照片。时讯报老板埃丁顿拿着别家的报纸来找拉法茨问责,拉法茨承认他是第一个收到露露照片的人,但被他拒绝了,不落井下石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基本道德。
一群人砸了莎朗修女和甘特里的场子,露露本来很开心,看到甘特里满身污浊时于心不忍,逃离了现场,随后赶到露露住处的甘特里正好赶上皮条客在殴打露露,甘特里赶走了皮条客,救下了露露。声名狼藉的甘特里酒后吐真言,一语道破人们信奉基督教,信奉上帝,来听莎朗修女布道的真实原因“害怕疾病的人们,或者是贫穷,或者是太富有,或者是战争前后的人,祈祷是我知道的最廉价最上等的药,因此莎朗就是他们的良药。”这话别人信也就罢了,莎朗修女自己却深信不疑,她居然靠祈祷让一个后天致聋的人当场听见了声音,这让莎朗修女更加相信自己具有超能力,能够代表上帝的旨意。在随之而来的一场意外大火中,她不顾死活阻止人们逃生,想用意念和信仰来抵抗火灾。俗话说水火无情,熊熊燃烧的大火可不管你是上帝还是耶稣,通通被它吞噬,虔诚的莎朗修女也成为了上帝的殉葬品。
演员
无声咆哮
妈妈回来
别惹乔尼
至死不渝
家有房客
中缅边境云南小镇,叛逆女学生(高叶 饰)无意...
播放指数:995℃
《孽海痴魂》哲学宗教电影。你相信上帝吗?相信到什么程度?布道者在上面歇斯底里的疯狂的演说,把教会当成敛财和满足虚荣心的工具,而精神空虚的人们在下面听的如痴如醉,认为把自己交给神人生再也没有苦难,动动嘴皮子说着主啊神啊宽恕我吧就可以救赎罪恶!n这还是信仰吗?本来布道是为了让人一心向善,净化心灵的,却成了闹剧悲剧。伯特•兰卡斯特饰演的男主艾尔默没有执迷不悟(演这个角色肯定很累,从头到尾那么亢奋,都有点心疼他了),而简•西蒙斯饰演的女主莎朗在爱上男主后对教会生活走火入魔最终葬身火海。n我觉得上帝无时无刻的在看着我们,信仰决不是表面的什么形式,而是扎根在心里,内化于行动上的。
千万别被这充满三级味道的中文译名给骗了。这片深了去了。great one. 现在越发觉得禅宗的不传经书,不留经典,心念一通,只度有缘之人的正确。禅宗佛教理解世界是向内看到自我和宇宙的合一,认知外物的虚幻,看到本质而放下,而不是基督教的向外诉求,自我意志的阉割和臣服以求神可以解脱自己实打实的痛苦。他们依赖于神圣的语言,经典,圣物,依赖于传播,互倾互诉来加深信仰,但语言本就是谬误和主观扭曲的帮凶,说着说着就容易主观自大,甚至借着神的名义泯灭人性,骗子成神,信徒疯魔都是分分钟。这个片子就讲了这样的事情。不知道你是否在有感觉人和宇宙在静谧之时,那语言无法描述的万千意向的交流和传达不光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加细致入微静水流深,你会更自在,并更尊重和看清万物彼此的存在和意义。结尾点出了我们禅宗的入门哲学,就是信仰不能依靠外物,不是表演和看别人表演出来的,信仰只放在内心就好。这种抱持当然不是利用信仰谋私利,也不是放弃思考唯信仰是从,更不可以是妄想成神脱离现实,这也是基督新教提倡的。露露说,为什么有些人竟能在圣经里读出恨?对啊,这本救赎劝善的经典,为什么露露的父亲读出的只是:荡妇可以被路边的野狗吃掉?为什么新闻记者读出的只是:女人不应在神的殿堂发言?所以说善和恶,神和魔鬼都是你自己。真正的神我相信只存在于谦卑,向往光明,但又足够开智到知道什么是光明的人内心,如光辉只照抚可照抚之人,也像是佛禅只渡有缘之人一样。在未醒之时,莫谈信仰。
2023.12.01
导演理查德•布鲁克斯相当热衷编剧,更热衷把文学作品搬上银幕。《孽海痴魂》是他根据美国二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小说家辛克莱•刘易斯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凭借此片他众望所归的荣膺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赢得一生中唯一一次奥斯卡奖。布鲁克斯总为他人作嫁衣裳,他电影中男女主角常被奥斯卡提名甚至获奖,如本片男主角兰卡斯特凭此角色抱得小金人,在《朱门巧妇》则为保罗•纽曼赢得了第一次最佳男主角提名。此片上映那年,女主角莎朗修女的扮演者简•西蒙斯与布鲁克斯结婚,两人相伴直到今。
在酒吧和朋友聚会的艾尔默·甘特里巧舌如簧,常常引得朋友们哄堂大笑,为他喝彩,其实他就是个身无分文,贫困潦倒,四处游荡倒卖小家电的投机小商贩,乘火车都因为囊中羞涩而去爬货车厢,不想遭遇其他流浪汉打劫,他奋力反抗,打倒对方后拎着他的两个皮箱子跳车逃生,结果皮鞋落车上了,只好光着脚来到一座教堂,里面的歌声吸引他走进去,随声附和后突然拔高音调,居然还有领唱的功力,他的卖力表现换来牧师让他饱餐一顿并留宿。在一个杂货店推销产品时甘特里第一次看见了莎朗· 芙克娜修女的布道宣传广告。
信仰复兴运动,是基督徒用虔诚的表演、诉说、引导等方式来触发人内心对宗教的渴慕,从而继续信仰上帝。莎朗修女巡回传道的现场气势宏大,帐篷里坐满了热情的教友,歌声震天响,让人振奋,在美国基督教的号召力果然强大,莎朗修女的感染力非同凡响,她凭借美丽纯洁的外表和声音,款款慰藉着因信仰缺失而苦恼的人,成为这一运动的明星。甘特里在布道场中初见莎朗修女,她的美丽动人让甘特里眼前一亮,不过他试图和莎朗修女搭讪却没有得到回应。
但是在莎朗修女的身上,甘特里似乎看到了商机,这更激起了甘特里征服她的欲望,为了接近她,甘特里决心也加入到莎朗修女的阵营。第二天甘特里又出现在为莎朗修女送行的人群中,这回他自称也是个布道者终于和莎朗修女搭上话了,可是当知道他没有自己的教堂后莎朗修女就一针见血的揭穿他“这次又是什么?教友,酒还是女人?”甘特里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把目标转向了与莎朗同行雷切尔修女,先和她热络起来,套出了不少莎朗修女过往的内幕消息。
甘特里搭上了和莎朗修女同一班的火车,他借詹尼士时讯报记者吉姆·拉法茨采访之名支走比尔·摩根,接着用道听途说的消息编织的谎言开始和莎朗修女套近乎,凭借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很快涉事未深的莎朗修女就被他的甜言蜜语忽悠的五迷三道的了,甘特里非常善于营造氛围和讲故事,制造风趣和幽默来逗人开心,莎朗修女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上套了。
甘特里目睹了莎朗修女的伶牙俐齿,把纽约警察局的消防长官杰克逊怼的哑口无言,仿佛遇见了救星,他借机虔诚的提出要在她的布道会上致辞的请求,他要谈谈商业中信耶稣的好处,勤奋,实践,带来的经济价值,看到莎朗修女疑惑的眼神,他立刻领悟到忽悠过头了,马上话锋一转,开始卖惨,改称他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发现了一本圣经……。应该说行走江湖的甘特里十分擅长察言观色,揣摩人的心里,见风使舵,投其所好,他利用同情弱者的人类共性心里成功的说服了莎朗修女,把宣扬上帝的平台让给了他这个世俗的投机商贩。
甘特里的宣讲极具蛊惑性,他把虚构的成功归功于耶和华,他的演讲大受欢迎,他使出浑身解数,拿出推销时练就的一身热情、煽动、装B的看家本领,一直说到信教徒们感动的痛哭流涕,连莎朗修女都感动的掉下了眼泪。另一面他的演讲又充满恐吓,憎恨和仇恨,让一些神经脆弱的人因罪恶感而歇斯底里,情绪失控而精神崩溃,甚至跪在地上撕扯自己的衣服。为了抨击无神论者,甘特里甚至把一只大猩猩带到布道场,对无神论进行冷嘲热讽,同样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很多人在布道后重新恢复了信仰。
应该看到莎朗修女与甘特里的布道看上去相似,实则存在着根本性差异。莎朗修女的布道出自信仰,发自肺腑,甘特里的布道表演则是煽动人心的推销和宣传。甘特里曾就学于神学院,但因为诱拐执事的女儿被开除,甘特里说的越是天花乱坠,离信仰也就越远。其实这点莎朗修女,她的经纪人比尔和记者甘特里都非常清楚。莎朗修女对甘特里说:“神选中了我,而我选中了你。我与你的差异在于,我是真的相信,但你不是。”言下之意,莎朗只是利用他推销的能力来让民众恢复信仰以此得到拯救。这就够了,至于他是不是真的信仰并不重要。但是反过来甘特里又何尝不是利用莎朗的布道来捞金呢?更何况他还有更邪恶的念头和想法。甘特里对莎朗修女的突然一吻充满贪欲和邪恶,记者拉法茨最先看破甘特里是个伪善的布道者,看透甘特里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拉法茨称甘特里就像马戏团里面成功的小丑,这比喻简直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准确极了。愤怒的比尔·摩根则斥责甘特里是个粗鲁、庸俗的故弄玄虚的骗子,他的言词都是垃圾。
在詹尼士市,面对教堂委员会主席乔治·巴比特和他的成员们,甘特里夸夸其谈,再次成功的说服了教堂委员会成员同意以信仰复兴的名义开展活动来敛财,让神圣的宗教进入了商业化运作模式,成为了赚钱的机器,不过也有反对的声音,加里森牧师就持反对意见“宗教不是生意,复兴更不是宗教信仰”。要说这个甘特里绝对是骗子中的高手,他居然敢忽悠科班出身的传教士,不能不让人暗自佩服,只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多行不义必自毙,到头来身败名裂,自取其辱。
詹尼士时讯报记者吉姆·拉法茨的一篇文章把信仰复兴的骗局揭露的体无完肤,控告他们假借上帝之口,替代上帝说话,所谓布道就是魔术,蛊惑民心的杂耍,让好人充满罪恶感,而坏人感觉良好,教堂委员会滥用筹集资金。在时讯报社的唇枪舌战中,甘特里最后的绝地反击让拉法茨败下阵来,而莎朗修女反败为胜,还争取到了用报社的电台布道,传播福音的机会,真的是大获全胜。莎朗修女兴奋的难以自制,不断的亲吻甘特里,这又一次给了他非分之想和可乘之机,甘特里以在海边建立教堂为由头,说服了莎朗和他一起赚钱,很快,单纯天真的莎朗就不可自持的爱上了他,甚至为他献上了本应该献给上帝的身体,终于如愿以偿得手了。
甘特里极具煽动性的现场演说成功的鼓动起市民的仇恨而付诸于行动,他们在甘特里的带领下捣毁酒吧和妓院,民意不可违,警察袖手旁观,甚至保驾护航,这时候的甘特里像极了纳粹德国水晶之夜时的希特勒,只是甘特里无意间遇到了妓女露露·班丝,露露见到甘特里后的开怀大笑让做贼心虚的甘特里心里发毛,后背发凉,他急忙向警察局长提出释放这些妓女,拉法茨在一旁默默的注视着这一切,暗自发笑。
就在甘特里春风得意的时候,露露给他打去了电话,约他来家里幽会。尽管甘特里百般小心翼翼,没有停留多久就离开了,但还是把人拍了照,以此勒索两万五千元,还要莎朗修女亲自送去。露露的敲诈勒索撕开甘特里伪君子的面纱,露出流氓的真面目。让莎朗修女想不到的是露露一脚踢飞了眼前的两万五千元,仰天大笑。很快各大报纸就刊发了甘特里的丑闻,配发了这些照片。时讯报老板埃丁顿拿着别家的报纸来找拉法茨问责,拉法茨承认他是第一个收到露露照片的人,但被他拒绝了,不落井下石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基本道德。
一群人砸了莎朗修女和甘特里的场子,露露本来很开心,看到甘特里满身污浊时于心不忍,逃离了现场,随后赶到露露住处的甘特里正好赶上皮条客在殴打露露,甘特里赶走了皮条客,救下了露露。声名狼藉的甘特里酒后吐真言,一语道破人们信奉基督教,信奉上帝,来听莎朗修女布道的真实原因“害怕疾病的人们,或者是贫穷,或者是太富有,或者是战争前后的人,祈祷是我知道的最廉价最上等的药,因此莎朗就是他们的良药。”这话别人信也就罢了,莎朗修女自己却深信不疑,她居然靠祈祷让一个后天致聋的人当场听见了声音,这让莎朗修女更加相信自己具有超能力,能够代表上帝的旨意。在随之而来的一场意外大火中,她不顾死活阻止人们逃生,想用意念和信仰来抵抗火灾。俗话说水火无情,熊熊燃烧的大火可不管你是上帝还是耶稣,通通被它吞噬,虔诚的莎朗修女也成为了上帝的殉葬品。
《孽海痴魂》虽然有个煽动荷尔蒙的名字,其实讲述的只是一个推销员变身为传教士的故事:在美国二十年代兴起的信仰复兴运动中,落魄潦倒的推销员甘特里无意中发现自己具有传教的天赋,为了追到复兴运动里的一个美女,也为了摆脱经济上的窘境,他欣然加入到这场运动中。从推销到传教,从凡人到“圣徒”,从沦陷到救赎,甘特里几经周折、回到原点,却经历了人生中最深刻的思想变化。显然,这一银幕形象正是导演布鲁克斯对现代人信仰问题进行思考的浓缩。所以,本片以甘特里成功变成这场运动的super star为分水岭,前半部分着重讲述灵与欲的冲突;后半部分端在展现圣与凡的界限。
导演理查德•布鲁克斯相当热衷编剧,更热衷把文学作品搬上银幕。《孽海痴魂》亦是他根据美国二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小说家辛克莱•刘易斯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布鲁克斯用影像的写实风格来代替原著中的报告文学风格,很好的诠释甚至超越了原著。所以,与其他文学改编电影不同,如果看过此片,大可不必再去翻那个过气小说家的作品了。
灵与欲
圣诞前夜。电影在酒鬼淫荡的笑声中幕启,我们看到本片第一个镜头,那是表现耶稣降生在马槽里的一个饰品的特写;同时,我们也听到本片第一句台词,那是甘特里给醉鬼讲的黄段子。
耶稣与黄段子,似乎印证了甘特里接下来要面临的问题:灵与欲。甘特里甫一出场,就证明他属“欲”而非属“灵”。他巧舌如簧,能说会唱,对《圣经》文本亦可谓烂熟于胸,但这些却并不能掩盖他真正想要的东西:金钱和美色。在酒馆中,甘特里展示了他热情、流畅、看上去很美的语言天赋。他说动了酒鬼们为前来化缘的修女解囊一二,又用漂亮的说辞把女酒客领到破旧的小旅馆和他共度春宵。当然,舌头不能当钱花,第二天,不名一文的甘特里没钱付小费给服务生。他甚至对那位女客连声招呼也不打就匆忙离开,只用口红在镜子上写下“圣诞快乐”,像一切不辞而别的男人对女人常做的事。在路上,饥肠辘辘的甘特里走进一座乡村教堂,带头唱起了圣歌,还给牧师大段引用《圣经》。这既说明他对《圣经》相当熟悉,亦赢得了牧师的好感,获美餐一顿。用貌似属灵的行为来换得欲望之满足,导演已经把甘特里这类人的行为方式展现的一览无余。
所以,甘特里在片中隐喻着“欲”,而“欲”是最基本的人性。与之相对应的,是雪伦所隐喻的灵性或曰神性。此二人之间的故事,颇能展现灵与欲的张力。导演亦非单纯表现甘特里如何追求雪伦,而是购置了一个有趣的修辞:雪伦的布道与甘特里的推销,其异同分别在哪里?
雪伦的信仰复兴运动,是基督徒用虔诚的表演、诉说、引导等方式来触发人内心对宗教的渴慕,从而继续信仰上帝。雪伦凭借美丽纯洁的外表和声音,款款慰藉着因信仰缺失而苦恼的人,成为这一运动的明星。甘特里在布道场中初见雪伦,惊为天人,顿时坠入欲河。为了得到她,甘特里决心也加入到雪伦的阵营。
从推销员变身为传教士,甘特里这个转身可谓华丽。他再次拿出推销时练就的一身热情、煽动、装13的看家本领,一直说到信众们感动的痛哭流涕,甚至跪在地上撕扯自己的衣服。为了打击无神论者,甘特里甚至把一只大猩猩带到布道场,对无神论进行冷嘲热讽,同样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很多人在布道后重新恢复了信仰。
需要指出的正是这一点:雪伦与甘特里看上去相似的布道,有着根本差异。雪伦的布道的确源于信仰,但甘特里的表演则是煽动人心的推销和宣传。甘特里曾就学于神学院,但因为诱拐执事的女儿被开除。甘特里说的越是天花乱坠,离信仰也就越远。这一点,雪伦、雪伦的经纪人比尔和甘特里本人都清楚。雪伦对甘特里说:“神选中了我,而我选中了你。我与你的差异在于,我是真的相信,但你不是。”言下之意,雪伦只是利用他推销的能力来让民众恢复信仰以此得到拯救。这就够了,至于他是不是真的信仰并不重要。随行采访的记者吉姆甚至称他为布道场上“最佳且最成功的小丑。”
而甘特里亦全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他,他要的是借此成功并搞到雪伦。所以,在一次激情洋溢的布道结束后,甘特里多少沉浸在自己营造出的宗教气氛中,他对吉姆说“那一刻我觉得能爱世上所有的人。”而吉姆一语道破天机:“特别是爱那个女孩吧。”甘特里放声大笑,点头承认。所以,甘特里在灵与欲的冲突上,毫无疑问站在了欲望一边。当运动在席纳斯城一炮走红后,甘特里终于如愿以偿的在十字架下面引诱了雪伦。
到这里,问题由隐而显。一方面,雪伦仍然是属灵的,即使她委身甘特里,也难以否定她对宗教的虔敬,尤其她花了十年工夫只为拥有一所教堂;另一方面,我们又眼见布道和推销的区别渐小甚至趋于零,但看运动蔓延到席纳斯城时,从头至尾都散发着金钱、私利、娱乐的味道:甘特里成名了,席纳斯的教堂执事们不会失业了,老百姓也乐于看到吹吹打打、宛如马戏团花车游行一般的宗教嘉年华。
这正是布鲁克斯的现实主义尖锐之处。他褒扬雪伦的可贵,但对复兴运动之“推销”本质的剖析也绝不手软。一个推销员能够成功登顶传教事业的巅峰,除了说明此传教的虚假还能说明什么?所以,布鲁克斯隐含的告诫是,信仰是纯粹个人的内心的事情,那些打着神之使者旗号的人都是骗子。
圣与凡
大约是雪伦的扮演者简•西蒙斯的成功演绎,我越看越觉得她活脱脱一个二十世纪的圣女贞德。此话怎讲?雪伦和贞德一样,都认为自己得到神的指引,却都无法证明这一点,二人结局亦竟然同样化身火海。
早在雪伦与甘特里相识之时,她就自称“接受了神的指引”。随着复兴运动的水涨船高,她越发认为自己是上帝的使者,不仅能指引负罪的人走向拯救,甚至能够真正治愈病人。在片尾,雪伦就让一个聋子复聪。相信自己能创造神迹,是雪伦和贞德的共同特征。既然贞德可称圣女,雪伦又何妨以圣女来定义?
同样,甘特里的名字亦风生水起,从不名一文的推销员真的做到了“有十四州的人直呼我的名字”。他在席纳斯城体育场演讲时,导演适时使用了仰角拍摄,甘特里俨然一个邪教头子。他随之掀起市民久违的宗教仇恨,簇拥着他去捣毁那些有罪的地方如酒馆、妓院。似乎早已忘记了他也曾是酒馆赊酒的常客,更曾经抛弃过他在堪萨斯神学院诱拐的那个叫做露露的女子。于是,大批信众唱着中世纪十字军出征的战曲《前进吧,基督战士!》,狂热不减当年,更不吝以道德之名义行残忍之事,他们手持棍棒捣毁酒馆,毫不留情的逮捕妓女。分明忘记了基督的教导是宽容。
就这样,雪伦和甘特里被大众舆论塑造成在世圣人、道德楷模、信仰标杆。他俩亦越发像宗教界的金童玉女,每日布道归来,就相互鼓励,眉目传情。听到广播里传来的自己的演讲,真仿佛是耶稣的玉音放送。布鲁克斯着力渲染这一点,很明显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凡人信仰的界限何在?凡人有资格去做以及能做圣人吗?
就甘特里而言,他的名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早年诱拐而又抛弃的女子露露恰在席纳斯城当妓女。甘特里带领狂热的信众砸妓院时,露露与他再次四目相对。伤心欲绝但仍然爱他的露露由爱生恨,更想揭穿他假道学的面孔,于是精心设下陷阱。她一面约甘特里与她见面叙旧,让心怀亏欠的甘特里吻了她;一面让人偷拍下此场景。露露本意并非讹诈,而是泄愤,最终将这些照片公之于众。于是甘特里重演了欧洲天主教会由盛到衰的历史——曾被认为充当上帝代言人的教皇主教们原来都是《十日谈》中的淫棍而已。可想而知,笼罩在他身上的光环迅速消失,代之以飞掷的鸡蛋、菜叶、垃圾以及“伪君子”的称呼,甘特里不避羞辱,任凭垃圾落满全身,这是全片最令人惊愕的一幕。经此变故,甘特里猛然意识到自己的凡人本色。
就雪伦而言,她注定渐行渐远,迷失在圣女贞德式的自我信仰中。于是,她作为凡人的欲望势必被压抑,她希望做到的竟然是上帝才能做的事情。《圣经》中记载着耶稣霎那治愈麻风病人的神迹,而雪伦在她最后一次布道中,也创造了用祈祷让聋子复聪的奇迹。在这里,我并不想追究这个聋子是不是一个托,但必须要说明《圣经》里记载的神迹在基督教语境中只能由耶稣来做,凡人没有资格。雪伦所做的事情,其实僭越了神的权力,这已经不是基督教,而是异端。
甘特里曾说:“人们不喜欢神如凡人。”这句台词貌似是说“神也是凡人”,也颇让人想起28年后马丁•西科塞斯那部《基督的最后诱惑》。其实不然,甘特里是在讽刺大众。因为圣与凡不能混淆,只有愚众才相信基督之后还能亲眼见到圣人。
在布鲁克斯的镜头下,原本结成的同盟顿时瓦解。再次回到凡人世界的甘特里和以圣女自居的雪伦终于分道扬镳。在最后一次布道之前,甘特里最后恳请雪伦与他远走高飞,改名易姓,结婚生娃。雪伦当然没有答应,这是意料之中。因此,导演在影片后半部分聚焦信仰的界限,即凡人的信仰即使再虔诚,也不能僭越神权。
罪与罚
五十年代的布鲁克斯,正处在拍摄写实风格电影的高峰期。所谓写实,并非中学课本里教条式现实主义那种对观念的图解,而是通过戏剧化的情节来探讨社会问题,其解答淫浸了布鲁克斯的意图。正如本片,甘特里和雪伦分别走了两条路,结局自然不同。
甘特里从“圣人”变成“伪君子”,其实他备感解脱。尽管露露让他身败名裂,但他仍找到露露致歉,二人相拥在一起。可以说,重新成为凡人昭示着甘特里的最终救赎。他往昔的欲望和罪过,也一并被荡涤。影片最后,甘特里与吉姆的对话无疑证明了这点,甘特里说:“我觉得人生有起有落,有罪过有救赎,尽力而为,其余的交给主。”吉姆问:“那么你相信主?”甘特里说“是的,偶尔屈膝一下有什么错?祷告是最好的良药。”从此,甘特里不再是一个骗子,也不再是一个推销信仰的蛊惑者,更不是圣人。他开始相信上帝,不再是欲望的代表;但也不会僭执圣人的权杖,因此拒绝狂热。
雪伦的结局是悲剧还是救赎?应属见仁见智。最后一次布道时,一个烟头突然引发大火。刚才还把雪伦当圣女的信众惊叫着四散逃命,雪伦没有,她相信上帝会护佑大家,相信自己的能力。很遗憾,她最终博得与贞德同样的结局。而她苦心经营了十年的教堂也彻底焚毁,唯留十字架在黑夜熊熊燃烧。布鲁克斯在本片中多次拍摄十字架,唯此场景的十字架最为惊悚骇人,让人一霎那真觉得这场火是传说中的地狱火。第二天,人们只找到雪伦残损的《圣经》。我认为,对已经疯魔的她而言,走向死亡(成圣)是必然之路,这不是悲剧,而是救赎。
雪伦升天,甘特里在人间。此时导演对信仰的判断已然表达清楚:就灵与欲的层面,信仰属灵,是个人的精神而非推销商品;就圣与凡的层面,信仰自有限度,不能以信仰之名行仇恨之实,亦不能僭越上帝的权力。总而言之,信仰是一个人内心的事情。美国是新教立国,新教与天主教最大的不同,简言之,是新教认为内心的虔诚足矣,而天主教必须承认罗马教廷和教会的指引。显然,布鲁克斯维护的是新教立场。
书与影
《孽海痴魂》一片,是布鲁克斯改编美国作家刘易斯的同名小说。这位刘易斯在今天恐怕只有专修英美文学专业的人才知道是谁,但在二三十年代,他可谓红遍密西西比河南北,因为他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刘易斯以纪实性著称,语言风格颇似报告文学。如刘易斯笔下的《孽海痴魂》,是一部揭露“信仰复兴运动”虚假本质的小说。打个不算恰当的比方,就像今天一部揭露传(我很敏感)销的报告文学。而布鲁克斯将此片搬上银幕的1960年,刘易斯已过气,那么他改编这部作品的动机何在?
除去美国根深蒂固的新教背景,除去二战后美国遭遇的精神危机,布鲁克斯最大的动机是因为他也是一个以写实性著称的导演。与片中的记者吉姆相似,布鲁克斯年轻时也曾当过新闻记者,后来改行当编剧,1950年始执导筒。所以,他选择刘易斯的最直接原因,是两人在写实风格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当然,本片与原著最大的不同就是甘特里形象的变化。书中的甘特里从头至尾都是无赖,而电影中的甘特里则经历了重重事件后,为凡人在凡间的信仰找到了恰当位置。
不过,布鲁克斯亦与刘易斯不同。布鲁克斯喜欢编剧,也喜欢直接把舞台剧搬上银幕,故其作品在写实性外又具有舞台剧的特点。如本片,对白很长;演员更像是在演话剧;最重要的情节几乎都发生在室内,如帐篷里的布道、报社里的唇枪舌战、火车里的调虎离山等等。过多的室内戏也凸显出导演对舞台感的极好把握。不仅本片如此,布鲁克斯其他有名的作品如《咬紧子弹》、《职业大盗》都是他自己编剧;而《朱门巧妇》、《青春浪子》则是改编自美国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姆斯的同名作品,这位大师就是大名鼎鼎的《欲望号街车》的作者。
这样一位喜欢写剧本,也喜欢改编剧本的导演,荣膺奥斯卡最佳编剧奖是众望所归。不错,《孽海痴魂》一片为他赢得一生中唯一一次奥斯卡奖。很遗憾,布鲁克斯总为他人作嫁衣裳,他电影中男女主角被奥斯卡提名甚至获奖都是常事,如本片男主角兰卡斯特凭此角色抱得金人归,《朱门巧妇》则为保罗•纽曼赢得了第一次最佳男主角提名。
《孽海痴魂》的中文名翻译的十分露骨,其实片中热吻不过只有两次。当时的美国远非今日这般开放,当然更重要的或许是因为女主角简•西蒙斯恰好就是布鲁克斯之娇妻,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英国人西蒙斯十五岁甫一出道,就以清纯凄美的形象惊艳影坛。1950年她与另一巨星史都华结婚并进入好莱坞。十年之痒,二人劳燕分飞。恰在《孽海痴魂》上映这年,西蒙斯与布鲁克斯结婚,两人相伴直到今天。
男主角兰卡斯特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无疑是他略带朗诵感的说话方式和开怀大笑。甘特里从原著的反面人物,变成一个正面人物,要归功于兰卡斯特的招牌式大笑。即使在本片最后,当比尔希望他能留下来继续复兴运动时,他仍然笑着引用《圣经》中使徒保罗的话拒绝了比尔的提议,从此飘然而去,不知所踪。
甘特里在片中一共发表了四次关于“爱是清晨和黄昏的星辰”的演讲,前两次为了泡美眉,第三次为了哄信众,只有片尾最后一次不是耍嘴皮子,他只想说,对凡人而言,所谓信仰,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