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部片子英国人并没有故意想要:“让全世界都理解并且爱上英国。”出于日不落帝国傲慢的自信,认为自己的常识全世界人都应该清楚。当然不清楚的话,他们也傲娇到不愿解释。 片名来自英国的第二国歌land of hope and glory 荣耀与光荣的土地,经常作为丘吉尔的出场自带BGM。故事很简单,就是是编剧兼导演写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不吹不捧,英国人在自己希望与荣耀的土地上,为小事而哭泣,对灾难以微笑。可以说:不爱比利的就不懂英国人。 开篇对1939年9月3日的描述是:一个如此美丽的天气开始打仗真是太棒了!注意,用的是fantastic,奇幻一样棒!一开站就注意到天气,整篇讨论家庭、友谊、爱情、成长、死亡、音乐、教育……各种问题都谈到了,展现的是整个国家民族的战时状态。并没有好好打仗,刻意描画战争的场面,而是详细特写生活进行中各种鸡飞狗跳的细节,台词居然都敢感谢阿道夫了!简直就是儿戏国际公认政治正确。但讲清楚有关战争中一切,反思了一切,甚至还有人类的美。 46分开始接近一分钟的史诗般壮丽长镜头:油画一般的夕阳下的光线下面邮差往斜着的红色邮筒里面送信,有人在帮助抬伤员,哭泣的老妇人,从废墟中找到亲人的照片邻居,男孩子排成队走在小山一般的废墟上探险。伴奏是肖邦的前奏曲op28-4,来自母亲在爆炸中受伤的手弹奏的“老弗雷得”(不叫肖邦就算了,弗得里克都舍不得叫全了)。没有出现那张著名的海报,我一个外国人也知道,这就是画面版的:keep carm and carry on
评论不多写了,前面的评论很多也很好,只记三个让人莞尔的小细节好了:
小男孩加入另外一群十来岁小孩组成的小黑帮,有一个资格考试,老大问他会什么骂人的话,他把自己早上听来的唯一一句脏话说了出来:fuck。结果所有小男孩“呜”地倒吸一口冷气,对他说,这是最严肃的词,我们只有在最重大的场合才用它。
小男孩抱着五六岁的妹妹在钥匙孔看姐姐和大兵做爱,小妹妹说,他们不停变来变去,肯定是不会做。小男孩反驳。小妹妹说,她看到爸爸妈妈做事的时候,总是妈妈躺在下面不动,不会总换来换去,那才说明他们会做了。
小男孩的外公是个老男孩,暴躁而可爱,他一边打棒球一边对小男孩说:你知道你外婆为什么给她的四个女儿起名希望、优雅、信仰和慈善吗?因为她觉得那是四种我没有的美德。
谁都不愿意自己儿时的记忆里只有沉重的书包和训导
主任的戒尺,最好是能遇到长着对铜铃眼的外星人。
没有的话,偷地瓜的经历也可被发掘出来作为茶余饭
后的谈资。本片的主人公——小比利碰上了二次世界
大战,这个伦敦男孩真够幸运的!于是空袭警报代替
了下课铃声,孩子们不得不带上防毒面具背诵乘法口
诀表。当然也免不了悲惨事件的发生,小男孩的家在
战乱中毁于大火。犯愁的母亲为全家的口粮担忧,急
得直掉眼泪;小比利亦哭,为烧焦的玩具兵哀号。好
心的邻居伸出了援手,外公也将一家四口接去同住,
德国人的“礼物”——炸弹更是把吃不完的鱼儿给送
上了岸。暑假过完又是长假,全因校舍光荣中弹。不
一样的童年令苦难的日子也大有乐趣。
片名来自英国的第二国歌land of hope and glory 荣耀与光荣的土地,经常作为丘吉尔的出场自带BGM。故事很简单,就是是编剧兼导演写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不吹不捧,英国人在自己希望与荣耀的土地上,为小事而哭泣,对灾难以微笑。可以说:不爱比利的就不懂英国人。
开篇对1939年9月3日的描述是:一个如此美丽的天气开始打仗真是太棒了!注意,用的是fantastic,奇幻一样棒!一开站就注意到天气,整篇讨论家庭、友谊、爱情、成长、死亡、音乐、教育……各种问题都谈到了,展现的是整个国家民族的战时状态。并没有好好打仗,刻意描画战争的场面,而是详细特写生活进行中各种鸡飞狗跳的细节,台词居然都敢感谢阿道夫了!简直就是儿戏国际公认政治正确。但讲清楚有关战争中一切,反思了一切,甚至还有人类的美。
46分开始接近一分钟的史诗般壮丽长镜头:油画一般的夕阳下的光线下面邮差往斜着的红色邮筒里面送信,有人在帮助抬伤员,哭泣的老妇人,从废墟中找到亲人的照片邻居,男孩子排成队走在小山一般的废墟上探险。伴奏是肖邦的前奏曲op28-4,来自母亲在爆炸中受伤的手弹奏的“老弗雷得”(不叫肖邦就算了,弗得里克都舍不得叫全了)。没有出现那张著名的海报,我一个外国人也知道,这就是画面版的:keep carm and carry on
作为英国人一贯来对待诸如母亲去世、房子被烧,战争的态度是:即使在巨大的损失面前,依旧讨厌成为众人眼中以同情目光关注的焦点——从公民到国家,无论如何也要秉持老派资本主义的体面。这是他们的荣耀,他们的glory。在大事面前举重若轻,在小事上小题大作。他们认为前者是理所当然的责任,而后者是出于负责任的见微知著。英国人民对战争反思,对和平的爱,并不是通过体现战争的残酷来的。他们是思考这些战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原因,并且深究自己面对战争时候的姿态。
所以英国的《荣耀与希望》比的法国《美丽人生》更为高明而含蓄,比德国《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坦荡而含蓄,比中国《红星闪闪》幸运而含蓄。只是方式太含蓄了——核心主题贯穿在自始至终反复出现的黄玫瑰上。这对于没有英国人园艺闲情的基础的人,是看不到的。
开篇第一个镜头
对德国宣战
外公的总结
一般黄玫瑰是用来代表友谊和激情(devotion)的花语的,而英国人认为被地球上众所周知:世界排第一的花是玫瑰花,而最著名的玫瑰是他们在二战结束后英国培育出的“和平”。
在从头到尾反复暗示的核心是“和平。”
而这样如此含蓄的情节还要有意无意地掩埋在柴米油盐和田园风光的生活日常中,自然表面上看起来就显得太过寡淡不够深沉。所以也就不奇怪在奥斯卡输给了末代皇帝这样的扯淡黑暗版同人电影。
比利母亲的名字是优雅,她的姐妹们分别叫仁慈,信仰,希望。外祖父说是外祖母说他欠缺的品质。而祖父有四个女儿拿来干啥?弦乐四重奏啊!这是英式幽默黑自己,也是在委婉说英国人毕身追求有的四种品质,在一起升华成的艺术。
虽然我是中国人,我还是要说,论审美与境界,美国人在英国面前,真的还是差太远了。
影片的结尾处,孩子们欢呼着,大呼“感谢阿道夫”。恩,这是二战时期的英国孩子,阿道夫希特勒是他们的死敌,这才刚刚遭遇了炸弹- - - - - - 可是,你也不能怪他们,炸弹炸掉的是学校的房子! 由此,可以不再上课,继续回乡下爷爷家摸鱼抓虾去了,难怪比利感慨道“我这一生,从未像那一刻这么幸福过”。
战争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可怕,可恶,可恨,可是未必一无是处。就像奥运会貌似应该举国欢庆,可总有人怎么也欢乐不起来――― 如果因为鸟巢拆了你的房子,如果你老婆临产,汽车却今天不能上路,如果那些几百亿几千亿的经费本应该用在更有用的地方―――如果――。
鹦鹉台风入侵的大雨清晨,是适合看本片的日子。因为天气有点小阴暗,因为心情有点小郁闷,所以看着比利在战争废墟里乱砸玻璃,真是让人开怀的事情。
我喜欢这样的电影,没有大牌演员,没有狗血主题,没有意料之外,没有辉煌壮丽,一切仿佛如同邻居的身边事―― 战争,离别,炸弹,爱情,即便是这样的词语都没有组合出史诗来。比利的父亲一时冲动去参军,比利的母亲有点小小动摇,与邻居有点小小暧昧,比利的姐姐与当兵的有点小小的纠缠,出了点小小的意外,隔壁邻居有人被炸死,但也看不出有太多的愤怒和悲苦,生活有点贫穷,可是大家还是拿出简单茶具喝下午茶。
生活愈见艰难,纯真愈显可贵,所以在战争和炸弹中间,那些没有被卷入战争洪流中的生活惬意之处,愈让人心动。
午夜的轰炸,不过是场焰火。被击落的德军俘虏,还要注意不要踩到菜园里的甘蓝菜。充满危险物的汽艇,不过是场有趣的表演。海滩旁的炮弹声,不过是个背景乐。
连战争和炸弹,希特勒,都要被感谢,生命中,岂不是太多需要感谢的东西。
感谢奥运会吧,在10年前激发我的热情,10年后又磨灭我的热情。
――――
我必须要感谢大路同学,他不但免费借我好片子看,还用各种办法督促我看完―――
本片,主人公是比利,一切视角都出自于他。比利就是布尔曼导演的化身,这部片子就是根据布尔曼的亲身经历拍出来的,怪不得这么真实。
影片拍得很细腻、自然,只看一次的人体会不到这一点。我做字幕,前后看了不下十遍,还是一点儿都不腻。
补充一些简介里没说的细节,供各位观众品位:
一、影片是由不同的场景组成(小故事),每一个片段都堪称经典。一般观众只注意到这些相对独立的小场景,而忽视了之间的微妙联系,所以建议多看几遍。
二、关于主角。主人公是比利,但是别忘了其他人,这里出现的每一个有名字的角色都是主人公。比如鲍林,那个轰炸中妈妈被炸死了的女孩儿。很多观众把她错认为比利的姐姐多恩,以至于发表影评说比利和姐姐之间关系微妙。鲍林是战争的最典型受害者,她妈妈死了,她游荡在玫瑰山大道……。影片用几个镜头来描写她:
1.她妈妈死了,孩子们只知道传播消息,而她羞于此,如同比利不喜欢他妈妈从去澳大利亚的车站把他拉回来,以及不喜欢邻居在他家被烧毁后的围观一样。
2.她游荡到男孩子的地盘,为了一点首饰而放弃尊严,也许是为生活所迫,也许是因丧失家庭约束而失去信念。
3.比利在向妹妹吹嘘时说他和鲍林有一腿,可惜这只是比利的幻想,他没这胆子,连看都不敢,并且被小宝宝戳穿。
4.比利在女士们挑选更衣时,被女孩子揪住,被当作小偷和小男人又打又亲时,鲍林就在其中。
5.比利家烧掉后,比利在门口哀叹他的铅兵时,安慰他的不是姐姐多恩,而是鲍林。此时,他们才真正同病相怜。你们说,鲍林不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吗?
三、关于片性质。这是一部战争片、儿童片,估计99%的观众都会这么认为。其实它不是,它是生活片,甚至是爱情片,战争只是它的背景。自从国产影片无爱不成戏以来,观众很难接受没有爱情的影片,而这部影片却把爱情巧妙、细腻地隐藏了起来,润物细无声。
1. 最直白的是比利姐姐多恩的爱情:先是对德国飞行员大抛媚眼,再是爱上了法国下士,并未婚先孕,把她老妈折磨得要死。所以说本片中孩子的乖巧程度是和年龄成反比的。
2. 比利妈妈和她丈夫的朋友麦克的旧爱复萌也很巧妙。缠绵又不违反伦理,特别温馨。其中还突出了男女不同的理性与感性的冲突,比如在从海滩回家的路上,优雅回忆用等啊等啊来表明对麦克的期待,而麦克用牺牲自己的感情来成全优雅,让她有更好的生活,这就是男女对至爱的态度,至今仍令人怀念和扼腕。再是麦克送优雅一家回外公那里住,优雅给麦克轻轻地插上一束花,然后说:“要是没有你我该怎么办?”多感性啊!而麦克回:“也许房子不会烧掉”,多理性啊!优雅的笑容一下没了,心里肯定怪麦克这个呆头鹅不会听话。当然,理性的麦克虽然自己的老婆和别人跑了,但是肯定不会乘人之危抢别人的妻子。而且他的理性就是她老婆跑掉的直接原因,因为他心里还有优雅,再加上这个女人们最恨的理性(即不解风情),所以被妻子认为“爱得还不够”(莫莉的留言),典型的老实男人。不说了,再深入我就要成乐嘉了。
3. 还有就是外公乔治的爱情观。影片中成对出现的莫过于老两口,而这老头居然每年都会嚷嚷着为昔日的老情人们祝酒,那个名单哦,长得直让我等少男流口水。而慈祥的外婆在这种时候也忍不住了,先是拔腿就走,后是在教堂里大骂“婊子”。看来,这个外婆才真正厉害,能够把那些情敌统统打翻,把老色鬼抢过来,并把这个老顽固镇住。难怪后来老头说他四个女儿都是没用的饭桶,看来,老太婆在老头眼里还是十分完美的,连四个女儿也没得比。
四、关于角色的连贯性。最突出的就是多恩的恋人:法国小伙子布鲁斯,热情而有幽默感,和古板的英国人明显不同。先是在舞场说破了多恩的假长筒袜,招来一巴掌,居然还娇嗔“兄弟们救我。这个女人打我。”然后是被多恩介绍给老爸时,假装果酱有毒,倒地装死,博全家一笑。第三是在全家庄重地举行年度仪式时,在窗外大肆搞怪。最后是违纪出来找多恩,被任性的多恩一浆打入水底后居然偷偷潜到船的另一边,等多恩急得后悔时再冒回来大捞感情资本。看来只有这个滑头老兄才能镇住任性的姐姐多恩,算是一物降一物了。
五、关于戏中戏。本片小故事颇多,那只是一般的戏中戏。高层次的应该说是那个是非之物——长筒袜和感情之物——板球。
先说长筒袜,显然当时这个属于成人服装,多恩还没有,就画一个在腿上参加舞会,居然被滑头布鲁斯说破,一气之下肯定去搞了一个真的穿上,在多恩和布鲁斯在废墟嘿咻时可以看到。这长筒袜就如同巩俐的胸脯一样惹事,像一个馒头引发了一场血案一样引发了一场战争中的非战争性火灾(这东西会摩擦起电,曾炸翻过医院的高压氧舱)。
再说板球,开始是比利父子俩的感情纽带,父亲给儿子留下的不是什么战争意识和复仇心理,而是这个板球秘笈。谁说壮志凌云的老爸没有凡人的性格呢?后来板球又成为比利老爸和外公和解的钥匙。当然,外公有算计女婿的小心眼在其中。所以,板球是这三代男人的共同情感纽带,而战争是联系那群小孩子们的纽带,一横一纵之间,显出了导演的功力。
六、关于主题。这部片子主题很多:战争、爱情、亲情、娱乐、时代……,还有一个就是教育。学校在片子中成了反面角色,希特勒被孩子们当作救世主。这是什么?战争是灾难?不,对孩子们来说,战争是救赎,战争是快乐。战争把他们从教会学校解放出来,恢复了自然天性。这一点和憨豆先生的关门大作《憨豆先生的假期》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的战争片就如同憨豆假期中那个大导演的奥斯卡片一样,深沉、郁闷、窒息,把观众拖入泥潭。而这部影片就如同憨豆的搞笑DV,把气氛恢复回来,让人们回到自然。孩子们需要教育吗?当然,但不是那种教会式刻板教育,那种学校里,校长和老师就像国王和王后,孩子们就像造反的小奴隶。当外公在车里大骂这该死的教育制度时,我们这些过来人真是心情舒畅啊!感谢布尔曼!让童贞得以实现,让世界不再刻板,让家庭充满温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