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尼古拉·奥拉宁拉里莎·戈卢布金娜BorisZajdenberg谢尔盖·尼科年科弗谢沃洛德·萨纳耶夫弗拉基米尔·萨莫伊洛夫YuriKamornyjValeriNosik米哈伊尔·乌里扬诺夫弗拉德连·达维多夫YevgeniBurenkov谢尔盖·哈钦科弗拉季斯拉夫·斯特尔热利奇克YuriLegkov德米特里·弗兰科BukhutiZakariadzeStanislawJaskiewiczFritzDiez伊沃·加拉尼GerdMichaelHenneber
类型:剧情爱情战争导演:尤里·奥泽洛夫 状态:HD 年份:1970 地区:其它 语言:其它 豆瓣ID:34875366热度:0 ℃ 时间:2023-02-13 13:43:46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苏联还原东线烽火——《解放》五部曲
今天聊聊苏联电影《解放》五部曲。
片名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Огненная дуга / Osvobozhdenie: Ognennaya duga (1970)。
片名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Прорыв / Osvobozhdenie: Proryv / Liberation: Breakthrough (1970)。
片名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Направление главного удара / Osvobozhdenie: Napravlenie glavnogo udara / Wyzwolenie III: Kierunek głównego uderzenia / The Direction of the Main Blow / Befreiung / The Great Battle / Liberation (1971)。
片名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Битва за Берлин /Osvobozhdenie: Bitva za Berlin / Liberation IV: The Battle of Berlin (1971)。
片名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Последний штурм /Osvobozhdenie: Posledniy shturm / Liberation V: The Last Assault (1971)。
在1960年代,苏联政府对西方电影界对于二战东线战场的忽视感到颇为不满。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备受赞誉的《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 ,1962),因此苏联决心弥补这一历史空白,制作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解放》。一方面是纪念那场战争,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向世界展示苏联在二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继史诗巨片《战争与和平》之后,苏联电影界再接再厉,倾力打造了大型历史电影史诗《解放》。这部影片并非单一作品,而是由五部相互关联、各自独立的电影组成,分别是《解放1:炮火弧线》《解放2:突破》《解放3:主攻方向》《解放4:柏林之战》《解放5:最后一击》。
每一部都精心雕琢,深入描绘了苏联红军在东线战场上的英勇抗争,以及他们在战争中所经历的磨难与胜利。
这些影片不仅展现了苏联士兵的坚韧不拔和英勇无畏,也呈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更揭示了战争背后的人性光辉与民族荣耀。
《解放》系列电影以其宏大的叙事、细腻的刻画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们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让我们能够永远铭记那些在战争中付出巨大牺牲的英雄们。
《解放》这五部巨片经过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修复计划(Mosfilm Cinema Concern),迎来了焕然一新的重生。这次数字修复工程,于2020年圆满完成,使得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得以以更为清晰、细腻的面貌重新呈现在观众面前。
经过修复的《解放》系列电影,画面更加清晰,音效更加震撼,对比《自由战士》《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等几部老片,修复版的《解放》观感要好很多。
影片精准忠实地再现了当年战火纷飞的战争场景,每一帧实拍画面都仿佛将观众带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片方在道具筹备上未能觅得真正的德国虎式或豹式坦克,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苏联坦克工厂对一些现有的坦克进行改装,使其在外形上极尽逼真地模仿了纳粹坦克。尽管这些改装坦克在细节上或许难以与真实的纳粹坦克完全吻合,但它们仍在银幕上展现出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在角色塑造方面,影片也力求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在大多数情况下,历史人物都是由来自对应国家的演员出演。不过由于没有美国制片厂的参与,波兰演员斯坦尼斯瓦夫·雅斯基维奇被选中饰演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在影片播放银幕演职员表时,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非苏联演员的名字和他们来自的国家都被一一识别出来。
这部影片在历史还原度上可谓下足了功夫,每一处细节都力求精准,也正因为还原度高,需要观众对二战历史有相当的了解。
否则对于那些对二战历史不太熟悉的观众来说,真的会被虚假宣传误导,误以为美国人真的将国旗插在了德国国会大厦的顶上。
《解放1:炮火弧线》讲述了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
库尔斯克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这场战役发生在1943年7月5日至8月23日之间,地点位于库尔斯克地区。德军计划使用4个集团军,从南北两端自中央夹击,意图合围并歼灭在库尔斯克以西的中央突出部的苏联红军,从而重夺战略主动权。然而,由于苏联红军事先得知了德军的进攻计划,并建立了三道纵深梯次防御线,以及部署了庞大的兵力,德军的进攻步调缓慢且付出了惨重的伤亡。
库尔斯克战役不仅是德军在苏德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战略性大规模进攻,而且也是整个战争的分水岭。战役之前,德军还掌握着有限的战略主动权,能够自主选择发动战略进攻的时间和地点。然而,战役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被迫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苏联红军则借此机会开始了收复国土的大规模进攻。
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双方共投入了超过150万名士兵,空军部队参战飞机超过了5000架,坦克数量近8000辆,创下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和最大规模单日空战的纪录。尽管苏联红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损失了80多万兵力和3千多辆坦克,但他们的胜利使他们从此获得了战场的主动权。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的失利使他们永久性地丧失了战场主动权,此后再也无法对苏联红军产生致命威胁。
库尔斯克战役标志着德军在东线战场的彻底失败,也为苏联红军最终赢得战争奠定了基础。
《解放2:突破》讲述了1943年后半期的二战大事件。
盟军在西西里岛的登陆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行动。
战役开始时,英军和美军分别从西西里岛的东南部和西北部发起了登陆行动。英国第8集团军由蒙哥马利指挥,从岛的东南部登陆并向墨西拿推进;而美军第7集团军则在巴顿的指挥下,从岛的西南部登陆,意图将敌军一分为二。盟军的这次登陆行动经过精心策划,利用了天气和战术的突然性,成功地突破了德意军的防线。
在登陆之前,盟军还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战役欺骗行动,通过将一个假扮成高级参谋的尸体漂浮到西班牙,使德军误判了盟军的登陆方向。这一行动成功地吸引了德军的主力,使其将重兵部署在错误的方向,从而为盟军的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夺取制空权,盟军起飞了大量飞机对西西里岛上的敌人阵地进行了地毯式的轰炸,为登陆行动提供了有力的空中支援。在登陆后,盟军还迅速在西西里岛与北非之间的班泰雷利亚岛屿展开行动,俘虏了大量意军士兵。
经过激烈的战斗,盟军最终成功夺取了西西里岛,不仅实现了对意大利的直接进攻跳板,而且在政治上强烈震撼了已经动摇的意大利政府,导致墨索里尼垮台和意大利投降。这场战役的胜利为盟军打开了从南部登陆欧洲的大门,并对整个战争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中,希特勒决定营救墨索里尼,主要是因为他意识到墨索里尼的政治幻梦对德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意大利的败落和墨索里尼的困境,使德国在战争中的处境变得更加困难。
当时,墨索里尼被意大利军方关押在大萨索山上。为了营救他,德国制定了名为“橡树行动”的救援计划。德军无线电侦测部门发现了墨索里尼可能被关押的地点,并选择了使用滑翔机进行机降,因为大萨索山海拔高、空气稀薄,不利于伞降。最终,斯科尔兹尼上尉被选为执行此次行动的负责人。
这次营救行动的成功,进一步加深了德国与意大利之间的联盟关系。希特勒将意大利更紧密地绑在了德国的战车上,使两国在二战中的命运更加紧密相连。然而,这种紧密的联盟关系并没有改变战争的整体形势,随着战争的深入,德国和意大利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苏联解放基辅的故事发生在1943年11月3日至11月6日,是苏联红军在东线战场上取得的重要胜利之一。基辅是乌克兰的首都和重要城市,自1941年起被纳粹德国占领,成为了苏联红军解放的重要目标。
苏联红军在解放基辅的行动代号为“基辅攻势”,在经过激烈的战斗后,最终于1943年11月6日成功解放了基辅。这次胜利对于苏联红军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和象征意义,标志着他们开始向西线推进,逐渐将纳粹德军赶出苏联境内。
基辅的解放也给了苏联人民以希望和信心,激励他们继续为保卫祖国、消灭法西斯侵略势力而奋斗。这场战役虽然在纳粹德军撤退时基础受到了严重破坏,但对于苏联人民来说,基辅的解放是一次具有重要历史纪念意义的事件。
二战中的德黑兰会议是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美英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东西方配合对德作战问题,并涉及分割德国、建立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巴尔干、法国、远东、芬兰以及波兰疆界等问题。
在会议中,三国首脑达成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决议,即进攻西欧的“霸王”战役和进攻法国南部的战役于1944年5月同时发动,登陆兵力达100万人。苏联则承诺在同一时间向德军进攻,以配合盟军西线的行动。这个决议在后来得到了落实,盟军于1944年6月6日在诺曼底登陆,成功开辟了第二战场。此外,苏联在1944年6月22日发动了白俄罗斯战役,也体现了其在配合盟军行动方面的决心。
会议还发表了《德黑兰宣言》,宣言宣布三国就消灭德军的计划达成了协议,并将协力在战后创造和平。这份宣言展示了三国在战争中的团结和对和平的共同追求。
德黑兰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它解决了美英苏三大国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主要矛盾和分歧,增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巩固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与合作。这次会议不仅加速了战争的进程,也为盟国今后解决其他各种问题和合作重建战后世界和平奠定了基础。
《解放3:主攻方向》关于苏军在白俄罗斯的作战。
十次斯大林突击,是对1944年苏军战略总攻的一种概括,十次突击解放了几乎全部沦陷国土,把战场推到了国境之外,苏德战线由4450公里缩短到2250公里;德军共损失160 万兵力、坦克和自行火炮6700 辆、火炮和迫击炮2.8 万门、飞机1.2 万架;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先后退出战争。从五十年代末起,苏联有关著作一般不再使用十次突击的提法,而以51个战略性关键战役代之。
苏联红军在白俄罗斯的作战开始于1944年,作为苏联对德军十次打击中的第五次。在二战后期,苏联人在白俄罗斯的作战是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篇章。这次战役是苏联红军对德军进行的一系列打击中的一次关键行动,对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苏联红军使用了大量的火炮、坦克和作战飞机,采取了两侧平行追击结合正面追击的战略,深远纵深合围德军重兵集团。这次战役中,苏联红军的航空兵出动了大量飞机,为地面部队提供了强有力的空中支援。
在战役过程中,苏联红军在多个地段同时突破德军的防御,成功合围和歼灭了德军在维捷布斯克和博布鲁伊斯克等地的翼侧集团。随后,苏联红军继续向明斯克方向实施向心突击,进一步扩大了战果。这场战役中,苏联红军展现出了出色的战斗能力和组织能力,有效地协调了不同兵种之间的合作,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术。
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的“刺杀希特勒”事件在第三集也就16分钟的篇幅。
二战后期,即1944年7月20日,德国国内爆发了一场针对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刺杀行动,即“7·20事件”,史称“瓦尔基里行动”(Operation Valkyrie)。这次行动是由一批反对希特勒统治的德国军官和政界人士策划并实施的,旨在推翻纳粹政权,结束战争,并为德国寻求一条和平之路。
在事件当天,即1944年7月20日,密谋集团的核心成员克劳斯·格拉夫·冯·施陶芬贝格上校利用参加高级统帅部军事会议的机会,将一枚定时炸弹放置在希特勒的会议室。然而,由于一系列意外因素,如会议时间的提前和炸弹数量的减少,炸弹爆炸的威力被大大削弱,希特勒仅受轻伤,而施陶芬贝格则趁乱逃离现场。
事件发生后,纳粹党卫军迅速展开对参与者的清算,大量军官被逮捕和处决。斯陶芬贝格等人被捕并遭严刑拷打。希特勒亲自主持了对参与者的审判,并迅速处决了包括斯陶芬贝格在内的许多密谋者。此次行动失败后,纳粹政权对德国军政界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恐怖镇压,成千上万的人遭到逮捕、审讯和处决,甚至牵连到了他们的家人和朋友。
这次事件对德国战争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加速了纳粹政权的崩溃,也为二战的结束埋下了伏笔。
《解放4:柏林之战》中,苏军开始进攻柏林,斯大林与其他盟国进行谈判。
《解放5:最后一击》讲述了最终占领柏林的欢乐和悲剧。
柏林战役,也被称为柏林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苏军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战役自1945年4月16日开始,至5月9日德军投降结束,历时近一个月。
在战役开始之前,苏军集中了白俄罗斯第1、2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等大量兵力,共计250万部队,配备有大量的飞机、火炮、坦克等武器装备。他们的目标是对抗德军的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总计约80万人。
战役过程中,苏军先后突破了奥得河、尼斯河防线,对柏林形成了包围。在对柏林的强攻中,苏军采取了多路向中心突击的战术,经过激烈的巷战,于4月27日成功突入柏林中心区。29日,苏军开始强攻国会大厦,而希特勒在30日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5月2日,柏林的卫戍司令H.魏德林将军率部投降,标志着柏林战役的结束。在战役的最后阶段,1945年5月9日,德军统帅部代表W.凯特尔元帅在柏林签署了向苏军和盟国远征军无条件投降书。
俄罗斯莫斯科无名烈士墓前的大理石墓碑上面镌刻着两行文字:Имя твоё неизвестно. Подвиг твой бессмертен。意思是“你的名字不闻于世,你的功勋永垂不朽”。
简短的文字承载着无尽的敬意与哀思。先烈们他们的名字或许并未被世人广为传颂,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却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我们要铭记烈士们的牺牲和付出,勿忘历史,缅怀先烈。向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精准再现东线史实,
警醒观众辨识历史。
熬过了双方都宣称胜利的库尔斯克会战。苏军取得战略主动权,开始主动出击,小胡子突然发现后院起火,意大利发生政变,以前的导师,如今的手下墨索里尼被软禁在阿尔卑斯山顶,怎么办,眼睁睁看着盟军收编意大利军队。说实话,如果盟军真的接纳意大利成为盟友,也许第三帝国还能多抵抗一段时间,毕竟意大利是出了名的坑队友,三心二意,首鼠两端(七十多年后,意大利第一个宣布退出“一带一路”,没过几个月又哭着喊着要咱们去投资,合作搞新能源汽车,一旦也不觉得难为情,看来是祖传技能)。欧洲最危险的男人登场,奥托·斯科尔兹内身高接近两米,军衔在将星璀璨的二战将帅中不值一提,但执行起危险任务却很有章法,影片中再现了他带领突击队乘滑翔机营救墨索里尼的过程,唯一有点与历史不符的是,人家压根没开枪,电影里还是扫射一通,看起来干掉了几个首位,其实这么做有点贬低人家才能。后来的战争中,人家搞化妆破袭,下的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在司令部足不出户,生怕出门碰上李鬼,送了卿卿性命。片中小胡子对奥托一通鼓励,听的观众都有点上头,确实在人格魅力方面,小胡子确实有把刷子。
继上部中出现南斯拉夫游击队冲破德军封锁线的场景,本片中对波兰人民法抗纳粹统治有炸电影院桥段,冠军骑师与化妆为纳粹女军官的战友在电影院中放置炸弹,结果一死一伤,德军军官自然死的更多。表现欧洲其他国家反抗纳粹(尤其是东欧华约国家)也是宣传战的一部分。毕竟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抗方兴未艾。
对于战场的描述,本篇选取的是男女主角所在团的一次渡河行动,先锋两个营冒着德军炮火渡江建立滩头阵地。没想到司令部来视察战果后直接命令坚持到最后一个人,随机公布战斗计划,原来这里是佯攻,主力将在其他地方登陆。面对这种命令,师长无可奈何。按照红军传统,真实战场上政委或者副师长已经带着先头部队过河了,意味着他们成为弃子,唯一的作用就是尽量杀伤敌人,吸引火力。也许有观众会觉得让部下送死过于残忍,战争中用小股部队吸引敌方主力的做法不胜枚举,三十六计用间篇中就有死间,其关键是不能让送死的人了解真相,因为必死无疑的任务一般是不会有很多人愿意执行的,对于两个营的苏军,谁能保证各个宁死不屈。片中有对苏歼,俄罗斯解放军俘虏的描写,对于叛徒,下场肯定好不了。
PS:本集很有好莱坞小人物视角拍战争的感觉,镜头对准营以下军官士兵,甚至还有叛徒,让普通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至于最后苏军钢铁洪流滚滚向前时,男女主角拥抱在一起,没感到兴奋或者激动,只有劫后余生的庆幸,活下来真不容易啊。
2022.08.02
库尔斯克一战,改变了欧洲力量的对比,英美联军急急忙忙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军队不堪一击,一触即溃。意大利国王在军方的怂恿和支持下软禁了追随和效忠希特勒的首相墨索里尼。希特勒对意大利人的拉胯表现非常失望,亲自委派奥特斯克·查尼上校带领突击队远赴意大利救出墨索里尼。
被解救出来的墨索里尼斗志全无,这让希特勒非常失望。希特勒不顾肯迪待元帅反对,强制从东线调走几个师的德军去占领意大利。史料证明,此时的希特勒已经歇斯底里,气急败坏,刚愎自用导致一错再错,犯下一系列致命的错误。
第聂伯河会战发生在库尔斯克会战之后,此时的苏军已经从战略防守转为战略进攻。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中一场最大的军事行动,在1400公里长的战线上,苏德双方投入了接近400万人的部队。经过4个月的厮杀,双方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双方估计伤亡人数170万人到270万人。第聂伯河会战是苏军在克服大的江河障碍及其接近地上的强大工事方面表现高水平军事学术的一个典型例子”。
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后的德军实施退却并转入防御,利用中间地区的江河屏障顽强阻击,企图继续控制第聂伯河以东一些最重要的经济区。渡河作战成为苏军首要任务。渡过第聂伯河就意味着纳粹德国将失去乌克兰南部富饶地区,乌克兰对于纳粹德国来说具有重要经济意义。乌克兰的粮食、克里沃罗热的铁矿、扎波罗热和尼科波尔的锰和有色金属。都是德国战争机器赖以生存的重要原料基地。
渡河作战,虽然苏军也是用的简易木筏子渡河,但是武器强大,火力凶猛,机枪,坦克和大炮掩护,最给力的是工兵很快架好舟桥,坦克高射炮等重武器源源不断的运送过河投入战斗。取得了制空权的苏联战斗机一到,德军飞机落荒而逃。为了迷惑德军,苏军把两个营的炮兵送过河对岸佯攻,结果这两个营的炮兵除营长史克泰涅夫越过沼泽地返回,全部战死沙场。
苏军坦克集团军出其不意的出现在德军面前,打开大灯,警报声大鸣,巨大的震慑作用让德军士兵胆寒。苏军收复基辅,随后在基辅地域建立正面500公里、纵深150公里的战略登陆场。德军为夺回基辅,在该方向组织反攻,近一个半月久攻不下,最后疲劳不堪和消耗殆尽而放弃进攻。
德黑兰会议,三巨头会面,历史性一幕永载史册。鉴于苏联在一年时间里歼灭德军56个师,击毁坦克13000多辆,击落敌机14000架,解放了自己一半以上的国土的战绩,斯大林敦促英美盟国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这让罗斯福总统压力山大,表态同意确定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地点和时间。
老奸巨猾的丘吉尔立刻明白,看来斯大林和罗斯福事先通过气,达成共识了,“这就是罗斯福总统住到俄罗斯使馆的结果”。丘吉尔以横渡英吉利海峡风险和伤亡过大为由,主张在巴尔干半岛开辟第二战场。会议表面上风平浪静,谈笑风生,私底下各方为了自己的利益暗中较劲,更为战后瓜分欧洲在提前谋划和布局。英国想借开辟第二战场之际提前染指巴尔干,被斯大林和罗斯福联手否决了。最终确定从法国开辟第二战场。
下第聂伯河攻势(也称为“下第聂伯河战役”)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中一场最大的军事行动,涉及双方接近400万人的部队和全长1400千米长的战线。在4个月的军事行动期间,苏联5个方面军从德军手中解放第聂伯河东岸,包括进行了数次渡河攻击在西岸建立数个桥头堡。随后,基辅在独立攻势中被解放了。
作为苏德战争中其中一个代价最昂贵的军事行动,双方估计伤亡人数170万人到270万人。该攻势包括几个较小的军事行动段落:梅利托波尔战役、扎波罗热战役、顿巴斯战役、兹纳缅卡攻势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攻势。
1943年8月,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后实施退却并转入防御,利用中间地区的江河屏障顽强阻击,企图继续控制第聂伯河以东一些最重要的经济区;同时在纳尔瓦河、维捷布斯克、奥尔沙、索日河、第聂伯河、莫洛奇纳亚河一线加紧构筑工事,建立一条称作“东方壁垒”的战略防线,并以第聂伯河一段作为防御重点。
苏军参战兵力为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10月20日起分别改称白俄罗斯方面军、乌克兰第1、第2、第3、第4方面军,司令分别为K·K·罗科索夫斯基大将、N·F·瓦图京大将、科涅夫大将、马利诺夫斯基大将和托尔布欣大将),共有兵力263万余人、火炮和迫击炮51200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400余辆、作战飞机2850架。
此外,还有亚速海区舰队和敌后游击队配合作战。
当面为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为克卢格元帅)所属第2集团军和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E.von曼施坦因元帅)所属第8、第6集团军,第4、第1装甲集团军,共计兵力124万余人、火炮和迫击炮126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2100辆、作战飞机2100架。
苏军在兵力兵器上均占优势。
整个会战按其进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彻底击溃德国法西斯军队后,红军从大卢基到亚速海展开了强大的进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决定,苏军的基本战役将在西南左岸乌克兰实施,目的是消灭敌军东线南部集团,前出至第聂伯河,夺取河右岸的登陆场,以便尔后完成收复全部右岸乌克兰的任务。
被迫在苏德战场全线转入战略防御的希特勒军队,竭力扼守已占领的领土并阻止苏军在韦利日、多罗戈布日、布良斯克、苏梅、北顿涅茨和米乌斯河等地区的进攻。一旦不能守住这些地区,敌人打算在杰斯纳河、索日河、第聂伯河、莫洛奇纳亚河地区固守。
希特勒匪徒在所有这些地区都进行了紧张的防御作业。
第一阶段(1943.8~9)苏军向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和顿巴斯实施进攻,粉碎德军在这一地区组织防御的计划。
8月13日,苏联西南方面军首先发起顿巴斯战役,16日又从北顿涅茨河的登陆场转入进攻,至9月22日前协同南方面军收复顿巴斯,随后前出到第聂伯河,并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扎波罗热附近强渡该河。
8月18日,南方面军转入进攻,突破德军沿米乌斯河构筑的坚固防御地区,于30日收复塔甘罗格,9月22日前出到莫洛奇纳亚河。
8月23日,草原方面军在收复哈尔科夫后,继续向上第聂伯罗夫斯克发展进攻,经激战于9月下旬收复波尔塔瓦,并在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西北、克列缅丘格东南和上第聂伯罗夫斯克夺取登陆场。
8月25日,沃罗涅日方面军开始追击从阿赫特尔卡突出部退却之敌,9月2日收复苏梅并发展进攻,于9月下旬进抵第聂伯河,随即在大布克林地域和基辅以北的柳捷日地域攻占登陆场。
8月26日,中央方面军发起进攻,向谢夫斯克、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实施主要突击,9月21日收复切尔尼戈夫,并前出到第聂伯河,随即在第聂伯河与普里皮亚季河之间夺取登陆场。
德军无力阻挡苏军的迅猛进攻,9月中旬奉命退守“东方壁垒”,企图固守右岸乌克兰,继续控制各物产丰富地区、黑海诸港和克里木半岛。
1943年8月11日,希特勒下达了关于加速构筑战略防御地区的命令,该防御地区从楚德湖北面开始,沿纳尔瓦河、普斯科夫、涅韦利、维捷布斯克、奥尔什以东,然后经过戈梅利,顺索日河和第聂伯河中游,再沿莫洛奇纳亚河至亚速海。
德国统帅部特别重视沿第聂伯河防御的组织。这是自然的,因为第聂伯河水量大,河面宽阔,是继伏尔加河和多瑙河之后的欧洲第三大河流。
第聂伯河适于防御的另一个原因是,河右岸高,可控制左岸,左岸在很大一段距离上坡低而缓。
9月底,敌人在这里构筑了工程完备、布满防坦克兵器和防步兵兵器的防御,这就是所谓“东方壁垒”的基本部分。在德军统帅部认为苏军可能渡河的地方,构筑了极为牢固的多地带防御。在第聂伯河左岸一系列地域,德国部队构筑了火力很强的桥头堡。
在克列缅丘格、扎波罗热和尼科波尔地域,构筑了特别强大的工事。
希特勒军队抓住第聂伯河,把它当作一根救命稻草。法西斯将军们认为,他们利用这道强大的天然江河障碍和在河上构筑的工事,将能阻止红军强渡第聂伯河。
希特勒在丢失哈尔科夫后声称:“第聂伯河是一道700—900米宽的巨大江河障碍,右岸是连绵不断的永备发射点,攻不破的天然堡垒。
除非第聂伯河水倒流,否则俄国人是克服不了它的。”
在法西斯德国和希特勒军队中;戈培尔之流的宣传家们反复地说,第聂伯河战线将是稳固的,苏军克服不了这一深水水域。德国部队扼守第聂伯河的企图是明显的。
守住第聂伯河与保住乌克兰南部富饶地区密切相关。乌克兰对于法西斯德国来说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希特勒明白,第聂伯河沿岸阵地的崩溃,将使德国失去乌克兰的粮食、克里沃罗热的铁矿、扎波罗热和尼科波尔的锰和有色金属。一句话,丢掉乌克兰,对于德国人及其盟国来说,就意味着丧失重要的原料基地。
收复乌克兰的光荣任务由中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等五个方面军部队完成。大本营委派苏联元帅Г·К·朱可夫和А·М·华西列夫斯基协调诸方面军的战斗行动。
8月12日,当草原方面军部队进抵哈尔科夫防御外廓,在博戈杜霍夫以南展开激战的时候,草原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指挥部就已收到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训令,训令中下达了这三个方面军部队的尔后任务。草原方面军的预定方向规定为向克拉斯诺格勒、上第聂伯罗夫斯克进攻,快速部队应前出至第聂伯河并占领各渡口。沃罗涅日方面军的任务是进攻克列缅丘格,西南方面军部队应向巴尔文科沃、巴甫洛格勒总方向运动,前出至扎波罗热、波洛吉一线,截断敌顿巴斯集团向西的退路。
为将德军赶出边境,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最高统帅部采取了一切措施。大本营拥有足够的预备队,认为能够而且必须加强我们各方面军。9月上半月,大本营将第60、第52和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2个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和2个骑兵军转隶中央方面军和袄罗涅日方面军;将第37集团军和分别从友邻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抽调的2个集团军转隶草原方面军。事件迅速发展。用于准备新的突击的时间有限,仍然采取了军队部署方面的必要措施,确定了任务,进行了从德国法西斯侵略者手中收复左岸乌克兰的战役组织工作。
9月15日,希特勒作出了将军队撤过第聂伯河的决定。必须打破德军有组织退却的计划,最重要的是要占领第聂伯河各渡口。德国法西斯统帅部在作出将军队撤过第聂伯河的决定后,便竭尽全力赢得时间,因此在中间地区对苏军进行顽强的抵抗。敌人向基辅、卡涅夫、克列缅丘格、切尔卡瑟、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附近的水备渡口运动。法西斯匪徒在退却时按照预定的计划,野蛮地毁坏城市和村庄、工业企业、桥梁,燃毁庄稼;牵走牲口,强行驱赶苏联人去当法西斯的奴隶。
苏军对敌人穷追不舍。坦克、机械化和骑兵兵团神速地前出到敌人后方,截断了敌军的退路。各方面军航空兵对敌军纵队、道路枢纽和渡口实施了突击。切尔尼戈夫、波尔塔瓦、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顿巴斯等地区的游击队更为活跃。苏军的进攻在700公里的正面上展开。进攻极其艰难,因为必须克服许多河流,敌人则利用这些河流进行防御。谢伊姆河、索日河、北顿涅茨河、沃尔斯克拉河、奥列利河、米乌斯河、杰斯纳河等河流的河岸得到了加固。
第聂伯河会战是苏军在克服大的江河障碍及其接近地上的强大工事方面表现高水平军事学术的一个典型例子。后来,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附近强渡过第聂伯河以后,舟桥比较迅速地架好了,并在保障用铁路运输工具运送各种物质器材,特别是运送弹药用于在右岸乌克兰实施进攻战役方面,起了重要作用。8月23日收复了哈尔科夫,但草原方面军部队仍然在城市的西面、西南面和南面进行激战。德军第8集团军拥有强大的坦克集团,并且进行顽强的抵抗。敌军将大量的兵力投入对进攻的近卫坦克第53和第5集团军实施的反突击。敌人利用梅列法河、乌达河、姆扎河、奥列利河、沃尔斯克拉河沿岸有利于防御的地形,柯筑了相当强大的防御地区,而梅列法、瓦尔基、克拉斯诺格勒、波尔塔瓦和其他一些城市,则变成了我军向第聂伯河进攻的路上的牢固文撑点。哈尔科夫地域战斗顽强而紧张的原因是,希特勒竭力使其顿巴斯集团摆脱苏军的突击。曼施泰因一直担心苏军将在德军退往第聂伯河之前前出到波尔塔瓦。
1943年8月27日,曼施泰因在希特勒统帅部报告了该集群的巨大损失,并请求从顿巴斯撤军。关于这方面的情况,他在《失去的胜利》一书中写道:“根据这一情况,我作出了这样的结论:我们以现有的兵力不可能守住顿巴斯,并且对于东线整个南翼来说,更大的危险是在本集群的北翼。坦克第8和第4集团军无力长时间阻止敌军向第聂伯河的猛攻。”
众所周知,对敌坦克第4集团军实施进攻的是沃罗涅日方面军,对敌第8集团军实施进攻的是草原方面军。当敌军南翼在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的突击下出现明显危机的时候,希特勒不得不作出了撤退“南方”集团军群的决定。
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特米斯特罗夫将军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和伊万·梅福季耶维奇·马纳加罗夫将军的第53集团军部队于8月29日攻克了柳博京市和车站,从而打开了通往波尔塔瓦的广阔道路。在收复梅列法时,造成了某些耽搁。敌军事先牢固地加强了该市地域,这一地域从南面掩护哈尔科夫,是哈尔科夫南面的一个主要防御棱堡。而且姆扎河及其陡峭的河岸也有助于组织强有力的防御。
德军在丢失哈尔科夫之后,死守梅列法这个铁路枢纽站,因为它能保证该地域铁路列车的运行。担任攻占梅列法的任务的М·С·舒米洛夫将军的近卫第7集团军进攻发展缓慢。德国部队在乌达河地区顽强抵抗,该集团军为克服敌军防御苦战了5天,但效果仍然不佳。我驱车前往М·С·舒米洛夫那里,但不是为了对他表示不满,而是为了弄清情况并和他一起拟定有效措施,以便尽快拔掉梅列法棱堡。都进入了战壕,建立了周密的火力配系,顽强抵抗。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要仔细地准备进攻,有组织地、坚定地实施进攻。首先必须建立炮兵集团,实施炮兵和航空兵密集突击,压制敌火炮和追击炮火力配系。同往常一样,必须斟酌情况,选定突击方向,而且应选定最有力的突击方向。要做到这些需要时间,需要动员兵力兵器。
9月5日,近卫第7集团军部队收复了梅列法市和铁路枢纽站。这对于方面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近卫第5和第7集团军更快地向第聂伯河进攻开辟了道路。但是仍然面临着同德军第8集团军强大的波尔塔瓦集团的激战。在草原方面军的突击下,编有坦克第3、第47军和步兵第11军的德军第8集团军重兵集团,向波尔塔瓦和克列缅丘格方向撤退。
第二阶段(1943年10~12)双方为争夺第聂伯河右岸登陆场展开激战,苏军实施收复和保卫基辅的攻防作战。9月底,德军统帅部急忙整顿部队,调整部署,将一些新编兵力特别是装甲部队从西欧调往第聂伯河前线,企图清除苏军夺得的各登陆场,在第聂伯河沿岸地区组织坚固防御,固守基辅及其附近地域。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各方面军以基辅方向为主要突击方向,继续肃清第聂伯河左岸的敌军残余桥头堡,并全力扩大在右岸夺得的各登陆场。10月12~15日和21~23日,沃罗涅日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两次发起收复基辅的进攻战役,在德军顽强抵抗下均未成功。方面军随即奉命变更部署,将主力由大布克林登陆场调到柳捷日登陆场,改辅助方向为主要突击方向,于11月3日发起基辅进攻战役,6日收复基辅,随后在基辅地域建立正面500公里、纵深150公里的战略登陆场。德军为夺回基辅,在该方向组织反攻,迫使乌克兰第1方面军于11月13日~12月22日实施基辅防御战役。德军将近一个半月的进攻,仅推进35~40公里,最后因不堪疲劳和消耗而停止突击。与此同时,乌克兰第4方面军(南方面军)继续实施梅利托波尔进攻战役,突破德军在莫洛奇纳亚河的防御,前出到第聂伯河下游并封锁了克里木;白俄罗斯方面军(中央方面军)于11月中下旬实施戈梅利—列奇察战役,夺取日洛宾以南纵深约100公里的大登陆场,乌克兰第2、第3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以连续3个月的战斗收复扎波罗热、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并在第聂伯河右岸建立正面达450公里的第2个战略登陆场。在整个作战进程中,亚速海区舰队和作战区内的游击队对各方面军的行动给予了有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