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薇诺娜·瑞德加布里埃尔·伯恩翠尼·阿瓦拉多萨曼莎·玛西丝克斯汀·邓斯特克莱尔·丹妮丝克里斯蒂安·贝尔埃里克·斯托尔兹约翰·内威尔玛丽·威克斯苏珊·萨兰登FlorencePaterson罗宾科里斯柯丽·克拉克瑞贝卡·图兰莎拉·斯特兰奇克里斯汀·李帕艾伦·罗伯逊卡梅伦莱伯恩马修·沃克玛里琳·诺瑞安德莉亚·利布曼泰根·摩斯贝薇莉·埃利奥特杰伊·布拉泽奥迪米特里·格里特萨斯凯特·罗宾斯唐纳尔·罗格斯科特·贝利斯埃里克·布鲁诺·伯格曼DaleReste
类型:剧情爱情家庭导演:吉莉安·阿姆斯特朗 状态:正片 年份:1994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1298522热度:0 ℃ 时间:2024-06-11 16:27:26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如果你觉得你的价值只是在当装饰品,恐怕有一天你会相信你真的只是这样。时间会腐蚀所有表面的美,时间无法消灭的,是你心灵美好的品质,你的幽默、你的仁慈以及你的道德勇气,这些是你在我心中我所珍爱的。“
这是电影中妈妈对女儿Meg和Joe说过的话。也是我一直以来深刻认同铭记在心的,并且它从小影响了我的爱情观与价值观,也是我选择婚姻配偶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如今,即将奔三的我,经历了青春期该经历的悲欢离合之后,完全对这一番话有了不同的认识。我也对我执着的爱情信仰茫然了起来。在当今社会中,有几个人能像影片中的妈妈一样去在乎那些内涵的东西?在这个浮华的社会中,有几个人能像片中的妈妈一样有那种深度去挖掘她所谓珍贵的品质?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你的内在修养再好,大多数人都没有闲情雅致去探索去品位内在了,如今大家更看重的是更实际、更现实的东西:你的工作、家境、收入……。
我茫然的是在这样一个金钱、物质、利益和名誉至上的社会中,遵循那些美好品质的人会真正得到幸福吗?那些我曾追求的美好信仰,现如今带给我的是压力与负担、迁就与误解。我想,拥有那些美好品质的人一定要足够坚强和乐观,并且要有随遇而安的心态才会觉得幸福,而类似影片中的妈妈与Joe这样的人在现实中实在太少了,因为现实社会中没有这样的条件出现大量这类的人。我一直渴望成为这样的人,而如今我才发现我的性格与不自信是不可能变成她们那样的,我有的只是倔强、冒险精神与善良,却缺少她们的勇敢、坚强、智慧与乐观自信。
我很难过Joe和Laurie没有能走到一起,他们是如此的相似又如此的默契。而我现在明白了,Joe那倔强、不屈不挠和能担当的性格决定了她最终的命运与归宿。她美好的品质只有那种温文尔雅又不食人间烟火的文艺作家才懂得理解与欣赏。而Laurie同样拥有Joe美好的品质,Laurie也像Joe一样勇于担当,他希望给他爱的Joe一个美好安逸的生活,而Joe却根本不屑于伸手既得的幸福,她的冒险精神在心中作祟,使得她不屈于男人所制造的温暖避风港。她想要的幸福是她用自己的双手与智慧赚来的,这就是她的信仰和她的成就。Joe就是一个可爱聪明的男人婆,在她身上能看到很多男人的特质,所以你会感觉她与Laurie是如此的相似,却又如此的相克。
被Joe拒绝后的Laurie伤心欲绝,他曾一度堕落。直到他偶遇长大成人后的Amy。Amy的性格特质是圆滑乖巧、柔弱顺从、自私世俗,她的优点让Laurie体会到做男人的责任感与成就感,她的缺点也只有Laurie这样无私的男人可以包容。最终,Laurie与Amy在彼此的身上得到了慰藉。
我不喜欢饰演Amy长大后的演员,气质不符,性格也不符,我看不出她一点的真诚与情感。我有时候悲观的觉得,好男人都爱这种娇气又自私的女人。因为她们可以激发起好男人的爱欲和保护欲。也只有好男人才能包容她们的缺点。同理,好女人的生活往往都是一贫如洗的,因为她们坚强、善良、隐忍,只有这样的性格才能面对困难的生活环境也勇于挑战生活带给她们的压力。
我崇拜Joe这样的女性,一直自不量力的认为自己长大后也会成为Joe一样的女强人,可现在才发现我骨子里有着Amy的柔弱与顺从,这样是不可能成为Joe的,Joe只是我性格里面欠缺的元素,所以我才向往,我才想拥有。而我一直固执得走着Joe的路线,最终是失败而收场。可人生就是一段自我认知、自我完善的过程。我折腾了将近30年的光阴,现在的我终于醒悟了。我决定去完完全全的改变自己的观念,换一种信仰,选择一个完全适合自己性格和个性的生活方式。再一次追寻自己的幸福吧!
多么令人怀念的故事。一家人,一起度过的点点滴滴,和蔼睿智的妈妈,性格各异却相亲相爱的四姐妹,她们的生活充满了所有令人向往的美好感情。即使是缺席在外的爸爸,当圣诞夜出现在客厅里,拥抱着飞奔而去的女儿们,都让我觉得:还有比这更完美更温馨的家么?
Lauren,年少时的朋友,我是那么喜欢这个男孩子。看到他和Joe一起大笑着跳舞,在初次见面的房间。看到他被介绍进女孩子们的“剧社”,任由着被一顶帽子按在头上时那个淘气的笑容。看到他和Joe一起比赛滑冰,发令未响他就冲出了起跑线,随后被Joe拖住衣摆。看到他送Amy离开家避开Beth的传染时,他安慰着孩子气的Amy,那一脸温柔的成熟。看到他在圣诞夜大家唱着歌的时候偷偷地看着Joe。我一直都觉得,他是Joe的。Lauren和Joe,就是应该在一起的。即使Joe拒绝了Lauren的求婚,我都一直觉得,Joe只是还不懂事,他们一定要在一起的。
电影续写了一个结局,但是我不喜欢。
我无法言说这个结局是好还是坏,只是当我看到哲学教授(哦我忘记了他的名字)出现的时候,心里就隐隐地起了不安。甚至这个他出现的情节,我都原本觉得应该安插给Lauren的,以一种久别重逢的想念和喜悦。
为什么Lauren最后居然会和Amy结婚呢?为什么Joe要不喜欢Lauren呢?Lauren在对Joe求婚时说的那番话是多么温柔啊,他是多么爱他啊。即使是Lauren和Amy的重逢,我都觉得那应该是为了Lauren想起Joe而准备的。但是真是唐突的瞬间,故事向着另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驶去。
不好意思,我喜欢Joe,喜欢Lauren。我先入为主地认定了Lauren和Joe。
Meg的故事不言而喻。她的婚姻和幸福顺理成章,即使她的另一半在Joe的眼里很无趣,但是我觉得那恰恰就是为Meg准备的。还记得Lauren在窗口对着女孩子们大喊的那一幕么。后来成为Meg的丈夫的那个家庭教师制止了Lauren的这一无理行为,然后重新站在窗口对女孩子们喊:My apologize!正是Meg给了他温婉一笑。眼神和笑容有时候就是奇妙的东西,就是这样,注定了Meg和他的天生注定。
Beth的悲剧让我看到了希望的毁灭。当看到她面色苍白的一瞬间,我突然就觉得我想要的那种结局不会出现了。因为Beth死了,一切都再也回不到过去。默默无闻的Beth,让你担心她的存在,又让你不知不觉忘了她的存在,但是当她却索性离开的时候,你才发现你是那么的想念她。不仅仅是以姐妹的身份。她站在原地看着岁月变迁,看着姐妹们一个个离开了又回来,但是她始终站在那儿,终于觉得倦了……仿佛就此过完了一生,该离开了。
童年的Amy尽管很任性地烧了Joe珍贵的手稿,但那小妹妹的样子还是足以打动每个人的心,让你无法真正讨厌她。看着她就想起自己的妹妹,小时候淘气得让你哭笑不得的样子。但是就为什么认定她虚荣呢?小时候穷困生活中想要过富足日子的美好愿景,就为什么不合理呢?以至于将她最后和Lauren的结合看做洗心革面?她只是个孩子,我甚至都不希望看到她长大。
好吧,其实印象最深的依旧还是Joe和Lauren。这对我认定就是应该在一起延续青梅竹马的孩子,却最终停留在一个想到恬淡的结局。
其实这大概也只是我固执的偏见。凭什么别人的人生非要按着你希望的样子前进呢?别人的选择才是最真实的。我只是站在一边为着别人的故事流泪叹息,从没想过这个故事根本不需要我的决定。
作家莫言登上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时,曾深情缅怀了他的妈妈:母亲是此刻我最想念的人。
母亲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扮演着无法替代的角色,拥有一个好母亲,绝对是天大的恩赐。
前两天看完了电影《小妇人》,这部根据路易莎·奥尔科特的原著改编的电影讲述了南北战争时期,马萨诸塞州一个普通家庭四姐妹之间的生活,四姐妹虽然彼此性格各异,但各个才艺过人,大姐梅格写剧本、演出;二女儿乔会写作;三女儿贝丝弹得一手好钢琴;小女儿艾米擅长绘画。四姐妹之间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生活充满了温馨快乐。
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最触动我的,是四个女孩的母亲--马奇太太,这位善良纯朴、仁慈宽厚、又开明睿智的女性是所有母亲学习的典范。
01.用公平与理解爱每个孩子
家是孩子成长的源头,也是孩子最开始感受到公平和正义的地方。
对于多子女家庭的父母来说,做到公平对待每个孩子并不容易,但这绝对很重要。
影片中,最小的女儿艾米把乔写了多年的手稿付之一炬,乔愤怒又心痛,姐妹两扭打了一阵后,乔躲在房间里哭得很伤心,发誓再也不会原谅妹妹。
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当妹妹和姐姐之间发生矛盾时,即使是妹妹的错,父母对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往往是:你是姐姐,你应该让着妹妹。
但马奇太太显然不是这样的,得知姐妹二人的矛盾后,马奇太太安慰乔:
马奇太太深知乔为这些文章付出的心血,所以她理解女儿的痛苦,并告诉乔,她有理由生气,但因为又担心孩子睡不好,又温柔地宽慰女儿不要带着怒气进入梦乡。
英国评论家戴维·弗罗斯特曾说:
孩子们的父亲常年不在家,马奇太太不仅是四个女儿的母亲,更是一个家庭的裁判,孩子相互之间打闹别扭很难免,但马奇太太却要在矛盾发生的时候,做到凡事公平公正,教会孩子们什么是是非对错,给予她们爱与尊重。
事实上,当一个孩子从小就被尊重,她对自尊自爱和公平正义的追求也会渗透到她的骨子里。
多年后,面对一群男人在讨论女性是否应该拥有投票权时,乔说的一番话令所有女性热血沸腾:
二胎时代的来临宣告了独生子女时代终结,如何做到公平对待每个孩子,帮助他们建立自尊自信, 值得每个为人父母者思考。
故事的最后,艾米由一开始那个自私任性的小女孩变成端庄、大方而迷人的姑娘,乔则成为了一个勇敢独立的新女性。这与马奇太太的教育显然分不开。
2.引导孩子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对于母亲来说,培养孩子善良的心比什么都重要。
战争爆发,父亲在外参战,马奇太太独自抚养四个孩子,经济并不宽裕,甚至要靠卖破布补贴生活,但马奇太太还是会救济邻居,并带着孩子们一起做善事,把家里的食物送给他们,看望隔壁生病的孩子。
马奇太太在女儿们的心里种下了善良的种子,在这个过程中,女儿们也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并因此收获了丰沛的精神财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一个母亲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身体力行。
梅格是四个女儿中的老大,长相美丽,身材窈窕,但有点爱慕虚荣。因为参加聚会的衣服款式不够新潮,梅格受到了耻笑,回家闷闷不乐地感叹:能让人羡慕真好,我禁不住喜欢这样。
马奇太太没有批评女儿,而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梅格:
一个智慧的母亲,会引导孩子注更重内心,而不是关注外在的浮华。
得知穷小伙约翰追求梅格,乔认为约翰和姐姐不相配,马奇太太说了这样一番话:
在母亲的教育下,梅格沉稳、贤惠,善良且内心丰盈,最终成为了一位快乐自信的好太太,一位尽心负责的好母亲,拥有非常幸福的家庭生活。
然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母亲只重视金钱和物质财富的,甚至为了索要高额彩礼,不惜葬送女儿幸福的呢?
有人说,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寻。
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马奇家的四个女儿个个都如此出色,是因为她们有一个人人羡慕的好母亲。
3.思想开明,鼓励女儿大胆追梦
思想开明的母亲,不会用自己的想法束缚子女,她们了解每个孩子的天赋所长,鼓励她们做自己。
乔热爱写作且很有天赋,但那个时代的女孩通常只被允许待在家里,更无法靠自己的能力生存,马奇太太却鼓励女儿追逐梦想:
马奇太太如同岩石一样,给予了乔坚定的力量和支持。后来,乔独自一人去欧洲游历,见识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体验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
让年轻的女儿独自外出闯荡,尽管内心充满担忧和不舍,却依然放手让孩子大胆逐梦,这样的马奇太太真的了不起。
因为拥有一位如此思想开明的母亲,乔的视野显然也比同时代的女孩更广阔。
《82年生的金智英》中,同样也有一位非常赞的母亲,毕业前期,金智英因为没找到合适的工作被父亲痛骂:“我看你就乖乖等着嫁人吧。”
母亲听了很气愤,愤怒地将汤匙拍在桌上,把老公痛骂了一顿“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你还在对孩子讲那些老掉牙的话?”
并告诫女儿“智英,你也别傻傻地忍气吞声!快!顶嘴!反驳他!”
这些母亲之所以让人肃然起敬,是因为她们并不拘泥于传统,用守旧的思想禁锢女儿,而是鼓励她们去实现自我价值,甚至为她们插上梦想的翅膀。
一位母亲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能得到自由伸展,引导她成为最好的自己,并尊重她的最终成果。
影片的最后,乔的小说顺利出版,她成为了作家,实现了多年的梦想,她走了比其他女孩更远的路,在个人成就上也超越了其他同时代的女孩。
这样的成就,即使在今天,也都是了不起的,更何况在19世纪中期。
04.
泰戈尔曾说,
家庭教育不一定要把子女塑造成“成功的人”,但有责任把孩子培养成“健全的人”。
爱的本质是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
马奇太太从来没有要求孩子们要成为多么了不起的人物,而是始终竭尽所能地用心爱每个孩子。
她深知她们的差异和兴趣,也尊重四个孩子的不同,无论是优秀还是平庸,都把她们视为自己的骄傲。她用自己温柔坚定的爱给予了女儿们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最终也塑造了四个坚强独立、自信勇敢的女儿。
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能做到关注孩子内心的真善美 ,多过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呢?
在我看来,《小妇人》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女性成长的故事,更是一部写给所有母亲的教育片。
正如《好莱坞报道者》曾评价说:
虽然距原著出版已经150年,但这部经典一直都在不断被重拍,去年又出了第5个版本。
或许,无论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小妇人》。而马奇太太的教育方式,她所倡导的善良博爱、坚强自信、独立与勇气,也永远都不会过时。
留在那段记忆里的, 其实只剩下了Meg流淌的黑发, Jo飞扬的金发, 蓝裙Beth扎在后面漂亮的卷发, 和绿裙Amy那两个小揪揪, 很多碎片在电影的行进中依稀被唤醒—父亲参战生死未卜, 隔壁青梅竹马的Laurie, Amy烧了Jo的书稿, Jo卖了自己的头发, Beth生病, Jo拒绝了Laurie的求婚…
故事的最后, Beth去世后, Jo在整理东西时发现了她们曾经的点点滴滴, 终于决定把四姐妹的生活经历写成了小说. 说实话, 幼时的我, 不知是因为拒绝悲伤的记忆还是动画片也没有放到终结, 对故事的后半部分并没有什么印象—Meg嫁给Laurie的家庭教师并生了双胞胎, Jo遇到了理解并支持她创作的德国Professor, Beth病逝, Laurie最终娶了长大成人的Amy—幸好我忘了, 因为我深知那时满脑子Happily ever after的我, 一定一定会拒绝这样一个结局: 太多的悲伤, 太多的现实, 太多的出乎意料…
小时候的好恶都来的简单, 喜欢Beth也许仅仅是因为她的善良温柔, 弹一手好钢琴和同样娴静的蓝裙, 不喜欢Amy也仅仅因为她那一点任起来没什么边的小性子, 那时不太喜欢Jo, 因为她常霸占着Laurie又太过张狂.
还有Laurie, 啊, 我小时候好爱的Laurie. 把Meg从舞会中揪回来的Laurie, 也揪回来Meg真实的自我, 被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Jo拒绝后那赌气堕落的Laurie, 最sweet地向Amy许下”kiss her before she die”诺言的Laurie. 所以, 我不追究你最后是不是真的爱上了Amy, 你看到Jo心中是不是已经没有涟漪, 我相信你对Amy说的: 你早已笃定自己早晚会成为这个March家的一员, 你的这个命运从遇到这四姐妹开始, 就早已注定.
十几年后的今天, 发现再也无法回到那些轻言好恶的日子, 四姐妹的形象在我脑海里一一滑过—小时候的我, 也许曾盼望自己是温柔贤惠却勇敢坚强的大姐Meg, 也许更盼望自己是冰雪聪明的钢琴淑女Beth, 甚至在某一个阶段也许希望自己变成优雅而头脑现实的长大的Amy, 却没有料到, 自己或许反而象了自己未曾料到的那一个—Jo.
好吧, 假设我是Jo.
我也会拒绝Laurie的求婚, 因为我知道我的理想, 不是嫁一个英俊的男人, 驾一辆豪华的马车去游览欧洲, 把追求的东西当作可有可无的消遣, 没心没肺去做逍遥的贵妇—即使对象是青梅竹马的挚友, 前景是梦寐以求想要去的地方, 那也不行, 真的不行.
因为我不是安静呆在家的乖乖女, 我是想优雅也优雅不起来的, 所以大家都原谅了我, 我也原谅了我自己. 没关系, 我可以enjoy在家庭play里面扮演男角, 我也可以卖掉头发凑母亲的路费而顶着丑丑的短发也装作不介意, 我可以永远活力四射, 不消沉, 总是不甘寂寞, 不服输. 伤心事, 我便要哭它个天昏地暗不罢休; 高兴起来, 我就是笑到眼泪飙出来气喘不上来我还是要继续笑.
我知道我的另一半, 他可以不年轻, 不富有, 不英俊, 但他要理解我的梦想, 支持我的追求, 当我怀疑自己时, 他会鼓励说你其实有天分, 当我为了迎合别人而所写并非所想写的时, 他会给我当头一棒. 我要他能认真倾听我讲话, 有时能以我为傲. 我当然希望他能象Laurie那样能了解我的过去, 和我分享回忆, 但我更希望他能和我一起撑起未来, 就算这遮风挡雨的只是个草棚也好, 只要这里有我们的梦就好, 就会觉得安全.
这样跋扈着的我, 并不一定是那个悲伤的结局: 我不要象The way we were中芭芭拉史翠珊一样, 顶着蓬乱的头发释然走向罗伯特雷福德, 摸摸他的脸”Hubell, your girl is lovely”. 我不会等到摸谁的脸的那一天, 我一定不要有遗憾, 我要的幸福, 不管它在哪个角落, 我也一定会拼命拼命把它找出来, 不然决不罢休.
你们看, 我要说我已经找到了, 谁会说不是呢?
或许很多人都希望乔和劳里在一起,而不能理解劳里与艾米之间的感情。其实我认为,乔并不是适合劳里的人,亦或者是,劳里并不是乔心中的那个人。他们的感情其实已经超过了爱情,到了亲情。就像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单恋一样,劳里也必须经历,乔路过了他的生命,那么多年,驻足下来,却成为了高于爱情的存在。我认为乔其实一点也没想过她与劳里有关于爱情的方面,而我也觉得,相比劳里,教授的成熟与安稳反而更加适合乔,并且他们确实在一些方面产生了共鸣。而乔与劳里极为相似,却又各有追求,他们很有默契,却又仅建立在朋友的层面上。不似他与艾米。
原著里有一个场景,电影里没有还原出来很可惜。还记得劳里与艾米在公园的湖上划船,他们各拿一只浆,最后又停了下来,靠在船上,任由风吹船漂,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作者写道,这样的场景就像一幅美丽又和谐的画卷。
“你看我们配合的很好是不是,劳里?”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我的夫君”与“我的夫人”,有了后来的两人在劳里的大房子里手挽着手散步,有了这个美丽的艾米.劳伦斯。我认为真正适合劳里的爱情就是这样了吧。艾米真的很好的担任了劳伦斯夫人这个角色。
“她很懂的掌控我,却又恰到好处。”
自从劳里去了伦敦学习之后,他与艾米之间一直就有联系,渐渐的艾米的信件成了劳里的期待,并且劳里开始写小说,小说中的女主一直看不清脸,但是劳里却一直在描写她,描写她训斥自己堕落时的样子,描写她在舞会上穿着美丽衣服的样子。他渐渐明白艾米已经长成了一个优秀美丽的小妇人,以至于到最后劳里收到乔的信时,心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艾米。“Poor Amy."他一边说着一边连夜就感到了艾米身边去。
书中还有一个场景是这样的,艾米知道贝丝过世后,坐在公园的椅子上读信,心里想念着劳里,她抬眼望去,看到了梦中的大男孩,惊喜地抛下手中所有的东西,带着满腔的思念与爱奔向他。那一刻,劳里明白自己心中所想所爱的人正是艾米,他所描写的看不清脸的女主其实就是艾米。她也是唯一能取代乔的人了。
因此,那些不明白劳里为什么会爱上艾米,或者不知道劳里是否爱上艾米的人不妨读读书,因为作者非常详细与合理地阐述了劳里情感变换的过程与原因。
说多了原著,那就来说说电影。薇诺娜实在是太美了,确切地说,是太柔美了,虽然她在性格上有表现出乔的男孩子气,但是由于柔美的长相又削弱了这一特点,这反而是不利的。梅格梅格,也就是玛格丽特。单听名字就很有美感,确实,按书中来说她应该是所有姐妹中最漂亮的,但是电影里的梅格却没有乔漂亮,并且梅格的戏份过少,从而她的个性没有凸显出来。贝丝略微缺少了点灵性,因为我心中的贝丝是一只有灵性的害羞的小鹿。当然,电影还有很多细节很有爱,就像艾米用衣架夹自己的鼻子,以及劳里用手去碰艾米的鼻子。总的来说还是还原了书本,没有走偏。果然姐妹情深最有爱了。
原谅我这个原著党太过提到原著,因为这真的是一本受益颇多的书。并且让我一直很难忘怀。
最后的话给我永远的劳伦斯夫妇。
——“你愿意永远和我在一条船上划浆吗,艾米?”
——“我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