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动作片  »  八道楼子

八道楼子  7 Man Army,Seven Man Army,八道楼子 八道樓子

633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姜大卫狄龙陈观泰戚冠军傅声梁家仁

类型:剧情动作战争导演:张彻 状态:正片 年份:1976 地区:香港 语言:国语 豆瓣ID:1302821热度:1 ℃ 时间:2024-06-11 17:46:53

简介:详情  动作电影天王张彻又一破格之作,以澎湃的爱国情怀重现“八道楼子”抗日英雄的传奇事迹。本片荣获第十三届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1933年,日军出动兵团两万,战车五十余辆,进攻“八道楼子”的据点。我军以寡敌众,死守“八道楼子”...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动作电影天王张彻又一破格之作,以澎湃的爱国情怀重现“八道楼子”抗日英雄的传奇事迹。本片荣获第十三届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1933年,日军出动兵团两万,战车五十余辆,进攻“八道楼子”的据点。我军以寡敌众,死守“八道楼子”抵御日军进攻,血战五日五夜,终于失守。日军发现楼内,只有七具血肉模糊的尸体,为之肃然起敬,立碑“支那七勇士”之墓。张彻以张家班底成员:狄龙、姜大卫、傅声、陈观泰演绎这群无名英雄的动人事迹。他以功夫动作,融入大型战争中,炮火与肌肉结合得完美无暇。“八道楼子”内,无名英魂的惊人意志,张彻用泣鬼神的影像向他们致敬
  • 头像
    greyStar
    我最喜欢的始终还是黄埔军校的那一段——少年意气、坚定的信念、满腔的热血。民族大义家国仇恨。战斗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张彻最终还是选择了他最熟悉的空手入白刃。。。

    只有七个正面人物,其中还有一个小孩子,剩下的张家班弟子就全部只演日伪或者土匪了。什么王龙威梁家仁刘家辉,全部都是土匪。

    狄龙很帅地出身于黄埔军校,也很符合他有志青年的形象。也多亏他有点战术素养,领着六个人先练刺刀再打游击。不过蒙古土匪都很傻,拿着枪不当枪用,非要用刀砍人。想当年黄埔短短的几期学堂,出了多少青年人才,后来个个都是党国的栋梁。

    虽然肉搏的部分太多了点,不过其实我也并不知道当年的艰苦抗战是不是这样打过来的。狄龙和姜大卫的戏份明显不再像双生的时候那样多了,傅声仍旧很可爱,戚冠军仍旧很能打。
  • 头像
    老羊
    《姜大卫 作品二部》

    姜大卫,是谁?
    香港著名导演兼演员。4岁开始登台演出至今,已超六十年,而其参演和导演的影视作品总数已超过一百六十部。
    因被著名导演张彻注意,继而正式签约邵氏兄弟公司。1970年第十六届亚洲影展最佳男主角奖,成为香港历史上首位“亚洲影帝”!

    历史轨迹交代了。
    本次看了其早期主演的《水滸傳(1972)》《八道楼子(1976)》。
    前者大家耳熟,影片攫取全篇之段落“吴用智取大名府”章节,表述首领晁盖去世后,宋江确立梁山首领地位,继而在卢俊义下功夫,成功聚义。
    当然,影片为了适应本身故事概貌以及成本考虑,将很多情节做了修改,使得梁山群雄沙场扑杀,充满黑社会恶徒街头打闹的气氛。
    姜大卫饰演了浪子燕青,滑有余,浪可现,功夫应该差很多!

    《八道楼子(1976)》离开了水浒的冷兵器,描述抗日战争时期的热火攻击。
    1933年,日军出动兵团两万,战车五十余辆,进攻古北口,“八道楼子”就是其中一个据点,即古北口八达岭的一座碉堡。
    狄龙饰演的国军营长吴超征(十七军二师六旅十一团副团长兼任营长),带领6位国军孤军死守,顽强抵抗多于自己数十倍的日军,弹尽粮绝,为国捐躯。姜大卫饰演上等兵白某。
    本片是故事?是真人真事?反正基于历史,满是爱国心!南京中山陵,灵古寺无梁殿《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题名碑》中刻有“陆军二师少校团附吴超征”,至今保存完整。
    动作电影天王张彻又一破格之作,当然,基于动作,面对敌群,我们还是主要靠白刃。

    二部回顾,不为电影艺术,不为历史回顾,更不为论文与评述。
    只是感叹,电影发展,演员过江,一代一代,堆积成人类社会的印痕!


    姜大卫,关注TVB的观众,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 头像
    南泉

    八道楼子,狄龙和姜大卫冷战前最后一次同框的电影,我一直没忍心看,一直放到昨天。

    看了之后,我非常感动,我觉得看了这么久的张彻电影,这一部是张彻一直以来最想拍的电影。

    为什么这么说?数数邵氏拍过几部战争片就知道了,邵氏拍电影不太讲情怀,什么赚钱拍什么,一个题材火了必然会把这个题材拍滥了,拍到不赚钱了才罢手。邵氏拍的大场面电影基本上都是张彻导演的,其中,十三太保尚且是赚钱的,但是水浒传、荡寇志就不太赚钱,加之七十年代嘉禾崛起邵氏减产,邵老板后来基本都不投钱拍这类大场面战争片了。张彻出走台湾,设立长弓电影公司,一定程度上也是想摆脱邵氏的摄影棚,拍摄一些自己更中意的题材,比如《八道楼子》。

    《八道楼子》的制片,简直让我分分钟感受到了“经费在燃烧”……张彻大概是找了台湾陆军部的朋友借来的坦克,还有连续的爆破,精良的服饰,看得我眼睛都直了,这是不是那几年投资最高的华语电影之一?最让人不适应的是,电影竟然都是外景拍的,而不是邵氏的棚。《八道楼子》的主题也是邵氏罕见的严肃题材——抗日,家国情怀,民国万岁,还有什么比这样高尚的情怀更值得牺牲的场景么?还有什么比打日本鬼子更高尚的矛盾暴力元素么?好像没有,就连广电总局都无法拒绝这样暴力元素电影吧?有了这样高尚的大前提,血腥、暴力、和随之而来的漫长痛苦的惨烈死亡才会显得更加动容,这些英雄的血液不会白流,他们的牺牲会被后人永远铭记,不会像《马永贞》、或者《报仇》的小人物主角的死亡一样被人所遗忘。张彻电影中的男人永远是为了死亡这个终极目标而存在的,死亡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对于男人而言,似乎很少有比保家卫国更加高尚的死亡理由了。

    张彻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商业片导演,既然是商业片,一定要考虑到其可看性,那么张彻擅长的功夫片元素:盘肠大战、肌肉、必然不会少,让那一众主角以五花八门的方式痛苦漫长的死亡镜头也不会少,什么拿个手榴弹炸坦克,一顶机关枪干掉一个连。而这些元素加入到抗日题材中,以现在的眼光看就不得不说像抗日神剧了。虽然他的很多情节设置,比如说最后日军放走了那个穿国军衣服的小孩,日军最后给这几位将士立了个碑(碑文是张彻的笔迹)这样的描述,没有矮化日本人,比现在的抗日神剧还是更加高明一些,但是依旧不讨观众喜欢。我也不是特别喜欢,为什么?本片的剧本设置明显是要把最后的牺牲作为全剧的矛盾高潮,而为了推进这种牺牲的伟大、渲染最后死亡的壮烈,前面的剧情设置都是为了这个牺牲而服务的。但是前面的剧情、基本上只是交代了八道楼子这场战役的背景、以及每个主演个人的生活轨迹。主演或是因为战争而夫妻分离的平凡男人、或是在坚定不移的军人、想要报仇的戏子。这些事件并没有特别丰富的曲折与矛盾,因此除了最后牺牲的高潮、主演五花八门的死亡之外,全片没有特别多的爆点。其在商业上的失败也就不难预见了。

    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总是走神,我对傅生这类小男生,和戚冠军的腱子肉不太感兴趣……而且戚冠军开始露肉之后,狄龙露的就明显少了,这点让我很难过……很难过……很难过……还是喜欢看狄龙露😂。狄龙姜大卫之间,明显不如以前对望的眼神来得透彻,这点也让我很难过……很难过……很难过……

  • 头像
    厄庇墨透斯
    先一首: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终始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再一首: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审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
    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
    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本校精神,发扬本校精神。

    鼎鼎大名的黄埔军校的校歌。唱毕,抡起大刀,砍鬼子去!

    这里长眠的三百六十七个中国好男子!
    他们把他们的生命献给了他们的祖国!
    我们和我们的子孙来这里凭吊敬礼的!
    要想想我们应该用什么报答他们的血!


    本来老六兄推荐《八道楼子》。我搜了,我看了,我涌动了。如果这个电影没有“邵氏”“张彻”“狄龙姜大卫”的标签,跟六十年代初那些黑白老旧的大陆战争电影真一个风骨。“到杀红眼睛的时候……就是一个个杀过去!”这个叫做酣畅淋漓。

    精英们说,中国人就是喜欢暴力,你看你们崇拜的那些英雄,那些水浒里的强梁,那个造反派的猴子……

    我们暴力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或曰,犯中华者,虽远必诛。

    我们从来不是圣母。

    中国人是不婆妈的,就如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想到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拿起脚便上了五台山。

    说说《八道楼子》记忆犹新的片断:

    狄龙的营长出场,端的英武俊朗,真中华人样子也。战斗间歇回忆当年的黄埔岁月,钻障碍伤了腿,“轻伤不下火线!”便是寻常训练也不含糊。想到《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虞美人师长啸卿兄,也该是这般自律到自虐,严重精神洁癖的范儿吧。长官要最后挂,于是狄龙在双眼被炸瞎后,拿一捆手榴弹炸翻一窝鬼子。

    姜大卫是有点老兵油子。开头一场酷斗,和营长有了惺惺相惜。他向营长敬礼,很地道。中间却插了一段托付金戒指,被众兄弟挨个调笑,成了全片最轻松可爱的场面。当然,依彻老爷子的意愿,最后是一定要姜大卫和狄龙死在一处,以身殉国的。

    戚冠军说:“我不信日本人的剑道比国术强,除非他们打倒我!”于是亮出精硕的腱子肉,手拿把掐以一敌众。在鬼子残杀了他的心上人后,他狂飙:“哪里有地方可以杀日本人?!哪里有地方可以杀日本人?!”当然,最后的震撼,也是他力敌众鬼,死前仍牢牢扶住青天白日红地的军旗,永不瞑目。

    傅声,曾经雷到我的大哪吒,依然是个成长的孩子。战争很快就催熟他了。他有点类似《伊万童年》中的伊万,越恐怖越仇恨,他就越要毁灭。

    陈观泰,十九路军的大刀,只是去挥舞,去砍,为着死去的兄弟,为着对家国的践踏。还有那单枪匹马夺回团长尸首的卧底,还有界牌关盘肠大战的罗通,还有那最后枪比身长的小顺子。

    虽说彻老爷子的战争片仍然是武侠底子,可侠之大者不正是为国为民吗?在战斗间歇,让人心底里泛起美好和震怒的,不正是每个人的记忆吗?提点金戈铁马的,不正是那筋道的文戏吗?

    “潮水般的敌人涌来,我们有潮水般的血。”

    《集结号》会放烟火有什么了不起?那不过是战争电影的初级阶段。



     
  • 头像
    千寻亿选

    1。张彻的电影武打片为主,战争片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不过张导的特点就是能把所有电影都拍成武打片。电影里充满了大量把枪当做烧火棍使用的情节,特别是打蒙古土匪的时候相当奇怪,虽然不是日本军队,但好歹是个侵略战争,几百号土匪连几把枪都配备不了吗,每个人抡着大刀和国民党拼命。而且比早期大陆战争电影更夸张,基本上每个国民党战士都一个顶一百个,而且还是冷兵器作战,太夸张nn2.战争题材的电影,特别是这种小格局的,玩不出大花样,所以只能靠回忆来撑戏了。七个人,七段回忆,七个不同身份,有一点相同,基本上都会点武功。狄龙的形象俊俏,但是这里营长的扮相还不错,俊俏不见只见俊朗且威严,整个片子没有带笑的,真有黄埔精英的感觉。最后双目失明和日本人同归于尽也是轰轰烈烈。傅声在这里的扮相有点奇怪,以前从来没注意过,就是傅声的脑袋大,那顶军帽戴着小模小样的,也没有其他电影中得调皮捣蛋。戚冠军这人一向硬朗,这里也是个肌肉男,参军的目的就是杀日本鬼子。陈观泰留着胡子,显沉稳,我倒认为他演营长更合适,威猛且严肃,这里演了个大刀队成员。相对弱一点的就是姜大卫了,不过作为爱徒,张彻给了个金戒指的故事留给姜大卫,铁血柔情nn3.好人只有这几个,所以剩下的演员只能演坏人了,王龙威老牌坏蛋,梁家仁好坏都能演,不过刘家辉我从来没见过演坏人。可惜好人角色都分配完了,你也只能演蒙古土匪了,最后免不得死在岗楼上。nn4.电影最后,七位壮士全部牺牲,日本人因为他们的英勇,还给他们修了坟,即使那个小孩穿着大大的军装跑出来,日本军官也阻止手下杀害小孩。这一刻,我想到古代历史上那些异族,在与汉族交战的时刻,哪怕是敌人,只要你是英勇的,只要你是果敢的,只要你是本领高强的,就会敬佩你,就会尊敬你得。nn5.片头那个坦克步兵的的俯拍,算是邵氏电影里难得的大阵仗了,后面还出现了飞机。张彻哪里搞来的这些东西。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