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we gone too far or did we get too close?n我们是过于亲密还是太过疏远nForgive me, Father, I've no son, here come, ghostn原谅我,神父,我没有孩子,幽灵飘荡nI promise I'll meet youn我承诺我将与你再续前缘nI'll meet you at the end of the daysn我会与你同行在最后的日子里nThe days, passing daysn那一去不返的日子啊nWon't you meet me at the end of the days?n你愿意与我相遇在时间的终结吗
虽然一日游的编剧导游一口咬定约克郡被称为“上帝之国”没有什么深刻的背景寓意(他顽皮地说“because our place is beautiful!”),网上一搜也能发现不止一个地方有这个称呼(包括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和新西兰),但影片里还是透露着一些宗教隐喻。比如Gheorghe让羊羔“起死回生”,Johnny手心受伤。再想得远一点,罗马尼亚人作为这个家的“入侵者”,俨然呼应了帕索里尼1968年经典作品《Theorem》里Terence Stamp的角色。当然,后者是愤世嫉俗的天使/魔鬼,这部作品里,外来人是低调、诚恳、完美的拯救者。不过到头来,两个故事都打通了阶级和种族的隔阂。
南岸那场放映让我有种找到组织的感动。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可爱高素质的观众群体。自始至终没有手机光亮,每个人都坐得端正挺拔,没有丝毫声响。我右手边独自的年轻眼镜男自始至终都没有动过上身,只有手臂换了两个姿势,专注得简直要把银幕望眼欲穿。影片快要开始的时候,出口大亮,一位老者坐着轮椅被推进来安顿在第一排边上。每到匠心独运的悲喜转折桥段,总会有观众感叹出声,移情能力了得。即使到了映后和影评人座谈的环节,真正有建树、有启发的评论都来自观众发言。与此同时,Little White Lies的影评人Caspar Salmon反复表达着希望结尾继续拍下去、要拍得更美好更童话的激情感想,又娘又可爱。
至于对影片不满的地方,我只有一个,就是配乐。其实整部片子一共就两段配乐,我认为完全是画蛇添足。镜头中演员和风景所带来的情感冲击已经足够,音乐反而分散了注意力。没有悬念的是,当我表达这个观点后,影评人默默回想了一下,然后困惑地说完全没有注意里面有配乐哎……如果真没有意识到,那片子就完美了。Good for her。
特别喜欢这部电影,反复看几遍,各种情节设定真的是我理想中的类型。电影让我等了很久,预告片看了之后,就感觉这是今年很值得看的一部同性电影。果然一点也没有让我失望,预告片和出来的电影是一致的,人物剧情我都相当喜欢。整个电影铺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来自东欧越来越多的移民,他们想扎根这片土地是何等的艰难。远走异国他乡,受到歧视,排斥司空见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个故事就显得很有温度。
从Josh上大巴开始的最后一段结尾,大概看了快20遍。导演出众的审美在这一段体现得淋漓尽致,Josh走动时的摄影,走和停,人物与背景的融合度,细腻的感情处理,一切的一切,让最后那个HE出现的时候,情感铺垫得恰到好处。
看过太多功力不够的导演,什么都拍了,细节也很完整,但你就是没法代入自己的感情,没有办法与影片中的人物产生共情。
这个真的要靠导演的天赋,导演说要有hope,于是有了这部超级治愈的God’s own country.
(导演在访谈中提到,他发现同性之间的故事几乎没有正向的结局,而他认为希望非常重要,因此有了这样的结尾)
🌟喜欢的几处细节:
1.最后Gheorghe抚摸Josh的脸,Josh终于迎来久违的触感和温暖,忍不住想哭,然后无比贪恋地靠近Gheorghe的手掌,想感受更多。
2.几段sexy戏的处理恰到好处,是推动故事必不可少的部分,Gheorghe教会了Josh爱和做爱。
尤其是这场在山上的泥地翻滚戏,最抢镜的是远处山下城市彻夜通明的灯火,文明和原始的冲动,克制与释放,人性的欲望都在这一镜里。超级喜欢。
访谈里也说到有自己孩子是同的家长看完了影片,对几段sexy完全不反感,反而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感受,侧面反应出导演出色的掌控力。
3.结尾两人拥抱后,切回夜晚飞驰的大巴内,厚重的The days音乐渐起,第一镜是josh一个人靠着窗,给观众Josh一个人回家的错觉。然后Josh慢慢滑向Gheorghe的颈窝,两人依偎。镜头随即果断地切回小屋前,Josh和Gheorghe目送篷车被拖走,Josh满脸落寞,又因为Gheorghe一个搭肩而感到安慰,嘴角迅速抿出微笑。
ps:因为此部电影情绪处理上佳,后遗症是我在短短5天内,循环了38次The days…
4.山上小屋里,两次Josh的特写,一次是看到Gheorghe出去后侧身出神,嘴边呵出白气,desire(饥渴感)爆棚,一次是Gheorghe刚回来,Josh紧张地抓住稻草,wonder Gheorghe desire him as well or not.
5.喜欢的一句台词,Gheorghe对Josh说,I'm not the answer.
❄️不喜欢的两处细节:
1.Josh从父亲住院的医院回来,Gheorghe准备了双人浪漫晚餐想取悦Josh还帮他调味,虽然呼应了在山上方便面调味那一段,但是情感转折非常突兀,不觉得那时候是Josh会享受二人世界的良机,反而显得Gheorghe诸多刻意。
2.结尾那段,Josh在两人言尽、各自回头之后,后悔地抹了一把脸,鼓足勇气回头拉住Gheorghe这里,“演”得有点明显,还是喜欢用facial expression而不是physical movement来表达转折的情绪。
🐑关于演员
去youtube上扒了一些访谈,知道Josh接这个角色是因为人物跟自己几乎没有相似之处,让他很兴奋,属于一见钟情的本子。定下了Josh之后,罗马尼亚小哥去伦敦auction,测试和Josh的化学反应,最后被选上。罗马尼亚小哥完全是city boy,家境很好的那种,在罗马尼亚郊区有自己的度假别墅。
开拍前两个人都被送去不同的农场干了两周的农活,Josh就在影片拍摄的那个农场。
罗马尼亚小哥的英文没有片子里那么好…Josh比剧中人物可爱多了,丧丧的那种可爱…两人都是直的…
🎬导演
这是Francis lee的处女作,编剧和导演都是他自己,背景就设置在导演自己从小长大的约克郡农场。虽然电影台词很少,但剧本很厚,每个眼神、每个细微的动作都在剧本里有详细的描述。
总结:
个人而言,电影的完成度和观影体验好于去年两部LBGT电影cmbyn和bpm。
毫无疑问,这部电影有借鉴和致敬BBM的部分,尤其是两人打闹,迅速切到远处观察者视角的那一镜。
但整部影片不是简单的模仿之作,导演也没有要超越BBM的野心,而是选择讲好一个格局相对较小的故事,他做到了。
看颓丧的人一点点恢复对生活的触觉。像观看冰雪的融化,很美。
在被《CMBYN》《每分钟120击》填满期待的2017,相信还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一直在等这部低调的英伦出品——《上帝之国》。它在英国独立电影奖上横扫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编剧、最佳音效四大奖项。烂番茄媒体好评率持续99%,其因诗意的镜头语言和牧羊的相似设定,还被称为“英国版《断背山》”。
它在北美多个评分网站上的分数甚至超越了《断背山》。
两者在剧情和内核上很难不产生联想,所以本文将对两部影片都涉及剧透:)
上帝之国,最早在英国文化里用来指代威克洛山,后来发展成用来指代英国最大的郡——约克郡。约克郡正是本片故事的发生地,也是导演弗朗西斯·李的故乡,故事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个人经历。
约翰尼是英格兰约克郡的一个牧羊少年,家庭离异和父亲中风让他不得不早早放弃自由的人生,留在农场上照看羊群。于是约翰尼整日颓废莽撞,通过宿醉和打野炮发泄自己,就像一只窝在黑暗里的小狼狗,用冷酷的外壳抵触不满的现状,嗷嗷憋火。
格奥尔基是一个来自罗马尼亚的移民工人,因经营困难而失去了家里的农场,变成满欧洲打工的游牧。这个冬季,他来到约翰尼家的农场打临时工。格奥尔基留着蓬松的卷发和浓密的胡子,穿着松软的毛衣,做事慢条斯理,初看像只大绵羊。实则外柔内刚,对生活有着成熟的认知和规划,他的到来,像照进寒地的一道光。
和《断背山》中的杰克和艾尼斯一样,约翰尼和格奥尔基间的爱情萌发也是因为一起放羊。上帝哦,我几乎快要天真地相信,把两个躁动的少年丢到山里放一星期羊,就会孵出爱情来了。
等寒夜降临,牧羊人守着羊群躺下。说不清是冷的还是燥的,大家都没有睡着,却竭尽全力扮演着熟睡的模样,像两只谨慎的雄兽,听着空气中细微可闻的呼吸声,截取彼此的情绪和意图,伺机而动。对白的缺失让每一场试探变得紧张克制又欲念喷薄。
两人在山上的日子也多处致敬了《断背山》。比如约翰尼对着身后全果擦身的格奥尔基置若罔闻,其实心里被撩得要死:
以及少年心气,一言不发都能扭打起来:
最后还不是光着身子在山野间打滚做/爱:)
这同样让我想起碰巧也在山间缠绵的艾里奥和奥利弗(《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大概美好的爱情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爱情各有各的不幸。
1963年的断背山下是异端之祸,2015年的天堂之国是现实之殇。欧元颓势加剧,农业补贴减少,牲畜投入成本又太高,利润急剧下滑,根据当年农场收入年度报告,2015年英国农场收入总额已降到近十年内最低值。而在这种时候,英国还在着手启动脱欧,这显然将沉重打击早已融入欧洲市场的传统农牧业。
这也是为什么格奥尔基总是强调“农场是活不下去的”,两人在这个问题上产生分歧,意气用事分道扬镳。本片以小见大地反映了英国农场经济、移民等现实问题,甚至两个男主的身份和关系也可以看做是英国脱欧的影射。
所幸的是,接下来的情节没有重蹈无数同性悲剧的覆辙,这也是电影最让人欣喜的部分:
这是《断背山》中杰克一生的心愿,他却抱着这个永远无法实现的心愿被反同人士打死。
于是《断背山》成了观众心头弥留的痛,十二年后,《天堂之国》以一种温柔的方式弥补了这种痛。
这里依旧有山峦、羊群、篝火、火上炖煮的豆子罐头、和光着屁股在泥土里做爱的年轻人。不同的是,时代由冬转夏,山脚有野花悄然盛开,吉普赛的暖男说了我愿意。
当约翰尼揣着和当年杰克一模一样的心愿,驱车来到格奥尔基面前,也许只有短短数十英里,跨过的却是半个多世纪LGBT生存状态的变化轨迹。
当两个男主可以在工地最敞亮的地方,无惧旁人地互诉衷肠,流着泪接吻,相拥很久很久。在返家的巴车上,没有负担地枕在对方肩头坠入甜梦,嘴角挂笑。这是杰克和艾尼斯永远无法做到的事。
与其说是个人的敢勇,不如说是时代的敢勇。
到这,便体会到了《上帝之国》的精髓在于两个字——改变。约翰尼由堕落转向光明,父子关系由紧张转向平和,社会关系由混乱转向明朗,生活、农场、世俗都在往好的方向转变。人物的弧光,也是时代的弧光。
虽然无法超越《断背山》,但《上帝之国》依然是一部珍贵的电影。它的珍贵就在于美好。
正所谓每个时代都有一座断背山,山上的结局不尽相同,他们似流传的火焰遥相呼应,告诉世人:
It gets better。
.
.
.
.
.
.
.
[本文首发于巴塞电影app]
一个补充:
我要特别介绍这片子的片尾曲,The Days - Patrick Wolf。歌词感人到爆:
Have we gone too far or did we get too close?n我们是过于亲密还是太过疏远nForgive me, Father, I've no son, here come, ghostn原谅我,神父,我没有孩子,幽灵飘荡nI promise I'll meet youn我承诺我将与你再续前缘nI'll meet you at the end of the daysn我会与你同行在最后的日子里nThe days, passing daysn那一去不返的日子啊nWon't you meet me at the end of the days?n你愿意与我相遇在时间的终结吗
创作者小狼也是很有才华的全能型选手,从尤克里里到中提琴小提琴手风琴几乎没有他不会的乐器,曲风融合现代电子乐和古典室内乐,常有吟游诗人般的质感。关于性向,小狼倾向于双,但他完全不care这些分类,他曾经回答说:“就像我不知道我下一张专辑会是死亡金属还是儿歌一样,我也不知道我最后会是跟一匹马、一个女人、还是一个男人过。咱能简单点吗?”。超级酷。熟读并背诵。
(PS对我司发文不署名作者的行为实在不解,anyway觉得喜欢这篇影评就顺手点个[有用]让我知道吧,感谢读到这里的逮噶)
寒雾弥漫的乡间,破晓时分,窗里的灯亮了。从某种意义上,电影中的英格兰北部景色已经是一个主要角色,亦正亦邪,在与两个男主角互动的同时将他们推向彼此。映后的座谈沙龙中,在约克郡生活多年的壮汉说本片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英格兰北部。完全不同于绿树成荫的温柔庄园,它隔绝,破败,满是泥泞,寒冷而危险。就像导演Francis Lee说的,他想要示人的是自己成长中所熟悉亲历的那个英国乡村,没有田园和自由,反倒时而让人觉得残酷压迫。这是另一个层次的美。
英国电影协会近年来致力于支持本土、新近影人和独立作品,《上帝之国》只是这股英国乡村“新浪潮”中最新的一波。去年有女导演Hope Dickson Leach的《The Leveling》,讲述女主角在兄弟死后回到遭受洪灾的农场,重新面对家庭和童年。更早的例子包括2011年Andrea Arnold版《呼啸山庄》。这部片子是我的大爱,也摄于约克郡,其手持摄影机镜头中寡言的人物和灰暗寒冷的英格兰北部环境和《上帝之国》简直如出一辙。这一方面肯定有节约交通食宿、场地租用的现实考量,另一方面也是英国在促进多元文化的同时强化历史传统认同的重要手段。
英伦腹地的乡村接纳一个罗马尼亚人,在如今的时政环境下,很难不让人从反对脱欧的角度解读,尤其考虑到约克郡投票支持脱欧的事实。至少作为影院里唯一的黄皮肤,我第一次看时就紧紧跟着Gheorghe的情绪,甚至也一时觉得让当地人通过我的双眼来更深刻地领略这里的美是可能的。不过导演表示,在写剧本的时候,连公投的概念都还不存在,只想聚焦移民劳动力。“外国劳力是维持这些本地社区运作的重要因素……展现一个拥有积极力量和想法的外国民工成为那个拯救世界的人对我很重要。”
不管是不是英国的“断背山”,片中的性爱场景颇为可圈可点。关于这方面,同一场观影的一个母亲说得很好:“我儿子是同性恋。我可以接受这个事实,但不能多想,特别是他和别的男人做爱。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是我很要好的异性恋朋友,我也不想看他们做爱。但是今天片子里几段性爱场景并没有让我不舒服,我觉得很自然。现在想想,我感觉自己更能理解儿子了。”
从兽性的粗野到逐渐感性的身体互动,两人的爱由性而生,在无为又明晰的镜头中慢慢演进,火爆,却并不觉得经过刻意建构。这样的性爱场景,若是在异性恋影片里,就能瞒天过海不为人注意。这是对导演的夸奖。他弱化言语强化画面的习惯给角色的躯体赋予了无限的可能性,尤其是在表现Johnny从滥用自己的性爱能力到学会用身体局部试探、甚至表达感情的蜕变过程。他孤独、酗酒,但并不残缺。Gheorghe引导他透过新的视角审视周遭,让他懂得关爱自己的身体,并由此通联他的家人。他在医院用手指触碰父亲就是这一蜕变的分水岭。
从cinema verite诞生在法国的那一天起,电影人就乐此不疲地以记录片的方式巩固虚构故事的议程设置,但主要手段不外乎手持摄影机、非专业演员和虚实混淆的情节线索。近年来又有一个新趋势,就是实时展示劳作的过程,这劳作包括角色所掌握的技艺。从电影《悲惨世界》的现场真唱、《爱乐之城》高司令弹钢琴到《罗丹》里大量筑模雕刻的段落,电影人不惜投入金钱和时间突击培训演员、做足道具场景,一方面避免替身和演员间的镜头切换让刁钻的观众出戏,更重要的还是通过精准的细节和即兴的行动增强影片的感染力。在《上帝之国》里,我们看到角色盖石墙,拍卖牛只,给羊接生。最动人的两个瞬间来自Gheorghe照顾小羊羔的场景,其一是刚接生的、奄奄一息的小羊在他不断揉搓后突然活蹦乱跳起来,另一个是他剥去死去羊羔的皮、把它像棉袄一样套在瘦弱的小羊身上。导演冷静的镜头避免了观众发出情景剧里有爱的“哦~~”,但每到这两段,都有观众小声感叹——他们的心已经跟Gheorghe走了。
虽然一日游的编剧导游一口咬定约克郡被称为“上帝之国”没有什么深刻的背景寓意(他顽皮地说“because our place is beautiful!”),网上一搜也能发现不止一个地方有这个称呼(包括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和新西兰),但影片里还是透露着一些宗教隐喻。比如Gheorghe让羊羔“起死回生”,Johnny手心受伤。再想得远一点,罗马尼亚人作为这个家的“入侵者”,俨然呼应了帕索里尼1968年经典作品《Theorem》里Terence Stamp的角色。当然,后者是愤世嫉俗的天使/魔鬼,这部作品里,外来人是低调、诚恳、完美的拯救者。不过到头来,两个故事都打通了阶级和种族的隔阂。
南岸那场放映让我有种找到组织的感动。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可爱高素质的观众群体。自始至终没有手机光亮,每个人都坐得端正挺拔,没有丝毫声响。我右手边独自的年轻眼镜男自始至终都没有动过上身,只有手臂换了两个姿势,专注得简直要把银幕望眼欲穿。影片快要开始的时候,出口大亮,一位老者坐着轮椅被推进来安顿在第一排边上。每到匠心独运的悲喜转折桥段,总会有观众感叹出声,移情能力了得。即使到了映后和影评人座谈的环节,真正有建树、有启发的评论都来自观众发言。与此同时,Little White Lies的影评人Caspar Salmon反复表达着希望结尾继续拍下去、要拍得更美好更童话的激情感想,又娘又可爱。
至于对影片不满的地方,我只有一个,就是配乐。其实整部片子一共就两段配乐,我认为完全是画蛇添足。镜头中演员和风景所带来的情感冲击已经足够,音乐反而分散了注意力。没有悬念的是,当我表达这个观点后,影评人默默回想了一下,然后困惑地说完全没有注意里面有配乐哎……如果真没有意识到,那片子就完美了。Good for her。
对于独立影片,国际票房不是目标,电影节奖项也变幻莫测。《上帝之国》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映射了很多大主题,奖项口碑兼得,宣传强势,映期持久,实属可遇不可求的成功案例,也足以照亮未来相关题材的独立电影发展之路。
我的旅途在月中进行到约克,Patrick Wolf的歌声反复巩固着影片里的情境,何止意犹未尽。于是在影片拍摄、故事发生的这片土地,我又重温了一遍。第二次观影,约克郡的寒风、雾气、石楠花、矮石墙和起伏延伸的地势已经是记忆中感同身受的现实。
刚刚过去的2017可说是全球LGBT影片的大年。合拍片有风头一时无两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法国有戛纳赢家《每分钟120击》,亚洲区还有柏林泰迪熊奖得主《人生密密缝》。
此等LGBT盛会,怎能少了腐国。
于是一部低调的英国出品同性佳作——《上帝之国》,在英国独立电影奖上横扫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编剧、最佳音效四大奖项。烂番茄媒体好评率持续99%,其因诗意的镜头语言和牧羊的相似设定,还被称为“英国版《断背山》”。
它在北美多个评分网站上的分数甚至超越了《断背山》。
两者在剧情和内核上很难不产生联想,所以本文将对两部影片都涉及剧透:)
天堂之国,最早在英国文化里用来指代威克洛山,后来发展成用来指代英国最大的郡——约克郡。约克郡正是本片故事的发生地,也是导演弗朗西斯·李的故乡,故事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个人经历。
约翰尼是英格兰约克郡的一个牧羊少年,家庭离异和父亲中风让他不得不早早放弃自由的人生,留在农场上照看羊群。于是约翰尼整日颓废莽撞,通过宿醉和打野炮发泄自己,就像一只窝在黑暗里的小狼狗,用冷酷的外壳抵触不满的现状,嗷嗷憋火。
格奥尔基是一个来自罗马尼亚的移民工人,因经营困难而失去了家里的农场,变成满欧洲打工的游牧。这个冬季,他来到约翰尼家的农场打临时工。格奥尔基留着蓬松的卷发和浓密的胡子,穿着松软的毛衣,做事慢条斯理,初看像只大绵羊。实则外柔内刚,对生活有着成熟的认知和规划,他的到来,像照进寒地的一道光。
和《断背山》中的杰克和艾尼斯一样,约翰尼和格奥尔基间的爱情萌发也是因为一起放羊。上帝哦,我几乎快要简单地相信,把两个躁动的少年丢到山里放一星期羊,就会孵出爱情来了。
寒夜降临,牧羊人守着羊群躺下。说不清是冷的还是燥的,大家都没有睡着,却竭尽全力扮演着熟睡的模样,像两只谨慎的雄兽,听着空气中细微可闻的呼吸声,截取彼此的情绪和意图,伺机而动。
对白的缺失让这每一场试探变得紧张克制又欲念喷薄。
两人在山上的日子也多处致敬了《断背山》。比如约翰尼对着身后全果擦身的格奥尔基置若罔闻,其实心里被撩得要死;
以及少年心气,一言不发都能扭打起来;n
最后还不是光着身子在山野间打滚
这同样让我想起碰巧也在山间缠绵的艾里奥和奥利弗(《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大概美好的爱情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爱情各有各的不幸。
1963年的断背山下是异端之祸,2015年的天堂之国是现实之殇。
欧元颓势加剧,农业补贴减少,牲畜投入成本又太高,利润急剧下滑,根据当年农场收入年度报告,2014年苏格兰农场平均收入以降到十年内最低值。而在这种时候,英国还在着手启动脱欧,脱欧毫无疑问将沉重打击苏格兰的传统农牧业。
这也是为什么格奥尔基总是强调“农场是活不下去的”,两人在这个问题上产生分歧,意气用事分道扬镳。
本片以小见大地反映了苏格兰经济、移民等现实问题,甚至两个男主的身份和关系也可以看做是英国脱欧的影射。
所幸的是,接下来的情节没有重蹈无数同性悲剧的覆辙,这也是电影最让人欣喜的部分:
两个男人,有一间小屋,经营一个共同的农场,每天一起放羊。
这是《断背山》中杰克一生的心愿,他却抱着这个永远无法实现的心愿被反同人士打死。
于是《断背山》成了观众心头弥留十余年的痛,而《天堂之国》以一种温柔的方式弥补了这种痛。这里依旧有山峦、羊群、篝火、火上炖煮的豆子罐头、和光着屁股在泥土里做爱的年轻人。不同的是,时代由冬转夏,山脚有野花悄然盛开,吉普赛的暖男说了我愿意。
当约翰尼揣着和当年杰克一模一样的心愿,驱车来到格奥尔基面前,也许只有短短数十英里,跨过的却是半个多世纪LGBT生存状态的变化轨迹。
当两个男主可以在工地最敞亮的地方,无惧旁人地互诉衷肠,流着泪接吻,相拥很久很久。在返家的巴车上,没有负担地枕在对方肩头坠入甜梦,嘴角挂笑。这是杰克和艾尼斯永远无法做到的事。
与其说是个人的敢勇,不如说是时代的敢勇。
到这,便体会到了《上帝之国》的精髓在于两个字——改变。约翰尼由堕落转向光明,父子关系由紧张转向平和,社会关系由混乱转向明朗,生活、农场、世俗都在往好的方向转变。人物的弧光,也是时代的弧光。
虽然无法超越《断背山》,但《上帝之国》依然是一部珍贵的电影。它的珍贵在于美好。
正所谓每个时代都有一座断背山,山上的结局不尽相同,他们似流传的火焰遥相呼应,告诉世人:
It gets better。
巴塞电影,尽享每寸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