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托比·马奎尔斯基特·乌尔里奇珠儿杰弗里·怀特乔纳森·莱斯·梅耶斯吉姆·卡维泽唐·山克斯西蒙·贝克马克·鲁弗洛马修·法伯汤姆·盖里乔纳森·布兰戴斯西利亚·维斯顿里克·埃弗里尔巴克·贝克斯蒂芬·梅尔勒扎克·格雷尼尔玛格·马丁戴尔汤姆·威尔金森詹姆斯·乌尔班尼亚克大卫·里斯·斯内尔约翰·阿勒斯
类型:剧情爱情战争西部导演:李安 状态:HD 年份:1999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1293303热度:0 ℃ 时间:2024-06-11 17:51:56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与魔鬼共骑》算是李安仅次于《绿巨人》的遭遇票房惨败的电影。在此之前,他的“父亲三部曲”,在国内外或提名或得奖,使其声名鹊起,两部外语片《理智与情感》、《冰风暴》也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n 李安之所以想拍这样一部电影,也许跟他自身的文化境遇有关系。他曾经在访谈中自嘲说因为自己总是扮演弱势群体的角色(国民党的败兵、外省人、华裔美国人),所以他天生对“失败者”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而南北战争——这个美国历史上的转折点,这一场对当今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起到了决定性影响的战争,远非是一句“解放黑奴”的口号可以概括的。这其中人性的复杂,情与义的抉择,是与非,对与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n 历史总是有胜利者书写的。在美国“主旋律”的南北战争片里,南北战争永远是一副黑白分明的姿态:白的是北边、胜利者、穿蓝制服,黑的是南边、战败者、穿灰制服。北方就是进步、前卫的象征,南方就是顽固、保守的代表。但是,人真的可以简单被化为泾渭分明的两派么?难道北军在所谓的“正义征服”的幌子下就可以诛杀本是同胞的俘虏?而南方的奴隶主难道就无人具有前瞻性,预见这个新世界正在到来吗?n Jack和Holt,一个德裔,一个黑人,处在南北夹缝之中,为两方所不容。为了追随主人,他们加入南方游击队,为了复仇,也为了捍卫传统而战。然而在队伍中处境尴尬的他们经常被人找麻烦,没有人会认真叫他们的名字,他们永远只是Dutchy和Nigger。n 这场内战也是人们“内心的战争”。片中南北军冲突的第一幕,当南军射杀了与北军做生意的男主人时,Jack对Pitt说:“我们杀了她丈夫,应该把店铺留给她。”但Pitt还是无情地一把火烧光了整个店面。个人的仇恨,却造成无辜百姓的死亡,这不是Jack想看到的,更不是他打仗的目的所在。在劳城屠杀前游击队首领那场煽动性的演讲中,人群中敷衍应声的杰克已经看透了战争的残酷本质,无论谁输谁赢,胜利,不过是除了失败之外的最大悲剧。n 帕斯卡曾经在《思想录》里感叹过“以河为界的荒诞正义”——杀死同岸的人是凶手,但如果被杀死的人来自对岸,杀人者变成了奋勇杀敌的大英雄。而在Jack和Holt拔枪保护居民的那一瞬间,他们在思想上跨过了这条仇恨泛滥的河流,也看破了那些被一己私利冲昏头脑,把滥杀无辜当作快感的南方人。n 片中最令人动容的场景就是Jack给Holt读信的场景,Holt说,“我们也有可能喜欢读信的人,在平时他也许做人很不错。”但是战争把人们人为地对立了起来,逼迫他们做所谓“立场正确”的选择,战争泯灭了人性,把人变成杀人机器,被报复的快感所驾驭,丧失了人性。n 片中多数描写的是南方游击队打仗时的凶狠残忍,然而那些开明善良,却惨死于北军屠刀下的南方人,他们的生命难道就轻如鸿毛死不足惜?他们的血和泪,又该由谁买单?n 难道人类社会要取得进步,就必须在所谓正义、文明、解放等冠冕堂皇的借口之下,以意义驱逐人性,抹灭人基本的生存和选择的权利,脚踏在鲜血和尸体上,建立起一个新世界么?Jack最后没有朝Pitt开枪,证明他已经从是非恩怨中解脱了,正如他自己说的,“这没有什么对错,就是这么回事。”当Holt骑着马在晨光中远去,战争的恩怨纷扰在此终结,每个人都应该在战争中看清人性,看清自己,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为之奋斗。这种绝望之后的希望,才更弥足珍贵吧。
隔墙有情人
水恋
女神有难
死神假期
此情此刻
桃色骗局
公司小职员张小白大胆追求公司女老板周潇潇,周潇潇...
播放指数:952℃
画面,镜头,人物,俱佳。
96年李安拍完《理智与情感》,97年交出了《冰风暴》,飘风口碑都很赞,99年这部《与魔鬼同骑》,票房口碑很惨,IMDB只有6.6分。本来在乘胜追击的他似乎遭遇了滑铁卢,好在一年后他交出了《卧虎藏龙》。
如果把《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作为李安的家庭三部曲,那么李安在美国拍给西方人看的《理》《冰》《与》,既是作为进军好莱坞的号角和积累,也是他以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心理和身份,对西方世界的试探和触角。
我试图解释为什么这部作品在美国受到冷遇,如果我比喻成斯皮尔伯格拍了一部反映国共内战的片子,在国内市场……不得而知。可能赢了的北方人觉得这个还不够主流,尤其是主角是一个德国人和一个黑人竟然一直铁了心的参加南方游击队……南方人觉得这个太主流,把南方游击队描写的残酷凶狠……这只是我的臆想猜测罢了。
刘醒龙有一部小说叫《圣天门口》,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最近要拍电视剧了,讲的是上世纪初到60年代大别山区一个叫天门口的小镇上两个家族以及他们周遭人物命运的故事。我忽然觉得这是相似的。或者国,或者共,在那个时代你有中间的路可以走吗?亲共的还乡团回来时候你是要杀头烧家的,有钱有势的共闹起来的时候你是要家破人亡的……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千载不变。
只写了个开头,占个地儿先
即使一贯如此,但在电影结果的处理上,李安却在变化。基于人生的积淀或反复的自省?
此时的李安表现的仍较为平和、温情,或者说是仍较为乐观,甚至说是更为“矫情”、不自由,包括之前的《理智与情感》、《冰风暴》。但,之后的《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其所制造的冲突程度、环境压迫程度却愈发强烈。能感受到他在不断的逼迫自己,把自己置身更为残酷的真实,让虚伪无所遁形。“闷骚”总要爆发,力量总需释放。
随着阅历的增长,他或许还会有变化。
在这之前我很难想象,在美国内战时期,代表奴隶主势力的南方军队里会有黑人为他们作战,也想不到宣扬人权与自由的北方军队也会乱杀人。
战争是非理性的。就像片中的杰克,他去参加南方军队,可能仅仅是应为友情。但他在战争中似乎了解到了战争是残酷的,他们的作战并不是很有目的。当看到自己朋友的死去,看淡到自己的战友朝着自己开枪时,更加坚定了他离开的决心,而不是战斗到最后。
很喜欢片中读信的情节。安静,很有冲击力了。对剧情也很有推动作用。
影片的结局也令人满意,并没有你死我活。只是大家都明白了自己要去干什么。杰克有了自己的家,丹尼尔去寻找自己的母亲。
就像杰克在后面有一句台词:“这本没有对与错。”
《与魔鬼共骑》算是李安仅次于《绿巨人》的遭遇票房惨败的电影。在此之前,他的“父亲三部曲”,在国内外或提名或得奖,使其声名鹊起,两部外语片《理智与情感》、《冰风暴》也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n 李安之所以想拍这样一部电影,也许跟他自身的文化境遇有关系。他曾经在访谈中自嘲说因为自己总是扮演弱势群体的角色(国民党的败兵、外省人、华裔美国人),所以他天生对“失败者”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而南北战争——这个美国历史上的转折点,这一场对当今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起到了决定性影响的战争,远非是一句“解放黑奴”的口号可以概括的。这其中人性的复杂,情与义的抉择,是与非,对与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n 历史总是有胜利者书写的。在美国“主旋律”的南北战争片里,南北战争永远是一副黑白分明的姿态:白的是北边、胜利者、穿蓝制服,黑的是南边、战败者、穿灰制服。北方就是进步、前卫的象征,南方就是顽固、保守的代表。但是,人真的可以简单被化为泾渭分明的两派么?难道北军在所谓的“正义征服”的幌子下就可以诛杀本是同胞的俘虏?而南方的奴隶主难道就无人具有前瞻性,预见这个新世界正在到来吗?n Jack和Holt,一个德裔,一个黑人,处在南北夹缝之中,为两方所不容。为了追随主人,他们加入南方游击队,为了复仇,也为了捍卫传统而战。然而在队伍中处境尴尬的他们经常被人找麻烦,没有人会认真叫他们的名字,他们永远只是Dutchy和Nigger。n 这场内战也是人们“内心的战争”。片中南北军冲突的第一幕,当南军射杀了与北军做生意的男主人时,Jack对Pitt说:“我们杀了她丈夫,应该把店铺留给她。”但Pitt还是无情地一把火烧光了整个店面。个人的仇恨,却造成无辜百姓的死亡,这不是Jack想看到的,更不是他打仗的目的所在。在劳城屠杀前游击队首领那场煽动性的演讲中,人群中敷衍应声的杰克已经看透了战争的残酷本质,无论谁输谁赢,胜利,不过是除了失败之外的最大悲剧。n 帕斯卡曾经在《思想录》里感叹过“以河为界的荒诞正义”——杀死同岸的人是凶手,但如果被杀死的人来自对岸,杀人者变成了奋勇杀敌的大英雄。而在Jack和Holt拔枪保护居民的那一瞬间,他们在思想上跨过了这条仇恨泛滥的河流,也看破了那些被一己私利冲昏头脑,把滥杀无辜当作快感的南方人。n 片中最令人动容的场景就是Jack给Holt读信的场景,Holt说,“我们也有可能喜欢读信的人,在平时他也许做人很不错。”但是战争把人们人为地对立了起来,逼迫他们做所谓“立场正确”的选择,战争泯灭了人性,把人变成杀人机器,被报复的快感所驾驭,丧失了人性。n 片中多数描写的是南方游击队打仗时的凶狠残忍,然而那些开明善良,却惨死于北军屠刀下的南方人,他们的生命难道就轻如鸿毛死不足惜?他们的血和泪,又该由谁买单?n 难道人类社会要取得进步,就必须在所谓正义、文明、解放等冠冕堂皇的借口之下,以意义驱逐人性,抹灭人基本的生存和选择的权利,脚踏在鲜血和尸体上,建立起一个新世界么?Jack最后没有朝Pitt开枪,证明他已经从是非恩怨中解脱了,正如他自己说的,“这没有什么对错,就是这么回事。”当Holt骑着马在晨光中远去,战争的恩怨纷扰在此终结,每个人都应该在战争中看清人性,看清自己,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为之奋斗。这种绝望之后的希望,才更弥足珍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