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岁的哈里·布朗(迈克尔·凯恩 Michael Caine 饰)是一名退役的皇家海军军官,妻子去世后,靠退休金生活的哈里独自住在贫民窟附近的小公寓。附近的人行隧道是小混混们街头斗殴、毒品交易和肉体买卖的场所,跟布朗下象棋的好朋友,老头子莱昂纳德(大卫·布莱德利 David Bradley 饰)就常被这帮混混骚扰,甚至终被残忍杀害。女警官弗兰普顿(艾米莉·莫迪默 Emily Mortimer 饰)与下属负责调查案件,却因证据不足而不得不释放杀害莱昂纳德的凶手。一把年纪的布朗忍无可忍,决定亲自上阵,铲除混混,为莱昂纳德报仇 本片获2010年英国《帝国》电影杂志评选的最佳英国影片、最佳惊悚片及最佳男主角(迈克尔·凯恩)提名,并获伦敦影评人协会最具突破性的英国影人(丹尼尔·巴伯 Daniel Barber)提名。
看完电影脑子里想到的就是,“把社会渣子简单化到只是渣子只做渣事全家都渣生出的孩子也会是一群渣的情况下,正义也就简单了”。这电影里没有灰色地带,对渣们——杀之!现在这么干脆的,有自个儿主意的片子少了,也可能因为这是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主题会保守些,不会搞什么多条主线啊,不同人物立场啊,主角的道德困境啊等等等等,最后给你抛个主角的背影,镜头一拉个全景把问题都扔给辛苦了个把小时看电影的我们。这么看的话,导演挺厚道的,或者说还是挺诚恳的。
可是,人就是贱啊!好不容易有了这么个简单明了,痛快淋漓的除恶霸扫纯渣的电影,自己却都难以相信。为啥这么不平静?
想了半天,就是因为这个电影里的纯渣纯的太浓郁了。电影中的处理很符合故事发展的,一切都是以老Harry、警察们的视角来呈现,这群渣就没干一件人事!
一开始的随机性暴力犯罪就很让人shock,无缘无故,那些青少年渣们就是为了试试手枪,不好意思,枪法本来不准的,没想到扫着您了。。。。。。这个被扫着的妇女成了一则早间新闻。
青少年渣们以暴力为消遣,组织语言只会以F字开头。某晚,这群小渣子们还打死了一个不堪其扰的退休单身老头,并残忍的捅了数刀,且毫无不适感。
成年渣们呢?倒毒品,卖枪支,并且更加暴虐,更变态。电影中的成年渣们渣的更经典。卖抢的那俩,经典的瘾君子形象。惨白,枯槁,深眼窝,神经质的眼神,痉挛似的动作神态,毫无逻辑征兆的情绪起伏。插针管,吸白色粉状物,用毒品控制他人进行性虐待。镜头里的一切都渣的让人想埋了他们。
来收保护费的那个成年渣呢?也是个耽于性事,好小男孩这口的毒枭。
渣叔叔呢?隐藏在吧台后面的职业杀手啊。做活稳准狠,并亲自示范给小渣如何漂亮干净的干掉活人,且招呼小渣实地演练。而且心中有计划有步骤的杀人灭口、掩盖死因。
好了,电影中的渣就是这么的纯,让你连恻隐之心都很难唤起。然而,当你看到至渣们的存在就是上帝的错误的时候,心中还是难免唏嘘。为啥?因为我又想起了自己当年上完刑法课时的自己无奈的想法——很多情况下报不了仇就只能是暗杀了。犹太人对待当年屠杀他们同胞的,逃脱了法庭审判的纳粹们,进行了大规模的暗杀行动,是为复仇。这种后续复仇,让纽伦堡审判成了象征性演出,而且演出的主角还是纳粹。。。。。。
前天看到一则新闻,说是在全国哀悼日那天,有四个中学生,无聊到街上游荡,看到个精神病,暴打其两个小时致死。
有人说是家人疏于管教,有人说学校不负责任,有人总结说是后天成长环境不良,当然也有人指出了天生犯罪人理论,认为这种小畜生就是纯渣。
看到电影里面那群青少年渣们打人我就想到了这四个中学生的新闻。心中一阵恶寒,谁都有可能是随机犯罪的那个被害人,而被害后你的生活会怎样?还活着的话,去看看朱迪福斯特的勇敢的人吧。又是一个血亲复仇的故事。。。。。。
好了,还得说说老Harry。影片前半部分老人丧偶的悲痛,孤独的晚年生活,让人甚感压抑,因为谁都会有老的那天,命够长的话,难免会移情。看老人家颤颤悠悠的杀人,确实不是滋味,一般电影中的老人不是智者就是圣人,有岁月允许他们拥有的庄重感,有阅尽人事的豁达和淡然。可是本片里,本应是以上形象的老Harry却被逼上了梁山,这种巨大的反差甚有效果,让渣们看上去更渣,让观者压抑上更添压抑。
很喜欢这个电影的海报,似曾相识的感觉,后来才想起是跟《人咬狗》的海报类似。把主角头部过度曝光的处理很聪明,这样你可能以为海报里拿枪的那个人是杰森•斯坦森式的新英格兰硬汉。而很难与迈克尔•凯恩这个已经快80的老头联系在一起。而其中的讽刺意味是很有趣的。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会想起很多电影,《死人的鞋子》、《出租车司机》、《复仇》、《处刑人》、《勇敢的人》等等等等,以暴制暴这种题材实在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好在老百姓心里总有股怨气,拍得再多也不会嫌烦。而我也是其中之一。
英国的电影就跟英式摇滚一样,很干脆,也很硬气,不会拖泥带水,开头那段伪纪录片很快就把观众带进剧情。随着一枪爆头,很直白的告诉你,这是一个充满疯狂和暴力的地方,这帮小崽子总会突然干出些过分的事,不会让你有任何准备。所以,要想在这里安静的生活,只有继续容忍;或是,改变它。
主人公的出现仿佛把我们从上一个暴力世界拉回来,缓慢的生活节奏,寡居的老人,每天和老伙伴下下棋。很安然的样子,彷佛并没有什么街头暴力存在。这时候,危险一直是藏在下面的。只有一些小暗示,像酒吧里的贩毒小子,楼下几个砸车的少年,都像一根燃起的炸药引线,暗示着危险的来临。而当老伙伴莱昂纳德在洗手间抽出刀说自己再也忍不住的时候,一直被盖住的危险终于显露出来。老哈里•布朗从事不关己少生是非的立场,逐渐被推到了矛盾的中心。最好的朋友被害死,因为这帮小子占着地下道而无法见妻子最后一面,这些损害到切身利益的事件使他已经无法再做一个局外人,而心中存有的正义感也逐渐升腾起来。于是,复仇开始了……
影片吸引人的地方当然不是那个烂大街的复仇故事,而是迈克尔•凯恩饰演的这位老退伍兵,如果是个壮汉复仇的故事,那这个电影也就弱了很多。很多人说这个电影像东木头的《老爷车》,不过我到想起他的另一部电影——《不可饶恕》。在我看,《哈里•布朗》并不是一个讲青少年犯罪或以暴制暴的电影。而是一个讲男人的电影,讲男人的忍、讲男人的友情。男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他不再是一个愣头青,不再热血冲头,以暴力解决一切。成熟的男人懂得忍让,懂得三思而后行。哈里•布朗就是这么一个人,作为一个快80岁的孤独老人,生活在这种混乱的贫民社会,不忍又能怎样呢。而一切的爆发来自好朋友的被杀害,且正义无法伸张。哈里•布朗则像《不可饶恕》里的东木头一样,开始了男人的复仇之路。
影片最精彩也是最重头的戏应该是哈里•布朗去找毒贩买枪那场了。整场戏很克制且力道十足。因为这场戏是哈里从心里转变到行为转变的重要过度,所以导演在这场戏上也是颇费心思,用了很大一段时间描写哈里和毒贩的对峙,从哈里进屋到双方开枪互杀,整个场面都是表面平和,却危机暗涌。毒贩的每一个动作,都为这场戏增加一分紧张。而老头迈克尔•凯恩不愧是名优秀的演员,表面平和甚至有些惊慌的他,内里却压着一股凶狠,所以当他拿刀扎向那个毒贩的手,并拿枪追击另一名毒贩的时候,我在心里也跟着应和:“没错,这老头能干出这种事!”
没在英国住过,不知道伦敦郊区是否真的像电影里说的那么乱,不过从这两年看的几个英国电影,比如《这就是英格兰》、《寻找埃里克》这些来看,伦敦也绝对不是一个平静的地方。其实想也能想到,这个世界,只要有年轻人,就没老头子们安生的时候。就像老哈里•布朗说的,在北爱,人们还是为点什么而战。而在这里,暴力是没来由的,也许只是种娱乐。就像男校频发的暴力事件一样。小青年身上过量的荷尔蒙如果不找个正确的途径释放出去,就只能靠暴力来发泄自己了。再加上这又是贫困社区,穷山恶水民难免不刁,这就更加合理了。而警察的无作为也进一步促成了平民英雄的诞生。艾米莉•莫迪默 Emily Mortimer饰演的女检察官,代表了理想法律状态下的思想。当然了,既然是理想状态,也就是不存在的状态,很多事情并不是单凭规则就能解决的。否则哈里的老伙伴也就不会死得不明不白而让凶手逍遥法外了。规则的漏洞让人期待规则外的英雄,就像超人、蝙蝠侠四处跑一样,这些不被法律认同的英雄能如此受欢迎,正是民众对现状及规则不满的另一种表述。
作为导演丹尼尔•巴伯的第一部长片处女作,他想说的很多,青少年犯罪,贫富问题,警察局的官僚作风,青少年犯罪的本源,以及老人的问题等等。甚至他想把这部电影拍成一部动作片,不过迈克尔•凯恩岁数实在太大了,玩不了那么多花活。只能缩减动作场面,增加内心戏。好在这么修改了一下,要不当整个影片50%的时间都是迈克尔•凯恩这个白毛老头拿枪漫天飞的时候,那将是何等离奇的场景。虽然如今的处理被很多人说成前半段节奏过慢,铺垫过多。但我倒觉得这样很合理,一个老头,已经快80了,即使他是海军陆战队的退伍兵,不过他现在的身份就是普通老百姓,如果不给与足够的事件冲突和情绪积累,老头子的复仇行为都是不可信服的。
确实,电影还存在很多问题,太多其他片子的影子在里面,有些情节处理的也太简单,尤其那个结尾,几乎影片所有角色都集中在了同一场景——即酒吧,然后砰砰砰砰几枪,几个矛盾就都解决了,这种处理方式总让人感觉导演在图省事。倒未必说这个结尾不合理,只是觉得不精彩。其实可以更用心些些的。
看评论里有人想了个更黑色的结尾,说是“Harry走进隧道,一声枪响。预示罪犯还未铲除,警察局长的前面一番义正言辞都是废话。”想法不错,确实更黑色了。不过我觉得还是用现在这个结尾吧。电影拍得再黑色,也不如现实操蛋,还是给我们这些小老百姓点希望吧!即使是在电影里。。
其实有时候我觉得,人心中的恶会是想都想不到的程度。就像那些个被称之为孩子的混混们,看到自己屠杀的老人居然会有快感,还把手机视频录下,毫无一丝半点的难过内疚之意。
对这样的人,如果还要一位的以公平道义处之,就像那个女警官开始冠冕堂皇的审讯,我都觉得很可笑。
所以说,人会可恶到难以想象的程度,实在是令人发指。
其实这样的剧情以前也不是没有过。无非是警察不给力,于是百姓要自己去伸张正义,警察却觉得百姓这样做是不对的,自己作为法律的代表要去阻止他们,云云。
我每次看到这样的桥段,都想狠狠地“哼”一声,狗屁。
这就像是有两个人在打架,一个人高马大,一个身材弱小。你想去劝架,却劝不动那个强者,因为他会连你一起打。于是你拖住那个弱者不让他动手,说不许打架,结果就是弱者只能被你绑着手,任那个强者打。
事情就是这样。
那个女警官穿越暴力区,被撞了,她满脸鲜血,她满是恐惧。这样一个菜鸟,这样一堆无能的,不关心百姓的警察,无力对抗整条街的悍匪,只能对自己的同事说,我是警察,所以我要阻止犯罪,我要去阻止那个老头杀了那个我们知道是杀人犯却拿他没办法的人。
我了个去,搞毛啊。
其实这不是几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环境的问题。这让我想到某个不能说的地方,这个地方里有很多阴暗角落,有各种各样的冤屈与不公,却被强制压下。
我不知道到底会有多黑暗,因为我还太天真。我只知道,如果一个人最起码的生活被遭到惨无人道的破坏时,如果是我,也会反击。
就像那个可怜的哈利,妻子离开了,朋友也死了,警察还不给力。草,都闪开,让爷来!
想到那个自焚在自家屋顶,不愿搬迁的妇女。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么?
这群混混除了吸毒打架取乐,还动不动就欺负居住在附近的退休老头,抢他们的钱,羞辱恐吓他们,并以此为趣,简直乐此不疲。影片并没像《伊甸湖》那样明确给出小混混养成的具体原因,只是略微提示了一下其中主要头目的家庭环境状况,也有“子不教,父之过”的恶性循环之意。但故事的重点主要放在了老头子哈里·布朗忍无可忍,亲自出山为老友复仇的过程上。
从观众的角度来说,看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头儿颤巍巍的拿着枪,冷静沉着地手刃混混为民除害,不仅充满了对比性的视觉刺激,从心理上说也快意恩仇,痛快之至。但故事毕竟发生在英国伦敦,一个似乎早已脱离了以暴制暴丛林法则的发达国家之民主社会,这实在难免让人起疑:英国警察职责为何?
英国女星Emily Mortimer在片中饰演警官弗兰普顿是一位反对滥用暴力,主张照章办事的好警官。作为警察一员,她是法律的维护者,同时也是哈里·布朗和莱昂纳德这样无权无势普通民众利益的维护者。但她面临的矛盾在于,英国警方整体的懦弱与法律条文在是非不分的小混混面前的无用性,造成了警力对平民保护无效的结果。电影主要通过两个片段表现了弗兰普顿的两难抉择:一是她无奈的通知哈里·布朗谋害莱昂纳德的凶手很可能因证据不足而被无罪释放;二是在警察包抄贫民窟小混混时,年轻人向防暴警察投掷燃烧瓶和石块,他们跳上停在路边的汽车,砸毁车窗,点燃油箱;而警察却无计可施,只是举着盾牌节节后退。
电影中所描绘的英国警察这种软弱绝非杜撰。2009年1月12日,伦敦穆斯林抗议游行中,少数暴民已经开始辱骂,甚至攻击负责维系治安的警察。警察们的反应是节节后退,这极大鼓舞了游行者的士气,他们喊着“跑吧,胆小鬼,异教徒!”继续向警察们逼近,而后者毫无抵抗之力,只能听之任之。(http://www.jihadwatch.org/2009/01/london-muslim-protesters-attack-police-run-you-cowards-kuffar.html)警察的软弱激起了很多人的不满。有人试图分析为何英国警察对流氓暴民束手无策,列出的原因包括“担心宗族歧视诉讼”、“激起民愤,影响长官仕途”,以及“担心警员受伤”等。
不论何种原因为主导,英国现有的法律条文和政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警力发挥是个无奈的现实,从这个角度上说,《哈里·布朗》中的以暴制暴大受欢迎,反映了英国的民心所向。
另一方面,影片也试图分析这些视人命为儿戏的小混混们为何走到这步田地,成为社会公害的。其中最引人深思的一段对话是在小酒馆里,头破血流的警官弗兰普顿试图说服哈里不要动用私刑,以暴制暴:“这不是北爱尔兰!”哈里回答:“的确,这不是北爱。在那里,人们为了什么而战,他们战而有因;而对外面那群人来说,一切仅是娱乐。”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孩子们学会了以伤害他人为乐?究竟是什么东西不对头,让一个人的快乐仅仅停留在毒品、暴力、滥交和犯罪之上?
《哈里·布朗》并没能回答这些问题。要继续深究,必须超越个体案例,进入社会制度领域。
【少年犯罪系列】
《伊甸湖》:暴力的源起
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22024116893/
《哈里·布朗》:以暴制暴
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2210544740/
《白丝带》:暴力的养成
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2242429780/
《无人知晓》:黑色的河流
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3294019829/
《被遗忘的人》:被遗忘的阶层
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3691734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