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柯宾·艾瑞特亚历山大·博林斯基KirbyHeyborne拉里·巴格比PeterAsleHolden
类型:剧情动作战争冒险导演:瑞恩·雷特尔 状态:HD 年份:2003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1416905热度:1 ℃ 时间:2023-01-08 08:58:04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殊死一搏
KA
战狼2
谍网追凶
血狼犬
恶战
纵使迷失在黑暗里,也不放弃寻找光明 太平洋...
播放指数:1556℃
美国大片看了不少,这部感觉特别主旋律。不像大兵瑞恩或者兄弟连,这部电影的制作处于二流水平,不过它倒是很完全的暴露了美国的价值观。
以有限的战争认识来观看本片,里面的人物塑造的虽不够丰满,但各个有血有肉,主人公虽有好的枪法却精神几近崩溃,临时的团队里有粗人、狡猾者,还有讨人厌的英国佬。从这一点看,人家也是要均衡的设置人物,并突出主人公的高大形象。最后,主人公不是英勇的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别人吗?
对待德国人,人家的态度显然更加理性,不是说打赢了就赢得了一切。那个被俘的德国人回过头来帮助盟军,显然是人性光辉的闪光。然而,主旋律还是主旋律,德国和美国对待战俘的对比,凸显了美军的人道。
考证一下本片的原型故事,也许比片子更闷,没有很多出彩的地方。战争本身,尤其是局部、细微的地方,对于一个或几个战士来说,应该就是这样平淡的。小兵,只有眼前的一点视野,没有将军元帅的宏才大略。所以,主旋律就是从小处看大局,表现盟军的不怕牺牲,让观众动动脑子,使得观众认为导演是尊重观众智商的,是好导演。
最后,这部片子里没有女人!如果非要把那对法国母女加进来,至少人家没有给她们表现一点感情的机会。她们只是出于感谢而送来了面包,多么可爱的人民。在任何战争片里,如果出现一两个薄施粉黛或者浓妆艳抹的女人,我以为都是对战争本身的亵渎。女英雄也应该是满身炮灰的,她可以谈感情但不可以在炮弹横飞的地方谈。
看电视剧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不如去读史书,然后自己想象。如果想象力都要被人强行霸占,活着又有什么用。
还有男主角读的那本书不是圣经。
五个主角,各有各的毛病,没有一个是讨人喜欢的。战斗力一般,没有超级英雄,长相一般,没一个帅哥猛男,他们的普通恰恰能够代表战争中那些如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这些被卷入了战争的普通人,凭着自己的一点点信仰或者想法,在死亡的征途上熬着生命,让我觉得喜欢他们的地方,是他们各种讨厌不招人喜欢的臭毛病中,夹着的那一点点闪光的人性。
看完了这部电影,让我深深的厌恶那些发动或者准备发动战争的人,你们当然有自己的冠冕堂皇大义凛然的理由,既然你们的理由如此正义和充分, 那么请你亲自扛起枪上战场吧。
如果本片真的有“意识形态”输出,最明显的一条大概就是“善待俘虏”了。这不也是共军一向所自我标榜和大力宣传的吗。既是本土也认同的“普世价值”,何来意识形态输出?
退一步说,如果一种意识形态(价值观)是让人向善的,那就算真是老美在输出意识形态又能怎样?宁要公产草,不要美帝苗?
一个或者几个恶人挑起了战争,许多个普通人家的孩子离开自己的生活,穿上不同的军装,在冰天雪地里淌下自己的鲜血。
战争最可恶的就是这一点,普通的年轻人,大家并不彼此仇恨,却因为那些利欲熏心的人的原因,彼此剥夺着年轻的生命。许多本来善良的心,在队友的血肉之中被仇恨蒙蔽了眼睛,他们憎恨敌人,并且以此为战斗的动力,不然如何支撑下去?
在这样冷酷的世界里,有一颗善良的心,更加备受折磨。
传教士迪肯,不抽烟不喝酒,甚至不喝咖啡,在柏林传教期间,战争爆发了,参加了战斗,他会讲德语,是神枪手。他的长官被他救过很多次,说他是最可靠的战友。
然而就是这样善良的一个人,却在一次战斗中,无意中杀死了两个妇女和六个孩子。这种错误,对他来说不可饶恕,他出现了幻觉,不时地看见那些平民出现在自己的视野里。
一群盟军被德军俘虏了,一个德国人搜迪肯的身,却给他留下了他心爱的圣经和妈妈的照片。一个盟军逃跑,引发了两边的混乱,德军杀掉了许多投降的盟军,迪肯在逃跑过程中,夺了一个德军的枪,却发现正是当时搜他身的人,他放了那人一条生路。
在小木屋附近,迪肯这个神枪手意外地没有打中一个德国士兵,后来才知道这个德国士兵正是他在柏林传教时候教过的鲁道夫,他放走了鲁道夫,后来,鲁道夫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又留给他们一辆吉普车,让他们可以穿越火线,把信息送到盟军那边。
我想说,救赎别人,既是救赎自己。
最后,憎恨德国人的医疗兵古尔德也终于懂得,敌我双方,只是制服不同,其他都是一样。他在结尾对迪肯说,你救了我的命。但我看到他开始给投降的德兵包扎的时候 ,我知道,迪肯也救了古尔德的心灵。
在迪肯死去的瞬间,他看到那些被他误杀的平民就在不远处,他死后是闭着眼睛,手放在胸前的,我想,他也救赎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