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 me tell you about two students. Student "A" is a straight-A student who lives in the suburbs of Los Angeles. He plays in a punk band with his best friends. He loves to skateboard and ride on his BMX bike. His favorite TV show is Game Of Thrones and his favorite band is the Thermals. He's a '90s hip-hop geek.
Student "B" goes to an underfunded school where teachers who would rather not be there teach kids who really don't care. He lives with a single mother,doesn't know his father and has sold dope.
Now close your eyes,picture each of these kids and tell me what you see.Be honest.No one's going to judge you.
Now open your eyes.So,am I student "A" or student "B"?Am I geek or a menace?
For most of my life,I've been caught in between who I really am and how I'm perceived,in between categories and definition. I don't fit in. And I used to think that that was a curse,but now I'm slowly starting to see maybe it's a blessing. See,when you don't fit in,you're forced to see the world from many differrent angles and points of view. You gain knowledge,life lessons from disparate people and places. And those lessons,for better or worse,have shaped me.
So,who am I? Allow me to reintroduce myself.My name is Malcolm Adekanbi.I'm a straight-A student with nearly perfect SAT scores. I taught myself how to play guitar and read music. I have stellar recommendations and divers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m a Google Science Fair participant,and in three weeks,I helped make over $100,000 for an online bussiness.
So,why do I want to attend Harvard? If I was white,would you even have to ask me that question?
我的标题并不独特,但这恰恰是我看完脑中所想的。约翰·休斯 (John Hughes) 是拍了很多经典成长类电影(《早餐俱乐部》《春天不是读书天》)的大师,而《街区男孩》(Boyz N the Hood)是写实描绘黑人在不公的社会、司法系统下挣扎的经典电影。每几年都有讲少年成长的电影,好莱坞也频频放出涉及种族的电影(被不精确的笼统概括为“主旋律”),而这部电影将前者和后者的结合,怀旧中满是可爱和新颖,让我非常钦佩。
就这样,电影既扫过了一些沉重的背景(我在最后也差点落泪),而在整体上又更算是一部喜剧,这喜剧并不荒诞夸张,而是从Malcolm的视角出发,根据人物的经历反应出来的喜剧,是很亲切很真实的喜剧。以前评价导演 David O. Russel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美国骗局》) 时写过,这种根据现实经历的反应而产生的喜剧效果,才真妙。
我并未在90年代跟Hip-Hop一起成长,就算想撒谎称自己喜欢Hip-Hop都举不出例子来(I can do Lose Yourself right now with no problem yo.)。但是听着电影中rap的歌词,那种劲道和涵义,跟今天很多讲大屁股的歌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整部电影中的配乐真的很赞,我经常发现自己和周围的观众在随着节拍点头跺脚。除了90年代经典的歌,制片人Pharrell Williams也原创了一些歌(演员们都是有乐魂的,而这部电影的原声带你肯定也会听好久)。这音乐,再加上导演对于叙事方式独特的处理(大牌+制片Forest Whitaker的旁白以及镜头风格的变换等),不仅让三位主角早早俘获了观众的心,更使得电影充满灵性,即使中间阶段有点乱套拖沓,我仍然非常享受。
所以,我不觉得它老套,我觉得它复古,它会是2015年的经典。The question is: Can You Dig It?
Malcolm最后的独白其实恰恰点明了,蕴藏在一片混乱和嘻哈乐中的核心:
Let me tell you about two students.
Student "A" is a straight-A student who lives in the suburbs of Los Angeles.
He plays in a punk band with his best friends.
He loves to skateboard and ride on his BMX bike.
His favorite TV show is Game Of Thrones and his favorite band is the Thermals.
He's a '90s hip-hop geek.
Student "B" goes to an underfunded school where teachers who would rather not be there teach kids who really don't care.
He lives with a single mother,doesn't know his father and has sold dope.
Now close your eyes,picture each of these kids and tell me what you see.Be honest.No one's going to judge you.
Now open your eyes.So,am I student "A" or student "B"?Am I geek or a menace?
For most of my life,I've been caught in between who I really am and how I'm perceived,in between categories and definition.
I don't fit in.
And I used to think that that was a curse,but now I'm slowly starting to see maybe it's a blessing.
See,when you don't fit in,you're forced to see the world from many differrent angles and points of view.
You gain knowledge,life lessons from disparate people and places.
And those lessons,for better or worse,have shaped me.
So,who am I?
Allow me to reintroduce myself.My name is Malcolm Adekanbi.I'm a straight-A student with nearly perfect SAT scores.
I taught myself how to play guitar and read music.
I have stellar recommendations and divers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m a Google Science Fair participant,and in three weeks,I helped make over $100,000 for an online bussiness.
So,why do I want to attend Harvard?
If I was white,would you even have to ask me that question?
在大家看过的黑人街区电影中,那些黑人孩子大多都沉浸在一个肮脏、混乱、憋屈的环境中。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常常陷入“帮派”战争、忍受着贫穷所带来的一切负面影响……
各种导演和编剧都想为黑人在美国的不公处境发声,于是都非常写实的表现出了这些暴力街区的“不适宜居住”。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滤去那些负面情绪、以一种诙谐的方式体现出街区孩子们的生活又会怎样?
《Dope(酷毙了)》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其实这部电影早在2015年就在美国上映了,但缓慢的艾沃米最近才看0 0)
于是,这部电影里的黑人主角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黑人。他们不混帮派、不玩体育、玩滑板、看漫画,和白人一样喜欢听广播电视、准备申请大学。这些在其他圈子再普通不过的行为,使他们变成了“谷底”这片混乱街区的“white shit”。所以,受到来自高年级运动员的霸凌便成为了家常便饭。
但剧情并没有往他们带着怨恨奋起反击发展,主角们对这些霸凌早已习以为常。他们尽自己所能逃避这些欺负,遇上了逃不过就只能认栽,然后继续嘻嘻哈哈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这部电影也弱化了“谷底”的危险程度。其中的毒贩自带黑色幽默,不是半天听不懂一个“滑坡定理”,就是开个枪还能打到自己。贩毒、吸毒的场景也没有了一般电影的阴暗感,反而是以一种全民糜烂、娱乐至死的姿态展现了出来。主角也不再是生活困难的黑人孩子,他们不会为了生活忧心,而是和普通孩子一样沉迷各种潮牌和Air Jordan的限量色。这样的风格,太讨喜了。
Diggy——一个男性打扮的高中女同性恋,是艾沃米今年最喜欢的一个电影角色。作为一个生在传统黑人家庭的孩子,可以想像她的家人是如何想尽办法让她变得“正常”。然而Diggy还是继续着自己的个性。
她骨子里透露出一股天然的自信。不只是在打扮以及性取向的坚持上,保持和其他人完全不同的兴趣爱好、对其他人叫自己Nxxxa的抵抗也是如此。但她却尤其的有自知之明,对朋友也很忠诚。真的太爱她了!!(另外她的颜也超级超级赞!)
在看片的时候,艾沃米感觉到了一位女主角的面孔尤其的熟悉。于是看完后一Google……我就惊了。那个全裸出镜的吸毒滥交妹Lily,居然是由频频登上《Vogue》封面的维密天使Chanel Imen出演的!
这个Lily放荡到吸毒吸high了可以直接当街撒尿。于是在这部影片中Imen一反她的女神常态,非常狂野。
比来自超模大胆放开的表演更惊喜的是,这部电影超棒的音乐制作。斩获各大格莱美奖项的Pharrell Williams与吹牛老爹的联手,使贯穿全片的各式Hip-hopmusic带动着观众们的身体摇摆晃动。就算电影结束,OST也可以循环播放好一阵。(放在开头的那首就是由三位主角演唱的~)
整部电影都在营造轻松的氛围,主角在最后进行的独白便成为全片难得的严肃场景。曾经认为自己与众不同、甚至有一点清高的主角在经历了自己从未想过会经历的一切后,认同了自己黑人的身份。在前段轻松剧情的反衬下,这段独白所承载的内容尤其铿锵有力。
无论你正在做什么,有什么样的理想,当阻碍你前行的glass ceiling出现时,管它是种族、性别还是其他,just get together and fight for it.
电影妙在这个其实蛮沉重郁闷话题却拍得欢乐异常,用上一切黑人社区的标签,贫民窟,说唱,毒品,流氓,街斗,同样大反转也是,我酷故我在,标签就标签了,我贴了满身的标签,我挂了一身的淤泥了我还是朵莲花,这样的正能量可赞。
另外OST太强大了,既然要标签,人家就无限扩大,我们就是能唱能扭,天生滴,肿么样。再PS,这位黑人小T是亮点啊,星星眼。
我的标题并不独特,但这恰恰是我看完脑中所想的。约翰·休斯 (John Hughes) 是拍了很多经典成长类电影(《早餐俱乐部》《春天不是读书天》)的大师,而《街区男孩》(Boyz N the Hood)是写实描绘黑人在不公的社会、司法系统下挣扎的经典电影。每几年都有讲少年成长的电影,好莱坞也频频放出涉及种族的电影(被不精确的笼统概括为“主旋律”),而这部电影将前者和后者的结合,怀旧中满是可爱和新颖,让我非常钦佩。
《酷毙了》由 瑞克·法穆易瓦(Rick Famuyiwa)导演。主角Malcolm (Shameik Moore饰演),和他的两位意趣相投的挚友Diggy (Kiersey Clemons饰演)、Jib (布达佩斯里演Zero的Tony Revolori) 是即将毕业的美国黑人高中生,钟意玩90年代的音乐。三人在一场派对中被卷入贩毒帮派的互斗,Malcolm 第二天发现自己的书包里被人放进了毒品和枪。他必须在不染黑自己葬送前程的前提下跟危险的人物打交道,一场疯狂的闹剧就此上演。
豆瓣的翻译给了电影原名Dope一层解释,然而实际上,正如电影开篇所告诉观众的,Dope 一词大致有三个意思:(n.)毒品,(n.)傻逼,(adj.)酷。几乎每一种语言里都有这种让外人迷惑的现象:怎么同一个词会有傻逼和酷毙两个近乎相反的意思呢?其实,Hip-Hop——这一在电影中几乎无处不在的元素——很擅长旧物新用,就连Hip-Hop本身都是人们在条件非常局限的情况下利用老的东西创造出来的。Hip-Hop的态度就在这里。规则都是人造的,对人和事物的评价也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认为是傻逼的东西,另外一些人可能以为很酷呢!诶,这恰好是我们的主角Malcolm 所处的境地。
主角们住在洛杉矶Inglewood被称为"谷底"的地区,电影将它描绘得蛮精确,这里我去过,夜里街上很乱,警笛长鸣,是黑人聚居,毒枭横行,犯罪滋生的地方。由于成长环境危险混乱,教育资源匮乏,这里很多孩子到了高中都早早对未来失去了兴趣,沦为混混,甚至成为新的毒枭。(想更具体的了解,请去我的豆瓣日记里找《通过一个Key&Peele小品简要普及一下美国教育个别现状》,并读我写的《冲出康普顿》的影评)。
我对主角们太喜爱了。Malcolm 算是三个人里最聪明的了,成绩全A,想要上哈佛却被老师打击。"哦你是不可能进哈佛的" 这句话我是听非常敬重的大法官亲口跟我讲过的,所以我明白那感受。第二喜欢的角色是Diggy,她的打扮是假小子,女同,很解放很开朗很有义气的美女。我!爱!她!她是我近年看过的青少年角色里面,最有自知之明、最有自信、带着足够的傲慢劲却又同时不让人厌烦的可爱角色。三人组里稍窝囊点的是Jib,在Malcolm迎接突然戏剧化了的生活难题之时总是很现实的怯场,很多台词都蛮逗的,但要紧的关头也算靠得住。我特别喜欢三个演员的表演,平时生活中的古怪灵通、面对危机时的挣扎疲惫和成熟,以及乐队排练、演出时真正的酷劲,三个人都表演得很到位,很真实。
三人同上一所公立高中,同是黑人血统,也分享着对90年代Hip-Hop最活跃鼎盛时期艺术和时尚的钟爱。他们成绩优异,有自己的乐队写自己的歌,衣着也是扎眼的90年代风格,非常聪明,关心的不是帮派、受欢迎,典型的小众边缘"怪胎" (Geek),这也是他们不合群的原因。他们觉得酷(dope)的——比如好好学习、争取上大学、喜欢Childish Gambino (Donald Glover, 也就是《废柴联盟》里的 Troy)——在环境好一点的地方明明很正常,在这里却被大多数人称为"白人垃圾" (dope的"傻逼"涵义)——而他们也常常受到"强悍"一点的同学欺负虐待。但我们主角的生活并不阴沉,他们仍是高中生毛孩子,处于青春期,每晚打手枪、对漂亮女孩痴心流口水,脑子被小弟弟牵着走,这让观众能更容易的与角色共鸣。
(就我个人而言,除了对大屁股打手枪这种浅层的共鸣之外,我也对不被理解、被嘲笑、被轻易摈斥深有体会。我很少能遇见既明白我身为外国人在美国的处境、又能跟我一起探讨美国流行文化和政治议题的人,我自己的亲朋好友父母都不理解我,觉得我对于公益事业的追求是很肤浅很不负责任的——我所喜欢的东西,我认为很dope,他们却认为很dope,就连网上写个影评,都会因为夹了很少的英文被误解、因为回复中不愿退步就成了小人,却很少人愿意接受:这只是我在自己的特殊语境下自然而然养成的表达方式罢了。)
而共鸣的同时我更爱上了他们的强大:他们喜欢上学,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享受自己的艺术,自己的梦想、自己互相之间的玩笑和慰藉,更可爱的是他们情商很高,甚至将自己的乐队命名为"奥利奥"——你们说我们的东西“白”,我们就称自己是奶油夹心的黑色饼干好了。(*注:此处应该是我听错了,乐队名字不是Oreo,而是Awreeoh.) 我时常发觉自己在试图向别人解释自己,因为我生活中有些人会让我对 "坚持" 产生愧疚和自责,于是我就迂回的假装比真实的自己更柔和、更"礼貌"、更"谦虚",但每次都显得"请接受我吧"那么可悲,因此备受折磨。而主角们对自己的看待,是大气而自信的。这让我想起了 《权力的游戏》中 Tyrion (提利昂) 对 Jon (琼恩) 说的话:"永远别想忘了你自己是什么。这世上除你之外的人都不会忘记(你是什么)的。不如把这标签穿在身上当盔甲,这样别人就不会用这标签刺痛你了。" 这么可爱、这么有创造力的三个孩子,让我在听他们一开口唱歌时险些就感动得流泪。
于是,虽然角色们对自己身份属性的定位与周围大多同龄人不同,但电影却没有着重老套的表现他们对自己身份属性的挣扎,相反,他们拥抱自己的独特和不同,也因为彼此的支持而不怎么孤单。这种坚定下,主角人物的发展路线便不是那种常见的”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明白到很多大人们所教条的东西都是狗屎“、”更加放松、有把握的面对未来“等等见惯不怪的老梗了。那么,为什么还讲它是一部成长电影呢?
首先,这些主角确实就是在成人的节骨眼上,前文提到了青春期,而Malcolm的生活里也有遇到两位非常性感的大美女。Zoë Kravitz饰演他的女神,不巧她跟毒贩子关系复杂,就是因为想靠近她,他才被卷入了自己从未踏入的圈子。而维多利亚模特Chanel Iman饰演的Lily是更加性感、非常饥渴、好像天上掉馅儿饼似的,是Malcolm破处的大好时机。身为少数、弱者、怪胎的Malcolm一开始都不知如何跟女生打招呼,在这方面的”成长“,是二线剧情。(以上这段为免剧透我讲得很含糊)
而主线上,他们也确实成长了——他们走过了一段自己以为永远不会、也不需要走的经历:从自己Geek的小世界里走出来,真正的看一看周围现实存在的这个——即使自己在精神上跟它差十万八千里,主流社会的人们也依旧会用它来标注、定位自己的——Inglewood,看一看"谷底"的这些真实的、并未被里根、布什、Bill O'Reilly妖魔化的被主流社会所抛弃的群体,跟他们打打交道,见识到"江湖"上也有可爱的傻逼、也有其实很聪明懂道理的人,只是他们没能走出去罢了;意识到他们便是我,我就是他们,而随着主角这黑水趟得渐深,我们也看得到在这里生活的人不犯错误有多难,即使是热爱自己的艺术和追求,明白自己的价值,聪明于常人的主角们,"歧途"其实才是最自然的轨道。这就是当"约翰·休斯"遇上《街区男孩》。在电影的开始,主角对自己的认识只是自己的兴趣、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成就、自己的目标,他从不逃避自己的出身和种族,但他觉得谈这些很俗;而在电影的结尾,主角则真正的面对、承担了自己的种族,将它完整的纳入了自己的身份。最后Malcolm对镜头那一笑,多半是因为收到了好的消息,但我更愿意相信,即使信上写得是相反的答复,他依旧可以笑得出来。电影完了,故事还没完,这之后再怎么过自己的人生,面对怎样的选择,又令人遐想。
就这样,电影既扫过了一些沉重的背景(我在最后也差点落泪),而在整体上又更算是一部喜剧,这喜剧并不荒诞夸张,而是从Malcolm的视角出发,根据人物的经历反应出来的喜剧,是很亲切很真实的喜剧。以前评价导演 David O. Russel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美国骗局》) 时写过,这种根据现实经历的反应而产生的喜剧效果,才真妙。
我并未在90年代跟Hip-Hop一起成长,就算想撒谎称自己喜欢Hip-Hop都举不出例子来(I can do Lose Yourself right now with no problem yo.)。但是听着电影中rap的歌词,那种劲道和涵义,跟今天很多讲大屁股的歌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整部电影中的配乐真的很赞,我经常发现自己和周围的观众在随着节拍点头跺脚。除了90年代经典的歌,制片人Pharrell Williams也原创了一些歌(演员们都是有乐魂的,而这部电影的原声带你肯定也会听好久)。这音乐,再加上导演对于叙事方式独特的处理(大牌+制片Forest Whitaker的旁白以及镜头风格的变换等),不仅让三位主角早早俘获了观众的心,更使得电影充满灵性,即使中间阶段有点乱套拖沓,我仍然非常享受。
所以,我不觉得它老套,我觉得它复古,它会是2015年的经典。The question is: Can You Dig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