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到《THE LOST CITY》的美丽之前,似乎非得先说说它的政治意义——无论是独裁的巴蒂斯塔,还是红色的卡斯特罗,都让这块得天独厚美丽的土地蒙上灰尘——这似乎就是这部电影要说的。 其实我并不关心它的政治立场,同样的事件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意味,哪怕电影旗帜鲜明地支持老教授的非暴力改良,反对暴君也反对革命,但那只是那些人的眼光和角度——那些衣食无忧,坐拥万顷烟叶园,品尝哈瓦那雪茄,去热情夜总会……但同时又觉得自己需要对得起良心,需要言论和心灵的自由——就是这些人。 这些人是《THE LOST CITY》的主角和背景,而无论是残暴的陆军上校团,或者杀人不眨眼的7.26运动组织,都变成了平面的角色,他们只是展现他们暴虐和残忍的一面,就连切格瓦拉也不能幸免,哪怕他的微笑很迷人,但他只是一个道具。感人至深的情节都赋予了睿智的教授,老派而有江湖意气的大哥,天真轻率的二哥,以及参加革命推崇暴力却因为气死亲爱的叔叔而心灵难以承受只好拔枪自杀的三弟,甚至于那个革命前夕晋升的少校——他被自己营救的人投入监狱最后在一个清晨被枪决。 也许这样精心安排的情节上显露的政治立场太过明显,我不得不蓄意忽略它,而专注于这部出色电影的美丽上面。
对于那些一开始就着墨于批判影片政治立场的人,我的建议是先读一读美国宪法、乔治华盛顿传记和马恩全集,如果对于你们真正理解民主或完全读懂共产主义仍旧鲜有帮助,那么,就请别着急着先给影片帖上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的标签,现在已经不是冷战时期,也不是后冷战时期。用客观的态度去看这部影片,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家庭,关于爱情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爱国主义,关于自由信仰的电影,这一切不应当是通过广播或者教科书来宣传来灌输,而应当由自己去思考去经历去选择,唯有自己真正信仰的才会不惜一切去坚持。这部电影正是关于一个男人的思考、选择、坚持,还有对祖国深切的感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首短诗可以看作电影的主线。另外电影对于革命、文化、爱国也进行了探讨。
50年代的哈瓦那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天堂,电影里面表现突出的是夜总会的歌舞文化(典雅的,不是黄色的),在革命之后都不复存在了。不过相比中国的十年浩劫,古巴那档子事还真不算什么。
所以你看了这个片子,对照一下俺们国家,就会觉得更加心痛。
整部电影比较沉闷,又有些歌舞片的痕迹,很难称得上佳作。
不过1958-1959的古巴背景以及家族在这个时代的变迁却不得不引人遐思。
从中国思想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部反共的电影,充满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电影。GFW对信息的封锁也许是怕和平演变。不过,潮流永远无法阻挡,什么是真正的民主、自由,什么是对人性最好的诠释最终会明白天下。
40年代中国的家族中也充满类似的故事,最偏激的参加了左派的革命为了推翻独裁,中间的参加了革命力量却为了自由民主早期牺牲,还有一部分在社会变革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当信念不得不被改变时选择离开,最后一种也许是一种逃避,无论面对独裁还是所谓的革命都无所作为。
为自由牺牲的人也许值得讴歌,为革命成功却被家族抛弃甚至自杀的人也许只能是一个悲剧。流亡的人呢,只能回忆和设想自由理想的家园。
无所谓对与错,革命中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也许值得尊敬,可政权成功之后的执政是否真正的有利于民不得而知,当听到资产阶级的萨可斯风这种说法,不禁想起我国伟大的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的可笑,当然这也是一种悲哀。
幸好,中国在不断进步。
其实我并不关心它的政治立场,同样的事件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意味,哪怕电影旗帜鲜明地支持老教授的非暴力改良,反对暴君也反对革命,但那只是那些人的眼光和角度——那些衣食无忧,坐拥万顷烟叶园,品尝哈瓦那雪茄,去热情夜总会……但同时又觉得自己需要对得起良心,需要言论和心灵的自由——就是这些人。
这些人是《THE LOST CITY》的主角和背景,而无论是残暴的陆军上校团,或者杀人不眨眼的7.26运动组织,都变成了平面的角色,他们只是展现他们暴虐和残忍的一面,就连切格瓦拉也不能幸免,哪怕他的微笑很迷人,但他只是一个道具。感人至深的情节都赋予了睿智的教授,老派而有江湖意气的大哥,天真轻率的二哥,以及参加革命推崇暴力却因为气死亲爱的叔叔而心灵难以承受只好拔枪自杀的三弟,甚至于那个革命前夕晋升的少校——他被自己营救的人投入监狱最后在一个清晨被枪决。
也许这样精心安排的情节上显露的政治立场太过明显,我不得不蓄意忽略它,而专注于这部出色电影的美丽上面。
整个电影的调子是明亮而忧郁的——这两个词似乎矛盾,但放在一起再贴切不过了,年轻的时候我喜欢在诗句里用这样冲突的形容词,比如明媚的悲愁,温暖的忧伤之类——现在我已经很少写诗。
但这个电影就是一出在热带岛屿明艳阳光之下轻柔的挽歌——属于FICO的那种老派的精英体制下的优雅而美丽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们夹在暴虐的独夫和怒吼的贫民之间,最后的结果必然是灰飞烟灭。
安迪在演尽了拉斯维加斯坐拥亿万狡猾成性的赌场老板之后,他很漂亮地拍了一部严肃而好看的文艺片,虽然他在这部片子里和在《OCEAN 12》(还有《OCEAN 13》)中一样举止优雅上流。在143分钟里,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哈瓦那迷人的气息:洁白的海滩,碧蓝的海水,翠绿的丛林,透明灿烂的阳光——当然还有高贵典雅的服装,配上FICO和AURORA简直是……我妈一边看就一边不停地赞叹:怎么现在就没有那么好看的服装了——显然那是一种老式的、精致而简约的风格,和时下充满个性的张扬的甚至怪异的时装不大一样。
电影的台词也优美极了。在FICO的口中,哈瓦那就和AURORA一样,是一枝美丽的玫瑰,全看你触碰的是花瓣还是刺。只是到最后,哈瓦那凋谢了,AURORA呢,则褪去了刺,变成了红色政权的联合国大使。他拒绝新的游戏规则,拒绝放弃自己老派的逻辑和原则,甚至拒绝了自己深爱的人,所以,哪怕他只是在纽约一家餐馆洗盘子,他也不会回到一个不宽容的以暴易暴的地方,哪怕那是他深爱的如玫瑰一般的哈瓦那。
安迪在电影中的表演非常含蓄和克制,很可能只有在诀别AURORA那场才感情丰富了些,这和做为导演的他观点明确简直判若两人。也许这两者加在一起,才使得这部电影获得了IFA 2006年的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并且是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这是一部精致而典雅的电影,正和电影所表达的立场一样。它刻意避免了史诗电影中宏大而壮丽的场面,却窃窃私语一般地唱尽了那段动荡的岁月。它是一曲挽歌,在悲伤之余仍然保持自己的风度。
我能深切体会到导演的怨念。他或许在古巴会很幸福,然而5岁就被迫背井离乡来到美国。在影片中他自己扮演了一个角色,古巴上流社会重要家庭的长子。这个家庭的影响力真的很巨大,甚至能够影响古巴的社会走向。每次家庭聚餐的时候强调的“不许迟到”,不啻为对规矩和秩序的竭力维持。而这个家族对古巴政治的态度也是如此,他们求稳,一味地求稳,却不想到次子和幼子都参加了革命:次子参与行刺巴蒂斯塔总统,而幼子甚至成为了卡斯特罗和格瓦拉的亲密战友。于是兄弟之间的不同选择也指称这古巴在50年代末十字路口上的不同方向,于是戏剧冲突就在这里缠绕和展开。当次子死在巴蒂斯塔的保镖手中,当幼子因为逼死伯父而举枪自尽,长子菲戈也只有远走美国。
这是一部充满了时间感慨的电影。导演Andy Garcia出演这部片子的时候已经年过半百,然而一切正如16年前,他扮演的是一个三十出头的艺术家兼舞厅老板。16年的时光在化妆师的巧妙手笔之中被掩盖,他真是驻颜有术。或许是怨念带他穿越了时光的山谷。然而影帝达斯汀霍夫曼便让人不忍多看他一眼——一个猥琐的老年黑手党老大。我的人生啊,霍夫曼都老成这个样子了么……
这也是一部充满了怨念的电影。影片中,家族次子因为死于刺杀行动,卡斯特罗上台之后,他的遗孀被授予一个极度荒唐的称号:“年度革命寡妇”,那个时候菲戈的女友死于恐怖分子的炸弹,而弟弟临死前托她照顾的弟媳和他已经擦出了爱的火花。可是她是“年度革命寡妇”,于是她不得不嫁给了革命,继续着她的政治生涯——于是两人注定不能相守,多年后在美国的土地上见面,依然是执手相看泪眼,依然是飞鸟和鱼的爱情。然而菲戈是想留下的,他热爱古巴的土地,热爱古巴的歌舞,然而卡斯特罗的政府告诉他,他的乐队使用的萨克斯风是“帝国主义的乐器”。他知道他不能留在古巴,然而他只有远离这里,留下一切,包括手表,戒指,钞票,家族的信物,只带走无尽的乡愁。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卡斯特罗在影片中从未出现过一个正脸,为什么参加游击队的幼子必须自杀。Andy Garcia爱着的是歌舞的古巴和泥土的古巴,而并非政治的社会主义古巴。然而这样一部影片又不能拒斥政治。所幸切·格瓦拉已经是一个全球青年的文化符号,于是他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电影中。所以刺杀总统那一段的平行剪辑才会如此精彩,枪战和舞蹈的对切,那冲进总统府的刺杀者们踏着属于古巴的舞步。原来Andy Garcia演过教父3,所以他情愿采用一种教父式的故事方式。可是他依然说得太多了,可是他依然迷恋他内心的古巴。那一番半个世纪的乡愁,怎能是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说得清楚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