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彼得·普劳格博格索伦·莫灵托玛斯·博·拉森雅丽·乔维尔拉里·杰克·唐森彦斯·阿尔比努斯尼古拉·赛德霍姆克劳斯·布埃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
类型:惊悚剧情导演:克里斯蒂娜·罗森达尔 状态:HD 年份:2015 地区:其它 语言:其它 豆瓣ID:25748372热度:1 ℃ 时间:2022-12-09 10:49:18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时间碎片化的也会导致写东西变得相当零碎,而且这几年也不怎么写了,经常就是没办法理清思路。虽然很乱,不过既然都敲了那就先放在这里好了。
—————————————————————————————————————————————
摘取“理想主义者”的网络释义,理想对应现实,理想主义是现实的对手,理想主义是高于现实并能调校现实的一种思想倾向。和实践的结合对理想主义而言是必须的。改变现实是理想主义的目标。理想主义选择和制造英雄的活动只存在与每一段伟大历史的开端。理想创造神话,现实消解神话。理想主义的目标虽然不必是全社会的整体性变迁,但至少是朝着有利于大众福祉的方向前进。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选择“理想主义者”作为个体的主要或首要属性的时候,往往伴随着一丝壮士悲歌的色彩。很多人对社会对现实有理想蓝图,但很少人把它上升为主义。而把它们成功变为主义的群体里,有多少人踩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就有千倍、万倍理想的见证者、建设者、殉道者,以及很多中途离开的人。
因为理想主义者在对抗现实、要推动现实。而要改变这构造了绝大多数人生活的现实,要付出比它强大得多的力量,克服群体的惯性、克服既得利益者的阻力、同时作为先行者面对未知的前路。凡此种种,都是理想主义者功勋的佐证。
电影里面的鲍尔布林克,在探寻真相的路上,同样面临着很多的艰难与思考。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电影大概有三个突出的矛盾点。一个是对话美国大使,被劝说秩序应该由强者引导,为了秩序总有这些那些需要被牺牲。一个是对话外事大臣,被诘问,大众真正关心的难道不是子女的教育和父母的养老问题吗。最后一个是事实公之于众后,当年的受害者轻易选择了接收物质赔偿。前两个在电影中更多体现出来诡辩色彩,但无可否认也是长久以来争论纷纷的议题。战后欧洲格局,是以共产主义阵营作为邪恶势力的基础上,美国主导构建美利坚优先新秩序的过程。丹麦人知情权的丧失与 工人健康的剥夺,应该可以看做是公民权益被物化后当做国家层面交易与利益输送的代价与筹码。第二个点某种意义算是第三个问题的前置导读,有自说自话的意思,但事实往往如此。不能责备公众的短视或只关注切身利益。不同的阶段、不同背景、不同群体/个体,总是持有不同意见。如果每个人都是理想主义者,那就不会显得那么可贵,如果每个人都是理想主义者,社会反而会陷入混乱与无序,太多的想法必然导致相对少的行动力。最后一个则是真真切切地撞上了现实,和《危楼愚夫》的结尾异曲同工。带有理想色彩的行为如何从精英个体传递向普罗大众。毫无疑问,绝大多数情况下,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很难实现群体间传播的,只能选取其物质层面或者异化为可以被理解浅显的内容。路径和侧重点的不同,可能也是广义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区别。
其实,这些都可以看做平衡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二元论。社会的运行自有其自洽且完备的体系,理想主义者是率先洞察更先进的理念,而试图去改变就有体系的人。可能这个改变带来的结果不一定是更好,更合适的。但都是社会整体达到更好的下一阶段的必要经历与过程。
理想的潜藏危险
这点其实有点脱离电影了。鲍尔布林克在取证过程中有过胁迫,有过欺瞒,当然这些无伤大雅的手段都被妥善利用,并且最终走向了一个很好的结局。我这里想到的只是由此引开的一种可能性,理想主义者被自己“至高无上”的“教义”吞噬,为了实现目的而侵害了他人权益,打破了现有平衡却不能收拾失去平衡后的局面。时代的更替背后自然会有很多很多个体的悲惨故事,时代的潮头越高越汹涌,也就越多的个体被不由分说地卷入凶猛的浪潮。这不可避免。但同时也并不能避开理想主义者身上,潜藏的破坏性与暴力性。
个体利益与理想
天平的一侧是锒铛入狱的风险,另一侧是将事实公之于众。本有一个折中的方案,可能对理想主义者而言,50%紧挨着0,和1依旧隔着天堑。电影零碎地插入了很多布林克的家庭生活描写,耳鬓厮磨的伴侣,牙牙学语的新生命。最后布林克决定将真相全部取走,结果自然是肉体自由与幸福生活的坠入深渊。也许也有过犹疑,但在国家档案馆他抬头望向前方的时候,他的目光穿过墙壁,穿过街道、山川河流,到达每一个等待着的人面前。他完成了理想的自我的部分,至于外部性影响的范围与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体的努力范畴。他做的一切,努力与牺牲,值得致敬。对理想主义者而言,不是只有牺牲牺牲,才能显得灵魂高贵,牺牲并非必须,但如果选择了牺牲就值得接收敬意。
理想主义者如同一颗流星,燃烧着自己,砸向沉默、古老的大地,化作震耳欲聋的声响与刺眼的亮光。巨大的气流掀翻周遭的一切,烟雾弥漫。在这之后,可能是新生,可能复归死寂,也可能只是遗留一片焦土。但无论如何,它已经完成了使命。不是每一个理想主义者都作着正确的事情,但每一个理想主义者总会有他的意义。
演员
别惹乔尼
家有房客
幻界巴士
伏魔大师
九里香
中缅边境云南小镇,叛逆女学生(高叶 饰)无意...
播放指数:1305℃
本来以为会是类似《纸牌屋》的剧情故事。没有政权争斗,没有利益锋芒,就是在维稳的找线索查真相,越看越觉得压抑,最后结果才发现这竟然拍的是一件真事。
对于导演的基本功底其实是很肯定的,估计是想用纪实手法,拍的也流畅自然,看的过程中总以为是在看一则高影像质量的新闻纪录片,并没有太多的故事戏剧张力,反而是一层层的推进事实,可能这大概是导演的表现手法。真个事实真相不停的被剥裂,记者越来越激进,看的内心也是磨皮一样撕磨的痛感,煎熬和压抑。演员的表演平淡也自然,基本没什么演技,这样反而显得深刻,贴近真实。
剥裂事实的真相弥漫着痛感,记者越来越执拗,对于事情自己也开始半信半疑,一件居民维权的报道牵扯出来真个世界的核生态稳定以及政局维稳,好处讲是蝴蝶效应的一次政治变现,其实真实内心便是这剧情太天马行空,扯得太远了。真相的探究也让人过于煎熬,所以最后没想到新闻纪录镜头出现,原来这是真事。
整个影片都是在铺垫叙事,直到最后记者不妥协的念出全部的函件内容和纪实镜头的表述,才是真正的电影抨击力。在最后告诉你,原来你一直是被统治的玩偶。
类似这样的电影,像《拆弹部队》,同为女导演,把有关男性事业的纪实风格拍的细腻有力,噬心入骨。
时间碎片化的也会导致写东西变得相当零碎,而且这几年也不怎么写了,经常就是没办法理清思路。虽然很乱,不过既然都敲了那就先放在这里好了。
—————————————————————————————————————————————
摘取“理想主义者”的网络释义,理想对应现实,理想主义是现实的对手,理想主义是高于现实并能调校现实的一种思想倾向。和实践的结合对理想主义而言是必须的。改变现实是理想主义的目标。理想主义选择和制造英雄的活动只存在与每一段伟大历史的开端。理想创造神话,现实消解神话。理想主义的目标虽然不必是全社会的整体性变迁,但至少是朝着有利于大众福祉的方向前进。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选择“理想主义者”作为个体的主要或首要属性的时候,往往伴随着一丝壮士悲歌的色彩。很多人对社会对现实有理想蓝图,但很少人把它上升为主义。而把它们成功变为主义的群体里,有多少人踩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就有千倍、万倍理想的见证者、建设者、殉道者,以及很多中途离开的人。
因为理想主义者在对抗现实、要推动现实。而要改变这构造了绝大多数人生活的现实,要付出比它强大得多的力量,克服群体的惯性、克服既得利益者的阻力、同时作为先行者面对未知的前路。凡此种种,都是理想主义者功勋的佐证。
电影里面的鲍尔布林克,在探寻真相的路上,同样面临着很多的艰难与思考。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电影大概有三个突出的矛盾点。一个是对话美国大使,被劝说秩序应该由强者引导,为了秩序总有这些那些需要被牺牲。一个是对话外事大臣,被诘问,大众真正关心的难道不是子女的教育和父母的养老问题吗。最后一个是事实公之于众后,当年的受害者轻易选择了接收物质赔偿。前两个在电影中更多体现出来诡辩色彩,但无可否认也是长久以来争论纷纷的议题。战后欧洲格局,是以共产主义阵营作为邪恶势力的基础上,美国主导构建美利坚优先新秩序的过程。丹麦人知情权的丧失与 工人健康的剥夺,应该可以看做是公民权益被物化后当做国家层面交易与利益输送的代价与筹码。第二个点某种意义算是第三个问题的前置导读,有自说自话的意思,但事实往往如此。不能责备公众的短视或只关注切身利益。不同的阶段、不同背景、不同群体/个体,总是持有不同意见。如果每个人都是理想主义者,那就不会显得那么可贵,如果每个人都是理想主义者,社会反而会陷入混乱与无序,太多的想法必然导致相对少的行动力。最后一个则是真真切切地撞上了现实,和《危楼愚夫》的结尾异曲同工。带有理想色彩的行为如何从精英个体传递向普罗大众。毫无疑问,绝大多数情况下,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很难实现群体间传播的,只能选取其物质层面或者异化为可以被理解浅显的内容。路径和侧重点的不同,可能也是广义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区别。
其实,这些都可以看做平衡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二元论。社会的运行自有其自洽且完备的体系,理想主义者是率先洞察更先进的理念,而试图去改变就有体系的人。可能这个改变带来的结果不一定是更好,更合适的。但都是社会整体达到更好的下一阶段的必要经历与过程。
理想的潜藏危险
这点其实有点脱离电影了。鲍尔布林克在取证过程中有过胁迫,有过欺瞒,当然这些无伤大雅的手段都被妥善利用,并且最终走向了一个很好的结局。我这里想到的只是由此引开的一种可能性,理想主义者被自己“至高无上”的“教义”吞噬,为了实现目的而侵害了他人权益,打破了现有平衡却不能收拾失去平衡后的局面。时代的更替背后自然会有很多很多个体的悲惨故事,时代的潮头越高越汹涌,也就越多的个体被不由分说地卷入凶猛的浪潮。这不可避免。但同时也并不能避开理想主义者身上,潜藏的破坏性与暴力性。
个体利益与理想
天平的一侧是锒铛入狱的风险,另一侧是将事实公之于众。本有一个折中的方案,可能对理想主义者而言,50%紧挨着0,和1依旧隔着天堑。电影零碎地插入了很多布林克的家庭生活描写,耳鬓厮磨的伴侣,牙牙学语的新生命。最后布林克决定将真相全部取走,结果自然是肉体自由与幸福生活的坠入深渊。也许也有过犹疑,但在国家档案馆他抬头望向前方的时候,他的目光穿过墙壁,穿过街道、山川河流,到达每一个等待着的人面前。他完成了理想的自我的部分,至于外部性影响的范围与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体的努力范畴。他做的一切,努力与牺牲,值得致敬。对理想主义者而言,不是只有牺牲牺牲,才能显得灵魂高贵,牺牲并非必须,但如果选择了牺牲就值得接收敬意。
理想主义者如同一颗流星,燃烧着自己,砸向沉默、古老的大地,化作震耳欲聋的声响与刺眼的亮光。巨大的气流掀翻周遭的一切,烟雾弥漫。在这之后,可能是新生,可能复归死寂,也可能只是遗留一片焦土。但无论如何,它已经完成了使命。不是每一个理想主义者都作着正确的事情,但每一个理想主义者总会有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