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加布里埃尔·伯恩伊莎贝尔·于佩尔杰西·艾森伯格戴文·德鲁伊艾米·莱安露比·杰琳斯梅根·凯驰大卫·斯特雷泽恩瑞秋·布罗斯纳安罗素·普斯勒MaryannUrbanoDonnaMitchell哈利·福特LeslieLylesLukeRobertson彼得·马克·肯德尔查理·罗斯罗丝玛丽·霍华德苏珊·萨瓦维纳斯·舒尔特海斯
类型:剧情导演:约阿希姆·提尔 状态:HD 年份:2015 地区:其它 语言:英语 豆瓣ID:10484125热度:0 ℃ 时间:2022-11-28 19:30:05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坦白地讲,这部电影躺在电脑硬盘里面有一段时间了,当初把它下载下来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它曾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导演约阿希姆•提尔。说句实话我不是很喜欢“猛于炮火”这个名字,包括这个四字词语的所指与能指。我对某些词语有种特殊的情感,它们对我而言不是单单这个词语通常所指的,它带给我的是滋润心田的欢畅,或是仗剑高歌的疏狂,或是退隐山林的雅逸,是那种生怕任何的语言解释都会亵渎或破坏它们给我的感觉,它们承载了我的某种情感寄托,所以它们是那种意会不言传的,它们的出现拨动我的心弦,勾起某些尘封记忆或漾起心底涟漪。同样的道理,对有些词语感觉恰恰相反,我会觉得它们有些浮夸或喧闹。“猛于炮火”就是这个反例,需要澄清我不是讨厌这个短语,而是不能引起共鸣。nn今天早晨不知何故突然想起这部影片,就从电脑中把它翻腾出来看看。刚才前面提到了影片的导演约阿希姆•提尔,他是拉斯•冯•提尔的一个表亲,本人非常喜欢拉斯•冯•提尔的影片,尤其是他中前期的作品,包括高度风格化的欧洲三部曲还有他的道格玛95系列,至于之后的略偏向主流的作品,我不是特别地欣赏。当然大导演的亲戚不代表也有大导演的才华,但约阿希姆•提尔进入这个行业和所获得的资源和关注肯定不是普通人能比的,这是在全世界都通用的规则。可能是我对于拉斯•冯•提尔作品的喜欢使我今天突然有想看一看这部影片的欲望,我相信影迷朋友们也有你们各自的原因选择去看某部影片,有喜欢里面演员的,有喜欢导演的,有的是因为影片是某部喜欢的文学作品或游戏改编的,有的是看完影片简介后感兴趣的,不一而足。但终归我们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缘由就去观看某部电影,毕竟这需要大概一个半带两个小时的时间,尤其是生活在这个浮躁时代的我们,不会无故地浪费在看电影这件事上一两个小时,因为我们较喜欢去做更无聊的事来打发时光。nn从影片的风格来看,约阿希姆•提尔并没有像拉斯•冯•提尔在题材和影像上那么的惊世骇俗,也没有那么离经叛道,整体上还是比较主流的,这一点我倒是觉得很好,电影界不需要太多的同质,风格雷同的导演,影迷希望看到开拓者,革新家或者引流潮流的人,而不是亦步亦趋的跟随者。故事性上,此片也算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线,可能对白是英语的缘故,某些方面有着好莱坞电影的影子,但节奏更和缓一些,戏剧性相对少一些,整体上还是像欧洲影片靠拢的。说起来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一对夫妻,丈夫杰内以前是个演员,妻子伊莎贝尔是战地摄影师,他们有两个孩子,大儿子乔纳是大学里面的教授,小儿子康纳德在中学读书。伊莎贝尔意外车祸丧生,小儿子想念妈妈,正处在一个青春叛逆期,所以他和父亲几乎没有交流,乔内的妻子刚刚生了孩子,为了筹备妈妈的摄影纪念展,他回家去整理妈妈的遗物,故事就是由这里展开,中间多处穿插着他们的母亲生前的生活点滴。实际上,影片一开始我们就从杰内和伊莎贝尔的同事理查德的谈话中了解到伊莎贝尔是自杀的,但影片并没有在她为什么这样做的动机上作更多的文章,而是抽丝剥茧般地向我们展开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日常,让我们去慢慢地去感受和体会,虽然观影最后它没有给我们酣畅淋漓的感觉,但被带动和感染的情绪却让我们感触更深邃。轰轰烈烈、气势磅礴的的生活只能是高山仰止,柴米油盐、平淡乏味才是现实生活的主旋律。nn再回到影片的名字,什么猛于炮火呢?是沟通的不畅或失败。正如《铁窗喋血》中保罗•纽曼扮演的卢克讲的台词:“我们主要的问题就是沟通的失败”。杰内因为妻子要经常地到战区拍摄照片无法照顾家庭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演艺失业,当时实际上他可能是不情愿这样做的,但考虑到要满足妻子的志向,他还是答应了,但影片中他和伊莎贝尔的争吵中他提到了他也做出了牺牲,为她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可以看出早在他做决定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心有不甘的种子。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开始并没有对这个影响家庭的决定进行有效的交谈和沟通,后来丈夫的不理解和埋怨也成为她抑郁的一部分原因。伊莎贝尔长期的战地生活,让她感到对家庭责任缺失的自责,和她觉得自己在家庭角色的淡化而似乎可有可无,她更加地觉得只有在恐怖、战火纷飞的战场才让她觉得自己是活着的,她对这样的生活已像毒瘾一样无法戒掉。她和她的同事理查德有染这件事,也如影片最后理查德对于杰内的质问也坦诚地承认-他们只是在战区出差才在一起,理查德说她是爱她的丈夫的,杰内对于妻子的出轨并没有表现出愤怒,这也是最大的悲哀。影片中有一幕伊莎贝尔和杰内坐在沙发上,伊莎贝尔讲她做了一个怪异的梦-一个人在草地上强暴她,而杰内坐在车里面抽着烟看着眼前的一切,无动于衷,听他讲完,杰内还开玩笑地示范着问自己当时的抽烟的姿势是不是这样或那样,彼时他们的谈话和神情让人脊背发凉,夫妻间缺少沟通而形成的情感荒漠和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如此之大,超现实的画面更加大了这种疏离感,加布里埃尔•伯恩和伊莎贝尔•于佩尔贡献了炉火纯青的演技。nn沟通的问题在影片的前半段小儿子康纳德和杰内之间就非常显性地表现出来了,杰内每天跟踪着康纳德,学习他玩的游戏,希望能了解他在想什么,融入他的世界,回到家尝试和他交谈,但他只是玩着游戏,当杰内发火时,他就将一个塑料袋套在头上,杰内几乎崩溃又无奈地撕破塑料袋。杰内并没有把妻子是自杀的真相告诉康纳德,他一直讲他还小可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最后理查德的文章被意外地看到,了解母亲死亡的真相的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后来他和父亲在凌晨的一次谈话,父亲承认是自己的错,没有好好地与他交流导致今天的结局。父母与孩子如何沟通可能是世界级难题,影片也没有给出答案,导演也知道没有一个万能的答案给世间所有的我们。妻子死后,杰内和康纳德的英文老师汉娜发展了一段感情,但他们是瞒着康纳德的,结果知道他们在一起后,愤怒的康纳德把口水啐在了汉娜的脸上。康纳德喜欢班里一个漂亮的女孩-梅兰妮,他偷偷地关注她但没有勇气打招呼,后来在他哥哥的鼓励下把他写的一片比较酷的文章放到了梅兰妮的家门跑开了,后来在一次聚会上,梅兰妮喝醉了,让他送她回家,中途她内急,就让康纳德替她放哨,她在一辆车后解手,康纳德看着车后梅兰妮的尿液缓缓地流过他的脚底的一幕是神来之笔,康纳德知道梅兰妮并不讨厌他,但他也清楚她约她今后一起吃饭也只是醉话而已,这一夜之间,他似乎长大了。 他领悟到之前的暗恋是无济于事的,尝试沟通勇敢地向前迈一步,结局未必是海阔天空,但也不至于山穷水尽。nn大儿子乔纳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他妻子刚刚生了孩子,但似乎他并没有做好当爸爸的准备,所以当他在医院里面遇到他的前任女朋友时,似乎他和她更谈得来,竟让他把妻子还没有吃饭的事忘在脑后。几次和妻子的通话也看出他们的感情也开始出现裂缝,他在逃避生活的变化带给他的不安,所以他去找他的前任共度一晚,转天心怀愧疚的他偷偷地离开了,后来弟弟的话让他觉得要珍惜眼前人。乔纳同时还扮演着一部分杰内的角色,他母亲不开心找人倾诉时,是乔纳安慰着她,帮她度过难关。他对于父亲和母亲关系的淡漠不满,但他还是把它藏在心里,从未与父亲提起过母亲的情况,直到后来父亲和他起争执时才开始发泄自己的不满,实际上杰内一直蒙在鼓里根本不知道事情是这样的。影片最后,杰内开车载着乔纳和康纳德行驶在回家的路上,杰内看着他两个已睡着的儿子,露出会心的微笑,终于舒了一口气,但生活还要继续,还有更多的未知在前面等着他们,但不管好的坏的他们要一起肩扛……nn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活中各家庭成员之间因为缺乏彼此的沟通而慢慢累积起来的隔阂,最后就如铜墙铁壁一般坚不可破,最后关头再去想挽狂澜于巨倒,扶大厦之将倾业已回天乏力。生活的艺术就是沟通的艺术,生活的复杂性已告诉我们无章可循,只有尝试着真诚地交流,虽然过程中会有彷徨,有受伤,但相信总有骄阳。nn导演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着这个家庭成员彼此的沟通困境,他没有批判,也没有板起脸生硬的说教,他更没有提供给我们任何解决沟通和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诀窍,他只是冷静地将生活该有的状态如实地呈现给观众,非常开心没有错过这么优秀的影片。约阿希姆•提尔完美地掌控着影片的节奏和情绪,手法娴熟且独到,又一个冉冉升起的大师,期待他的新作品。 最后要提的是康纳德的扮演者戴文•德鲁伊德,在片子中他的表现十分亮眼,可以说完全不逊于两个老戏骨,真是前途不可限量。
一部缓慢又沉重的电影。浸入需要一点耐心,大概看过前20分钟后,涣散的注意力就牢牢被锚定直至结束。(当然是因为卷毛Jesse找来看的,电影里不卷的他也演得很好)
它讲述家庭的崩解、亲密关系之间的隔膜和掠夺、自我与环境互动的挣扎。
电影伊始很快讲述了于佩尔扮演的母亲的遭遇。她是知名摄影师,作品以拍摄中东地区的战争场景、普通人炮火下的生活经历闻名。特写的几幅葬礼照片,描述了一个家庭为因爆炸去世的小男孩举行的简短仪式。成年人心碎流泪,孩子们眼里流露出的却是不属于他们年龄的无言的疑惑空洞,触目惊心。随即转到妈妈的一些采访视频,和最后因车祸去世的报导。一个家庭在形式上瓦解。与之呼应,镜头转到大儿子乔纳在医院轻轻安抚刚诞生的女儿,另一个家庭在形式上延展深入。在医院,他遇到前女友,提到自己的近况,博士毕业,已经成为年轻的大学教授。而她的母亲重病,憔悴的脸暴露出脆弱。她没有隐藏,表达出对他们旧日的留恋,对他的某种需索。两人有一个各怀心事的拥抱。
家里的小儿子康纳德还在上高中,是典型的内向少年。外表冷漠暴躁,内心如同火山汹涌起伏,其时正在课堂,他在喜欢的万人迷女孩读小说的声音中,陷入凌乱的幻想。父亲在同一所高中工作,与康纳德关系疏离。像每一个满怀温柔理解,想要靠近孩子的家长一样,不断被拒绝和漠视,不沟通不合作。康纳德是最棘手的青春期少年,放学不愿意回家,电话里面不改色地撒谎,被质问时暴怒反抗,用伤害自己的方式伤害家人,看似抗拒,实则渴望理解而不得。
因为美术馆要给母亲做回顾展,乔纳回到父亲家想先整理一遍妈妈的作品。他和父亲都知道母亲的死并非意外,而是自杀,为了保护弟弟一起保守秘密,希望在推荐人的文章公布真相前,一起找机会跟康纳德好好谈谈。三个人全都内敛沉默,交流不多,父亲在乔纳回家后流露出难掩的欣喜、琐碎和酸涩,他的苦恼不言自明。母亲去世后,三个人心里都留下巨大的情感空洞。彼此依靠,却无法相互安慰。
很快,乔纳在母亲遗留的其中一张SD卡中,发现她在战区一个旅馆拍摄的日常生活。洗手间的镜子前自拍,留下几张疲惫的脸孔;一张坐在床上的自拍,裸露出已显衰老的身体和面容。在第二次看照片时,从墙壁挂画的反光中看到拍摄者——一个裸体的男人。乔纳瞬间崩溃,彻底删掉照片。母亲的不忠无疑摧毁了她在他心中的形象。失去她的痛苦由此掺杂了羞耻、愤怒、困惑等感情。仿佛受到旧家里气氛的感染,他也就此委顿下来,迟迟不愿回去照顾妻女和工作,怀揣着秘密和父亲之间滑入惯性的欲言又止。
但兄弟俩感情很好,乔纳知道康纳德敏感内向,怕他孤立,不时要去他房间里轻松聊几句。有一次听到康纳德房间里传来过时的音乐,看到他激烈摇摆舞蹈,肢体灵活协调,张力十足。他非常惊讶,又满含惊喜地说,你竟然会跳舞。两人一起看了父亲年轻时跑龙套的角色,笑闹一番后,康纳德给他看了自己写下的文段——意识流的笔法描述自己的白日梦、爱的女孩、喜欢的和讨厌的事情、发现父亲跟踪他的经过……是非常符合他内里热烈敏锐的视角和表达,很精彩,很喜欢这一段文章。哥哥进一步震惊,不断反复说,你写得真好,非常好,我不知道你竟然能写得这样好。
妻子在视频提醒需要乔纳回家,几次推脱不过,他在假期结束前的最后一晚开车回家。半途鬼使神差地开到前女友家,共度一夜,对她说了母亲出轨的事。她问他,你妻子知道吗?他说,我不知道怎么跟她解释妈妈的事。而此刻身边的女孩知道。他需要她分担他的痛苦折磨,哪怕是无意识地重复了母亲给他带来伤害的方式。显然,又一次醒来后,他带着母亲事件的痛苦,和新增的对自我的厌恶,对妻子幼儿的负疚,迅速不辞而别,重新回到旧家里。
和康纳德在他们学校的操场散步,弟弟说他想把写的那些东西给喜欢的女孩,一边指给哥哥看,当然是个拉拉队女孩。乔纳严肃地说,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你写得非常好。但你生活在等级森严的高中,哪怕你比他们思想上领先得多,他们不会理解你,相反,他们会嘲笑你、摧毁你,包括你喜欢的那个头脑空空的女孩。相信我,熬过高中就会好起来。不要把它交给她。弟弟迟疑着同意。这时妻子打来电话,康纳德看着哥哥口不择言地说谎,找借口说暂时无法回家,匆匆挂掉电话。轻轻说,我一定不会对心爱的女孩说谎。乔纳不无痛苦地回应,那很好,但等你结婚后就不会这么肯定了。
看到两个儿子都无法交流,父亲几乎是愤怒地把展览需要的作品塞进两个垃圾袋,送到展览撰稿人处。他平静地问对方,是否和妻子有婚外情。同为摄影师的对方艰难回答说是。并向他解释了他们的心理感受——长久的异地拍摄、面对当地生活时种种情感冲击,几乎让他们人格分裂。每次疲惫万分返回家,却发现,因为长久缺席家庭生活,已经无法与家人同步交流。更无法表达自己的异地见闻带来的精神创痛。
插叙的夫妻二人的几次谈话,一次是她给他讲自己做的噩梦(与性有关,可看做她隐晦的告白和希求丈夫原谅),他戏谑地消解。一次是在机场告别,他不舍、不解,但还是忍住没有苛责。拿出一份报纸,上面有她的照片和战区报道,略显生硬地肯定她的工作。她淡淡一笑,转头看到隔壁桌的男人在读报时扫了一眼她拍的照片,迅速翻到报纸娱乐版面。她眼睛里已经有幻灭和厌倦的表达,落了一滴眼泪,他看着她没有说话。一次是临别前在床尾吵架,其实只是丈夫稍微大声的说,你从未考虑过我带两个孩子的艰难。他们相爱,却始终无法朝朝暮暮的过日子。日常生活是对他们最大的嘲讽。或者说处处都是空洞。
关于她展览的文章迅速刊出,真相毕露,父亲和乔纳惊讶又愤怒,他们还没来得及告诉康纳德。
康纳德因为撞见父亲与老师的恋情情绪爆发,他对父亲的苛责和怨怒,与对老师的羞辱,愤怒,恨意,搅在一起,达到电影叙事和情感上的最高潮。他执意把自己文章塞在女孩家门前,甚至没有署名,扔下就抛开。是夜他去派对找喜欢的女孩,终究什么也没说。准备离开时,看到她独自在外坐着,醉意明显。他说你看到我给你的文章了吗?她说竟然是你写的,一边惊讶,一边说写得真好。他的幻梦碎裂了一半,正要离开,她叫住他要一起散步,其间她在一辆车旁小解,还让他帮忙解扣子。看到她的尿液流到脚旁,巨大的幻灭感让他泪流满面。他们还什么都没有发生,就已经见到她这么真实的一面。一直走到清晨告别,她邀请他一起在学校吃午饭,他知道她很快会忘掉这个邀约。然后,康纳德无意间在便利店看到报道,毫无保留的真相也瞬间击碎了他。他不过是在清晨静静回到家,终于抱着父亲哭起来。睡前对父亲说,乔纳也不好,父亲淡淡的说,我知道,我这就去找他。
电影就在父亲开车送乔纳回家的途中截止。
没有办法不喜欢这样一部电影。它那么缓慢的讲述理解的不可能。讲述亲密关系中蕴含的巨大伤害和误解。讲述每个人被自我围困的孤独。讲述艺术家几乎无解的家庭问题。
到最后反倒父亲的角色,看似与家里其他三个艺术天赋明显的家人最远,却是最温柔、忍耐、包容、宽厚的。他是家庭里活得最坦荡、最自洽的人。他理解他们三人,原谅了妻子,并稳稳接住了崩溃的孩子。家庭中的隐晦的丑陋的黑暗的秘密的暴露,是猛于炮火的那一面,是最彻底的绝望和摧毁,可能连爱也无法拯救,但是理解却可以。
没有秘密的人生不值得过。但也许就是理解带来的温情,抵御了看似心灰意冷的哀乐中年,年轻人刚刚见证的家庭生活之艰难,和与全世界为敌的青春少年。
P.S. 电影结尾的配乐非常好,在最恰当的时刻缓缓流出。故事戛然而止,情绪却被音乐温柔托起来。听完后可以回到现实,不回头。
演员
15年2023
追魂镖
万灵
霹雳甜心
探险迷局
本片为导演何梦华1968年的作品故事描述,青虹大...
播放指数:990℃
坦白地讲,这部电影躺在电脑硬盘里面有一段时间了,当初把它下载下来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它曾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导演约阿希姆•提尔。说句实话我不是很喜欢“猛于炮火”这个名字,包括这个四字词语的所指与能指。我对某些词语有种特殊的情感,它们对我而言不是单单这个词语通常所指的,它带给我的是滋润心田的欢畅,或是仗剑高歌的疏狂,或是退隐山林的雅逸,是那种生怕任何的语言解释都会亵渎或破坏它们给我的感觉,它们承载了我的某种情感寄托,所以它们是那种意会不言传的,它们的出现拨动我的心弦,勾起某些尘封记忆或漾起心底涟漪。同样的道理,对有些词语感觉恰恰相反,我会觉得它们有些浮夸或喧闹。“猛于炮火”就是这个反例,需要澄清我不是讨厌这个短语,而是不能引起共鸣。nn今天早晨不知何故突然想起这部影片,就从电脑中把它翻腾出来看看。刚才前面提到了影片的导演约阿希姆•提尔,他是拉斯•冯•提尔的一个表亲,本人非常喜欢拉斯•冯•提尔的影片,尤其是他中前期的作品,包括高度风格化的欧洲三部曲还有他的道格玛95系列,至于之后的略偏向主流的作品,我不是特别地欣赏。当然大导演的亲戚不代表也有大导演的才华,但约阿希姆•提尔进入这个行业和所获得的资源和关注肯定不是普通人能比的,这是在全世界都通用的规则。可能是我对于拉斯•冯•提尔作品的喜欢使我今天突然有想看一看这部影片的欲望,我相信影迷朋友们也有你们各自的原因选择去看某部影片,有喜欢里面演员的,有喜欢导演的,有的是因为影片是某部喜欢的文学作品或游戏改编的,有的是看完影片简介后感兴趣的,不一而足。但终归我们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缘由就去观看某部电影,毕竟这需要大概一个半带两个小时的时间,尤其是生活在这个浮躁时代的我们,不会无故地浪费在看电影这件事上一两个小时,因为我们较喜欢去做更无聊的事来打发时光。nn从影片的风格来看,约阿希姆•提尔并没有像拉斯•冯•提尔在题材和影像上那么的惊世骇俗,也没有那么离经叛道,整体上还是比较主流的,这一点我倒是觉得很好,电影界不需要太多的同质,风格雷同的导演,影迷希望看到开拓者,革新家或者引流潮流的人,而不是亦步亦趋的跟随者。故事性上,此片也算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线,可能对白是英语的缘故,某些方面有着好莱坞电影的影子,但节奏更和缓一些,戏剧性相对少一些,整体上还是像欧洲影片靠拢的。说起来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一对夫妻,丈夫杰内以前是个演员,妻子伊莎贝尔是战地摄影师,他们有两个孩子,大儿子乔纳是大学里面的教授,小儿子康纳德在中学读书。伊莎贝尔意外车祸丧生,小儿子想念妈妈,正处在一个青春叛逆期,所以他和父亲几乎没有交流,乔内的妻子刚刚生了孩子,为了筹备妈妈的摄影纪念展,他回家去整理妈妈的遗物,故事就是由这里展开,中间多处穿插着他们的母亲生前的生活点滴。实际上,影片一开始我们就从杰内和伊莎贝尔的同事理查德的谈话中了解到伊莎贝尔是自杀的,但影片并没有在她为什么这样做的动机上作更多的文章,而是抽丝剥茧般地向我们展开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日常,让我们去慢慢地去感受和体会,虽然观影最后它没有给我们酣畅淋漓的感觉,但被带动和感染的情绪却让我们感触更深邃。轰轰烈烈、气势磅礴的的生活只能是高山仰止,柴米油盐、平淡乏味才是现实生活的主旋律。nn再回到影片的名字,什么猛于炮火呢?是沟通的不畅或失败。正如《铁窗喋血》中保罗•纽曼扮演的卢克讲的台词:“我们主要的问题就是沟通的失败”。杰内因为妻子要经常地到战区拍摄照片无法照顾家庭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演艺失业,当时实际上他可能是不情愿这样做的,但考虑到要满足妻子的志向,他还是答应了,但影片中他和伊莎贝尔的争吵中他提到了他也做出了牺牲,为她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可以看出早在他做决定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心有不甘的种子。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开始并没有对这个影响家庭的决定进行有效的交谈和沟通,后来丈夫的不理解和埋怨也成为她抑郁的一部分原因。伊莎贝尔长期的战地生活,让她感到对家庭责任缺失的自责,和她觉得自己在家庭角色的淡化而似乎可有可无,她更加地觉得只有在恐怖、战火纷飞的战场才让她觉得自己是活着的,她对这样的生活已像毒瘾一样无法戒掉。她和她的同事理查德有染这件事,也如影片最后理查德对于杰内的质问也坦诚地承认-他们只是在战区出差才在一起,理查德说她是爱她的丈夫的,杰内对于妻子的出轨并没有表现出愤怒,这也是最大的悲哀。影片中有一幕伊莎贝尔和杰内坐在沙发上,伊莎贝尔讲她做了一个怪异的梦-一个人在草地上强暴她,而杰内坐在车里面抽着烟看着眼前的一切,无动于衷,听他讲完,杰内还开玩笑地示范着问自己当时的抽烟的姿势是不是这样或那样,彼时他们的谈话和神情让人脊背发凉,夫妻间缺少沟通而形成的情感荒漠和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如此之大,超现实的画面更加大了这种疏离感,加布里埃尔•伯恩和伊莎贝尔•于佩尔贡献了炉火纯青的演技。nn沟通的问题在影片的前半段小儿子康纳德和杰内之间就非常显性地表现出来了,杰内每天跟踪着康纳德,学习他玩的游戏,希望能了解他在想什么,融入他的世界,回到家尝试和他交谈,但他只是玩着游戏,当杰内发火时,他就将一个塑料袋套在头上,杰内几乎崩溃又无奈地撕破塑料袋。杰内并没有把妻子是自杀的真相告诉康纳德,他一直讲他还小可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最后理查德的文章被意外地看到,了解母亲死亡的真相的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后来他和父亲在凌晨的一次谈话,父亲承认是自己的错,没有好好地与他交流导致今天的结局。父母与孩子如何沟通可能是世界级难题,影片也没有给出答案,导演也知道没有一个万能的答案给世间所有的我们。妻子死后,杰内和康纳德的英文老师汉娜发展了一段感情,但他们是瞒着康纳德的,结果知道他们在一起后,愤怒的康纳德把口水啐在了汉娜的脸上。康纳德喜欢班里一个漂亮的女孩-梅兰妮,他偷偷地关注她但没有勇气打招呼,后来在他哥哥的鼓励下把他写的一片比较酷的文章放到了梅兰妮的家门跑开了,后来在一次聚会上,梅兰妮喝醉了,让他送她回家,中途她内急,就让康纳德替她放哨,她在一辆车后解手,康纳德看着车后梅兰妮的尿液缓缓地流过他的脚底的一幕是神来之笔,康纳德知道梅兰妮并不讨厌他,但他也清楚她约她今后一起吃饭也只是醉话而已,这一夜之间,他似乎长大了。 他领悟到之前的暗恋是无济于事的,尝试沟通勇敢地向前迈一步,结局未必是海阔天空,但也不至于山穷水尽。nn大儿子乔纳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他妻子刚刚生了孩子,但似乎他并没有做好当爸爸的准备,所以当他在医院里面遇到他的前任女朋友时,似乎他和她更谈得来,竟让他把妻子还没有吃饭的事忘在脑后。几次和妻子的通话也看出他们的感情也开始出现裂缝,他在逃避生活的变化带给他的不安,所以他去找他的前任共度一晚,转天心怀愧疚的他偷偷地离开了,后来弟弟的话让他觉得要珍惜眼前人。乔纳同时还扮演着一部分杰内的角色,他母亲不开心找人倾诉时,是乔纳安慰着她,帮她度过难关。他对于父亲和母亲关系的淡漠不满,但他还是把它藏在心里,从未与父亲提起过母亲的情况,直到后来父亲和他起争执时才开始发泄自己的不满,实际上杰内一直蒙在鼓里根本不知道事情是这样的。影片最后,杰内开车载着乔纳和康纳德行驶在回家的路上,杰内看着他两个已睡着的儿子,露出会心的微笑,终于舒了一口气,但生活还要继续,还有更多的未知在前面等着他们,但不管好的坏的他们要一起肩扛……nn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活中各家庭成员之间因为缺乏彼此的沟通而慢慢累积起来的隔阂,最后就如铜墙铁壁一般坚不可破,最后关头再去想挽狂澜于巨倒,扶大厦之将倾业已回天乏力。生活的艺术就是沟通的艺术,生活的复杂性已告诉我们无章可循,只有尝试着真诚地交流,虽然过程中会有彷徨,有受伤,但相信总有骄阳。nn导演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着这个家庭成员彼此的沟通困境,他没有批判,也没有板起脸生硬的说教,他更没有提供给我们任何解决沟通和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诀窍,他只是冷静地将生活该有的状态如实地呈现给观众,非常开心没有错过这么优秀的影片。约阿希姆•提尔完美地掌控着影片的节奏和情绪,手法娴熟且独到,又一个冉冉升起的大师,期待他的新作品。 最后要提的是康纳德的扮演者戴文•德鲁伊德,在片子中他的表现十分亮眼,可以说完全不逊于两个老戏骨,真是前途不可限量。
导演并没有为了文艺而沉闷,用了穿插的叙事方法,母亲的死因自始至终是个悬念,对于人物表情的捕捉以及有些细节的处理令人印象深刻。这部片子中的几个主要演员拿捏不错。
影片开端用一幅幅作品触动人心,突出了站地女摄影师的才华 勇敢 坚毅。然而本片的重点却是大名鼎鼎的她人后的生活以及和她的家庭。爸爸年轻时风流倜傥为了支持妈妈的事业放弃了表演,大儿子看似圆融美满实则压力重重,本片的二儿子正值青春期有点内向而不失温暖。
长期直面那些战火下的贫穷,饥饿,扭曲的人性,早夭的儿童,女摄影师努力让自己进入到被摄影者的角度,才能用一帧照片就把所发生的事情说清说尽,她的感情无疑是细腻的,而进入到角色体验当事人的心境这样的工作让人面临巨大的压力,她不是不想中断工作回归家庭,电影中提到了两个原因:责任和成就感。分别在女主出车祸后的记录短片中她被采访时候的回答以及在大儿子学校里和人聊天时候。另一方面她在家庭中的身份越来越模糊,丈夫的貌合神离(夫妻两人谈论的那个梦),影片后半段有一段她的自述,大意是每次工作时候特别想回家,回家一段时间后发现其实不被需要却像是打扰大家各自的生活似的,归属感的缺失让她一次次重返工作战场。
爸爸对于妻子的出轨和抑郁心知肚明,为了维护家庭表面的和平和两个儿子什么也没有说,妻子的名声越大,她在家的时间就越少,儿子青春期的叛逆插曲只能和情人诉说,久而久之他对她就选择了感情的被动和逃避。
小儿子虽然性格古怪内向但遗传了妈妈的敏感细腻,关于他的情节也是整部片子少有的明媚的存在,他对于母亲的依恋,和哥哥的互动。。。他画的那副妈妈的画真的很美;他找到的爸爸年轻时候电影的视频与哥哥分享;他在学校有个暗恋的姑娘,聚会前他是想要做什么不得而知,表白?他送喝醉的暗恋对象回家这段情节的我很喜欢,没有变污。至于他为什么流泪,我能够理解,但是这原因很难说的清楚。不是委屈伤心,是一种触动吧。这个小演员真的演的挺好的。
大儿子主角脸,看似阳光,然而怯懦脆弱害怕承担责任。这点和爸爸有点像。在医院里偶遇初恋,初恋以为他老婆生大病也没有解释,后来又和初恋搞外遇,我觉得初恋时出于对他的同情,他有机会还是没有澄清。他知道母亲有抑郁症,然而这好像是他生活里避之不及的阴影,瞒着妻子不说,有新出生的孩子但是好像不怎么爱还有妻子也是嫌她爆粗口,可能忘不了初恋?还是他觉得自己被生活捆绑?
爸爸中年危机,在年轻女同事这里找回点自信。想和孩子好好沟通却没有方法,那个为了了解孩子注册了网游,每天在里面走啊走希望能碰到孩子的角色,终于有一天他碰到了,激动一脸,孩子的角色和他挥挥手,走过来,拔出刀砍了他这个我真的是要笑死了,哈哈哈哈。可怜天下父母心。
总之,这片子文艺又合理,沉闷不失温暖,如果喜欢慢节奏的家庭伦理可以看看。而这个评论写的很差劲。。。
一部缓慢又沉重的电影。浸入需要一点耐心,大概看过前20分钟后,涣散的注意力就牢牢被锚定直至结束。(当然是因为卷毛Jesse找来看的,电影里不卷的他也演得很好)
它讲述家庭的崩解、亲密关系之间的隔膜和掠夺、自我与环境互动的挣扎。
电影伊始很快讲述了于佩尔扮演的母亲的遭遇。她是知名摄影师,作品以拍摄中东地区的战争场景、普通人炮火下的生活经历闻名。特写的几幅葬礼照片,描述了一个家庭为因爆炸去世的小男孩举行的简短仪式。成年人心碎流泪,孩子们眼里流露出的却是不属于他们年龄的无言的疑惑空洞,触目惊心。随即转到妈妈的一些采访视频,和最后因车祸去世的报导。一个家庭在形式上瓦解。与之呼应,镜头转到大儿子乔纳在医院轻轻安抚刚诞生的女儿,另一个家庭在形式上延展深入。在医院,他遇到前女友,提到自己的近况,博士毕业,已经成为年轻的大学教授。而她的母亲重病,憔悴的脸暴露出脆弱。她没有隐藏,表达出对他们旧日的留恋,对他的某种需索。两人有一个各怀心事的拥抱。
家里的小儿子康纳德还在上高中,是典型的内向少年。外表冷漠暴躁,内心如同火山汹涌起伏,其时正在课堂,他在喜欢的万人迷女孩读小说的声音中,陷入凌乱的幻想。父亲在同一所高中工作,与康纳德关系疏离。像每一个满怀温柔理解,想要靠近孩子的家长一样,不断被拒绝和漠视,不沟通不合作。康纳德是最棘手的青春期少年,放学不愿意回家,电话里面不改色地撒谎,被质问时暴怒反抗,用伤害自己的方式伤害家人,看似抗拒,实则渴望理解而不得。
因为美术馆要给母亲做回顾展,乔纳回到父亲家想先整理一遍妈妈的作品。他和父亲都知道母亲的死并非意外,而是自杀,为了保护弟弟一起保守秘密,希望在推荐人的文章公布真相前,一起找机会跟康纳德好好谈谈。三个人全都内敛沉默,交流不多,父亲在乔纳回家后流露出难掩的欣喜、琐碎和酸涩,他的苦恼不言自明。母亲去世后,三个人心里都留下巨大的情感空洞。彼此依靠,却无法相互安慰。
很快,乔纳在母亲遗留的其中一张SD卡中,发现她在战区一个旅馆拍摄的日常生活。洗手间的镜子前自拍,留下几张疲惫的脸孔;一张坐在床上的自拍,裸露出已显衰老的身体和面容。在第二次看照片时,从墙壁挂画的反光中看到拍摄者——一个裸体的男人。乔纳瞬间崩溃,彻底删掉照片。母亲的不忠无疑摧毁了她在他心中的形象。失去她的痛苦由此掺杂了羞耻、愤怒、困惑等感情。仿佛受到旧家里气氛的感染,他也就此委顿下来,迟迟不愿回去照顾妻女和工作,怀揣着秘密和父亲之间滑入惯性的欲言又止。
但兄弟俩感情很好,乔纳知道康纳德敏感内向,怕他孤立,不时要去他房间里轻松聊几句。有一次听到康纳德房间里传来过时的音乐,看到他激烈摇摆舞蹈,肢体灵活协调,张力十足。他非常惊讶,又满含惊喜地说,你竟然会跳舞。两人一起看了父亲年轻时跑龙套的角色,笑闹一番后,康纳德给他看了自己写下的文段——意识流的笔法描述自己的白日梦、爱的女孩、喜欢的和讨厌的事情、发现父亲跟踪他的经过……是非常符合他内里热烈敏锐的视角和表达,很精彩,很喜欢这一段文章。哥哥进一步震惊,不断反复说,你写得真好,非常好,我不知道你竟然能写得这样好。
妻子在视频提醒需要乔纳回家,几次推脱不过,他在假期结束前的最后一晚开车回家。半途鬼使神差地开到前女友家,共度一夜,对她说了母亲出轨的事。她问他,你妻子知道吗?他说,我不知道怎么跟她解释妈妈的事。而此刻身边的女孩知道。他需要她分担他的痛苦折磨,哪怕是无意识地重复了母亲给他带来伤害的方式。显然,又一次醒来后,他带着母亲事件的痛苦,和新增的对自我的厌恶,对妻子幼儿的负疚,迅速不辞而别,重新回到旧家里。
和康纳德在他们学校的操场散步,弟弟说他想把写的那些东西给喜欢的女孩,一边指给哥哥看,当然是个拉拉队女孩。乔纳严肃地说,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你写得非常好。但你生活在等级森严的高中,哪怕你比他们思想上领先得多,他们不会理解你,相反,他们会嘲笑你、摧毁你,包括你喜欢的那个头脑空空的女孩。相信我,熬过高中就会好起来。不要把它交给她。弟弟迟疑着同意。这时妻子打来电话,康纳德看着哥哥口不择言地说谎,找借口说暂时无法回家,匆匆挂掉电话。轻轻说,我一定不会对心爱的女孩说谎。乔纳不无痛苦地回应,那很好,但等你结婚后就不会这么肯定了。
看到两个儿子都无法交流,父亲几乎是愤怒地把展览需要的作品塞进两个垃圾袋,送到展览撰稿人处。他平静地问对方,是否和妻子有婚外情。同为摄影师的对方艰难回答说是。并向他解释了他们的心理感受——长久的异地拍摄、面对当地生活时种种情感冲击,几乎让他们人格分裂。每次疲惫万分返回家,却发现,因为长久缺席家庭生活,已经无法与家人同步交流。更无法表达自己的异地见闻带来的精神创痛。
插叙的夫妻二人的几次谈话,一次是她给他讲自己做的噩梦(与性有关,可看做她隐晦的告白和希求丈夫原谅),他戏谑地消解。一次是在机场告别,他不舍、不解,但还是忍住没有苛责。拿出一份报纸,上面有她的照片和战区报道,略显生硬地肯定她的工作。她淡淡一笑,转头看到隔壁桌的男人在读报时扫了一眼她拍的照片,迅速翻到报纸娱乐版面。她眼睛里已经有幻灭和厌倦的表达,落了一滴眼泪,他看着她没有说话。一次是临别前在床尾吵架,其实只是丈夫稍微大声的说,你从未考虑过我带两个孩子的艰难。他们相爱,却始终无法朝朝暮暮的过日子。日常生活是对他们最大的嘲讽。或者说处处都是空洞。
关于她展览的文章迅速刊出,真相毕露,父亲和乔纳惊讶又愤怒,他们还没来得及告诉康纳德。
康纳德因为撞见父亲与老师的恋情情绪爆发,他对父亲的苛责和怨怒,与对老师的羞辱,愤怒,恨意,搅在一起,达到电影叙事和情感上的最高潮。他执意把自己文章塞在女孩家门前,甚至没有署名,扔下就抛开。是夜他去派对找喜欢的女孩,终究什么也没说。准备离开时,看到她独自在外坐着,醉意明显。他说你看到我给你的文章了吗?她说竟然是你写的,一边惊讶,一边说写得真好。他的幻梦碎裂了一半,正要离开,她叫住他要一起散步,其间她在一辆车旁小解,还让他帮忙解扣子。看到她的尿液流到脚旁,巨大的幻灭感让他泪流满面。他们还什么都没有发生,就已经见到她这么真实的一面。一直走到清晨告别,她邀请他一起在学校吃午饭,他知道她很快会忘掉这个邀约。然后,康纳德无意间在便利店看到报道,毫无保留的真相也瞬间击碎了他。他不过是在清晨静静回到家,终于抱着父亲哭起来。睡前对父亲说,乔纳也不好,父亲淡淡的说,我知道,我这就去找他。
电影就在父亲开车送乔纳回家的途中截止。
没有办法不喜欢这样一部电影。它那么缓慢的讲述理解的不可能。讲述亲密关系中蕴含的巨大伤害和误解。讲述每个人被自我围困的孤独。讲述艺术家几乎无解的家庭问题。
到最后反倒父亲的角色,看似与家里其他三个艺术天赋明显的家人最远,却是最温柔、忍耐、包容、宽厚的。他是家庭里活得最坦荡、最自洽的人。他理解他们三人,原谅了妻子,并稳稳接住了崩溃的孩子。家庭中的隐晦的丑陋的黑暗的秘密的暴露,是猛于炮火的那一面,是最彻底的绝望和摧毁,可能连爱也无法拯救,但是理解却可以。
没有秘密的人生不值得过。但也许就是理解带来的温情,抵御了看似心灰意冷的哀乐中年,年轻人刚刚见证的家庭生活之艰难,和与全世界为敌的青春少年。
P.S. 电影结尾的配乐非常好,在最恰当的时刻缓缓流出。故事戛然而止,情绪却被音乐温柔托起来。听完后可以回到现实,不回头。
因而将约阿希姆·提尔的《猛于炮火》认定为是一部关于“创伤修复”的电影,只能误入歧途。这是一种美国电影的视阈假象,即便整部电影是由母语为英语的演员扮演,在美国拍摄完成。我们可以设想,同一主题如果落入一位美国导演之手,情况会如何?母亲的意外离世,作为一个叙事肇始点,将为整部电影提供叙事动力,将会有大量的笔墨来着色于其它家庭成员陷入的伤痛,将会有一些戏剧性的时刻让他们醒悟到:生活应当继续下去。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好莱坞叙事:便于输出一种价值观。
《猛于炮火》显然与此相异。母亲(妻子)的离世虽然放大了这个家庭成员间的内部矛盾,比如父亲与正处于青春期的小儿子之间的关系,越演愈烈;但关键更在于,无论这一成员去世与否,每个人其实已经陷于困境之中。父亲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时常需要前往战场拍照的妻子,夫妻关系早已有裂缝;大儿子面对女儿的降临反而陷入了失落之中,说明这段关系名存实亡;小儿子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正受到爱情的苦苦折磨。即便母亲依然存世(如同不在),以上情况只是在程度上小一点罢了。
在杨德昌的《一一》中,个体的困境处于孤立的状态中,他(她)说不出问题所在,自然也得不到理解。某种程度上,被杨德昌所发现的这种沉默是中国人应对困境的独有方式,在侯孝贤的电影中才真正成为构筑民族影像的利器。约阿希姆·提尔的《猛于炮火》走的是另一条道路,问题不仅可以被意识到(通过画外音的内心独白),而且可以尝试借助沟通去解决它(通过对话),但结果是一样的,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可以说,约阿希姆·提尔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精神状况,这与他一贯的电影理念是一致的。无论在处女作《爱重奏》(2006),还是令其声名扬起的《 奥斯陆,8月31日》(2011),约阿希姆·提尔都将个体所身处的存在状态作为重点被突出。因而,《猛于炮火》中情节的消失也就是情理之中,关键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发生之后。同时,对于约阿希姆·提尔往这个家庭中引入的两个元素——秘密与谎言——也将得到理解,这两者都是逃离现实的方式。
秘密,是父亲与小儿子的数学老师搞上了关系;谎言,是大儿子向前女友隐瞒妻子生儿子的消息并骗其得了癌症以博得同情(结果是一次上床机会);秘密与谎言,是妻子在战地发展出的另一段关系。当然,还有作为理想主义者的小儿子身上被揭开的秘密,在真相面前被伤得遍体鳞伤(发现了父亲的外遇,发现了暗恋对象的低俗),但这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一切都无法逃避,秘密与谎言终将失效,而其所导致的结果将“猛于炮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