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岁的黑人男孩詹姆·华莱士(罗伯·布朗 Rob Brown 饰)在篮球方面极富天赋,非常有潜力成为篮球界的明日之星。他常常与小伙伴们一起打篮球,他们注意到住在对面公寓顶层的沉默男人总是看着他们。这位神秘的隐士原来就是知名作家威廉·佛瑞斯特(肖恩·康纳利 Sean Connery 饰)。一次偶然的恶作剧让两人相互结识,威廉发现他在写作方面也很有天份。很快,詹姆凭借自己出色的篮球技术和优秀成绩,获得了一所著名私立学校的邀请。然而对于一所白人学校而言,詹姆却面临着艰难选择和种种质疑。威廉同意帮助詹姆提高他的写作水平。渐渐地,两人在交流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循循善诱的威廉激发出詹姆潜藏的写作才能,而威廉自己也开始改变,终于走出避世多年的隐居公寓
The key to a woman's heart,is unexpected gift at unexpected time. Forrester 如是說,那個明慧心腸的黑人男孩點頭,他不僅懂了,更以他對語言的天生敏銳悟出其受眾之廣,於是他不單送了那白人女孩一本《Avalon Landing》,更是在猝不及防之刻送了Forrester一幕回憶中的體育場。在我心中,這才是訪客拾級而上,登上心靈之門的開端。 就我看過的眾多電影而論,這部影片無論在影片結構、畫面設計、故事隱喻上都顯得簡單明了。一條主線貫穿到底,其他副支都極盡簡略,值得一提的是畫面剪切乾淨利落,自成一派清新。然言而總之,這都看似一部題材略顯老舊的小電影,是什麼讓它有觸動人心的力量呢? 故事開始於一場少年的探秘,因落下書包而促成兩人相識,這樣的相遇未免顯得雕琢而刻意。兩個無論年齡、人種亦或階級與社會地位都截然不同的人被導演費盡心機地湊在一起,創造一幕金風玉露一相逢的開場。故事中兩人的聯結點在於文學,但若僅僅是文學,卻撐不起這樣一個故事。 自古凡是名家大儒的文人總是任性而古怪的。從魏晉的雪夜訪戴到民國王國維、辜鴻銘決意留辮,無一不是固執率性、肆意而為的性格,而片中的Forrester也不例外。這個反穿襪子,近乎50年不出門的老人只開窗拭污,只隔窗賞鳥,少年成名,卻終其一生只著一本書。這個離群索居,遺世獨立的老人把心門反鎖,外面的世界對他來說如同鏡花水月,無心來去。直到有一天,一個黑人少年長驅直入,打破這平靜的幻象。少年說他出生於Bronx,一個入夜后連警察都不敢入內的地方,少年是資優生,尤擅文學,卻礙於朋友關係只打籃球,少年只把文筆訴諸日記本,無人傾訴。於是老人明白了,他們是一樣的,他們擁有一樣的內裡與靈魂,飽含相同的困擾與苦悶,大概多數文人,對於人情世故這一母題,都有不同程度的煩擾。老人說他厭倦世人層出不窮無休無止的評論,這何嘗不是對人情世故的迴避,而少年看似有熱衷的籃球事業,對於成績與文學,又始終是掩蓋而避而不談的。這樣靈與肉的接觸與碰撞,如同亞當被抽取了肋骨,深夜的城市開始落雨,貝殼沉甸甸地潛入溫暖的海里,有一種酸脹而飽和的饜足。他們開始促膝相談,行忘年之好,發傾蓋之情,經年日久,年深月長,直至體育場內突至的驚喜,那扇心門終於被打開。 訪客躑躅已久,屋內人卻久呼不應。我們身處的究竟是怎樣一個世界?冷漠寡情亦或枯燥乏味,很多人在門內小心翼翼滿心猜忌,害怕門外是人情的刺刀,是世俗的號角,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輕。Forrester和Jamel同為訪客和門內人,卻也最終鼓起勇氣,打開緊閉的心靈之門,當Forrester為了Jamel去做那場演講,他們也得到了屬於各自的圓滿,一個直面了世界,一個通透了文學。你不打開那扇門,又怎知腐肉也能生肌,貧土也能回春,在積毀銷骨的枯朽之上,也能開出鮮妍豐麗的花。 與其說這是一個千里馬遇伯樂的故事,不如說這是一幕相互拯救、相互救贖的篇章。導演在此寓寄以美好的祈望,給人以希望的同時,大概也暗示現世人人心門閉鎖,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知這世上瓦霜遍佈的蒼涼。說到底,這還是一個鏡花水月般虛無縹緲的故事。
一间空房间,一台电脑,一个音箱,一颗篮球,一个书桌,一张床,这是我生活的空间。 在心情烦乱的时候,关上门。这样就可以把自己跟外面喧嚣的世界隔离开来。打开音乐,把音量调到最大声,要挑那种嘶声裂肺的摇滚乐,最好是汪峰的,或者是信乐团的。然后开始一个人的篮球游戏。跳投,运球,不断的变换着各式各样的花招。有时候会因为一个突发的灵感而萌发出一种莫名的成就感,当然这种感觉只有自己,而且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才能体会。有时候,会在运球的过程当中陷入沉思,这时候心已经不在球上了,尽管两手还是机械的舞动着。 想起昨天晚上看的影片-------《心灵访客》,也是这样的一个房间,房间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还有一整柜一整柜的书稿,都是他写的-----房间的主人,那个老人,威廉.福克斯。因为战争,因为家庭的破裂,他关上了内心深处的那扇门,整天呆在他的世界里,看书,写东西。唯一让他跟外面的世界保持联系的是房间里的那扇玻璃窗。他经常透过玻璃窗窥视外面的世界,窥视下面那座破旧的篮球场,以及经常在那边打球的那一群少年。一个只出版过一本书的知名作家,一个靠着一台老式的打印机马不停蹄的老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写作的方式,放佛只是简单的用两只手在打字,一边聊天,一边打字,他说写作的过程不用想,只管敲击键盘,说这话的时候他正在马不停蹄的打字。他说:“you write your first draft with your heart,you rewrite with your head .”看完整个影片,让我想起了海明威,还有他的那本《老人与海》,两个人有着相似的经历-----都经历过战争,长相也有几分相似,络腮胡子,给人一种思想家的感觉。而老人的生活习惯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影片的一个主人公------《海上钢琴师》里的Danny Boodman T.D.Lemon 1900,很是奇怪的一个名字,因为他的来历。两人同样居住在自己生活的空房间里,一个是在一栋楼里的一间房子里,一个则是在大海上的一艘客轮上。然而两个人却如此的相似,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思想却蔓延到几千公里以外的芸芸众生,苍茫大地。他们,让我明白了孤独的另一层涵义。 高中的时候,特别是高三,面对着高考的压力,面对着一大叠的复习资料,总觉得那样的日子,挺难熬。虽然有同学一起并肩奋战,但总觉得在内心深处还是挺孤独的,那种孤独是源于对当时生活的环境的厌倦,是源于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未知。因此,总想着逃避,总想着摆脱,也因此而铭记了黄老师的那句箴言-------耐得住寂寞。我想这句话应该也即将成为我接下来的考研生活的座右铭吧。而现在,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却渴望着,有那样的时刻,独自一人,细细地品味着我的孤独。这样的时刻,在火车上;这样的时刻,在现在的空房间里;这样的时刻,在凌晨一两点的宿舍里。这样的时刻,很长。一次的旅途在火车上看的书有时候多过一个礼拜翻过的页面;想的事情有时候多过一个礼拜在脑海里长久停留的想法。这样的时刻,又很短。应该说,很是难得。不是生活中所有的时刻都能够成为这样的时刻,听听歌,打打球,看看书,安静的时光。只能在拥有的时候,尽情的享受。 他是对的,写东西的时候,不需要想,只要拼命的敲击键盘。想,是后来才要做的事情。
写作课上的老是推荐的。果然美国教writting的男老师大部分都是文艺青年么。片尾over the rainbowl诠释了整个电影。隐居作家和追寻梦想的年轻人的故事?这么说好像有点太浅薄和轻热血。但一定是一部值得一个人静静看稍稍思考的电影。 关于写作关于人生关于选择关于梦想关于这个世界。 最喜欢的部分是深夜老爷子擦亮玻璃自己给老式自行车打气然后特别气定神闲的骑车在摩登大马路上。那种色调和背景乐完成了整个世界。感觉这就是面对这个复杂危险世界的最佳味道吧。 人总会经历不能承受的悲痛和不可思议的好运。 不知道要怎么总结这部电影。 很喜欢。 over the rainbowl... 嘿。 多说也只是余缀了电影的意义吧。=]
一个是蜗居于小公寓内足不出户的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威廉.佛罗斯特,一个是从小在贫民区长大但热爱篮球的黑人男孩贾默·华莱士。原本毫无关联的两人由于恶作剧开始有了交集。
贾默是一个缺乏勇气的十六岁男孩。除了大家都喜爱的篮球之外,他很少与同伴谈论写作方面的东西。自幼生活在曼哈顿贫困区中,他早已学会隐藏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做着和大家相差无几的事情,讨论着与大家生活相近的话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认可并融入其中。面对老师的提问,同伴表现出一无所知,贾默即使知道答案也选择摇头回答;他也没有将自己在评估测试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主动汇报给母亲,是为了不让哥哥觉得难受。
贾默因为同伴间胆量的打赌,在深夜闯进作家威廉家中,却因为慌张逃跑遗落书包。威廉翻看了男孩书包中的一叠笔记本,并改正了其中所犯的错误。
当威廉对十六岁的贾默杰出写作天赋表示惊讶,并在此时随口说了一句“而且你还是黑人”。贾默变得异常激动,极力反驳威廉关于自己是黑种人的论调,然而事实上威廉话语中并没有存在种族歧视的偏见。两人初次相见不欢而散。细想可知贾默强烈自尊心的背后其实是自卑心理在作祟。
贾默愤愤不平找作家说理,却发现作家的点评深刻有理。贾默凭借自己出色的测试成绩获得梅勒·卡洛学校的邀约,加入学校的篮球队。贾默和威廉谈及学校写作课上罗伯·克福教授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怀疑。
在一次写作课上贾默偶然发现威廉是著名作家的真实身份,“要挟”请求威廉教导自己写作。威廉无奈同意但要求贾默不能对外泄露自己的身份,不过问作家的家庭和生活,且不能将屋内一切书稿带出门。在两人的深入交往中,威廉渐渐发觉男孩的写作天赋,男孩也发现威廉由于亲人因事故逝去的愧疚而长期闭门不出。在学校,由于种族肤色差别和家庭经济状况差异,其他白人总是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他。
威廉建议贾默应该努力向克福证明自己的写作才华。威廉不仅对贾默的写作才能充满信心,更相信自己作为一名作家的自信。他不屑于外界对其作品自以为是的评价与分析,那台老式的打字机仿佛是他反抗这个世界,对抗那些评论家的有力武器。在他看来,作品初稿只需要敲击键盘用心写,接着才是用脑子考虑修改。当贾默对写作踌躇万分时,威廉拿出自己的作品《信念的完美季节》,对贾默说道“把它打出来,有时候就是打字的节奏帮我们顺利从第一页进展到第二页。
当你的脑海中出现一个属于自己的词时,试着把它打出来。”威廉向贾默传达着随心而写,我写故我在的写作智慧,鼓励他勇敢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自由表达出来。贾默由此受到激励和感染,学会在键盘上敲击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当威廉对他的作品使用连词开始一个段落这一表述表示看法时,贾默解释为了表现内容的强调作用,并说道文学史上许多伟大的作家都习惯着这种写法,包括威廉自己。威廉对贾默的回答会心一笑,因为他明白这时候的贾默学会了自信和勇敢。
作为作家的威廉拥有向习惯发起挑战的勇气。然而面对亲人因为事故去世,他却选择自我封闭。他早已习惯独自生活,久而久之甚至没有勇气踏出家门,只是透过玻璃窗和望远镜观察着外面的世界。威廉生日当天,置身于广阔空旷的棒球场,威廉诉说着心痛的往事,贾默只是在一旁认真的聆听着,因为他明白陪伴比交谈更重要。
面对罗伯·克福教授对贾默的刻意刁难,贾默选择隐忍,然而他却公开反对教授对同学约翰·科瑞的刻意提问。冲突之下,他被强令要求离开教室。
为了报复贾默,克福教授向学校提出贾默参赛的作品有抄袭他人之嫌。万般无奈的贾默寻求威廉的出面证明自己的清白,然而威廉却是让贾默自己承担责任。
两人爆发了有史以来最激烈的争吵。威廉坚持认为自己闭门不出的缘由是因为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当自己的亲人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别人却丝毫不在乎。
贾默却一针见血指出:威廉不为自己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对别人遭遇的困难置之不理,其实已经沦落为当年那个护士一样的行径。而他整日闭门不出,躲在这个窗户背后去窥探这个世界,其实就是缺乏勇气的表现。
在篮球决赛决定胜负千钧一发的时刻,学校董事会成员向贾默提出:只要他赢得比赛就可以撤除对其调查处分。而贾默成功捍卫了自己的尊严,选择故意投篮不进。他成长了,这样的成长在发生于和现实生活矛盾的撕扯中,和克福的抗争,更是和和威廉的争辩中获得的。
威廉通过电视看到篮球比赛实况。他默默关闭电视机,站在窗前认真地擦拭着玻璃,思考着贾默先前的一席话。最终他鼓起勇气搬出多年不用的自行车,沐浴着夜色游走于城市的每个角落。
次日清晨,当他被贾默昨日深夜书写的一封信所感动,突然间他意识到自己活到这把年纪其实最期待的东西只是一份珍贵的友谊。贾默做了一个朋友该做的承诺,他也有义务为贾默做点什么。
于是他来到学校,并在全体师生面前朗诵完贾默的那封信以此证明贾默的清白。
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所要寻找的人生。最后威廉因绝症病逝于家乡。他托付律师将公寓的钥匙和一本两人合著的书稿交付于贾默手中。
贾默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威廉失去自己的家人,他们都在寻找一个人可以填补这个缺位。在一次次充当彼此心灵访客的过程中,他们成为彼此最珍惜的亲人。
n
Forrester 如是說,那個明慧心腸的黑人男孩點頭,他不僅懂了,更以他對語言的天生敏銳悟出其受眾之廣,於是他不單送了那白人女孩一本《Avalon Landing》,更是在猝不及防之刻送了Forrester一幕回憶中的體育場。在我心中,這才是訪客拾級而上,登上心靈之門的開端。
就我看過的眾多電影而論,這部影片無論在影片結構、畫面設計、故事隱喻上都顯得簡單明了。一條主線貫穿到底,其他副支都極盡簡略,值得一提的是畫面剪切乾淨利落,自成一派清新。然言而總之,這都看似一部題材略顯老舊的小電影,是什麼讓它有觸動人心的力量呢?
故事開始於一場少年的探秘,因落下書包而促成兩人相識,這樣的相遇未免顯得雕琢而刻意。兩個無論年齡、人種亦或階級與社會地位都截然不同的人被導演費盡心機地湊在一起,創造一幕金風玉露一相逢的開場。故事中兩人的聯結點在於文學,但若僅僅是文學,卻撐不起這樣一個故事。
自古凡是名家大儒的文人總是任性而古怪的。從魏晉的雪夜訪戴到民國王國維、辜鴻銘決意留辮,無一不是固執率性、肆意而為的性格,而片中的Forrester也不例外。這個反穿襪子,近乎50年不出門的老人只開窗拭污,只隔窗賞鳥,少年成名,卻終其一生只著一本書。這個離群索居,遺世獨立的老人把心門反鎖,外面的世界對他來說如同鏡花水月,無心來去。直到有一天,一個黑人少年長驅直入,打破這平靜的幻象。少年說他出生於Bronx,一個入夜后連警察都不敢入內的地方,少年是資優生,尤擅文學,卻礙於朋友關係只打籃球,少年只把文筆訴諸日記本,無人傾訴。於是老人明白了,他們是一樣的,他們擁有一樣的內裡與靈魂,飽含相同的困擾與苦悶,大概多數文人,對於人情世故這一母題,都有不同程度的煩擾。老人說他厭倦世人層出不窮無休無止的評論,這何嘗不是對人情世故的迴避,而少年看似有熱衷的籃球事業,對於成績與文學,又始終是掩蓋而避而不談的。這樣靈與肉的接觸與碰撞,如同亞當被抽取了肋骨,深夜的城市開始落雨,貝殼沉甸甸地潛入溫暖的海里,有一種酸脹而飽和的饜足。他們開始促膝相談,行忘年之好,發傾蓋之情,經年日久,年深月長,直至體育場內突至的驚喜,那扇心門終於被打開。
訪客躑躅已久,屋內人卻久呼不應。我們身處的究竟是怎樣一個世界?冷漠寡情亦或枯燥乏味,很多人在門內小心翼翼滿心猜忌,害怕門外是人情的刺刀,是世俗的號角,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輕。Forrester和Jamel同為訪客和門內人,卻也最終鼓起勇氣,打開緊閉的心靈之門,當Forrester為了Jamel去做那場演講,他們也得到了屬於各自的圓滿,一個直面了世界,一個通透了文學。你不打開那扇門,又怎知腐肉也能生肌,貧土也能回春,在積毀銷骨的枯朽之上,也能開出鮮妍豐麗的花。
與其說這是一個千里馬遇伯樂的故事,不如說這是一幕相互拯救、相互救贖的篇章。導演在此寓寄以美好的祈望,給人以希望的同時,大概也暗示現世人人心門閉鎖,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知這世上瓦霜遍佈的蒼涼。說到底,這還是一個鏡花水月般虛無縹緲的故事。
在心情烦乱的时候,关上门。这样就可以把自己跟外面喧嚣的世界隔离开来。打开音乐,把音量调到最大声,要挑那种嘶声裂肺的摇滚乐,最好是汪峰的,或者是信乐团的。然后开始一个人的篮球游戏。跳投,运球,不断的变换着各式各样的花招。有时候会因为一个突发的灵感而萌发出一种莫名的成就感,当然这种感觉只有自己,而且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才能体会。有时候,会在运球的过程当中陷入沉思,这时候心已经不在球上了,尽管两手还是机械的舞动着。
想起昨天晚上看的影片-------《心灵访客》,也是这样的一个房间,房间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还有一整柜一整柜的书稿,都是他写的-----房间的主人,那个老人,威廉.福克斯。因为战争,因为家庭的破裂,他关上了内心深处的那扇门,整天呆在他的世界里,看书,写东西。唯一让他跟外面的世界保持联系的是房间里的那扇玻璃窗。他经常透过玻璃窗窥视外面的世界,窥视下面那座破旧的篮球场,以及经常在那边打球的那一群少年。一个只出版过一本书的知名作家,一个靠着一台老式的打印机马不停蹄的老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写作的方式,放佛只是简单的用两只手在打字,一边聊天,一边打字,他说写作的过程不用想,只管敲击键盘,说这话的时候他正在马不停蹄的打字。他说:“you write your first draft with your heart,you rewrite with your head .”看完整个影片,让我想起了海明威,还有他的那本《老人与海》,两个人有着相似的经历-----都经历过战争,长相也有几分相似,络腮胡子,给人一种思想家的感觉。而老人的生活习惯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影片的一个主人公------《海上钢琴师》里的Danny Boodman T.D.Lemon 1900,很是奇怪的一个名字,因为他的来历。两人同样居住在自己生活的空房间里,一个是在一栋楼里的一间房子里,一个则是在大海上的一艘客轮上。然而两个人却如此的相似,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思想却蔓延到几千公里以外的芸芸众生,苍茫大地。他们,让我明白了孤独的另一层涵义。
高中的时候,特别是高三,面对着高考的压力,面对着一大叠的复习资料,总觉得那样的日子,挺难熬。虽然有同学一起并肩奋战,但总觉得在内心深处还是挺孤独的,那种孤独是源于对当时生活的环境的厌倦,是源于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未知。因此,总想着逃避,总想着摆脱,也因此而铭记了黄老师的那句箴言-------耐得住寂寞。我想这句话应该也即将成为我接下来的考研生活的座右铭吧。而现在,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却渴望着,有那样的时刻,独自一人,细细地品味着我的孤独。这样的时刻,在火车上;这样的时刻,在现在的空房间里;这样的时刻,在凌晨一两点的宿舍里。这样的时刻,很长。一次的旅途在火车上看的书有时候多过一个礼拜翻过的页面;想的事情有时候多过一个礼拜在脑海里长久停留的想法。这样的时刻,又很短。应该说,很是难得。不是生活中所有的时刻都能够成为这样的时刻,听听歌,打打球,看看书,安静的时光。只能在拥有的时候,尽情的享受。
他是对的,写东西的时候,不需要想,只要拼命的敲击键盘。想,是后来才要做的事情。
恐惧来源于无知,正是因为我们对窗外世界的小心翼翼,积累了我们对于它的怀疑与害怕。总觉得如果真的将那扇窗打开的话,就会像我们自己赤身裸体地站在马路中央一样。被一群衣着鲜丽地人指指点点地交耳说我们是疯子。
自我保护是人类地本性,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生存的密匙。所以,当我们无知于窗外的实情时,我们选择躲在窗里观看。可是,当你无法全身地投入到阳光的抚慰和轻风的撩拨时,你又怎么会知道,原来血腥中也会带着花香,腐败里也能孕育生机?
要知道,真正能使人类生存繁衍的,不是让我们各个独立的自我保护,而是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无论是长者,还是孩童;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无论是富豪,还是平民;无论是名宿,还是草根……我们一样需要思想的交流,一样需要感情的共鸣。这才是我们生存的必须,否则我们只能是行尸走肉,一具空空的臭皮囊。
经典的电影都值得重温,而看多少遍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每一次重温,都有新的收获……“打开那扇窗”,就是我再次观看《心灵访客》后的收获。
这类电影的节奏不会很强烈,所以看这样的电影需要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地品味。太过嘈杂地环境会让人无法更深地体会到片中所要表达地内涵,也更容易错过蕴有深刻意味地简单对白。
这类电影也不会有很多扰乱观众思维的线索,它不需要悬念,不需要出人意料。它只是平稳,轻松地叙述。让观众能跟随它思路地同时,有足够地时间一起思考。因此,电影只有一条主线,而其它副线地处理都很简化。即使是片尾老William Forrester的死亡也让人有种时间到了的感觉,尔并不突兀。
这类电影不需要用大牌,名腕的加盟来提高身价(当然肖恩 康纳利可称得上是老一辈影星中杰出者之一,匆匆露了一面的马特 达蒙那时也还不是一线),因为它本身就只是小制作,已经不再属于商业片的范畴之内。
让我们打开心灵的窗户,不要害怕,不要恐惧。
一定会有痛苦和伤害,但也一定会有快乐和幸福!这,总比什么都没有的强。
关于写作关于人生关于选择关于梦想关于这个世界。
最喜欢的部分是深夜老爷子擦亮玻璃自己给老式自行车打气然后特别气定神闲的骑车在摩登大马路上。那种色调和背景乐完成了整个世界。感觉这就是面对这个复杂危险世界的最佳味道吧。
人总会经历不能承受的悲痛和不可思议的好运。
不知道要怎么总结这部电影。
很喜欢。
over the rainbowl...
嘿。
多说也只是余缀了电影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