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李玉宝邵杰睿杜翊
类型:短片喜剧导演:张大鹏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19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ID:30435141热度:1 ℃ 时间:2025-04-03 02:59:15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回想一下,我大概有十多年没有和父母一起去过电影院了。印象中可能是小学或者更早的时候,跟父母在县城电影院里看过成龙的电影。现在我做了几年职业影评人了,去影院非常频繁,但从未觉得有必要带父母一起看场电影。
为什么非要以这种方式表孝心呢?这就好比几代人一起去KTV,父母们可能更喜欢《沙家浜》,我这代人喜欢周杰伦,00后已经是吴亦凡、TFBOYS的天下了,能唱到一块儿去吗?
长辈有长辈的娱乐方式,晚辈有晚辈的娱乐方式,互不干涉、各得其乐才是对彼此最好的尊重。做长辈的没必要为了取悦儿孙,满世界跑着问“啥是佩奇?”做晚辈的也没必要强行把长辈带到影院,让他们看一部自己完全不了解,可能也不那么感兴趣的动画片,只为了成全儿孙们“尽孝心”的满足感。
说白了,这正是电影营销的无耻之处,其实老人们根本不需要看一部低幼动画片过年,他们需要的是儿女的陪伴,而宣发方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把老人们“绑架”到电影院,至于口碑更无所谓,反正老人们不会去APP上给电影打分。
所以有人说这是对老人,对农村文化的一次“绑架”,我觉得说的没错。
如果可以的话,我更愿意带父母吃一顿大餐,或者开车自驾游,或者给父母买件衣服来孝顺,至于彼此的兴趣爱好,还是互相尊重吧。
年轻人总是强调,总是希望长辈们尊重自己的兴趣,而长辈们的兴趣何尝不需要晚辈来尊重?都已经2019年了,为何我们的影视作品中,城市文化、外来文化还是那么高人一等?为什么农村文化、农村长辈的定位只能是慈祥的、落后的、默默奉献的?
农村老人们吹唢呐、扭秧歌、下象棋就很土气?城里年轻人打游戏、看电影、泡酒吧就很洋气?
希望中国的城乡文化地位对等、相互尊重的一天早点到来吧。其实很多文艺片中的乡村环境非常美,文化底蕴非常高,远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落后。
另外,我现在越来越恶心一些影视宣发的“错位营销”,从漫威十周年的中国活动,主办方请了一堆国产明星当主角开始,到《地球最后的夜晚》在抖音发起“一吻跨年”活动,再到现在的《啥是佩奇》,国内部分影视宣发公司一直是这个思路:
漫威想扩大影响力,就从那些国产明星的粉丝群体中吸粉;
文艺片想要高票房,就忽悠大众影迷去看伪爱情片;
春节档动画片想要大爆,就用亲情裹挟全家人一起去影院过大年。
这就像那个“把梳子卖给和尚”的著名营销案例一样无耻,他们不在乎受众是否真的需要这个产品,他们只是想多赚钱。
更新:
《小猪佩奇过大年》评分出来了,典型一部营销炒作的烂片,我说错了吗?
十一年前的诺基亚的N酷帮,在大学时候看过最牛的中国广告了。
反差巨大,一个农村大爷有模有样土味时尚脑洞大开,拍摄手法写实,让人感觉不出是真是假。
是当年很多广告学子新中大的神片。
昨晚这条啥是佩奇,竟然调调和当年很像很像,北方的农民,地方方言满嘴搞不清啥是佩奇。
当年这条人家搞不清啥是酷,不知道是否看过这条片,借鉴过这条片。只觉得真的很像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zQ3ODQ0MTI=.html
当年则这条是 啥是酷,同样农村大爷,锁啦
主演的真名,的确就是片中提到的“李玉宝”。
李大爷不是演员,只是一名普通的村民。片中很多台词和行为都是他本人临场发挥。
那家养猪的也是本色演出,户主姓孙,他们家为短片拍摄提供了猪圈、鼓风机等道具,以及一直舍不得用的老式窗帘。
短片一共拍了两天,结局是在北京拍的,但由于李大爷年纪较大(58岁),这次拍摄经历让他很累。
直到短片拍完为止,李大爷依然不知道“啥是佩奇”。他是在之后问过孙子才知道。(他的孙女就有一个佩奇玩具化妆盒。)
吹唢呐的老王, 本职工作是木匠。 他对小猪佩奇并不陌生。
按原设定,剧中李大爷做了一只木制佩奇和一只金属佩奇,导演最后决定在结局中只展现金属佩奇。
事实上,片头李大爷使用的老式翻盖机,就算在农村也不常用了,那个是道具。当地很多老人使用功能简单的老人机,但李大爷本人使用智能手机,这是儿子送给他的礼物。他本人不太会用。
李大爷所在的村子有1千多人,而常住人口只有几百人,连网也不方便,老人们也不一定会使用智能手机上网。
这个村子,曾是《亮剑》的取景地之一。
在戏外李大爷也曾盼城里工作的儿子春节回老家过年,所以片中的场景与其说是表演,不如说是重现自己的经历。
李大爷今年春节并不与儿子一起过年,因为儿子夫妇俩约定单数年去女方父母家吃年饭,双数年则去男方父母家。而今年是2019年。
(按:影片火了以后,李大爷经常受到媒体和网友的打扰,希望大家不要因为好奇心打扰村子里的人了,真想为村子好的话,那么平时养成对农村尊重和关心就可以了,不要跟着热度一起炒作。)
————————————————————
PS:我是农村人,对于这部短片,我个人并不反感,也不认为它抹黑了农村,因为它本质上是部家庭剧,农村只是故事背景。但我个人极不喜欢赵本山等人年年演官方想像中的“纯朴农村”形象,搞得电视节目中农村就好像只有这么一种形象、而没有其他形象。虽然中国有些农村是这样,我个人也见过,但也有很多农村并不是这样,我所在的农村已经半城市化。日本动画《悠哉日常大王》和《樱花任务》所呈现出来的农村,反而是我个人更为常见的农村形象。
PS2:关于老人会不会用手机和电视查“佩奇”的资料,我想这因人而异。我爸60多岁,至今都不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部叫《圣斗士星矢》的动画片,更别提什么《火影忍者》、《海贼王》之类,他通通不认识。但他绝不落伍,智能手机让他玩得很HIGH,也让他变成购物狂魔。但我的70岁伯父,至今不会使用微信支付,这对他来说是极其麻烦、难以挑战的高难度任务。(而片中也不是所有老人都不接触年轻人的文化,比如羊倌就会用智能手机看女网红直播。)
PS3:之前在豆瓣上看到有个网友和片中有同样的经历,说是小时候想要一个美少女战士的变身魔法棒,后来爷爷动手给自己做了一根。(出处:https://www.douban.com/people/marukon/status/2367975129/)
PS4:本文内容只评论这部短片,至于《小猪佩奇过大年》拍得多糟糕、以及导演的道德绑架言论,个人表示厌恶,但这是另一回事了,不抹杀导演之前的成就。——2019年2月12日补充。
马克思韦伯在《学术与政治》那本薄薄的演讲集中,讲了一些让人担心的话。他不觉得流亡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能真正拯救俄国。因为他在他们那里,感受到了一种对待权力过分的狂热。这也是韦伯的悲观的预言,为政治而政治的清明理想会让位给为权力而政治。
韦伯的担心最终成为了事实。苏联最终形成了比俄国专制、血腥、恐怖地多的统治。而在这段期间,英国爆发了一次左派运动,共产主义的簇拥者们试图让社会主义文化视野根植于人民。但是也并未见那些充满左派意识形态的作品,究竟比俄国作品优秀高明到哪里去。
黑人是很可以用一些肤色开玩笑的,白人绝对缄默。可以明说的是,这是一种不成文的尊重,可却不是如此,它隐约又克制地彰显出一种优越感,这才是最让人惊心的优越感。“我们不同,我们生而不同。”的观念下,玩笑反而无法彰显educated的优越。白左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人,慷他人之慨,占尽道德的便宜。
一位我很敬爱的老师曾经讲过,如果你希望对某人某事保持距离,那么最简单的方法是:保持礼貌,绝对的礼貌,绝对的善意、同情和尊重。
佩奇这里得到印证。反对者意料之外的脑洞清奇,情理之中的来自豆瓣。可能在他们看来,乡村的淳朴,无知,好面子和差劲,只能由村民自家的影像拍,用资产阶级的设备、技术和眼光去拍农村,就是态度问题了。一定是不安好心的,要批判。
如何批判?象征主义隐喻里翻江倒海的勇士,在这一方面最拿手。首先,强行给保姆、爷爷、猪和甚至手机都安了一个隐喻,保姆是“城市的权威代表”,爷爷是“农村的落后象征”,手机是“农村的不开化”。只是好奇这些为乡村乌托邦的意识形态而站出来的斗士,究竟几个去过农村,或者究竟几个真正关心乡土生活,而在《佩奇是啥》出来之前,有几个给农村老家去过电话,感受过真正的没有信号?当然,在他们看来,无论你怎么拍,拍什么都无所谓。爷爷的淳朴,乡亲的可爱都不重要,那些爷爷才会爱你的方式,在你自己的生命体验里最初的情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将那只可恶的金猪围绕着的连续的生活拆成一个个彼此互不关联的元素,对表象一帧一帧进行批判。
只有一个问题,凭什么爷爷不能不知道佩奇?佩奇又何德何能成了检验农民是否“开化”的试金石?就拿我来说,我就有很长一段时间,以为佩奇是饼干。我妈以为佩奇是巧克力,我爸以为佩奇是狗。
更奇怪,你也很难解释《孙子从美国来》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当然,如果在不承认双标的前提下的话,难道是因为孙子喜欢上了爷爷的皮影,而不是爷爷为孙子做了一只猪?可能皮影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佩奇就是堕落的资本主义代表吧。
“‘在一个除了某些该死之人之外都是抵抗运动成员的知识分子阶层里’。米兰昆德拉引述过加缪忍无可忍反击萨特的那句神来名言,说萨特和追随者“把自己的扶手沙发椅顺着历史的方向来放”,昆德拉还补了一句,这扶手沙发椅还是装了轮子的,可以在历史转向时跟着灵活转向,且有各式各样的群众来推动。”唐诺先生这段话说的真好。
在这神奇的绿地上,你总能看到那些“概念的拜物教教徒”争前恐后,不放过每一个可以用来彰显站鸡蛋的机会,因为或只是因为他们想成为精英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想到了韦伯的担忧 ,他们当然认为在自己在仗义执言,可真正呢?鬼知道。
在除了某个的所有时刻里,我喜欢豆瓣大于佩奇,我喜欢很多豆瓣上的书和有趣的想法。只是觉得,为左而左一点都不酷,不但不酷还很蠢,很蠢很蠢,蠢到欺骗自己,让人灰心。真希望我国的左派知识分子加文艺青年能有更高的水平,更好的想法,不要只停留在在感情上煽动人,在隐喻和类比的加持下,强行推销自己并不成熟甚至捉襟见肘的意识形态。
很多人给差评,原因无非就是那么几个,电影院接电话,差评!歧视阶级差异,差评!为什么不打电话问问啥是佩奇,差评!儿子不够关心父亲,差评!等等等等。。。
我想说,你们这些理由跟“何不食肉糜”有什么区别?你们去过中国农村么?你们见过土生土长上了年纪的人么?你们知道他们待人接物和行事的方式么?你们知道他们和儿女相处的模式么?你们不知道,因为你们对真正的底层农民一无所知,你们只是拿你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形象来套在他们身上。
电影院接电话,是为了表达农村父亲的淳朴,你们没听见儿子在旁边催他挂电话吗?耳朵聋了?这也是你们给差评的理由?导演是为了突出父亲的人设啊,你们只知道没素质,导演不知道吗??他特么一个导演会不知道??那为啥要拍,片子一共五分钟为啥要拍,为了突出父亲的人设啊大哥们!导演又不是提倡这种行为,只是一种侧面的表现手法你们高潮什么?
阶级差异歧视。。。大哥们,这不叫歧视好不好,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底层农村的人就是这么淳朴,说难听点也可以叫无知。因为我父亲目母亲就是农村出来的,我每年会回几次老家,我们老家就和电影里面一样,村民就是这么淳朴无知好么!你们压根都没接触过这样的人吧???还阶级差异歧视,真是醉了。自己对真正的底层无知的一塌糊涂还在这里大放厥词,显得自己多么圣母,我只想说你懂个锤子谢谢!!!
为什么不打电话问问啥是佩奇??我再重申一遍,老一辈的很多农村人真的是淳朴无知到你无法想象,至少我接触的很多农村人就是这样的,他们根本不会想着去上网查,不打电话问儿子一方面是短片里手机天线掉了,打不了电话,另一方面是很多农村的老人跟城里的孩子是有距离感的,他们甚至害怕打扰到孩子们,并且,他们最习惯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就是面对面的问村里的人,而不是借助网络和外界。所以爷爷的所作所为在现实生活中是完全合理的。
还有说儿子不关心父亲的,大哥,很多中国式的家庭就是这样的好不好,为什么不给父亲换手机,因为父亲觉得换手机贵啊,他们也很难接受新的智能手机,我奶奶也是这样,宁可拿着几年前的老人机也不换现在的触屏大屏手机。一方面是贵,她舍不得,你给她换了她会生气,跟你急眼,另一方面,对他们来说换新手机的学习成本太高了,很可能根本不会用。或许你周围的老人都很时髦,会用电脑会用智能手机,可是你要知道有很多农村的老人,一辈子只会看电视和打电话!他们淳朴无知到你根本无法想象!!!
这部短片绝对是一部反映目前中国现状的佳作,不存在歧视,因为底层就是这样,你们没见过,所以你们想象不到,无知的不是他们,而是你们。不要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中国大了去了,世界上永远不是你即世界。
说真的,很多人给差评的理由在我看来就是文艺圣母或者“何不食肉糜“”。最后我想说,这是商业宣传片啊大哥们,引起话题性是最大的目的,不是特么的奔着奥斯卡最佳短片去的。这就是一部接地气的佳作,求求文艺婊和圣母婊放过,谢谢!!!
金臂小子
面孔
音乐奇缘
临时保姆
第一名
机不可失
在芭比乐园里,各种各样的芭比和肯每天都过着童...
播放指数:1306℃
回想一下,我大概有十多年没有和父母一起去过电影院了。印象中可能是小学或者更早的时候,跟父母在县城电影院里看过成龙的电影。现在我做了几年职业影评人了,去影院非常频繁,但从未觉得有必要带父母一起看场电影。
为什么非要以这种方式表孝心呢?这就好比几代人一起去KTV,父母们可能更喜欢《沙家浜》,我这代人喜欢周杰伦,00后已经是吴亦凡、TFBOYS的天下了,能唱到一块儿去吗?
长辈有长辈的娱乐方式,晚辈有晚辈的娱乐方式,互不干涉、各得其乐才是对彼此最好的尊重。做长辈的没必要为了取悦儿孙,满世界跑着问“啥是佩奇?”做晚辈的也没必要强行把长辈带到影院,让他们看一部自己完全不了解,可能也不那么感兴趣的动画片,只为了成全儿孙们“尽孝心”的满足感。
说白了,这正是电影营销的无耻之处,其实老人们根本不需要看一部低幼动画片过年,他们需要的是儿女的陪伴,而宣发方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把老人们“绑架”到电影院,至于口碑更无所谓,反正老人们不会去APP上给电影打分。
所以有人说这是对老人,对农村文化的一次“绑架”,我觉得说的没错。
如果可以的话,我更愿意带父母吃一顿大餐,或者开车自驾游,或者给父母买件衣服来孝顺,至于彼此的兴趣爱好,还是互相尊重吧。
年轻人总是强调,总是希望长辈们尊重自己的兴趣,而长辈们的兴趣何尝不需要晚辈来尊重?都已经2019年了,为何我们的影视作品中,城市文化、外来文化还是那么高人一等?为什么农村文化、农村长辈的定位只能是慈祥的、落后的、默默奉献的?
农村老人们吹唢呐、扭秧歌、下象棋就很土气?城里年轻人打游戏、看电影、泡酒吧就很洋气?
希望中国的城乡文化地位对等、相互尊重的一天早点到来吧。其实很多文艺片中的乡村环境非常美,文化底蕴非常高,远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落后。
另外,我现在越来越恶心一些影视宣发的“错位营销”,从漫威十周年的中国活动,主办方请了一堆国产明星当主角开始,到《地球最后的夜晚》在抖音发起“一吻跨年”活动,再到现在的《啥是佩奇》,国内部分影视宣发公司一直是这个思路:
漫威想扩大影响力,就从那些国产明星的粉丝群体中吸粉;
文艺片想要高票房,就忽悠大众影迷去看伪爱情片;
春节档动画片想要大爆,就用亲情裹挟全家人一起去影院过大年。
这就像那个“把梳子卖给和尚”的著名营销案例一样无耻,他们不在乎受众是否真的需要这个产品,他们只是想多赚钱。
更新:
《小猪佩奇过大年》评分出来了,典型一部营销炒作的烂片,我说错了吗?
十一年前的诺基亚的N酷帮,在大学时候看过最牛的中国广告了。
反差巨大,一个农村大爷有模有样土味时尚脑洞大开,拍摄手法写实,让人感觉不出是真是假。
是当年很多广告学子新中大的神片。
昨晚这条啥是佩奇,竟然调调和当年很像很像,北方的农民,地方方言满嘴搞不清啥是佩奇。
当年这条人家搞不清啥是酷,不知道是否看过这条片,借鉴过这条片。只觉得真的很像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zQ3ODQ0MTI=.html
当年则这条是 啥是酷,同样农村大爷,锁啦
主演的真名,的确就是片中提到的“李玉宝”。
李大爷不是演员,只是一名普通的村民。片中很多台词和行为都是他本人临场发挥。
那家养猪的也是本色演出,户主姓孙,他们家为短片拍摄提供了猪圈、鼓风机等道具,以及一直舍不得用的老式窗帘。
短片一共拍了两天,结局是在北京拍的,但由于李大爷年纪较大(58岁),这次拍摄经历让他很累。
直到短片拍完为止,李大爷依然不知道“啥是佩奇”。他是在之后问过孙子才知道。(他的孙女就有一个佩奇玩具化妆盒。)
吹唢呐的老王, 本职工作是木匠。 他对小猪佩奇并不陌生。
按原设定,剧中李大爷做了一只木制佩奇和一只金属佩奇,导演最后决定在结局中只展现金属佩奇。
事实上,片头李大爷使用的老式翻盖机,就算在农村也不常用了,那个是道具。当地很多老人使用功能简单的老人机,但李大爷本人使用智能手机,这是儿子送给他的礼物。他本人不太会用。
李大爷所在的村子有1千多人,而常住人口只有几百人,连网也不方便,老人们也不一定会使用智能手机上网。
这个村子,曾是《亮剑》的取景地之一。
在戏外李大爷也曾盼城里工作的儿子春节回老家过年,所以片中的场景与其说是表演,不如说是重现自己的经历。
李大爷今年春节并不与儿子一起过年,因为儿子夫妇俩约定单数年去女方父母家吃年饭,双数年则去男方父母家。而今年是2019年。
————————————————————
PS:我是农村人,对于这部短片,我个人并不反感,也不认为它抹黑了农村,因为它本质上是部家庭剧,农村只是故事背景。但我个人极不喜欢赵本山等人年年演官方想像中的“纯朴农村”形象,搞得电视节目中农村就好像只有这么一种形象、而没有其他形象。虽然中国有些农村是这样,我个人也见过,但也有很多农村并不是这样,我所在的农村已经半城市化。日本动画《悠哉日常大王》和《樱花任务》所呈现出来的农村,反而是我个人更为常见的农村形象。
PS2:关于老人会不会用手机和电视查“佩奇”的资料,我想这因人而异。我爸60多岁,至今都不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部叫《圣斗士星矢》的动画片,更别提什么《火影忍者》、《海贼王》之类,他通通不认识。但他绝不落伍,智能手机让他玩得很HIGH,也让他变成购物狂魔。但我的70岁伯父,至今不会使用微信支付,这对他来说是极其麻烦、难以挑战的高难度任务。(而片中也不是所有老人都不接触年轻人的文化,比如羊倌就会用智能手机看女网红直播。)
PS3:之前在豆瓣上看到有个网友和片中有同样的经历,说是小时候想要一个美少女战士的变身魔法棒,后来爷爷动手给自己做了一根。(出处:https://www.douban.com/people/marukon/status/2367975129/)
PS4:本文内容只评论这部短片,至于《小猪佩奇过大年》拍得多糟糕、以及导演的道德绑架言论,个人表示厌恶,但这是另一回事了,不抹杀导演之前的成就。——2019年2月12日补充。
马克思韦伯在《学术与政治》那本薄薄的演讲集中,讲了一些让人担心的话。他不觉得流亡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能真正拯救俄国。因为他在他们那里,感受到了一种对待权力过分的狂热。这也是韦伯的悲观的预言,为政治而政治的清明理想会让位给为权力而政治。
韦伯的担心最终成为了事实。苏联最终形成了比俄国专制、血腥、恐怖地多的统治。而在这段期间,英国爆发了一次左派运动,共产主义的簇拥者们试图让社会主义文化视野根植于人民。但是也并未见那些充满左派意识形态的作品,究竟比俄国作品优秀高明到哪里去。
黑人是很可以用一些肤色开玩笑的,白人绝对缄默。可以明说的是,这是一种不成文的尊重,可却不是如此,它隐约又克制地彰显出一种优越感,这才是最让人惊心的优越感。“我们不同,我们生而不同。”的观念下,玩笑反而无法彰显educated的优越。白左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人,慷他人之慨,占尽道德的便宜。
一位我很敬爱的老师曾经讲过,如果你希望对某人某事保持距离,那么最简单的方法是:保持礼貌,绝对的礼貌,绝对的善意、同情和尊重。
佩奇这里得到印证。反对者意料之外的脑洞清奇,情理之中的来自豆瓣。可能在他们看来,乡村的淳朴,无知,好面子和差劲,只能由村民自家的影像拍,用资产阶级的设备、技术和眼光去拍农村,就是态度问题了。一定是不安好心的,要批判。
如何批判?象征主义隐喻里翻江倒海的勇士,在这一方面最拿手。首先,强行给保姆、爷爷、猪和甚至手机都安了一个隐喻,保姆是“城市的权威代表”,爷爷是“农村的落后象征”,手机是“农村的不开化”。只是好奇这些为乡村乌托邦的意识形态而站出来的斗士,究竟几个去过农村,或者究竟几个真正关心乡土生活,而在《佩奇是啥》出来之前,有几个给农村老家去过电话,感受过真正的没有信号?当然,在他们看来,无论你怎么拍,拍什么都无所谓。爷爷的淳朴,乡亲的可爱都不重要,那些爷爷才会爱你的方式,在你自己的生命体验里最初的情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将那只可恶的金猪围绕着的连续的生活拆成一个个彼此互不关联的元素,对表象一帧一帧进行批判。
只有一个问题,凭什么爷爷不能不知道佩奇?佩奇又何德何能成了检验农民是否“开化”的试金石?就拿我来说,我就有很长一段时间,以为佩奇是饼干。我妈以为佩奇是巧克力,我爸以为佩奇是狗。
更奇怪,你也很难解释《孙子从美国来》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当然,如果在不承认双标的前提下的话,难道是因为孙子喜欢上了爷爷的皮影,而不是爷爷为孙子做了一只猪?可能皮影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佩奇就是堕落的资本主义代表吧。
“‘在一个除了某些该死之人之外都是抵抗运动成员的知识分子阶层里’。米兰昆德拉引述过加缪忍无可忍反击萨特的那句神来名言,说萨特和追随者“把自己的扶手沙发椅顺着历史的方向来放”,昆德拉还补了一句,这扶手沙发椅还是装了轮子的,可以在历史转向时跟着灵活转向,且有各式各样的群众来推动。”唐诺先生这段话说的真好。
在这神奇的绿地上,你总能看到那些“概念的拜物教教徒”争前恐后,不放过每一个可以用来彰显站鸡蛋的机会,因为或只是因为他们想成为精英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想到了韦伯的担忧 ,他们当然认为在自己在仗义执言,可真正呢?鬼知道。
在除了某个的所有时刻里,我喜欢豆瓣大于佩奇,我喜欢很多豆瓣上的书和有趣的想法。只是觉得,为左而左一点都不酷,不但不酷还很蠢,很蠢很蠢,蠢到欺骗自己,让人灰心。真希望我国的左派知识分子加文艺青年能有更高的水平,更好的想法,不要只停留在在感情上煽动人,在隐喻和类比的加持下,强行推销自己并不成熟甚至捉襟见肘的意识形态。
很多人给差评,原因无非就是那么几个,电影院接电话,差评!歧视阶级差异,差评!为什么不打电话问问啥是佩奇,差评!儿子不够关心父亲,差评!等等等等。。。
我想说,你们这些理由跟“何不食肉糜”有什么区别?你们去过中国农村么?你们见过土生土长上了年纪的人么?你们知道他们待人接物和行事的方式么?你们知道他们和儿女相处的模式么?你们不知道,因为你们对真正的底层农民一无所知,你们只是拿你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形象来套在他们身上。
电影院接电话,是为了表达农村父亲的淳朴,你们没听见儿子在旁边催他挂电话吗?耳朵聋了?这也是你们给差评的理由?导演是为了突出父亲的人设啊,你们只知道没素质,导演不知道吗??他特么一个导演会不知道??那为啥要拍,片子一共五分钟为啥要拍,为了突出父亲的人设啊大哥们!导演又不是提倡这种行为,只是一种侧面的表现手法你们高潮什么?
阶级差异歧视。。。大哥们,这不叫歧视好不好,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底层农村的人就是这么淳朴,说难听点也可以叫无知。因为我父亲目母亲就是农村出来的,我每年会回几次老家,我们老家就和电影里面一样,村民就是这么淳朴无知好么!你们压根都没接触过这样的人吧???还阶级差异歧视,真是醉了。自己对真正的底层无知的一塌糊涂还在这里大放厥词,显得自己多么圣母,我只想说你懂个锤子谢谢!!!
为什么不打电话问问啥是佩奇??我再重申一遍,老一辈的很多农村人真的是淳朴无知到你无法想象,至少我接触的很多农村人就是这样的,他们根本不会想着去上网查,不打电话问儿子一方面是短片里手机天线掉了,打不了电话,另一方面是很多农村的老人跟城里的孩子是有距离感的,他们甚至害怕打扰到孩子们,并且,他们最习惯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就是面对面的问村里的人,而不是借助网络和外界。所以爷爷的所作所为在现实生活中是完全合理的。
还有说儿子不关心父亲的,大哥,很多中国式的家庭就是这样的好不好,为什么不给父亲换手机,因为父亲觉得换手机贵啊,他们也很难接受新的智能手机,我奶奶也是这样,宁可拿着几年前的老人机也不换现在的触屏大屏手机。一方面是贵,她舍不得,你给她换了她会生气,跟你急眼,另一方面,对他们来说换新手机的学习成本太高了,很可能根本不会用。或许你周围的老人都很时髦,会用电脑会用智能手机,可是你要知道有很多农村的老人,一辈子只会看电视和打电话!他们淳朴无知到你根本无法想象!!!
这部短片绝对是一部反映目前中国现状的佳作,不存在歧视,因为底层就是这样,你们没见过,所以你们想象不到,无知的不是他们,而是你们。不要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中国大了去了,世界上永远不是你即世界。
说真的,很多人给差评的理由在我看来就是文艺圣母或者“何不食肉糜“”。最后我想说,这是商业宣传片啊大哥们,引起话题性是最大的目的,不是特么的奔着奥斯卡最佳短片去的。这就是一部接地气的佳作,求求文艺婊和圣母婊放过,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