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概述后,进入影评。谈几点个人体会,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 I. 法式忧郁遇见欧式惊悚 法式忧郁:从开篇到结尾,整部作品散发着浓烈的忧郁气息。导演似乎有意放慢了故事节奏,在详述、精细化叙事、铺垫的同时,却打乱了故事原有的平衡性与连续性,拖沓的节奏感也影响了作品固有的吸引力。 欧式惊悚:故事中的惊悚不是指主角们的行为,而是一种心理状态。纵观全片,导演没有将“惊悚之感”实体化,而是通过人物的心理变化(尤其是Diane)营造一种氛围,缔造一种情绪。 两者结合,让作品透出了别样的风味——别具一格的文艺范。
II. 演技女神Emmanuelle Devos遇见腔调女王Nathalie Baye 被誉为“法国最具知名度演技派女演员之一“的Devos,在影片中再次向观众展示其无可比拟的演绎才华。这位曾因出演“In The Beginning”(开端之时)而一举拿下恺撒奖最佳女配角奖的实力派演员,用自己的表现彻底演活了Diane这个角色。她在剧中的隐忍、怒斥、释怀,各类情绪,女神Devos用自己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毫无保留的表现了出来,十分惊艳。
耳食录里有则影子的故事。说一个举子,生涯寂寞,只灯相陪。就在这夜夜厮守中,他发现了自己影子。转觉越看越好,爱起来。从此,他坐,影可站;他走,影绕身。有他悲时,影子蜷坐在桌对面,看;他高兴,影甚至会舞,光辉映墙。但好事不久,影子有离开的时候,到点了,它就爽爽地走掉,留下他悲,他大悲,到最后走了绝路。
这是没有丝毫来由地降。于是有乐,有欣慰,有从容,但是结局又走向起点。
这里不,黛安儿子被撞,死是结局。但她仍然在找结局。于是顺藤摸瓜,来到辗转而知的嫌疑女犯家,盯上车子,先用眼神拴人,再而近身,认识她,认识她女儿,认识他后夫。死亡是命的终点,但不是在当事人认为最对的时间发生,那就永是起点,充满悬疑,尽裹回忆。回忆加快质疑,理解减慢理性。理解地稍偏,温情覆盖真相;回忆变浓,事实无限扩大。
事实本就那摆着,扩大不也是正道么?杀人犯就犯,杀人偿命,但,容许体积增大前,应是框在社会这个更大的裁判场。你走前,仇分明报得爽利、痛快,直面伤心人,压灭不公烈焰。但命对谁都走一个路子,有些悲后的大悲,只能让苦人后的当事人自担,听话,也许咽气困难,窝心勾角,但万事转回起始,从头转的代价不是三个字说得轻松。不听,和电影结局果真背道而驰走,那永远不回来的苦人仍还在原地,瞪眼,你虽到一处,但不是和他一个地方站。
不会的。
回到最先,他爱影子,那是自己的。她爱杀死仇人,那是对方。但奇怪的是,结果都是有死,也许影子有时就是身子,你现在在的地方,也是回不来的人可能不想待的时候。
即便是生命中的一时发生的。
Moka(摩卡),一部由瑞士与法国联合出品的悬疑剧。讲述了Diane为探寻其儿子死亡原因,而独自追寻交通肇事逃逸司机的故事。
本片导演Frédéric Mermoud,曾因联合执导Les Revenants(魂归故里) TV版,名声鹊起。演员方面,Emmanuelle Devos饰演Diane(被害人的母亲),Nathalie Baye饰演Marlène(逃逸司机的母亲),都是演技派(稍后详解)。
简单概述后,进入影评。谈几点个人体会,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
I. 法式忧郁遇见欧式惊悚
法式忧郁:从开篇到结尾,整部作品散发着浓烈的忧郁气息。导演似乎有意放慢了故事节奏,在详述、精细化叙事、铺垫的同时,却打乱了故事原有的平衡性与连续性,拖沓的节奏感也影响了作品固有的吸引力。
欧式惊悚:故事中的惊悚不是指主角们的行为,而是一种心理状态。纵观全片,导演没有将“惊悚之感”实体化,而是通过人物的心理变化(尤其是Diane)营造一种氛围,缔造一种情绪。
两者结合,让作品透出了别样的风味——别具一格的文艺范。
II. 演技女神Emmanuelle Devos遇见腔调女王Nathalie Baye
被誉为“法国最具知名度演技派女演员之一“的Devos,在影片中再次向观众展示其无可比拟的演绎才华。这位曾因出演“In The Beginning”(开端之时)而一举拿下恺撒奖最佳女配角奖的实力派演员,用自己的表现彻底演活了Diane这个角色。她在剧中的隐忍、怒斥、释怀,各类情绪,女神Devos用自己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毫无保留的表现了出来,十分惊艳。
看了演技派女神,再来了解一下”腔调女王“Baye,这位年近六旬的老牌女神,再次将法国女人的浪漫、优雅、独立的气质完美诠释在观众面前。片中Marlène每一个笑容、每一句话语、每一个细节,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法式情怀,太令人着迷了。
III. “意料之外”的反转遇见”情理之中“的铺垫
作品的导演很聪明,故事的结果,也的确意料之外。可以说,几乎所有观众都不会猜到那个驾车逃逸的金发女子不是Marlène,而是她女儿Elodie,这个”反转“既突兀又耐人寻味。怎么理解?
所谓的”突兀“,是指作品给到Elodie这个角色的戏份相当少,影片并没有足够的铺垫去引向”Elodie撞人逃逸“这个结果。细看影片的观众不难发现,剧中很多场景都是Diane与Marlène的对手戏,这么多”误导视听“的铺垫,难免不让人猜测凶手是Marlène。所以当最后10分钟,揭秘真正凶手是Elodie时,不免让人倍感莫名。
所说的”耐人寻味“,是指Diane错误的猜测,错误的”定向思维“。从故事里种种迹象表明,Diane深信Marlène就是那个逃逸的肇事者,在没有确凿证据的前提下,这个极具”自我暗示”的推断,无时无刻不将女主引向错误的道路,的确Diane也是在错误的结论中越陷越深,直到最后真相大白,她才恍然大悟。这段故事内容,对我个人启示良多。有时候,我们何尝不是像剧中的Diane一样,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行事,而忽略了事情的真相?在自己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值得我们反思。
书不尽言,点到即止,各位明天见。
导演★★★☆☆(对于作品节奏的把握、及整体平衡感的调控,略显不错)
演员★★★★★(两位女神级人物同台献艺,可圈可点)
剧情★★★☆☆(过于慢条斯理)
视效★★★★★(忧郁之美)
音效★★★★★(用钢琴曲做背景音乐,凸显了法式电影的魅力所在)
推荐人群:喜爱看慢节奏影片的人
详细影评+剧照首发于“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这是一个很令人忧郁难过的题材,女主无数次的彻夜难眠,纵使疲惫不堪也会从睡梦中哭着惊醒,所有看起来不理智、不冷静的行为不过是为了知道真相——她的儿子是怎么死的?被谁撞死的?nn本片剧情的铺陈很见功底,这么平铺直诉的叙事方式,竟然不让人觉得无聊或枯燥,会追着想知道结果,真相揭开的时候又将整个剧情串连得通畅无比,结尾的处理也是干净利落得不行。nn片里有过三次反问女主角:就算你查到了真相你又能怎样?nn每次女主都被问得哑口无言,又能怎样,她作为受害者家属有权利且迫切的想知道真相,既然警察做不到那就自己来,于是她逃出了医院,找了私家侦探,逐一排查疑凶,锁定了对象,契而不舍的追求答案。虽然在没有确定真相下她的行为有点失控,但你永远都不可能知道一个女人能强大到什么程度,当你尝试长时间枯燥的盯着某个目标你就会知道这种漫长的猜测下的等待有多么让人崩溃。nn女主这个人物很复杂,一方面她笃定自己查到的就是真相甚至想过要杀了她,一方面她又怜悯疑凶,与凶手对峙时也可怜她并没有私加报复。对于凶手也选择移交司法。这种徘徊与挣扎的选择中将人性的多面性发挥得特别精彩。nn最后来品一品片里肇事司机的话:你的儿子毁了我的生活。nn嗯?nn呵呵。nnnnnn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