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连续剧  »  欧美剧  »  雪国列车(剧版)第一季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在这部未来惊悚片,世界成为一片冰冻的荒芜之地。残存的人类居住在一列巨型列车上,永无止尽地绕行全球
  • 头像
    影探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香蕉姐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部剧,观众翘首以盼。n

    改编自同名漫画,和奉俊昊的同名电影《雪国列车》。

    女神詹妮弗·康纳利担纲女主(《美国往事》《美丽心灵》)。

    《美国往事》中的詹妮弗·康纳利

    开播前,网飞已经一次性预定两季,说明网飞对此剧有一定信心。

    观众的期待值也不低。

    想看人数1万,5月待播英美剧中最高数值。

    不过,这辆“雪国列车”,貌似徘徊在翻车的边缘。

    从第一集播出情况来看,评论两极分化严重。

    有人觉得,好看,超越电影版。

    有人觉得,就这?8分?

    究竟怎样,我们来聊聊“雪国列车”这个IP,以及改编的问题——n

    剧版《雪国列车》第一季

    Snowpiercer Season 1

    2020.5.18

    前面说了,剧版《雪国列车》改编自同名漫画,和奉俊昊的同名电影。

    剧版剧照

    当年,奉俊昊在首尔大学一家漫画店,偶然翻到一本漫画。

    并被里面的情节和画面深深吸引。

    奉俊昊后来讲道:

    “2005年某一天,我第一次拿起这本漫画,那一瞬间我意识到,这将吞噬掉我整一段生命。从那时起,我的危险异常的电影冒险就已经开始了。”

    奉俊昊与《雪国列车》三位主演

    不久之后,奉俊昊给好基友朴赞郁打去了电话,朴赞郁以制片人的身份买下了漫画的改编权。

    这就是法国同名科幻漫画《Le Transperceneige》。

    它曾在1985年法国昂古莱姆国际漫画节上荣获大奖。

    漫画里,极简主义的黑白画风,推开一辆破冰前行的列车。

    开篇写道:

    “越过白色的无垠,从永恒冰封的冬天而来,从星球此端到彼端,驶过从不停站的列车。”

    漫画设定具有反乌托邦式的,政治隐喻和宗教色彩。n

    未来社会,为了逆转温室效应,人类往大气层中散播制冷剂CW-7。

    没想到,解药变成了毒药。

    气温骤降,全球冰冻,生命消亡。

    一辆满载幸存者的列车,成了末日的逃遁之地,象征新生的诺亚方舟。

    电影版剧照

    有群体的地方就有权力结构。

    一辆列车,一个社会的缩影,一种政治的演绎。

    1001节车厢,按照社会阶层从前往后排列,车厢越靠前越富足,越淫靡。

    一场酝酿以久的革命,从车尾爆发,一节一节车厢突围。

    电影版剧照

    阶层矛盾的演绎,压迫与反抗的渲染,组成浓厚的政治寓言。

    奉俊昊也承认它的政治性:n

    “人们的生活总是在一定的体制内”,“人们拥有想安逸在体制里和想突破体制的双重欲望。”

    只要人类存在,只要社会存在,就会有“雪国列车”。

    除此之外,“雪国列车”,以全球变暖,人类陷入危机与自救为背景,具有生态性和警示性。

    电影版剧照

    电影基本保留了漫画的这个设定,并对其做了大刀阔斧的改编。n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n

    被搬上银幕后,设定绝对是电影最大亮点之一。

    同时,逻辑Bug愈发凸显。

    漫画作品还具有高度的假定性,一旦还原成影像,人们便倾向于信以为真。n

    因为电影是所有艺术中最写实的。

    观众的吐槽现实又具体:

    “结尾功亏一篑,埃文斯绝对应该被成功洗脑的,否则整个苦心建立的政治寓言是失效的。”

    “为什么非要逃到列车上”,“列车开了17年都不维修的嘛”,“温度降低,为什么不逃到赤道地区”等等。

    电影版剧照

    也就是说,电影有些地方没有处理好假定与现实的关系。

    而剧版,从第一集播出情况来看——

    更是加大了科幻与现实的隔膜,在假想与细节之间暧昧不明。

    剧版基本延续原作世界观的设定。n

    詹妮弗·康纳利饰演的列车员梅兰妮,是个全新的人物。

    她有着极高的职业素养,看起来不苟言笑,向整辆列车播报道:

    外部气温为-119.6摄氏度,距离出发日已经6年9个月零26天。

    与原作不同的是,剧版为车尾增加了前史——

    在大冰封的最后阶段,列车只允许富人上,被丢弃的平民,在最后关头闯进了列车。

    也就是说,车尾的人变成了“入侵者”。

    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对抗不公平制度,争取生存空间的反抗者形象。

    在一次送餐之后,车尾人的怒火积累到,可以时刻引爆一场“叛乱”。

    车头正减少车尾的口粮,让他们饿死,让他们的女人绝育,车尾已经五年没有新生儿了。

    尖锐的阶层矛盾,在狭小空间内上演生存之斗。

    安德烈·莱顿,电影版“美队”克里斯·埃文斯的角色原型。

    他在旧世界中,是负责凶杀案的警探。

    故事的展开方式,与原作大不一样,这是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

    原作里,列车的整体面貌,是通过底层人用武力,一节一节车厢突围而呈现出来的。n

    剧作里,则是车上发生了谋杀案,富人之间的自相残杀。

    莱顿是车上唯一的凶杀案警探,车头的人只好找莱顿破案。

    透过莱顿的眼睛,展现了一部分上层人的生活——食物吃不完也不施舍给穷人。n

    剧集的故事不仅与旧世界联系相当紧密,而且垒实了种种细节,看起来很接地气。

    比如,早餐时间,梅兰妮用广东话,与中国乘客寒暄。

    世界各国的富人,大杂烩一样聚集在列车上。

    不同观念、不同生活习惯,带来的矛盾冲突,在小小的桑拿房上演。

    梅兰妮回到自己的小房间,脱下制服,卸去一身的疲惫,换上轻便的运动装,朝车头走去。

    男主,跟前任纠缠不休,还在列车上发展出一段三角恋,略狗血。

    这些细节都非常写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实。n

    从第一集来看,编剧似乎真有这样的意图——

    想要在方舟列车上复刻现实秩序。

    好了,你赢了,成功让观众产生一种割裂感:

    这看得是一部科幻剧,还是现实剧?

    打着科幻剧的旗号,保留了“方舟列车”这个超现实的设定,

    故事如果像电影那样,具有寓言性,是现实的高度概括,这样是成立的。

    但是,剧集故事却处处写实,几乎把现实平行移动了过来。

    这就有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割裂感。

    你会发现,很多对剧集的吐槽,都源于这种割裂感。n

    当观众相信了剧集的写实性,对科幻的设定Bug便不能容忍了。

    这种做法其实很偷懒,甚至投机。n

    借用了电影最大的亮点——科幻设定,当作卖点。

    故事又是美剧常用的套路——凶杀案,悬疑色彩,种族矛盾,阶层对立。

    为了求稳,将原作的白人主角换成黑人,陷入“政治正确”的风波中。

    观众更期待的是什么?n

    既然扩充成剧集,应该有更完整更严谨的世界观,和更丰富更复杂的社会探讨。n

    显然这很难,对创作要求更高,耗时更长,投入成本更大。

    好剧难遇,一年中,大部分都是一般的剧。

    在这样一个剧荒时节,担心大家无剧可看。

    当你忽视一些Bug,剧版《雪国列车》不能说不好看,甚至有新鲜感和悬念,吸引人看下去。

    电影里,男主为核心人物。

    剧版,女主梅兰妮变成了绝对核心。

    这个穿梭于车头车尾,周旋于上层下层,与各色人等打交道,却装着秘密和计划的女人,非常有看头。

    可以说,女神詹妮弗·康纳利才是这部剧的最大看点。

    剧集的一些细节铺垫好评。nn以侦破凶杀案为因,男主得以摸索整个列车的构造。n这也是了解敌情的过程,为将来的“起义”埋下伏笔。

    比如,列车上的抽屉相当于服刑的监狱。

    男主嘱咐车尾的人,自首去抽屉车,埋伏在抽屉里,以待将来围攻车头。

    凶手是谁?梅兰妮的身份和目的?车尾的人如何突围到车头?

    第一集有种种漏洞,也算开了一个有悬念的头。

    不少人说剧版好看,是有原因的——n设定本身就已经有足够吸引力了,剧情故事性十足,戏剧冲突明显,新鲜与猎奇的因素也有。

    n尽管影评人不看好,它的收视率却很高,爆米花指数达到82%。n据外媒报道,剧版首播登顶TNT台收视榜,还打破了该台2018年《沉默的天使》收视记录。n

    不会十分精彩,当爆米花剧看看也无妨。nn一个好消息,网飞爸爸拯救剧荒,25号将一次性放出全集。n期待后续剧情打我的脸,这样你们就可以放心追剧了。nn文/香蕉姐

    n

  • 头像
    山楂

    一口气看完五集,我觉得,“车尾”的人,没有票还上了车,虽然是社会阶层的弊端,但是好歹也是上车了,避免了死亡,上车后,有水、有电、有供暖、这些难道不需要其他车厢的分享么,勉勉强强称得上食物的东西、需要有人制作吧。还有一些人有机会去往其他车厢。

    你们可能要骂我,那三号车厢还有酒吧一二层车厢还有温泉浴室呢,但是人家有票好吧,可能是命运的不公,但是不到世界末日就不去改变不去努力么?有人说那男主还是警长呢这都不算努力?可是努力也需要运气吧,一趟列车,能乘坐多少人?

    虽然命运爱开玩笑,但是让你们上车了,管的很严,但是管水管电,虽然没有私人空间不能生孩子,但是在这种环境下,生出来的孩子他会不会抱怨父母为什么把他带到这个漆黑的世界来?

    反正这电影没演出来那种腐烂社会需要被清洗的感觉。蕾丝、犯罪的未成年、tony风的监管员、神秘的“抽屉”,第五集结束的时候我以为就要接《轨釜山行》了...

    不得不说每集留的悬念都还不错,不管是医案凶手、抽屉的秘密、神秘的“珍珠”女士...但是男主感觉就是一爱整点噱头爱秀的普通人,指望不上他了......期待车尾的女主和我们女车长正面刚...

  • 头像
    嘻兵

    雪国列车 S01E01

    通往光明的漫漫长路

    不得不承认,一开始追此剧是为女神詹妮弗·康纳利而来的,单从第一集看,如果说剧版《雪国列车》有足够多的亮点,那么女神一定是功不可没的,她的完美表演,她对“梅兰妮”和“威尔福德先生”的精湛呈现,实在是一抹高光。毕竟,请詹妮弗出演可以说是全剧最重要的角色,不能只写成一个平面刻板的人物,对吧。

    第一集的故事并不复杂。首先用动画形式简短介绍了雪国列车发车前的背景:科学家为了弥补战争造成的气候过热而给地球降温,却冻住了地球,地球上再无活物,只剩下威尔福德先生制造的方舟火车,永远行驶着。列车里,最为富有的人占据着1000节车厢,而普通人民争取到的仅有1节车尾……

    6年后,车尾的leader之一——莱顿警长被要求侦破一桩命案,经过梅兰妮一波又一波的“劝导”,莱顿警长始终坚持立场、没有答应。这时,派克等车尾人杀进下一节车厢,莱顿为了保全派克等人接手命案。最后我们会发现,“梅兰妮”正是“威尔福德先生”。

    第一集结束,基本奠定了两派领袖,也即男女主各自的性格特质。

    首先是威尔福德,她在人前作为管理部的梅兰妮出现时,是个八面玲珑的小领导。她早上会亲自到上等车厢向富人们贴心地挨个问好,发现他们不满的大事小事并立即安排处理。而通过她让莱顿答应接手案件的一系列方式,可以看出她作为一个管理者温柔又强硬的手腕,打一巴掌给一甜枣,不答应?接着打巴掌再给枣。

    梅兰妮的问好,白话都安排上了

    第一个“枣”里有个非常抒情的情节,当莱顿像只困兽一样被毫无尊严地冲洗、消毒后,他被带到三等舱餐厅,被车窗外明亮的日光刺到眼睛,接着吃掉了一碗热腾腾的浓汤和烤面包,几乎要痛哭流涕了……这个甜枣莱顿不接,遭到司闸员Osweiller的一通打。

    这时梅兰妮才出现,她在莱顿甚至所有人面前扮演的从来是红白脸里的白脸角色,她冲莱顿微笑、同他握手,然而当莱顿看透了她的“计谋”,她要么无视,要么说出人的“地位与其价值相称”这样赤裸裸的道理让莱顿无言以对。

    笑面虎

    其实做领导的,和“人民”之间,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被基层执行者、低层管理者隐瞒的真相——

    第一集结尾用一段对话表现出威尔福德这种事必躬亲的管理态度的绝妙之处。在引擎室,本问威尔福德先生,为什么今儿厨子没做牛油果烟熏三文鱼卷了,是牛油果没了?威尔福德想了想,说,是没有做烟熏三文鱼的木屑了。威尔福德使用两个身份上下游走,既能第一时间知晓列车上的一切变化,又把控制权牢牢在握,我想这是创作者把这两个身份合二为一想展现的,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女神詹妮弗·康纳利所饰演的角色的丰富性。

    再聊聊莱顿吧。列车上唯一的凶杀案警探,有着理智、善于观察并掌握事物逻辑的职业特质,作为车尾人的领袖之一,主张车尾人的斗争不能着急,应该从长计议,正因这种看法差点与车尾人的“鹰派”代表派克掐起来。在我看来,戴维德·迪格斯的表演中规中矩,某些时候有点刻意,尤其是和詹妮弗·康纳利演对手戏,表演痕迹显得重了点。

    可以说第一集通过塑造莱顿和梅兰妮这两个人物,完成了全剧故事的一个规划:让车尾人从盲目自信到统一想法、找到希望的出口即夺取车头的引擎,形成与富人的对立。然而这无疑困难重重,车尾人只占据着一节车尾车厢,战斗力上无论是武器还是人力,与富人相比都是众寡悬绝,实在是一条漫漫长路。我们就等着从莱顿的破案过程着手,看创作者如何带领车尾人,杀向车头的引擎部吧。

  • 头像
    十文字一辉

    这片和电影版比真稍微有点失望。主角感觉设定的不好,而且现在不知道是不是都搞政治正确,主角弄个黑人演。而且好好的末日题材,偏偏搞悬疑破案的事儿等等吧。还有bug也挺多。但是看了所有简评。发现评低分的都是些无脑喷啊。连第一集都没看,或者没细看。有的甚至连第一分钟都没细看。就一顿瞎喷,给1星2星。

    1.有些吐槽有安保,但是这车尾老人小孩,怎么挤上来的。老人或许费劲点。但是但凡看了一集也应该知道,多数小孩是在车上出生的啊。大致划拉一下,也只有一个半大的才是之前挤上来的吧?

    2.还有个言论如下:我挣钱买了套别墅,一个流浪汉趁我不注意在我家后院扎了个帐篷住下了,我看他可怜,没赶他走,每天给他点剩饭。有一天流浪汉对我说,我穷,是被你们这些有钱人剥削的,你给我一间卧室,你的东西分我一半,不然我就暴力夺取,你说我该怎么办?

    这言论有够牛皮的,看似严谨,逻辑闭环。瞅着挺有道理的。但是你难道连第一分钟都没看吗?这不是什么行星撞地球,也不是什么大海啸,不是任何巴拉巴拉的自然世界末日。那句话这么明显的说,很多造成这场灾难的人,躲进了这辆车里。这是人为的世界末日啊。你用那个例子,也应该加一个大前提吧,你把其他所有人的家都给炸了,杀了其他大部分的家人朋友。然后你自己买了个别墅。人家趁你不注意在你家后院住下了。这才是正确的比喻吧?换现实里我要是炸了你家,杀了你大部分亲人朋友,你活都活不下去了,你不找我拼命?你会只要求我分一半家产给你,你就乐呵了吗?你这么看还觉得车尾人只想活下去,享受三等民待遇是过分吗?

    3.还有的人,还整的挺严谨,还查了火车一节多长,1001节女BOSS来回走用多少时间。难道第一集里没看到车内有类似缆车的传动系统吗?

    4.还有一顿扯设定的,言论如下:世界末日的时候还有比开一列火车满世界跑更愚蠢的生存方式吗?且不说前期天价建设成本,运维就是工程师的噩梦,列车或者轨道上的任何单点故障都是灾难性的,车本身还勉强可以维护,铁轨是谁在养护这事完全没去想的感觉 。火车这种结构的存在是为了降低运输成本而进行的 trade-off,拿来做生存空间蠢透了,两点之间的平均移动成本与空间总量线性相关,而且通道还要占用空间,这相当于啥?拿链表实现查找表,然后每个节点留出三分之一的空间存前后节点的地址,时空效率低到哪里去了?

    这言论也够无语的,这剧设定最大的bug,明明就是永动机。永动机根本是违反了最基本的能量规则。然而这个软的不能再软的科幻设定,就是设定的永动机是存在的。如果被这个设定恶心到了,那根本就不用看了,直接1星就可以了。那看这片的第一条,就是得接受这个设定。这设定了永动机动能越大,能够输出的功就越大。而既然接受这个设定,看了一集还,那这吐槽的大部分,都属于无脑喷了。需要设计一个超大的能够不断运动产生大量能量的机械,既能对抗外界零下100度以下的低温消耗,又能足够内部能量供给。设计成火车有问题吗?就连设计成火车,速度都得保持高速运转,才能足够车内能量供给。速度下降12%,车内都需要切断生活用电。你用别的方法怎么做到?而且铁轨需要一直维护吗?设计的时候就是耐低温材料,而投入使用全年外部温度几乎恒定,不会出现任何现代影响铁轨寿命的温度变化导致热胀冷缩和腐蚀耐久度之类等等的影响。一年才用到一次,一次大概1分钟。用6分钟就坏了?像像这不是现代时代背景,人体永久冷冻都实现了的技术年代,铁轨那么容易就坏?再往后扯的啥效率啥的,更是无脑喷。你在这种环境中,你需要什么效率让你天天穿几百节车厢还是怎么得?除了Boss,别人根本不用干这种事儿,反而是应该移动区域越小,才越好。火车线性分节是非常方便设计分级制度体系的方案。尾部人无法跳过三等民的区域到达二等民区域。三等民也无法跳过二等民区域到达一等民区。你扯那些东西,到底在这个末日有啥用?移动效率低不是正好符合设计的概念吗?十分钟能到达任何区域这效率是高,那尾部民不是直捣黄龙了吗?

    5.其他各种言论真的也多不胜数。多数就是本来解释的明白了的事儿,却拿来吐槽的。有喷车为啥要动的。不动在那停着不是很节省不少能量吗。这都很明显的说明了是永动机,需要运动做功。第二集开始经过危险路段,技术员和Boss说我建议车速下降12%,Boss反驳说我不能宣布停电。明显是永动机必须动才能输出功的解释啊。

    本来对这片有点失望,也想评个低分,但是看到评低分的都是啥样的评价。真的不敢与低分人群为伍啊。

  • 头像
    资深貔貅

    我有点蒙,尾车的人,既不能工作,也没有工作。在末日前是普通人,通过人海战术让一小部分上了车。车上原来的乘客是有钱人和各界精英能手,车高度自动化,对简单工作者需求少。

    列车想搞一个生态系统,一切都是完美的平衡。那么其实就生态系统方面肯定需要很多精尖人士,懂理论,也能动手修车,目前除了w先生和两个开车的再加亚裔小姐姐,别人都不怎么专业的样子。

    要说的话,如果把冰冷宇宙中的地球,看做冰天雪地里的列车,太奇怪了。

    地球自己就能跑,人类目前也没有能力为地球保驾护航。

    如果要说是阶级的比喻,那还有列车这个因素。尾车成功了,杀到前面去,然后他们,会开车吗?会在车上种地,养动物吗?

    要是说列车是个国家的话,尾车人就是别国难民,有种奇妙的,没有票也要上车,啥也不会也要权利的感觉,整体上列车就是排斥尾车人,没有从尾车人身上获利的感觉。

    当然不是说尾车人就该没资源没教育没工作,但你们也不是在一个广阔的地球上随便蹦哒,这个车也没多抗造的感觉。

    要是尾车人是车上原来的工作者,然后在一步步资源枯竭的情况下被赶到车尾,他们自己明白如何照顾列车使列车平稳运行,也知道各个车厢保持平衡的方式。那还合理一些。

    前车人应该也有压迫者和被压迫者,那尾车的诉求是成为被压迫者?

    这是个技术垄断的内核。W先生就有绝对的技术话语权,所有的技术人员都听他的,尾车破坏了她的生态平衡,w先生就会乖乖的弄新的平衡?或者是给尾车头车来个调换?

    感觉是在完全不同的条件下,讨论旧时代的人权平等。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