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保罗·贝坦尼山姆·克拉弗林阿萨·巴特菲尔德托比·琼斯汤姆·斯图里奇斯蒂芬·格拉汉姆罗伯特·格林尼斯特西奥·巴克利姆-比格斯迈尔斯·贾普奥利弗·迪姆斯戴尔杰克·库兰安迪·加什古德尼古拉斯·阿格纽
类型:剧情战争导演:索尔·迪勃 状态:HD 年份:2017 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26908497热度:2 ℃ 时间:2022-08-16 17:30:37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情感刻画细腻 Sam和Paul撑起整部电影情绪 Asa演技还需磨练 Raleigh之死那段感觉处理有些生硬 还有部分死瞪Sam的眼神感觉有些恨意?虽然这个角色是天真少年 他要演出Jimmy的惧怕 紧张 焦虑 稍显生硬是可以接受的 但总觉过渡不平滑顺畅自然 唉 他的角色死了我固然很伤心难过 但免不了想跟科林的青春誓约里的Victor做比较 还有和他一样童星出身的海默的与敌为伴里的角色 感觉一把他和海默比就差距太大了 算了 不说他啦 这部Asa有很大突破 是他的转型之作之一 期待他未来走得更高更远
1918年春天的战事 最后出现的带防毒面具的德军 唉... 真是丧心病狂啊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战争常常伴随的是炮弹枪火杀戮和伤亡…
却忘了战争常常也伴随着各种痛苦…
这部电影就很好地诠释了这样的角度…
在和敌军对战里的僵持和无止尽等待…
这种没有终点的等待却更让人时时刻刻保持警惕和理智…
还有心理上的…绝大多数士兵和军官都在心理上产生一些疾病…
严寒的春季 天气潮湿阴冷
还有永远无法饱腹 漫长的持久僵持对人的意志消耗和克服自身心理疾病也是非常巨大的压力…
比起国内的战争片每一个场景都是烟火炮弹杀戮 噼里啪啦一大堆动作特效和音乐特效来博得大众的眼球和观感
反而有点给人感觉在煽动民族情绪…
这种片的角度更让人产生共鸣…
但…希望世界永远和平
结局之前:在家中等待的女子,收到在前线封好并寄出的信。读完后,脸上是欣慰的一笑。
此刻,窗外天空正美丽,身边伴着一支黄色的花。她却不知,此刻战场已经尸横遍野,满是戴着毒气面具的敌军。
自此,不会有信件从前线寄出,不会有一封信告诉她亲人和爱人的讯息。她最终会知道故事的结局,但那里到底发生过什么,她无从得知。
来源
Spring Offensive ---- Wikipedia
The German Spring Offensive of 1918
German Spring Offensive 1918
Why did the German Spring Offensive of 1918 fail?
Spring Offensive,春季会战,中文又名皇帝会战,又名Ludendorff Offensive, 德语中又称为鲁登道夫攻势——本次会战由德国元帅鲁登道夫(General Erich Ludendorff)指挥。
此战役是由德国于1918年3月21日开始展开进攻位于西线的英军,战役目的是为了趁美国参战不久、还没有将优势兵力和财力应用在西线之前,德军在西线最后一搏,力图打破自1914年开始的阵地战的僵局(从1917四月加入战争开始,美国在本地进行大规模的军队整备和训练,同时陆陆续续的跨过大西洋向西欧战争运送兵力和军事物资);同时,由于俄国在当时正好退出一战(俄国革命),因此德军在东线有50个师的兵力得到解放,可以使用在西线战场上。
在战事初期,德军的进攻成果非常大,例如在攻势的第一天即推进了255平方公里的领地(由于第一天的进攻成果十分巨大,当时的德皇William II把那一天定为国家公共假日,很多德国人认为战争会很快结束),到4月5号,德军占领了3,100平方公里的领地,并且俘虏了90,000名俘虏(因为防守方主要是英军,所以这里的被俘人员主体也是英军)。
但是,从战略层面上而看,春季会战却是失败的。首先、由于德军指挥层的战略目的不明确——即攻击方向随着会战的状况改变而改变,鲁登道夫在战役规划时期,就拒绝设定最终的占领目标,并且他还特地避开了占领英军所占据的重要的战线——亚眠至阿兹布鲁克一线。
其次、德军因机动力不足、后勤补给差的问题,造成无法快速推进战线,也无法守住在推进中占领的新领地(在进攻初期,德军的战略目标是占领由英军驻守的阿兹布鲁克,但是因为德军没有占领铁路线,鲁登道夫在4月9号选择放弃进攻)。
“We are going like Hell – on and on, day and night. Our baggage is somewhere in the rear and we don’t expect to see it again.” Captain Rudolf Binding.
并且,德军在进攻中,除了俘虏了一定的英军以外,既没有占领有价值的战略要地,也没有成功的摧毁英军和法军的防御(在5月27日,德军展开另一场主要的会战,进攻矛头从英军转向法军,目标是朝着巴黎推进,最后推进到距离巴黎方向只有90公里,也有说是120公里)。之后在6月9日和7月15日又开展了另外两次行动,在7月15日的进攻中,德军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损失下仅仅推进了2英里,但都以失败告终。因此春季会战持续到7月17日即宣告结束。
在1918年3月到7月春季会战之间,德军付出了超过10万人的伤亡。与此同时,美军正在以每月30万人的速度抵达欧洲西线战场。
之后在1918年8月收到联军的反攻时——Hundred Days Offensive(百日攻势),德军的防线主体——Hindenburg Line (兴登堡防线)崩溃,进而导致了同年11月份的德军投降。
同样是战争片,相比于其他大作,这一部显得“小”了些。
几千分之一的小连队,一处破败肮脏的战壕,几位疲惫焦虑的士兵,一场小小突袭战。
但它“反战”的表达异常强烈。
不是叙事上的,它整体透出一种非常焦虑的底色。色调冷峻,人物处于不同的情感焦虑状态,没有任何可以称之为“伟大”的战争时刻,只有突然的枪声,和永无休止的死亡。
昂扬的、对战斗热血的情绪由Asa扮演的新兵一人承担。但这种状态后来也被轻易戳破了。如果能够在前线待久一点,或许他也无法逃脱地变成那些老兵。就像斯坦霍普的转变。
幽闭的战壕像一个怪物加工厂,把深深的恐惧与狂躁复制烙印在每个来到这里的人身上。法国人、英国人,不断有人来到这里,葬在这里。不像《血战钢锯岭》,他们甚至无法收回同伴的尸体。
但恐惧无法改变,必须走出战壕迎向炮火,这是死命令。焦虑的长官要鼓励士兵,同时他自己的情绪还没有内化,就变成一座易燃易爆的火山。
当军令中直接指出“没有后援”,当前线士兵恐战,这是活生生的无力与残酷。
这里面比较温和的,是Paul饰演的那位长官。而他把打仗称之为“一种工作”,不是爱国主义,很写实。导演借他说明,战争落下来在前线士兵身上,性质更接近于“工作”,一份要接受瞬间死亡的工作。他接受了,做好了准备,所以能更好相处。
其他人也并不是不能接受死亡,是无法接受被死亡的未知凌迟的恐惧。有一个人说,我宁愿死在战壕里。
印象深刻的还有几处细节。
不同于他们日常用餐的邋遢凑合,斯坦霍普和将军吃饭时,他们会铺上白色的餐布,将餐具摆放规整。等级感,权利,居上位的体面。
突袭那里让人想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摇晃的镜头让人根本分不清发生了什么,呼吸声与配乐加剧了压迫感。生死一线,结束时才知道谁是活着的,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活下来。
电影结尾用遍地尸体+牺牲数据无声控诉。无论来路,唯有死亡才是这段旅程的终点。
接下来是“但是”部分。
我一直在期待斯坦霍普老兵和罗利新兵的碰撞,很可惜没有惊喜。他们之间居然几乎只有几个眼神。而因为同伴的死Sam和Asa争吵的那场戏,表演上也并不如意。
也当然会有人对这部说叙事无聊,重点不突出。导演只是通过刻画不同的行为来表现焦虑,有人发脾气,有人哭,有人混吃等死。表达情绪的片子一向在被理解上很危险。北影节上我后座的男生,中间走了一段神醒来问女朋友发生了什么时,我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作为Asa的粉,真是忍不住心痛!
他的不少电影总是差了那么一口气。这部也并没有让他绽放什么光芒,作为战争片也没什么特别大的竞争优势,很可能要扑街(快来打我的脸!)
但临死前那个眼神很好。应该会让一些人记住这个蓝眼睛男孩。我含泪写下。
战狼特攻队
逃离索比堡
勇者行动
巴尔干边界
爱人同志
6888女子营
...
播放指数:901℃
情感刻画细腻 Sam和Paul撑起整部电影情绪 Asa演技还需磨练 Raleigh之死那段感觉处理有些生硬 还有部分死瞪Sam的眼神感觉有些恨意?虽然这个角色是天真少年 他要演出Jimmy的惧怕 紧张 焦虑 稍显生硬是可以接受的 但总觉过渡不平滑顺畅自然 唉 他的角色死了我固然很伤心难过 但免不了想跟科林的青春誓约里的Victor做比较 还有和他一样童星出身的海默的与敌为伴里的角色 感觉一把他和海默比就差距太大了 算了 不说他啦 这部Asa有很大突破 是他的转型之作之一 期待他未来走得更高更远
1918年春天的战事 最后出现的带防毒面具的德军 唉... 真是丧心病狂啊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战争常常伴随的是炮弹枪火杀戮和伤亡…
却忘了战争常常也伴随着各种痛苦…
这部电影就很好地诠释了这样的角度…
在和敌军对战里的僵持和无止尽等待…
这种没有终点的等待却更让人时时刻刻保持警惕和理智…
还有心理上的…绝大多数士兵和军官都在心理上产生一些疾病…
严寒的春季 天气潮湿阴冷
还有永远无法饱腹 漫长的持久僵持对人的意志消耗和克服自身心理疾病也是非常巨大的压力…
比起国内的战争片每一个场景都是烟火炮弹杀戮 噼里啪啦一大堆动作特效和音乐特效来博得大众的眼球和观感
反而有点给人感觉在煽动民族情绪…
这种片的角度更让人产生共鸣…
但…希望世界永远和平
结局之前:在家中等待的女子,收到在前线封好并寄出的信。读完后,脸上是欣慰的一笑。
此刻,窗外天空正美丽,身边伴着一支黄色的花。她却不知,此刻战场已经尸横遍野,满是戴着毒气面具的敌军。
自此,不会有信件从前线寄出,不会有一封信告诉她亲人和爱人的讯息。她最终会知道故事的结局,但那里到底发生过什么,她无从得知。
来源
Spring Offensive ---- Wikipedia
The German Spring Offensive of 1918
German Spring Offensive 1918
Why did the German Spring Offensive of 1918 fail?
Spring Offensive,春季会战,中文又名皇帝会战,又名Ludendorff Offensive, 德语中又称为鲁登道夫攻势——本次会战由德国元帅鲁登道夫(General Erich Ludendorff)指挥。
此战役是由德国于1918年3月21日开始展开进攻位于西线的英军,战役目的是为了趁美国参战不久、还没有将优势兵力和财力应用在西线之前,德军在西线最后一搏,力图打破自1914年开始的阵地战的僵局(从1917四月加入战争开始,美国在本地进行大规模的军队整备和训练,同时陆陆续续的跨过大西洋向西欧战争运送兵力和军事物资);同时,由于俄国在当时正好退出一战(俄国革命),因此德军在东线有50个师的兵力得到解放,可以使用在西线战场上。
在战事初期,德军的进攻成果非常大,例如在攻势的第一天即推进了255平方公里的领地(由于第一天的进攻成果十分巨大,当时的德皇William II把那一天定为国家公共假日,很多德国人认为战争会很快结束),到4月5号,德军占领了3,100平方公里的领地,并且俘虏了90,000名俘虏(因为防守方主要是英军,所以这里的被俘人员主体也是英军)。
但是,从战略层面上而看,春季会战却是失败的。首先、由于德军指挥层的战略目的不明确——即攻击方向随着会战的状况改变而改变,鲁登道夫在战役规划时期,就拒绝设定最终的占领目标,并且他还特地避开了占领英军所占据的重要的战线——亚眠至阿兹布鲁克一线。
其次、德军因机动力不足、后勤补给差的问题,造成无法快速推进战线,也无法守住在推进中占领的新领地(在进攻初期,德军的战略目标是占领由英军驻守的阿兹布鲁克,但是因为德军没有占领铁路线,鲁登道夫在4月9号选择放弃进攻)。
并且,德军在进攻中,除了俘虏了一定的英军以外,既没有占领有价值的战略要地,也没有成功的摧毁英军和法军的防御(在5月27日,德军展开另一场主要的会战,进攻矛头从英军转向法军,目标是朝着巴黎推进,最后推进到距离巴黎方向只有90公里,也有说是120公里)。之后在6月9日和7月15日又开展了另外两次行动,在7月15日的进攻中,德军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损失下仅仅推进了2英里,但都以失败告终。因此春季会战持续到7月17日即宣告结束。
在1918年3月到7月春季会战之间,德军付出了超过10万人的伤亡。与此同时,美军正在以每月30万人的速度抵达欧洲西线战场。
之后在1918年8月收到联军的反攻时——Hundred Days Offensive(百日攻势),德军的防线主体——Hindenburg Line (兴登堡防线)崩溃,进而导致了同年11月份的德军投降。
同样是战争片,相比于其他大作,这一部显得“小”了些。
几千分之一的小连队,一处破败肮脏的战壕,几位疲惫焦虑的士兵,一场小小突袭战。
但它“反战”的表达异常强烈。
不是叙事上的,它整体透出一种非常焦虑的底色。色调冷峻,人物处于不同的情感焦虑状态,没有任何可以称之为“伟大”的战争时刻,只有突然的枪声,和永无休止的死亡。
昂扬的、对战斗热血的情绪由Asa扮演的新兵一人承担。但这种状态后来也被轻易戳破了。如果能够在前线待久一点,或许他也无法逃脱地变成那些老兵。就像斯坦霍普的转变。
幽闭的战壕像一个怪物加工厂,把深深的恐惧与狂躁复制烙印在每个来到这里的人身上。法国人、英国人,不断有人来到这里,葬在这里。不像《血战钢锯岭》,他们甚至无法收回同伴的尸体。
但恐惧无法改变,必须走出战壕迎向炮火,这是死命令。焦虑的长官要鼓励士兵,同时他自己的情绪还没有内化,就变成一座易燃易爆的火山。
当军令中直接指出“没有后援”,当前线士兵恐战,这是活生生的无力与残酷。
这里面比较温和的,是Paul饰演的那位长官。而他把打仗称之为“一种工作”,不是爱国主义,很写实。导演借他说明,战争落下来在前线士兵身上,性质更接近于“工作”,一份要接受瞬间死亡的工作。他接受了,做好了准备,所以能更好相处。
其他人也并不是不能接受死亡,是无法接受被死亡的未知凌迟的恐惧。有一个人说,我宁愿死在战壕里。
印象深刻的还有几处细节。
不同于他们日常用餐的邋遢凑合,斯坦霍普和将军吃饭时,他们会铺上白色的餐布,将餐具摆放规整。等级感,权利,居上位的体面。
突袭那里让人想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摇晃的镜头让人根本分不清发生了什么,呼吸声与配乐加剧了压迫感。生死一线,结束时才知道谁是活着的,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活下来。
电影结尾用遍地尸体+牺牲数据无声控诉。无论来路,唯有死亡才是这段旅程的终点。
接下来是“但是”部分。
我一直在期待斯坦霍普老兵和罗利新兵的碰撞,很可惜没有惊喜。他们之间居然几乎只有几个眼神。而因为同伴的死Sam和Asa争吵的那场戏,表演上也并不如意。
也当然会有人对这部说叙事无聊,重点不突出。导演只是通过刻画不同的行为来表现焦虑,有人发脾气,有人哭,有人混吃等死。表达情绪的片子一向在被理解上很危险。北影节上我后座的男生,中间走了一段神醒来问女朋友发生了什么时,我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作为Asa的粉,真是忍不住心痛!
他的不少电影总是差了那么一口气。这部也并没有让他绽放什么光芒,作为战争片也没什么特别大的竞争优势,很可能要扑街(快来打我的脸!)
但临死前那个眼神很好。应该会让一些人记住这个蓝眼睛男孩。我含泪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