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远藤雄弥津田宽治足立智充伊岛空尾形一成井之胁海カトウシンスケ岛田久作吉冈睦雄森冈龙松浦祐也仲野太贺千叶哲也诹访敦彦
类型:战争导演:阿图·阿拉里 状态:正片 年份:2021 地区:法国 语言:日语 豆瓣ID:34940681热度:2 ℃ 时间:2024-06-11 16:56:29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2022.08.28
听说过也见过比较轴的人,还从来没听说更没见过这么轴的人。一个接受了特战训练的日本鬼子兵从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七四年,在菲律宾卢邦岛的深山老林里整整坚守了近三十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他的这份执着,只能说人在某种信念的支持下可以做出超乎寻常的事情来。单就这份执着来说,确实令人钦佩和折服。
长期的与世隔绝已经让两个鬼子兵怀疑一切,小野田中尉连亲爹都怀疑是假冒的,投降的战友的话也不可信,报纸画册和收音机被视为欺骗手段。其实中国有句老话“解铃还须系铃人”,把鬼子兵的老上司谷口吉美少校拉来就可迎刃而解,只恐怕那个教授情报战的老鬼子早就一命呜呼。还有可以找一群人穿上当年的日本军服,假扮日本鬼子反攻菲律宾,引他们出来,再不管用,那就无解了。
两个鬼子兵煞有介事的用战争状态的思维解读外面世界传递来的信息,尤其是分析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结论自然是南辕北辙,驴唇不对马嘴。按照他的荒谬的分析,小野田父亲写的一首诗的俳句中被他解读破译出接头密码而欣喜若狂。结局自然是令人啼笑皆非,只不过趁机洗了个海水澡而已。两个鬼子惬意的躺在沙滩上,嘀咕着就缺个女人了。真是想啥来啥,一个台风暴雨天,真有一个女人跑到他们住的地方避雨被他们捉住,夜里老兵金七按耐不住靠近那女人,不想女人睁眼醒来,吓得金七缩了回去,结果永远失去了机会。早上两个鬼子醒来发现女人偷了他们的枪指向他们,中尉果断开枪打死了女人。
小野田和金七两人在山崖小溪边洗衣服时遭当地钓鱼人偷袭,飞镖击中金七,小野田中尉举枪射击,也不知是体力不支,还是枪太破旧已经不准了,连开几枪都没打中,眼睁睁看着金七被人拖走,现在就剩下小野田一个人了。
一九七三年,一个同样执着的日本年轻人找到了小野田中尉,劝他下山过正常人的生活,小野田终于提出让谷口少校亲自来下命令“他会知道该怎么做”,说完跪倒在地,痛哭流涕。也许此时小野田想到的是为了这份坚守他付出了太多太多。
找到谷口少校,他已经远离军界,自己经营一家书店,谷口少校似乎已经不记得他这个下属了,起初他表示爱莫能助,无能为力。可是当他看到小野田中尉将他坚守了三十年的那个地方命名为谷口银行时,被感动了。
见到老上司时,尽管谷口少校步履蹒跚,衣着邋遢,小野田中尉仍然向他立正敬军礼,谷口少校回以军礼,然后从屁股后兜里摸出一张纸来,像模像样的宣读日本军部命令,这个时候录音机里不失时机的播放当年日本天皇的投降诏书,二战最后一名日本士兵小野田中尉在坚守了一万多天后终于放下武器,走出菲律宾的深山老林,坐上专程来接他的直升机回到日本。
当相思花落,
出了新京是山河万千,
此时再无匪贼的踪影,
太阳在冰雪间下山,
腰间的剑戟在哭泣。
兴安岭的山风呼啸而过,
哪怕无法抵御严寒,
但是在故乡的前线上,
我们会战斗到最后一刻,
直到凛冬结束,
祈祷再次重逢。
我想这首昭和小调《北満だより》(北满的消息)就是这部电影的精神内涵最好的诠释。小野田宽郎为了一个信念而战,这个信念再此不方便说。也正是此民族的信念,让他们一度登峰亚洲之巅。
他坚守三十载于丛林,这是何等的坚毅。日本民族能够成为亚洲第一民族也不无道理,因为他们有世界上最坚毅的信念,有了这样的信念,他们足以有动力做到任何事,打赢任何一场战争,我愿称其为大和精神。
有时候换一个站位去思考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有可能在固有的价值体系里日本人是如此的凶残与恶劣,但一站到他们的价值体系里,他们是一群将亚洲建设为他们的故土的战士,为了保卫故土,他们这片土地上忍受严寒,饥饿,持续奋战,消灭所谓匪贼。
这就是欣赏不同文化的意义,从站位差异性上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丰富,充实自己的价值观。
但必须强调这部电影本质是对战争的深邃反思,历史注定了他们的战败,也注定了他们的反思,这部电影也是对那个时代,那个民族,那个信念最深情的埋葬。
若非中国人,我会给这部电影更高的评价。
看似白描的情节其实美化了小野田及其部下的很多杀戮,他们在电影中第一次杀人是巡村时遇上了围剿他们的菲律宾军警,第二次杀人是报复击毙了岛田的村民,第三次杀人是制止想偷偷溜走的村妇,第三次杀人的情节还无限增加小野田们的无辜性:原本准备第二天或雨停了放人、小冢见色起意但及时收手、村妇夺枪导致了自己的死亡……似乎他们每次杀人都是被迫的无奈的激情式抗争!可实际中他们主动出击、烧杀偷抢,打死打伤130多个当地人和军警!暂且不议这种杀戮是正确的还是罪恶的,但这种倾向性的描述已然体现了编导的主旨。
编导叫亚瑟·哈拉里,80后,他的确很迎合当今的普世价值和文艺倾向;他不表态,他让观众自己体会;但他极其会操纵感情,给了两个被杀害的村民不少铺垫镜头,让观众对他们可怜但恨不到小野田们身上;让实际死于下山抢掠时军警反击的小冢在电影中死于渔民们的鱼枪……总之要塑造出小野田们不可恨的样子,要塑造出长官不可恨的样子,甚至要塑造出战争发起者不可恨的样子。《坠落的审判》是该导演近期最热的作品,这个剧本获奖无数;《坠落的审判》同样让人看到矛盾但又找不到坏人,预判发生悲剧但又不知道怎样化解。可是,社会问题和战争不同,我相信即使德国再次入侵法国,这个导演还是会从德国士兵角度拍电影。
作为中国人,看到电影对小野田们充满了法式人文主义关怀,自然不会太舒服。虽然在任何一种信仰体系内,忠贞、坚毅、顽强的人都是英雄,但在日本政客对二战避重就轻或右倾的环境下,中国人是不可能对之产生共鸣的,更何况现下根基不实的口表自信让长期激愤的草根逢日必燃……小野田这种“英雄”是中国人不可能接受的,小野田这种“优秀军人”也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探讨。
抛开情感,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电影,绿色环保,运镜顺滑,还原度极高,人物刻画细腻,情绪调度堪称完美。估计男主角只减肥了二十斤,但服化道和他的表演让他像是在丛林里待过一万多天的老兵;而贾玲减肥一百多斤,后面的戏依然很尴尬,炒上榜的是她的减肥经历而非电影本身。
最终,对小野田们是憎恶、是悲怜、还是敬慕,完全取决于自身立场。电影的争议势必存在。 电影的哲学思想仅限于“生存还是毁灭”,尚不涉及“战争还是和平”;过于从个体人性角度写剧本(且仅限于小野田们的角度),对战争责任和地方百姓的被杀戮则几乎闭口不谈。
如果让导演从当地村民的人性角度再去拍一部同样题材的电影,他会愿意吗?
看了这超出普通长度的电影,我沉默了。这位法国导演的视角,确实是比较尼采。我有几个关于这部电影的问题:n1)“无知之幕”问题。在隔绝任何外部信息的情况下,人如何判断“真实”?n2)信念值得用生命去值守吗?“信念”是中性,可以是利己的,也可能是利他;可以是盲目的,也可以是自省的。n3)这部影片里的日本文化因素。为什么在世界上会赢得很多人的喜爱和关注?中国元素则是与西方格格不入的异类,为什么日本文化容易被西方接受?
John Rawls 在《正义论》中提出的“无知之幕”,讨论“正义”这个主题,预设的前提是有“正义”的存在,只是需要一种方法来体现正义。当人被隔绝在无知之幕后面时,正义是通过对“幕布后”的商讨所确定的责任和义务的遵守来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小野的行为恰恰是 Rawls 所定义的“正义”。
小野几乎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自己22岁时建立的信念。表面看,这个“信念”是攻击美军机场,实质是小野对“上级”的绝对服从。他坚守信念的力量源泉来自对“上级”的无差别的,机械的信任。“上级”是他的那位特种作战老师?是战争贩子裕仁?无所谓。对于小野来说,“上级”这个抽象概念就足够支撑他的信念。即使是在二战时期的日军里,小野这样的“一根筋”也是少数。有几个老鬼子在丛林里待几十年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引申一下。设想一下我自己是小野,我有“上级”吗?有让我机械的去信任的抽象概念吗?有,还不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十而立”,“娶媳妇要有房有车”,“爱祖国,爱人民”... 这些都是抽象的概念。如果连着问三个“为什么”,可能就捅破了那层纸。这是我觉得我们这代人从小所受的教育的失败,缺少“批判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日本文化给我的感觉是:年轻,莽撞,有冲击力。和中国文化比起来,日本非常年轻。中国则老气横秋,离八丈远就闻到一股可恶的“老人味”。正因为年轻,有冲击力,日本文化才容易被认可和接受。中国文化杂芜,儒释道之外,我们自己又吸收很多外来文化,但是没有很有效的编织起来,而仅仅象花瓶,家里摆了几十个。正是因为没有工具“编织”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现状是群魔乱舞。而且都是老妖魔。也正因为这样,中国文化在外人看来是复杂的,难以理解的,所以干脆就不理会。
战狼特攻队
逃离索比堡
勇者行动
巴尔干边界
爱人同志
6888女子营
...
播放指数:901℃
2022.08.28
听说过也见过比较轴的人,还从来没听说更没见过这么轴的人。一个接受了特战训练的日本鬼子兵从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七四年,在菲律宾卢邦岛的深山老林里整整坚守了近三十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他的这份执着,只能说人在某种信念的支持下可以做出超乎寻常的事情来。单就这份执着来说,确实令人钦佩和折服。
长期的与世隔绝已经让两个鬼子兵怀疑一切,小野田中尉连亲爹都怀疑是假冒的,投降的战友的话也不可信,报纸画册和收音机被视为欺骗手段。其实中国有句老话“解铃还须系铃人”,把鬼子兵的老上司谷口吉美少校拉来就可迎刃而解,只恐怕那个教授情报战的老鬼子早就一命呜呼。还有可以找一群人穿上当年的日本军服,假扮日本鬼子反攻菲律宾,引他们出来,再不管用,那就无解了。
两个鬼子兵煞有介事的用战争状态的思维解读外面世界传递来的信息,尤其是分析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结论自然是南辕北辙,驴唇不对马嘴。按照他的荒谬的分析,小野田父亲写的一首诗的俳句中被他解读破译出接头密码而欣喜若狂。结局自然是令人啼笑皆非,只不过趁机洗了个海水澡而已。两个鬼子惬意的躺在沙滩上,嘀咕着就缺个女人了。真是想啥来啥,一个台风暴雨天,真有一个女人跑到他们住的地方避雨被他们捉住,夜里老兵金七按耐不住靠近那女人,不想女人睁眼醒来,吓得金七缩了回去,结果永远失去了机会。早上两个鬼子醒来发现女人偷了他们的枪指向他们,中尉果断开枪打死了女人。
小野田和金七两人在山崖小溪边洗衣服时遭当地钓鱼人偷袭,飞镖击中金七,小野田中尉举枪射击,也不知是体力不支,还是枪太破旧已经不准了,连开几枪都没打中,眼睁睁看着金七被人拖走,现在就剩下小野田一个人了。
一九七三年,一个同样执着的日本年轻人找到了小野田中尉,劝他下山过正常人的生活,小野田终于提出让谷口少校亲自来下命令“他会知道该怎么做”,说完跪倒在地,痛哭流涕。也许此时小野田想到的是为了这份坚守他付出了太多太多。
找到谷口少校,他已经远离军界,自己经营一家书店,谷口少校似乎已经不记得他这个下属了,起初他表示爱莫能助,无能为力。可是当他看到小野田中尉将他坚守了三十年的那个地方命名为谷口银行时,被感动了。
见到老上司时,尽管谷口少校步履蹒跚,衣着邋遢,小野田中尉仍然向他立正敬军礼,谷口少校回以军礼,然后从屁股后兜里摸出一张纸来,像模像样的宣读日本军部命令,这个时候录音机里不失时机的播放当年日本天皇的投降诏书,二战最后一名日本士兵小野田中尉在坚守了一万多天后终于放下武器,走出菲律宾的深山老林,坐上专程来接他的直升机回到日本。
当相思花落,
出了新京是山河万千,
此时再无匪贼的踪影,
太阳在冰雪间下山,
腰间的剑戟在哭泣。
兴安岭的山风呼啸而过,
哪怕无法抵御严寒,
但是在故乡的前线上,
我们会战斗到最后一刻,
直到凛冬结束,
祈祷再次重逢。
我想这首昭和小调《北満だより》(北满的消息)就是这部电影的精神内涵最好的诠释。小野田宽郎为了一个信念而战,这个信念再此不方便说。也正是此民族的信念,让他们一度登峰亚洲之巅。
他坚守三十载于丛林,这是何等的坚毅。日本民族能够成为亚洲第一民族也不无道理,因为他们有世界上最坚毅的信念,有了这样的信念,他们足以有动力做到任何事,打赢任何一场战争,我愿称其为大和精神。
有时候换一个站位去思考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有可能在固有的价值体系里日本人是如此的凶残与恶劣,但一站到他们的价值体系里,他们是一群将亚洲建设为他们的故土的战士,为了保卫故土,他们这片土地上忍受严寒,饥饿,持续奋战,消灭所谓匪贼。
这就是欣赏不同文化的意义,从站位差异性上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丰富,充实自己的价值观。
但必须强调这部电影本质是对战争的深邃反思,历史注定了他们的战败,也注定了他们的反思,这部电影也是对那个时代,那个民族,那个信念最深情的埋葬。
若非中国人,我会给这部电影更高的评价。
看似白描的情节其实美化了小野田及其部下的很多杀戮,他们在电影中第一次杀人是巡村时遇上了围剿他们的菲律宾军警,第二次杀人是报复击毙了岛田的村民,第三次杀人是制止想偷偷溜走的村妇,第三次杀人的情节还无限增加小野田们的无辜性:原本准备第二天或雨停了放人、小冢见色起意但及时收手、村妇夺枪导致了自己的死亡……似乎他们每次杀人都是被迫的无奈的激情式抗争!可实际中他们主动出击、烧杀偷抢,打死打伤130多个当地人和军警!暂且不议这种杀戮是正确的还是罪恶的,但这种倾向性的描述已然体现了编导的主旨。
编导叫亚瑟·哈拉里,80后,他的确很迎合当今的普世价值和文艺倾向;他不表态,他让观众自己体会;但他极其会操纵感情,给了两个被杀害的村民不少铺垫镜头,让观众对他们可怜但恨不到小野田们身上;让实际死于下山抢掠时军警反击的小冢在电影中死于渔民们的鱼枪……总之要塑造出小野田们不可恨的样子,要塑造出长官不可恨的样子,甚至要塑造出战争发起者不可恨的样子。《坠落的审判》是该导演近期最热的作品,这个剧本获奖无数;《坠落的审判》同样让人看到矛盾但又找不到坏人,预判发生悲剧但又不知道怎样化解。可是,社会问题和战争不同,我相信即使德国再次入侵法国,这个导演还是会从德国士兵角度拍电影。
作为中国人,看到电影对小野田们充满了法式人文主义关怀,自然不会太舒服。虽然在任何一种信仰体系内,忠贞、坚毅、顽强的人都是英雄,但在日本政客对二战避重就轻或右倾的环境下,中国人是不可能对之产生共鸣的,更何况现下根基不实的口表自信让长期激愤的草根逢日必燃……小野田这种“英雄”是中国人不可能接受的,小野田这种“优秀军人”也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探讨。
抛开情感,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电影,绿色环保,运镜顺滑,还原度极高,人物刻画细腻,情绪调度堪称完美。估计男主角只减肥了二十斤,但服化道和他的表演让他像是在丛林里待过一万多天的老兵;而贾玲减肥一百多斤,后面的戏依然很尴尬,炒上榜的是她的减肥经历而非电影本身。
最终,对小野田们是憎恶、是悲怜、还是敬慕,完全取决于自身立场。电影的争议势必存在。 电影的哲学思想仅限于“生存还是毁灭”,尚不涉及“战争还是和平”;过于从个体人性角度写剧本(且仅限于小野田们的角度),对战争责任和地方百姓的被杀戮则几乎闭口不谈。
如果让导演从当地村民的人性角度再去拍一部同样题材的电影,他会愿意吗?
看了这超出普通长度的电影,我沉默了。这位法国导演的视角,确实是比较尼采。我有几个关于这部电影的问题:n1)“无知之幕”问题。在隔绝任何外部信息的情况下,人如何判断“真实”?n2)信念值得用生命去值守吗?“信念”是中性,可以是利己的,也可能是利他;可以是盲目的,也可以是自省的。n3)这部影片里的日本文化因素。为什么在世界上会赢得很多人的喜爱和关注?中国元素则是与西方格格不入的异类,为什么日本文化容易被西方接受?
John Rawls 在《正义论》中提出的“无知之幕”,讨论“正义”这个主题,预设的前提是有“正义”的存在,只是需要一种方法来体现正义。当人被隔绝在无知之幕后面时,正义是通过对“幕布后”的商讨所确定的责任和义务的遵守来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小野的行为恰恰是 Rawls 所定义的“正义”。
小野几乎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自己22岁时建立的信念。表面看,这个“信念”是攻击美军机场,实质是小野对“上级”的绝对服从。他坚守信念的力量源泉来自对“上级”的无差别的,机械的信任。“上级”是他的那位特种作战老师?是战争贩子裕仁?无所谓。对于小野来说,“上级”这个抽象概念就足够支撑他的信念。即使是在二战时期的日军里,小野这样的“一根筋”也是少数。有几个老鬼子在丛林里待几十年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引申一下。设想一下我自己是小野,我有“上级”吗?有让我机械的去信任的抽象概念吗?有,还不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十而立”,“娶媳妇要有房有车”,“爱祖国,爱人民”... 这些都是抽象的概念。如果连着问三个“为什么”,可能就捅破了那层纸。这是我觉得我们这代人从小所受的教育的失败,缺少“批判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日本文化给我的感觉是:年轻,莽撞,有冲击力。和中国文化比起来,日本非常年轻。中国则老气横秋,离八丈远就闻到一股可恶的“老人味”。正因为年轻,有冲击力,日本文化才容易被认可和接受。中国文化杂芜,儒释道之外,我们自己又吸收很多外来文化,但是没有很有效的编织起来,而仅仅象花瓶,家里摆了几十个。正是因为没有工具“编织”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现状是群魔乱舞。而且都是老妖魔。也正因为这样,中国文化在外人看来是复杂的,难以理解的,所以干脆就不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