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陈伟鑫吴嘉辉聂劲权应林坚陈雨泽
类型:剧情战争导演:刘智海 状态:HD 年份:2021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ID:35474010热度:0 ℃ 时间:2022-08-08 12:24:33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用一句话来评价这部电影就是,精致优雅的皮囊之下,藏着的是一个明明内心并不安分,却还要假扮成守旧的魂灵。在形式部分完成了对宏大叙事的忤逆,视听部分是最大亮点,能看出苏联东欧电影的影子。内容部分试图表现个体在战争环境下的恐惧,以及用更加人道主义的视角去审视战争下的个体,也正因如此距离历史虚无主义只剩半步之遥。战士们的牺牲明明应该是悲壮的,但观感却是无奈与绝望的。执行必死的命令与违逆命令拯救他人生命哪个更高贵,这是一个道德焦虑电影要探讨的命题,而不是主旋律电影的表达区域。而人在战场上精神崩溃的体验,则更来源自库布里克的《恐惧与欲望》与瓦伊达的《下水道》。尽管主创拼命要去为战士行为的正义性做出解释,但片末的血雨绝对可以有弦外之音的解读。
作为军人,执行上级命令与保护下属生命哪个重要?如果这个命令意味着死亡,同时你还拥有可以拒绝命令的理由?这部电影其实涉及到了这个矛盾,不过它并没有像《集结号》那样聚焦于这个矛盾。剧本并没有写成那种讲两难式道德焦虑与道德困境的故事,毕竟这是个主旋律,容不得那么玩。但是也并没有像传统类型片那样,重点写主角怎样面对这个难题,超越这个难题,最后毅然决然走向牺牲。最后的故事虽然像一个类型片,但其实观众并没有看到太多主角们的内心斗争。
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拧巴。片子一开始就是想往非典型主旋律革命历史题材做的,但是这么做其实风险很大,尤其是在当下这个环境,一不小心就会走到历史虚无主义那一路。电影中涉及到了作为军人,究竟是执行一个必死的命令更重要还是保护队友的生命更重要这个两难问题。不过它的处理既不是如类型片那样,用有说服力的情节关注主角的内心精神成长,最后让主角完成英雄献身,也没有大胆的去抛出和直面这个难题,让观众去自行思考。片尾山洞里战士呼喊然后赴死的高潮戏感觉是为了主旋律而主旋律,与片子整体氛围是相当割裂的。而片中,无论是对于战争残酷场面的展示,用超现实影像表现战士内心恐惧焦虑状态,都更像是为了营造一种压抑的氛围,让人对战争心怀厌恶与质疑,而这种质疑很容易就让人觉得最后的血雨有着某种弦外之音。
个人的一点猜测,影片的主创们未必真的有某种忤逆主流或宏大叙事的野心,但他们作为学院派出身,还是有一点知识分子的审美自觉(甚至可说是优越感),不甘心人云亦云,拍一部没太多特色的主旋律。他们想要借鉴自己审美经验里自认为比较高级的形式来开展一场实验,但须知,他们所借鉴的对象和他们想要探讨的话题,本身就建立在对战争本身的质疑甚至是否定上。形式与内容的互斥,决定了这部电影最后的观感必定是割裂的。
看完《我是古巴》之后,我一直很期待能看到一部属于中国的革命诗电影,《云霄之上》从放出预告片开始就一直被我赋予这种期待。但现在从电影院出来,心里对这部电影的观感,却很难直白地说好或者是不好。nn观影之前,我心里对这部电影的疑虑主要集中在两点:n其一在于电影为了自身独特的视觉效果,采用了全程偏黑白的素色调,我很担心影片各种元素的辨识度。实际上这一点也不是完全地无稽之谈,电影里我军和敌军的衣服颜色,就比较相近难以分辨。只是电影有很强的镜头把控能力,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弥补这点,如我上面提到的这个衣服问题,观众还是可以通过距离镜头的远近比较清晰地分辨敌我。n其二主要是担心学院派文青自嗨。现在中国不是没有好导演好故事,就是太爱整些过于符号过于形式的内容,就要把观众往看不懂里整。《云霄之上》不能说没有这种片段,但好在整体的主线明了简单,而且有文字和各种对白提示,基本还是看得明白每个人在干啥的,这点也没什么。n所以到最后,我担心的两点实际上都不算什么问题,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在别处。nn(以下内容涉及剧透)n在电影的结尾,主角洪开枪击中了一名敌军士兵,可这一枪并没有让对方毙命,对方一边挣扎一边哀求「不要杀我我是自己人」,他举起枪瞄准对方,却迟迟开不了枪。这时,一声巨大的爆炸响声,是带着炸药包去炸弹药库的同伴,随着这声巨响,天空下起了红色的大雨,洪抬起头,直到像鲜血一样的雨把自己完全染成红色。啪,出现云霄之上四个大字,影片结束。nn单看这段红色大雨可能没有什么,无非觉得是一种艺术化的处理。不过结合前面这段与敌军对峙的情节,影片的立意就值得重新思量仔细推敲。n电影剧情里一个很重要的矛盾,就是队伍里一直在争论的,究竟是要「冒险执行军令」还是「保护小队队友的生命」。先不谈这样的对立是否完全二元,至少这样的争辩对于人物来说可以说是有趣的,人物的转变也一向是电影的一大看点。但当它同时伴随着队友的牺牲、与敌军的对峙时,它就不止想说「这是一场残酷战争」,还把「这一切难道是必要的吗」的厌战心态抛给了观众。nn显然,《云霄之上》不是一部《我是古巴》似的革命电影,相反,它其实是一部《盲刺客》式「战争的双方都感到输了」的反战电影。n可这部电影的背景明明设置在 1935 年,那个不得不革命的 1935 年,不是为了瓜分利益而是伟大理想的 1935 年。这场战争非常残酷,流了无数烈士的鲜血,正因为此,它才是那场「残酷却不得不经历,还必须要获胜的战争」。n认识到这点再来看结尾这场红色大雨,难道不会给人一种革命军是「踩着无辜人鲜血前进」的别扭感?否则何必要让革命军把枪对准喊着「我是自己人」的敌人,再让革命军淋满鲜血?nn或许是我个人对立意的期望与电影出现了偏差,或者是我的理解错误,导致结尾出来后我对电影的观感骤降。n但我可以十分肯定的一点是,《云霄之上》至少不会是一部革命电影,更不会是革命诗电影。请千万不要抱着和我一样的期待去看,你不会看到你想要的。
6月17日,艺术战争电影《云霄之上》正式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本片由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教授、导演刘智海执导;浙江影视集团制片人张凡凡从电视剧领域转战电影;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院长、知名电影人、《十七岁的单车》《蓝色大门》监制徐小明担任总监制;《气球》《撞死了一只羊》《塔洛》导演万玛才旦、《雪暴》导演崔斯韦担任监制;陈伟鑫、吴嘉辉、聂劲权、应林坚、林裔、陈文元、陈雨泽主演。
该片获得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天坛奖”最佳影片、最佳(团体)男主角、最佳摄影三项大奖,并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日本京都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长春电影节、澳大利亚金考拉国际华语电影节、日本冲绳国际电影节等国内外知名电影节展。
影片取材于“挺进师”的真实历史,却采用了一个诗意的主题“云霄之上”,导演和编剧希望去探讨的,就是战斗的残酷和人性的温暖,因此影片中时不时地渗透出一种抒情性,苦难与残酷中始终有一丝拨动人心的东西。这个故事是残酷的,但是决非绝望,因为有一种东西随着情节的展开在慢慢生长,这就是命令、责任凝结而成的那种“非如此不可”——我们知道,这是贝多芬“命运”的前奏。英雄是一种命运,这部影片是讲述英雄的,但是整个故事在告诉我们,其实没有谁天生是英雄,所有这些战士本质上都是普通人,所有的革命者原本都是人民,他们只是勇敢地担当起他们的命运。
导筒本期带来《云霄之上》声音设计和配乐德格才让对本片的幕后深度解析,一同走近这部追求”虚与实的诗意质感”的华语文艺战争片。
《云霄之上》声音设计之 ”虚与实的诗意质感”
1.缘起 有一天万导(本片监制)电话过来说帮中国美院做个声音,我脑海遐想各种,万导在电话那头开玩笑说:“是一个主旋律战争电影,接吗?”我说:“让他们发样片看看。”我做过主旋律,也做过战争电影,但是美院做这样的电影? 当我看完粗片时,非常惊喜,在我看来它并不是一个主旋律电影,被强烈的风格化影像和质朴小人物故事所触动,尤其它在声音创作上有无限的可能性,决定了我痛快接手,并且在粗剪阶段进入声音创作设计。
2. 声音设计之概念 -------- 从写实到表意
首次和刘智海老师简短的微信交流,我问有没有一些对标的参考电影,刘老师也是开玩笑说:有点像荒野猎人感就好了。我觉得电影气质在声音的叙事纪实层面,的确有相似之处。 但云霄之上有多次幻觉主观的表达是不同与荒野猎人的。所以,我脑海里对这部电影的声音概念是虚与实的交织,客观与主观的交替,那么这部电影的声音不能那么实了,因为给我感受这群人来自五湖四海,共赴一个目的,在当下的社会境遇我觉得它更像是个童话,所以整部电影的声音从非常写实做到写意才符合这部电影的气质。 3.对白 吴语方言的设计,地域色彩强烈,塑造人物形象 一部电影有味道,除了视觉风格外,方言对白的设计,使地域色彩增强视听的气氛,有助于故事的推进。本片中实际上是五湖四海的演员,但是故事发生地在江浙,统一使用吴语,还原历史桥段外,更重要的是会让人有带入感,带入那个区域的真实空间,敌我双方都是用同样的语系,两位男主是江浙籍演员,但为了达到这种视听空间真实性的统一,所有演员都作了ADR(对白自动替换),基本是一个准工艺大片。同期由美院老师马晟老师录制,后期ADR则由徐晓晶老师负责,为了达到极致,以至于一个ADR录音和编辑前后辞退,花了5个多月时间一直在调整统一ADR(主要是抱怨工作强度大,版本多)。因为是第一次的吴语影像呈现,刘导在ADR制作就比较苛刻,同一个演员由至少从三四个人去试音,最终选择最接近人物角色音质的。一方面,配音人员的音色一定要接近每个人物的年龄感。另一方面,在后期重塑这个角色需要真情实感,在某种程度来讲,对于非职业配音演员,都是一次莫大的挑战。ADR在本片呈现中人物形象,产生地域色彩感会引领观众带入那个时空,进入那个故事,相信那个故事。
声音整个制作加音乐周期一个月!(按这个体量至少应该三个月)其实我发现我们同样在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像极了这部电影。国美的老师同学们如同电影里的那些战士,废寝忘食迎头而上,加上疫情的不便,我是两次从北京到杭州,再到上海的SMG的杜比全景声去混录,像我正常这样的院线混录最少也得20天,幸好大量ADR的工作徐晶晶老师提前完成,不然根本不可能短短一个月完成,我们用的音轨达到500左右了,为了还原地域色彩感,配音演员也是浙江各个地方,也是为了体现挺进师来自江浙五湖四海,那些默默无名的小人物,所以光从ADR来而言,其实是个大工程。我记得刘老师为了这种质感,非常严谨考究每种当地的方言,就打鱼妹来说,换了好几个人和音色去考量抉择,而且专门还请丽水话的老师指导,尽力口语化,力求达到本土语言的纯粹。 4.环境 环境声的丰满,使人身临其境 我一直在做电影声音中会强调环境声的重要性,因为环境声的丰满决定了电影感,而电影的画面有沉浸感、立体感,除了画面外,环境声的丰满和层次是实现这种空间感、纵深感、方位感的最重要的呈现方式。 《云霄之上》在这个层面其实难度是很大的,首先以黑白、非黑白的画面呈现出来的影像,它从场景层面看似雷同,比如丛林、溶洞、芦苇地、小镇、破庙、河流、要塞、田地、幻境等等场景,因为你的画面的色彩度明暗度的不同,从声音层面如何塑造场景,如何塑造气氛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n开篇窒息的气氛、男主出场后层层危险逼近的气氛(恶劣环境、横尸遍野、苍蝇萦绕尸体、死尸还在滴血、被吊打的战友、紧追不舍的追兵、毒蛇(意向)等等),第一次溶洞里相对安全的气氛(老鲁在溶洞强忍伤痛给自己包扎伤口,用风吹溶洞的回声表现孤独无奈与迷茫,直到小哨子吹口哨的声来化解不安情绪。)其实,每个场景我们都在做“层次”变化。比如,老鲁所在的溶洞和众战士宣誓的溶洞,通过空间大小、声音元素的不同来区别,在设计环境时候,老鲁所在溶洞是相对小的,所以在混对白的时候也相对比后者要“干”一些,直到他从火堆走到洞口才能感受洞穴的回声,包括设计屋外不安的情绪渗透进来“乌鸦”,小哨子紧张的叫喊,以及炽热的知了声,也是为后一场田野间的混战做铺垫。后者,在溶洞里设计了暗流的溪水、以及洞内泉水嘀嗒的声音、烹煮的声音、以及洞内的群鸟,为了区分两者气氛,后者特效来制作群鸟,不仅是为了画面呈现层次,也是声音来丰满洞内的动静,用这种气氛来渲染众人誓死的壮举。
n 5.动效与混录 实实虚虚,保真立意。 动效和混录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这也是我们一开始讨论这部电影的声音调性和风格,影像的独特风格,使我并不想作的那么实,尽管看上去像纪实,如果视听不能匹配画面就会显得苍白做作无力。所以保真是为了一般观众的观影需求,立意才是我们想用声音来去表现意境,以及战争的残酷,毕竟这个美学不是《敦刻尔克》也不是《1917》。它是属于这部电影独有的特质。
我们这边男主洪启程有两次幻景,第一次瀑布跳下悬崖掉入水中,我们设计了水中低频的运用,让男主预见死亡,在水下他发现到处漂浮的战友尸体前,我把所有的声音静默,先让他窒息片刻。我通常给学生上课也强调,无声也是一种强有力量的声音,从声音设计来讲,看到某个画面,听到某个画面的声音。听到某个声音,看到与之相应的画面。听到某个声音,期待与之相应的画面。那么我们把男主在水中挂了窒息的片刻处理成无声,下一个镜头的声音设计成枪林弹雨、激战惨叫声来强化战争的残酷,另一个方面,从男主的主观视角,加入了心跳声来营造紧张感,铺垫后面男主在尸体中穿梭中撞见了另一个他,达到紧张的极致,在此段落配乐也是随着他的情绪也是上升。(配乐段落,接下来讲。)
第二次的幻觉其实挑战最大,反复实验数遍,才做成现在的效果。小哨子牺牲后把下雨的环境声抽离,把环境声(雨声雷声知了声加上EQ作闷作窄),只保留动效动脚步和气息声,男主的动效声空灵的(混响)、紧张气息声(很大),而虚幻的另一个他出现时动效是干的、实的、不发闷、不发空的,主观的男主越来越紧张,气息越来越大,被虚幻的他过来“碰”一枪干掉,此刻虚幻的他是没有任何气息的,他是一个虚幻,也是一个死亡的二次预示,用一声闷雷切回到现实世界。我突然想起来《寄生虫》地下室基佑拿着石头紧张情绪的段落,崔太用在环境声(空气声)加了滤波器和混响等效果来做出不安的气氛,加重基佑的气息声来渲染这种紧张气氛。
所以说在混录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一个标准,唯一的标准是它能否为剧情增色和叙事。 当然,在这点上刘老师和国美团队是大胆的,也是纯粹的,所以会让我们尽情地去创作,这是很愉快的,能真的带有激情的。我们本身追求的视听方向也是表意为主,这或许会对习惯了惯有体验方式的观众与其说是个挑战,还不如说是个尝新。或许,在某个层面我的创作有点偏私,在这么强大的影像呈现下,你的声音该如何发挥,如何在声音上匹配画面的诗意感。我想到了阿巴斯,想到了他的《如沐爱河》,影片中明子到教授家之后,画外虚焦的车流声的“侵袭”,以至于他们俩对话时候,环境声越来越大,这些杂音效果,会让观众下意识的以为是后期出了问题,以至于大家会分辨这些杂音而忽略或关注对话,虽然阿巴斯从未公开聊这段设计,但其实就是阿巴斯电影自反方式的一种。所以两次男主的幻景,也通过环境声和效果的特殊处理及混录达到一个反画面的效果,反而会增强了整体这段视听效果,尤其是第二个幻景从色彩和场景无法区分人物,那么就要从声音上大刀阔斧,我向来不会在意被外界干扰,这也是让我觉得做电影声音最吸引我的地方。
男主最后一次的幻景是血雨,也是色彩叙事最高光的时刻,我们在混录时,男主听见远处白匪弹药库的爆炸声后释然,此刻闷雷变为响雷,小雨渐变成暴雨狠狠打在脸上、身上、帽子上,气息声也渐渐从强到弱,到正常,完成任务男主终于可以闭眼甩下心中的包袱,此刻在某种层面死亡对他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深知其他战友全部牺牲了,环境雨声设计成抽离,进入主观情绪世界,只听到雨声打在男主衣服上的声音,伴随着主基调的小号凄美旋律响起,“砰”一声枪响结束。在这最后一枪上,曾多次和监制们讨论的非常激烈,有的觉得不要这一声,感觉还有一个希望的憧憬,但是我个人认为,最终这些默默奉献的战士,最终还是要尊重“牺牲”这个层面,我觉得全部倒下了,才更能懂牺牲对于当下的意义,所以我坚持下来这样一个设计,刘老师最后还是认可了这样的观点。n6.关于配乐,简约克制中推动情绪n最初我拿到粗片工程时,是没有任何配乐的,我的感觉总是差了一点劲,因为整体基调都比较平,尤其画面感太突出的时候,感觉声音光靠声效还是不够,其实配乐的过程是根据听觉节奏去补气氛的过程。所以我觉得首先不能煽情,不能用传统配乐来烘托,我想到最主要是需要体验感,想到了《老无所依》中混录师Skip曾说,这个片子在声音层面是反类型的,它以环境声、动效声来代替传统犯罪片中密集的配乐,让大家有种偷窥感、和追踪者有参与感。所以在配乐编曲时候抛弃了传统一种编配方式,用氛围音乐来去营造这样的气氛。n比如渡河水鬼那场戏,就用了很多两级的频率来交织,低频的律动暗流涌动,高频刺耳递进提琴来去升华紧张感,也有人觉得这是恐怖片,没错,没有比战争更恐怖的,没有比在水下为了其他战友的安全,捂住战友嘴窒息的,现实就是那么残酷。动效配合音乐,在水下中淡的段落,我们设计只做点动效,其他部分让给音乐来去烘托,一直到他们安全浮出水面,用木船的划桨声、对岸白匪的嬉闹声、还有喇叭播放的音乐(《龙华的桃花》)悠然飘荡在湖面…..
一头白匪们在调戏打鱼妹,然而另一头的战士们却又人在水中牺牲,他们在树林间向牺牲的战友致敬告别,此刻第二次主基调的旋律缓缓响起,第一次是在破庙里战友们意见不合到小哨子肚子饥饿辘辘,我觉得那刻需要一点音乐,尽管它不能音乐性太强化,那刻需要一点温情,于是只是用了两轨PAD,一轨打底,一轨旋律(其实和小号旋律一样,只不过变速放舒缓)。
其他部分的配乐尽力做到克制,迷雾森林中以低频Pad为主的氛围音乐烘托不安、危险、紧张,破庙里的战役,让音乐让出动效部分,手榴弹爆炸后,丁松柏完全进入主观世界,他感觉听不清其他战友的叫喊,那些喊声是模糊的,发虚的,而他被炸的耳鸣天旋地转,我们在混录时候把pan转了一圈,来营造这种眩晕感,来呈现他的痛苦。芦苇铺里的配乐尽力做到苍凉悲壮,因为一个个战友开始倒下去,老鲁中弹临死前也是牵挂唯一的念想,那就是让洪队长拿出相片,此刻他也是完全听不清队长在喊什么,而是所有焦点在相片上,这也是呼应在溶洞里他介意小哨子碰他最珍贵的东西,一张照片,此刻我觉得从老鲁眼睛看到了他是多么想“活”着的动力,那么我觉得他内心是可以和照片上的亲人对话,尽管他没有开口,我让照片上的亲人们开口说话了“老鲁,爹爹….” 甚至小哨子牺牲了,洪队长在歇斯底里挖土时,音乐也是点到为止,把洪队长最高的情绪留给他的肢体语言动效。音乐的设计一直是隐蔽的,或者说是收敛的,我想更多的是观众有参与感,因为一开始我在设计声音时候想到了之前玩的PSP游戏,忘了叫什么,类似使命召唤,其实也有参考过《末日不再》那张体验感,音乐不能光自己好听就好,而是能配合动效才是最好的。很多时候,在动作戏的时候其实音乐更多潜伏的,让肢体动作脚步甚至气息放大,来破纪实感,让更加主观化。
沈队长的牺牲到宏队长的血雨是比较难配,需要我一次性看着画面和人物情绪铺到底,其中包含了两个人物内心的挣扎与坦诚,需要悲壮凄凉但不煽情,选择厚重的Pad音色还是比较符合,洪队长在确认弹药库被炸释然,闭眼的时候音乐也变奏到一个情绪变化(也是一个情绪出口),最终音乐淡下去消失,小号既是冲锋号,在此刻是孤独的,所有的战友都牺牲了,所以一开始旋律是用采样用做,后来在上海混录时,朋友叫了一个上音的小号手(邹子昊)来演绎,我让他在杜比全景棚找着感觉,陈申老师、马老师也不辞劳苦亲力录制小号,希望能捕捉到有肉有血的律动,我不希望他完全遵从我的旋律,当然规定的画面外,我更希望从他个人理解那些战士在那一刻的心境和感受,与是才有了溶洞宣誓的那段小号,也算是我唯一想音乐“煽情”。
即便是这样还是有遗憾,比如 沈队长和洪队长在配乐的音色上应该在反差更大一点,因为在芦苇地里的解释丁松柏的那段是沈队长的画外音,有些人认为那是洪队长,为此我们也是讨论激烈,这段画外音如何呈现为是“闪回”或“回忆”,有的支持用混响,有的则不,就要混的贴耳倾诉的感觉。 超现实绘画大师达利说:不要害怕完美,因为你永远也达不到。 至少我在声音设计和配乐尽力不留遗憾,也很感谢国美的老师学生们的信任,一个月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至此观影者们也请多多支持这部纯粹的创作吧,有交流我们可以在直播和微博微信继续探讨,谢谢。
nn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有一部浙江电影获得了三项大奖,还有熟悉的名字,看预告片的时候反倒有些困惑,为什么能获这三个奖。还搜了一些评论,各种都有,非常两极,本着没看过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就去支持票房了。虽然我的朋友圈有很多导演的学生和朋友,但是我觉得实话实说是对电影最大的尊重。作为小成本电影,完成度蛮高的,还可以,但是剧作缺陷太大,表演不及格,作为拿了中国最主流电影节最大的三个奖项的话,我感觉不是制度的胜利,就是我们国家电影行业真的见底了。这不是讽刺,而是真心觉得可悲。n1.光影我觉得挺喜欢的,蛮风格化,但是真的太广告了,特别是开场的长镜头,除了尸体,完全不像战场,火堆生怕不知道他们怎么点出来的,前后错落着放,可能导演觉得好看吧。我感觉百分之九十的人会觉得真的太暗了,我是在电影院看的,网上有说在浙传放映的时候,导演说是浙传设备原因,我的感觉不是设备原因,因为我也看的很累。这种影感确实是一种尝试,但也不新,邢健导演的《冬去冬又来》,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都有过类似的形式,更加水墨画质感的也有张艺谋导演的《影》,都不至于让我感受这般压抑……n2.剧本糟糕,设定简单不是坏事,但是人物十分脸谱化,如果看那什么从小人物出发,人性化思考的评价,这纯属尬吹,应该是基本不看战争电影,任何一部及格线以上的战争题材电影,基本都有这个影片展现的所谓人性化。所谓的小人物,并不是设定放在那就行了,而是需要落地,通过人设细节,台词,行动线等等展现出来。编剧写的台词不是人话,没有人物,所有想要升华的内容都直给,不如《我的团长我的团》来的刻画的好。影片用的是浙江方言,我小时候也在浙江山区长大,虽然语言不一样,但是其实很多方言习惯是互通的。n还有戏的设计极其尴尬,完全不会调度,在祠堂,突然有人来,全部在摆造型,毫无军人该有的反应,小孩更是不知道在干什么。设定是一群饿疯了的人,等到有人送吃的来,居然没有一个人抢着吃,所谓的饿了多少天真的是一句台词而已。n所谓人物内心世界刻画,就是发呆,看信,看照片,除了擦枪就是抽烟……n不知道有没有动作指导,如果有,真的得扣钱。不过这么小的成本,有可能也是导演自己设计的了。n3.我最看不懂的是,为什么这部戏能产生六个影帝,曾经马思纯周冬雨影后双黄蛋让人诟病。没想到一个主流电影节,开出了六个影帝,说真的,除了男一号入戏,其他的真的都不及横店的一些特约老师演的好。n用方言本意是好的,但是这重配的台词真的毫无情感,完全不入戏。设定中一群东躲西藏的伤兵残兵,饿了几天只剩半条命了,躲在敌人附近的祠堂,说话中气十足。n断臂治疗的戏,除了看到伤员自己的哼唧,完全感受不到他的痛苦和战栗。n我很想知道这六个影帝诞生的时候底下那些前辈们是怎么想的,而这个也是我看了预告片的时候最大的疑问。n我是在电影院看完片尾的字幕才走的。也是看完了字幕我才知道,这个片子必然会获奖,如果是新人奖,实至名归,但是拿了最重要的这三个大奖,我感到更多的是迷茫。本来我也可以发个电影票以表支持就行了,但是我现在更加感觉不知道路在何方。我们付诸一切去努力的结果,可能就是成为人家游戏里的一个陪练,如果是这样,是不是还要坚持下去。
本文写于浙传超前点映之后,2022年6月2日。
【防杠声明】:本人是非常感谢各位老师拨冗前来交流的,看得出来他们是真诚的,本文也不涉及人身攻击,也没有利益相关,均为个人观点
其实去年就有关注过这部片子,看见“浙产电影”在北影节大放异彩,勇夺表演、摄影大奖时,内心多少还是有些激动的,心里想着隔壁学校还挺厉害;此份心情在今天下午到达了高潮,《云霄之上》要来我校这穷乡僻壤的地方做学术交流,且能来的主创都众神归位。
有一说一,为了能够提前到坐个好位置,我甚至在食堂吃了巨难吃的馄饨,还是大碗的(主要是他家做的比较快,没啥人排队)。
电影开始了,开场首先是一个巨暗无比的俯拍镜头,为全片的影像风格定下了基调,
当然,也为今晚的放映和交流活动定下了基调。
抱着不剧透的职业精神,和确实没太看懂讲了什么的真实体验,本人对故事情节一并掠过;
(要是你实在想知道的话,就去看词条里对该片的故事简介吧,就我个人体验,和花一个半小时看片子所get到的东西是一模一样的)
整个片子的视听可以说是不太及格,
首先来聊聊画面,用一个“黑”字来形容再好不过,黑到什么地步呢,黑到看不清人脸,看不清环境细节,更看不清tmd这是个什么故事。
有多暗,拿黑白片对标,最终画面的明度比《伊万的童年》要暗一倍,和《影》相比,会暗更多
展映完毕,大家才知道——哦,原来您是想拍出水墨画的感觉呀!
声音尽管做了7.1,但是论水平也不比我校毕设高到哪去,环境的烘托不够,离谱的是,个别对白居然被混出了电音。
调度更是惨绝人寰,反古典那是肯定的,尽管个别片段我还是挺喜欢,但是各位主创一直强调的诗意,估计是处在云霄之上,我们这些在地上看电影的同学可是见都见不着。
以至于qa时,有同学问:请问导演是想在调度上创造出舞台感,还是无心之举?
放映完毕,出字幕,主创上场,监制、摄影、编剧、男主演、导演,全部都来了,属于这个夜晚和这部片子的戏剧节开始了。
刚开始同学基本上是质疑。主要是老师和主创都非常坦诚,毕竟他们表示:都能骂,都能说。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1.画面那么黑,看不清人脸了!
2.前半部分太无聊!
3.前期部门和后期调色是怎么协作的?
4.300万的片子,有哪些地方不是设计而是遗憾?
5.人物转变太突兀,设定很怪!
面对此情此景,主创们开始了回应。
1.导演说:咱们影院的灯泡太暗,唉,观影效果不好。要看,就要在顶尖影院看(这一点我是同意的,但是这片子暗成这样,你拿太阳作灯泡也没细节啊);然后,开始逐一解释人物心态变化。
2.监制说:我们不一样,我们要向内探索诗意电影,这意味着我们的叙事呀,不能以古典电影的标准来衡量。
3.编剧:谈德勒兹,佐证监制的观点
监制定下“我们这个片子不一样”的调之后,一切都变了,因为“你们不一样”,所以学生当然也没啥可问。
你谈人物转变太突兀,他告诉你,我们的叙事不一样,你要带入那个环境,要用“中国人的心态”去考虑。
你谈调度很无趣,他告诉你,我们美院啊,追求的那叫诗意,我们不追求空间的构建。
说完我们不一样之后,我校的一些同学,开始以提问之名,行跪舔之实了。
它们都有一个大特点,那就是会大谈个人感受,多半是在夸;紧接着顺便问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各位嘉宾啊,那当然是笑逐颜开。
你一定会问,大家不都是在喷么,怎么又舔了起来?
因为,这些“提问者”,大部分是想考美院,然后套近乎,有的甚至“不远万里”,从另一个校区坐两小时车过来,尽管那边之后也会放。
于是,气氛变得其乐融融了,你被恶心到,关我屁事,我可是要考美院的人,浪费你们时间,卖个屁股,不寒颤。
一场传媒和美院的自嗨,宣告开始,并至少持续了一个小时。
“你们真的很伟大,你们做到了底层人物的叙事!”
“你们的画面好好看”(这位应该是猫或者鹰,自带夜视功能)
“你们的片子有老塔、伯格曼的味道,我真的,哭死!”
。。。。
幸运的是,面对吹伯格曼的那位同学,主创也没有承认,而是机智地避掉,这么看,还是自知的。
一些人嗨了,主创们也嗨了,大家轮流用话筒回答问题(印象深刻的是那位编剧,你真的很能吹,向你学习!)
一个同学舔完,主创们轮流针对这个问题,再去享受20分钟。
因此时间飞逝,大家在10:00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银幕。
我此时早已饥肠辘辘,后悔今天晚上只吃了巨难吃的馄炖,再强调一下,是大碗的
冷静下来好好反思,本片当然有可取之处,探讨人性、诗意美学的尝试,在今天这个语境,和“主旋律”基调下,当然是很难得。
但我寻思着,三百万能拍出什么心里没点数么?三百万、而且都是户外,对于任何一个部门都是挑战,摄影没法用大灯【影响造型】、机械组难以工作【影响调度】、美术组难以置景
大胆猜想,与其讲“导演如何构思”;还不如讲,三百万只能做出哪些东西来。
没钱还他妈装逼,那英看了都生气。
所以我不能理解它们那“我们不一样”的自信,那“对观众有要求”的自大,和“拍出中国诗意”的无比自豪
拿简陋当诗意、拿诗意作主义、拿主义去逃避
我感觉他们在逃避,逃避观众(这还是一批谈起艺术电影津津乐道的观众);
这意味着他们在自娱自乐,毕竟拍没拍出诗意,评级体系可在我手里,你还不够格。
老师拿经费拍片子,然后拿奖,顺便写论文、发个影评,专业术语能用多少用多少,管你三七二十一,在戏剧与影视学这个圈子里给我狠狠吹,毕竟都是自己人嘛,此为自嗨
同学们不大喜欢,选择沉默;卖屁股的学生则纷纷举手,表示我好喜欢!主创听了也开心,那叫一个体面,此为自嗨。
主创有鸿鹄之志,自知片子对观众有要求,又是艺术电影,于是直接放飞梦想,撒币三百万,情节人物不在乎;水墨画,好!诗意,妙!喜提大奖,此为终极自嗨。
为学术自嗨、为学业自嗨、为“影视艺术”自嗨,从此传媒美院“是一家”
因为你们都在tmd自嗨。
最后馄炖店也嗨了:有个傻子为了更好地看别人自嗨,在我这急急忙忙点了份馄炖,还是大碗的。
战狼特攻队
逃离索比堡
勇者行动
巴尔干边界
爱人同志
6888女子营
...
播放指数:901℃
用一句话来评价这部电影就是,精致优雅的皮囊之下,藏着的是一个明明内心并不安分,却还要假扮成守旧的魂灵。在形式部分完成了对宏大叙事的忤逆,视听部分是最大亮点,能看出苏联东欧电影的影子。内容部分试图表现个体在战争环境下的恐惧,以及用更加人道主义的视角去审视战争下的个体,也正因如此距离历史虚无主义只剩半步之遥。战士们的牺牲明明应该是悲壮的,但观感却是无奈与绝望的。执行必死的命令与违逆命令拯救他人生命哪个更高贵,这是一个道德焦虑电影要探讨的命题,而不是主旋律电影的表达区域。而人在战场上精神崩溃的体验,则更来源自库布里克的《恐惧与欲望》与瓦伊达的《下水道》。尽管主创拼命要去为战士行为的正义性做出解释,但片末的血雨绝对可以有弦外之音的解读。
作为军人,执行上级命令与保护下属生命哪个重要?如果这个命令意味着死亡,同时你还拥有可以拒绝命令的理由?这部电影其实涉及到了这个矛盾,不过它并没有像《集结号》那样聚焦于这个矛盾。剧本并没有写成那种讲两难式道德焦虑与道德困境的故事,毕竟这是个主旋律,容不得那么玩。但是也并没有像传统类型片那样,重点写主角怎样面对这个难题,超越这个难题,最后毅然决然走向牺牲。最后的故事虽然像一个类型片,但其实观众并没有看到太多主角们的内心斗争。
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拧巴。片子一开始就是想往非典型主旋律革命历史题材做的,但是这么做其实风险很大,尤其是在当下这个环境,一不小心就会走到历史虚无主义那一路。电影中涉及到了作为军人,究竟是执行一个必死的命令更重要还是保护队友的生命更重要这个两难问题。不过它的处理既不是如类型片那样,用有说服力的情节关注主角的内心精神成长,最后让主角完成英雄献身,也没有大胆的去抛出和直面这个难题,让观众去自行思考。片尾山洞里战士呼喊然后赴死的高潮戏感觉是为了主旋律而主旋律,与片子整体氛围是相当割裂的。而片中,无论是对于战争残酷场面的展示,用超现实影像表现战士内心恐惧焦虑状态,都更像是为了营造一种压抑的氛围,让人对战争心怀厌恶与质疑,而这种质疑很容易就让人觉得最后的血雨有着某种弦外之音。
个人的一点猜测,影片的主创们未必真的有某种忤逆主流或宏大叙事的野心,但他们作为学院派出身,还是有一点知识分子的审美自觉(甚至可说是优越感),不甘心人云亦云,拍一部没太多特色的主旋律。他们想要借鉴自己审美经验里自认为比较高级的形式来开展一场实验,但须知,他们所借鉴的对象和他们想要探讨的话题,本身就建立在对战争本身的质疑甚至是否定上。形式与内容的互斥,决定了这部电影最后的观感必定是割裂的。
看完《我是古巴》之后,我一直很期待能看到一部属于中国的革命诗电影,《云霄之上》从放出预告片开始就一直被我赋予这种期待。但现在从电影院出来,心里对这部电影的观感,却很难直白地说好或者是不好。nn观影之前,我心里对这部电影的疑虑主要集中在两点:n其一在于电影为了自身独特的视觉效果,采用了全程偏黑白的素色调,我很担心影片各种元素的辨识度。实际上这一点也不是完全地无稽之谈,电影里我军和敌军的衣服颜色,就比较相近难以分辨。只是电影有很强的镜头把控能力,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弥补这点,如我上面提到的这个衣服问题,观众还是可以通过距离镜头的远近比较清晰地分辨敌我。n其二主要是担心学院派文青自嗨。现在中国不是没有好导演好故事,就是太爱整些过于符号过于形式的内容,就要把观众往看不懂里整。《云霄之上》不能说没有这种片段,但好在整体的主线明了简单,而且有文字和各种对白提示,基本还是看得明白每个人在干啥的,这点也没什么。n所以到最后,我担心的两点实际上都不算什么问题,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在别处。nn(以下内容涉及剧透)n在电影的结尾,主角洪开枪击中了一名敌军士兵,可这一枪并没有让对方毙命,对方一边挣扎一边哀求「不要杀我我是自己人」,他举起枪瞄准对方,却迟迟开不了枪。这时,一声巨大的爆炸响声,是带着炸药包去炸弹药库的同伴,随着这声巨响,天空下起了红色的大雨,洪抬起头,直到像鲜血一样的雨把自己完全染成红色。啪,出现云霄之上四个大字,影片结束。nn单看这段红色大雨可能没有什么,无非觉得是一种艺术化的处理。不过结合前面这段与敌军对峙的情节,影片的立意就值得重新思量仔细推敲。n电影剧情里一个很重要的矛盾,就是队伍里一直在争论的,究竟是要「冒险执行军令」还是「保护小队队友的生命」。先不谈这样的对立是否完全二元,至少这样的争辩对于人物来说可以说是有趣的,人物的转变也一向是电影的一大看点。但当它同时伴随着队友的牺牲、与敌军的对峙时,它就不止想说「这是一场残酷战争」,还把「这一切难道是必要的吗」的厌战心态抛给了观众。nn显然,《云霄之上》不是一部《我是古巴》似的革命电影,相反,它其实是一部《盲刺客》式「战争的双方都感到输了」的反战电影。n可这部电影的背景明明设置在 1935 年,那个不得不革命的 1935 年,不是为了瓜分利益而是伟大理想的 1935 年。这场战争非常残酷,流了无数烈士的鲜血,正因为此,它才是那场「残酷却不得不经历,还必须要获胜的战争」。n认识到这点再来看结尾这场红色大雨,难道不会给人一种革命军是「踩着无辜人鲜血前进」的别扭感?否则何必要让革命军把枪对准喊着「我是自己人」的敌人,再让革命军淋满鲜血?nn或许是我个人对立意的期望与电影出现了偏差,或者是我的理解错误,导致结尾出来后我对电影的观感骤降。n但我可以十分肯定的一点是,《云霄之上》至少不会是一部革命电影,更不会是革命诗电影。请千万不要抱着和我一样的期待去看,你不会看到你想要的。
6月17日,艺术战争电影《云霄之上》正式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本片由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教授、导演刘智海执导;浙江影视集团制片人张凡凡从电视剧领域转战电影;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院长、知名电影人、《十七岁的单车》《蓝色大门》监制徐小明担任总监制;《气球》《撞死了一只羊》《塔洛》导演万玛才旦、《雪暴》导演崔斯韦担任监制;陈伟鑫、吴嘉辉、聂劲权、应林坚、林裔、陈文元、陈雨泽主演。
该片获得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天坛奖”最佳影片、最佳(团体)男主角、最佳摄影三项大奖,并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日本京都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长春电影节、澳大利亚金考拉国际华语电影节、日本冲绳国际电影节等国内外知名电影节展。
影片取材于“挺进师”的真实历史,却采用了一个诗意的主题“云霄之上”,导演和编剧希望去探讨的,就是战斗的残酷和人性的温暖,因此影片中时不时地渗透出一种抒情性,苦难与残酷中始终有一丝拨动人心的东西。这个故事是残酷的,但是决非绝望,因为有一种东西随着情节的展开在慢慢生长,这就是命令、责任凝结而成的那种“非如此不可”——我们知道,这是贝多芬“命运”的前奏。英雄是一种命运,这部影片是讲述英雄的,但是整个故事在告诉我们,其实没有谁天生是英雄,所有这些战士本质上都是普通人,所有的革命者原本都是人民,他们只是勇敢地担当起他们的命运。
导筒本期带来《云霄之上》声音设计和配乐德格才让对本片的幕后深度解析,一同走近这部追求”虚与实的诗意质感”的华语文艺战争片。
《云霄之上》声音设计之 ”虚与实的诗意质感”
1.缘起 有一天万导(本片监制)电话过来说帮中国美院做个声音,我脑海遐想各种,万导在电话那头开玩笑说:“是一个主旋律战争电影,接吗?”我说:“让他们发样片看看。”我做过主旋律,也做过战争电影,但是美院做这样的电影? 当我看完粗片时,非常惊喜,在我看来它并不是一个主旋律电影,被强烈的风格化影像和质朴小人物故事所触动,尤其它在声音创作上有无限的可能性,决定了我痛快接手,并且在粗剪阶段进入声音创作设计。
2. 声音设计之概念 -------- 从写实到表意
首次和刘智海老师简短的微信交流,我问有没有一些对标的参考电影,刘老师也是开玩笑说:有点像荒野猎人感就好了。我觉得电影气质在声音的叙事纪实层面,的确有相似之处。 但云霄之上有多次幻觉主观的表达是不同与荒野猎人的。所以,我脑海里对这部电影的声音概念是虚与实的交织,客观与主观的交替,那么这部电影的声音不能那么实了,因为给我感受这群人来自五湖四海,共赴一个目的,在当下的社会境遇我觉得它更像是个童话,所以整部电影的声音从非常写实做到写意才符合这部电影的气质。 3.对白 吴语方言的设计,地域色彩强烈,塑造人物形象 一部电影有味道,除了视觉风格外,方言对白的设计,使地域色彩增强视听的气氛,有助于故事的推进。本片中实际上是五湖四海的演员,但是故事发生地在江浙,统一使用吴语,还原历史桥段外,更重要的是会让人有带入感,带入那个区域的真实空间,敌我双方都是用同样的语系,两位男主是江浙籍演员,但为了达到这种视听空间真实性的统一,所有演员都作了ADR(对白自动替换),基本是一个准工艺大片。同期由美院老师马晟老师录制,后期ADR则由徐晓晶老师负责,为了达到极致,以至于一个ADR录音和编辑前后辞退,花了5个多月时间一直在调整统一ADR(主要是抱怨工作强度大,版本多)。因为是第一次的吴语影像呈现,刘导在ADR制作就比较苛刻,同一个演员由至少从三四个人去试音,最终选择最接近人物角色音质的。一方面,配音人员的音色一定要接近每个人物的年龄感。另一方面,在后期重塑这个角色需要真情实感,在某种程度来讲,对于非职业配音演员,都是一次莫大的挑战。ADR在本片呈现中人物形象,产生地域色彩感会引领观众带入那个时空,进入那个故事,相信那个故事。
声音整个制作加音乐周期一个月!(按这个体量至少应该三个月)其实我发现我们同样在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像极了这部电影。国美的老师同学们如同电影里的那些战士,废寝忘食迎头而上,加上疫情的不便,我是两次从北京到杭州,再到上海的SMG的杜比全景声去混录,像我正常这样的院线混录最少也得20天,幸好大量ADR的工作徐晶晶老师提前完成,不然根本不可能短短一个月完成,我们用的音轨达到500左右了,为了还原地域色彩感,配音演员也是浙江各个地方,也是为了体现挺进师来自江浙五湖四海,那些默默无名的小人物,所以光从ADR来而言,其实是个大工程。我记得刘老师为了这种质感,非常严谨考究每种当地的方言,就打鱼妹来说,换了好几个人和音色去考量抉择,而且专门还请丽水话的老师指导,尽力口语化,力求达到本土语言的纯粹。 4.环境 环境声的丰满,使人身临其境 我一直在做电影声音中会强调环境声的重要性,因为环境声的丰满决定了电影感,而电影的画面有沉浸感、立体感,除了画面外,环境声的丰满和层次是实现这种空间感、纵深感、方位感的最重要的呈现方式。 《云霄之上》在这个层面其实难度是很大的,首先以黑白、非黑白的画面呈现出来的影像,它从场景层面看似雷同,比如丛林、溶洞、芦苇地、小镇、破庙、河流、要塞、田地、幻境等等场景,因为你的画面的色彩度明暗度的不同,从声音层面如何塑造场景,如何塑造气氛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n开篇窒息的气氛、男主出场后层层危险逼近的气氛(恶劣环境、横尸遍野、苍蝇萦绕尸体、死尸还在滴血、被吊打的战友、紧追不舍的追兵、毒蛇(意向)等等),第一次溶洞里相对安全的气氛(老鲁在溶洞强忍伤痛给自己包扎伤口,用风吹溶洞的回声表现孤独无奈与迷茫,直到小哨子吹口哨的声来化解不安情绪。)其实,每个场景我们都在做“层次”变化。比如,老鲁所在的溶洞和众战士宣誓的溶洞,通过空间大小、声音元素的不同来区别,在设计环境时候,老鲁所在溶洞是相对小的,所以在混对白的时候也相对比后者要“干”一些,直到他从火堆走到洞口才能感受洞穴的回声,包括设计屋外不安的情绪渗透进来“乌鸦”,小哨子紧张的叫喊,以及炽热的知了声,也是为后一场田野间的混战做铺垫。后者,在溶洞里设计了暗流的溪水、以及洞内泉水嘀嗒的声音、烹煮的声音、以及洞内的群鸟,为了区分两者气氛,后者特效来制作群鸟,不仅是为了画面呈现层次,也是声音来丰满洞内的动静,用这种气氛来渲染众人誓死的壮举。
n 5.动效与混录 实实虚虚,保真立意。 动效和混录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这也是我们一开始讨论这部电影的声音调性和风格,影像的独特风格,使我并不想作的那么实,尽管看上去像纪实,如果视听不能匹配画面就会显得苍白做作无力。所以保真是为了一般观众的观影需求,立意才是我们想用声音来去表现意境,以及战争的残酷,毕竟这个美学不是《敦刻尔克》也不是《1917》。它是属于这部电影独有的特质。
我们这边男主洪启程有两次幻景,第一次瀑布跳下悬崖掉入水中,我们设计了水中低频的运用,让男主预见死亡,在水下他发现到处漂浮的战友尸体前,我把所有的声音静默,先让他窒息片刻。我通常给学生上课也强调,无声也是一种强有力量的声音,从声音设计来讲,看到某个画面,听到某个画面的声音。听到某个声音,看到与之相应的画面。听到某个声音,期待与之相应的画面。那么我们把男主在水中挂了窒息的片刻处理成无声,下一个镜头的声音设计成枪林弹雨、激战惨叫声来强化战争的残酷,另一个方面,从男主的主观视角,加入了心跳声来营造紧张感,铺垫后面男主在尸体中穿梭中撞见了另一个他,达到紧张的极致,在此段落配乐也是随着他的情绪也是上升。(配乐段落,接下来讲。)
第二次的幻觉其实挑战最大,反复实验数遍,才做成现在的效果。小哨子牺牲后把下雨的环境声抽离,把环境声(雨声雷声知了声加上EQ作闷作窄),只保留动效动脚步和气息声,男主的动效声空灵的(混响)、紧张气息声(很大),而虚幻的另一个他出现时动效是干的、实的、不发闷、不发空的,主观的男主越来越紧张,气息越来越大,被虚幻的他过来“碰”一枪干掉,此刻虚幻的他是没有任何气息的,他是一个虚幻,也是一个死亡的二次预示,用一声闷雷切回到现实世界。我突然想起来《寄生虫》地下室基佑拿着石头紧张情绪的段落,崔太用在环境声(空气声)加了滤波器和混响等效果来做出不安的气氛,加重基佑的气息声来渲染这种紧张气氛。
所以说在混录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一个标准,唯一的标准是它能否为剧情增色和叙事。 当然,在这点上刘老师和国美团队是大胆的,也是纯粹的,所以会让我们尽情地去创作,这是很愉快的,能真的带有激情的。我们本身追求的视听方向也是表意为主,这或许会对习惯了惯有体验方式的观众与其说是个挑战,还不如说是个尝新。或许,在某个层面我的创作有点偏私,在这么强大的影像呈现下,你的声音该如何发挥,如何在声音上匹配画面的诗意感。我想到了阿巴斯,想到了他的《如沐爱河》,影片中明子到教授家之后,画外虚焦的车流声的“侵袭”,以至于他们俩对话时候,环境声越来越大,这些杂音效果,会让观众下意识的以为是后期出了问题,以至于大家会分辨这些杂音而忽略或关注对话,虽然阿巴斯从未公开聊这段设计,但其实就是阿巴斯电影自反方式的一种。所以两次男主的幻景,也通过环境声和效果的特殊处理及混录达到一个反画面的效果,反而会增强了整体这段视听效果,尤其是第二个幻景从色彩和场景无法区分人物,那么就要从声音上大刀阔斧,我向来不会在意被外界干扰,这也是让我觉得做电影声音最吸引我的地方。
男主最后一次的幻景是血雨,也是色彩叙事最高光的时刻,我们在混录时,男主听见远处白匪弹药库的爆炸声后释然,此刻闷雷变为响雷,小雨渐变成暴雨狠狠打在脸上、身上、帽子上,气息声也渐渐从强到弱,到正常,完成任务男主终于可以闭眼甩下心中的包袱,此刻在某种层面死亡对他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深知其他战友全部牺牲了,环境雨声设计成抽离,进入主观情绪世界,只听到雨声打在男主衣服上的声音,伴随着主基调的小号凄美旋律响起,“砰”一声枪响结束。在这最后一枪上,曾多次和监制们讨论的非常激烈,有的觉得不要这一声,感觉还有一个希望的憧憬,但是我个人认为,最终这些默默奉献的战士,最终还是要尊重“牺牲”这个层面,我觉得全部倒下了,才更能懂牺牲对于当下的意义,所以我坚持下来这样一个设计,刘老师最后还是认可了这样的观点。n6.关于配乐,简约克制中推动情绪n最初我拿到粗片工程时,是没有任何配乐的,我的感觉总是差了一点劲,因为整体基调都比较平,尤其画面感太突出的时候,感觉声音光靠声效还是不够,其实配乐的过程是根据听觉节奏去补气氛的过程。所以我觉得首先不能煽情,不能用传统配乐来烘托,我想到最主要是需要体验感,想到了《老无所依》中混录师Skip曾说,这个片子在声音层面是反类型的,它以环境声、动效声来代替传统犯罪片中密集的配乐,让大家有种偷窥感、和追踪者有参与感。所以在配乐编曲时候抛弃了传统一种编配方式,用氛围音乐来去营造这样的气氛。n比如渡河水鬼那场戏,就用了很多两级的频率来交织,低频的律动暗流涌动,高频刺耳递进提琴来去升华紧张感,也有人觉得这是恐怖片,没错,没有比战争更恐怖的,没有比在水下为了其他战友的安全,捂住战友嘴窒息的,现实就是那么残酷。动效配合音乐,在水下中淡的段落,我们设计只做点动效,其他部分让给音乐来去烘托,一直到他们安全浮出水面,用木船的划桨声、对岸白匪的嬉闹声、还有喇叭播放的音乐(《龙华的桃花》)悠然飘荡在湖面…..
一头白匪们在调戏打鱼妹,然而另一头的战士们却又人在水中牺牲,他们在树林间向牺牲的战友致敬告别,此刻第二次主基调的旋律缓缓响起,第一次是在破庙里战友们意见不合到小哨子肚子饥饿辘辘,我觉得那刻需要一点音乐,尽管它不能音乐性太强化,那刻需要一点温情,于是只是用了两轨PAD,一轨打底,一轨旋律(其实和小号旋律一样,只不过变速放舒缓)。
其他部分的配乐尽力做到克制,迷雾森林中以低频Pad为主的氛围音乐烘托不安、危险、紧张,破庙里的战役,让音乐让出动效部分,手榴弹爆炸后,丁松柏完全进入主观世界,他感觉听不清其他战友的叫喊,那些喊声是模糊的,发虚的,而他被炸的耳鸣天旋地转,我们在混录时候把pan转了一圈,来营造这种眩晕感,来呈现他的痛苦。芦苇铺里的配乐尽力做到苍凉悲壮,因为一个个战友开始倒下去,老鲁中弹临死前也是牵挂唯一的念想,那就是让洪队长拿出相片,此刻他也是完全听不清队长在喊什么,而是所有焦点在相片上,这也是呼应在溶洞里他介意小哨子碰他最珍贵的东西,一张照片,此刻我觉得从老鲁眼睛看到了他是多么想“活”着的动力,那么我觉得他内心是可以和照片上的亲人对话,尽管他没有开口,我让照片上的亲人们开口说话了“老鲁,爹爹….” 甚至小哨子牺牲了,洪队长在歇斯底里挖土时,音乐也是点到为止,把洪队长最高的情绪留给他的肢体语言动效。音乐的设计一直是隐蔽的,或者说是收敛的,我想更多的是观众有参与感,因为一开始我在设计声音时候想到了之前玩的PSP游戏,忘了叫什么,类似使命召唤,其实也有参考过《末日不再》那张体验感,音乐不能光自己好听就好,而是能配合动效才是最好的。很多时候,在动作戏的时候其实音乐更多潜伏的,让肢体动作脚步甚至气息放大,来破纪实感,让更加主观化。
沈队长的牺牲到宏队长的血雨是比较难配,需要我一次性看着画面和人物情绪铺到底,其中包含了两个人物内心的挣扎与坦诚,需要悲壮凄凉但不煽情,选择厚重的Pad音色还是比较符合,洪队长在确认弹药库被炸释然,闭眼的时候音乐也变奏到一个情绪变化(也是一个情绪出口),最终音乐淡下去消失,小号既是冲锋号,在此刻是孤独的,所有的战友都牺牲了,所以一开始旋律是用采样用做,后来在上海混录时,朋友叫了一个上音的小号手(邹子昊)来演绎,我让他在杜比全景棚找着感觉,陈申老师、马老师也不辞劳苦亲力录制小号,希望能捕捉到有肉有血的律动,我不希望他完全遵从我的旋律,当然规定的画面外,我更希望从他个人理解那些战士在那一刻的心境和感受,与是才有了溶洞宣誓的那段小号,也算是我唯一想音乐“煽情”。
即便是这样还是有遗憾,比如 沈队长和洪队长在配乐的音色上应该在反差更大一点,因为在芦苇地里的解释丁松柏的那段是沈队长的画外音,有些人认为那是洪队长,为此我们也是讨论激烈,这段画外音如何呈现为是“闪回”或“回忆”,有的支持用混响,有的则不,就要混的贴耳倾诉的感觉。 超现实绘画大师达利说:不要害怕完美,因为你永远也达不到。 至少我在声音设计和配乐尽力不留遗憾,也很感谢国美的老师学生们的信任,一个月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至此观影者们也请多多支持这部纯粹的创作吧,有交流我们可以在直播和微博微信继续探讨,谢谢。
nn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有一部浙江电影获得了三项大奖,还有熟悉的名字,看预告片的时候反倒有些困惑,为什么能获这三个奖。还搜了一些评论,各种都有,非常两极,本着没看过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就去支持票房了。虽然我的朋友圈有很多导演的学生和朋友,但是我觉得实话实说是对电影最大的尊重。作为小成本电影,完成度蛮高的,还可以,但是剧作缺陷太大,表演不及格,作为拿了中国最主流电影节最大的三个奖项的话,我感觉不是制度的胜利,就是我们国家电影行业真的见底了。这不是讽刺,而是真心觉得可悲。n1.光影我觉得挺喜欢的,蛮风格化,但是真的太广告了,特别是开场的长镜头,除了尸体,完全不像战场,火堆生怕不知道他们怎么点出来的,前后错落着放,可能导演觉得好看吧。我感觉百分之九十的人会觉得真的太暗了,我是在电影院看的,网上有说在浙传放映的时候,导演说是浙传设备原因,我的感觉不是设备原因,因为我也看的很累。这种影感确实是一种尝试,但也不新,邢健导演的《冬去冬又来》,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都有过类似的形式,更加水墨画质感的也有张艺谋导演的《影》,都不至于让我感受这般压抑……n2.剧本糟糕,设定简单不是坏事,但是人物十分脸谱化,如果看那什么从小人物出发,人性化思考的评价,这纯属尬吹,应该是基本不看战争电影,任何一部及格线以上的战争题材电影,基本都有这个影片展现的所谓人性化。所谓的小人物,并不是设定放在那就行了,而是需要落地,通过人设细节,台词,行动线等等展现出来。编剧写的台词不是人话,没有人物,所有想要升华的内容都直给,不如《我的团长我的团》来的刻画的好。影片用的是浙江方言,我小时候也在浙江山区长大,虽然语言不一样,但是其实很多方言习惯是互通的。n还有戏的设计极其尴尬,完全不会调度,在祠堂,突然有人来,全部在摆造型,毫无军人该有的反应,小孩更是不知道在干什么。设定是一群饿疯了的人,等到有人送吃的来,居然没有一个人抢着吃,所谓的饿了多少天真的是一句台词而已。n所谓人物内心世界刻画,就是发呆,看信,看照片,除了擦枪就是抽烟……n不知道有没有动作指导,如果有,真的得扣钱。不过这么小的成本,有可能也是导演自己设计的了。n3.我最看不懂的是,为什么这部戏能产生六个影帝,曾经马思纯周冬雨影后双黄蛋让人诟病。没想到一个主流电影节,开出了六个影帝,说真的,除了男一号入戏,其他的真的都不及横店的一些特约老师演的好。n用方言本意是好的,但是这重配的台词真的毫无情感,完全不入戏。设定中一群东躲西藏的伤兵残兵,饿了几天只剩半条命了,躲在敌人附近的祠堂,说话中气十足。n断臂治疗的戏,除了看到伤员自己的哼唧,完全感受不到他的痛苦和战栗。n我很想知道这六个影帝诞生的时候底下那些前辈们是怎么想的,而这个也是我看了预告片的时候最大的疑问。n我是在电影院看完片尾的字幕才走的。也是看完了字幕我才知道,这个片子必然会获奖,如果是新人奖,实至名归,但是拿了最重要的这三个大奖,我感到更多的是迷茫。本来我也可以发个电影票以表支持就行了,但是我现在更加感觉不知道路在何方。我们付诸一切去努力的结果,可能就是成为人家游戏里的一个陪练,如果是这样,是不是还要坚持下去。
本文写于浙传超前点映之后,2022年6月2日。
【防杠声明】:本人是非常感谢各位老师拨冗前来交流的,看得出来他们是真诚的,本文也不涉及人身攻击,也没有利益相关,均为个人观点
其实去年就有关注过这部片子,看见“浙产电影”在北影节大放异彩,勇夺表演、摄影大奖时,内心多少还是有些激动的,心里想着隔壁学校还挺厉害;此份心情在今天下午到达了高潮,《云霄之上》要来我校这穷乡僻壤的地方做学术交流,且能来的主创都众神归位。
有一说一,为了能够提前到坐个好位置,我甚至在食堂吃了巨难吃的馄饨,还是大碗的(主要是他家做的比较快,没啥人排队)。
电影开始了,开场首先是一个巨暗无比的俯拍镜头,为全片的影像风格定下了基调,
当然,也为今晚的放映和交流活动定下了基调。
抱着不剧透的职业精神,和确实没太看懂讲了什么的真实体验,本人对故事情节一并掠过;
(要是你实在想知道的话,就去看词条里对该片的故事简介吧,就我个人体验,和花一个半小时看片子所get到的东西是一模一样的)
整个片子的视听可以说是不太及格,
首先来聊聊画面,用一个“黑”字来形容再好不过,黑到什么地步呢,黑到看不清人脸,看不清环境细节,更看不清tmd这是个什么故事。
有多暗,拿黑白片对标,最终画面的明度比《伊万的童年》要暗一倍,和《影》相比,会暗更多
展映完毕,大家才知道——哦,原来您是想拍出水墨画的感觉呀!
声音尽管做了7.1,但是论水平也不比我校毕设高到哪去,环境的烘托不够,离谱的是,个别对白居然被混出了电音。
调度更是惨绝人寰,反古典那是肯定的,尽管个别片段我还是挺喜欢,但是各位主创一直强调的诗意,估计是处在云霄之上,我们这些在地上看电影的同学可是见都见不着。
以至于qa时,有同学问:请问导演是想在调度上创造出舞台感,还是无心之举?
放映完毕,出字幕,主创上场,监制、摄影、编剧、男主演、导演,全部都来了,属于这个夜晚和这部片子的戏剧节开始了。
刚开始同学基本上是质疑。主要是老师和主创都非常坦诚,毕竟他们表示:都能骂,都能说。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1.画面那么黑,看不清人脸了!
2.前半部分太无聊!
3.前期部门和后期调色是怎么协作的?
4.300万的片子,有哪些地方不是设计而是遗憾?
5.人物转变太突兀,设定很怪!
面对此情此景,主创们开始了回应。
1.导演说:咱们影院的灯泡太暗,唉,观影效果不好。要看,就要在顶尖影院看(这一点我是同意的,但是这片子暗成这样,你拿太阳作灯泡也没细节啊);然后,开始逐一解释人物心态变化。
2.监制说:我们不一样,我们要向内探索诗意电影,这意味着我们的叙事呀,不能以古典电影的标准来衡量。
3.编剧:谈德勒兹,佐证监制的观点
监制定下“我们这个片子不一样”的调之后,一切都变了,因为“你们不一样”,所以学生当然也没啥可问。
你谈人物转变太突兀,他告诉你,我们的叙事不一样,你要带入那个环境,要用“中国人的心态”去考虑。
你谈调度很无趣,他告诉你,我们美院啊,追求的那叫诗意,我们不追求空间的构建。
说完我们不一样之后,我校的一些同学,开始以提问之名,行跪舔之实了。
它们都有一个大特点,那就是会大谈个人感受,多半是在夸;紧接着顺便问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各位嘉宾啊,那当然是笑逐颜开。
你一定会问,大家不都是在喷么,怎么又舔了起来?
因为,这些“提问者”,大部分是想考美院,然后套近乎,有的甚至“不远万里”,从另一个校区坐两小时车过来,尽管那边之后也会放。
于是,气氛变得其乐融融了,你被恶心到,关我屁事,我可是要考美院的人,浪费你们时间,卖个屁股,不寒颤。
一场传媒和美院的自嗨,宣告开始,并至少持续了一个小时。
“你们真的很伟大,你们做到了底层人物的叙事!”
“你们的画面好好看”(这位应该是猫或者鹰,自带夜视功能)
“你们的片子有老塔、伯格曼的味道,我真的,哭死!”
。。。。
幸运的是,面对吹伯格曼的那位同学,主创也没有承认,而是机智地避掉,这么看,还是自知的。
一些人嗨了,主创们也嗨了,大家轮流用话筒回答问题(印象深刻的是那位编剧,你真的很能吹,向你学习!)
一个同学舔完,主创们轮流针对这个问题,再去享受20分钟。
因此时间飞逝,大家在10:00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银幕。
我此时早已饥肠辘辘,后悔今天晚上只吃了巨难吃的馄炖,再强调一下,是大碗的
冷静下来好好反思,本片当然有可取之处,探讨人性、诗意美学的尝试,在今天这个语境,和“主旋律”基调下,当然是很难得。
但我寻思着,三百万能拍出什么心里没点数么?三百万、而且都是户外,对于任何一个部门都是挑战,摄影没法用大灯【影响造型】、机械组难以工作【影响调度】、美术组难以置景
大胆猜想,与其讲“导演如何构思”;还不如讲,三百万只能做出哪些东西来。
没钱还他妈装逼,那英看了都生气。
所以我不能理解它们那“我们不一样”的自信,那“对观众有要求”的自大,和“拍出中国诗意”的无比自豪
拿简陋当诗意、拿诗意作主义、拿主义去逃避
我感觉他们在逃避,逃避观众(这还是一批谈起艺术电影津津乐道的观众);
这意味着他们在自娱自乐,毕竟拍没拍出诗意,评级体系可在我手里,你还不够格。
老师拿经费拍片子,然后拿奖,顺便写论文、发个影评,专业术语能用多少用多少,管你三七二十一,在戏剧与影视学这个圈子里给我狠狠吹,毕竟都是自己人嘛,此为自嗨
同学们不大喜欢,选择沉默;卖屁股的学生则纷纷举手,表示我好喜欢!主创听了也开心,那叫一个体面,此为自嗨。
主创有鸿鹄之志,自知片子对观众有要求,又是艺术电影,于是直接放飞梦想,撒币三百万,情节人物不在乎;水墨画,好!诗意,妙!喜提大奖,此为终极自嗨。
为学术自嗨、为学业自嗨、为“影视艺术”自嗨,从此传媒美院“是一家”
因为你们都在tmd自嗨。
最后馄炖店也嗨了:有个傻子为了更好地看别人自嗨,在我这急急忙忙点了份馄炖,还是大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