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LadyGaga布莱德利·库珀山姆·艾里奥特安德鲁·戴斯·克雷拉菲·格拉沃恩安东尼·拉莫斯大卫·查普尔亚历克·鲍德温马龙·威廉姆斯布兰迪·卡莉朗·瑞弗金巴里·沙巴卡·亨利迈克尔·D·罗伯茨迈克尔·哈尔尼丽贝卡·菲尔德威廉·贝利格雷戈·格伦伯格D·J·尚格拉·皮尔斯德瑞娜·德尼罗艾迪·格里芬哈尔希马修·利巴提克路奈尔·坎贝尔唐·渥斯伦尼·卡斯特罗唐·罗伊·金格雷戈里·斯卡尔尼奇弗兰克·安妮罗杰尔马诺·布兰科梅根·豪恩马克·查普曼史蒂文·西塞罗
类型:剧情爱情音乐导演:布莱德利·库珀 状态:HD 年份:2018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4058933热度:1 ℃ 时间:2022-08-03 15:00:28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探索《一个明星的诞生》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含有一定内容的剧透,转载请标明出处。
恭喜《一个明星的诞生》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8项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原创歌曲等。首次执导电影的布莱德利·库珀个人收获制片人、主演、编剧三项提名,首次担任荧幕电影女主角的Lady Gaga个人收获主演、原创歌曲两项提名,成为1988年以来第一位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歌手,21世纪第一位,更是历史上第一位提名四大风向标和奥斯卡影后的歌手!
《一个明星的诞生》这个好莱坞经典IP经过三次翻拍已经是第四版了,第一版(1937)为珍妮·盖诺与弗雷德里克·马奇主演,第二版(1954)由朱迪·嘉兰与詹姆斯·梅森主演,第三版(1976)由芭芭拉·史翠珊与克里斯·克里斯托佛森演。
第一版和第二版是影星诞生的故事,第二版加入歌舞元素;第三版和第四版是歌星诞生的故事,第三版是摇滚乐,第四版则融合了摇滚、乡村、流行等多种音乐元素,由布莱德利·库珀首次自编、自导、自演,并担任制片人,巨星Lady Gaga担任女主角并为片中多首原声带谱曲写词制作。让我们来了解下电影拍摄完成的全过程以及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更全面认识明星的再一次诞生。
一、关于选角
早在2002年华纳兄弟影业(Warner Bros. Pictures)便开始筹备《一个明星的诞生》第三次翻拍,导演人选为Joel Schumacher,男女主角人选分别是Will Smith和Jennifer Lopez,然而后来项目暂时搁置。2010年电影项目重启,导演人选为Nick Cassavetes,女主人选为Beyonce或Rihanna。之后导演人选被更换为Clint Eastwood,男主人选考虑过Bradley Cooper,但Bradley认为自己当时太年轻,不适合出演这个角色。后来Beyonce因怀孕退出这个项目之后,SelenaGomez、DemiLovato、Ke$ha、Janelle Monae等流行歌手也曾被考虑过担任女主角,但最后都没有了消息,项目一度停滞下来。
在主创几经更替之后,Bradley Cooper以制作人、导演、编剧、主演身份进剧组,而他也在惆怅谁来担任影片的女主角。2016年1月10日,Lady Gaga凭借《美国恐怖故事:旅馆》获得第73届金球奖迷你剧/电影最佳女主角。这之后,在Sean Parker举办的癌症慈善晚会上,Bradley Cooper观看了Lady Gaga现场表演法国著名女歌手Edith Piaf的代表作“La Vie en Rose”(玫瑰人生),并且想把那一幕捕捉在电影镜头中;Bradley立马向Gaga发出邀约并在第二天前往Gaga位于Malibu的家,两人都是意大利裔,他们一起吃过意大利面后,Bradley表示想和Gaga合唱一首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的歌曲“The Midnight Special”,两人都被对方的声音所吸引,Gaga决定担任女主角,这也是Gaga第一次担任荧幕电影女主角。Bradley带着Gaga去试镜,华纳兄弟高管对两人荧幕上产生的化学反应很满意,最艰难的女主角选择工作也完成了,2016年8月正式对外宣布电影女主角为Lady Gaga。
二、关于取景
电影成本为3600万美元,为了节省开支和增加真实感,影片拍摄主要的演唱会场景都来自真正的音乐节和演唱会场景,现场观众也成了影片中的“免费群演”。
2017年4月,剧组的第一次拍摄去到世界上最富盛名的科切拉音乐艺术节(The Coachella Valley Music and Arts Festival)。Lady Gaga还叫她的粉丝群体little monsters(小怪兽们)脱下华丽的服装,换上乡村风格服装来配合电影拍摄。在同一场地举办的驿马车乡村音乐节(Stagecoach Country Music Festival)拍摄了电影开场的一幕,Bradley饰演的乡村摇滚歌手Jackson Miane出场。剧组在Willie Nelson登台表演前只有八分钟时间进行拍摄,而乡村音乐传奇Willie Nelson正是片中扮演Jackson乐队吉他手的Lukas Nelson的父亲。
值得一提的是,Gaga是临时代替因为怀孕不能登场表演的Beyonce在科切拉音乐节举行了两场表演,并成为当晚的主角。Gaga还在现场首次表演新歌“The Cure”,这首歌原本是准备用在电影当中(极有可能用于“Heal Me”片段),但是Gaga本人非常喜爱这首歌,于是在科切拉音乐节上释出。
Kris Kristofferson(《一个明星的诞生》第三版的男主演)在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Glastonbury Music Festival)也帮助Bradley完成电影拍摄任务,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音乐节之一,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露天音乐节。
Jackson第一次带领Ally登台表演“Shallow”则是在洛杉矶著名的希腊剧场(Greek Theatre)拍摄的。
同样在洛杉矶的丽晶剧院(Regent Theatre)也进行了另一场拍摄。2017年8月8日至9日,Lady Gaga的乔安世界巡回演唱会(Joanne World Tour)来到洛杉矶的The Forum体育馆,剧组也在演出开始前取景拍摄,工作人员还指导Gaga的粉丝大声呼喊“Ally”。
此外,片中格莱美颁奖典礼也是在多次举办该活动的洛杉矶神殿礼堂(Shrine Auditorium)重新搭建的。Jackson第一次遇见Ally的变装俱乐部是在东好莱坞圣莫尼卡大道的The Virgil酒吧,该酒吧因其喜剧之夜而闻名。不远处就是Super A Foods超市,Jackson和Ally在这家超市购买冷冻豌豆,然后坐在停车场的场景也是电影最难忘的时刻之一。
三、关于卡司
为了增加电影的真实感,电影中的很多人物都并非由专业的演员扮演,而是Bradley请来客串或者Gaga身边的工作人员。
杰克的乐队:Lukas Nelson & Promise of the Real
2016年,Bradley在Neil Young的演唱会上注意到一名背景吉他手,恰好是Willie Nelson的儿子Lukas Nelson。Bradley立马邀请Lukas和他的乐队Promise of the Real来扮演Jackson的伴奏乐队。之后,Bradley还向Lukas学习了吉他演奏方法,两人还一起完成了电影原声带中几首歌的创作,如影片开场的“Black Eyes”和片中的“Too Far Gone”。Lukas还和Lady Gaga一起完成了原声带中其他几首歌曲的创作。
变装皇后:Shangela Laquifa Wadley与Willam Belli
Lady Gaga饰演的Ally拥有一群变装皇后好友,其中我们熟知的有Shangela扮演的主持人和Willam扮演的Emerald。Shangela在接受Billboard官网采访时表示电影最初曾把有关变装俱乐部的戏份全部删掉,而Gaga觉得这使得自己所扮演角色的一部分缺失了,是Gaga积极争取才让场景得以保留,作为LGBTQ群体的发声者,Gaga与多名变装皇后保持着不错的关系。
Ally身边的工作人员
Ally身边的工作人员很多都是Gaga自己身边的成员,包括编舞Richy Jackson、录音师Benjamin Rice、造型师Natali Germanotta、化妆师Sarah Nicole Tanno、发型师Frederic Aspiras。其中,Richy是Lady Gaga御用的编舞老师,曾为Gaga的热单“Telephone”等进行编舞,在片中为Ally的几首流行歌曲进行编舞。录音师Benjamin也是Gaga的御用录音师,曾和Gaga一起完成Joanne钢琴版单曲录制工作,为本片也制作了几首原声带歌曲。造型师Natali是Gaga的亲妹妹,曾在“Telephone”的MV中客串出镜,目前是歌手兼设计师,一直为Gaga进行服装设计和造型工作。化妆师Sarah和发型师Frederic也跟随Gaga很多年,两人贡献出不少神仙妆容,也化过不少毁容状,在片中两人为Ally完成妆容。
格莱美颁奖礼上为Ally颁发最佳新人奖的明星是Halsey本色出演,有趣的是,Halsey的单曲“Without me”正好与电影原声带撞期,而有一段时间原声带歌曲在iTunes下载榜前五占四,“Without me”正好在第四名,可以调侃说是剧组包揽前五了。
其他客串包括Luenell饰演的超市收银员,Greg Grunberg饰演的Jackson的司机Phil,Rebecca Field饰演的Jackson演唱会工作人员Gail,Eddie Griffin饰演的教堂牧师以及Ron Rifkin(美剧《兄弟姐妹》中扮演Saul)饰演的互助会负责人Carl。Marlon Williams,Brandi Carlile,Alec Baldwin和Don Roy King也都是本色客串出演。
四、关于致敬
《一个明星的诞生》已经是第四次翻拍,影片中多个场景都是特地向前三版中的经典桥段的致敬。
致敬Judy Garland
Gaga在片头哼唱的歌曲是“Over the Rainbow”,这首歌曲正是Judy Garland(电影1954年版女主演)在成名作《绿野仙踪》中演唱的。
此时出现的片名也是对原版片名的一种美学致敬。
致敬Gay群体
每一版电影中男女主角第一次见面的方式都很特别,在Gaga告诉Bradley自己几天前在曼哈顿变装俱乐部表演的有趣经历之后,Bradley决定将两人见面的地点选在变装酒吧里,这也是对Lady Gaga同志粉丝群体的致敬,Gaga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和社交媒体上感谢自己的同志粉丝群体。正如Gaga在多伦多电影节上所说
Bradley还让片中的变装皇后在后台更衣室里做他们平常会做的事,开一些平常会开的玩笑,从而让场景显得更真实。
致敬前版中的眉毛
《一个明星的诞生》的每一版中都有关于眉毛展开的一小部分场景。例如,在1937年的原版中,Janet Gaynor的角色得到了精心设计的改造,在试镜前,人们在她的眉毛上画画。
Judy Garland的角色在1954年的版本中得到了糟糕的改造,James Mason的角色亲自帮助她擦掉了脸部妆容,包括人造眉毛。 在本片中,Jackson也有为Ally摘去人造眉毛,而且在很早之前Bradley也有带着卸妆巾为Gaga卸妆,这可能是在模仿下图中的场景。
Jackson在片中第一次听Ally唱的是“La Vie en Rose”,正是现实生活中Bradley第一次见Gaga现场表演所演唱的歌曲,Bradley当时表示想把那幕搬上荧幕,于是电影也特地选择了这首歌作为两人初次见面时的音乐。
1976年的版本中,Barbra Streisand的角色在浴缸里玩弄着Kris Kristofferson的角色的眉毛。她还把腮红涂抹在他的脸颊上并告诉他,“噢,你真漂亮。”
为了向Barbra和Kris的化妆时刻致敬,Ally和Jackson在片中也有共同沐浴,浴缸边缘摆着各种化妆品,Ally还将睫毛膏涂在Jackson的睫毛上,将同样的人造眉毛粘在Jackson的眉骨上。
致敬Gaga的“大鼻子”
在Bradley翻拍的版本中,两人的面部接触大多和Gaga扮演的Ally的鼻子有关,Gaga和Ally都曾因这个大鼻子而感到不安。
片中Ally向Jackson这样说道,Gaga当初展露头角时也在现实生活中受到这样的质疑,很长一段时间,Gaga都对自己的长相没有自信,缺乏安全感。片中Jackson向Ally保证道
影片中Jackson花了很大精力帮助Ally消除不安感,片中Jackson轻轻抚摸Ally的高鼻梁也成了影片中的经典时刻,电影上映后也受到众多网友的模仿与致敬。
致敬查理101
片中Ally和Jackson领养的小狗不是临时找来的狗,而是Bradley Cooper现实生活中养的小狗,这对Bradley来说非常重要。
Bradley曾解释说,“我在在影片中加入了些小事来保持与我父亲的联系,其中之一是,我们在影片的小狗的名字查理,这正是我父亲的名字。”Bradley向人们进一步解释了:“Jackson和Ally没有孩子,但他们一起养了一只小狗,我希望它成为他们故事的一部分。我很爱小狗。”
致敬耳科医生
在这次翻拍中,Jackson受到耳鸣的困扰,这种情况导致他听力丧失并使他难以歌唱。Bradley Cooper决定真实地描述他与自己的耳医William Slattery III, M.D.咨询的情况,甚至在电影中给了他一个客串角色。在接受采访时,Slattery对这全新的领域感到惊讶,“对于那些一直在做耳朵手术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不同的世界。”Bradley对Slattery的客串感到非常满意,他甚至在这部电影洛杉矶首映时向大家介绍了这位医生的名字。
致敬充满家人与朋友的剧组
电影的演员阵容充满了Bradley Cooper心中珍贵的人,包括Dave Chappelle,Bradley几年前在伦敦遇到过他,当时Bradley在舞台上表演《象人》。在Dave看到Bradley的演出之后,他们一直待到凌晨4点半,聊天谈心并交换了电话号码。他们的关系是如此“特别”、如此“真实”,Bradley想要给他的角色一个忠实的朋友,不仅像Dave,而且要由Dave本人扮演。因此,Bradley两次飞往俄亥俄州,说服这位喜剧演员在他的电影中表演。电影制片人甚至最终让Dave现实生活中的女儿Sanaa扮演他角色的女儿。
Bradley选择了Andrew Dice Clay扮演Ally的父亲,Bradley至今还记得八年级时听过他的专辑。 Bradley让自己之前的合作伙伴Gabe Fazio饰演在酒吧挑衅的Tommy。他还让《乌云背后的幸福线》联合主演Robert De Niro的女儿Drena De Niro饰演Dave Chappelle的银幕妻子。
前文中也提到过Lady Gaga会让自己现实生活中家人、朋友和工作人员在片中扮演个小角色,这让整个剧组充满了家人与朋友,大家的关系也更为亲密。
致敬70年代复古时装nBarbra Streisand在1976年翻拍的版本穿着的都是自己的衣服,“史翠珊女士的衣服来自...她自己的衣柜。"
为本片设计服装的Erin Benach为Jackson定制的衬衫和腰带都受到70年代风格影响。 与此同时,Erin通过服装传达了Ally的蜕变,从一开始的T恤、牛仔裤到Ally成名后的高定时装,Erin还专门去古着店淘了些衣服挂满Ally的衣柜。Ally的婚纱似乎也是对Barbra自己的波西米亚新娘造型的致敬。
解构杰克逊nBradley解释说,他的角色乡村摇滚歌手Jackson受到多种影响而成。他的角色的背景故事部分受到了美国著名摇滚歌手Bruce Springsteen自传中关于摇滚乐手如何“倾听父亲的声音”的启发。在多伦多电影节受到《名利场》杂志采访时,Bradley说,在成长过程中,他想成为他父亲那样的人。因此,他采取了这两种情感,并在Jackson和他如父如兄的哥哥(Sam Elliott饰演)之间创造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情节。 Bradley非常重视Sam在电影中共同主演,Bradley在去接触Sam之前先在口音教练Tim Monich的训练下,让自己的嗓音接近Sam。Sam对此非常感动,才同意了出演这个角色,这也为他带来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
至于蓬松的头发和摇滚明星的神态,Bradley花了几天时间学习Pearl Jam乐队的主唱Eddie Vedder。某些习惯是受到梦中的启发,如Jackson用靴子后跟压碎他的药片。虽然乡村歌手通常会戴牛仔帽表演,但Bradley希望Jackson反着来,在舞台上表演和脆弱的时候都不会戴着帽子。
为了让角色看起来更沧桑,Bradley蓄了浓密的胡子,在拍摄期间,Bradley会每两周进行一次全身喷雾晒黑,在每天去片场前会使用美黑摩丝让皮肤看起来更真实。开始拍摄前,化妆师还会为Bradley加点深色眼影让他看起来更加疲惫。
五、关于歌曲
Lady Gaga在和Mark Ronson、Anthony Rossomando、Andrew Wyatt创作“Shallow”时,她是以Ally的角度去描写的,他们没有想到这首歌会成为电影叙事的一部分,这首歌是Jackson和Ally会坠入爱河的原因之一。
电影中共三次响起“Shallow”这首歌,第一次Ally在超市停车场对Jackson清唱,她开始卸下心防给Jackson唱自己写的歌,两人逐渐产生好感。第二次是Jackson将Ally带上舞台与她一起合唱这首歌,他想让观众见证他们之间的感情,这是故事的一个高潮部分,Ally不再害怕在众人面前表演自己写的歌,她只需要信任Jackson就足够了。第三次是Ally独自在自己的演唱会上表演这首歌,而且是流行风格的版本,这次她没有再等到Jackson的到来,她在舞台上虽然充满自信,但她也永远失去了自己的爱人。
“Shallow”可以说贯穿了整条故事线,作为电影的主题曲也是获奖颇丰,不仅得到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歌曲提名,格莱美年度制作、年度歌曲、最佳流行合唱、最佳影视歌曲的提名,还收获了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影评人选择奖最佳原创歌曲等多个奖项。
电影中几乎每首原创歌曲都有Lady Gaga和Bradly Cooper参与创作,他们都是以自己角色的角度去写词作曲的,这些歌词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梦想,电影中恰当的时间出现的歌曲都能反映角色当时的心境,歌曲也在推动着整个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电影以一首“Black Eyes”开场,这首歌带点摇滚带点乡村,很明显地展现Jackson是一名乡村摇滚歌手,这首歌是在电影拍摄期间Bradley和Lukas一起创作的,这首歌直接让观众知道Bradley很会唱歌。
“Maybe It's Time”在片中也出现过两次,歌词中写到老派该消失了,也暗示了Jackson的命运走向。
“I’ll Never Love Again”是整部影片的结尾,很好的为影片划上了句号,对Jackson的缅怀与放手真正使Ally走向巨星之路,是Jackson牺牲自己成就了Ally,Ally从此不会再迷失,而是做自己。
真正令人心碎的是,Gaga在乔安世界巡回演唱会波士顿站向粉丝透露,影片在拍摄这最后一幕时,剧组的所有人员都在场,但Gaga接到了一个电话,告诉她她的好友Sonja快不行了。Gaga立马丢下手头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去,但还是错过了最后一面。Gaga职业生涯的十年一直都是Sonja陪伴在其身边,她不仅仅是Gaga团队Haus Of Gaga中的工作人员,更是Gaga亲密的好友。Sonja最终因癌细胞扩散而离世,Gaga的专辑《Joanne》中的一首歌曲“Grigio Girls”正是描述她们之间真挚美好的友情。了解这幕后的故事后,再听“I’ll Never Love Again”就会更加难过,Gaga是用全部身心诠释这首歌曲,既是Ally唱给Jackson,也是Gaga唱给Sonja!
六、关于拍摄
Lady Gaga在参加好莱坞圆桌会议时曾表示“当Bradley带着这个故事来找我时,他想讲述这个故事的方式和他想拍摄这个故事的方式,对我来说都太有趣了”。
本片的拍摄方式也是很特别的,与其他音乐表演类影片从演员正面拍摄表演不同,Bradley选择了从舞台后面拍摄演员的表现,因此银幕前的观众既可以关注到前景中的明星歌唱,又能注意到背景中真实的现场观众,这些观众并不全是特效制作的也不是临时找来的群众演员,而是影片取景的音乐节和演唱会上的观众。你可以看到歌手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是那么真实、自然,也可以更好地沉浸在Bradley和Gaga演唱会的氛围之中。
七、关于录音
影片的电影原声带里收录了多首原创歌曲,所有的歌曲都是拍摄时现场真唱和录音的,混音工作由Steve Morrow、Tom Ozanich、Dean Zupancic、Jason Ruder等完成,其中Steve是电影《爱乐之城》的奥斯卡获奖录音师。
Bradley Cooper之前并没有音乐表演的经验,Lady Gaga在听过他唱歌后被他的声音震撼,认为他们必须要现场表演并录音,这会显得表演更加真实,更能打动人心。Gaga本身现场表演功力非常强大,而Bradley之前从未现场表演过,因此他花了几个月时间跟着声乐老师Roger Love和口音教练Tim Monich学习,让自己的嗓音更加浑厚,几乎降了八度音阶(如果你对比下库珀试镜时和影片中唱歌时的嗓音就会发现差别)。Bradley还特地去学习了吉他表演,他演奏的方式受到Neil Young的影响,他会和Lukas Nelson一起练习,两人也越来越默契,Bradley在台上自然的表演使得现场观众没有嘘声,最终Bradley和Gaga在舞台上的表演都是真唱并录音的。
八、关于真实
电影中很多场景都源自生活,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正如《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的Taffy Brodesser-Akner写的那样
Jackson是一名亚利桑那州的男孩,片中多次出现的旗帜标志其实是亚利桑那州州旗,这也与他的背景相呼应。
片中的Ally是位音乐天才,而Lady Gaga本人也是为天才少女,美国的斯坦利教授曾做过一个研究天才少年的项目,他对数千名天才少年进行跟踪研究,最后这些孩子中出了几位名人,如数学家陶哲轩、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还有一位就是Lady Gaga。她曾被著名的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TischSchool of the Arts,New York University)表演系提前录取,全球也才20个名额。早期Gaga也在影视剧中有客串表演,后来辍学去当酒吧歌手才以歌手的身份出道,其实她本身也有表演科班的经验。
电影成本比较节约,这与Lady Gaga“带资入组”不无关系,从影片中可以看到的有Gaga的私人飞机(塞斯纳CJ2+)、格莱美奖杯、演唱会场地、身边的工作人员等。更重要的是Lady Gaga本身的影响力,以及“电动鳖屎”的宣传能力,使得电影从开拍到上映都受到空前关注,相当于省了一大笔宣传费用。
片中Ally在洛杉矶的演唱会开场前会和舞伴们聚在一起祈祷,她提到了自己的丈夫Jackson。而现实中Lady Gaga本人也会在每场演唱会开始前短暂的祈祷,她呼喊的是自己已去世的姑姑Joanne的名字。
影片中Ally的经纪人Rez要求她把头发染成金色,但Ally拒绝了,因为她就想做她自己。这让我想起了Lady Gaga在《Lady Gaga恶魔舞会巡演之麦迪逊公园广场演唱会》(:Lady Gaga Presents: The Monster Ball Tour at Madison Square Garden)中说过自己因为深色的头发而受到老师的嘲笑与歧视。
Jackson在影片中一直饱受耳鸣和听力受损的困扰,而Bradley Cooper本人也在现实中也有耳朵的问题,他还让自己的耳科医生在电影中客串。Lady Gaga曾被诊断为纤维肌痛症,她会无缘故的肌肉疼痛,这种疼痛经常难以忍受,她会因为病情恶化而不得不取消演唱会,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Jackson因疾病困扰、事业不顺而寻找酒精和毒品的麻痹,这会让你想到谁?Lady Gaga在自己的个人纪录片《嘎嘎:五尺二寸》(《Gaga:Five Foot Two》)就透露过去五年里她都在恐惧和害怕中度过,她借酒消愁过,滥用毒品过,她虽成瘾过,但完成了自我救赎与解脱。她多次向受成瘾困扰的人及他们周围的人表示敬意,他们的勇气与决心才是真正的明星。
Ally最后成为了巨星,但也失去了一生的爱人Jackson。正所谓“有得亦有失”,还是在纪录片《嘎嘎:五尺二寸》中,Lady Gaga谈到了自己每次有所成就就会失去爱人。当她卖出一千万张专辑时,她失去了男友Matt;当她卖出三千万张时,她失去了恋人Luc;当她得到拍电影的机会时,她失去了未婚夫Taylor;当她拍完电影时,她失去了挚友Sonja;当她获得了评论家选择奖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歌曲时,她失去了爱马Arabella。这真的是个死循环。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嘎嘎:五尺二寸》这部纪录片,我建议你找来看一看,看完之后再观看《一个明星的诞生》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感觉。
九、电影之外
很久以前,Lady Gaga的声乐老师Don Lawrence告诉过她
这句话也成为经典的“100-99-1”梗,无数次采访Gaga都重复了这句话,Bradley Cooper就是那个人。在刚刚举办的第76届金球奖颁奖礼中,主持人吴珊卓(Sandra Oh)和Andy Samberg在开场中也调侃了这个梗。
电影中在好莱坞街头树立的Ally巨幅广告牌也在电影上映后真实地出现在街头,就在Chateau Marmont酒店门外。
Bradley Cooper和Lady Gaga曾在2013年的某期《周六夜现场》节目中有碰过面,但并没有任何交流,两人应该不会想到几年后两人会合作一部成功的电影。电影开拍后,Bradley还曾去《周六夜现场》探班Gaga。
电影原声带中有几首歌并未出现在最后的影片当中,如“Before I Cry”和“Is That Alright?”。而在官方释出的附加片段中有婚礼现场中Ally演唱“Is That Alright?”和两人之前试镜合作演唱的“The Midnight Special”。影片的致命伤是后半段的剪辑与情绪问题,这与很多歌曲片段的删减有关,据悉之后会有导演剪辑版,可能会增加二十分钟左右的未收录片段。
《一个明星的诞生》(2018年)是布莱德利·库珀首次执导、Lady Gaga首次担任女主角的音乐剧情类影片,该片无论是票房、口碑、奖项提名都是四个版本中最多的。目前影片全球票房4.03亿美元,北美票房2.03亿美元,2018年华纳在北美的票房年冠,也是音乐电影票房历史前三。《一个明星的诞生原声带》在全球累计销量突破250万张,凭借66万张实销2018年发行专辑的实销年冠,用时仅仅三个月。
这部影片可以说成就了Lady Gaga和Bradley Cooper,Gaga收获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原创歌曲的提名,Bradley也收获了格莱美的提名,这对职业演员来说更加不易。我们再次见证了两位巨星的诞生,他们之间奇妙的火花产生了巨大的效应,这不仅是因为影片真实,也是因为Gaga对Bradley无条件的信任。
我们一直都说Gaga出道即巅峰,她的第一张录音室专辑《The Fame》销量过千万,可以说是史上最成功的出道专辑之一。而她的第一部主演电影《一个明星的诞生》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希望这不是最后的巅峰,希望Gaga能遇到比Ally更好的角色,努力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她值得这一切!
最后预祝《一个明星的诞生》在接下来的奥斯卡金像奖有所收获,“Shallow”能同时收获金球奖、格莱美、奥斯卡!
去年Gaga的纪录片《嘎嘎:五尺二寸》里,嘎嘎说:“当我卖出了1000万张专辑,我失去了Matt;当我卖出3000万张,我失去了Luc;当我开始拍电影,我失去了Taylor。”这部电影就是Bradley Cooper的《一个明星的诞生》。
这部电影我期待了一整年,而预告片的《Shallow》也一直紧紧抓住我。满怀期待地去看电影,还特地看的杜比厅,结果真是大失所望。更惊讶的是这么部烂片,居然imdb 8.4,烂番茄90%,Metascore 88??? 美国人民对Bradley Cooper可真的是礼貌啊!容忍度这么高的吗?气得我必须写一篇长评来抒发一下愤懑!
Lady Gaga 会发光,但Ally是个空洞的躯壳
《一个明星的诞生》这样的标题,以及预告片给我的描画的场景,我满心期待看到女主的蜕变,但得到的却是男主的自我沉溺。
Gaga 的表演,说实话还是过得去的,但是这破剧本哪有什么空间给女主表演?整个人设空洞、情节乏味、摄影剪辑都乱七八糟,除了几首歌还不错之外,没有一点做对了的。本身就是很简单老套的故事,Bradley Cooper居然可以把它拖到快两个半小时?观影过程中无数次想问怎么还没有结束?两个半小时还讲不好一个简单的故事,塑造不出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这部电影确实体现不出Bradley Cooper有任何导演才能。
我相信Gaga在这部电影的表演中注入了大量她的私人情感寄托,尤其是因为失去了Taylor所以跟Ally这个角色应该是有极强的共鸣的。但可惜的是,Ally这个角色是一个完全没有内容,没有人物弧光的角色,她只是一个空洞的躯壳。她的作用就是这个时候需要悲伤,她给你流几滴眼泪,这个时候需要人唱首歌,她清清嗓子给你表演一首。Excuse Me,联欢晚会呢?还是马戏团啊?Gaga眼红流泪单拿出来看是还OK的表演,但是被密集地、无序地、毫无逻辑地串联到一起,真的让人一头雾水,心生厌烦,加上各种巨型特写,甚至可以说受到了惊吓!
舞台上唱歌的Ally确实是发光的,因为这时候的她不是Ally,而是巨星Gaga自己,一个天生就要在舞台上发光的女孩。可我看电影是为了看MV串烧的吗?我要听歌不如去听Gaga的专辑。演唱会场景都是Live Nation拍的,所以整部电影就很演唱会,但说实话Gaga的演唱会录像可能比这电影好看10倍!
《一个明星的诞生》只剩下《一个明星的消亡》
女主的角色之所以空洞,是因为她是完全依附于男主而存在的,是男主的附属品和背景板,莫名其妙地无论Jack怎么混蛋无赖就是死心塌地无条件地爱着他。女主所有的行动或者情感变化都是因为男主。Jack这个角色所体现的是Bradley Cooper的自恋和自大,是其EGO的集大成者。
电影中可以看到的是,Cooper极度享受当巨星的感觉(大概现实中也是如此),极度沉溺于自己的角色。Cooper在舞台上唱歌、甩头、弹吉他,就是一副我好棒的样子。不管酗酒吸毒、撒泼打滚,还是尿裤子,都是非常自我沉溺的酗酒吸毒、撒泼打滚和尿裤子。甚至是最后的自杀,也是一种自我满足式的成全。他似乎是想借这些去想塑造这个角色的深度和复杂度,但是不好意思,你的剧本并没有给这个角色什么深度和复杂度,而你耽溺式的表演更让这个角色使人厌恶。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戒断中心那场戏,嘎嘎倒是眼圈泛红,而Cooper居然使劲挤都挤不出一点眼泪只能拿手挡脸???停止你的表演吧,Bradley Cooper!
我仔细想了想,这片之所以烂的原因就在于Bradley Cooper妄想自导自演。Bradley Cooper算是个不错的演员,但是当需要兼顾导演的身份时,他无法成功导演自己的表演;他是一个平庸的导演,所以当自己在影片里出演主角时,无法客观权衡自己角色和别的角色之间的分量。每一场戏他都演得太用力了,每分每秒都overacting,却又演不出真情实感。巨星光环下的Bradley Cooper很难在自己的眼中褪下滤镜,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表演,他无法容忍自己不是焦点中心,无法容忍自己只做一个配角,无法容忍别人掩盖自己的巨星光环。简单地说,就是爱抢戏!而自己是导演,抢起来就更方便了,抢过来也就乱了。结果就是,《一个明星的诞生》重点却是一个明星的消亡,并且这消亡也消得很匪夷所思。
总而言之,这电影在我看来除了《Shallow》可以拿个原创歌曲提名之外,一个提名都不该有。但是,毕竟是想要增设Best Popular Movie来增加收视率的奥斯卡,一个著名流行歌手提名影后是多么棒的收视点啊!而根据美国民众对于Bradley Cooper的喜爱和包容程度,大概也有可能拿个影帝提名吧。(要提名最佳导演我就要向学院扔臭鸡蛋了!)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心情非常的矛盾。一方面为男主的为爱奉献感动,另一方面因为看到了这种燃烧自我的奉献背后的人格缺陷而感到惋惜。如果“爱”真的可以用健康和不健康来形容,那男主这份爱明显是不健康的。
电影的故事毕竟是80年前的,虽然电影中加入了LGBT的元素(这一点可以给高分),比如酒吧里的变装皇后和女主的gay蜜,但女主仍然几乎是这部电影里唯一的异性恋女性角色。而且从头到尾,女主虽然有成为明星的愿望,但所有的决定都是通过听取别人的意见决定的,男主,经纪人或者她的gay蜜。反观男主的每一个行为和决定,都是跟随自己的想法来做的。他想要请她喝酒就请了,想叫她上台唱歌就派车派飞机去接了,甚至想死就死了。 唯一失控的一次是女主遇到了经纪人,代表有在他范围之外的力量可以去塑造女主了,但是有意思的是女主的第一反应是,我要问问Jack。最后一首歌女主说自己名字的时候冠了夫性,可以说是对爱人的纪念,也可以说是一种男性视角下对无内在人格的女性的塑造过程的成立。男主最后实际上成为了女主的束缚,因为女主越飞越远越独立男主的价值就越来越低了,要么女主降低自己的发展潜力留下来维持他存在的意义实现两个人的小我,要么男主只能自我毁灭放女主实现她的大我。 或者说女主最后自己实现了他们两个的价值,这样说可能理解更正面一点,但女主的独立价值是一直都没有实现的。
朋友说这部电影很虐心,但在我看来这部戏虐心情节的内核来自于男主的自毁。仔细分析会发现,男主的酗酒,嗑药,不愿保护听力,都是一种自毁的过程。我想弱弱的以一点点久病成医得来的心理学知识说,内核有点不健康,当然了,都健康也就没悲剧这种东西了。男主是一个可怜人,他欣赏女主的才华,用尽自己所有的资源甚至牺牲自己给她一个登高的阶梯,内核其实是因为对自我价值的忽视,希望投射到另外一个人身上去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鼓励别人要自信,但自己却不够勇敢去相信自己。他一直希望自己以女主的提携者,照顾者的角色出现,但实际上这种人格的人才最需要呵护,因为他甚至不自信到不会去麻烦别人来照顾自己。所以他的死几乎是不自信的他在不断自毁之下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因为他觉得他自己并不值得让女主牺牲事业来陪伴。
对一个人最好的爱不是毁灭自己,但当我真的对自己无能为力,离开是我最后的勇气。如果可以,我希望生活把我塑造的更爱我自己。
这IP或许大家很陌生,但是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是一部跨越几代人的热门传奇故事,它就是《一个明星的诞生》。
《一个明星的诞生》是华纳的珍宝之一,早在1937年,就已经有了第一代作品,到了1954年出了第二代,1976年第三代,到今年是第四代。
最新这部《一个明星的诞生》可谓命运多舛,曾经华纳想要投入巨资去打造这部电影,当时想要找克林特斯特伍德导演,因为影片的叙事结构有些西部片悲剧的内核,不过最后找来的是布莱德利.库泊做导演。
而男主最初考虑过汤姆.克鲁斯,克里斯汀贝尔,小李等超一线好莱坞巨星来演,最后还是被布莱德利.库泊拿下男主,女主则想找碧昂丝,虽然没谈成,但却谈成了同样知名度很高的LADY GAGA。当然LADY GAGA也不负众望,她的演出和演唱,则成为了这部电影唯一值得冲击奥斯卡的保证。
前两代的《一个明星的诞生》,把故事背景放在好莱坞,讲述如何挖掘影视明星的造星过程,后两代作品,则放在了如何挖掘有音乐天赋的歌唱家。
每一部的《一个明星的诞生》,都引起当时人们关注的目光,因为影片中造星的故事,一定是会请到当时最闪耀的明星去演绎这部电影。
《一个明星的诞生》主线剧情很直白,男主杰克是乡村摇滚当红却日渐衰落的歌手,有药瘾和酗酒的陋习,在演唱时候长期不戴耳塞导致听力受损,而且性格偏执,但没关系,谁叫他是孤独的艺术家呢。
杰克音乐事业如此成功但却郁郁寡欢,某日杰克去一小酒吧酗酒,意外发现了一位很有音乐天赋的女歌手艾利,两人一见钟情畅谈一晚上音乐,还同时即兴创作了一首歌。
杰克立刻邀约艾利参加自己下一场演唱会嘉宾,之后两人不断在音乐上互相激励,艾利也因此有了更多成名机会,一发不可收拾,红起来比杰克十倍都不止,还提名并获得了格莱美奖。
而杰克则在音乐事业上急转直下,两人最初和最后音乐地位都很悬殊,但悬殊的地位正好相反。最终,音乐和爱情化解了两人的欢喜与悲痛,也成就或湮灭了这对恋人。
目前《一个明星的诞生》在西方国家口碑可以用炸裂来形容,看过都说好,有因为音乐赞扬的,有因为故事感动的,更多的是因为LADY GAGA的出演而爆打满分的。
但影片再一次上演了文化审美隔离,就像《黑豹》一样,美国和西方国家个个给好评,到了国内却觉得片子一般般。《一个明星的诞生》一样存在着文化审美隔离问题。
n
其实这很好理解,影片时长有135分钟,在这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时间内,第一次拿起导筒的布莱德利.库泊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在影片第二幕的时候电影叙事主线有些失去方向,剧情推进有些无聊。
但影片造成中西审美误差的,终其原因还是在于《一个明星的诞生》就是拍给美国人看的,说的是美国音乐界的事,谈的是美国人心中的情。
影片里面的歌曲,人物的心路历程,如果你不对美国音乐文化的艺人困境有所了解,或者不对美国娱乐圈残酷的优胜劣汰有所了解,是很难对片中作男主的设定,还有女主坚持做自己的姿态所动容的。
《一个明星的诞生》入围奥斯卡应该不成问题,而奥斯卡说白了就是颁奖给美国的电影而不是世界的,所以说如果觉得《一个明星的诞生》是烂片的人,或许你们还没有看到电影的多元和其中的味道。
影片主要分为三段,从艾利角度出发,就是艾利成名前,艾利成名过程,艾利成名以后。
从杰克的视角出发,则是杰克正当红,杰克日渐风下,杰克一阕不振。
两人在最好的时候相遇,杰克需要找到音乐创新的突破口,艾利渴望有自己音乐梦想的一片天。所以在他们相识的时候,他们相爱相知,在音乐的12个音符中陶醉。
这样我想到了《爱乐之城》,虽然故事和背景都不一样,但《爱乐之城》里的男女主角,同样是在两人最需要温暖的时候拥抱在了一起,互相鼓励彼此追求自己的梦想,但最后两人却因为各自事业上的成败,以及现实和梦想之间的挣扎和妥协,让原本相爱并一直深爱的两人,却终究没能有圆满的结局。
杰克的陨落
我承认在看《一个明星诞生》的时候觉得杰克有点作,明明两人相爱,杰克亲手捧红了艾利,并取得美人归,但杰克却要一次次不成熟的无理取闹,伤害艾利和艾利的事业,伤害身边一直照顾他的哥哥(也是他的经纪人),让人看了觉得有些不可理喻。
但其实杰克的心路历程,影射的是整个美国界老派歌手在现代音乐环境的无奈和叹息。
其中影片一开始就表达了这个意思,在杰克和艾利在酒吧的时候,杰克被所谓的他人索要合影,那人目的不是偶像崇拜,而是因为那个人私人的无理要求。这也暗示了杰克全身心对音乐的付出,换来的却是别人把自己当做在快餐时代的次消费品,最后杰克自杀后大家都开始追忆他的音乐,也讽刺了这个时代确实不懂得珍惜将生命献给音乐的人。
影片中杰克的一首歌《Maybe it’s time》中的歌词,就很好的诠释了杰克日落西下的音乐路:
我们大部分人看到的是杰克不懂得珍惜身边人,但如果从音乐的角度去看,杰克的生命是先给音乐的,在音乐的信仰中,杰克付出了全部,所以他也用这种音乐信仰,感染了艾利,让艾利迈出自己音乐事业的第一步。
杰克当初挖掘艾利,同时也是想要突破自己音乐的瓶颈,两人在共同演出的期间,擦出了许多音乐的火花,这些火花让艾利成为明星,但却没能让杰克得到预想的成功。
这样的落差让杰克措手不及,这里不能简单的用嫉妒去理解杰克的内心,而是杰克的音乐信仰被无情的现实打碎,让他在音乐的道路上更加迷失。
影片中杰克的听力就很好的映衬了这一点,杰克的听力问题,预示着他音乐之路消亡的开始,他越想做自己的音乐,听力就会越损伤。
当杰克看到艾利音乐事业越来越成功的时候,我相信杰克一定是欣慰和高兴的,但是回望自己的音乐,杰克更多要靠药物和酗酒,来自我催眠去填补自己心中巨大的深渊,但这种填补,无形中就会伤害身边最爱的人。
所以杰克为了艾利,为了身边所有爱着他的人,他有在尝试,他有去戒酒中心,努力想要变成大家心目中重振旗鼓的人,但最终他发现自己已经无药可救,这种精神困境,是现实音乐环境带给杰克的,并不是杰克不想自我救赎,所以杰克为了更好的保护艾利,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杰克的死,正是影片备受争议的点,有很多人不解和吐槽,也有人表示同情和共鸣。
杰克的死,就是在讽刺老派歌手带着音乐的初心进入娱乐圈,却被娱乐圈在一次次迭代中无情的抛弃,这是现实的无奈和规律,也是对老派歌手最沉重的打击,所以杰克以死来保持自己对曾经音乐初心,同时杰克也以结束生命的形式,来保护艾利的音乐之路。
艾利做自己
LADY GAGA出演《一个明星的诞生》,无疑是影片最大的看点,同时也是LADY GAGA几乎本色的出演。
在LADY GAGA 的纪录片《嘎嘎:五尺二寸》中,GAGA 就有提到过自己为何在刚出道时,形象如此夸张惊悚,因为她要用这样的造型去抵制唱片公司对她的包装,GAGA用这样的形象,想要在音乐圈甚至娱乐圈做回自己。
所以GAGA在兜兜转转多年后,现在回归正常的音乐人形象,真正做到在音乐上一直保持自己的姿态去诠释音乐。
在《一个明星的诞生》中,艾利也是如此,艾利在经纪人的包装下反抗着,她不需要多余的舞伴,不要染成自己的不喜欢的发色,甚至是放弃欧洲巡演,来保护内心受伤的杰克。
艾利虽然事业有成,音乐之路一路高歌猛进,但依然在抵抗着这个行业诸多的诱惑和陋习,一直努力保持着初心。
就像GAGA 在片中所唱的《Always remember us this way》,翻译成歌词,就是“永远记住我们年轻的样子”。他们在最年轻的状态,彼此相爱,共同做出了很多完美的音乐。
所以这个片子高级的地方,不在于杰克和艾利之间陈腔滥调的爱情故事,而是在于梦想与现实,爱情与事业,做自己和迷失之间的讨论。
《一个明星的诞生》这样被翻拍第四遍的电影,把这些隐藏在美国当下行业艺人困境的问题挖了出来,虽然是旧酒换新甁,但这个新甁却十分贴合时代,一个美国当下的音乐时代。
这也能侧面看出,为什么《一个明星的诞生》IP虽然在1937年就诞生,但还在翻拍,而且不止一次,因为这是美国音乐行业永远无解的遗憾,那就是总有明星诞生,也总有明星陨落,残忍的行业更新迭代,才能换取音乐行业甚至名利场的在世人面前的关注。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听到更多更新更不一样的音乐。
所以只要这个永恒问题存在,《一个明星的诞生》会一直诞生下去,将来也一样会有那个时代的《一个明星的诞生》。
关注《大聪看电影》公众号,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A Star Is Born》在中西方观众之中的口碑走向不太一样。
这部电影在海外上映后,票房与口碑一路飘红,媒体综评达到88分,14家媒体打出满分,烂番茄新鲜度90%,基本是2018年度口碑最佳的电影之一。
但在国内释出资源后,在社交网络上口碑则相对平淡,豆瓣评分目前停在7.2分,37.5%的观众仅给予三星评价,“还行”。
其实近期还有一部在中西方观众眼中口碑两极的电影在中国上映,《摘金奇缘》。两部片子因地域、文化背景而导致的口碑分化情况虽然算不上相似,但都碰到了“想象中的世界”的问题。“摘金奇缘”幻想了一个在西方人眼中格外新奇的中国传统背景下的灰姑娘故事,大卖。但在中国人看来,毫无感觉。
《A Star Is Born》呢?
我们碰到了三层期待与现实的差异。
先说第一层,对于“造星故事”的期待差异。
不少中国粉丝们听到这个片名,听到Lady Gaga的出演,想象的是天才女歌手雷霆佳佳超Slay一骑绝尘金光闪耀站在世界顶端唱响Super Bowl的造神画面。结果片子最激动的圆梦舞台竟然只是她初次登台怯生生闭眼献唱的画面,之后几乎再无任何画面可提供肾上腺素补给。
反之,电影大量的着墨落在了Bradley Cooper身上——关于他的听障,他的酗酒,他的情绪问题,他的过气,他的死,以及Lady Gaga与他渐行渐远的轨道。与其说这是一出《A Star Is Born》,不如说这是一出艺人过气实录,憋屈,一地鸡毛。
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不能让中国粉丝满意的。因此在中国观众这里口碑平平也并不意外。
但当我们的视线转向西方媒体,他们夸赞的重点恰恰落在这部“明星诞生记”的故事讲述的真实感上。以《TIME》的评论为例,“It’s wonderful to see a first-time filmmaker who’s more interested in effective storytelling than in impressing us; telling a story effectively is hard enough.(非常欣慰,他第一次做电影就把重心放在讲故事上,没有哗众取宠。有效地说一个故事已经够难了)”。
换句话说,不少中国观众期待的是一个形式主义的、浪漫主义的、甚至有点浮夸到令人涕泪横流的明星出世现场。不少人看完之后抱怨,为什么没有宏大的演唱会场面,一点也不激动人心。
但西方观众期待的反而是一个平实的、动人的、去诉说明星作为普通人一面的故事,他们希望这个电影是现实主义的。Bradley Cooper拍摄的手法确实也很现实主义,不少部分絮絮叨叨得像一部没剪精巧的冗长纪录片素材。但恰恰是这些拙笔为电影提供了真实感。Lady Gaga的成名不是什么石破天惊大艺术家横空出世,就和无数的梦想女孩一样,巧合偶然加上天分,很合理。电影平时到Bradley Cooper饰演角色的死都没什么锣鼓齐鸣的情绪渲染,几个画面简单带过而已。
一者想要的是浪漫,一者想要的是真实,最后看到一部纪录片式的电影,自然前者不屑,后者赞叹。
再说第二层,故事讲述重点的差异。
前面有说到,电影大量的重点落在了Bradley Cooper饰演的摇滚巨星陨落身上。甚至压过了Lady Gaga饰演的Ally崛起的部分。
同样,在中国观众这里,不少人期待的是Lady Gaga的升起,并不愿去看那些负面的、陨落的事物。我有个朋友跟我说,看到Bradley Cooper的颓样就想快进。
但这一版《A Star Is Born》动人的地方则在于展现一种“世代交替”的命运之中,人的无助与失控。Bradley Cooper代表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民谣与摇滚的时代。Lady Gaga代表的是另一个时代,一个流行摩登的时代。二人在乐坛的故事就是后浪将前浪逐渐取代的残酷物语。就像滨崎步如是中天时曾在歌里唱的,“我曾目睹一个时代的结束,但怎能想到下一个轮到的竟是自己”。
这个残酷的命运历程,被Bradley Cooper转化为了一个还带着不少温度的爱情故事,使之不那么难以接受。但实际上,故事里隐藏的,就是当一个人青春不再、地位失却时的无奈与悲哀,只能滚入时代的洪流,被冲刷而去。
正如《La La Land》因叙述了娱乐行业边缘人物在被压迫之下的绽放而获得西方观众广泛共鸣一样,《A Star Is Born》叙述的娱乐行业人物被时代巨浪卷走的故事甚至要更加令人痛心。这不仅仅涉及关注电影与好莱坞的从业者的共鸣,同样能够引起热爱娱乐文化的年轻观众、以及容易联想到自身处境的中年观众的共鸣。无怪乎在国外有那么多人会在影院里哭成一片——这多容易想到行业里的心酸,多容易想到晚景凄凉的自己啊。
但我们这儿的中年人,可能会去下《A Star Is Born》来看的人并不多。
第三层,对国际巨星的观察角度差异。
世界娱乐与流行文化的中心在欧美。他们成熟的工业化体系与选拔机制能够不断产生影响世界的巨星。当我们隔着重洋看他们的时候,感受到的是因距离和仰视角度不断加成的神坛光芒。
因此我们看西方一线歌手参演的明星诞生故事,总会怀着要看到一个时代巨轮启航的震撼场面。结果电影里的Lady Gaga,说起来还有点朴实,没有那么多惊人的演唱会表演,倒是一直在排练、练舞、泡澡、吵架,就像个平凡人一样。
于是我们的期待又落空了。看明星诞生当然要看西洋镜万花筒漫天烟火,这电影拍的也太平实了一点。
但,说来有点意思,我们这里,讲自己地区的歌手成名故事的电影,其实拍的也很朴实。例如,不少人都听过的,《下一站天后》。
这样类比可能大家多少能够理解——我们对更为先进的流行文化中心的巨星,总怀着更高的期待。但在欧美观众看来,《A Star Is Born》也就是另一部《下一站天后》,要是拍得花火四溅,倒是不真实了。
再往深里说,其实东亚的偶像文化就是很喜欢造神,或者很喜欢养孩子。欧美的娱乐产业里,明星们依然是普通人,每天养马种菜岁月静好也没什么大不了(Lady Gaga的Ins每天都是这些),发表点政治观点也没什么大不了。我们这儿的明星当然没法碰政治,为了接高端广告似乎也没法表现得太平凡,逐渐社交平台就塑料化了,导致全民只能盯着一个出口“感情生活”拼了命地瞧,其实挺无聊的。
这种对明星作为“神级偶像”与“有才华的凡人”的观察角度差异,也造成了《A Star Is Born》口碑的地域分化。
在文章的最后,我希望引用Lady Gaga在美国电影艺术奖颁奖台上对Bradley Cooper的一段话。
“你有时会叫我Gaga,但你我都知道,你私下叫我Stefani(Lady Gaga的本名)。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逃避她。我披上我的超级英雄斗篷,以Lady Gaga自称,是你让我潜入心底深处,再次与她相见。是你让我再次成为Stefani。”
Lady Gaga说起这段话时泪如雨下。这也让我明白我为什么会如此珍惜这部电影里的她。这部电影里,她脱下了那一层她出道起就披上的Lady Gaga盔甲,而是呈现出了自己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平凡人,情感充沛的一面,如此鲜活而真实,有那么多不完美的情绪,但那是一个living person。
从这个角度想,或许我们对明星作为一个“非凡个体”、“超级英雄”的期待,也总令他们不堪重负、如处牢笼。虽然总有人可以冷血地说,从事娱乐行业、获取高报酬,就是会牺牲这一切。但当我们对比东亚文化之中、万众目光扫射之下,不少明星与粉丝彼此被束缚、被异化的病态场面,难道真的不愿意去思考一些更为自然的表演、交流方式吗?造神的粉丝文化,把明星幻想成无暇的神像,给予其极端优渥的回报,剥夺其为常人的权利。难道明星真的不可以只是一个“有才华的普通人”吗,他们真的需要方方面面无懈可击吗?这种无懈可击真的值得相信吗?
或许他们也都想成为电影里的Ally,那个还能涌动真实情感的人,那个不必处处道德完美政治正确,只需要用才华证明自己的人。
THE END
感谢关注
微博:呆若木一
微信:呆若木一
作者:木一n
编辑: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