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信笺故事
142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劳拉·邓恩约翰·赫德伊丽莎白·德比茨基科曼艾伦·伯斯汀弗兰西丝·康罗伊杰森·雷特劳拉·爱伦伊莎贝尔·内利瑟伊莎贝拉·阿玛拉切尔西·阿尔登马修·劳奇贾克琳·弗莱明蒂娜·帕克乔迪·朗诺亚·罗麦克斯艾米莉·桑迪弗斯科特·武田索姆·毕绍普斯

类型:剧情导演:珍妮芬·福克斯 状态:HD 年份:2018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26793852热度:1 ℃ 时间:2022-07-25 19:44:23

简介:详情  詹妮弗(劳拉·邓恩 Laura Dern 饰)是一名纪录片制作人,她正在制作一档关于世界各地女性生活状况的纪录片。一天,詹妮弗意外的收到了母亲奈特(艾伦·波斯蒂恩 Ellen Burstyn 饰)的来电。奈特告诉詹妮...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詹妮弗(劳拉·邓恩 Laura Dern 饰)是一名纪录片制作人,她正在制作一档关于世界各地女性生活状况的纪录片。一天,詹妮弗意外的收到了母亲奈特(艾伦·波斯蒂恩 Ellen Burstyn 饰)的来电。奈特告诉詹妮弗,自己发现了她在13岁的时候写的日记,日记中记录了当时的詹妮弗和骑马教练G夫人(伊丽莎白·德比齐 Elizabeth Debicki 饰)以及跑步教练比尔(杰森·雷特 Jason Ritter 饰)在夏令营中一起度过的时光  詹妮弗幼稚的记录暴露了一些让奈特感到非常不安的消息,在奈特,以及未婚夫马丁(科曼 Common 饰)的鼓励之下,詹妮弗决定找到G夫人和比尔,询问当时到底发声了什么事情。哪知道这个举动打开了詹妮弗记忆力紧锁的潘多拉魔盒。
  • 头像
    破词儿
    在追求性平等、多元、自由的时代,但对于恋童癖,全世界还是零容忍。

    去年七月,林肯乐队主唱查斯特·贝宁顿自杀。

    童年时,继父六年性侵,给他带来数十年抑郁。

    在他人生第四十一个年头,要了命。

    ©林肯乐队主唱,查斯特·贝宁顿

    无法想象查斯特死时的内心,而那年恋童癖的罪恶,却清晰可循。

    也如詹妮弗·福克斯

    13岁时,被恋童癖性侵,余生一直耿耿,庆幸是,她并没有被打倒。

    四十多年后,直面梦魇,将那段苦难拍成了电影。

    ©[信笺故事],导演自传电影,几封沉寂多年的信,詹妮弗回忆起来年少的黑暗往事,控诉当年的恋童癖

    恋童癖令人发指,身体创伤或许可以治愈,但在心理上,它是核辐射,毁掉人的一生。

    正如今年七月,[银河护卫队]导演詹姆斯·古恩,因早年恋童癖言论遭迪士尼开除。

    在追求性平等、多元、自由的时代,但对于恋童癖。

    全世界,还是零容忍

    恋童,字面释义,对儿童会产生性冲动。

    19世纪末,心理学家才明确定义,开始研究,但关于它的故事却能追溯到更早的从前。

    ©理查德·冯·克拉夫特·埃宾,维也纳心理学家,1896年在其编写的《性病态研究》一文中定义了恋童癖

    而在中国,春秋时期便有恋童的影子。

    《诗经·卫风·芄兰》曾写: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意思是,佩戴着饰品的童子,不解我风情,走起路来摇摇摆摆。

    恋童意味十足。

    ©《诗经》,最早提及恋童元素的古籍

    古人非但不反感恋童,更是上流社会风气

    当时,人们管这叫“娈童之好”,特指对美少年的恋童,而在达官显贵之流中,充当“娈童”的,多是那些书童。

    未成年人,明面是公子哥陪读,私下还负责解决生理需求。

    《金瓶梅》里,西门庆有个书童叫张松,十五六岁,生得俊俏,西门官人也是爱的不得了。

    ©《金瓶梅》,西门庆

    至于女童,更为悲剧,由于寿命不比当今,为承担传宗之务,普遍还未成年,便嫁做人妇。

    低龄化婚姻和“娈童之好”的盛行,恋童变得稀松平常。

    而国内恋童之风萌芽那会,遥远的地中海沿岸,古希腊的恋童也粉墨登场。

    其神话中,便有层出不穷的恋童故事,宙斯爱上美少年伽倪墨得斯,为占有他,将其劫到奥林匹斯山。

    ©伽倪墨得斯

    神话是群体意识的反映,且当时的雅典律法,性行为并无年龄拘束,大环境下,恋童蔚然成风。

    甚至柏拉图在记录老师苏格拉底与文人政客宴饮的《会饮篇》中还提了这么一嘴——

    成年男子和少年之间是最高贵的爱,象征长者智慧和年轻美丽的结合。
    ©《会饮篇》

    后来,古希腊被罗马帝国吞并,恋童风潮顺势被初期的罗马帝国遗承。

    ©公元1世纪,古罗马沃伦杯,上面雕刻的是成年男子与未成年少男之间欢爱的场景

    可见,对于古人,恋童是常态,不是变态

    作为西方文明主要源头,古希腊算是给西方恋童癖开了个头。

    至于国内的娈童风,唐朝时,被前来取经的日本僧侣空海一并学了去,其回国后,更名“御幼儿”,随后,风靡东瀛。

    大抵也算助长了整个东亚的恋童气焰。

    那么,恋童癖到底是天生,还是后天形成?

    行为学家发现,恋童癖多为左撇子,智商上普遍低于常人,身材也是较大众矮小。

    此外,科学家还发现,其大脑中“白质”要比正常人多出不少,而白质作用是负责在脑部各区域间传输信号。

    这意味着,恋童癖要比正常人越容易兴奋

    尤其在面对儿童,正常人产生的是保护欲,而他们,则是性欲。

    ©恋童癖的大脑

    这些迹象表明,恋童癖很可能是与生俱来。

    因此,2013年5月,美国精神病协会发布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尝试把恋童癖定义为性取向,前提条件是——其并未付诸实践

    ©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然而,该举措无疑是为恋童癖正名,手册出版后,舆论哗然,迫于压力,六个月后,协会将“性取向”改为“性偏好”。

    也是由于其社会危害性太大,学者们也无有力证据佐证恋童癖为天生,只得将其锁在道德与法律的潘多拉盒子。

    成因虽未摸清,但结合众多案例,专家将恋童癖划分成了三类。

    最普遍的是固定型

    这类对成年人毫无兴趣,专挑熟人孩子下手,用买零食,带其玩耍与儿童建立友谊,最后,原形毕露。

    类似的是[信笺故事]中的比尔,几番欲擒故纵,一步步让詹妮弗放下戒心,最终得逞。

    ©[信笺故事]的比尔

    第二种是回归型

    这种接近正常人,对成年人也会有兴趣,有过正常的恋爱史,社交和谐。

    但由于某个巨大变故,导致性癖好失常,一时冲动,成为恋童癖。

    [洛丽塔]里,大学教授亨伯特就是,少年时的初恋刻骨铭心,却因恋人早逝无疾而终,之后,对青春少女的情愫无法消磨。

    ©[洛丽塔],亨伯特

    最后一种叫攻击型

    这种不但是恋童癖,还是施虐狂,兽欲发泄通过虐待实现,属于恋童癖中最畸形那类。

    [神秘河]伊始,绑架十岁的戴夫,并性虐他的劫匪,便是典型。

    ©[神秘河],劫匪性虐戴夫

    不论天生还是后天,又或是何种,未作奸犯科前,恋童癖或许只是“性偏好”。

    而控制不住欲望的恋童癖犯,才是真正的过街老鼠。

    全民唾弃,电影里的恋童癖犯也向来没有好下场

    正如影史上第一部恋童元素电影[M就是凶手]

    虽然30年代,舆论对恋童癖的口诛笔伐还不像如今这般激烈。

    但弗里茨·朗在影片结尾,仍将这位虐杀女孩的连环杀手送上了审判庭。

    ©1931年,[M就是凶手],虐杀小女孩的连环杀手M,攻击型恋童癖,算是银幕上第一个恋童癖

    而在05年的[水果硬糖]中,恋童癖更是成为萝莉的阶下囚,物理阉割算是开胃菜,精神摧残直入人心。

    ©[水果硬糖],萝莉反虐恋童癖,可以说是最让人解气的恋童电影

    还有[七日复仇]

    女儿被恋童癖奸杀,抓捕后,法律并不能带来父亲心灵的救赎,只有亲自折磨血刃,才能泄心头恨。

    ©[七日复仇]中的恋童癖,被受害者父亲绑架,折磨了七天

    当然,这些恋童癖犯罪有应得,但在另种情境中,恋童癖却矛盾又争议

    还是[洛丽塔],亨伯特是恋童癖,也是个痴情种。

    为洛丽塔,亨伯特娶了不爱的女人,成为其继父,他并不胁迫洛丽塔,反而是用尽一切温柔讨好她,十几年如一日。

    而洛丽塔对他始终只有厌恶,影片结尾,梦碎后怅然若失的亨伯特选择自杀。

    他是恋童癖,却从未胁迫洛丽塔,甚至为爱执拗到付出生命,反倒让人唏嘘。

    ©[洛丽塔],亨伯特驱车坠崖

    然后是[这个杀手不太冷]

    说是亲情,玛蒂尔达和里昂之间更像是爱情。

    然而,始终无法将里昂和恋童癖对号入座,常年孑然的里昂,心中当藏匿着少年般的灵魂。

    唯有这样,才能解释他克制又不惜性命的爱。

    结尾,里昂闭上眼睛,玛蒂尔达怀抱花盆,他俩的爱早已过滤掉恋童的污垢。

    ©[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昂和玛蒂尔达

    这是有争议的恋童癖,而[信笺故事]里的比尔则简单清晰。

    不管他在年幼的詹妮弗面前如何伪装,那股鲜艳欲滴的恶心,仍是满溢银幕。

    ©[信笺故事]

    当然,比尔固然可恶,但电影里,家庭和社会的缺位,也是恋童癖得手的原因。

    与其防患,不如防患于未然。

    因此,孩子的性教育便显得弥足珍贵。

    所以,为人父母,永远别嫌性教育太早,毕竟,恋童癖从来不会嫌孩子太小

    -

    作者/夭夭酒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 头像
    生生鸟

    这是我看过的电影里关于未成年人被性侵最有深度的剖析。

    (本文出现的未成年人特指没有性承诺权的未成年人,每个国家法律不同,我国规定是14岁以下)

    我们现在谈论的是非暴力形式的性侵。在这种畸形的关系中,经常被“性侵者”和“被性侵者”拿出来当作“借口”的一个说辞是:所谓“未成年人”或者“儿童”难道真的不了解“爱情”吗,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当然在法律层面上,和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那就是强奸。但是就像成年的界定一样,跨过法定成年年龄,你只是成为一个法律上面的成年人,而你在思想or道德上的成年可能在这之前,也可能在这之后。所以我们真的能从道德层面去批判,去定罪吗?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由于个体的差异以及真正沟通的困难(就像本片里主人公对自己记忆的粉饰,他者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可能只有上帝才能做出评判。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这个“借口”最大的问题就是:该接受道德审判的本就不应该是身为受害者的未成年人,而是那个身为施害者的成年人。

    在这种畸形的关系中,身为施害者的成年人往往凭借着各种不对等(信息上的不对等,知识上的不对等,财富上的不对等等等),自知or不自知的去“欺骗”(“压迫”)受害者。这不是身体的暴力,而是另一种层面的暴力。

    难道就不存在对等关系下未成年人自愿与成年人发生性关系吗?对不起,存在可能性极低,低到不可能。退一亿步讲,就算有这种可能,成年人仍然面对另一个道德问题:“爱情”等同与性关系吗。

  • 头像
    又又

    相信最近大家的朋友圈,都被甘肃的那件事刷屏了。因为被老师性骚扰,因为没有人相信她,站在她身边,她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在犹豫之际,那些在底下围观,哄闹的人,又在她的身上压下了更多的稻草,成了她最后绝望的推手之一。n

    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忍不住哭了。我忍不住想,人心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那么无法共情,变得那么冷冰冰的呢?一条生命就在自己的眼前,到底为什么可以说出那么残忍的话,仿佛好像与自己毫无关系呢?

    我不可避免地想到了房思琪,想到了林弈含曾说过的那句:“人类对他者的痛苦,是毫无想象力的。”

    这则新闻和林奕含的结局都是让人绝望的。 被伤害的人没有得到拯救,也没有办法自救,这些事情似乎都找不到出路了。但我相信这不是唯一的答案。

    在她选择死亡一年之后,又有许多年轻女性大胆站出来说出被性骚扰、被性侵的真相,其中不少都像林奕含那样遭遇了权力关系下年长者(尤其是老师)对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的控制和侵害。但她们都还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努力活在这个世界上。

    而今天,杏酱想分享给大家的电影,也是一个类似的故事,但这个电影里,故事可以有不同的结局。少女除了死亡,还可以自救。

    那就是著名导演、制片人珍妮芬·福克斯(Jennifer Fox),自编自导的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改编的电影《信笺故事》(TheTale),豆瓣评分8.3,被称为美版房思琪的故事。n

    来自《indieWire》杂志的网红影评人David Ehrlich这样评价这部片子:

    “这是一幅巨大的、勇敢的、真正震动人心的自画像,它以一种微妙、谦逊的程度来探讨性侵犯问题,这在当下的叙述中是很少见的。”

    遗憾的是,由于片中涉及到大尺度成人话题,以及未成年人性爱镜头(虽然由成年替身代为出演),禁止17岁以下未成年人观看,因此此片无缘大银幕。

    然而就像《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样,书中也有一些性爱描写,但那并无半点色情意味,只为凸显对未成年人实施诱奸是有多可怕。

    我也是在一个安静的夜晚看完了这部电影,和阅读房思琪的体验不同的是,这部电影前半部分几乎没有直接描绘出性侵的情节,甚至带给观众的是一种温柔、温暖、充满美好回忆的感觉

    而直到后半段真相才开始渐渐清晰,最终在高潮中戛然而止。

    故事女主角是一位48岁事业有成的独立女性Jennifer(也就是导演自己),她是一名纪录片导演,同时也在大学任教,与男友订婚三年感情恩爱,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了母亲的电话。

    母亲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Jennifer 13岁时写的语文作文,是一篇关于13岁女生爱上40岁大叔并与之发生关系的小说,母亲意识到这篇小说一定是真实故事,Jennifer在13岁时遭受了强奸。

    然而Jennifer自己却根本不这么认为,她说那是她的第一个男朋友,当时他们在谈恋爱,对方很爱她,一切都是自愿的,根本不存在强奸,也不存在受害者。

    不过当她重新开始看当年写下的那篇作文,回忆也渐渐涌现,她也开始了自我怀疑,她的男友和母亲都不断提醒她:当年你只是个13岁的孩子啊!而对方是个40岁的成年人!于是她决定重新审视当年的那段关系,那段她以为只是一场美好的初恋的禁忌关系。

    那是70年代的一个夏天,13岁的Jenny被家人送去一个农场,并且在那里学习骑马,在那里她遇到了两个对她人生产生巨大影响的人:马术女教练Mrs. G以及田径教练Bill,这两人处于一段婚外恋中,他们向看似成熟的Jenny坦白这段关系,Jenny也帮他们隐瞒秘密。

    Mrs. G和Bill表面上都是美丽英俊、自由独立的人,他们没有把年幼的Jenny当做孩子,而是把她当做和他们一样的成熟自主的成年人来看待,尊重她的意见,无条件信任她,这让从小在家没得到家人关爱和注意的Jenny非常满足,她视这两人为灵魂伴侣,无限憧憬着这样完美的爱情。

    田径教练Bill终于还是露出了邪恶的一面。一个成熟的、巧言令色的40岁男人,要俘获一个13岁少女的心,是多么容易!他对Jenny说:“你很特别,你很深刻,我希望能保护你远离外面那些愚蠢又幼稚的男孩。你是完美的。”年幼的她以为这就是被爱着的证据,自此开始对Bill言听计从。

    13岁渴望被人爱的Jenny就这样被Bill诱奸了,那场性爱戏如果换成两个成年人的话,那是多么温柔的一场戏,然而被压在这个男人身下是只是个孩子,这时这个男人口中无论说出多么温柔的话语,都让人愤怒至极。

    但48岁的Jennifer却把这一切痛苦的回忆都美化了,在她的记忆中,她当时是一个成熟的女人而非13岁的孩子,这是一场美好的初恋,她得到了那个男人所有的爱,甚至把自己的身体也献给了他。甚至她觉得自己从Mrs. G那里把Bill这个完美男人夺了过来,她是爱情的赢家。

    这与房思琪的故事多么相似,林奕含说这部小说是“女孩爱上了诱奸犯”的故事,小说中写道:“想了这几天,我想出唯一的解决之道了,我不能只喜欢老师,我要爱上他。”

    年幼的孩子遭到了来自成年人对自己身体的侵犯,而对方甚至一直都是自己所仰慕的人(房思琪故事中是文学补习老师,而电影中Bill则是Jenny的田径教练),受害者实则都经历了痛苦(电影中的Jenny虽然表面上看似对性爱毫不抗拒、非常接受,但她的身体却呈现出了抗拒,比如每次性爱后的呕吐、高烧等不适症状)。

    但她们潜意识里的自我防御机制却说服她们爱上强奸犯,把这段回忆美化成了一段美好的恋爱,一种得到成年人关注、肯定、认可、爱的证据。

    直到今天,不少性侵的社会新闻下面,还是会有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她不反抗?为什么她不报警?为什么她要继续这段关系?她难道不是自愿的吗?

    一部分的答案可能是:很多情况下,受害者本人没有意识到那是性侵,尤其是对于十几岁的未成年人来说。

    这段故事发生在70年代,当时社会对于性侵的态度普遍都是沉默,没有人发声,这在电影中也体现出来了,Jenny的外婆亲眼看见Bill与Jenny的激烈亲吻,而Jenny的这篇作文也被她的作文老师读过,但她们都选择了沉默。

    三十多年后,事情真相终于在Jennifer的不断回忆和找当事人求证的过程中不断清晰,而Jennifer的妈妈也开口向她道歉:我作为母亲,最重要的事就是保护孩子,结果就是这件事我都没能做到,对不起。

    伤害可能会迟到,但不会不到。

    Jennifer选择美化受害者回忆,以为那样痛苦就会消失,自己不会受到伤害,但实际上她幼年时被诱奸的经历对她后来的人生、与男性相处的方式都产生了影响,这种创伤隐藏在内心最深处,伤害一直都在,它不会消失。

    最后,Jennifer终于选择鼓起勇气揭开真相,因为她意识到受害者并不只有她一个人,甚至当年的Mrs.G也是帮凶,她找到了在教练事业上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Bill,并且当场质问他:当年你为什么要那样对我?

    而真实的当事人,也就是本片导演和编剧Jennifer,也勇敢地站出来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段故事用电影的形式还原,为更多潜在受害者发声。

    电影的结尾,48岁Jennifer与13岁的Jenny出现在一起,她终于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了。

    伤害虽然已经造成,但没有哪个人的一生可以轻而易举地被一次伤害摧毁,生命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强大,如今的Jennifer事业有成,自由地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也在教书育人,她没有被幼年的遭遇摧毁。

    最后,我也想告诉有类似遭遇的你们:直面真相,清醒而勇敢地生活下去,你没有被打倒。该被打倒的,另有其人。

    来自微信公众号:一颗青杏

  • 头像
    清水无鱼

    《信笺故事》 (The Tale)是美国纪录片导演詹妮弗·福克斯,自编自导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她将自己童年时的亲身经历,13岁未成年少女被成年人诱惑性侵的尘封往事搬上银幕。48岁的詹妮弗·福克斯是一个成功的纪录片导演,同时也是大学教授,有一个订婚3年的关系稳定的男友,生活独立、充实而丰富多彩,而这一切被她妈妈的一个电话打乱了。妈妈在家里无意中发现了她初中时的一些日记以及信笺,越看越不对劲,不断给她打电话询问真相。那些日记和信笺撕开了詹妮弗尘封的记忆,那些可能是她处于自我保护的潜意识而有意在大脑中封存起来的记忆。整个电影像剥洋葱一样,随着詹妮弗一步一步阅读自己曾经写的那些文字,以及采访当年的当事人和见证者,慢慢探索当年的真相。这个电影最可贵的一部分是,作为一个受害者,詹妮弗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去认真思考,当年的自己为什么会一步一步地走进两个成年人精心设计的圈套,当初的自己为什么会毫无反抗,为什么会自愿地脱下衣服,为什么会认为对方是真心爱自己的。而她的母亲也在整个过程中才赫然发现自己当年的失职,并为此追悔莫及。

    詹妮弗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大开发商,家里共有5个孩子,母亲忙于照顾比詹妮弗更小的弟弟妹妹,每天忙忙碌碌,经常需要请求外祖母过来帮忙。家里是一个嘈杂混乱的环境,父亲有时会对岳母的有些言行不满而迁怒于母亲,母亲被繁重的家务以及各种抱怨弄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暇顾及詹妮弗。因此作为家里比较年长的 孩子,詹妮弗被忽略了。在她13岁那年的暑假里,她参加了一个马术训练营,认识了美女马术教练Mrs.G 和田径教练Bill,这两个人成为了詹妮弗最好的朋友,他们通过跟她透露两人其实是婚外恋的关系,获取了詹妮弗的信任。假期结束后,詹妮弗一直和二人保持通信,通信内容都是非常积极正面的,两个人不断地鼓励詹妮弗自信自强。而在一次詹妮弗的母亲粗暴地拒绝了她想要跟新认识的朋友Lucas一起去展会的时候,詹妮弗发现在这个家里,没有人关心自己。从那以后,她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逃离这个家。后来每个周五放学后,Mrs.G 都会来接詹妮弗到自己的农场过周末,詹妮弗在那里找到了家的感觉,她认为Mrs.G 和Bill才是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对他们完全信任,没有任何戒备。而她的父母这个时候是完全失职的,一个13岁的女孩,每个周末都被一个非亲非故的女人接走,作为父母对于其中的风险竟然毫无察觉。更甚的是,有一次Bill竟公然替Mrs.G到詹妮弗的家里来接她,还给詹妮弗的父母都送了小礼物。詹妮弗的母亲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一个陌生的男人带走了自己的女儿,她当时不是没有怀疑,但是被詹妮弗父亲认为疑神疑鬼。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13岁女孩就这样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落入了Bill编织的所谓爱的圈套,性侵就这样发生了,而事后她一直坚定地相信这一切都源于爱情。

    每当出现儿童被性侵的案件,我们一般会反思性教育的缺失,但是这个影片非常真实地告诉我们,其实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责任。詹妮弗的父母,在整个过程中所做的,不仅是对于孩子面临的潜在风险毫无察觉,而且由于长期缺乏与对孩子情感的交流,让家庭对孩子失去了吸引力。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得到温暖,那么她就会在家庭外面寻求温暖,而家庭外面的风险是一个未成年人所无法预料的。詹妮弗的父母就这样用冷漠把自己的女儿推了出去,给了罪犯可乘之机。

    同样的情况,在国产片《嘉年华》中也可以找到。小文的爸爸常年住在单位,而小文的妈妈对孩子毫不关心,用跳舞来打发时间,事发当晚她两点才回家,进屋就睡了,竟然丝毫没有觉察到女儿根本没回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那个刘会长当然就很方便地为所欲为了。

    而林奕含写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房思琪的父母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对那个禽兽李老师非常信任,主动要求李老师带着自己的女儿去参观美术馆,那个李老师就这样在房思琪的母亲的眼皮子底下,名正言顺把房思琪带走了,目的地并不是美术馆,而是小旅馆。

    所有为人父母的人啊,一定要知道,你的孩子,你的宝贝,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不管是3岁还是13岁,他们那正在成长发育的身体,对于一些别有用心的成年人,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只要你一不留神,一个疏忽,他们就会向你的孩子伸出魔掌,给你的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 头像
    朝暮雪

    2017年,《嘉年华》一经上映就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电影中年仅12岁的小文被刘会长性侵的经历让人触目惊心,如鲠在喉。

    从《熔炉》到《素媛》《嘉年华》,关于性侵的电影越来越多。

    但这绝不仅仅是虚构的故事,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上演,而且每年都有。

    更为可怕的是,现实往往比电影更加恐怖。

    《信笺故事》由詹妮弗·福克斯担任导演和编剧,讲述的就是她的亲身经历。

    电影刚开头就声明:本电影改编自詹妮弗·福克斯的个人经历,内含敏感题材。敬告观众,谨慎观看。你即将看到的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詹妮弗是一位制片人,在48岁那年,她的母亲内蒂在储物室找到了詹妮弗小时候写的故事,詹妮弗由此展开了回忆。

    詹妮弗13岁的时候,教练简、比尔每周都会训练她骑马和田径。

    年逾四十的比尔,利用了詹妮弗的天真无邪,谎称他爱着詹妮弗,渐渐和詹妮弗谈了恋爱,并一步步性侵了詹妮弗。

    电影主要围绕詹妮弗展开,描写她身为一名受害者的心理活动,从而让观众知道她当年是怎么想的。

    人们作为一名旁观者,很难知道受害者的所思所想。对于受害者,人们可能会去鼓励Ta说出自己的经历、鼓励Ta站出来控告施害者,但人们都不知道这是不是受害者想要的。

    所以受害者的想法就变得尤为重要,事实上这也的确远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复杂。

    让人意外的是,很长一段时间里,詹妮弗并不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她觉得比尔只是她的第一个男朋友而已。

    因此,她也没有把这件事告诉母亲内蒂,直到35年后内蒂翻到她写的文章才知道这件事。

    而詹妮弗之所以会产生这样(不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的心理,都是因为比尔的引导。

    和《熔炉》中的校长、《嘉年华》中的刘会长相比,比尔更加可恶。

    现实不像电影,现实比电影可怕多了。

    校长和刘会长都是真小人,他们明摆着是性侵儿童,而儿童也知道自己被性侵了;

    比尔是伪君子,他明知道自己性侵了詹妮弗,却把他们的关系包装成谈恋爱。

    他利用了詹妮弗,并且引导她,让她不知道自己是被性侵了,误以为她和比尔是真爱。

    比尔对詹妮弗说:“你父母害怕这个世界,害怕自由的活着,他们无法接受你即将成为一位女性。你不应该恨他们,你该可怜他们,他们无法像你一样勇敢,你无惧于生活。”

    “詹妮弗,你真的很特别。你很成熟,我想把你从那些愚蠢的年轻男孩那里拯救出来。”

    比尔用大量这样的话来引导詹妮弗,让詹妮弗渐渐以为和比尔做爱是她成熟了、长大了、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的体现。

    多年以后,内蒂问詹妮弗为什么不拒绝比尔,还要一直接受他。

    詹妮弗说:我只是想让别人觉得我与众不同而已。

    比尔的目的达到了,在他的引导下,詹妮弗并不认为自己被性侵了,也并不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而是以此为荣:“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个决定,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我感受到纯粹的幸福,就像在天堂一般,我终于有了归属感。”

    “你觉得我是可怜的受害者,可是又怎么样?我不是受害者。我拥有的是独一无二的。”

    于是,詹妮弗心甘情愿的被比尔性侵,还对自己说:“我爱他,他也爱我。”

    但事实上,这一切都是比尔的阴谋罢了,是他引导詹妮弗这么想,让詹妮弗以为他们是在谈恋爱。

    詹妮弗以为她和比尔是在谈恋爱,她以为比尔是她的男朋友。她不知道自己是受害者,她从来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也从来没有报警。

    没有人知道比尔的真实面目,也没有人将他逮捕,所以他可以继续去伤害第二个、第三个……女孩。

    詹妮弗并不是唯一一个被比尔性侵的。

    比如詹妮弗的朋友艾莉丝,她同样是比尔的学员,也和比尔发生了关系,并且比尔骗她说他俩是在谈恋爱。

    甚至,比尔还和艾莉丝、简玩了一次三人行,而简还是有夫之妇。

    (由于简小时候也被性侵过,她长大后就由受害者转变为了施害者。这种事情经常发生,比如詹妮弗小时候被性侵,长大后也去睡了有妇之夫。很多人小时候受到了伤害,长大后就可能去伤害他人。)

    有一次,比尔提出要和詹妮弗、艾莉丝、简一起玩四人行,詹妮弗突然胃痛发作才逃过一劫。

    性侵只有零次或者很多次,比尔显然是后者。他堪称是恶魔一般的存在,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有无数少女惨遭毒手。

    比尔用他娴熟的手法,高超的计策,“循循善诱”,利用少女的不懂事,一步步实施性侵,并且让受害者蒙在鼓中,误以为自己是在谈恋爱,不会告发比尔。

    35年后,比尔不但没有受到丝毫惩罚,反而步步高升,扬名立万,成为了体育界的传奇人物,还获得了杰出公民奖。

    也是在35年后,詹妮弗终于决定面对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她将自己13岁的时候被比尔性侵的经历公之于众,并当众和比尔对峙:你不是称呼我是你的小女友吗?

    毫不意外,比尔否定了。

    是啊,他刚刚才得了杰出公民奖,怎么可能当着所有人的面承认自己性侵幼童呢?

    如果比尔真的不是利用教练的身份性侵詹妮弗,如果他真的认为他是在和詹妮弗谈恋爱,如果他真的爱詹妮弗,詹妮弗问他“你不是称呼我是你的小女友吗”的时候,他为什么不敢承认呢?

    因为他知道性侵幼童是不对的,他一直都知道。

    所以说啊,和儿童“谈恋爱”都是扯淡,成人和儿童之间根本不存在“真爱”,无非是利用儿童的不懂事来满足自己的私欲,然后再用“谈恋爱”和“真爱”这样的鬼话让受害者不知道自己受到了伤害,也就不会去报警。

    48岁的詹妮弗已经拥有了非常丰富的阅历和非常强大的内心,但她仍然做了很久的思想斗争才鼓起勇气去面对这件往事。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她从忘记这件事,到重新记起这件事,再到承认自己是受害者,经历了多少痛苦。

    詹妮弗的男友刚刚知道这件事的时候,说道:你为什么要帮比尔找借口,你才是受害者。

    然而詹妮弗立马就炸毛了:我不是受害者,我不需要你或者任何人称我为受害者。

    詹妮弗之所以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受害者,原因在于人们对于痛苦的经历,如果无法承受它的时候就会选择逃避,告诉自己这也不算很坏,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比如一个人小时候被抢劫了,他从此就会产生心理问题,他渐渐的会告诉自己:“可能对方确实很需要用钱,所以我不是受害者,我是做了好事。”通过这种歪曲事实的方式淡化内心的痛苦。

    詹妮弗也是如此,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承认自己是受害者,她坚持认为自己没有被伤害,这样她才能好受一点。

    她说:他爱我,他哭了。故事里的我不是受害者,我是赢家。崩溃的是他,不是我。

    但事实恰恰相反,即便没有詹妮弗,比尔的生活还是可以活得好好的。即便没有詹妮弗,比尔还是会去性侵其它女生。

    可怕的是,像比尔这样的施害者不需要去反省、忏悔、乞求原谅,却要詹妮弗这样的受害者去调节自己的心理。

    比尔都还没有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抱歉,詹妮弗却不得不率先原谅他。这是多么的令人痛心。

    现实中同样如此,很多受害者被性侵后,他们不愿意公开,因为有些人不去谴责施害者,反而对受害者议论纷纷、指指点点,从而造成二次伤害。

    现在网络暴力的问题愈发严重,人们总是要求受害者拥有完美的人格,却不去谴责施害者。

    只要受害者有一点缺点,就会有人说:你竟然做过这种事,活该被性侵/殴打/伤害。

    我们以电影举例,《复联3》中,因为星爵的犯错,导致灭霸成功打了响指,消灭了半个宇宙。

    于是,观众开始了对星爵的口诛笔伐。殊不知,真正消灭半个宇宙的不是星爵,而是灭霸。

    《猩球崛起3》中,凯撒因为性格太冲动,被上校钻了空子,把所有猩猩都抓起来做苦役。观众纷纷说凯撒很蠢,却不谴责上校太残忍。

    回顾至少95%的电影都是这样,观众不会去谴责反派,但主角一旦失误导致了同伴的死亡,就会被骂得狗血淋头。

    人们总是对受害者太苛刻,对施害者太宽容。

    前段时间一名空姐凌晨坐滴滴遇害,竟然有人说她不关心社会新闻,活该遇害。

    更为可怕的是,下面还有很多人赞同他说的。

    微博上甚至还有人说,面对这种情况,就应该老老实实被性侵,至少能捡一条命。

    情感博主Ayawawa也是如此,她说慰安妇也没多惨,至少还能留下一条命。无独有偶,支持她的粉丝大有人在。

    人们总是说受害者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被性侵的时候就该配合罪犯,不要试图反抗,要是被杀了就是活该;凌晨不要打车,不要穿着太性感,否则被性侵就是活该……

    就像人们不去指责罪魁祸首灭霸,却去指责试图阻止灭霸的星爵。就因为灭霸是反派,所以他们觉得灭霸做什么都是应该的;正因为星爵是主角,所以他就不能犯错,犯了错就该被骂。

    同样的道理,在他们看来,那位滴滴司机、那些性侵犯是坏人,他们做什么都是应该的,他们性侵你也是应该的,所以你应该白天才出门,应该结伴出行,否则被性侵了就是活该,就是蠢。

    《素媛》上映的时候,人们说素媛为什么要独自去上学;《嘉年华》上映的时候,人们说小文为什么要到处乱跑;《信笺故事》上映的时候,人们说詹妮弗为什么不拒绝教练……

    空姐遇害了,人们说她为什么不关注社会新闻;广州女童被性侵了,人们说她为什么不告诉父母;义乌一位女性被网友下药性侵,人们问她为什么要见网友;17岁留学生在美国被性侵,人们问她为什么要出国留学;柳岩被闹伴娘,人们说她为什么不多穿点……

    女性要想安全的活着,要关注社会新闻,要经常和父母沟通,不能见网友,不能出国留学,不能穿少了,不能在凌晨坐滴滴……在有些人看来,让女性避免受害的最好办法是人人穿上黑色罩袍,一年365天都不出门。

    在有些人看来,永远都是受害者的错。

    人们总是谴责受害者打扮得太美,却不谴责施害者的禽兽行为。

    人们总是安慰受害者要学会坚强,却不让坏人接受应得的惩罚。

    人们总是教育女生好好保护自己,却不教育男生不要伤害别人。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