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谢苗南笙郑文森高名扬
类型:动作古装导演:张哲张明国 状态:HD 年份:2020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ID:34906611热度:0 ℃ 时间:2024-06-11 19:15:26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除了打打打、杀杀杀,剧情弱到爆。
贾瑞一心想到金朝做官,怎么转眼就变成抗金义士了?
辛弃疾500人打爆金人5000?事实上是金军6万人孤军深入,长驱一千多里, 过黄河、破坚城,连续击败50多万宋军,直接灭了北宋。而剧中完颜拨速的原型完颜拨速离在太原保卫战中曾以八千人击败15万北宋援军。注意,这里是指是的北宋正规军。义军就不要说了,金军曾有过200人击溃2万义军的战绩。一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累积击败过几十万宋军的金国名将,被一个事实上从未在与金军的战斗中取胜过的书生斩杀,这算不算是抗金神剧?
这让我想起了《杨家将》,历史上北宋一直被辽国吊打,年年给辽国进贡,在《杨家将》中却是杨六郎、穆桂英等宋将把辽军打的哭爹叫娘,甚至最后将辽灭国了!!!
在YY方面,中国和棒子真是有的一拼。
另,男、女主角真丑!谢苗不用说了,和骷髅似的。女主的脸整的和塑料娃娃似的,真恶心。
剧中人物的盔甲造型不错,战场氛围很真实,打个两星吧。
感觉一般,仅此而已,导演的局限,不是拍摄一部历史史诗电影 ,所以观众不要当真,剧情大概的脉络是对的,不过绝大多数是导演与编剧的一厢情愿,
说辛弃疾,就讲辛弃疾,1162也不是年份酒,没有必要加上去,
大陆古装剧,历史剧,现在的套路都是以血腥开局,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或许科班的导演系列很喜欢用这样的场景,看过几部电影都这样,
电影不是广告,广告必须用前5秒抓住观众的眼球,然后走马灯描述;
现代人对于这种场景几乎已经麻木,肾上腺素不会提升起来,自然没有快感,也没有过多的心跳;
女人被骑马的金人一枪撂倒,按照冷兵器时代的真实情况,大概率半条命没有了,
她还可以引弓搭箭,我想这不符合现实,纯粹是电影渲染,
导演,不能把观众当作傻13啊~
我最不喜欢的是这种,孤男寡女合衣而睡的镜头,好像都是柳下惠,没有七情六欲的神仙姐姐,
这一类不接地气的镜头还是没有的好,
电影110分钟,看到52分钟的时候,我感觉没有必要再花时间继续看下去了;
因为不会超乎我的预料,也不会超乎我的想象,
我很喜欢辛弃疾这个历史人物,本来知晓辛弃疾的一生经历,
再看下去只会干扰我的记忆,
导演,可能只是想普及一下英雄的事迹,没有想过要让一部电影成为史诗作品;
或许导演没有看过,亚历山大大帝,匈奴王阿提拉,征服1453,
所以他的高度与生俱来的局限,
礼貌性给5.5分,结构性的人性化会拉底英雄的伟岸!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那些年少时囫囵吞下的词句已经刻在了一代代人的脑海里,也总能在某时某刻击中了你的心,豪放派,壮志未酬,这是对辛弃疾的初印象,南宋背景,抗金义士,看片过程都是带着惋惜担忧的心情,怕后面岳飞式悲剧收场,电影中的情节的是英雄气盖,壮志豪云,感觉辛弃疾被神化了,网上一查竟然史实还就是如此,这样一个有文采有豪情金戈铁马的历史一流人才早该有属于他的影史作品了,但这么燃的人物这么燃的故事为什么整个观影过程又是不够燃的,小黑必须死吗?需要与霜花的吻戏吗?要一个飞枪杀死金军主帅的情节吗?
完成度较高的历史片。作为网络电影来说,已经超出个人预期了。文戏方面,人物性格鲜明,有充分可信,逻辑清晰的情感纠葛。武戏方面,场面调度游刃有余,火爆,镜头感强。尤其辛弃疾舞剑一段十分精彩。
近些年来武侠片中都已见不到的个人才艺表演桥段,反出现在一部历史剧中。谢苗是功夫童星出身,舞剑有节奏,有劲,其他演员演不了。说句题外话,谢苗好瘦。印像中的苗,还停留在婴儿肥。眼前的苗,还是一个人吗?大惊失色。脸颊上没有一两肉,是练功练偏了吗?还是婚后生活太幸福。要注意劳逸,不可操切。
南笙据说是豆瓣红人,古装扮相倒不违和。角色定位大致相当于雅典娜或者桔梗,拔剑为弟复仇令人印象深刻。
史实与虚构的处理较为合理。大体还原了辛弃疾早年在北方起兵的经历。耿京起义,辛弃疾投诚都有刻画。张安国为金人收买,杀害耿京等都是史实,影片中只一笔带过。风格处理得较轻,更娱乐向,史诗感更加弱化。作为网络电影也不必苛求。义端和尚也是史实人物,在宋史辛弃疾列传中记载:
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义端在被辛追击擒获后说辛弃疾是青兕下凡,大拍其马屁,也是蛮有意思的。
义端的名字很蹊跷,正好谐音”异端“,容易给人造成虚构的幻觉。其实不是。
开头结尾采用老年辛弃疾的视角,增加凝重感,值得赞赏。片中刻画陆游泛舟西湖的段落,为整片风格添加了一抹虚无飘逸,更凸显东方特色。
以上史实的处理多中规中矩,但还是有一点遗憾。关于辛弃疾题材,”辛党“间若即若离的友情是值得大力挖掘的。辛弃疾少年时,与党怀英同窗就学,当时北方齐名”辛党“。 后来金人南下,辛归宋抗金,而党怀英却留而事金。两人从同窗变成了民族敌人,这一点剧中没有借以发挥,白白错失了一个绝佳题材。 如果从辛党少年同游写起,着重刻画两人各事其主后,在民族大义与个体友情间的艰难抉择,最后面临两难绝境,将令整片格调再上一个台阶。当然,那就完全是另一部戏了。
就酱~~
今日刚刚看过,仅从个人角度评价一二。
总体来说,还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如果从电影艺术角度评价,目测分数不会超过4分(10分制),但对于喜欢那段历史、喜欢那些诗词的个人来说,绝对值到8分左右。
2017年,有幸拜谒济南大明湖稼轩祠,游人聊聊,几可罗雀。不禁慨叹,世人但知大明湖,不晓稼轩祠;但知夏雨荷,不明铁公堂。是想如今影视如此发达,稼轩先生如此传奇的前半生,竟然鲜有影视问津。想来未必是影人不削,多半为政治正确尔。未曾想,2020年初,得此新片,聊以自慰,权祭先生之灵,再塑国人风骨。
对于电影不想多说,基本上描述了稼轩先生青年时期的一段“传奇”故事。基本尊重了史实,在某些地方增加了部分虚构人物,但不损害整体结构。其中,耿京、义端、贾瑞、张安国等人都是比较尊重历史描述的。此外,电影对服饰道具方面也是花了一些心思,虽然算不上“考据派”,也看得出颇有心思。
比方说,电影中虚构的人物“榔头”,多数时候使用锤、斧一类的钝器兵刃。这一点除了塑造人物的需要以外,也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色。自五代十国以来,重甲兵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金军精锐“铁浮屠”就是其中极致化的代表。重甲对于刀剑等刃器有着很好的防御作用,但对于钝器的防御就较差了。钝器在这段时间比例大增,只不过钝器对使用者不是很友好,要求使用者在力量和技巧方面有较高的修为。
再比方说,最后一段俘获张安国桥段,张安国一直手持金军授予的印绶。在打斗中,印绶跌落,展现出较为完整的印绶、印匣制式。恰恰是金元时期的典型印绶样式。这一时期的印绶较汉唐时期更大,较明清时期略小。中低级印绶多以铜铸,部分配以印匣。此类印绶多有出土文物可以参考,也可见剧组是花了心思的。
还有一个比较容易忽略的地方:居中虚构人物完颜速拔,身边时常有一只“海东青”陪伴。这一点是对女真人贵族性格比较符合史实的一种个性化塑造方式,只不过大众未必买账而已。再次感谢导演没有用根据视觉冲击力的金雕代替海东青。理论上来说,海东青多数为动物分类学上参与我国东北地区的阿穆尔隼,电影中的“海东青”更像是参与我国西北地区的阿尔泰隼,不过这种小细节,也不必苛求了。真让导演搞一只阿穆尔隼也是强人所难。
书归正传。
历史在很多时候总是比影视更加传奇,稼轩先生的青年时期就是这样的。导演很讨巧地选择了这一段故事来讲述故事,可以说是颇费心思了。不太了解历史的人,觉得先生一介书生,武功了得,不太靠谱。不过历史上的稼轩先生却恰恰如此,20出头兴起义军,单骑追杀义端、万军之中生擒张安国,转载千里归宋庭,都是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事情。至于先生晚年的寂寥,影片头尾也略有交代,大抵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
在故事层面,导演只要做到综述史实,也就足够精彩了。略加入一些虚构的人物和事件,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故事性,倒也无可厚非。其中需要说明的其中的女性人物霜花的塑造,可为褒贬不一。这个事情,个人从两个角度来看:
其一,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这就是一部“男人戏”。女性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的登场频率素来与男性是不成正比的,以至于寥寥几位历史女强人,屡屡被翻着花样搬上银幕。全部都是男性角色,对导演、对制片方、对投资方,甚至对观众都是一种挑战。故事片毕竟不是纪录片,还是需要考虑一点市场和大众口味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加入一个女性人物也可以理解;
其二,霜花虽然为虚构人物,但这个女性角色的加入并未对稼轩先生的人物塑造造成过多的负面影响。大家对稼轩先生的诗词直观感觉更多是金戈铁马,万里豪情的,殊不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老先生的佳作呀。不知道这一句的,请自行百度,并向稼轩先生认错。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稼轩先生的诗词,跨越千年,直接与中国互联网时代挂上了钩。
历史上对稼轩先生的情感生活记载不多,没有陆放翁那样的“错错莫莫”。不过依据先生的诗词来看,也是一个情感细腻,铁血柔情的人物,否则哪里来的千百度?好在导演也没有忘记这一点,在影片最后,让两世恋人隔空相望,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诉尽半世哀思,一句“蓦然回首”道了一生寥落,一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圆了阴阳情缘。半是电影化的点题,半是诗歌化的浪漫;半是青春的回忆,半是老年的寂寞;半是酣畅淋漓的金戈,半是浅吟低唱的诗书;半是青史留名的笔墨,半是虚幻缥缈的光影……也算是对稼轩先生一生的概论了吧。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虽然算不上佳作,但也是吃透了稼轩先生的风骨。且以为祭,后人略瞻先生之英豪柔情尔。
殊死一搏
KA
战狼2
谍网追凶
血狼犬
恶战
纵使迷失在黑暗里,也不放弃寻找光明 太平洋...
播放指数:1565℃
除了打打打、杀杀杀,剧情弱到爆。
贾瑞一心想到金朝做官,怎么转眼就变成抗金义士了?
辛弃疾500人打爆金人5000?事实上是金军6万人孤军深入,长驱一千多里, 过黄河、破坚城,连续击败50多万宋军,直接灭了北宋。而剧中完颜拨速的原型完颜拨速离在太原保卫战中曾以八千人击败15万北宋援军。注意,这里是指是的北宋正规军。义军就不要说了,金军曾有过200人击溃2万义军的战绩。一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累积击败过几十万宋军的金国名将,被一个事实上从未在与金军的战斗中取胜过的书生斩杀,这算不算是抗金神剧?
这让我想起了《杨家将》,历史上北宋一直被辽国吊打,年年给辽国进贡,在《杨家将》中却是杨六郎、穆桂英等宋将把辽军打的哭爹叫娘,甚至最后将辽灭国了!!!
在YY方面,中国和棒子真是有的一拼。
另,男、女主角真丑!谢苗不用说了,和骷髅似的。女主的脸整的和塑料娃娃似的,真恶心。
剧中人物的盔甲造型不错,战场氛围很真实,打个两星吧。
感觉一般,仅此而已,导演的局限,不是拍摄一部历史史诗电影 ,所以观众不要当真,剧情大概的脉络是对的,不过绝大多数是导演与编剧的一厢情愿,
说辛弃疾,就讲辛弃疾,1162也不是年份酒,没有必要加上去,
大陆古装剧,历史剧,现在的套路都是以血腥开局,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或许科班的导演系列很喜欢用这样的场景,看过几部电影都这样,
电影不是广告,广告必须用前5秒抓住观众的眼球,然后走马灯描述;
现代人对于这种场景几乎已经麻木,肾上腺素不会提升起来,自然没有快感,也没有过多的心跳;
女人被骑马的金人一枪撂倒,按照冷兵器时代的真实情况,大概率半条命没有了,
她还可以引弓搭箭,我想这不符合现实,纯粹是电影渲染,
导演,不能把观众当作傻13啊~
我最不喜欢的是这种,孤男寡女合衣而睡的镜头,好像都是柳下惠,没有七情六欲的神仙姐姐,
这一类不接地气的镜头还是没有的好,
电影110分钟,看到52分钟的时候,我感觉没有必要再花时间继续看下去了;
因为不会超乎我的预料,也不会超乎我的想象,
我很喜欢辛弃疾这个历史人物,本来知晓辛弃疾的一生经历,
再看下去只会干扰我的记忆,
导演,可能只是想普及一下英雄的事迹,没有想过要让一部电影成为史诗作品;
或许导演没有看过,亚历山大大帝,匈奴王阿提拉,征服1453,
所以他的高度与生俱来的局限,
礼貌性给5.5分,结构性的人性化会拉底英雄的伟岸!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那些年少时囫囵吞下的词句已经刻在了一代代人的脑海里,也总能在某时某刻击中了你的心,豪放派,壮志未酬,这是对辛弃疾的初印象,南宋背景,抗金义士,看片过程都是带着惋惜担忧的心情,怕后面岳飞式悲剧收场,电影中的情节的是英雄气盖,壮志豪云,感觉辛弃疾被神化了,网上一查竟然史实还就是如此,这样一个有文采有豪情金戈铁马的历史一流人才早该有属于他的影史作品了,但这么燃的人物这么燃的故事为什么整个观影过程又是不够燃的,小黑必须死吗?需要与霜花的吻戏吗?要一个飞枪杀死金军主帅的情节吗?
完成度较高的历史片。作为网络电影来说,已经超出个人预期了。文戏方面,人物性格鲜明,有充分可信,逻辑清晰的情感纠葛。武戏方面,场面调度游刃有余,火爆,镜头感强。尤其辛弃疾舞剑一段十分精彩。
近些年来武侠片中都已见不到的个人才艺表演桥段,反出现在一部历史剧中。谢苗是功夫童星出身,舞剑有节奏,有劲,其他演员演不了。说句题外话,谢苗好瘦。印像中的苗,还停留在婴儿肥。眼前的苗,还是一个人吗?大惊失色。脸颊上没有一两肉,是练功练偏了吗?还是婚后生活太幸福。要注意劳逸,不可操切。
南笙据说是豆瓣红人,古装扮相倒不违和。角色定位大致相当于雅典娜或者桔梗,拔剑为弟复仇令人印象深刻。
史实与虚构的处理较为合理。大体还原了辛弃疾早年在北方起兵的经历。耿京起义,辛弃疾投诚都有刻画。张安国为金人收买,杀害耿京等都是史实,影片中只一笔带过。风格处理得较轻,更娱乐向,史诗感更加弱化。作为网络电影也不必苛求。义端和尚也是史实人物,在宋史辛弃疾列传中记载:
义端在被辛追击擒获后说辛弃疾是青兕下凡,大拍其马屁,也是蛮有意思的。
义端的名字很蹊跷,正好谐音”异端“,容易给人造成虚构的幻觉。其实不是。
开头结尾采用老年辛弃疾的视角,增加凝重感,值得赞赏。片中刻画陆游泛舟西湖的段落,为整片风格添加了一抹虚无飘逸,更凸显东方特色。
以上史实的处理多中规中矩,但还是有一点遗憾。关于辛弃疾题材,”辛党“间若即若离的友情是值得大力挖掘的。辛弃疾少年时,与党怀英同窗就学,当时北方齐名”辛党“。 后来金人南下,辛归宋抗金,而党怀英却留而事金。两人从同窗变成了民族敌人,这一点剧中没有借以发挥,白白错失了一个绝佳题材。 如果从辛党少年同游写起,着重刻画两人各事其主后,在民族大义与个体友情间的艰难抉择,最后面临两难绝境,将令整片格调再上一个台阶。当然,那就完全是另一部戏了。
就酱~~
今日刚刚看过,仅从个人角度评价一二。
总体来说,还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如果从电影艺术角度评价,目测分数不会超过4分(10分制),但对于喜欢那段历史、喜欢那些诗词的个人来说,绝对值到8分左右。
2017年,有幸拜谒济南大明湖稼轩祠,游人聊聊,几可罗雀。不禁慨叹,世人但知大明湖,不晓稼轩祠;但知夏雨荷,不明铁公堂。是想如今影视如此发达,稼轩先生如此传奇的前半生,竟然鲜有影视问津。想来未必是影人不削,多半为政治正确尔。未曾想,2020年初,得此新片,聊以自慰,权祭先生之灵,再塑国人风骨。
对于电影不想多说,基本上描述了稼轩先生青年时期的一段“传奇”故事。基本尊重了史实,在某些地方增加了部分虚构人物,但不损害整体结构。其中,耿京、义端、贾瑞、张安国等人都是比较尊重历史描述的。此外,电影对服饰道具方面也是花了一些心思,虽然算不上“考据派”,也看得出颇有心思。
比方说,电影中虚构的人物“榔头”,多数时候使用锤、斧一类的钝器兵刃。这一点除了塑造人物的需要以外,也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色。自五代十国以来,重甲兵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金军精锐“铁浮屠”就是其中极致化的代表。重甲对于刀剑等刃器有着很好的防御作用,但对于钝器的防御就较差了。钝器在这段时间比例大增,只不过钝器对使用者不是很友好,要求使用者在力量和技巧方面有较高的修为。
再比方说,最后一段俘获张安国桥段,张安国一直手持金军授予的印绶。在打斗中,印绶跌落,展现出较为完整的印绶、印匣制式。恰恰是金元时期的典型印绶样式。这一时期的印绶较汉唐时期更大,较明清时期略小。中低级印绶多以铜铸,部分配以印匣。此类印绶多有出土文物可以参考,也可见剧组是花了心思的。
还有一个比较容易忽略的地方:居中虚构人物完颜速拔,身边时常有一只“海东青”陪伴。这一点是对女真人贵族性格比较符合史实的一种个性化塑造方式,只不过大众未必买账而已。再次感谢导演没有用根据视觉冲击力的金雕代替海东青。理论上来说,海东青多数为动物分类学上参与我国东北地区的阿穆尔隼,电影中的“海东青”更像是参与我国西北地区的阿尔泰隼,不过这种小细节,也不必苛求了。真让导演搞一只阿穆尔隼也是强人所难。
书归正传。
历史在很多时候总是比影视更加传奇,稼轩先生的青年时期就是这样的。导演很讨巧地选择了这一段故事来讲述故事,可以说是颇费心思了。不太了解历史的人,觉得先生一介书生,武功了得,不太靠谱。不过历史上的稼轩先生却恰恰如此,20出头兴起义军,单骑追杀义端、万军之中生擒张安国,转载千里归宋庭,都是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事情。至于先生晚年的寂寥,影片头尾也略有交代,大抵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
在故事层面,导演只要做到综述史实,也就足够精彩了。略加入一些虚构的人物和事件,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故事性,倒也无可厚非。其中需要说明的其中的女性人物霜花的塑造,可为褒贬不一。这个事情,个人从两个角度来看:
其一,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这就是一部“男人戏”。女性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的登场频率素来与男性是不成正比的,以至于寥寥几位历史女强人,屡屡被翻着花样搬上银幕。全部都是男性角色,对导演、对制片方、对投资方,甚至对观众都是一种挑战。故事片毕竟不是纪录片,还是需要考虑一点市场和大众口味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加入一个女性人物也可以理解;
其二,霜花虽然为虚构人物,但这个女性角色的加入并未对稼轩先生的人物塑造造成过多的负面影响。大家对稼轩先生的诗词直观感觉更多是金戈铁马,万里豪情的,殊不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老先生的佳作呀。不知道这一句的,请自行百度,并向稼轩先生认错。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稼轩先生的诗词,跨越千年,直接与中国互联网时代挂上了钩。
历史上对稼轩先生的情感生活记载不多,没有陆放翁那样的“错错莫莫”。不过依据先生的诗词来看,也是一个情感细腻,铁血柔情的人物,否则哪里来的千百度?好在导演也没有忘记这一点,在影片最后,让两世恋人隔空相望,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诉尽半世哀思,一句“蓦然回首”道了一生寥落,一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圆了阴阳情缘。半是电影化的点题,半是诗歌化的浪漫;半是青春的回忆,半是老年的寂寞;半是酣畅淋漓的金戈,半是浅吟低唱的诗书;半是青史留名的笔墨,半是虚幻缥缈的光影……也算是对稼轩先生一生的概论了吧。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虽然算不上佳作,但也是吃透了稼轩先生的风骨。且以为祭,后人略瞻先生之英豪柔情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