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感觉已经完全跑题。In short,这是一部很棒的影片,尽管你可以说它也试图通过互联网媒体的力量sell its opinion,但它至少是在面对互联网资本力量不断侵蚀我们生活自主性的危险趋势下某种反思的开始。作为经历了现实和虚拟完全缠绕的一代,希望我们都可以找到一种驯服互联网工具的方法,而不是被驯服,成为资本牟利的工具, 面对一切信息,尽可能地保持冷静、保持批判、保持思考。
《the social dilemma》(中译《社交陷阱》)里引用了一段儿新闻报道说,崔斯坦被认为硅谷里勉强有点儿良心的人。这部纪录片以他的一个项目为主线,讲了最近十年勃兴的社交软件对人类个体和整个人类文明的侵蚀。这些社交媒体公司(FB,twitter,wa,insta等,是不是应该感谢上帝,大部分在中国打不开^_^)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盈利,赚最多的钱。在自由市场下,公平竞争的环境里,发展的硬道理是必须赚更多的钱。在这唯一指挥棒下,硅谷这几家大公司无所不用其极的利用人类的心理弱点,从个人身上攫取最大量的注意力和时间,打包卖给广告投放商以盈利,同时,连自己也没料到,无形中把人类社会推向非黑即白的两极。前半部分注重分析算法(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经营策略对一个个体的影响。后半部分讲了对整体人类文明的影响:民主制度,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交流。
观影过程中无数次有两种冲动并行,一种是检查手机有没有新消息,另一种是去卸载Facebook,Twitter,Instagram,或许还有微信的朋友圈。尽管两种冲动看似对立,但背后的原因是一致的,那就是,都是人类大脑因为生理机制和长期习惯形成的一种“冲动”,并不是我真的需要此时此刻去检查是否有新消息,也不是我真的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卸载掉社交媒体。对于后者而言,我也只是又一次被“灌输”了一种“观点”, 即,社交媒体是“坏”的。在这种意义上,人真的是一种很简单的动物,我们习惯于接受,因为接受是一种太容易的动作。推荐的广告,点开看看,推荐的视频,点开看看,推荐的新闻,点开看看,而无论链接后的内容和我们现实生活里的身份、形象、品味可能相差几何,先点开看看。Like, 既然有时间,why not。也许换个场合重新回顾我们的网络历史行为,我们会难以置信我们点击了一些如何愚蠢的玩意儿。
事实上,这部纪录片我也是在豆瓣动态上看到多个友邻推荐,并且刚好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就重新激活了我的Netflix点开看了, 不这部电影绝对不是愚蠢的。因为它引发了我太多共鸣。大概是两年前,我回国做田野的间隙去了一趟北京,看望了一下在当时还叫今日头条的地方工作的高中同学。那个时候头条刚刚改名为字节跳动,抖音还没有今天这么火,但已经出现了疯狂扩张的苗头。我去他的公司参观,我们聊起抖音,作为和数据研发相关的核心成员,他和我介绍抖音的各项功能,只记得当时我对这一款产品持一种比较负面的看法,觉得其核心机制就是让人上瘾而且内容并没有什么营养。而我们聊的具体内容我已经忘了,只记得他向我展示了他的抖音界面,是很多可爱的小猫,即各种“吸猫”视频。唯一印象深刻的是从他看那些视频的神情上,我读出了他可能也是一个短视频产品的重度上瘾用户。后来吃饭的时候他和我说,现在百度已经不行了,很快就会被字节跳动超越,我当时还将信将疑。而今日,tik tok不仅火遍全世界,还significant到陷入中美商业大战之中。这是短短两三年前我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毫无疑问,社交媒体是一个可怕而十分真实的幻觉,而这一点我最近才亲身感受到。虽然曾经一度是朋友圈重度刷屏用户,也偶尔在豆瓣上发点牢骚,但很少在纯陌生人社交媒体上生产内容。直到上一个月,我加入了鹅组,到目前为止发了两个帖子,其中一个是投票,没想到竟然有数百人参与了投票。这种现象会给你一种错觉,你的一个十分简单的行为影响了几百人的错觉。又或许这不是错觉,即便是在最微小的程度上,我的确影响了几百人的一种行为,我收集到了几百人的某一类数据。作为一个经历过十分困难地发问卷做访谈,需要实地调研才能收集到各种数据的社科生,这种感觉尤其奇怪,好像某种过去的看法和想法被完全地颠覆了。因为70万+人(爱八卦又有很多闲暇时间的)鹅组人,就像一个极其responsive的理想环境,即便是一个最无聊的话题,也可能会有很多人回复你。这种感觉太奇怪了。因为付出和收获似乎完全不成正比。可能我只是花了半分钟写了一几句话,就收获了几百个人的点击。很奇怪。
观影过程中,我既庆幸我上大学以前没有手机,上网的时间也很有限(尽管这样,还是一度对百度Hi和QQ说说上瘾过),又反思了自己从大一到现在的七八年,生活因为社交媒体、互联网产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第一份有意义的长期实习是在学校的某求职公众号上无意间看到的,并且间接地决定了我第一个研究生项目目的地。我第一段认真的长期恋爱对象,是在网上偶然认识的,虽然我们现在分手了。ex是个一贯对社交媒体保持谨慎态度的人,尽管恋爱期间我们在Facebook上添加过好友,但他从来不在上面发布任何帖子,我们俩也几乎零互动,可能他只给我赞过一张照片。即便如此,当分手的时候我把他从Facebook联系人里删了,在那不久之后的某天,我竟然在fb的好友推荐里看到了他亲姐和他发小。不得不说一句,这是什么神机妙算。
说到这里,感觉已经完全跑题。In short,这是一部很棒的影片,尽管你可以说它也试图通过互联网媒体的力量sell its opinion,但它至少是在面对互联网资本力量不断侵蚀我们生活自主性的危险趋势下某种反思的开始。作为经历了现实和虚拟完全缠绕的一代,希望我们都可以找到一种驯服互联网工具的方法,而不是被驯服,成为资本牟利的工具, 面对一切信息,尽可能地保持冷静、保持批判、保持思考。
无法放下手机是意志力薄弱吗?谷歌、脸书和自行车一样只是我们使用的工具吗?算法和技术是中立的吗?假新闻为什么无往而不胜?这个假期看完的第一个片子是奈飞新出的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触目惊心,假期的末尾希望有空的话你也可以看看。
影片其中一条叙事线由谷歌、脸书的前员工、ins早期员工、推特高级副总工程师等一票国际互联网大厂的从业者面对镜头讲述,这里面不乏社交媒体上点赞功能的设计者,甚至还有帮助脸书建立商业模式的负责人,他们出于对行业道德伦理的担心纷纷离开,现在他们重新站出来讲出他们看到的真相并发出警告。下面我将摘选30条我觉得重要的观点,方便你快速了解。
1.进入凡人生活的一切强大之物,无不具有弊端——索福克勒斯
2.主角之一的特里斯坦·哈里斯是前谷歌员工,曾在谷歌邮箱团队工作,他觉得很疲惫,因为他们一直在讨论邮箱应该长什么样,用什么颜色,他坦承自己对邮件上瘾,但更有趣的是团队里每一个人都想让用户上瘾。但是大家有反思过这个现象吗?他认为谷歌有解决这个问题的道德责任。但讨论在谷歌内部却不了了之。
3.脸书商业化负责人说,他负责帮助脸书想出如何盈利,而彼时他认为广告模式可能是最优雅的模式。以前我们为硬件和软件付费,但现在这些互联网产品都是免费的,但其实并不真是免费,背后是广告商在付费,广告商是这些互联网产品的客户,而使用者其实是被销售的商品。经典的说法是,如果你没有花钱买产品,那你就是被卖的产品。
4.谷歌并不只是一个搜索工具,脸书并不只是一个你和朋友联系的社交工具,其实种种互联网产品,他们都是在抢夺我们的注意力。仔细想一下这些互联网公司是怎样运作的。用户免费,广告商付费,广告商为什么付费?他要花钱交换你看广告,我们的关注就是卖给广告商的产品。这样说可能过于简单了,产品其实是我们的行为和认知的逐渐的一点点未察觉的改变。这才是他们拿来赚钱的唯一的东西:改变你做的事,你的思维方式,改变你这个人。
5.每种商业都有个梦想:投放一个广告,有成功的保障,这就是广告平台的生意,出售确定性。为了这个商业成功,必须有预判的能力,而优秀的预判能力始于一个必要的条件那就是数据。
6.我们使用互联网社交产品的一切行为数据都被监控和记录,具体到你在某张图片停留多久,我们的孤独、抑郁时刻,我们爱看前任的信息,我们深夜做什么,这些系统统统知道。这些我们不经意流露出的数据,都被喂养给系统,而这几乎不需要人看管,系统会不断做出越来越好的预判,判断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什么。
7.很多人有一个误解,认为被卖掉的是我们的数据,脸书的兴趣肯定不是卖掉数据,而是用数据建立一个可以预测我们行为的模型,拥有最优秀模型的公司就是最后的赢家。我们用互联网技术创造了全球一整代人,他们成长的背景中,彼此之间的交流,文化中都渗透着操纵的鬼影。
8.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极其类似于魔术。
9.魔术师几乎是最早的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他们是最先明白人们思想工作原理的人。魔术师懂得你思想中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某一部分,这是让幻觉起作用的关键。
10. 特里斯坦·哈里斯在斯坦福大学的劝服技术实验室研究如何用心理学知识劝服人们,以及如何把这个运用到互联网技术中。很多硅谷的互联网公司的人都学过这样的知识。他们想修改一个人的行为,让人们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譬如不停的用手指滑动屏幕浏览信息。往下拉,最上面是新的内容,再往下拉,上面又是新的每次都一样,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积极正强化。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刷到,或者你能刷到什么。这其实和赌场里老虎机的原理一样。
11.无数工程师他们的工作就像黑客一样黑进人们的心里,然后获得更多产品数据的增长,更多的用户增长,更多的活跃。他们会做大量的AB测试,然后根据结果不断优化就可以让用户做他们想让用户做的事,这就是操纵。很多时候他们诉诸的是人的潜意识,你被影响时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因为这是在利用人心理中最脆弱的部分挣钱。
12.自行车问世的时候,没有人不满,没有人会说它毁灭了我们的社会,因为自行车拉远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毁灭了我们的民主,让我们无法分别消息的真假。如果一个东西是工具,它就会忠诚的坐在那里,耐心等待。如果一个东西它对你有所求,它想引诱你,操纵你,从你身上获利,它就不是工具那么简单了。
13.我们已经走过了以工具为基础的技术环境,来到了以致瘾和操纵为基础的技术环境。社交媒体不是在原地等待被使用的工具,它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方法去实现这些目标。利用你的心理来对付你,
14.社交媒体就是一种毒品,我们有着基本的生物学的欲望比如和别人保持联系,这直接影响着奖赏通路中多巴胺的释放,这背后是几百万年的进化,我们群居找到伴侣繁殖。毫无疑问,社交媒体会优化这种联系,自然会有致瘾的可能性。
15.这些技术产品不是由努力保护儿童的心理专家设计的,他们的设计是让算法非常善于给你推荐下一个视频,非常善于让你拍照加滤镜。这些东西不仅在控制我们注意力放在哪里,而且越来越深入到大脑的根部,夺走孩子的注意力和自我价值。我们进化出了在意社群中的其他人评价的机制,这很重要。但是,我们进化需要在意一万个人怎么看我们吗?我们的进化不需要每隔5分钟获得一次社交认可。
16.我们在训练、调节整个一代人,我们不自在、不确定、孤独、害怕时,有一个自己的数码安慰,这让我们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退化了。
17.有一种说法是,我们应该去适应它。我们要学着与这些设备共存,就像我们学着与其它事物共存一样。但这个说法忽略的是,有些东西明显是全新的。这其中最危险的是,这是由技术驱动的成指数级向前发展的。计算机处理能力,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增长了亿万倍,我们身边没有任何东西以这个速率增长。而我们人类生理上,大脑根本没有丝毫进化。我们的大脑已经存在几百万年,然后出现了这样一块屏幕,屏幕的另一端是数千工程师和超级计算机,有着与你不同的目标,那么这个游戏谁会赢呢?
18.算法是内嵌在代码中的观点,算法并不是客观中立的,算法被某种成功的定义优化。你给AI一个目标,我想要这样一个结果,AI自己去学习怎样实现,这是机器学习概念的由来。没人真正明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在做什么。
19.算法有自己的思想,虽然它们是由人写的。它被写出来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机器,这个机器会自己改变。作为人类,我们几乎已经失去对这些系统的控制,因为使它们在控制我们看到的信息。
20.想象一下,你用脸书,你的对手是人工智能,它知道你的一切,能预测你未来的举动,而你对它一无所知,这根本不是公平的竞争。
21.我们都在担心这个时刻,技术什么时候超越人类的智慧和力量。但有更早的时刻,技术超越人类的弱点时,这个超越点就是上瘾。两极分化、激进化、激化愤怒,激化虚荣,它在压制人类的天性,挫伤人性。
22.脸书的推送方式非常错误。如果我们打开一个维基百科页面,你看到的和别人的是一样的。这是网络上少有的我们统一共享的东西。想象一下,如果维基百科说,我们要给每个人一个个性化的定义,有人给我们钱让我们这么做,维基百科会监视你,会计算要怎么做才能代表一些商业利益,让这个人产生一点改变,对吧?然后就会改变整个词条。你能想象吗?脸书就是这样,你的youtube推送就是这样。
23.看了这个片子我才知道,原来在不同地方用谷歌搜索我们得到的是不同的结果。譬如我们在搜索框输入“气候变化是”在某些城市你会看到自动填充的提示语是“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在其它地方你将会看到“气候变化是对自然的破坏”。这个功能提供的不都是气候变化的真相,而取决于你在哪里搜索,以及谷歌对你个人兴趣的了解(譬如如果你是个阴谋论者,它就会给你推送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的内容)。
即使是两个很相似的朋友,看到的也是完全不同的内容,因为算法会按照怎样对一个人来说最完美来呈现内容。逐渐你会有一个错觉,所有人都赞同你,因为给你推送的新闻中,每个人都和你极其相似,一但达到这种状态,你就容易被操控了,和被魔术师操纵是同样的方式。
24.油管前算法推荐工程师坦承,他研究的一个算法增加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但从在线时间上看,这种两级分化的做法却极其有效的让人们一直在线观看。
25.著名篮球运动员凯里·欧文说他相信地球是平的,后来公开道歉时说,这是油管算法的锅。地球是平的这一言论被算法推荐了几亿次,我们很容易判断出大概只有几个笨蛋真的相信。但可怕的是,算法每天都在变得更聪明,今天它能说服少部分人相信地球是平的,明天它就能说服你相信一个完全虚假的事情。
26.推特上传播假新闻的速度比真新闻快6倍。当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有6倍的优势,这个世界会如何?你可以想象,有些事情让人类的基本面倾斜了。让一些行为更难,一些行为更容易。虽然你总是可以自由的走上山坡,但这样的人越来越少。所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整个社会的基础倾斜了,改变了数十亿人的想法和行为。
我们创造了一个偏爱假信息的系统,并不是因为我们想这么做,而是假消息能让这些公司更容易赚到钱,你知道的,真实信息比较无聊。这是一个利用虚假信息牟利的商业模式,允许未受监管的信息推送给更多的人,卖出更好的价钱,以此来赚钱。
27.脸书每天推送万亿个新闻资讯,他们无法知道哪些信息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从未有工具像脸书一样能够如此低成本又高效的影响如此广泛的人群。算法和政治家在学习如何激发我们的方面变得越来越专业,非常擅长制造我们容易接受的假新闻让我们信以为真。我们似乎对自己是怎样的人,自己的信仰越来越缺少控制权。如果每个人都有权执着于自己的真相,就没有必要妥协团结了。我们需要对现实有一些共同的理解,否则我们就不是一个国家了。
28.谷歌不知道真相,它只知道点击。如果我们不认同真相,我们就无法找到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硅谷的很多人相信一种理论,我们正在建造一些全球的超级大脑,我们所有的用户都只是可交互的神经元,我们一点都不重要。它让人们服从于这样一个奇怪的角色,你就像一个小的编程元素,我们通过我们的行为操纵去编程,为了服务于这个巨型大脑,不会给你钱,不会让你看到真相,你没有自主权,因为你只是编程的一个节点,你根本不重要。
29.技术并不是人类存亡的威胁,只是技术能够把人类社会中最坏的东西带出来,社会中最坏的东西才是人类存亡的威胁。如果你不知道身处矩阵之中,你如何从矩阵中醒来。
30.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每一次有事物变得更好,都是因为有人站出来说,这太蠢了,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是批判者推动改进,批判者才是真正的乐观主义者。
影片的最后,画外音问特里斯坦·哈里斯,你觉得我们能改变这一切让他们变得更好吗?特里斯坦·哈里斯说,我们必须要实现。
挺讽刺的,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手边正好摆着product manager必读书目 -- Hooked,讲的就是怎么创造出人人都上瘾的产品(speaking of dilemma,作者最近又写了一本新书讲如何保护自己的时间不被social media占据)
纪录片前三分之一正好讲的也是这个部分:互联网公司为了得到更多的用户从而实现盈利目的,投入了不计其数的资金去研究怎么能让用户上瘾。基本上呢,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正基于此,足够的screen time,足够的广告。纪录片本身没有什么新颖的观点,比较触目惊心的是美国青少年自残自杀人数自2010年开始增加,social media上许多功能带来的后果在初期没人能想得到。
当然,互联网不光影响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由于各种算法只会通过点击来判定用户兴趣,在以增加screen time/stickiness为前提的商业模式下,许多假新闻阴谋论得以广泛传播 - 人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目之所见全是相同的观点,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是非体系,polarization越来越严重。
这和‘被困在系统的外卖小哥’那篇文章不谋而合。因为数据有限,算法仅能够根据用户有限的实时反馈:点击、点赞、用户时长等指标进行提高,而算法的设计者们往往不会也无法预料到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看到这个地方我很好奇导演会怎么来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法,毕竟大家都知道这是个问题,可真要解决起来太难了。
导演也知道,于是他只花了最多十五分钟(包括片尾鸣谢),即全片16%的时间,非常非常非常蜻蜓点水的讨论了一下。
监管制度是一定需要的,可是假新闻要怎么监管呢?没说。谁拥有最终的话语权可以为假新闻盖棺定论,是政府,是互联网公司,还是用户自己?任何一方如果直接干涉,那又该怎么保证不影响言论自由?说到底,作为用户,到底谁才能决定我看到什么?影片中把互联网公司的推荐算法跟人口贩卖(和许多我记不起来的黑色产业)对比,可问题在于,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可比人口贩卖是好还是不好难鉴定许多许多。再加上监管制度成型中各种power play,最终成型的会是什么样子也挺难说的。
在我看来,互联网、科技、算法等等最大的难题在于,这个产业本身是高度分散的。由于互联网本身的特性,任何一个小小的产品改变能在上线的一瞬间影响上亿的用户。可是作为参与这一改变的人:设计师、码农、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等等,他们和你我一样,都是普通人,无法预料到点赞功能会导致青少年焦虑,无法预料到优化送餐时间会导致外卖员的困境。如何在产品设计、算法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才是每个互联网人应该上的一堂课。
可是好遗憾,这部纪录片根本没有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法,唯一有点意思的是片尾鸣谢时每个人提到的自己对抗算法的方法 - 这明明是应该放进正片的内容!
总的来说,纪录片花了过多篇幅来讨论现象,有sensationalism之嫌,而对于立法的困难程度、互联网公司该如何自省方面的讨论少之又少(我很期待看到这些的!比如如何在算法中融入社会学)。最后吐槽一句,netflix的纪录片好像都有点煽动情绪大过摆事实讲道理,看看本片标题,也挺讽刺的。
《the social dilemma》(中译《社交陷阱》)里引用了一段儿新闻报道说,崔斯坦被认为硅谷里勉强有点儿良心的人。这部纪录片以他的一个项目为主线,讲了最近十年勃兴的社交软件对人类个体和整个人类文明的侵蚀。这些社交媒体公司(FB,twitter,wa,insta等,是不是应该感谢上帝,大部分在中国打不开^_^)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盈利,赚最多的钱。在自由市场下,公平竞争的环境里,发展的硬道理是必须赚更多的钱。在这唯一指挥棒下,硅谷这几家大公司无所不用其极的利用人类的心理弱点,从个人身上攫取最大量的注意力和时间,打包卖给广告投放商以盈利,同时,连自己也没料到,无形中把人类社会推向非黑即白的两极。前半部分注重分析算法(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经营策略对一个个体的影响。后半部分讲了对整体人类文明的影响:民主制度,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交流。
首先是人类个体部分。
其中一个硅谷投资人说,上一个世代,硅谷主要产生硬件和工具软件,例如苹果电脑,photoshop等等。她们是靠卖工具给你而盈利的,这个世代,主要收入靠广告投放,有产品吗?有,这个产品就是用户,每个人--你的时间,注意力,你任何的私隐--都被打包卖给了广告商。工具的特征是,工具会耐心的呆着,等你去用它,用完就关了,你用完Photoshop后不会再去把每个ps的菜单都看一遍过瘾的。现在的互联网产品(社交app)的特征是,不停的引诱你去用它,不停的抢占你的注意力,你的时间---简言之,让你上瘾,和烟酒毒品等其它上瘾品一样。结果也一样--短暂的快乐过后,你会感到疲惫空虚沮丧。
这里引述了几个前大厂主要技术和商业推广负责人,深度剖析这些产品的设计初衷,正如崔斯坦所言:一个邮件App的设计有二三十个人参与,大家对于字体,颜色等争论不休,从来没人想过它作为产品的伦理性--即会不会令人上瘾。twitter和FB的产品经理则直言他们背后的设计逻辑的理论基础就是心理学上的成瘾理论--让人上瘾,不停刷下去。trend(相当于微博里的热榜),话题推荐,都是为你量身定做的,目的都是为了把你留住,不停的刷下去。
这里有个值得争论的点,这些大厂可以为自己辩护:自控能力不行不是我的锅啊,和吸烟一样,你愿意吸烟吸死不是我卖烟的初衷啊。FB的产品经理说当初我们发明点赞按钮主要是想传播正能量,但有人因为获得的赞没有别人多得了抑郁症我们真的是没想到啊。其实这个争议正是崔斯坦和本纪录片想要推动的方向:立法。各国都有关于禁烟不同的条例,吸烟年龄,场合等立法积极干预。还有加税这种消极性的控制。社交网络也急需相应的立法。我记得是FB的一个人说,我觉得已经赚了这么多钱了,还干这样的事儿实在是不应该就辞职了--他可以辞职,但公司还必须往前开,别人会填补他位置继续干这种见不得人的事儿。
个人经验里,我记得刚有互联网时,web1.0时代,已经感受到互联网对时间和注意力的影响了。这种场景大家都不陌生,打开浏览器本来是为了查一个问题,最后半个小时过去了,你已经忘了当初为啥要打开浏览器。所以多年来我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去任何网站都是直接输入网址。google提供的界面也足够简洁,就是想你专心搜索你想要的东西,不要被任何事干扰。打开百度看看,首页已经一堆干扰了。
和现在相比,web1.0时代还没有人工智能,还是人类主导的互联网,网页体现的还是编辑意志,没法精确的猜你的好恶,更没法潜移默化的设置议程改变你的想法塑造你。你最后在网上流连忘返的最坏结果不过是杂乱无章的看了一些资讯而已,最多是浪费了点儿时间,没有其它伤害了。
而现在这个算法主导的世界里,你会发现你不仅浪费了时间,把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卖给了广告商。还潜移默化的被人工智能变成了个傻逼--这变化非常令人震惊,但的确是事实。把人变成傻逼其实并不难--该片举了”地平说“的例子,pizza门的例子。其实各种阴谋论都有人信的只要你能系统性的长期的接触同一类资讯最后都能自圆其说的被洗脑洗成个傻逼,完全不用逼迫,不用任何权力和金钱控制,就能做到。
后半部分主要说了对社会的影响--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影响了个体必然会影响社会,这部分的展开有点弱,但结论是没问题的。AI导致了新闻农场,假消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了。阴谋论盛行,人类的表达越来越诉诸情绪,走向非黑即白的极端,商业行为利用这些特点来卖货,政客利用这一点来拉票,这是一个比赛谁更极端的世界,稍微中性一点儿,温和一点儿的理性的声音已经被毁灭的差不多了。关于阴谋论片中举了个“pizza 门”事件,非常经典的阴谋论:指向政府高层(因此绝对保密,你不可能从正常媒体渠道看到),内部员工透露的资料(我是pizza店的XX, 这事儿是真的,我亲眼所见,但不敢说,说了会丢工作等等)。这种阴谋论传播的结果就是把水搅浑,大大削弱正常新闻的传播。这种玩意儿能大行其道主要还是因为社交媒体的”即刻性“属性,黑白两极的对立也是因为时效性--在一天几刷,一刷几个字(140字)的社交媒体上,人们已经失去了深究一个问题,一个人的耐性。诉诸情绪是最便捷的。当年论坛上盖几百层楼诉诸事实的争论不太可能存在了。
在web 2.0, blog,bbs时代,你点开一个人的ID,可以列出他所有的帖子,回复,你可以快速的对此人有个大致全面的认知(起码在一个小范围内比较全面),现在这个时代能翻翻他最近几条140字内的内容已经不错了。这种“活在当下”,是为消费主义,头脑一热买买买设计的,对于了解一件事一个人是有害无益的。以前网上的争论有最基本的几个共识基础:法律框架,逻辑推演框架。这两个框架下的争论又都必须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因此的确可以”真理越变越明“。现在的争论,这样的框架不存在了,因为不可能在140字内完成充分的论述以及完备的逻辑推理过程。事实究竟是什么就更没人关心了--搞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需要花时间,需要动脑子,这正是社交媒体最不想用户做的。你一学会逻辑思考就会变得理智,不会那么冲动了,我怎么卖(骗)货(你)?
现在仍在发生的一个简单例子就是川粉和反川人士,两边都觉得对方是傻逼(而自己绝对正确),这是大数据和AI运作的结果之一,所谓的俄罗斯黑客助选其实指的就是这些手段。
从广告行业来看,从没见过这样的精确:你投了收效马上呈现,甚至是可控的。以前评定一个媒体广告的效果需要动用调查公司做抽样调查,放进数据模型里计算分析,勉强能得出一个也许大家心里都不是很有数的结论:这个广告投对了还是投砸了。毕竟那个时代,人们还生活在一个真实的社会,影响销售的元素太多了。而现在呢?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朋友圈儿,自己的社交网络上,整个社会已经是个幻象,想要控制幻象改几行代码就行了。像《黑客帝国》里的情节,你想偶遇一个红裙女孩儿吗?改几行代码就能实现--这已经不是天方夜谈和科幻片,只要取得她的地理位置,推送给你你就能“偶遇”。这种全知全能的控制是非常可怕的。
人类毕竟有反思的好习惯,这部纪录片算是揭开了反思的序幕吧,接下来对应的隐私保护立法,数据使用立法可能会艰难的推进。电视媒体刚走进千家万户时,波兹曼写了《娱乐至死》警惕作为大众媒体的电视对社会的影响。和电视时代的消极影响相比,今天主动操控人的网络社交媒体更进一步了。许多人对波兹曼这种批判嗤之以鼻--电视也没把我们怎么样嘛。是的,电视没把人类怎么样,所以,换了个更狠的办法来了。
对个人而言,生活在这个社交网络主导一切的年代,首先必须有自控能力,时刻记着是你在使用工具不是工具在奴役你。需要的时候才用,用完就放下。肤浅的快乐是有代价的,电视和网络都不会使你变得更快乐,更不会把你变成更完整的人而令你人生更有意义。很多时候每个人只不过是这个时代的噪音里微不足道的一个,与其画地为牢生活在社交媒体里,不如离开网络多看书多思考多写超过一百四十字的东西。成长是痛苦的,但成长的快乐也是结结实实的。
其次,珍爱生命远离网络吧,多交一些“真实”的朋友(无论这朋友是从网上来还是生活中来),真实的朋友需要花时间真正的交流,一个真实的朋友胜过一千个点赞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