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凑巧,连着看了两部关于Schizophrenia的作品,另一部是香港的《幻爱》,那个讲的是爱情幻想症,应该算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分支吧,但sorry我感受到的只是套了个爱情壳子的虚伪人文关爱商业片。而本片以一种看似青春校园片的轻松表现手法,却反复深刻阐述了爱的力量(We are on the same team.),对这种疾病的正确理解和对待(I have an illness; I’m not the illness itself.) 同时片中特效是非常加分的,看到后半程真让人有种抓狂和崩溃的感觉,让观众感同身受应该是特效的最高境界吧。最后父亲Paul有个小反转,之前的很多细节伏笔得到了解释和升华,但总觉得如果是小姑娘的爱直击Adam的心灵会更适合,anyway,毕竟本片不是打着疾病的幌子讲爱情的,绝对有教育意义和社会责任的好作品。男主演技在线,值得推荐。
4星,片子很励志,结局很圆满。 但其实警示意义更多,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事难以启齿,沟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啥事别藏着掖着, 有精神病不想说还可以理解, 但 继父帮助孩子完全可以明着说, 没必要跟做贼似的还闹出误会,一家人要坦诚相待,所以积极面对是最重要的,影片充满正能量,看看挺感动不错的。
我一开始看封面还以为这是一部甜甜的小清新纯爱电影,结果它真的是“挂羊头卖狗肉”(没有贬义啊),差不多两个小时的片,爱情成分不足十分钟(不是说我只想看爱情电影啊,只是因为被骗了,有点不爽)。其实这部片讲的是一个人如何战胜内心的黑暗面,学会接受自己和打开自己的过程,这个立意很好。整个拍摄手法挺新颖有趣的(反正我是第一次接触这种类型的电影),真的是虚实结合,然后期间有亲情爱情友情,故事结构非常简单的一个片子,但是呈现得挺好的,很文艺美好的感觉。
其中最触动我的就是里面描述的亲情,真的完完全全被Adam的家人所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的妈妈真的将他当作自己全世界,无条件地爱他,支持他,然后他的继父也是,Adam一开始对继父的意见特别大,感觉是他的到来破坏了他们的家庭,结果一个反转,才发现一切都是误会(妥妥的欲扬先抑),不过不得不说的是,我觉得这一part编的不是很好,有点太突然了,感觉前面铺垫得不太够,所以效果出来的不太好(虽然还是骗到了我的眼泪💧),还有信的内容写得不够“催泪”(不然我还可以哭得更厉害一点)。哦还有一处,就是Adam为了自己的梦想,直面内心深处最黑暗的地方,并勇敢地战胜它的那一幕也戳我,不仅仅是为他的勇气感动,也是为他能真正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并为之努力而感动,说实话,现在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并愿意为之奋斗的呢(至少我现在还没有,但我相信会有那天的)。
总结,挺文艺挺特别的一部电影,立意深刻,感情浓厚,挺喜欢的。
从中间开始痛哭流涕,直到最后都感同身受。
电影内容很真实,尤其是把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服药治疗后的副作用、患者的一系列表现等刻画得淋漓尽致。
但我想强调一点,精神分裂症和人格分裂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电影里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让大家混淆,患者并没有人格分裂。
精神分裂≠人格分裂
影片里多出来的那几个人,只是患者头脑中听到的“声音”的具象,是影片的一种表现手法而已,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得了精神分裂症后,患者的认知、思维、逻辑会被他的幻听和妄想所折磨、干扰、控制,这使得患者无法分辨出真实与幻觉,进而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行为表现等,并非分解出多个人格。
还有我很认同一点,亲密关系是坦诚最坏的自己,诚实和爱虽不是解药,却可以帮我们度过难关。
我也是选择用接纳真实的自己来对抗疾病的,吃药的副作用让我觉得这种所谓的“正常”跟死了有什么区别?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的精神分裂症状是抑郁症引起的,并非是单纯的精神分裂症,所以跟电影里主人公的疾病表现还是略有区别。
但总的来说,精神疾病、心理疾病都需要得到大家的重视和正视。
最后祝愿所有看这部影片的人都能获得光和爱。
很凑巧,连着看了两部关于Schizophrenia的作品,另一部是香港的《幻爱》,那个讲的是爱情幻想症,应该算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分支吧,但sorry我感受到的只是套了个爱情壳子的虚伪人文关爱商业片。而本片以一种看似青春校园片的轻松表现手法,却反复深刻阐述了爱的力量(We are on the same team.),对这种疾病的正确理解和对待(I have an illness; I’m not the illness itself.) 同时片中特效是非常加分的,看到后半程真让人有种抓狂和崩溃的感觉,让观众感同身受应该是特效的最高境界吧。最后父亲Paul有个小反转,之前的很多细节伏笔得到了解释和升华,但总觉得如果是小姑娘的爱直击Adam的心灵会更适合,anyway,毕竟本片不是打着疾病的幌子讲爱情的,绝对有教育意义和社会责任的好作品。男主演技在线,值得推荐。
片子一开始还是很吸引人的,因为这种表达方式是很青春化的把一个精神分裂患者的可视化表达给表达的清晰,他所看见的就是他所经历的,包括吃药的副作用对他身体的影响,对他追求的影响以及可能让他变成一个被药物控制的废物,而同时不吃药后他的变化也使得他会被病控制的人一样,都用很青春化很现代童话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但是全片的升华不够,所有的这些可视化表达被保罗的那封信打了一个转折,这个故事飞速的向爱可以化解一切,主之怜惜可以让你掌握爱,而这个爱可以解决所有,让你勇于面对,面对之后呢?病怎么治?男主的未来是什么?都没有交待。OK,如果铺陈有叙,这样的转折是不是要更细化的表达一些,或者这样的转折能不能只是一个对继父的误会解除而影响?那学校的偏见呢?朋友之间的偏见呢?之前可视化表达里都影响很大的,因为这么简单的一个转折而决胜千里之外,让我看得异常的尴尬。
但是这确实打开了我最近愁的一个电影的呈现形态,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