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就要夸一下演员的使用,让michelle pfeiffer饰演一个外表看似冷漠,实则内心无比脆弱的上流社会破产寡妇是最明智的选择,了解她的人都知道,the fabulous baker boys, frankie and johnny, age of innocence, 甚至是几年前的wizard of lies,她都在里面饰演外表看似坚强,无法被靠近,实则内心世界无比脆弱的人物。年纪虽然长了,皱纹变多了,但是对生命的领悟也变得更加深入了,自然而然可以饰演好这位走向人生尽头的寡妇,承担起整部电影所有的戏剧张力。
汤姆说着“你们这群人每一个正常的”离开了公寓,独自飞回美国。的确,这里的每个人多多少少都难被称为常人。用纸钞当自己生命沙漏的母亲,在冷藏室冰冻dildo的独居寡妇,真能在偌大的巴黎仅凭名字找到一个叫Madeleine的女人的私家侦探,这个Madeleine也真的能通灵让猫通过火烛来远程对话,更不用说真就附身在一只黑猫身上的死去的丈夫。“没有一个正常人”,说的很切确。汤姆也想要伪装成一位富有诗意的不正常情敌,跟着未婚妻飞来巴黎友好会晤一通越洋电话就莫名其妙横刀夺爱的前男友,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当不正常人这件事上显然是门外汉,打着飞机回到美国回归正常人类的生活。
“French Exit”,是按部就班生活的一个出口。至于为何这个出口被法式命名,想来也是乳法的传统技艺——美国人多少觉得法国人头脑有些不正常。而长发飘逸的帅气主人公,自从被老妈从教导室解救出来带回家后,便也从一个循规蹈矩的生活中exit了出来(片尾这一幕重现,男主和妈妈确实是从写着“Exit”的出口离开了学校)。
我感受到这就是生活带来的绝望的平淡n就像余华说的“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n评论里有人说看完有一种《奥丽芙基特里奇》的感觉,我也觉得这两部作品有共性n我们从来不会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样的家人、孩子和朋友,即将面对什么样的人,美好固然存在,但悲哀亦避不可免,最后他问妈妈:“你为什么会想着生我”,她妈妈说为了挽救婚姻,但结果显而易见,爸爸不仅临阵脱逃了而且无踪影,留下妈妈一个人面对席卷而来的流言蜚语和生活的重担,但生活就是这样,每日都由朝阳照亮生机勃勃,有时又乌云密布死气沉沉,有时雨水又会顺着阳光倾盆而下荒诞可笑,我也想和女主人公一样,勇敢面对流言蜚语,尽自己的人生角色义务,同意又能保持优雅,但我只会像奥丽芙基特里奇一样在暮年垂垂老矣,形同枯木,甚至不如奥丽芙我或许会陷入虚无混沌与莫名悲伤中荒诞怪异又畏畏缩缩,但我始终抱着美好的期望,我期望我能从不管任何地方找寻平静的感觉,让奔腾到即将炸裂的血液降速,让顽固紧紧依附与身心里的悲伤稍微变得柔软
挺喜欢这部的,典型的荒诞派戏剧的写法,放弃了剧情方面的连贯性,从而可以凸显出主人公生活中的孤独和虚无感,儿子和猫只是她抵抗孤独和走向毁灭的工具,影片当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展现主人公内心对于婚姻,青春,爱情,家庭的自我认知,毫不令人觉得冗长。猫很明显的象征着自己的亡夫,猫走丢了,她没了生活的支柱,自然最后含着泪水走向了生命的终点,这是本片第一处象征的地方,还有一处在她给陌生人钱,最后发现看上去没有尊严的陌生人,实则比自己还有尊严一万倍,最后只好把钱给了一声不吭的乞丐,儿子看到她的这一举动,也是对她最致命刻骨的讽刺。从开头在餐厅倔傲的点燃打火机,到给陌生人钱,再到通灵时的冷笑,一笔笔的刻画出自己的消亡史,无非是一个最后挣扎的高级寄生虫!本片也多处展现出了荒诞派戏剧的喜剧色彩,也就是用喜剧色彩体现严肃的主题,这一点也可以从开头的配乐中体现。
这一部电影除了儿子以外的其他人物的设计很明显都是功能性的作用,比如同样与她寂寞的法国友人,她的多年好闺蜜,因为这些人物的出现,才会展开各种各样的对话,才会不断挖掘Frances对生命的认知和感悟。
影片摄影,布景,灯光的明暗度又是另一个看点,就说邀请她儿子前女友和前女友的现任男友这场戏,从灯光的暗度上我们可以看出frances内心的压抑和无法有序释放的焦虑以及虚无感。巴黎家中的布景,也可以凸显出她的无助和孤独。所以好的电影,必须是各个工种统一的配合,一起建立起故事的基调,也是艺术调性的总体现。
最后就要夸一下演员的使用,让michelle pfeiffer饰演一个外表看似冷漠,实则内心无比脆弱的上流社会破产寡妇是最明智的选择,了解她的人都知道,the fabulous baker boys, frankie and johnny, age of innocence, 甚至是几年前的wizard of lies,她都在里面饰演外表看似坚强,无法被靠近,实则内心世界无比脆弱的人物。年纪虽然长了,皱纹变多了,但是对生命的领悟也变得更加深入了,自然而然可以饰演好这位走向人生尽头的寡妇,承担起整部电影所有的戏剧张力。
或许许多人无法get到此片,但我仍不觉得此片是烂片。流媒体的发展,使电影成为了无比cheap的消费品,don't look up, knvies out等等看似无比有内涵,实则噱头满满 剧本结构无比松散的影片实在是太多了,还有许多网飞买下的套路化满满的独立电影。现如今想要找到脚踏实地讲故事的电影人变得无比的难了,许多演员 例如Nicole Kidman不是自己做制片人和相对不太大众的导演合作,就是出演相对艺术调性和剧本结构不错电视剧,或是和Jesscia lange一样四年的时间,就参与了一部影片的拍摄(垃圾本子真的太多了!)。在无比快餐化的时代,演员 尤其是年长的女演员很难拿到心满意足的大项目,有好的本子那就一定要抓住机会,比如Michelle Pfeiffer看到了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很好的把握住了机会。想想现如今像Michelle Pfeiffer, nicole kidman, julia roberts, jessica lange一样戏好,气质好的演员真所谓少之甚少,所以一定要珍惜她们每部电影/电视的演出机会!
看短评区里好多人都抱怨这部电影无厘头,不知所云,那是因为电影故事里所展现的这种生活距离我们现实的确很遥远,但是设定非常值得细品。
首先开片就是女主在寄宿学校里,无视校内领导,无视校规,举止轻浮,衣着随便,大衣里面穿着一件真丝连衣裙是非常不合事宜的在这里,我想是为了突出女主的荒诞无稽。
而后女主接了自己的儿子出校,在电影里分为了三段,分别在开头中间和结尾完整的展现出来,这里其实就是一种逃避的开始,女主儿子从出生可能就没有体验过正常家庭的关爱和氛围,成长初期也是被扔进寄宿学校,自生自灭。
儿子对母亲的突然到访可以看出是非常摸不着头脑的,但是却欣然接受,因为就像是接他出监狱一样幸福,这样的念头在后来巴黎里儿子也对母亲有所表述,他非常感谢母亲接他,他和母亲度过的时间很幸福,但是在巴黎邀请他们母子做客的那位女人却对她们家的一些丑闻非常感兴趣,我想可能是因为那位女人成了寡妇非常无聊至极,这也是荒诞的体现,其中这位寡妇对儿子的一些评价都很真实,说他还留着儿童才留的发型,装作成熟的样子,其实他还只是个孩子。
没错,男主并未真的成长,尤其是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后,他一直都把自己当做一个孩子来对待自己,即使到了订婚要代表自己长大成人的时候,女友的逼问下,他在餐厅还是用餐巾纸掩面来逃避,我们很难不猜到导致他如今性格使然的大有可能的就是他的母亲,缺乏父亲作为榜样和关怀,唯一的影响就是一个在外面声名狼藉的女人。
而女主更是荒唐至极,经纪人的一番谈话可以看出即使早年间就告诉她会花光钱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而她依旧不为所动,呆滞的仿佛早已等待到今天的到来,而后破败的事接二连三,她得变卖财产,还是偷偷摸摸的,和倒卖师讲价钱 压低佣金;给保姆开空头支票,结果和儿子要现金支付;然后用法语讲经纪人是猪,拿着换算后的欧元坐船逃离,好在她还有一个真心朋友帮她,可以寄人篱下,搬去巴黎。
但是我们常以为换个环境是否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只是一个美好的期望罢了,等到了彼岸实际上依旧一地是破碎的心,女主和花园里的流浪汉交谈自己也讲出心声。而后女主名副其实的打算要花光所有财产然后自尽。
她给大量的小费,毫不吝啬的给佣金,这都是已经走到绝路的人破釜沉舟的表现,即使我还被美式成功洗脑以为她会痛改前非,一雪前耻呢。实际上现实中根本不会,期间在船上儿子遇到的那位算命师,其实也是一种意味,毫无主意的儿子感觉到了母亲的打算,他知道自己一无所有了,他才会和一个有神学意味的女性上床,人到绝境中总是寄托于玄学与宗教。
他知道母亲还是一味逃避罢了,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办,因为无人教他做人做事,教他要勇敢要反抗,所以在船上还有一个伏笔是儿子遇到了船上的医生,儿子问他通灵师为何预言对了那个女人会死,医生一针见血的分析出来了原因,你和任何一个绝望的快死的人说她要死都会被自己吓死,这就是预示了女主的下场,她被自己吓倒了。
有人会问为什么母子俩人不知道工作重新开始?从母亲给儿子买自行车回来当礼物就可以看出她没把自己儿子当个成年人对待,儿子自己也没有,即使他挣扎过给前未婚妻打电话。母子俩个人都没有工作过一天这也毫无疑问,女主自己在床上也发表过这样的话,暗示根本没有独立和改变的希望。
那么女主为何在咖啡馆外写下那封故意不拿走的明信片,又留下巨额小费,我猜想一是她碍于脸面实在不想自己寄出去再麻烦与依赖好友,二是欲情故纵让服务员替她寄出去那封写得绝望的书信好见一面自己的好友,也让她来照顾自己的儿子,处理自己的后事。表明女主从来没有把儿子当做依靠,毕竟她再蠢也有成熟的心性了,接儿子从寄宿学校出来只是她太孤单了,所以需要陪伴。
而后丢猫事件把整个故事的剧情推到高潮,一大伙奇怪的人涌进来这个公寓:
孤独爱打听别人私密对女主充满好奇的寡妇也是象征了一群长舌妇,尤其作者给她编排的身份是和女主同龄的美国宜居到巴黎的女性,其实也是失去了自我与希望,尤其是异国他乡,没有自己的朋友唯一的联系还是丈夫的好友;
包括前来安慰女主的好友,其实也是婚姻走到尽头爱意早已殆尽,而把自己寄托在不靠谱朋友的女主身上;
还有那个追来巴黎的儿子未婚妻也是个没有自我的可怜人,她竟然选择留下来,而不是和正常有光明职业,还要为她和男主扳手腕决斗的未婚夫离开这个毫无希望的公寓。
其实包括夜晚上的大家谈话,大家都说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幸运还是不幸运,非常有代表与总结性;那个女通灵师说自己以后会走运,黑人侦探说自己从未走运都是一种暗示,而女主说自己是有时非常幸运有时非常不幸,人生大起大落也算是吧。
还有找的黑人私家侦探,因为佣金的丰盛而尽职尽责找到了通灵师女人,这是故事转折与揭开现实的开始,原来那只形影不离的黑猫是自己前夫的亡魂附身的存在,但是我猜这是一个象征,在欧美有寓言说绝望的独身女人不要养黑猫的暗示 。
而后通灵师接通灵魂,儿子一通的责备内心表白,表明他对父亲缺失的不满与愤怒,而后又逼问出黑猫为何咬她和出走,原来她想掐死黑猫,我想这也是一种绝望中的爆发,也意味女主在埋怨自己的丈夫,在怨恨它的不负责任,哪怕是死。
虽然洗盘子的时候儿子表达心意不怨母亲的陪伴与一起生活很幸福,可是母亲还是知道自己的过错,第二天她就拿着钱下楼去公园里,想把钱给她一直偷偷观察的流浪汉,那个帅气的吃橙子的流浪汉并没有接受,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因为他甚至比女主都更强,吃健康的食物表明自己还有希望,说自己很帅只是邋遢注意外形的人还是想生活的,她希望耗尽把钱给了另一个拿着就跑的烂人,和她一样看不到明天的出口。
儿子就在阳台上目睹着一切然后毫无作为,甚至女主还开心的和他打招呼。
她在最后一次疯狂超市大扫荡那里也可以看出她心意已决,因为她只买最贵的东西,藏红花无疑是鱼子酱一般对她来说已经是奢侈品的东西,但是她毫不在乎,并把朋友支开和超市货架员说自己要五百欧的酒。这就是最后的狂欢,上帝让你灭亡,必先让你疯狂。
而后一家子在橙汁里兑香槟的喝法也是在病态的庆祝着尽头与死亡,果不其然女主还是无法自拔,她打醒通灵师被看到死亡前的绿脸,再和自己的前夫沟通了最后一次,对话也先出她的绝望,借着要去找猫的理由,她出门在危险的巴黎夜路上,她碰到一个奇怪的自言自语的老人,在进行了短暂对话后,那个路人一语道破,她是一个丢失了什么的女人,但她丢失了什么吗?难道是那只她亡夫的猫?
是她丢失了的自我。
最后剧透到底,导演用极其巴黎法式的镜头语言表现了结尾,那个风韵犹存的女人走在冰黄的街道上,身后就是她要找的黑色猫咪,其实她死了,和自己的亡夫相会去了,她早已做好准备,在许多年前……
Frances在家中发现丈夫的尸体后,她先去滑雪度假,之后才报警。这件事让她成了纽约上流社会的热门话题。之后因为她没有计划,花光了所有的财产,在朋友的帮助下,她带着变卖家当所得的全部现金搬到巴黎。多年过后,大西洋彼岸的巴黎依旧流传着她当年如何处理丈夫尸体的故事。Frances到巴黎之后依旧挥霍无度,如她所计划的,等她花光所有钱,她就自杀。儿子Malcolm在爸爸死后与妈妈Frances一起生活。现在的Malcolm 20多岁,依旧和妈妈住在一起。他和女朋友订婚,不但没有勇气告诉Frances,而且不久后他同妈妈一起搬到巴黎。
这基本就是电影的主要情节,非常简单。
Frances在发现丈夫的尸体后,她没有立即报警或者做点任何相关或有用的事情,她选择了不面对而是逃走,这是她处理丈夫死亡这件事的方式。但是她究竟有没有逃开,她因此成了纽约上流社会的谈资,她也因此入狱。即使多年后她搬到巴黎,这件事一直缠绕着她。丈夫死后 Frances把儿子从寄宿学校接出来,告诉儿子以后儿子就是她的依靠。所以她对接下来的生活依旧选择的是不面对,而是用财产和儿子成为她逃脱生活的寄托,随着财产花光,儿子长大订婚,她的生活实在逃无可逃,就如她计划的,她只能选择最后的逃避,她准备自杀。
儿子Malcolm与女友订婚后,他鼓起勇气,想在当晚告诉妈妈Frances,但是妈妈说他们要搬去巴黎了。Malcolm第二天在餐厅见女友,他全程用餐巾盖着脸,跟女友说他和妈妈要搬去巴黎了,可能明天就走。无论从何种角度讲,订婚都是一个人独立的象征,但Malcolm作为一个20多岁的成年人他无法告诉妈妈,而且他好像自动地认为妈妈搬去巴黎,他也要搬去巴黎。纵使如此,他也无法像一个大人一样面对面告诉女友他的决定,而是躲在餐巾后面,不敢看女友。20多岁的Malcolm还依旧留着美国男童时期常见的发型。
看起来,Frances是躲在金钱背后的胆小鬼,而Malcolm是躲在妈妈背后的胆小鬼。
在巴黎的时候,依靠算命师的巫术,Frances和丈夫Frank联系,询问Frank那些她心底的问题,她希望Frank给她一个答案。所以不单她处理丈夫尸体的新闻没有消失,她心里对丈夫的死去这件事也没有平息。Malcolm表达对爸爸的恨,恨是什么?恨是未得到的或者失去的爱。Malcom抱怨自己未得到爸爸的爱,这也可能是爸爸的死亡让可能有的爱或者至少是有希望会得到的爱彻底失去了。Frank的死亡造成了Frances的伤痛,伤痛让Frances无力无助,所以她要逃开那个伤痛,利用她的钱财,对儿子的依靠,她的强势,无情,冷漠,直到她逃无可逃。儿子Malcolm依靠着对爸爸的恨,将自己的心理依旧停留在那个时候,只要他不长大,他就不需要去面对丧失的悲痛。所以也许所谓的胆小鬼背后其实都是他们难以面对的伤痛。
如何面对失去,如何去告别,在告别之后如何走下去,这是一个人生永恒的话题。电影用了一种荒诞且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沉重的话题,或许这种荒诞,搞笑也是生活中我们逃离自己伤痛的方式。
PS:饰演Frances的Michelle Pfeiffer,Bruno Mars曾在Uptown Funk里称她为“White Gold”,她将一个看似强势无情恶毒的,实则敏感脆弱的女性演绎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