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伊莎贝拉·弗尔曼艾米·福赛思Dilone乔纳森·切里凯特·德拉蒙德夏洛特·阿本SageIrvineChantelleBishop杰妮·罗斯NikkiDuvalEveKanyo阿尔·贝恩斯坦RobertIfedi大卫·格思里
类型:剧情惊悚导演:劳伦·哈达威 状态:HD 年份:2021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34981336热度:21 ℃ 时间:2024-06-11 18:50:57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和《爆裂鼓手》、《黑天鹅》选题非常相似,三部电影都讲述了主人公偏执、强迫、过分追求完美而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但与另外两部不同的地方在于,主角Alex Dall的这些强迫心理完全来源于自我,没有他人刻意施压。尽管所有人都劝她relax,告诉她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她仍永不满足的强迫自己做到最好。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被Dall奉为圭臬,她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挑战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并企图超越所有人。
从本质上讲,《新手》是一部关于心理的电影,刻画了一种极端完美主义下,当一个人被竞争胜利的渴望完全淹没自我的样子:为了成功而不惜一切代价,近乎自毁。这场内在的斗争的原动力,并非出于对事物本身的热爱,而是对赢得比赛的好胜心。揉皱的笔记本,潦草的字迹,脑海中不断重复的强迫性字句,无时无刻都体现着这是一个有严重强迫、偏执、焦虑、狂躁心理的人,其行为下潜藏的是一个极端自负却又极端自卑的人格。
自负体现在:我不允许任何人超过我,并不惜一切代价凌驾于他人之上。和我竞争的朋友是“背叛者”。Jamie在赢得seat race之后对她说:团队成员之间不需要相互喜欢,但需要相互尊重。然而Dall没有学会团队合作,也不认可其他人的努力,她只想着让自己站在最高处,好俯视一群她眼中的躲在自己舒适圈内、从未像她那样努力拼命过的人。她无法尊重队友实力,也势必不会成为团队内部可靠的合作者和贡献者,这对于团体运动而言,无疑是最忌讳的。
自卑又体现在:如果一件事情没做好,就会觉得一无是处。所以她总在挑战自己的弱项,好高骛远,痴迷排名、成绩,并将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建立在空洞的数字之上,而不是真实的自我。也因此,她其实是非常迷茫和脆弱的,因为她从未想过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不像Dani对天体物理的热爱是明确的。脱离名次,她会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因此她不敢无视那些数字,否则她长久以来建立的自我价值体系将会瞬间崩塌。而当没有好成绩给她正向反馈时,唯有痛苦的感知,例如自残,能让她继续强迫自己痛苦地坚持下去,而这俨然成为了一种内耗,其结局走向的必然是自我毁灭。
Dall痴迷于挑战自己的弱项并超过对手来获取优越感。在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生的每个问题几乎都在围绕三大命题展开:职业、社会、两性。只要我们活着,就必然要和他人产生联系。个体是脆弱而受限的,因此我们要学会的是与人合作,学会如何1+1>2。孤立必将自取灭亡,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社会。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都在赋予人生属于自己的意义,并以此来感受世界。不论我们选择的人生意义有什么样的表现形式,都需要知道,“科学”的人生意义,是能与他人分享的意义,旨在对人类社会发生兴趣并与同伴合作、做出贡献。
而Dall为自己选择的人生意义,在于不断挑战自我极限,而这个目标,其实与他人无关。对于赛艇这项运动,她无法促成团队合作,也无意把自己塑造成可靠的合作伙伴。
Jamie和Dani这两个角色被塑造的非常立体,具备着Dall身上没有的特质,为原本简单的剧情增色不少。Jamie是一个很少掩饰内心想法,很大方很仗义也很cool的女生。曾把Dall当作朋友,会很主动自然地让同行的新手一起加入集体。相比之下Dall对于集体永远缺乏回应。她坦白自己一直是班级里的边缘人物,细想这其实这是她习惯性将他人拒之门外的结果,是她自己无形中“主动”被孤立。对于校队名额的竞争,Jamie有非常合理的理由——她非常需要奖学金。但Dall不理解,也不愿理解Jamie的难处,她的心里只有自己想当第一的目标。
Dani这个角色我真的很喜欢,她们的出柜感情线也让我看到了一丝Dall被救赎的可能。Dani也喜欢努力的人,欣赏Dall身上不服输的韧劲,但她有清晰的目标,对天体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份热爱是她坚持下去的动力。比起Dall的过分专注于野心和成就,Dani很好的弥补了Dall的关于人际交往的不足,并试图告诉她这些东西的重要性。但是面对唯一一个能看到她并且感知到她的痛苦的人,Dall还是没有接纳这些善意。她向Dani大吼道 "You don't understand me", Dani怎么会不理解她,只是她困在自我的世界里,不愿意理解Dani。
Jamie和Dani二者其实都是Dall需要学习的对象。在我看来,Dall是非常幸运的,身边的朋友、教练、伴侣,都是善良而友好的,愿意在她痛苦的时候,给她中肯的建议。但偏执的Dall沉溺于自我的认知世界,对他人的好言相劝无动于衷。有时候,外人无法改变一个人,也无法帮助那些不想帮助自己的人。
"Can you give yourself a break?"
"Just relax."
"You gotta know when to quit."
但这些建议被Dall断然拒绝。她脑海中只剩下如同咒语般反复的强迫性思维和执念。
很明显,导演带着批判的视角完成了Dall反面人物的塑造,有过类似经历的她曾说:“我在倒数着这一切结束的日子。它消耗了我的生命,因为我真的在逼迫自己。这部电影算是我的一种宣泄。”导演有意刻画Dall心理扭曲的惊悚感,但她又是善良的,给Dall身边安排了很多良师益友,像是在温柔地回看过去的自己,循循善诱。
诚然,通往成功的路径需要大量的训练、牺牲、汗水和泪水。但我们不能让无意义的努力来麻痹自己,为了努力而努力,无视自己真正需要关注的东西。要认识到,第一,不是所有艰难的路都值得走;第二,面对挑战,需要有所取舍;第三,不是所有的结果都只有成败两极;第四,合作下的竞争才能让自己走的更远。
影片结尾,所有人在雷声中暂停了比赛,只有Dall执意划到终点。那场比赛,就像她人生中经历的无数竞争,看似有众多对手你追我赶,其实只不过是自己和自己的对抗,一场孤独的,不被外界理解和看见的对抗。
一声惊雷,也许暗喻着一场重生。
影片结局是开放式的。她一个人默默回来,黑板上的比赛结果写了又擦,也许是觉得这个数字已经没有意义了,她终于决定quit。除此以外,无事发生。
Dall是否从这段经历得到了满足,无人知晓,无人理解,无人在意。
但这种开放的不确定性,也恰恰是未来无数的人生挑战中,我们需要面对、接纳、适应的结局。对自我的探索和不完美的改进是永无止境的,人无完人。所以,向目标前进的同时,别忘了沿途的风景,那里也有很多收获。
《新手》不像《黑天鹅》晦涩难懂,也不像《爆裂鼓手》令人战栗,但依旧让我难以释怀。因为我曾在无数经历过独木桥竞争的做题家、在严苛的内卷环境下成长的人身上看到过Dall的影子,包括我自己。
如果18岁之前的我看到这部电影一定会打满鸡血。那时的我很有目标和动力,但我也可以在前一秒觉得自己非常优秀,下一秒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我的确考上了如愿以偿的大学,然后用大学四年去重新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回看过去的应试教育,我不知道怎么评价,我是既得利益者,但也是受害者。
分清“努力”和“偏执”的界限,希望更少的人走“偏执”的弯路。
万物皆可卷。
娜塔莉·波特曼曾用《黑天鹅》让外行人见识到芭蕾舞残酷的竞争法则;达米恩·查泽雷则用《爆裂鼓手》表现了乐队鼓手不为人知的辛酸内幕。
艺术圈尚且如此艰难,更不用靠身体吃饭的体育圈了。
聊到这个题材,好莱坞总是刻意的赋予各种正能量标签,一般涉及到运动元素,打破偏见迎难而上之类的陈词滥调总免不了一再提及。
今天要说的这部《新手》有点不太一样,它并没有走传统的鸡汤励志,反而告诉你内卷风潮下的运动员也可以丧心病狂得没边。
和《黑天鹅》《爆裂鼓手》一类同样反映人物“黑化”的影片相比,《新手》的整体的叙事节奏压迫感明显更足,开篇就呈现了一个略显病态的场景:
女主Dall正在参加一场随堂测试,她细心而焦虑地审视着眼前的考题,等到再次抬头,教师已经空无一人。并不是因为她疏于复习耽误了做题速度,而是因为她正在重复做一张试卷。
对,你没听错,她在考场把同样的考卷做了两遍!
为了放大主人公的焦虑情绪,导演劳伦·哈达威(同时也参与了本片剪辑,她上一份工作是《爆裂鼓手》的音效师)刻意增加了Dall低语的增益,并叠加环绕,形成了极度紊乱的磁场,让观众瞬间代入进女主不安定的心绪之中。
没有任何心理弧线描线,影片几乎一开始就让人物直接进入高压状态,通过一场随堂测试的戏,将Dall的人物特点和盘托出——
这是一个追求完美,且有着极度好胜欲的优等生。
参加就读高校的赛艇部,旁人因为各种现实理由进入(打入校队可获得奖学金),Dall的目的却非常“简单”,成为新人里成绩最好的那个人。
同梯次的Brill成为Dall晋级校队的最大威胁。出色的体格、同样不输Dall的优异表现,甚至性格上还更胜一筹的强势,让其被Dall视为竞争的潜在对手。
赛艇部的笑话成为了Dall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那是一个关于螃蟹的梗,用来形容那些驾驭不了赛艇的笨拙新人。
尽管通过魔鬼式训练令Dall最终获得了进入校队的资格,但有关螃蟹的笑话仿佛一团阴云,即便在她小有所成也仍然挥之不去。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Dall天生对成绩近乎偏执的渴望(也可以说是一种病态的强迫症心理),也和她遭遇的打击有关。
和Brill双双入选校队的一天,训练前夕,Dall从Brill口中得知了一个颇具侮辱性的事实:一位即将退社的老队员为了享受假期,提前放弃了拉练资格,Dall这才有幸能顶替她成为一线队员。
之所以强调这个情报所具备的“侮辱性”,除了Brill作为先手提拔对象,成为早于Dall进入一线队的新人外,更在于是她亲自把这个消息传达给Dall。
作为暗地较劲的对手,这样的消息显然击垮了Dall的自尊。车上泪奔的那一幕,Brill对Dall的反应无动于衷,旁人却将Dall的不甘和委屈看得一清二楚。
和螃蟹的笑话起到互文作用的还有Dall所在校队用到的队徽—— 一只乌鸦,它仿佛是人物随后命运的写照。
果然,另一次对内竞争选拔中,Dall因为队友发挥不佳惜败给Brill,令好胜心切的Dall二度受挫。
当一个竞争欲极强的强迫症患者接连遭遇失败,对手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被拿来大题小做。
一次很简单的互动,也可能被Dall歪曲为有人故意放水整自己。
相较《爆裂鼓手》《黑天鹅》一类将矛头主要指向外部的作品,《新手》在戏剧冲突上有着明显的内化色彩。外部刺激只是通往第一名的客观原因,真正导致Dall开启一发不可收拾的自戕式训练,主要还是来自她过分严苛的自我内驱。
同样能4.0的学分绩点,90分和100分都能换到同样结果,但倘若有人比Dall多拿到一分,她也会想办法在下次,或下下次,或下下下次中给扳回来。
Dall曾和好友分享过一段高中时期她通过努力踢下班里的第一名,以优秀毕业生身份站上颁奖台的经历,和好友预期的答案相悖,Dall这么做并不是为了什么荣誉,仅仅是因为它的难度让人望而生畏。
所以进入大学后,Dall才会一次又一次逼自己尝试不可能的任务:主修一门自己并不擅长的课程、在一场注定只能拿到C的考试中重复刷题、找一项冷门运动锻炼并努力做到最好……
能挑战自我之余顺带证明旁人的无能,对Dall这类人而言是非常理所当然的事,ta们早已习惯了成功,而不懂得接受失败。一旦竞争对手强大到足够和Dall之流平起平坐,她会很快因此把自己逼入绝境。
拯救的办法是再一次战胜对手,但失败就意味着在自责中进入恶性循环的攀比和自我毁灭。
一个人有多骄傲就会有多自卑,后来和好友的深度对话中,观众了解到了一个更真实、也更脆弱的Dall:此前有关高中的逆袭,除了她取得的成绩,所有的后续都是假的。没有掌声、没有喝彩,有的,只是一个人的狂欢。
过分好胜的心态不但让Dall交不到一个知心朋友,也让她的性格变得扭曲而分裂。从此,成绩成为了她的玩伴,追求更强不再是一种生活态度,而变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
她哪里在享受过程,她分明是结果的奴隶。
赛艇队前辈曾告诫Dall,要她懂得放手。
那是一个同样被队友拖累,从而影响过自己成绩的“失败者”。自负心理作祟,Dall并没有吸取前辈的经验,选择和Brill在娱乐性质的比赛中单挑。她赢得了比赛,却也把全队得罪了干净。
有人说,这是一个关于独立女性自立自强的故事,也许她的手段不怎么招人待见,但一个自身强大的人不需要他人认可。
这样讲或许没错,但我猜即便最终战胜Brill的Dall也没有开心到哪里去,当终点只有她一个人经过,而参赛者最终只留下一人,名次、成绩这类惯常用来定义成功的词汇全都没了意义。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all或许赢得了比赛,实现了自我认可,但又在达成目标的同时,失去了世界。
撰文 | Zed
策划| 轻年力量
这部电影一言以蔽之就是:卷王和她不快乐的人生。话说,伊莎贝拉·弗尔曼真是很适合演psycho,小时候演的那部《孤儿怨》里的小女孩比《修女》还要瘆人。nn去看了下评论,有的说主角道尔不为别人就为了让自己变强的姿态好赞,有的反驳道,难道电影不是在呼吁大家不要卷了吗!都卷成精神病了!nn且不管电影本身什么立意,但道尔这个人物某些地方会让我感觉看到自己。比如,大家都知道我健身是很规律的,但其实我从小就非常讨厌运动——一个喜欢窝在家里画画和看书的人,怎么可能喜欢运动。但我从小体育,中考、大学里的考试,都是满分,就是卷自己卷出来的。中考那年,为了跑进满分的时限,每天早上6点起,先去练习完再去上课。比如,刚到日本读语言预科,老师说一般要花两年才能熟练掌握日语,我也卷,8个月后,老师就说我水平可以考大学了。比如,大学选课程,我总是选评分最严的教授的课上,而且抵死学分上线报课,所以毕业时我学分修两个学位也是超了的。就连现在打游戏,我也要打到白金才算完。所以很多人问我,你一个月怎么做到工作同时读这么多书,卷啊!nn但是和道尔最大的不同,是她疯了,我没有。为什么?差别在于心态。道尔的确很卷,但心态也很差。不顺就崩不顺就崩,那你怎么能成为“艾尔登法王”~nn但她之所以心态这么差,最大的原因是她没有学会认可自己的努力,她并没有从自己的努力中获得成长和自信。nn而这一现实的背后,是她卷的目的有误,她是为了打败别人而卷,所以这是个零和博弈,当然幸福感低。但是当你卷是为了挑战和提升自己,怎么都是开心的,而且你也能从周围那些同样努力的人身上获得鼓舞,当别人表现出色的时候,你不会吝惜为他们鼓掌,因为这是人家应得的。nn卷,是个中性选择,决定它好与坏的,是我们自己看待它的方式。
电影真不错。有了它,可以对比《爆裂鼓手》看一个人的努力所受的外部压迫情境。
Dall的“不幸“”是选择集体项目,努力实现目标不仅要经历体能层面,心理层面,还有团队价值观影响,这“新手“注定在追求于优胜的路上,想要苦尽甘来的机会都没有。她可能不知道,群体之中,看待“努力”也存在一种对自己和对别人的双标存在。在资质水平都相差不多的群体里,个人努力也有规则,和秩序。
团队里个人努力逻辑,有可能就是这样:希望是以不“伤害“彼此的程度让“团结”最大化,哪怕虚伪的团结。------我默默希望别人努力不过我,因为如果努力过我,那么我的努力可能枉费,那是他人在卷。因为假如有他人的努力对比我们成为懒惰,假如他或她并不是天赋异禀,早一骑绝尘成为永远无法追赶的大神,或许还要德才兼备,谦虚待我,我们才心服口服,这时他或她的任何异类品质,不伤害到我或者只伤害我的敌人,那都是了不起的,我甚至以他或她为偶像。
Dall的不幸在于追求成为精英的理念,她的努力需要找参照系。她需要向周围高手学习对标比拼,暗中偷师。这样的先天缺陷,因为有外求,就不完全自主,不像自个人在家玩艺术搞创作的。
玩体能技能的比拼,从来只有让时间压迫自己,否则一万小时定律说不通,可怜就算有了这个一万小时,还有下一个一万小时,这样求胜很难内心宽阔敞亮。老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Dall这样的努力玩命,死在路上才该是她精神的座右铭。
不过,Dall最后大概率是从与他人的较劲中解脱,影片最后脸上显得难得的平静,她在竞赛名单板上抹去自己的名字,一个人走到大路上,面容已不在紧张。成为优胜者的心态,应为此可以承受一切,这应把失败挫折包括在内。周围的人一致的冷眼旁观又能怎样呢,有他们参照和贬低,更刺激Dall去达到最后的极致,Dall虽不是感恩那种人,但也不是那种需要鲜花掌声的人,那是普通人的目的。
其实,在不良环境中很难追求单纯努力,原因还不仅如此,体验过内卷的都知道,有些人认为工作的压力来自别人,别人的进步和努力影响自身的安危。于是,个别的优秀的人会受一种暗流排斥,打压。罪恶的是这是影响了为了“平均”,优秀的人为了“和谐“可能”也逐渐平庸,还美其名曰他们终于提高了情商。
回想看,几乎所有小孩想象未来,都会对爸妈说自己未来要做一个怎么样了不起的人,要做盖世的英雄,为什么大多数慢慢走上了做个普通人的路线?资源总是有限的,机会总是少数名额,总有一大群人居于少数人下的现实,因此一个人要突破这种囚笼,确实还得有大无畏,甚至六亲不认。
不过,努力也仅是努力,努力的结果和成功肯定不是等号。有本书《大潜能 成功取决于你和他人合作》的观点可以参考一下,这本书对精英有一个提醒------借助群体能挖掘潜能,从概率上也更容易成功,只是需要适合的群体和建立群体中更好的关系来获得。令人惊讶的是,牛津大学有一个理论叫“灰人理论”。灰人理论反对刻苦,如果你没有明显的天赋,凭借努力刻苦去拼获得更好的学位,就会被人们视为“灰人”,这是牛津大学鄙视链里最底层的人。换言之,似乎有天赋的人才有刻苦的权利。看来我们从好莱坞影视了解的西方价值观鼓励每个人去突破自己的极限不是真的,到现实生活的某个圈子里不是这样,西方人果然双标得很。
据说萤火虫聚集一起发光能让交配机会增加百分之八十,萤火虫在这事上很有团队感,成功又代表什么,也许真正的答案是,你的个人的努力结果要大家一起受益才行。想来,真有点意思。
第一次看全英文无字幕的一部剧,角色语速还超快,好在台词没有特别多,磕磕绊绊看完了,但也发现了原版的很多妙处,关于片中螃蟹、乌鸦的各种隐喻,如果是翻译过来,就少了很多难以言传的妙处。
一开始是被短视频平台上快讲电影的博主吸引的,播放量很高,点开评论,观点各异,有的人钦佩女主的努力和拼搏,更多的人似乎忌惮这样的偏执和极端,影片定位为惊悚片大概也是这个原因。
电影开头,教练问新手们为什么要来赛艇队,到女主发言的时候却被打断了,这也成了全片萦绕不去的一条线,明明学业有成,确非要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死磕到底,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全片到最后也没有说明这一点,女主仅仅是为了第一而去争第一,她如此的强大,却也是如此的自缚。
一万小时定律反复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女主刚进新手队的第一天,还有一次是她在比赛中失利自责的时候。这本是叫人踏实努力的一句话,在女主这里确不起作用,这部片子里没有什么努力战胜天赋的鸡汤,有的只是对一个偏执狂的真实写照,身边的人会觉得你神经质,或许也会佩服你,但真的爱你的人最后却会被你的偏执深深刺痛。
两个学霸在台球厅里的这段励志对话,我认为是全片励志的内核。女主讲了她高中时如何通过努力赢得荣誉,战胜了讨厌的天赋者的故事。而年少时的鲜花和掌声,也成了把她困住的牢笼,死磕过,胜利了,就试图把这一理论套用到自己整个人生上,这是不理智的,也恰恰是女主脆弱,自尊低的反向体现。
但抛开剧情,我认为小T引用肯尼迪这段话本身没有问题,我们去做一件事情,不是因为它简单,而是因为它困难,对我们有挑战,那么成功之后,才能迎来铺天盖地的快感,没有低谷就不会有高潮,平淡如水还是大风大浪,各人皆有选择。
两人在浴室的这段争吵也是全剧的一个高潮,不得不说女主在这里演技炸裂。对她来说放松等同于了放纵,她无法放松,努力追求的东西不做到最好誓不罢休,我看到这里不禁在想,“做一件事就要做到最好”这种被说烂的理论真的就是对的吗?还有所谓的“劳逸结合”,世俗总有一套中庸的标准,但又回去钦佩那些追求极致的人,仔细想想,还挺可笑的。
我自己是个总是三分钟热度的俗人,现实中或许很难和女主这样的性格成为朋友,但我钦佩每一个不一样的灵魂。无论在世俗的标准下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每天过的如何,是否快乐是否幸福,是否自觉无愧于人生,只有一个人知道,也只有一个人真正在乎,那就是自己,也只有自己。
演员
15年2023
追魂镖
万灵
霹雳甜心
探险迷局
本片为导演何梦华1968年的作品故事描述,青虹大...
播放指数:990℃
和《爆裂鼓手》、《黑天鹅》选题非常相似,三部电影都讲述了主人公偏执、强迫、过分追求完美而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但与另外两部不同的地方在于,主角Alex Dall的这些强迫心理完全来源于自我,没有他人刻意施压。尽管所有人都劝她relax,告诉她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她仍永不满足的强迫自己做到最好。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被Dall奉为圭臬,她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挑战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并企图超越所有人。
从本质上讲,《新手》是一部关于心理的电影,刻画了一种极端完美主义下,当一个人被竞争胜利的渴望完全淹没自我的样子:为了成功而不惜一切代价,近乎自毁。这场内在的斗争的原动力,并非出于对事物本身的热爱,而是对赢得比赛的好胜心。揉皱的笔记本,潦草的字迹,脑海中不断重复的强迫性字句,无时无刻都体现着这是一个有严重强迫、偏执、焦虑、狂躁心理的人,其行为下潜藏的是一个极端自负却又极端自卑的人格。
自负体现在:我不允许任何人超过我,并不惜一切代价凌驾于他人之上。和我竞争的朋友是“背叛者”。Jamie在赢得seat race之后对她说:团队成员之间不需要相互喜欢,但需要相互尊重。然而Dall没有学会团队合作,也不认可其他人的努力,她只想着让自己站在最高处,好俯视一群她眼中的躲在自己舒适圈内、从未像她那样努力拼命过的人。她无法尊重队友实力,也势必不会成为团队内部可靠的合作者和贡献者,这对于团体运动而言,无疑是最忌讳的。
自卑又体现在:如果一件事情没做好,就会觉得一无是处。所以她总在挑战自己的弱项,好高骛远,痴迷排名、成绩,并将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建立在空洞的数字之上,而不是真实的自我。也因此,她其实是非常迷茫和脆弱的,因为她从未想过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不像Dani对天体物理的热爱是明确的。脱离名次,她会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因此她不敢无视那些数字,否则她长久以来建立的自我价值体系将会瞬间崩塌。而当没有好成绩给她正向反馈时,唯有痛苦的感知,例如自残,能让她继续强迫自己痛苦地坚持下去,而这俨然成为了一种内耗,其结局走向的必然是自我毁灭。
Dall痴迷于挑战自己的弱项并超过对手来获取优越感。在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生的每个问题几乎都在围绕三大命题展开:职业、社会、两性。只要我们活着,就必然要和他人产生联系。个体是脆弱而受限的,因此我们要学会的是与人合作,学会如何1+1>2。孤立必将自取灭亡,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社会。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都在赋予人生属于自己的意义,并以此来感受世界。不论我们选择的人生意义有什么样的表现形式,都需要知道,“科学”的人生意义,是能与他人分享的意义,旨在对人类社会发生兴趣并与同伴合作、做出贡献。
而Dall为自己选择的人生意义,在于不断挑战自我极限,而这个目标,其实与他人无关。对于赛艇这项运动,她无法促成团队合作,也无意把自己塑造成可靠的合作伙伴。
Jamie和Dani这两个角色被塑造的非常立体,具备着Dall身上没有的特质,为原本简单的剧情增色不少。Jamie是一个很少掩饰内心想法,很大方很仗义也很cool的女生。曾把Dall当作朋友,会很主动自然地让同行的新手一起加入集体。相比之下Dall对于集体永远缺乏回应。她坦白自己一直是班级里的边缘人物,细想这其实这是她习惯性将他人拒之门外的结果,是她自己无形中“主动”被孤立。对于校队名额的竞争,Jamie有非常合理的理由——她非常需要奖学金。但Dall不理解,也不愿理解Jamie的难处,她的心里只有自己想当第一的目标。
Dani这个角色我真的很喜欢,她们的出柜感情线也让我看到了一丝Dall被救赎的可能。Dani也喜欢努力的人,欣赏Dall身上不服输的韧劲,但她有清晰的目标,对天体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份热爱是她坚持下去的动力。比起Dall的过分专注于野心和成就,Dani很好的弥补了Dall的关于人际交往的不足,并试图告诉她这些东西的重要性。但是面对唯一一个能看到她并且感知到她的痛苦的人,Dall还是没有接纳这些善意。她向Dani大吼道 "You don't understand me", Dani怎么会不理解她,只是她困在自我的世界里,不愿意理解Dani。
Jamie和Dani二者其实都是Dall需要学习的对象。在我看来,Dall是非常幸运的,身边的朋友、教练、伴侣,都是善良而友好的,愿意在她痛苦的时候,给她中肯的建议。但偏执的Dall沉溺于自我的认知世界,对他人的好言相劝无动于衷。有时候,外人无法改变一个人,也无法帮助那些不想帮助自己的人。
"Can you give yourself a break?"
"Just relax."
"You gotta know when to quit."
但这些建议被Dall断然拒绝。她脑海中只剩下如同咒语般反复的强迫性思维和执念。
很明显,导演带着批判的视角完成了Dall反面人物的塑造,有过类似经历的她曾说:“我在倒数着这一切结束的日子。它消耗了我的生命,因为我真的在逼迫自己。这部电影算是我的一种宣泄。”导演有意刻画Dall心理扭曲的惊悚感,但她又是善良的,给Dall身边安排了很多良师益友,像是在温柔地回看过去的自己,循循善诱。
诚然,通往成功的路径需要大量的训练、牺牲、汗水和泪水。但我们不能让无意义的努力来麻痹自己,为了努力而努力,无视自己真正需要关注的东西。要认识到,第一,不是所有艰难的路都值得走;第二,面对挑战,需要有所取舍;第三,不是所有的结果都只有成败两极;第四,合作下的竞争才能让自己走的更远。
影片结尾,所有人在雷声中暂停了比赛,只有Dall执意划到终点。那场比赛,就像她人生中经历的无数竞争,看似有众多对手你追我赶,其实只不过是自己和自己的对抗,一场孤独的,不被外界理解和看见的对抗。
一声惊雷,也许暗喻着一场重生。
影片结局是开放式的。她一个人默默回来,黑板上的比赛结果写了又擦,也许是觉得这个数字已经没有意义了,她终于决定quit。除此以外,无事发生。
Dall是否从这段经历得到了满足,无人知晓,无人理解,无人在意。
但这种开放的不确定性,也恰恰是未来无数的人生挑战中,我们需要面对、接纳、适应的结局。对自我的探索和不完美的改进是永无止境的,人无完人。所以,向目标前进的同时,别忘了沿途的风景,那里也有很多收获。
《新手》不像《黑天鹅》晦涩难懂,也不像《爆裂鼓手》令人战栗,但依旧让我难以释怀。因为我曾在无数经历过独木桥竞争的做题家、在严苛的内卷环境下成长的人身上看到过Dall的影子,包括我自己。
如果18岁之前的我看到这部电影一定会打满鸡血。那时的我很有目标和动力,但我也可以在前一秒觉得自己非常优秀,下一秒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我的确考上了如愿以偿的大学,然后用大学四年去重新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回看过去的应试教育,我不知道怎么评价,我是既得利益者,但也是受害者。
分清“努力”和“偏执”的界限,希望更少的人走“偏执”的弯路。
万物皆可卷。
娜塔莉·波特曼曾用《黑天鹅》让外行人见识到芭蕾舞残酷的竞争法则;达米恩·查泽雷则用《爆裂鼓手》表现了乐队鼓手不为人知的辛酸内幕。
艺术圈尚且如此艰难,更不用靠身体吃饭的体育圈了。
聊到这个题材,好莱坞总是刻意的赋予各种正能量标签,一般涉及到运动元素,打破偏见迎难而上之类的陈词滥调总免不了一再提及。
今天要说的这部《新手》有点不太一样,它并没有走传统的鸡汤励志,反而告诉你内卷风潮下的运动员也可以丧心病狂得没边。
和《黑天鹅》《爆裂鼓手》一类同样反映人物“黑化”的影片相比,《新手》的整体的叙事节奏压迫感明显更足,开篇就呈现了一个略显病态的场景:
女主Dall正在参加一场随堂测试,她细心而焦虑地审视着眼前的考题,等到再次抬头,教师已经空无一人。并不是因为她疏于复习耽误了做题速度,而是因为她正在重复做一张试卷。
对,你没听错,她在考场把同样的考卷做了两遍!
为了放大主人公的焦虑情绪,导演劳伦·哈达威(同时也参与了本片剪辑,她上一份工作是《爆裂鼓手》的音效师)刻意增加了Dall低语的增益,并叠加环绕,形成了极度紊乱的磁场,让观众瞬间代入进女主不安定的心绪之中。
没有任何心理弧线描线,影片几乎一开始就让人物直接进入高压状态,通过一场随堂测试的戏,将Dall的人物特点和盘托出——
这是一个追求完美,且有着极度好胜欲的优等生。
参加就读高校的赛艇部,旁人因为各种现实理由进入(打入校队可获得奖学金),Dall的目的却非常“简单”,成为新人里成绩最好的那个人。
同梯次的Brill成为Dall晋级校队的最大威胁。出色的体格、同样不输Dall的优异表现,甚至性格上还更胜一筹的强势,让其被Dall视为竞争的潜在对手。
赛艇部的笑话成为了Dall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那是一个关于螃蟹的梗,用来形容那些驾驭不了赛艇的笨拙新人。
尽管通过魔鬼式训练令Dall最终获得了进入校队的资格,但有关螃蟹的笑话仿佛一团阴云,即便在她小有所成也仍然挥之不去。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Dall天生对成绩近乎偏执的渴望(也可以说是一种病态的强迫症心理),也和她遭遇的打击有关。
和Brill双双入选校队的一天,训练前夕,Dall从Brill口中得知了一个颇具侮辱性的事实:一位即将退社的老队员为了享受假期,提前放弃了拉练资格,Dall这才有幸能顶替她成为一线队员。
之所以强调这个情报所具备的“侮辱性”,除了Brill作为先手提拔对象,成为早于Dall进入一线队的新人外,更在于是她亲自把这个消息传达给Dall。
作为暗地较劲的对手,这样的消息显然击垮了Dall的自尊。车上泪奔的那一幕,Brill对Dall的反应无动于衷,旁人却将Dall的不甘和委屈看得一清二楚。
和螃蟹的笑话起到互文作用的还有Dall所在校队用到的队徽—— 一只乌鸦,它仿佛是人物随后命运的写照。
果然,另一次对内竞争选拔中,Dall因为队友发挥不佳惜败给Brill,令好胜心切的Dall二度受挫。
当一个竞争欲极强的强迫症患者接连遭遇失败,对手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被拿来大题小做。
一次很简单的互动,也可能被Dall歪曲为有人故意放水整自己。
相较《爆裂鼓手》《黑天鹅》一类将矛头主要指向外部的作品,《新手》在戏剧冲突上有着明显的内化色彩。外部刺激只是通往第一名的客观原因,真正导致Dall开启一发不可收拾的自戕式训练,主要还是来自她过分严苛的自我内驱。
同样能4.0的学分绩点,90分和100分都能换到同样结果,但倘若有人比Dall多拿到一分,她也会想办法在下次,或下下次,或下下下次中给扳回来。
Dall曾和好友分享过一段高中时期她通过努力踢下班里的第一名,以优秀毕业生身份站上颁奖台的经历,和好友预期的答案相悖,Dall这么做并不是为了什么荣誉,仅仅是因为它的难度让人望而生畏。
所以进入大学后,Dall才会一次又一次逼自己尝试不可能的任务:主修一门自己并不擅长的课程、在一场注定只能拿到C的考试中重复刷题、找一项冷门运动锻炼并努力做到最好……
能挑战自我之余顺带证明旁人的无能,对Dall这类人而言是非常理所当然的事,ta们早已习惯了成功,而不懂得接受失败。一旦竞争对手强大到足够和Dall之流平起平坐,她会很快因此把自己逼入绝境。
拯救的办法是再一次战胜对手,但失败就意味着在自责中进入恶性循环的攀比和自我毁灭。
一个人有多骄傲就会有多自卑,后来和好友的深度对话中,观众了解到了一个更真实、也更脆弱的Dall:此前有关高中的逆袭,除了她取得的成绩,所有的后续都是假的。没有掌声、没有喝彩,有的,只是一个人的狂欢。
过分好胜的心态不但让Dall交不到一个知心朋友,也让她的性格变得扭曲而分裂。从此,成绩成为了她的玩伴,追求更强不再是一种生活态度,而变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
她哪里在享受过程,她分明是结果的奴隶。
赛艇队前辈曾告诫Dall,要她懂得放手。
那是一个同样被队友拖累,从而影响过自己成绩的“失败者”。自负心理作祟,Dall并没有吸取前辈的经验,选择和Brill在娱乐性质的比赛中单挑。她赢得了比赛,却也把全队得罪了干净。
有人说,这是一个关于独立女性自立自强的故事,也许她的手段不怎么招人待见,但一个自身强大的人不需要他人认可。
这样讲或许没错,但我猜即便最终战胜Brill的Dall也没有开心到哪里去,当终点只有她一个人经过,而参赛者最终只留下一人,名次、成绩这类惯常用来定义成功的词汇全都没了意义。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all或许赢得了比赛,实现了自我认可,但又在达成目标的同时,失去了世界。
撰文 | Zed
策划| 轻年力量
这部电影一言以蔽之就是:卷王和她不快乐的人生。话说,伊莎贝拉·弗尔曼真是很适合演psycho,小时候演的那部《孤儿怨》里的小女孩比《修女》还要瘆人。nn去看了下评论,有的说主角道尔不为别人就为了让自己变强的姿态好赞,有的反驳道,难道电影不是在呼吁大家不要卷了吗!都卷成精神病了!nn且不管电影本身什么立意,但道尔这个人物某些地方会让我感觉看到自己。比如,大家都知道我健身是很规律的,但其实我从小就非常讨厌运动——一个喜欢窝在家里画画和看书的人,怎么可能喜欢运动。但我从小体育,中考、大学里的考试,都是满分,就是卷自己卷出来的。中考那年,为了跑进满分的时限,每天早上6点起,先去练习完再去上课。比如,刚到日本读语言预科,老师说一般要花两年才能熟练掌握日语,我也卷,8个月后,老师就说我水平可以考大学了。比如,大学选课程,我总是选评分最严的教授的课上,而且抵死学分上线报课,所以毕业时我学分修两个学位也是超了的。就连现在打游戏,我也要打到白金才算完。所以很多人问我,你一个月怎么做到工作同时读这么多书,卷啊!nn但是和道尔最大的不同,是她疯了,我没有。为什么?差别在于心态。道尔的确很卷,但心态也很差。不顺就崩不顺就崩,那你怎么能成为“艾尔登法王”~nn但她之所以心态这么差,最大的原因是她没有学会认可自己的努力,她并没有从自己的努力中获得成长和自信。nn而这一现实的背后,是她卷的目的有误,她是为了打败别人而卷,所以这是个零和博弈,当然幸福感低。但是当你卷是为了挑战和提升自己,怎么都是开心的,而且你也能从周围那些同样努力的人身上获得鼓舞,当别人表现出色的时候,你不会吝惜为他们鼓掌,因为这是人家应得的。nn卷,是个中性选择,决定它好与坏的,是我们自己看待它的方式。
电影真不错。有了它,可以对比《爆裂鼓手》看一个人的努力所受的外部压迫情境。
Dall的“不幸“”是选择集体项目,努力实现目标不仅要经历体能层面,心理层面,还有团队价值观影响,这“新手“注定在追求于优胜的路上,想要苦尽甘来的机会都没有。她可能不知道,群体之中,看待“努力”也存在一种对自己和对别人的双标存在。在资质水平都相差不多的群体里,个人努力也有规则,和秩序。
团队里个人努力逻辑,有可能就是这样:希望是以不“伤害“彼此的程度让“团结”最大化,哪怕虚伪的团结。------我默默希望别人努力不过我,因为如果努力过我,那么我的努力可能枉费,那是他人在卷。因为假如有他人的努力对比我们成为懒惰,假如他或她并不是天赋异禀,早一骑绝尘成为永远无法追赶的大神,或许还要德才兼备,谦虚待我,我们才心服口服,这时他或她的任何异类品质,不伤害到我或者只伤害我的敌人,那都是了不起的,我甚至以他或她为偶像。
Dall的不幸在于追求成为精英的理念,她的努力需要找参照系。她需要向周围高手学习对标比拼,暗中偷师。这样的先天缺陷,因为有外求,就不完全自主,不像自个人在家玩艺术搞创作的。
玩体能技能的比拼,从来只有让时间压迫自己,否则一万小时定律说不通,可怜就算有了这个一万小时,还有下一个一万小时,这样求胜很难内心宽阔敞亮。老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Dall这样的努力玩命,死在路上才该是她精神的座右铭。
不过,Dall最后大概率是从与他人的较劲中解脱,影片最后脸上显得难得的平静,她在竞赛名单板上抹去自己的名字,一个人走到大路上,面容已不在紧张。成为优胜者的心态,应为此可以承受一切,这应把失败挫折包括在内。周围的人一致的冷眼旁观又能怎样呢,有他们参照和贬低,更刺激Dall去达到最后的极致,Dall虽不是感恩那种人,但也不是那种需要鲜花掌声的人,那是普通人的目的。
其实,在不良环境中很难追求单纯努力,原因还不仅如此,体验过内卷的都知道,有些人认为工作的压力来自别人,别人的进步和努力影响自身的安危。于是,个别的优秀的人会受一种暗流排斥,打压。罪恶的是这是影响了为了“平均”,优秀的人为了“和谐“可能”也逐渐平庸,还美其名曰他们终于提高了情商。
回想看,几乎所有小孩想象未来,都会对爸妈说自己未来要做一个怎么样了不起的人,要做盖世的英雄,为什么大多数慢慢走上了做个普通人的路线?资源总是有限的,机会总是少数名额,总有一大群人居于少数人下的现实,因此一个人要突破这种囚笼,确实还得有大无畏,甚至六亲不认。
不过,努力也仅是努力,努力的结果和成功肯定不是等号。有本书《大潜能 成功取决于你和他人合作》的观点可以参考一下,这本书对精英有一个提醒------借助群体能挖掘潜能,从概率上也更容易成功,只是需要适合的群体和建立群体中更好的关系来获得。令人惊讶的是,牛津大学有一个理论叫“灰人理论”。灰人理论反对刻苦,如果你没有明显的天赋,凭借努力刻苦去拼获得更好的学位,就会被人们视为“灰人”,这是牛津大学鄙视链里最底层的人。换言之,似乎有天赋的人才有刻苦的权利。看来我们从好莱坞影视了解的西方价值观鼓励每个人去突破自己的极限不是真的,到现实生活的某个圈子里不是这样,西方人果然双标得很。
据说萤火虫聚集一起发光能让交配机会增加百分之八十,萤火虫在这事上很有团队感,成功又代表什么,也许真正的答案是,你的个人的努力结果要大家一起受益才行。想来,真有点意思。
第一次看全英文无字幕的一部剧,角色语速还超快,好在台词没有特别多,磕磕绊绊看完了,但也发现了原版的很多妙处,关于片中螃蟹、乌鸦的各种隐喻,如果是翻译过来,就少了很多难以言传的妙处。
一开始是被短视频平台上快讲电影的博主吸引的,播放量很高,点开评论,观点各异,有的人钦佩女主的努力和拼搏,更多的人似乎忌惮这样的偏执和极端,影片定位为惊悚片大概也是这个原因。
电影开头,教练问新手们为什么要来赛艇队,到女主发言的时候却被打断了,这也成了全片萦绕不去的一条线,明明学业有成,确非要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死磕到底,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全片到最后也没有说明这一点,女主仅仅是为了第一而去争第一,她如此的强大,却也是如此的自缚。
一万小时定律反复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女主刚进新手队的第一天,还有一次是她在比赛中失利自责的时候。这本是叫人踏实努力的一句话,在女主这里确不起作用,这部片子里没有什么努力战胜天赋的鸡汤,有的只是对一个偏执狂的真实写照,身边的人会觉得你神经质,或许也会佩服你,但真的爱你的人最后却会被你的偏执深深刺痛。
两个学霸在台球厅里的这段励志对话,我认为是全片励志的内核。女主讲了她高中时如何通过努力赢得荣誉,战胜了讨厌的天赋者的故事。而年少时的鲜花和掌声,也成了把她困住的牢笼,死磕过,胜利了,就试图把这一理论套用到自己整个人生上,这是不理智的,也恰恰是女主脆弱,自尊低的反向体现。
但抛开剧情,我认为小T引用肯尼迪这段话本身没有问题,我们去做一件事情,不是因为它简单,而是因为它困难,对我们有挑战,那么成功之后,才能迎来铺天盖地的快感,没有低谷就不会有高潮,平淡如水还是大风大浪,各人皆有选择。
两人在浴室的这段争吵也是全剧的一个高潮,不得不说女主在这里演技炸裂。对她来说放松等同于了放纵,她无法放松,努力追求的东西不做到最好誓不罢休,我看到这里不禁在想,“做一件事就要做到最好”这种被说烂的理论真的就是对的吗?还有所谓的“劳逸结合”,世俗总有一套中庸的标准,但又回去钦佩那些追求极致的人,仔细想想,还挺可笑的。
我自己是个总是三分钟热度的俗人,现实中或许很难和女主这样的性格成为朋友,但我钦佩每一个不一样的灵魂。无论在世俗的标准下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每天过的如何,是否快乐是否幸福,是否自觉无愧于人生,只有一个人知道,也只有一个人真正在乎,那就是自己,也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