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让·杜雅赫丹JeanDujardin劳伦特·卢卡斯LaurentLucas阿涅丝·布朗肖AgnèsBlanchot
类型:犯罪剧情导演:弗朗克·曼库索FranckMancuso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07 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豆瓣ID:2020437热度:0 ℃ 时间:2025-04-03 02:59:27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红白蓝事件下,一位父亲说已经为小孩做好了进监狱的准备。这部电影实实在在地拍了出来,故事高潮起秩。
开头温情款款,小女孩死的那幕,看得揪心,虐童者实在不能称之为人,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
剧情是有点乌托邦的,一场大戏,所有的铺垫都惊心动魄,实在同情,你不知道作为一个家长的背后是多么的愤怒,正如那句台词"我三年前就死了",是多么的折磨,生活再无光彩。
也许有点愤世,我还是希望出今法例,让这种虐童者得到制栽。
演员
无声咆哮
妈妈回来
别惹乔尼
至死不渝
家有房客
中缅边境云南小镇,叛逆女学生(高叶 饰)无意...
播放指数:995℃
红白蓝事件下,一位父亲说已经为小孩做好了进监狱的准备。这部电影实实在在地拍了出来,故事高潮起秩。
开头温情款款,小女孩死的那幕,看得揪心,虐童者实在不能称之为人,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
剧情是有点乌托邦的,一场大戏,所有的铺垫都惊心动魄,实在同情,你不知道作为一个家长的背后是多么的愤怒,正如那句台词"我三年前就死了",是多么的折磨,生活再无光彩。
也许有点愤世,我还是希望出今法例,让这种虐童者得到制栽。
起初的信件都被马利诺夫斯基撕毁。直到有一天,警察局抓到了一位连续杀害孩子的凶手,这一次马利诺夫斯基恰好又接到埃克曼的一封信,后者再次声明他无辜。马利诺夫斯基这一次没有撕毁信,他把女儿被害的案件和这名连续杀害小孩的凶手被捕的案子进行对比,他的女儿遇害时,这个杀人凶手也在这个地区内,他决定对这条新的线索展开调查,但这却引起周围的人的不理解……
痛苦的妻子离他而去,回了娘家;警察局内他的同事们可能会因为他的翻案而遭到调查,特别还是为杀害自己女儿的凶手翻案,马利诺夫斯基顶住了重重压力,一直对新的线索和连环杀人凶手进行着复核调查。
虽然还是没有证据证明连环杀手就是凶手,但是陪审团因为证据不足取消了对变态杀人狂的控诉,他被放出来了,因为马利诺夫斯基的努力,他最终被无罪释放。看到这里,我想大多数人都有些迷惘,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凶手?
随着镜头的闪回,作为观众的我们发现一些疑点:首先变态狂埃克曼坐牢后所写的第一封信并没有寄出,而是被他自喜地藏到了晾衣杆的内部,在他被宣布无罪释放后,他取出第一封信,慢慢地把它撕碎吃掉了,而画外音告诉了我们信件的内容,是的,凶手不是别人,凶手就是他!
这使得我们不禁义愤填膺,看到伤心的父亲为这个真正的凶手脱罪,我们不禁扼腕,呼喊,这不公平,事情的结局不应该这样。无罪释放的凶手给马利诺夫斯基打了一个电话,想在离开之前去当面感谢他,感谢他为她所做的努力。
凶手来到了马利诺夫斯基的家里,还要求去小女儿的房间里看一下,因为——他一直都在为她祈祷——看着凶手内心洋洋得意却假装谦恭伪善的脸,旁观的我们不禁心急如焚,可怜的警察父亲就这样引狼入室,并且被蒙骗么?
就在这时,剧情的第三次反转出现了,在喝完一杯威士忌后,凶手倒在了受害的小女儿的卧室里,因为酒里面被掺了大量的麻醉剂,是的,马利诺夫斯基的太太也是受害小女孩的妈妈是个麻醉医师,这一点一开始就交代给了我们。
等凶手清醒过来后,他惊讶地发现自己被捆的很紧,嘴也被封上,被拖到了后花园,旁边是一个已经挖好的深坑。这时警察马利诺夫斯基同事也是受害者父亲的马利诺夫斯基说话了,他说,我一直知道你是凶手,一直都知道,我帮你脱罪不过是要亲手杀死你,(因为法国没有死刑,变态狂仅仅被判处30年监禁)。所以马利诺夫斯基早就决定,要用自己的方式惩罚罪犯。
就这样,变态狂被马利诺夫斯基活埋,因为被受害者的父亲脱罪,变态狂早已成为城中名人,而他的突然失踪也引起了种种猜测,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他是不堪其扰,悄悄地自己离开了。
只有警察局长洞悉了这一切,因为他查到了马利诺夫斯基和变态狂的通话记录,这也是变态狂的最后一通电话,局长在女孩的坟墓前找到了马利诺夫斯基,他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身为警察还要去犯罪,明知杀人是死罪,而马利诺夫斯基只是看着自己女儿墓碑上的生卒年份,淡淡地说,三年前,我就是个死人了……
镜头逐渐远去,只剩下马利诺夫斯基寂寥而落寞的背影……电影最后惩罚了恶人,但是没有告知我们最终的结果,其实最终结果也没有意义了。父爱重如山,这一刻,他不是一名警察,他只是一名深爱女儿的父亲。
影片中其实还给变态狂罪犯安排了一条爱情线,虽然这完全是他用美男计给自己安排的完美的佐证,以及警察局长是如何知道连环杀手是被冤枉的关键证据,他虽然杀戮了很多孩子,但恰恰马利诺夫斯基的女儿并非是他杀害。
可以说,集编剧和导演于一身的导演弗朗克•曼库索很好地圆满地讲述了这个故事,一波三折的剧情以及最后的大反转很好地避开了沉闷的法国电影范儿,而且尽量克制地以旁观者和倒叙者的角度展开这个故事,却留下更多思考空间。法律和私刑之间的对立,警察身份和父亲角色的二重性,影片也只能在这里结束,因为接下来的要解决的问题只能更多。
我们不要尝试去谴责,试把自己代入到父亲角色里,然后再告诉我你内心的选择。
如果不想说,那么请沉默。想想电影之外想告诉我们什么。
广义上,关于法律和私刑;狭义上,一个人的复仇.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德国的那部<抗体>,很欧洲,导演风格中有一种姿态:即使剧情简单和烂俗,但是换一种角度切入,可以骗得观众信以为真.
<复核调查>的导演和编剧是去年<36分局>(36 Quai des Orfèvres)的编剧,两部电影里有相似的特点:都很冷静.多用旁观者的角度,借鉴记录风格,压制情绪.
在影片里,主观镜头非常少,感情浓烈的表演非常少,特写少,有指导意义的叙事很少(印象里,除了男主角间断的回忆,就是结尾提示"真相"的凶犯画外音).
整个影片的过程,有点像看事件主体回放.男主角一直忙着救含冤的凶手出狱,想把真凶绳之以法.家庭在遭遇了重大不幸之后貌合神离.凶手执着地写信和回信,等待审判.每个角色都在动作进行中,几乎没有特别强调心理活动的表演.而且,破解悬念的过程并不惊险,人物都在程序化的操作中奔波着.
这些行为非常生活化,没有戏剧性.很轻松地就拉近了故事和观众的距离.
放在好莱坞的话,可以煽情的情节太多了.中年丧女,父亲永远不能弥补的自责,法律上不能准确地裁定凶手,真凶似乎另有其人,陈案似乎带来新的转机.....按照商业片惯例,应该会在人的内心痛楚上大做文章.<复核调查>很机智,把凡能想象的煽情元素都抽离了.只留下冷漠的家,还有渐渐被人们淡忘的罪案.
煽情能让人记住一部电影,冷漠能让人记住一种生活.
压抑的时间越久,结尾的时候,复仇爆发得越有力.当然,保持了影片从始至终的旁观姿态,结尾并没有高调表现父亲的复仇,简单几个镜头让人一目了然.其中的力量任人体会.
更进一步的思考,关于死刑缺席的法律效力,关于私刑的法律真空,关于仇恨,关于家庭和爱,关于意志的消磨,关于时间的威力.....也同样交由观众审视.
欧洲电影一直比较尊重观众,我始终这么觉得.
起:
(铺垫)主人公是一名警官。他的女儿被奸杀。一个相貌堂堂的小伙子被作为嫌疑人逮捕并定罪30年(是不是觉得轻了点?法国没有死刑)。
(激励事件)小伙子在狱中给警官写信,说自己是无辜的。他希望警官查明真相,找到真凶。确实没有根本的证据(比如DNA)证实小伙子就是真凶,警官也开始怀疑。
承:
警官发现一个杀害儿童的惯犯,变态狂B,伤害儿童的手段符合自己女儿被杀害的情形,而且在案发时段,变态狂B曾到过现场附近。警官决定调查变态狂B。(情节点1,故事由此转入第二幕)
(故事B)小伙子在狱中和一个离异女人通信。离异女人相信她是无辜的,鼓励他一定不要放弃洗刷冤屈的努力。他们相爱了。
(中段)警官说服上司和同事去调查变态狂B。他自己也翻阅了变态狂B的全部卷宗,推断就是变态狂B杀害了自己的女儿。妻子不理解他在做什么,一气之下回了娘家。上司也不同意他重新审理此案的诉求(重新审案是对同事的不信任,如果审案有不同的发现,会让警局颜面扫地)。故事进入僵局。
一个电话打破了僵局。一个女人愿意出庭作证,证明变态狂B曾到过案发现场。这个人证使案件得以重新审理。
(故事中点)但是法庭上,也没有根本的证据证明变态狂B是真凶。不过,陪审团过半数的人同意小伙子无罪。小伙子被无罪释放,并获得了20万欧元的赔偿金。(这是一个伪高潮,问题解决了吗?为小伙子翻案的目标达到了,但找到真凶的主要目标还是没有达成。)
转:
随着镜头的展现,观众发现小伙子就是奸杀警官女儿的变态人渣。
观众也发现爱上他的离异女人为他做了假证。(这一转折令人震撼,披着羊皮的狼的坏蛋形象也由此深入人心)。
警官居然帮助杀害自己女儿的真凶逃脱了法律制裁。这真是一个笑话!可悲的是观众知道了真相,作为主人公的警官还不知道。(一无所有的时刻,整个故事的最低谷)
合:
坏蛋要出国远走高飞了。或许为了表现“知恩图报”的完美形象,或许想去小女孩的房间中再回味一下犯罪的快感,总之,坏蛋拜访了警官。(这是情节点2,故事将进入第三幕。)
在女儿的房间里,警官用麻醉剂麻醉了坏蛋。
他说:我早就知道是你干的。我把你从监狱里弄出来,就是为了亲手杀你,为女儿报仇。(情节再转,既令人震撼,也合乎情理。真正的高潮,一个沉默、机智、忍辱负重的父亲形象刻画完成。)
警官把坏蛋绑起来,活埋了。
2014年6月19日 北京石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