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丁海寅金智秀张胜祖刘寅娜尹世雅郑幼贞金惠奫
类型:剧情韩国导演:赵贤卓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21 地区:韩国 语言:韩语 豆瓣ID:35131289热度:1 ℃ 时间:2025-03-16 23:16:02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1.所有的剧情都是为了给男女主制造火花,多处剧情说不通,人设立不住,且剧情拖沓。
2.我不理解男主明明任务都要成功了,临门一脚非要去找女主,害的连累了同伴。做事之前都不思考一下可能的后果吗。
3.女主小白花性格,也过于善良单纯了吧,那个接电话的女的多次欺负她,女主居然能一直惯着她。自以为自己做了好事,实际上是妨害国家救了男主这个间谍,说是体现善良性格,但这真的不是恋爱脑吗?为什么自始至终都没怀疑过男主。
女主以“男主和我们参加过宿舍联谊,所以不是间谍”这样更本构不成因果关系的理由来说服舍友帮忙,居然还成功了??
4.高官权谋部分跟玩似的,一个安企部门,指令极度不统一,一会这样做一会又那样做,底下的人也不听指令继续调查。那些高官的夫人们最是搞笑,听风就是雨,连一个神棍说的鬼话也信。
看完第九集赶紧过来发一个。金智秀很漂亮,虽然不如舞台上漂亮,演技呢也过关,发音我是听不懂韩语所以觉得挺可爱的,你要是个青春偶像剧我绝对给你打满分。结果你偏偏演个谍战片,演就演吧,啊什么两个身手最好的去抓一个一点威胁没有的女主,留一个瘸子看着三十个女人和三个大男人;啊什么警察每次绑起来都能自己弄开,间谍就是不长记性还把他跟对宿舍了如指掌的老头单独关一起,还没人看着;啊什么唯一一个会拆弹的警察不去帮着逃跑人群拆弹,跑去找打了好几次都没打过的男主要控制器(人家还有枪),这都什么跟什么?来豆瓣看看,诶8分,给我整乐了,得亏我不知道流汗黄豆怎么发,不然我真懒得打这么多字让人家能看出来我还是个正常人。
也不是说这剧真有一星这么差,国家立场相对的两个人为了普世的正义而违背命令去拯救人民(迪士尼简介这么说的),这个题材真的相当吸引我,尤其是韩国和朝鲜这种关系,这比隔壁爱的迫降格局要大的多,但是细节真差的多。有人可能觉得这是个喜剧不好这么较真,确实这剧喜剧味挺浓,但是它基调肯定是谍战啊,唱歌跳早操我都能接受,但是你该严肃的时候就按正常逻辑来不行?
现在等一个结局,编剧hold住了,我就改改分,不然只能等这分降到6以下了。别在意我文笔问题,我本来只打算写个短评的,小学生写作文水平,三个自然段结束了。
男主死了😅😅😅😅😅😅😅😅😅😅😅😅😅😅😅
孤单英雄——林守护
因为过年比较忙,到现在才抽空熬夜看完这部剧。看韩剧已经好多年了,第一次看到be结局的戏,而且是在我非常非常喜欢甚至说是唯一喜欢的演员丁海寅主演的戏中。难受,真的很难受,看到大结局的时候十分难受。思来想去,还是写点什么吧,反正也睡不着对吧。
给了三分。两分给小丁,演技一如既往的稳,一改之前小奶狗年下男形象,又跟dp中的展现有所不同,这部戏个人感觉是最能展现小丁演技的一部了。另外,插一句:本人男,19年看完春夜后不知道怎么就“迷”上了小丁,因该是小丁少有的男粉吧(苦笑)。还有一分打给jisoo,纯路人,在此之前只知道bp的lisa,客观来讲,jisoo作为跨界处女作,这样的演技已经很不错了。另外两分应该是留给整体剧情和细节方面的,现在看来,呵呵别想,只有小丁和jisoo配拿分。
下面聊一聊剧情方面吧。法国结构主义学家、叙事学家格雷马斯提出的“行动元”模型和语义矩阵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各种影评之中,结构主义是可以透过表层结构去看深层结构的,是可以看到作品背后所暗涵的主题、思想内容的。所以,也想用借助结构主义中格雷马斯的理论来这理解这部be结局的戏。过多的理论就不赘述了,我们先看“行动元”模型:
主体和客体:模型中最基本的一组关系,构成情节的基础框架。
发送者和接受者:发送者是推动或阻碍主体实现目标的一种力量,并且是决定性力量。接受者是发送者的对象,也可以由主体承担。
帮助者和反对者:帮助者往往只给予局部的支持。敌对者是主体的对立面,它构成对主体的挑战和破坏。
于是我们可以画出《雪滴花》中的行动元模型:
守护和英路无疑是全剧的主体与客体。将南北政权放在发送者的位置上是因为,他们阻碍着主体守护实现目标,共同争夺这客体英路,并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接受者是发送者的对象,也就是主体守护。组长、舍监、张汉娜他们都在在帮助着守护,放在帮助者的位置上,而医生、易怒哥、电话员显而易见是反对者(金泰一、林地禄、安部长、崔秀莲之流是南北政权的代理者,是决定性力量,背后代表着南北政权的最高意志,不算作反对者而整体以南北政权代称之算作发送者)。
这样下来,人物关系也就捋清了。守护守护着英路,南北政权作为决定性力量阻碍着守护,而守护也就成了阻碍的对象接受者。组长夫妇、舍监都在局部推动支持着主体,而医生、电话员、易怒哥一众作为反对者对守护进行挑战和破坏。
借此,我们可以画成语义矩阵,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先看理论图:
在X的位置上放上守护,那么反X就是南北政权。组长夫妇、舍监与守护并不处于同一阵营(就南北阵营来看),放在非X的位置上。英路的父亲是安企部部长,英路和安企部没有直接的冲突,我们放在非反X上。
根据格雷马斯的结论,X与反X是对立项,是一对不可调和的强矛盾。处于对角线上的两对则是矛盾但不对立的状态,属于弱矛盾。守护与南北政权处于强矛盾,这自然不必多说,南北政权都一心想置守护于死地。组长等人随与守护处于敌对阵营矛盾状态,但在共同目标的驱使下并不对立。英路在南方看来(除殷部长外)只是普通人质,在北方看来只是谈判上的筹码,所以也只是一对弱矛盾而已。这样一来,人物之间的深层结构已经搞清楚了,现在我们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南北政权是什么?
首先南北政权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它也不是一个个体,不是具体的一个人或某几个人,上文也说到过那些爪牙只是代表而已。那么它是什么?我想用意识形态来形容最为合适。南北政权代表的是某种意识形态,这里的意识形态不是简单的一般的我们所认为的政治上的意识形态,而是阿尔都塞在《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所提出的意识形态(当然这种意识形态也包涵政治上的意识形态)。大家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让你深信不疑的认识,一种由他人由社会有意或无意使你接受的认识,灌输于你的东西。例如,易怒哥自始至终都认为引爆炸弹同归于尽是一种无上光荣的。而与之相对立的,我愿称之为人性。亲情、友情、爱情、欲望等等这些,我认为都属于人性的一部分,它们是与生俱来的天生就有的,不是外界强加于我们。
由此,我们可以画出另一个矩阵图:
守护的觉醒意味着打破意识形态,而他想保护学生不想伤害任何人想和英路在一起,他在争取着自己的人性又反抗着意识形态。英路的渴望与守护一样,她希望同学们平安无事,希望自己爱着的守护平安无事,但她无力反抗,无力反抗意识形态。南北政权,它本身代表着意识形态,并且表现出反人性的丑恶嘴脸。组长之流的反人性并不明显,但他在选择合作之后依旧怀疑医生,并在后来通知张汉娜在救出学生之后抓住间谍,他与舍监的对话中也看出并不相信爱情的力量。
如此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守护,我们的守护,真的是孤胆英雄。身边的人,要么无法破坏意识形态,要么缺少人性,在要破坏意识形态又人性追求的这条路上,孤立无援,没有盟友,只身向前。刚有些平静的心里,在这样一番分析之后又更加难受起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守护该有多么矛盾多么痛苦啊!
而如此分析之后,我也想劝各位释怀。守护与英路的悲剧,是注定了的悲剧。从编剧开始构思这个故事起,这个悲剧的结局就已经注定,无论后面的情节如何发展,甚至说编剧给他们按上he的结局,他们也依旧是悲剧。人的力量太渺小,人终究无法抵抗意识形态,守护与英路如何也赢不了。
结局时我无数次的哽咽,特别是有守护的一些镜头,好像条件反射一般。这哽咽,有结局的悲情而引起,有知道我们守护承受太多而觉之心疼而起,但我想更多的是,我好像在守护的身上看了全人类,守护就好像是世上所有人的缩影,阿尔都塞也曾说过,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处在意识形态中,不处于这个也会处于另一个。意识形态之下没有输赢,无关生死,众生皆悲。我们都或多或少被意识形态折磨着,自知或不自知。我们都是普通人,不能保证自己会像守护那样激烈的反抗,也不可能逃脱它的魔爪,但我想我们能做的是保持清醒,怀疑它、认识它、直视它、揭露它。就像西西弗一样明知道石头到达山顶依旧会滚下,但依旧坚持不懈的推动巨石。这也许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这样写道:“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希望在另一个世界中的守护英路终成眷属,如此至贞之情,我们的守护一定可以复生的对吧各位,他们一定会走到最后的对吧。
2022年2月2日凌晨
(留白待写)
mark几段剧集中喜欢的片段
ep11:
ep12:
ep13:
ep14:
1、对于清雅会不会真的回来,舍监和队长心中都有深深的疑问,毕竟任谁手握3亿美金,都想院里每天提心吊胆的间谍生活,找个安全安稳的地方度过余生。只不过“信念和思想比起来,爱情也许更重要”,队长会不会被上这么深刻的一课。
2、神志不清的吴女士把暴躁的朱同志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偷偷留出来的饭团递在他面前,叫着亲爱的宝贝,吴女士的慈爱让他想起了还在北边被当做人质的家人,渐渐从眼睛里堆积出的泪水和那声妈妈,就算看剧的我们也会被深深打动。这段演员的表演太赞了,前后也就5分钟,吴女士下意识的母爱流露和每天连自己同志都不能相信的环境下,短暂的温情大概是朱同志心中最后的温暖
ep15:
1、“我会一直陪在你身边”
至少在此时此刻
2、《农神吞噬其子》崔秀莲,为了政治地位,儿子也一样放弃,当然,她的儿子,18年前就被她放弃了……
3、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吴女士拿着衣服让朱同志换,眼里含着泪说,无论什么时候,活着比什么都强。两人每段戏都很短暂,可是每次看他们的“母子情”都让人落泪
剧中最直接的写亲情就是殷昌洙对一对子女的爱。几次在望远镜中看英路,在神坛想要强拉英路回来,不顾一切的想要拿到3亿美金换英路,大概也是剧中政客的一点点人性
而守护的亲生母亲,则又是一个典型的极端,为了政治前途,道路不同的丈夫可以抛弃,甚至离开一双儿女的时候,直接当他们死去了,向对手林之鹿形容的一样,政治斗争的残酷胜利者一定毫无人性
而吴女士对朱同志则是暗指着许许多多的南北韩间谍的亲人们,无论在哪个政党严重,间谍都是一枚棋子,进可攻,退可弃,唯一牵挂他们和他们为之牵挂的就是家中的父母和手足。
ep16:
1、反而很欣赏编剧给姜清雅的设计,雪中救她的守护让她铭记一生,骗取了3亿美金之后,依然不死心的回来,深知守护和英路的身份也终究不可能走到一起,回来依然可以有争取到幸福的机会。姜清雅有她的勇敢和坚持,但是在守护执意回去救英路时,她也没有挽留或者狗血到去帮助守护救他想守护的人。17年的间谍生活,每天的刀尖行走,她最后选择了去过自己新的生活。
姜清雅将账户和密码告诉了守护,观众在剧终也没有听到守护说出他们在雪中那一夜的日期密码。作为间谍,他不可能忘记那个日子,可是,他想记住的是和英路在一起的每一刻
2、临终的托付,也是几天相处中,最后为了同一个目的彼此信任的两个人,守护最后叫了队长一声“哥”
3、朱同志和应哲在码头想念着妈妈做的饭,最终成了一枚南北合作的弃子
4、
朱同志:是个虔诚的信仰追随者,战争机器,政治家的一把好刀
应哲:只认兄弟,在对叛徒的击杀中,他心中还有一丝善良。对守护的救命恩情,也愿意全心全意的回报
姜清雅:其实是最聪明性格最稳定的人,她比守护的性格更加稳定,可以最有效的控制自己感情的输出。当然守护更被动是英路没有自保的能力。
今天分析《这个杀手不太冷》、《雪滴花》、《天浴》的结局。
对比是不是很奇特?我不猎奇。
开始之前我是真的好奇,有人对《雪滴花》结局抱有异议,问男主角是不是没有死,因为他又出现在第一次相遇的茶餐厅。是真的看不懂吗?我认为是有可能的。因为国内还陷在线性叙事当中,可能有些年轻的观众没见过西方电影说来就来的的幻想叙事。
《雪滴花》男主角死了,那是幻想,对应我之前分析的教堂畅想。至于弹吉他不仅对应他的梦想也是为了英路,英路曾经问过他有没有才艺。
这不是我要分析对比的东西。今天谈的比较难。
相同点:三部影片都不是大团圆结局。
不同之处在于死亡背后的价值观或者说人生观。
每种死亡观都对应一个国家的人生态度,对活着的态度。这是你首先要理解的。
因为以前拿《这个杀手不太冷》与《雪滴花》做过对比,所以还是以他为模板。
两者的相同点:都有一个美国电影常见的尾声。如果看过《碟中谍》可以更好理解,尾声与主要叙事毫无关系,也不同于漫威宇宙的彩蛋,而仅仅是为了满足观众。被打乱的生活回到正常秩序,交代所有人物的结局,“可能”暗示续集与之后人物的走向,让观众稳定下来核心考量。也是为了与之前跌宕的剧情做一个对比,既是对比也是节奏,余音袅袅意犹未尽啊。
来看看是不是这样?《这个杀手不太冷》主线叙事就是有爱有趣的清道夫与违背常理嗑药的警察同归于尽。尾声是女孩重回校园,学校再次接纳了她。导演弱化了社会通常所认定的善恶,甚至清道夫成为观众眼中的正义。
《雪滴花》主线叙事是政治,小人物死了,大人物进了监狱。尾声是舍监与宿管和解再次合作管理学校,女人来到茶餐厅与幻想中的男人重逢。
不能有大团圆结局吗?
似乎完全没问题。
清道夫完全可以与女孩远走高飞,女人也可以和间谍去往异国他乡。
不!导演考虑的是多数观众,清道夫虽然很有爱但是小女孩跟着他真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吗?很难。
间谍真能与女学生在异国他乡逃脱追杀吗?很难。
所以清道夫死了,间谍死了。
哦,这有啥了不起的。三部电影的区别就在于《天浴》没有尾声。
余华:活着这个词在中国的语境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反抗,而是要忍受,去忍受现实中的苦难和平庸,去忍受生命中本不该有的不公与不义。在这样的世界里,有一种心眼坏了,叫知足常乐;有一种眼睛瞎了,叫岁月静好;有一种耳朵聋了,叫与世无争。
最近文艺青年开始吹捧《活着》,上面这段话就是骂他们的。看不懂才追捧。
余华大师这段话怎么理解呢?就是说别觉得苦难会过去,苦难如贝多芬命运敲门般一波接一波永不停歇。文艺青年理解为忍耐,余华认为那是麻木。余华要的是力量,从那无边无际平庸又苦痛的生活中找到活下去的力量。也可以看看余华教怎么写高考作文,直白讲就是多背背好词好句,反正批卷的没文化,高考烂美文永远不可能变成《活着》。事实证明,我们国家年轻一点能受到全世界认可的小说家都没有。文艺青年又要说人家针对我们,他们针对余华了么?人家批评张爱玲了吗?
《杀手》与《雪滴花》的尾声都是主人收拾伤痛重新进入生活,当然这也是面向观众群体的考量。因为是商业片,清道夫与变态警察肯定得死,小女孩重归平静生活也是西方国家的期待。那个背景之下间谍与女大学生的结合过于敏感,无论政治还是社会舆论都会有太大压力,也不符合当时的现实处境。
如果男女都活下来结局是圆满了,生活却很动荡,既不符合现实,也让观众忧心。而如今的处理不违背现实历史背景,也更符合人物情感逻辑。更重要的是表现出“活着”的力量。男人的死亡从他寻到现实生活的美好开始,刚宣布新生就被迫接受死亡。而女人带着他们的期待重新开始,继续生活。
如果思考间谍与女大学生是否可以在一起,可以参考李沧东导演的《绿洲》,导演故意丑化女人并安排她与一个有多次入狱前科的男人产生爱情。《断背山》选择的是西部背景,一个恐同严重的环境,不过影片并没有西部片元素。两位导演通过这些选择强行拉近观众与人物的距离,如果你能接受影片中人物的情感,那就可能思考生活中如何与这些人相处。无论是谁,都可以去爱,都有活下去的权利!
《天浴》与第五代导演的混蛋思维一样,《芳华》同样证明严歌苓居高临下看待中国的苦难。
《天浴》与《本命年》有相同的人生态度,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我是好人,总有坏人要害我。《天浴》结尾文秀的死背后所透露的价值观很暴力,一个女孩子只要做了情色交易就脏,她不能回到正常社会,她必须死!这种态度与我们国家创作者对待战俘一模一样。我们的电影电视剧不接受战俘,战俘就应该与敌人同归于尽。
我们不能接受战俘也是英雄,也不能接受一个女孩为了回家而做情色交易。死,是国内创作者普遍的期待,不然观众也受不了。
余华《活着》的价值就在于活下去本身所代表的力量,而不是因为接受苦难而伟大。所以我今天说的其实并不是电影,这也是我说电影难学的原因。
很多人说《天浴》很现实,是吗?你是她吗?对不起,我这样说很无理取闹。那我们从现实入手看看?
看过《赛末点》吗?豆瓣没啥人看懂。因为国内观众的思维就是杀了怀孕的前女友他必须是纠结的!谁告诉你的呢?如今我们国家导向很好,开始正视历史,那我问你啊,伪军与汉奸数量超过日本军队,这些人内疚吗?从各方的记录看,他们甚至觉得自己很伟大。各种各样的理由,对,是理由不是借口,为了家庭为了国家为了活下去,看完他们的辩解我们完全能理解他们对同胞举枪。现实就是站队迅速的他们继续幸福美满。除了《色戒》你见过国内创作者对汉奸的反思与审视吗?没有,一个都没有。
《赛末点》是伍迪·艾伦大师的杰作,他采访并研究了很多杀人者的心理,他把杀人者真实的心理植入电影。如果杀人可以让生活幸福美满为什么要有负罪感呢?如今疫情之下,很多杀人犯无奈自首,他们后悔吗?显然不,后悔早自首了!
震撼我的是伍迪·艾伦导演并没有停下对人性的探索,如果杀人者杀人之后生活如意,甚至忘了自己曾经杀过人呢?
我要指出人对活着的渴望。写悲剧写主人死很容易,让他活下去才难!
《霸王别姬》写一个妓女的自杀多可笑!妓女因为遭受感情背叛自杀,真想赞美陈的创造力想象力。哦,对不起,他不会编剧,编剧当时不准他改剧本。
我们古人怎么形容妓女的?那不是天天洞房花烛吗?论演戏,妓女可比演员厉害。因为丈夫出轨自杀,想象力惊人。
《霸王别姬》与《红高粱》结尾主人的死都存在人物情感逻辑问题,演不下去了,就一起毁灭吧。
《天浴》这个孩子脏,回不去了。作者当然可以说孩子心理生理双重受挫。可如果我们的艺术作品没有余华《活着》那样的力量而总是选择毁灭,那么对社会心怀不满又活不下去的观众就会仿效电影,更不用说电影中主人赴死如此悲壮,风景如此优美壮丽。
看,前几个月由于生活不如意撞人行道上同胞的暴徒。他是暴徒吗?为什么这么做?自己生活不如意对社会不满为什么要向无辜的同胞发泄?
鲁迅: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
如果《天浴》这么改是不是会更贴近余华大师的《活着》?
文秀不断与各种男人发生交易行为,日复一日的绝望之下,她真的接到通知可以回家了。
谁也不知道是那些男人的手段还是本该到来的命令。
文秀并没有像低俗的国内创作者那样从此陷入交易不可自拔,习惯成自然在她这里行不通。这段经历仿佛从未发生,却又有不同。文秀更加坚强适应了世界规则。情色交易如梦一样再也不曾出现。
有一天,生活宽裕的她想起那个善良的男人,她命定般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
谁都没有提起那段往事。
她走到那里,对他笑,他举枪。
每日影评20220501
噩梦老师
无血无泪
争锋相辩
狂医魔徒
新兵 第三季
送货员
沉迷研究大脑的天才神经外科医生郑世玉(朴恩斌 饰...
播放指数:947℃
1.所有的剧情都是为了给男女主制造火花,多处剧情说不通,人设立不住,且剧情拖沓。
2.我不理解男主明明任务都要成功了,临门一脚非要去找女主,害的连累了同伴。做事之前都不思考一下可能的后果吗。
3.女主小白花性格,也过于善良单纯了吧,那个接电话的女的多次欺负她,女主居然能一直惯着她。自以为自己做了好事,实际上是妨害国家救了男主这个间谍,说是体现善良性格,但这真的不是恋爱脑吗?为什么自始至终都没怀疑过男主。
女主以“男主和我们参加过宿舍联谊,所以不是间谍”这样更本构不成因果关系的理由来说服舍友帮忙,居然还成功了??
4.高官权谋部分跟玩似的,一个安企部门,指令极度不统一,一会这样做一会又那样做,底下的人也不听指令继续调查。那些高官的夫人们最是搞笑,听风就是雨,连一个神棍说的鬼话也信。
看完第九集赶紧过来发一个。金智秀很漂亮,虽然不如舞台上漂亮,演技呢也过关,发音我是听不懂韩语所以觉得挺可爱的,你要是个青春偶像剧我绝对给你打满分。结果你偏偏演个谍战片,演就演吧,啊什么两个身手最好的去抓一个一点威胁没有的女主,留一个瘸子看着三十个女人和三个大男人;啊什么警察每次绑起来都能自己弄开,间谍就是不长记性还把他跟对宿舍了如指掌的老头单独关一起,还没人看着;啊什么唯一一个会拆弹的警察不去帮着逃跑人群拆弹,跑去找打了好几次都没打过的男主要控制器(人家还有枪),这都什么跟什么?来豆瓣看看,诶8分,给我整乐了,得亏我不知道流汗黄豆怎么发,不然我真懒得打这么多字让人家能看出来我还是个正常人。
也不是说这剧真有一星这么差,国家立场相对的两个人为了普世的正义而违背命令去拯救人民(迪士尼简介这么说的),这个题材真的相当吸引我,尤其是韩国和朝鲜这种关系,这比隔壁爱的迫降格局要大的多,但是细节真差的多。有人可能觉得这是个喜剧不好这么较真,确实这剧喜剧味挺浓,但是它基调肯定是谍战啊,唱歌跳早操我都能接受,但是你该严肃的时候就按正常逻辑来不行?
现在等一个结局,编剧hold住了,我就改改分,不然只能等这分降到6以下了。别在意我文笔问题,我本来只打算写个短评的,小学生写作文水平,三个自然段结束了。
男主死了😅😅😅😅😅😅😅😅😅😅😅😅😅😅😅
孤单英雄——林守护
因为过年比较忙,到现在才抽空熬夜看完这部剧。看韩剧已经好多年了,第一次看到be结局的戏,而且是在我非常非常喜欢甚至说是唯一喜欢的演员丁海寅主演的戏中。难受,真的很难受,看到大结局的时候十分难受。思来想去,还是写点什么吧,反正也睡不着对吧。
给了三分。两分给小丁,演技一如既往的稳,一改之前小奶狗年下男形象,又跟dp中的展现有所不同,这部戏个人感觉是最能展现小丁演技的一部了。另外,插一句:本人男,19年看完春夜后不知道怎么就“迷”上了小丁,因该是小丁少有的男粉吧(苦笑)。还有一分打给jisoo,纯路人,在此之前只知道bp的lisa,客观来讲,jisoo作为跨界处女作,这样的演技已经很不错了。另外两分应该是留给整体剧情和细节方面的,现在看来,呵呵别想,只有小丁和jisoo配拿分。
下面聊一聊剧情方面吧。法国结构主义学家、叙事学家格雷马斯提出的“行动元”模型和语义矩阵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各种影评之中,结构主义是可以透过表层结构去看深层结构的,是可以看到作品背后所暗涵的主题、思想内容的。所以,也想用借助结构主义中格雷马斯的理论来这理解这部be结局的戏。过多的理论就不赘述了,我们先看“行动元”模型:
主体和客体:模型中最基本的一组关系,构成情节的基础框架。
发送者和接受者:发送者是推动或阻碍主体实现目标的一种力量,并且是决定性力量。接受者是发送者的对象,也可以由主体承担。
帮助者和反对者:帮助者往往只给予局部的支持。敌对者是主体的对立面,它构成对主体的挑战和破坏。
于是我们可以画出《雪滴花》中的行动元模型:
守护和英路无疑是全剧的主体与客体。将南北政权放在发送者的位置上是因为,他们阻碍着主体守护实现目标,共同争夺这客体英路,并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接受者是发送者的对象,也就是主体守护。组长、舍监、张汉娜他们都在在帮助着守护,放在帮助者的位置上,而医生、易怒哥、电话员显而易见是反对者(金泰一、林地禄、安部长、崔秀莲之流是南北政权的代理者,是决定性力量,背后代表着南北政权的最高意志,不算作反对者而整体以南北政权代称之算作发送者)。
这样下来,人物关系也就捋清了。守护守护着英路,南北政权作为决定性力量阻碍着守护,而守护也就成了阻碍的对象接受者。组长夫妇、舍监都在局部推动支持着主体,而医生、电话员、易怒哥一众作为反对者对守护进行挑战和破坏。
借此,我们可以画成语义矩阵,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先看理论图:
在X的位置上放上守护,那么反X就是南北政权。组长夫妇、舍监与守护并不处于同一阵营(就南北阵营来看),放在非X的位置上。英路的父亲是安企部部长,英路和安企部没有直接的冲突,我们放在非反X上。
根据格雷马斯的结论,X与反X是对立项,是一对不可调和的强矛盾。处于对角线上的两对则是矛盾但不对立的状态,属于弱矛盾。守护与南北政权处于强矛盾,这自然不必多说,南北政权都一心想置守护于死地。组长等人随与守护处于敌对阵营矛盾状态,但在共同目标的驱使下并不对立。英路在南方看来(除殷部长外)只是普通人质,在北方看来只是谈判上的筹码,所以也只是一对弱矛盾而已。这样一来,人物之间的深层结构已经搞清楚了,现在我们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南北政权是什么?
首先南北政权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它也不是一个个体,不是具体的一个人或某几个人,上文也说到过那些爪牙只是代表而已。那么它是什么?我想用意识形态来形容最为合适。南北政权代表的是某种意识形态,这里的意识形态不是简单的一般的我们所认为的政治上的意识形态,而是阿尔都塞在《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所提出的意识形态(当然这种意识形态也包涵政治上的意识形态)。大家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让你深信不疑的认识,一种由他人由社会有意或无意使你接受的认识,灌输于你的东西。例如,易怒哥自始至终都认为引爆炸弹同归于尽是一种无上光荣的。而与之相对立的,我愿称之为人性。亲情、友情、爱情、欲望等等这些,我认为都属于人性的一部分,它们是与生俱来的天生就有的,不是外界强加于我们。
由此,我们可以画出另一个矩阵图:
守护的觉醒意味着打破意识形态,而他想保护学生不想伤害任何人想和英路在一起,他在争取着自己的人性又反抗着意识形态。英路的渴望与守护一样,她希望同学们平安无事,希望自己爱着的守护平安无事,但她无力反抗,无力反抗意识形态。南北政权,它本身代表着意识形态,并且表现出反人性的丑恶嘴脸。组长之流的反人性并不明显,但他在选择合作之后依旧怀疑医生,并在后来通知张汉娜在救出学生之后抓住间谍,他与舍监的对话中也看出并不相信爱情的力量。
如此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守护,我们的守护,真的是孤胆英雄。身边的人,要么无法破坏意识形态,要么缺少人性,在要破坏意识形态又人性追求的这条路上,孤立无援,没有盟友,只身向前。刚有些平静的心里,在这样一番分析之后又更加难受起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守护该有多么矛盾多么痛苦啊!
而如此分析之后,我也想劝各位释怀。守护与英路的悲剧,是注定了的悲剧。从编剧开始构思这个故事起,这个悲剧的结局就已经注定,无论后面的情节如何发展,甚至说编剧给他们按上he的结局,他们也依旧是悲剧。人的力量太渺小,人终究无法抵抗意识形态,守护与英路如何也赢不了。
结局时我无数次的哽咽,特别是有守护的一些镜头,好像条件反射一般。这哽咽,有结局的悲情而引起,有知道我们守护承受太多而觉之心疼而起,但我想更多的是,我好像在守护的身上看了全人类,守护就好像是世上所有人的缩影,阿尔都塞也曾说过,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处在意识形态中,不处于这个也会处于另一个。意识形态之下没有输赢,无关生死,众生皆悲。我们都或多或少被意识形态折磨着,自知或不自知。我们都是普通人,不能保证自己会像守护那样激烈的反抗,也不可能逃脱它的魔爪,但我想我们能做的是保持清醒,怀疑它、认识它、直视它、揭露它。就像西西弗一样明知道石头到达山顶依旧会滚下,但依旧坚持不懈的推动巨石。这也许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这样写道:“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希望在另一个世界中的守护英路终成眷属,如此至贞之情,我们的守护一定可以复生的对吧各位,他们一定会走到最后的对吧。
2022年2月2日凌晨
(留白待写)
mark几段剧集中喜欢的片段
ep11:
ep12:
ep13:
ep14:
1、对于清雅会不会真的回来,舍监和队长心中都有深深的疑问,毕竟任谁手握3亿美金,都想院里每天提心吊胆的间谍生活,找个安全安稳的地方度过余生。只不过“信念和思想比起来,爱情也许更重要”,队长会不会被上这么深刻的一课。
2、神志不清的吴女士把暴躁的朱同志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偷偷留出来的饭团递在他面前,叫着亲爱的宝贝,吴女士的慈爱让他想起了还在北边被当做人质的家人,渐渐从眼睛里堆积出的泪水和那声妈妈,就算看剧的我们也会被深深打动。这段演员的表演太赞了,前后也就5分钟,吴女士下意识的母爱流露和每天连自己同志都不能相信的环境下,短暂的温情大概是朱同志心中最后的温暖
ep15:
1、“我会一直陪在你身边”
至少在此时此刻
2、《农神吞噬其子》崔秀莲,为了政治地位,儿子也一样放弃,当然,她的儿子,18年前就被她放弃了……
3、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吴女士拿着衣服让朱同志换,眼里含着泪说,无论什么时候,活着比什么都强。两人每段戏都很短暂,可是每次看他们的“母子情”都让人落泪
剧中最直接的写亲情就是殷昌洙对一对子女的爱。几次在望远镜中看英路,在神坛想要强拉英路回来,不顾一切的想要拿到3亿美金换英路,大概也是剧中政客的一点点人性
而守护的亲生母亲,则又是一个典型的极端,为了政治前途,道路不同的丈夫可以抛弃,甚至离开一双儿女的时候,直接当他们死去了,向对手林之鹿形容的一样,政治斗争的残酷胜利者一定毫无人性
而吴女士对朱同志则是暗指着许许多多的南北韩间谍的亲人们,无论在哪个政党严重,间谍都是一枚棋子,进可攻,退可弃,唯一牵挂他们和他们为之牵挂的就是家中的父母和手足。
ep16:
1、反而很欣赏编剧给姜清雅的设计,雪中救她的守护让她铭记一生,骗取了3亿美金之后,依然不死心的回来,深知守护和英路的身份也终究不可能走到一起,回来依然可以有争取到幸福的机会。姜清雅有她的勇敢和坚持,但是在守护执意回去救英路时,她也没有挽留或者狗血到去帮助守护救他想守护的人。17年的间谍生活,每天的刀尖行走,她最后选择了去过自己新的生活。
姜清雅将账户和密码告诉了守护,观众在剧终也没有听到守护说出他们在雪中那一夜的日期密码。作为间谍,他不可能忘记那个日子,可是,他想记住的是和英路在一起的每一刻
2、临终的托付,也是几天相处中,最后为了同一个目的彼此信任的两个人,守护最后叫了队长一声“哥”
3、朱同志和应哲在码头想念着妈妈做的饭,最终成了一枚南北合作的弃子
4、
朱同志:是个虔诚的信仰追随者,战争机器,政治家的一把好刀
应哲:只认兄弟,在对叛徒的击杀中,他心中还有一丝善良。对守护的救命恩情,也愿意全心全意的回报
姜清雅:其实是最聪明性格最稳定的人,她比守护的性格更加稳定,可以最有效的控制自己感情的输出。当然守护更被动是英路没有自保的能力。
今天分析《这个杀手不太冷》、《雪滴花》、《天浴》的结局。
对比是不是很奇特?我不猎奇。
开始之前我是真的好奇,有人对《雪滴花》结局抱有异议,问男主角是不是没有死,因为他又出现在第一次相遇的茶餐厅。是真的看不懂吗?我认为是有可能的。因为国内还陷在线性叙事当中,可能有些年轻的观众没见过西方电影说来就来的的幻想叙事。
《雪滴花》男主角死了,那是幻想,对应我之前分析的教堂畅想。至于弹吉他不仅对应他的梦想也是为了英路,英路曾经问过他有没有才艺。
这不是我要分析对比的东西。今天谈的比较难。
相同点:三部影片都不是大团圆结局。
不同之处在于死亡背后的价值观或者说人生观。
每种死亡观都对应一个国家的人生态度,对活着的态度。这是你首先要理解的。
因为以前拿《这个杀手不太冷》与《雪滴花》做过对比,所以还是以他为模板。
两者的相同点:都有一个美国电影常见的尾声。如果看过《碟中谍》可以更好理解,尾声与主要叙事毫无关系,也不同于漫威宇宙的彩蛋,而仅仅是为了满足观众。被打乱的生活回到正常秩序,交代所有人物的结局,“可能”暗示续集与之后人物的走向,让观众稳定下来核心考量。也是为了与之前跌宕的剧情做一个对比,既是对比也是节奏,余音袅袅意犹未尽啊。
来看看是不是这样?《这个杀手不太冷》主线叙事就是有爱有趣的清道夫与违背常理嗑药的警察同归于尽。尾声是女孩重回校园,学校再次接纳了她。导演弱化了社会通常所认定的善恶,甚至清道夫成为观众眼中的正义。
《雪滴花》主线叙事是政治,小人物死了,大人物进了监狱。尾声是舍监与宿管和解再次合作管理学校,女人来到茶餐厅与幻想中的男人重逢。
不能有大团圆结局吗?
似乎完全没问题。
清道夫完全可以与女孩远走高飞,女人也可以和间谍去往异国他乡。
不!导演考虑的是多数观众,清道夫虽然很有爱但是小女孩跟着他真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吗?很难。
间谍真能与女学生在异国他乡逃脱追杀吗?很难。
所以清道夫死了,间谍死了。
哦,这有啥了不起的。三部电影的区别就在于《天浴》没有尾声。
余华:活着这个词在中国的语境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反抗,而是要忍受,去忍受现实中的苦难和平庸,去忍受生命中本不该有的不公与不义。在这样的世界里,有一种心眼坏了,叫知足常乐;有一种眼睛瞎了,叫岁月静好;有一种耳朵聋了,叫与世无争。
最近文艺青年开始吹捧《活着》,上面这段话就是骂他们的。看不懂才追捧。
余华大师这段话怎么理解呢?就是说别觉得苦难会过去,苦难如贝多芬命运敲门般一波接一波永不停歇。文艺青年理解为忍耐,余华认为那是麻木。余华要的是力量,从那无边无际平庸又苦痛的生活中找到活下去的力量。也可以看看余华教怎么写高考作文,直白讲就是多背背好词好句,反正批卷的没文化,高考烂美文永远不可能变成《活着》。事实证明,我们国家年轻一点能受到全世界认可的小说家都没有。文艺青年又要说人家针对我们,他们针对余华了么?人家批评张爱玲了吗?
《杀手》与《雪滴花》的尾声都是主人收拾伤痛重新进入生活,当然这也是面向观众群体的考量。因为是商业片,清道夫与变态警察肯定得死,小女孩重归平静生活也是西方国家的期待。那个背景之下间谍与女大学生的结合过于敏感,无论政治还是社会舆论都会有太大压力,也不符合当时的现实处境。
如果男女都活下来结局是圆满了,生活却很动荡,既不符合现实,也让观众忧心。而如今的处理不违背现实历史背景,也更符合人物情感逻辑。更重要的是表现出“活着”的力量。男人的死亡从他寻到现实生活的美好开始,刚宣布新生就被迫接受死亡。而女人带着他们的期待重新开始,继续生活。
如果思考间谍与女大学生是否可以在一起,可以参考李沧东导演的《绿洲》,导演故意丑化女人并安排她与一个有多次入狱前科的男人产生爱情。《断背山》选择的是西部背景,一个恐同严重的环境,不过影片并没有西部片元素。两位导演通过这些选择强行拉近观众与人物的距离,如果你能接受影片中人物的情感,那就可能思考生活中如何与这些人相处。无论是谁,都可以去爱,都有活下去的权利!
《天浴》与第五代导演的混蛋思维一样,《芳华》同样证明严歌苓居高临下看待中国的苦难。
《天浴》与《本命年》有相同的人生态度,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我是好人,总有坏人要害我。《天浴》结尾文秀的死背后所透露的价值观很暴力,一个女孩子只要做了情色交易就脏,她不能回到正常社会,她必须死!这种态度与我们国家创作者对待战俘一模一样。我们的电影电视剧不接受战俘,战俘就应该与敌人同归于尽。
我们不能接受战俘也是英雄,也不能接受一个女孩为了回家而做情色交易。死,是国内创作者普遍的期待,不然观众也受不了。
余华《活着》的价值就在于活下去本身所代表的力量,而不是因为接受苦难而伟大。所以我今天说的其实并不是电影,这也是我说电影难学的原因。
很多人说《天浴》很现实,是吗?你是她吗?对不起,我这样说很无理取闹。那我们从现实入手看看?
看过《赛末点》吗?豆瓣没啥人看懂。因为国内观众的思维就是杀了怀孕的前女友他必须是纠结的!谁告诉你的呢?如今我们国家导向很好,开始正视历史,那我问你啊,伪军与汉奸数量超过日本军队,这些人内疚吗?从各方的记录看,他们甚至觉得自己很伟大。各种各样的理由,对,是理由不是借口,为了家庭为了国家为了活下去,看完他们的辩解我们完全能理解他们对同胞举枪。现实就是站队迅速的他们继续幸福美满。除了《色戒》你见过国内创作者对汉奸的反思与审视吗?没有,一个都没有。
《赛末点》是伍迪·艾伦大师的杰作,他采访并研究了很多杀人者的心理,他把杀人者真实的心理植入电影。如果杀人可以让生活幸福美满为什么要有负罪感呢?如今疫情之下,很多杀人犯无奈自首,他们后悔吗?显然不,后悔早自首了!
震撼我的是伍迪·艾伦导演并没有停下对人性的探索,如果杀人者杀人之后生活如意,甚至忘了自己曾经杀过人呢?
我要指出人对活着的渴望。写悲剧写主人死很容易,让他活下去才难!
《霸王别姬》写一个妓女的自杀多可笑!妓女因为遭受感情背叛自杀,真想赞美陈的创造力想象力。哦,对不起,他不会编剧,编剧当时不准他改剧本。
我们古人怎么形容妓女的?那不是天天洞房花烛吗?论演戏,妓女可比演员厉害。因为丈夫出轨自杀,想象力惊人。
《霸王别姬》与《红高粱》结尾主人的死都存在人物情感逻辑问题,演不下去了,就一起毁灭吧。
《天浴》这个孩子脏,回不去了。作者当然可以说孩子心理生理双重受挫。可如果我们的艺术作品没有余华《活着》那样的力量而总是选择毁灭,那么对社会心怀不满又活不下去的观众就会仿效电影,更不用说电影中主人赴死如此悲壮,风景如此优美壮丽。
看,前几个月由于生活不如意撞人行道上同胞的暴徒。他是暴徒吗?为什么这么做?自己生活不如意对社会不满为什么要向无辜的同胞发泄?
鲁迅: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
如果《天浴》这么改是不是会更贴近余华大师的《活着》?
文秀不断与各种男人发生交易行为,日复一日的绝望之下,她真的接到通知可以回家了。
谁也不知道是那些男人的手段还是本该到来的命令。
文秀并没有像低俗的国内创作者那样从此陷入交易不可自拔,习惯成自然在她这里行不通。这段经历仿佛从未发生,却又有不同。文秀更加坚强适应了世界规则。情色交易如梦一样再也不曾出现。
有一天,生活宽裕的她想起那个善良的男人,她命定般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
谁都没有提起那段往事。
她走到那里,对他笑,他举枪。
每日影评2022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