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金允石白润植郑在泳许峻豪周锡泰吕珍九
类型:动作传记历史战争导演:金汉珉 状态:正片 年份:2023 地区:韩国 语言:韩语 豆瓣ID:25995192热度:4 ℃ 时间:2024-06-11 16:46:12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本来想看了电影之后再来写感想,但感觉目前这局势这片还在拍么都不清楚,就趁着在被窝里窝着的今天写一写,喜欢历史的随便看看。
韩国一般都在年底上一部爱国大片,去年是《夜枭》,里面的坏医生叫做李行义,是不是大家会觉得一个韩国人没兴趣;但是李行义是李时珍的原名,你是不是就能get到点意思。
总有一种印象是我们国家爱国教育重,但其实照着日韩我们差太多,人家真的是怕你觉得历史枯燥无聊天天变着花样给你拍各种人物的片子,我们这就是一道菜天天塞给你吃塞给你吃直到你吃到想吐厌烦。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文笔非常幽默诙谐的长篇,但只有描述明军援朝打丰臣秀吉部队的那一篇,语言的惨烈、残酷,我当时在书店看的时候眼泪完全收不住。
历史上壮烈的援朝远不只一次。《露梁海战》的大背景通俗简单说来这样:丰臣秀吉称霸日本后呢想攻打他一直憧憬的唐朝,(日韩思维其实是很不一样的,韩国是你强大我就依附你,日本则是你强大我就要超越你),说借道朝鲜,把朝鲜王室打的深夜跨过鸭绿江来找明朝求救。明朝就派兵去看看究竟。朝鲜军不是全都败了,东西南北四方唯独南面李舜臣以少胜多打了胜仗。我突然想到从小到大我遇到的亲戚朋友没一个叫尧舜禹的,因为在中国人这里这是神普通人担不住这贵气,但是李舜臣哥仨李尧臣李舜臣李禹臣,李舜臣据说汉语还非常的流利。李舜臣打了胜仗本该奖赏,但是其他三方的将军不乐意了,独独你赢了不是显得我们三个很笨吗,皇帝也是很没脸皇帝都逃了结果倒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领奋力保国,最后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罚去做苦力(古今常有的桥段)。后来还是明朝大部队到了问这个人在哪里,这就成就了李舜臣后来成为朝鲜半岛民族大英雄。
简单说是这样,其实书里的描写远复杂的多惨烈的多,很多在抗倭时都没有死的战将最后牺牲在了异国他乡。
露梁海战结束后,朝鲜王室给明军竖了一个巨大的慰灵碑,说永远不忘记明朝救国之恩。但这个碑早就不知所去(我觉得是故意的),我还在一个韩国纪录片里看到说,李舜臣拯救了明朝大军。摊手,无奈。
露梁海战的主要指挥官是明朝的陈璘和邓子龙,李舜臣只是配合打海战。但你看这个海报只有李舜臣,你就能明白根本不可能尽可能还原历史。这片据说还是韩中合拍,不知道国人怎么被丑化。
其实无论是露梁海战,还是抗美援朝,只要明白目的是防止自己被侵犯,那就足够了的。不用要求别人感谢你的牺牲和付出,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李舜臣海戰三部曲最終章,片長是三部曲中最長一部,老年扮演著換成了金倫奭,製作組還特別在當今主流韓國大片早已全片數位化拍攝的時代,大動干戈地用35mm膠卷拍攝,企圖將畫面的史詩感拉到最高點。
前兩部的優缺點都隨著這次時長拉長一次性放大,前60幾分鐘枕戈待旦的文戲,後面80分鐘全是海戰戲,海戰部分從夜晚一口氣打到黎明升起,場面比前兩部更磅礡更宏偉,然而文戲也拉長的情況下便是缺點的一次性放大。
露梁海戰為中朝並肩作戰的海上戰役,明朝戲份佔了一定的量,然而都督陳璘扮演著的破中文發音,很大程度上干擾了文戲的舒適感,不然中文台詞撰寫上其實是沒問題的,另外為了塑造出李舜臣的老謀深算刻意一踩一捧地貶低陳都督的角色,也令人感到皺眉。
除此之外作為李舜臣生涯中最後一場戰役,編導成功營造出最終章的史詩感,過往人物閃回的弧光,推動著李舜臣的意志走到最後,戰鼓一遍又一遍地敲,士氣不能亡,不能再放過敵人把戰爭留給子孫去打,各種煽情與歌頌做好做滿,將磅礡與悲壯結合最後一場戰役一次作結。
看的過程腦袋心裡一直在想如果中韓能成功合拍,崔岷植回歸演李舜臣再合適不過,明朝陳都督讓張涵予演,副都督讓華仔或是吳京演其實都頗合適,如果未來中方拍明朝海戰史拍到這個戰役,希望能邀請到崔岷植再回歸扮演李舜臣,金韓旻導演一同監製,拍一部中日韓三視角皆平均且更加符合史實的平定倭寇海戰片。三部曲排行:1>2>3
★★★☆
笑死,这下大明游而不击了。
李舜臣率领的朝鲜水师在壬辰祖国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李舜臣提出并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是夺取抗战胜利正确方向的引领者。李舜臣倡导建立并坚决维护巩固发展朝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东亚团结抗战的政治领导核心。
朝鲜水师最早提出抗日主张并率先开展抗日斗争,是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先锋。
朝鲜水师最早举起抗日旗帜,率先开展抗日行动,积极支援抗日活动,开辟的广大敌后战场和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是坚持抗战和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李舜臣将军团结带领朝明联军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流砥柱:明明不是主力硬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的专用词。
作为历史爱好者,金汉珉的“李舜臣三部曲”一部不落的全看完了。每一集李舜臣都要换一个演员,也是有意思,应该是很多人都想演这个角色吧。
平心而论,片子还是可以一看的。至少战争大场面做得还不错,比日本战国电影、大河剧经费穷酸,只请得起十几个群演的村长械斗要好看多了。
剧情嘛肯定就是魔改历史了。
片中的明军总兵陈璘被塑造成一个无能之辈,但还好没往死里黑,至少那两千多颗朝鲜平民的首级被拍成是倭寇的贿赂,而不是陈总兵真的去杀良冒功了;
副总兵邓子龙形象稍好,可能是韩国人看在他英勇牺牲的面子上吧,但死的时候完全是龙套待遇,和主角李舜臣牺牲时的特写、高光完全没法比。
日军方面因为是敌人,就被黑的更惨了。小西行长被塑造成卖队友的鼠辈,岛津义弘直接被写死在了朝鲜战场,人家明明回国参加关原之战了。
这段历史中国现在似乎没兴趣拍(全去拍抗美援朝了),日本人不好意思拍(印象中日本几乎所有大河剧、战国游戏都要避讳这段历史),那就只能任由韩国人发明历史了。
而且韩国人还可以在全世界蹭日本战国的热度:“快看,那些日本游戏里被塑造的那么厉害的战国武将,还不是被我们的李舜臣打跑了!”
可以理解这种民族主义心态,哪个国家拍自己的历史不往自己脸上贴金呢?
万历朝鲜战争对于中国和日本来说并不是一场多么伤筋动骨的战争,对于明朝它只是万历三大征之一,影片里那个被塑造的极其无能的明军总兵陈璘,在李舜臣战死后继续大破日军,在结束朝鲜战事后就马不停蹄地回国参加了播州战役;对于日本来说,它也只是日本战国时代的一个插曲,小西行长、岛津义弘、立花宗茂等人回国后也立马参加了关原之战、大阪之战等战役,见证了德川氏取代丰臣氏的历史变革。
唯独对于朝鲜,它是一场破坏极大的侵略战争。开战不久几乎全国沦陷,靠明军相助才成功复国,这种耻辱是难以磨灭的。
影片中李舜臣最后的遗言:“决不能就这样结束战争,如果不能正确的结束这场战争,那我们即使追到日本列岛的尽头,也要让敌人完全投降。”多少也表达了韩国人的不甘。
如果战火不能反推到敌人的领土上,那算什么胜利呢?
影片中日军将领提到,如果李舜臣不死,那朝鲜水师很有可能会反攻日本。
然而这只能是韩国人一厢情愿的幻想。
依我来看,这种可能性或者成功率很低,毕竟老乌龟(德川家康)手底下那批人也不是吃素的。
丰臣藤吉郎薨,留下遗训侵朝之军全面撤离,松平伟岸忍者龟与仁义书记石田大一大万大吉的撕逼大战正式开锣,李舜臣三大征(闲山岛、鸣梁、露梁)的最后一役在《露梁:死亡之海》缓缓拉开帷幕。
文戏集中在上半段(把权谋方面也算说透彻了),后面则是满满一个多小时的炮火喋血露粱海战。
烽烟四起,战阵对冲,硝烟弥漫,炮火连天,龟船哥斯拉也没了圣光护体。
邓·大明副总兵·义气好男儿·青龙偃月刀爱好者·子龙殁于阵上(史实上是亡于立花宗茂军,剧中被岛津义弘拔刀斩强行装逼)。
陈·大明朝鲜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摸鱼侠·狼狈男·璘被黑得一塌糊涂(一代平乱抗倭名将,逝后被封赠“太子太保”)。
九州岛小霸王岛津义弘被李大将的秘奥义天魔鼓一发入魂当然也是诡扯,难不成之后的西军是用茅山神打术召唤源义经去料理关原之战。
李·忠武公·三道水军统制使(参将-副总兵级别,不可进李如松大帐)·家国情怀正能量·舜臣无疑是要要形象有形象、能力有能力、要气节有气节,毕竟在朝鲜王国的历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如此闪亮的人物。
影片的摄影和音乐很赞,整体气势与质感要强于之前的《鸣梁海战》与《闲山:龙的出现》,作为历史战争片来看比起同期的《拿破仑》更具观赏性。最后的战鼓与《天军》的结尾遥相呼应。
虽说这个也算是主旋律伟光正电影的正确玩耍方式,但你们的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战狼特攻队
逃离索比堡
勇者行动
巴尔干边界
爱人同志
6888女子营
...
播放指数:901℃
本来想看了电影之后再来写感想,但感觉目前这局势这片还在拍么都不清楚,就趁着在被窝里窝着的今天写一写,喜欢历史的随便看看。
韩国一般都在年底上一部爱国大片,去年是《夜枭》,里面的坏医生叫做李行义,是不是大家会觉得一个韩国人没兴趣;但是李行义是李时珍的原名,你是不是就能get到点意思。
总有一种印象是我们国家爱国教育重,但其实照着日韩我们差太多,人家真的是怕你觉得历史枯燥无聊天天变着花样给你拍各种人物的片子,我们这就是一道菜天天塞给你吃塞给你吃直到你吃到想吐厌烦。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文笔非常幽默诙谐的长篇,但只有描述明军援朝打丰臣秀吉部队的那一篇,语言的惨烈、残酷,我当时在书店看的时候眼泪完全收不住。
历史上壮烈的援朝远不只一次。《露梁海战》的大背景通俗简单说来这样:丰臣秀吉称霸日本后呢想攻打他一直憧憬的唐朝,(日韩思维其实是很不一样的,韩国是你强大我就依附你,日本则是你强大我就要超越你),说借道朝鲜,把朝鲜王室打的深夜跨过鸭绿江来找明朝求救。明朝就派兵去看看究竟。朝鲜军不是全都败了,东西南北四方唯独南面李舜臣以少胜多打了胜仗。我突然想到从小到大我遇到的亲戚朋友没一个叫尧舜禹的,因为在中国人这里这是神普通人担不住这贵气,但是李舜臣哥仨李尧臣李舜臣李禹臣,李舜臣据说汉语还非常的流利。李舜臣打了胜仗本该奖赏,但是其他三方的将军不乐意了,独独你赢了不是显得我们三个很笨吗,皇帝也是很没脸皇帝都逃了结果倒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领奋力保国,最后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罚去做苦力(古今常有的桥段)。后来还是明朝大部队到了问这个人在哪里,这就成就了李舜臣后来成为朝鲜半岛民族大英雄。
简单说是这样,其实书里的描写远复杂的多惨烈的多,很多在抗倭时都没有死的战将最后牺牲在了异国他乡。
露梁海战结束后,朝鲜王室给明军竖了一个巨大的慰灵碑,说永远不忘记明朝救国之恩。但这个碑早就不知所去(我觉得是故意的),我还在一个韩国纪录片里看到说,李舜臣拯救了明朝大军。摊手,无奈。
露梁海战的主要指挥官是明朝的陈璘和邓子龙,李舜臣只是配合打海战。但你看这个海报只有李舜臣,你就能明白根本不可能尽可能还原历史。这片据说还是韩中合拍,不知道国人怎么被丑化。
其实无论是露梁海战,还是抗美援朝,只要明白目的是防止自己被侵犯,那就足够了的。不用要求别人感谢你的牺牲和付出,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李舜臣海戰三部曲最終章,片長是三部曲中最長一部,老年扮演著換成了金倫奭,製作組還特別在當今主流韓國大片早已全片數位化拍攝的時代,大動干戈地用35mm膠卷拍攝,企圖將畫面的史詩感拉到最高點。
前兩部的優缺點都隨著這次時長拉長一次性放大,前60幾分鐘枕戈待旦的文戲,後面80分鐘全是海戰戲,海戰部分從夜晚一口氣打到黎明升起,場面比前兩部更磅礡更宏偉,然而文戲也拉長的情況下便是缺點的一次性放大。
露梁海戰為中朝並肩作戰的海上戰役,明朝戲份佔了一定的量,然而都督陳璘扮演著的破中文發音,很大程度上干擾了文戲的舒適感,不然中文台詞撰寫上其實是沒問題的,另外為了塑造出李舜臣的老謀深算刻意一踩一捧地貶低陳都督的角色,也令人感到皺眉。
除此之外作為李舜臣生涯中最後一場戰役,編導成功營造出最終章的史詩感,過往人物閃回的弧光,推動著李舜臣的意志走到最後,戰鼓一遍又一遍地敲,士氣不能亡,不能再放過敵人把戰爭留給子孫去打,各種煽情與歌頌做好做滿,將磅礡與悲壯結合最後一場戰役一次作結。
看的過程腦袋心裡一直在想如果中韓能成功合拍,崔岷植回歸演李舜臣再合適不過,明朝陳都督讓張涵予演,副都督讓華仔或是吳京演其實都頗合適,如果未來中方拍明朝海戰史拍到這個戰役,希望能邀請到崔岷植再回歸扮演李舜臣,金韓旻導演一同監製,拍一部中日韓三視角皆平均且更加符合史實的平定倭寇海戰片。三部曲排行:1>2>3
★★★☆
笑死,这下大明游而不击了。
李舜臣率领的朝鲜水师在壬辰祖国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李舜臣提出并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是夺取抗战胜利正确方向的引领者。李舜臣倡导建立并坚决维护巩固发展朝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东亚团结抗战的政治领导核心。
朝鲜水师最早提出抗日主张并率先开展抗日斗争,是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先锋。
朝鲜水师最早举起抗日旗帜,率先开展抗日行动,积极支援抗日活动,开辟的广大敌后战场和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是坚持抗战和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李舜臣将军团结带领朝明联军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流砥柱:明明不是主力硬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的专用词。
作为历史爱好者,金汉珉的“李舜臣三部曲”一部不落的全看完了。每一集李舜臣都要换一个演员,也是有意思,应该是很多人都想演这个角色吧。
平心而论,片子还是可以一看的。至少战争大场面做得还不错,比日本战国电影、大河剧经费穷酸,只请得起十几个群演的村长械斗要好看多了。
剧情嘛肯定就是魔改历史了。
片中的明军总兵陈璘被塑造成一个无能之辈,但还好没往死里黑,至少那两千多颗朝鲜平民的首级被拍成是倭寇的贿赂,而不是陈总兵真的去杀良冒功了;
副总兵邓子龙形象稍好,可能是韩国人看在他英勇牺牲的面子上吧,但死的时候完全是龙套待遇,和主角李舜臣牺牲时的特写、高光完全没法比。
日军方面因为是敌人,就被黑的更惨了。小西行长被塑造成卖队友的鼠辈,岛津义弘直接被写死在了朝鲜战场,人家明明回国参加关原之战了。
这段历史中国现在似乎没兴趣拍(全去拍抗美援朝了),日本人不好意思拍(印象中日本几乎所有大河剧、战国游戏都要避讳这段历史),那就只能任由韩国人发明历史了。
而且韩国人还可以在全世界蹭日本战国的热度:“快看,那些日本游戏里被塑造的那么厉害的战国武将,还不是被我们的李舜臣打跑了!”
可以理解这种民族主义心态,哪个国家拍自己的历史不往自己脸上贴金呢?
万历朝鲜战争对于中国和日本来说并不是一场多么伤筋动骨的战争,对于明朝它只是万历三大征之一,影片里那个被塑造的极其无能的明军总兵陈璘,在李舜臣战死后继续大破日军,在结束朝鲜战事后就马不停蹄地回国参加了播州战役;对于日本来说,它也只是日本战国时代的一个插曲,小西行长、岛津义弘、立花宗茂等人回国后也立马参加了关原之战、大阪之战等战役,见证了德川氏取代丰臣氏的历史变革。
唯独对于朝鲜,它是一场破坏极大的侵略战争。开战不久几乎全国沦陷,靠明军相助才成功复国,这种耻辱是难以磨灭的。
影片中李舜臣最后的遗言:“决不能就这样结束战争,如果不能正确的结束这场战争,那我们即使追到日本列岛的尽头,也要让敌人完全投降。”多少也表达了韩国人的不甘。
如果战火不能反推到敌人的领土上,那算什么胜利呢?
影片中日军将领提到,如果李舜臣不死,那朝鲜水师很有可能会反攻日本。
然而这只能是韩国人一厢情愿的幻想。
依我来看,这种可能性或者成功率很低,毕竟老乌龟(德川家康)手底下那批人也不是吃素的。
丰臣藤吉郎薨,留下遗训侵朝之军全面撤离,松平伟岸忍者龟与仁义书记石田大一大万大吉的撕逼大战正式开锣,李舜臣三大征(闲山岛、鸣梁、露梁)的最后一役在《露梁:死亡之海》缓缓拉开帷幕。
文戏集中在上半段(把权谋方面也算说透彻了),后面则是满满一个多小时的炮火喋血露粱海战。
烽烟四起,战阵对冲,硝烟弥漫,炮火连天,龟船哥斯拉也没了圣光护体。
邓·大明副总兵·义气好男儿·青龙偃月刀爱好者·子龙殁于阵上(史实上是亡于立花宗茂军,剧中被岛津义弘拔刀斩强行装逼)。
陈·大明朝鲜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摸鱼侠·狼狈男·璘被黑得一塌糊涂(一代平乱抗倭名将,逝后被封赠“太子太保”)。
九州岛小霸王岛津义弘被李大将的秘奥义天魔鼓一发入魂当然也是诡扯,难不成之后的西军是用茅山神打术召唤源义经去料理关原之战。
李·忠武公·三道水军统制使(参将-副总兵级别,不可进李如松大帐)·家国情怀正能量·舜臣无疑是要要形象有形象、能力有能力、要气节有气节,毕竟在朝鲜王国的历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如此闪亮的人物。
影片的摄影和音乐很赞,整体气势与质感要强于之前的《鸣梁海战》与《闲山:龙的出现》,作为历史战争片来看比起同期的《拿破仑》更具观赏性。最后的战鼓与《天军》的结尾遥相呼应。
虽说这个也算是主旋律伟光正电影的正确玩耍方式,但你们的良心真的不会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