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雄》不蹀血:大英帝国及其养子的风格 ——看《双雄》的意识形态 文/空语因明 原文地址: http://i.mtime.com/notime/blog/7718628/ 影片“欢迎来到庞奇”(Welcome to the Punch)的名字恰如一场邀请,让观众想看看这其中究竟有什么趣味。据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香港警匪片的风格,对于不甚喜好港式动作片的我来说,虽不在意什么高尚的品味,但也期望它可以通过不列颠的方式表现出某种值得体会的情调。该影片在拒绝了港式动作片的肤浅之后,似乎稍过深沉了,以至于让观众迷失在雾霾般的情节中,情调没有填充起来,角色的情感也模糊地像细颗粒物PM2.5似得。没有看到我想看到的,有些失望,但也情有可原。或许是它的不列颠风格使然。这种英式警匪片风格与香港警匪片风格的差异倒也提供了意识形态分析上的切入口,可以在对其进行否定性审视的过程中捕捉些许规定性,关于叙事方式,情节,情感以及表现哲学。
【叙事:双关语片名与结构性失措】 由该影片名“Welcome to the Punch”直译出的“欢迎来到庞奇”,将原来具有双关义的片名过滤掉了一层意思。在理解微妙的词语时,翻译往往会起到如此过滤的作用。“punch”一词具有多重意思,在这里应该主要表现出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大写的“Punch”,指的是一个港口的名称,也就是音译的“庞奇”所传达的意思;第二层意思是“用拳猛击”,这是音译的“庞奇”所没有传达出的意思。这第二层意思对理解该影片情节是有益的,它涉及到影响本片情节的关键因素,也就是“控制枪支数量”。为了防止枪支暴力泛滥,要控制枪支的数量和使用,这样的结果就是“用拳头说事”。在影片的一开始男主角警察迈克斯的出场就是对着歹徒的一击“punch”,然后他竟在不携带枪支的情况下,徒手追逐一队持枪劫匪。虽然据说英国警察不随身携带枪支是惯例,但是遇到了抢劫犯还在不携带枪支的情况下去追击,看起来仍然有些奇怪,似乎迈克斯与那伙劫匪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似得,或者迈克斯想去找死。若不是出于劫匪的仁慈,迈克斯在这里就该玩完了。即便如此,片名中的“punch”对剧情的照应是隐约的,而且这样的双关语难以体现到中文翻译中。其结果就是观众几乎看了一部“无名”的影片。 这部影片后来采用了“双雄”的剧情意译片名。与“欢迎来到庞奇”的直译相比,“双雄”的意译片名更加具有中文文学色彩,有一种江湖气。这个片名应该是利用了它在剧情上与香港影片《喋血双雄》,它们都讲述了警察与匪徒联合起来对抗反派的剧情。不过,从叙事上说,《双雄》与《喋血双雄》之间的相似是微弱的,它们在情感表达,情节主旨,结构设置等方面都不同。“喋血”一词的缺乏表现在《双雄》影片中就是它不够热血,动作场面的量比较稀少,并且质也不够暴烈,相反,倒是给人以温和含蓄的感觉。它没有给观众以肤浅畅快的体验,在感性上也不够动人。个体理性表现偏重,压抑着情感的表达。男主角迈克斯与女主角莎拉之间的情感甚至给人以若有似无的感觉,不像在《喋血双雄》中那么非理性,那么浅显。支撑起影片标题含义的警察迈克斯与匪徒雅各布之间的情感线倒是勾勒出来了,但是他们的联合与其说是源于一种情谊或非理性的道德命令(道义),不如说是在危机中由个体理性促成的。与这些主旨层面上的情感相比,匪徒雅各布的父子情感还是相当明显的,这种家庭意义上的情感几乎是该影片中唯一真正的情感。《双雄》的角色意图就是在如此的个体理性与家庭观念作用下组织起来的。 如果观看者要把《双雄》当做动作片来看,那么或许就要遇到观看失措的情况:不仅没有看到多少激烈的动作场面,甚至在大部分观看时间里都搞不懂该影片在讲什么,在如何发展。这种观看体验的问题是由本片的叙事结构造成的。从叙事结构上看,《双雄》采取的是“哑铃式的叙事结构”,也就是故事开始和故事结尾含义大,中间环节平淡。《双雄》影片的开头几乎不像是起点,而更像是一个故事的结尾。就在观众期待接下来的情节对影片故事开头进行解释的时候,他们会发现,根本没有什么解释,就直接跳到了三年之后。虽然导演在影片外解释说,开头警察迈克斯与匪徒雅各布的遭遇对迈克斯造成了受伤的阴影,影响到了他的生活和工作。但从电影中看来,这样的影响是含蓄的,不表明缘由,迈克斯的行为显得有些神经质。该影片的中间环节在平淡和含蓄中展开,不但没有解释什么反而增加了疑惑,因为含蓄并不是解释。直到故事的后半段结尾,作为观众才开始明白这个故事讲了什么。与其把《双雄》当做动作片看,还不如把它当做悬疑片来看。该影片的含蓄悬疑,再加上冷蓝色调烘托出的画面,漫画式的,有一种“名侦探柯南”的感觉。对待这样的影片,观看者需要做的只是看着它在结尾如何提供“只有一个的真相”,将前面的情节调和到一起。
Welcome to the Punch, 妙就妙在“Punch"一词,查一下小青年爱用的Urban Dictionary: “Punch ”在生活中有19种大大小小略同的实用意义。 主要的包括: a-To apply pressure to a surface by means of a fist. 向某人挥拳 b-power, force, strength 权利,能量,力量 c-A nice tasting drink. 一种饮料,多半是酒精量足的鸡尾酒 d-...better than a kick in the nuts, 向某人的要害部位猛击 e-(Verb) Old hippie technique of emptying the tobacco out of a cigarette, and refilling it with marijuana. - 将传统卷烟应用于大麻
次要的有: a-To administer a narcotic, namely Heroin, by intravenous injection. 注射强力药物 b- an immesurable sign of love for another person; 强烈的爱的信号 c-To take a shit 大便 而在片中"punch" 是一个集装箱的暗号。 因此对国内影迷把片名中妙用奇多的“Punch" 翻译成毫不相关,没有任何意义的“庞奇”两字感到无奈。不过这种例子数不胜数,也罢。
英国菜是黑暗料理界里的一朵奇葩,品相之丑陋、滋味之诡谲世间罕逢敌手。英国电影在银幕世界中也有着独一份儿的禀格:要么如[七个神经病]一般极尽尖酸刻薄之能事,每秒24帧的黑色幽默不知收敛;要么像[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一样摆着臭脸秀深刻,好好一出悬疑剧拍得既艰涩又沉闷,让人不知所云。标新立异的小文青们自然将这种有着极端装十三之嫌的小众电影奉作神迹,而构成主要票房的大众影迷却基本对此无福消受。伊兰·克里维拍[欢迎来到庞奇],多少有些颠覆传统的勇气和豪取票房的野心。
明目张胆地抄袭叫致敬,偷偷摸摸地致敬叫抄袭。伊兰·克里维显然深谙此道,影片在公映前他就向公众坦言,[欢迎来到庞奇]深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的影响。从荷枪实弹的枪火对决、警匪一家亲的发展脉络里也明显能看出杜琪峰、吴宇森的影子。套路易学,风骨难拓,克里维最难能可贵的是探得港产枪战片“御气使劲”的三昧。
女警员萨拉之死那场戏非常出彩,萨拉赤手空拳独闯敌巢,恰撞见心狠手辣的嫌犯迪恩,在逼仄的空间内萨拉既无力抗拒,又无处可逃。这时非常杜琪峰的一幕出现了:萨拉眼看迪恩一步步迫近自己,她张着无助的双眼仅说了两句话:“麦克斯(警察)知道我在这……不要这样做……”迪恩则在暗影中不置一词地面露狞笑。双方就这样在静默中对峙了整整一分钟,萨拉才做出困兽之斗,迪恩举止轻缓地将萨拉残忍杀害。虽然从逻辑上难以解释萨拉为何没有配枪,但此桥段对沉默的运用已颇得港片精髓,萨拉的绝望、迪恩的冷血都在漫长的寂无声息中被推向极致,一触即发的临界紧张感绝非大开大阖的搏击场面所能营造。
缉捕退役军人迪恩一场戏则是片中另一亮点。到底是英国制造,黑色幽默的老本不能忘,克里维安排警察麦克斯与劫匪雅克布及其搭档罗伊劫持了迪恩的祖母,在迪恩家待其自投罗网。当迪恩推门而入,看到的却是一团别样的和谐:虽然罗伊已将手枪对准了老太太的天灵盖,老太太仍与三个劫持者谈笑风生,甚至一唱一和地质问迪恩为何晚归。反观迪恩,面色如常不为所动,冷静地一语道破三人断然不忍对老太太下手……之后切回港片模式,进入对射环节。在夸张的升格镜头下,双方飘飘然腾空而起,溅出的弹壳在空中画着优美的弧线变成一件件装饰,暴力美学于此役得到了完美呈现。
也许在戏剧高潮来临之前克里维已将能借鉴的港产枪战片元素拉出来遛了个遍,真到结尾该大场面对决的时候反而有些不知所措,于是最后的枪战群戏又变成简单粗暴的视听轰炸,而且剧情的漏洞也越发明显。影片似乎有意在最后关头安排一场以寡敌众的枪战,彰显两位主角的英勇强悍,所有的无脑剧情只为硬生生凹出这一场面。
我们不妨来看看最后的几分钟都发生了什么。麦克斯与雅克布抓到迪恩,要挟其打电话通知变节警长汤姆来庞奇见面,想乘机将其捕获。电话中汤姆明显起了疑心,反复追问为何非要见面,但即便如此麦克斯和雅克布依然没有做好遭遇变故的准备,很难理解这两位在黑白两道混了这么些年为何连基本的警惕心都没有,而雅克布作为曾明抢银行的主,居然只能找来罗伊一位黑道兄弟陪他出生入死,罗伊重伤,自己只能与条子麦克斯并肩作战。再看汤姆,显然他已怀疑自己东窗事发,也听出了罗伊打电话时的异样,却依然选择孤身犯险,独自驱车前往目的地。反观麦克斯和雅克布,两人居然将罗伊独自铐在集装箱上,放心大胆地一起去对付赴约的汤姆。这时候编剧看时机差不多成熟了,就让罗伊逃脱手铐,汤姆逃脱夹击,一群贩卖军火的小喽喽也不知从何处冒了出来,围捕这对“喋血双雄”……以少胜多的机会终于到来了,就看麦克斯和雅克布轻松料理完一干虾兵蟹将,再一枪轰爆罗伊的脑袋,围着缴械投降的汤姆,听他将犯罪的经过娓娓道来……
除了结尾有明显的拼凑痕迹,诸如女警员巡夜不配枪之类的失误也在影片中俯拾皆是。如果仅以剧情的合理性来评判,这无疑是一部大烂片,但对于首次尝试东西合璧的年轻导演克里维而言,能将[欢迎来到庞奇]拍得如此形神兼备已殊为不易,假以时日,难说其不会引起英国电影界一轮东学西渐的新风潮。
原文载于《看电影》周刊556期,有删改。媒体勿转。
——看《双雄》的意识形态
文/空语因明
原文地址:
http://i.mtime.com/notime/blog/7718628/
影片“欢迎来到庞奇”(Welcome to the Punch)的名字恰如一场邀请,让观众想看看这其中究竟有什么趣味。据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香港警匪片的风格,对于不甚喜好港式动作片的我来说,虽不在意什么高尚的品味,但也期望它可以通过不列颠的方式表现出某种值得体会的情调。该影片在拒绝了港式动作片的肤浅之后,似乎稍过深沉了,以至于让观众迷失在雾霾般的情节中,情调没有填充起来,角色的情感也模糊地像细颗粒物PM2.5似得。没有看到我想看到的,有些失望,但也情有可原。或许是它的不列颠风格使然。这种英式警匪片风格与香港警匪片风格的差异倒也提供了意识形态分析上的切入口,可以在对其进行否定性审视的过程中捕捉些许规定性,关于叙事方式,情节,情感以及表现哲学。
【叙事:双关语片名与结构性失措】
由该影片名“Welcome to the Punch”直译出的“欢迎来到庞奇”,将原来具有双关义的片名过滤掉了一层意思。在理解微妙的词语时,翻译往往会起到如此过滤的作用。“punch”一词具有多重意思,在这里应该主要表现出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大写的“Punch”,指的是一个港口的名称,也就是音译的“庞奇”所传达的意思;第二层意思是“用拳猛击”,这是音译的“庞奇”所没有传达出的意思。这第二层意思对理解该影片情节是有益的,它涉及到影响本片情节的关键因素,也就是“控制枪支数量”。为了防止枪支暴力泛滥,要控制枪支的数量和使用,这样的结果就是“用拳头说事”。在影片的一开始男主角警察迈克斯的出场就是对着歹徒的一击“punch”,然后他竟在不携带枪支的情况下,徒手追逐一队持枪劫匪。虽然据说英国警察不随身携带枪支是惯例,但是遇到了抢劫犯还在不携带枪支的情况下去追击,看起来仍然有些奇怪,似乎迈克斯与那伙劫匪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似得,或者迈克斯想去找死。若不是出于劫匪的仁慈,迈克斯在这里就该玩完了。即便如此,片名中的“punch”对剧情的照应是隐约的,而且这样的双关语难以体现到中文翻译中。其结果就是观众几乎看了一部“无名”的影片。
这部影片后来采用了“双雄”的剧情意译片名。与“欢迎来到庞奇”的直译相比,“双雄”的意译片名更加具有中文文学色彩,有一种江湖气。这个片名应该是利用了它在剧情上与香港影片《喋血双雄》,它们都讲述了警察与匪徒联合起来对抗反派的剧情。不过,从叙事上说,《双雄》与《喋血双雄》之间的相似是微弱的,它们在情感表达,情节主旨,结构设置等方面都不同。“喋血”一词的缺乏表现在《双雄》影片中就是它不够热血,动作场面的量比较稀少,并且质也不够暴烈,相反,倒是给人以温和含蓄的感觉。它没有给观众以肤浅畅快的体验,在感性上也不够动人。个体理性表现偏重,压抑着情感的表达。男主角迈克斯与女主角莎拉之间的情感甚至给人以若有似无的感觉,不像在《喋血双雄》中那么非理性,那么浅显。支撑起影片标题含义的警察迈克斯与匪徒雅各布之间的情感线倒是勾勒出来了,但是他们的联合与其说是源于一种情谊或非理性的道德命令(道义),不如说是在危机中由个体理性促成的。与这些主旨层面上的情感相比,匪徒雅各布的父子情感还是相当明显的,这种家庭意义上的情感几乎是该影片中唯一真正的情感。《双雄》的角色意图就是在如此的个体理性与家庭观念作用下组织起来的。
如果观看者要把《双雄》当做动作片来看,那么或许就要遇到观看失措的情况:不仅没有看到多少激烈的动作场面,甚至在大部分观看时间里都搞不懂该影片在讲什么,在如何发展。这种观看体验的问题是由本片的叙事结构造成的。从叙事结构上看,《双雄》采取的是“哑铃式的叙事结构”,也就是故事开始和故事结尾含义大,中间环节平淡。《双雄》影片的开头几乎不像是起点,而更像是一个故事的结尾。就在观众期待接下来的情节对影片故事开头进行解释的时候,他们会发现,根本没有什么解释,就直接跳到了三年之后。虽然导演在影片外解释说,开头警察迈克斯与匪徒雅各布的遭遇对迈克斯造成了受伤的阴影,影响到了他的生活和工作。但从电影中看来,这样的影响是含蓄的,不表明缘由,迈克斯的行为显得有些神经质。该影片的中间环节在平淡和含蓄中展开,不但没有解释什么反而增加了疑惑,因为含蓄并不是解释。直到故事的后半段结尾,作为观众才开始明白这个故事讲了什么。与其把《双雄》当做动作片看,还不如把它当做悬疑片来看。该影片的含蓄悬疑,再加上冷蓝色调烘托出的画面,漫画式的,有一种“名侦探柯南”的感觉。对待这样的影片,观看者需要做的只是看着它在结尾如何提供“只有一个的真相”,将前面的情节调和到一起。
【情节:影子内阁的阴谋】
关于《双雄》情节发展的解释就是真相,这个真相只有一个:影子内阁的上位阴谋。或者说就是在野党试图取代执政党的阴谋。这样的情节设定具有显著的不列颠民主政治特征。匪徒雅各布的儿子之所以遇害,是由于影子内阁为了营造枪支暴力泛滥的假象而故意为之的,越多枪支暴力丑闻就越向民众表明执政党的无能,因而也就越能促使在野党或影子内阁在接下来的选举中获胜,成为执政党。
影子内阁也叫预备内阁,是在内阁制民主国家中由最大的在野党按照内阁形式组建的,它的存在旨在牵制现任内阁或执政党,促使其倒台并取而代之。影子内阁虽然为了推翻现任内阁总倾向于和执政党作对,但是它自己没有权力直接成为执政党,而要通过选举,要借助民众的权利。为了获得民众的支持,影子内阁不仅会利用正当的方式,也可能利用阴谋或欺骗民众的方式赢得选举,就像该影片中影子内阁试图做的那样。由此可见,民主政体也并非那么“健康”,也会有政治阴谋,也会因为权力而糊弄民众。这样的政治阴谋会很烦人的。相比较而言,集权政体更加稳定,比民主政体要优越。集权政体在更换执政者的时候,根本用不着麻烦民众,只要“上层们”之间角力就够了,这样也不会直接伤害到民众。反正在集权政体中只要是执政掌权者就一定是合理而正义的,是睿智而负责任的。不像在民主政体中那样,执政党会愚昧自私邪恶不负责任。对于集权政体,民众只要安心地接受统治就好了,谁统治都无所谓,这样民众不会烦心,也会很幸福很幸福。如果世界上有什么极乐世界,那它采用的一定是集权政体。
【风格:大英帝国及其养子香港的对比】
不论叙事结构还是情节设定,或者情感表达,《双雄》都表现出与香港式警匪片截然不同的大英帝国风格。比较而言,《喋血双雄》是由大量动作场面累积而成的具有天朝游侠遗风的动作片,作为一种非理性道德命令的江湖道义是其情感表达的依据;《双雄》则以其含蓄的不列颠方式讲述了具有民主政治背景的悬疑片,个体理性与家庭观念来作为其情感表达的依据。这些差异可以概括为故事欲的类差异。它们并不需要在对比中被划定某种优劣的评价,尤其对于多元化的文化氛围而言,优劣的评价在客观上是枉然的。不过,对比它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意义。通过对比它们看到的意义,不仅是由于现象域的区别,而且也由于意识形态的区别。
在现象域中看,香港警匪动作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动作场面量大,打斗武侠化或非现实化;剧情起伏而情感直接,倾向通过表情或举止直接传达出角色的善恶,也会通过表情举止扭转善恶判断;不太在意逻辑关系,缺乏情节的铺设,随兴而起一场说来就来的枪战,一阵说走就走的追逐;主旨表达的不是正邪对立就是江湖义气……说白了,香港式的警匪动作片所要达到的就是肤浅的娱乐效果,这也正是它的成功之处。
与之相比,不列颠式警匪片还不是等待解剖的尸体,因而不宜直接断其本质。单从这部《双雄》所表现出的现象,该影片中的动作场面没有那么夸张,顶多会用慢镜头来表现非常态的视觉。匪徒雅各布一伙在抢劫银行的时候表现出绅士般的姿态,这样弱化了他们的罪恶,强化了他们的魅力,也为之后的警匪联合作战减少了一定的不和谐。该影片的剧情平直而情感含蓄,并且为结局做了很长的情节铺设,前后逻辑联系虽然不是一直都那么明显,但对于理解剧情来说不可或缺。
《双雄》之所以表现出那样的情感情节与主旨,其表达方式所具有的思维,根源在英国经验主义。它是保守主义的,一步步稳妥地进展,角色间的情感以个体理性为依据;它是归纳法的,要理解该影片要从分散的事实中找线索,进而由分散的事实组装出进行事实判断或善恶判断的依据。相对而言的演绎法风格是由一个明确给定的事实论断作为依据,然后去实践它。香港动作片算是有些演绎法的风格,不过倾向非理性,它所宣扬的是冒险的自由主义。《双雄》与香港式警匪动作片几乎截然不同,后者是前者几乎模仿不来的,如果说前者从后者那里借鉴了什么,那也是如细颗粒物般的,并且缺乏意识形态上融合的根基。
不列颠式的警匪片与香港式警匪动作片大致有着本质的身份差异。香港式警匪动作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风格的根源,从文化氛围上看绝不只是在于它隶属在天朝文化圈中,而是在于它的游离身份,是由于它实际上处在自由主义的文化圈中,在自由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影响下。香港是作为大英帝国的海外租借地或殖民地存在的,人格化地说,香港其实是“不列颠尼亚的养子”。这种养子身份使香港能够展现出冒险的自由主义情调,或者说那是一种浪子风格。作为浪子的它带有自身的历史,带着它自身的迷信,因此它才能酝酿出武侠。武侠在新的环境中影响着警匪动作片。香港式警匪动作片有着和武侠一致的气息,一致的正邪冲突与矛盾,一致的江湖气,一致的自我困境。一种身份的结束会导致一种风格的衰落。《无间道》恰如一个身份困境的寓言,它说“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是对浪子说的。有开始,也迟早要结束的。
这个警察妹子我说你真是智商捉急啊,不带配枪也就算了,看到箱子里的枪和门外的敌人都不知道拿一把枪起来自卫
你真是被编剧为了制造所谓“箱子里有什么”的悬疑害死的
醉心于港片粗野之美的迷影型导演不只是狂野美利坚的痞子塔伦蒂诺,一向以优雅著称的英格兰同样不乏死忠信徒。埃兰克里维将香港经典警匪片的人物个性及模式化场景与桥段运用到了这部《欢迎来到庞奇》中,再配之以迈克尔曼黑色电影所特有的阴柔夜景,让整部电影的外貌冷酷到了冰点。这部电影的美工做的我十分喜欢,从头至尾画面被一层蓝绿色调统领,显得冰冷忧郁,充满着涌动的波澜,好似《盗火线》中罗伯特德尼罗在落地窗前与夜色相融成的那一抹深蓝,流露着浓浓的情绪。影片开头就来了一场足够酷的警匪追逐,麦卡沃伊饰演的热血干警同斯特朗率领的悍匪四人组于午夜在寂静空灵的街道上斗智斗勇,美感与动感同时爆发了出来,克里维通过这场戏在奠定了影片风格的同时也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致敬之旅。影片接下来的天台交谈、警方新闻发布会、边缘灰色的主人公、黝黑深邃的夜空、枪战现场景象回溯、警匪联手突围、码头大火拼以及宿命般的结尾留白无不透露着吴宇森、林岭东、杜琪峰和迈克尔曼的标签,如舞蹈般飞扬火爆的枪战场面更易使人将本片看做港片导演执导的西方作品。另外,顺便提一下影片的两位主演,麦卡沃伊身为第一主角,通过痛苦的表情、激烈的动作以及浓重的口音将一个落魄英伦警员的形象确立了起来,可惜影片的属性与定位使得角色的深层发挥并不大,反倒是让性格干净利落且较为脸谱化的斯特朗捡了便宜,如果说麦卡沃伊真是因为本片而推掉了好友乔怀特的《安娜卡列尼娜》的话,个人觉得这是不太值得的。
所以,如果你非要幻想着终于有位新人能够站出来用雷德利斯科特监制的作品干掉盖里奇、打倒马修沃恩、嘲笑埃德加赖特的话,我只能告诉你你选错了片,但是如果你想来一堵飞扬在英伦夜空中的港味“烟火”,并借此小小的回味一下那段不羁的时光,那么这部“庞奇”随时欢迎你的到来。
主要的包括:
a-To apply pressure to a surface by means of a fist. 向某人挥拳
b-power, force, strength 权利,能量,力量
c-A nice tasting drink. 一种饮料,多半是酒精量足的鸡尾酒
d-...better than a kick in the nuts, 向某人的要害部位猛击
e-(Verb) Old hippie technique of emptying the tobacco out of a cigarette, and refilling it with marijuana. - 将传统卷烟应用于大麻
次要的有:
a-To administer a narcotic, namely Heroin, by intravenous injection.
注射强力药物
b- an immesurable sign of love for another person; 强烈的爱的信号
c-To take a shit 大便
而在片中"punch" 是一个集装箱的暗号。
因此对国内影迷把片名中妙用奇多的“Punch" 翻译成毫不相关,没有任何意义的“庞奇”两字感到无奈。不过这种例子数不胜数,也罢。
影片的导演是英国人Eran Creevy, 在此之前他有一部小有名气的"shifty", 详述了当代英国穷苦毒贩的生活。Eran曾说香港的麦兆辉与刘伟强对他有一定影响。在此片中,我们不难发现,确实如此。
开篇蓝色与黑色相交的夜景与干净利落的镜头让人不难想到《无间道》
而西装革履的抢劫犯是受了英式007式贴身剪裁时尚风范影响。在开头10分钟绅士大盗与Techno 音乐混搭的高潮过后,影片情节进入了比较传统老套的前松后紧,比起去年同类题材的《The Sweeney》影片缺少了衔接的中段的小高潮。再加上难懂的当地重口音,让我怀念起在家看DVD字幕版的好处。
本片故事的主线是生命力旺盛的小警察James小弟与老练深沉的Mark大哥矛盾复杂的敌友情谊,副线是政治家警署政要退伍军人的连锁阴谋。外加一条极其含蓄的爱情线,微弱但关键。故事本身并不新颖,香港人与意大利人把此类题材都挖尽了,美国人则用子弹火药征服眼球,相比之下英国人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故事说起来不够精致,子弹打起来不够火力,口味如低糖的健怡可乐。
还在有几个好演员捧场。James McAvoy 如前辈Ewan Gordon McGregor,苏格兰式的活力与呱噪,起床关闹钟的镜头与他在《Wanted》里如出一辙。Andrea riseborough是我近来最关注的女演员,自从《Shadow Dancer》后就爱上了她。尽管近来有进军好莱坞的迹象,但我总觉得她是那种演技一流但却火不起来的女演员,一种边缘的特质,在她身上很少能看到戏剧夸张的表演,多半是冷静与矜持。Mark Strong绝对是本片最大的亮点。演惯坏蛋,偶尔演一下好人的角色让人过目不忘惊艳无比。大哥把在《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里那种深邃复杂爱恨交织的眼神发挥到了极致, 眼神功力好比杨过当年的“黯然销魂掌”,相思所害,难以抗拒,广大基友眼福不浅。且Strong大哥的口音是唯一一个我能听懂百分之百的,大概因为他户口在伦敦,曾经又在慕尼黑一心攻读律师学位,把口音国际化过。像James那种格拉斯哥口音估计没有德国人能听懂。无论怎样,大哥硬生生地把一部两星片提拨成了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