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顿常常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部影片,却并没有取得他意料中的成果。其实对于观众而言,很多看法与评价见仁见智,这也合情合理。这样的一部心血之作,其实并不是只是投资高这么简单。它几乎融合了基顿在长片拍摄中累积的所有经验,高投资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可以把这些经验展现的更好的工具。后来许多电影人、电影网站渐渐将这颗沧海遗珠列在了自己最喜欢、或是影史最佳的榜单之中。对于基顿而言,也算是一种迟到的肯定。此后的基顿,在与米高梅签了合约以后,受到影视公司体制和有声电影特点制约的他,似乎渐渐失去了最初的那股灵性和心气,«将军号»就像是一个分水岭。我们乐见其巅峰,却又实在地不得不惋惜于巅峰之后的下坡。但是我知道,正如«将军号»开头那样,在基顿的一生中,there are two loves in his life,其中一个,必定是His movie,这让他带来了许多自己以及时代的闪光,我们作为观众,已经足够幸运。
序曲交代Johnnie第一爱的是他的机车,第二爱的才是他的女友,这才有了后来Johnnie为了追回将军号而“顺手”解救女友的情节。紧接着是Johnnie去应征入伍,却被排除在外时候发的狠话,“If you lose this war don’t blame me”。了解Johnnie在本片中的身份是美国内战期间的南方一员后,这句话实在让人大乐了。
作为享有盛名的早期大投资追逐影片,导编演的巴斯特基顿在《将军号》中堪称‘默片时代的成龙’小腰小腿那个叫灵活利索,令90年后的我们幽默之余,更为他拼命投入的演出肃然起敬。作为巨人的肩膀,此片的价值远不仅是8.6分,本片当年拍摄难度之大,剧本配乐表演之经典,无不证明了电影经久不衰的真谛。
首发于“文慧园路三号”公众号
说到基顿,看过他电影的影迷们不难发现,从他真正开始成立自己的电影厂后,其短片作品们能做成一个大合集,但长片却并不是太多——尤其因为他的黄金创作期较为短暂,主要集中在1920-1928年这一期间,因此他的高质量长片也不是太多。而«将军号»,这一作品更特殊在它称得上是基顿电影生涯的分水岭,这部在上个世纪20年代称得上是大手笔、大场面的影片,在当时却遭遇了滑铁卢。直至今日,在上一次放映散场时,在电影院外仍能听见观点截然相反的评价:有像我这样被基顿萌到直打滚的,也有说“完全get不到笑点,这个就是当时的烂片”的。但无论评价怎样,这部将军号,无论是从其直观可见的规模,还是基顿自身电影的内容,都可以算得上是基顿在黄金时代的集大成作。
让我们从1920年前后开始,按时间线来看看基顿的长篇作品们。
彼时基顿主演的长片主要还是由当时的喜剧明星 “大胖”(Fatty)罗斯科 · 阿巴克尔导演,基顿是片子里的主演,在拍摄中也贡献出自己的创意。但这位对基顿有知遇之恩的明星出品的喜剧电影更偏重于情节描述,电影中一些笑料虽有后来基顿自己电影的标志性特色,但比起后来基顿将这些特点发挥到极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之后,基顿作为导演拍摄了一系列短片,且在1923年推出了长片«三个时代»,与其说是长片,这部电影的结构更像是由三个短片拼接而成,三个不同的故事通过简单的交叉剪辑,共享一个“爱”的主题。基顿的电影里,爱和浪漫一定是一个浓墨重彩的部分,因此结婚戏也是他电影里经常出现的元素,他的影片也通常有相似的套路:穷小子遇到财大气粗虎背熊腰的情敌或对手或是遭爱人误会;通过自己的智慧或偶然发现事情的转机;用自己的办法化解之前的困境;最终皆大欢喜。但相似的情节走向,由于基顿在每部电影里都有属于不同电影的小机关和小惊喜,从而赋予了每部电影不同的魅力。在三个时代上映的同年,基顿还上映了«待客之道»。这部基顿拉着全家老小齐上阵的片子,不再像是短片拼接大杂烩,而是从头至尾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基顿延续了自己电影里躲避追逐的特色,在躲避对方追杀上下足了功夫。除了灵活而疯狂的跑动,基顿也献上了很多让人称奇的伪装。这种梗一直在后来的电影中也一直被借鉴。在待客之道里,我们已经能看见基顿后续在将军号里的铁轨追逐——无论是铁道换岔道还是被火车司机坑得满脸乌黑,已经能看出基顿利用火车和铁道实现“笑果”的能力。
紧接着的1924年,基顿又推出了自己新的长片«航海家»。正如影片的名字一样,基顿又开始了在一艘船上的奇妙历险。由于典型的基顿式“阴差阳错”,整个大船上只有基顿和他的爱人,而两人在船上的相遇过程,更是把这种阴差阳错感发挥到了极致。两个人在大海上漂泊,共同经历航行和误闯野人岛的冒险。在女孩儿被野人抓走之后,基顿用自己特别设计的航海服救出了爱人,而爱人又蠢萌地与他并肩作战。这样的设定在后来的«将军号»中也有所体现。此外,在这部作品上映的同年,基顿的另一部小长片(45分钟)«福尔摩斯二世»上映,这部电影眼花缭乱的剪辑和戏中戏的创意,现实与故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直接确定了基顿技术咖的地位。 于是,较之前的长片,技术咖基顿开始了道具上和技术上的大胆设计:水下拍摄修船的镜头,修到一半还有一只过来捣乱的龙虾,然后被基顿巧妙地用作工具;他还擅长一本正经地搞笑,在水下作业时煞有介事地立一个“危险!工作人员作业中!”的牌子;这些在不经意中就是笑点;对战野人的场面热闹而不混乱,一场打斗颇有一场小战役的风范,能看出基顿在对场面的控制上已经有了很强的功力。在整个故事进程中,你会被那个时代下他的创意和实践性所惊艳,也佩服他完全知道怎么让观众对故事情节感到紧张,更会发现后来百年电影间常见的笑料梗,原来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被这个人给玩过了。这个年份的两部作品,在我看来,映射出来的是最意气风发的基顿。
之后的基顿,无论是故事讲述还是拍摄方式都更加纯熟。在原有的技术咖、小机关、灵巧剪辑的基础上,基顿更是彻底成为了场面人——对大场面和群体性的调度,简直令人拍案叫绝。1925年,基顿有两部长片产出:«七次机会»和«西行»。这两部电影中,一部满街新娘追着主角跑,另一部主角追着满街牛跑的场面更加充分展示了基顿对摄影、剪辑和调度的绝佳感觉。尤其是«西行»在结构和场面调度上已经与«将军号»非常相似,只是«西行»前半段交代起因,后半段才有火车的介入。而后半段火车戏、无论是半路上遇见劫匪的障碍还是装卸货的安排,我们都多少能看见«将军号»的影子。因此我一直把它称作“低配版”«将军号»。这样的调度不是灵光一现,其实在基顿1922年的短片«警察»里,这样的群体追逐场面已经初见雏形。在笑料和对观众情绪的把控方面,基顿好像更加掌握了如何运用阴差阳错的感觉:角色本身对身处环境浑然不觉,观众却在为他捏一把汗的同时看他化险为夷,观众的过山车心态和他本身的平静形成了一种矛盾但又刺激的对比,让人捧腹,也令人赞叹。
在经历了几年间多部长片的制作和表演之后,«将军号»终于在1926年横空出世了。这部由基顿的连襟,当时的制片人,Joseph Schenck投资了40万美元的大制作,融合了基顿在之前的长片电影中的众多元素,同时借助雄厚财力的支撑,又加入了许多更加刺激的元素。«将军号»基于真实的故事,整个影片的结构对仗十分工整,整部电影几乎完美地一分为二,前半段是误打误撞的爱人被劫,文弱火车司机英雄救美;后半段则是带着爱人一起逃离敌人,并想办法给己方军队通风报信。故事的走向还是跟原来的长片大致一样,但整个影片的节奏压得非常好,前半部分的段落在很多地方都是后半部分的伏笔,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天道好轮回”,没有浪费任何道具。尤其后半段的最后是整个影片的高潮,在当时这样的大场面也吓到了不少人。在影片里,战争背景下经常成群结队出现的军队和人群与这个文弱火车司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萌,最让我惊艳的一个镜头是,南方军北方军因为自己不同的作战方略匆匆经过,千军万马好像对这个火车司机没有任何影响,他在火车上劈柴,一心想着赶上前方的火车就会心爱的姑娘,这是基顿一如既往、无可救药的浪漫。这些反差造成那些的“浑然不觉”的效果更加强烈也更具笑果,如此一位文弱的男主,委实不是一名强大的战士,但他机智而勇敢,傻人有傻福似的在战场上也能捡着大漏子。主角表现出来的如General一般的智慧与可爱,又何尝不是基顿的智慧与可爱。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基顿在这部里不仅对自己角色的“笑果”下足了功夫,也并不吝惜给其它相关角色赋予喜感:北方军在花了半天讨论如何解决一个障碍,结果换个角度一秒内就被自己人解决了。在这个片子看完之后,你还会怀疑主角这个立场是不是有哪儿不对——通常大家思维里伟光正的北方军,在这部片子里蠢萌(萌可以适当划掉)程度完全不亚于主角基顿。
基顿常常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部影片,却并没有取得他意料中的成果。其实对于观众而言,很多看法与评价见仁见智,这也合情合理。这样的一部心血之作,其实并不是只是投资高这么简单。它几乎融合了基顿在长片拍摄中累积的所有经验,高投资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可以把这些经验展现的更好的工具。后来许多电影人、电影网站渐渐将这颗沧海遗珠列在了自己最喜欢、或是影史最佳的榜单之中。对于基顿而言,也算是一种迟到的肯定。此后的基顿,在与米高梅签了合约以后,受到影视公司体制和有声电影特点制约的他,似乎渐渐失去了最初的那股灵性和心气,«将军号»就像是一个分水岭。我们乐见其巅峰,却又实在地不得不惋惜于巅峰之后的下坡。但是我知道,正如«将军号»开头那样,在基顿的一生中,there are two loves in his life,其中一个,必定是His movie,这让他带来了许多自己以及时代的闪光,我们作为观众,已经足够幸运。
《The General[将军号]》妙趣横生
by @xinl.ve 091130
Movie Rating:Bravo!已出720p,70分钟的电影不占用太多时间,推荐一看。
作为早期默片的杰作,《The General[将军号]》被多部电影教科书选作分析素材,按平行对照理论分析其节奏和叙事的重复及在重复中的变化。
例如处理在同一条铁轨上,两个火车发生的追逐战—-前半段是Buster Keaton[巴斯特·基顿]饰演的Johnnie Gray追击盗走他的将军号机车[The General]的北军士兵,后半段则是北军士兵再回头追逐从北军军营抢回将军号的Johnnie—-同样的场景,整部电影的核心情节,重复的追逐,不同的逗趣细节,看同是本片编导的Buster Keaton如何通过不雷同的技巧进行叙事,并凸显本片的喜剧色彩。
在小细节方面,有Johnnie Gray妄想通过种种滑头手段登记进入军队的滑稽场景,也有他在河岸像模像样指挥炮击的“鬼使神差”之举,不停重复想要达到同一个目的的行动,但每次使用不同的方式,是不是我们在卓别林的喜剧中更为熟悉的场景?流浪汉的卓别林在光天化日摊主的眼皮底下,以各种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偷盗一个个糕点,又或者是他在拳击场上一次次与比他身材魁梧得多的壮汉周旋十二个回合的“艰难”(既有蚍蜉撼树的现实困难,又有不能重复桥段、笑料的创意困境)。
作为与卓别林齐名的好莱坞喜剧明星,Buster Keaton有着把诙谐滑稽的笑料放在由他出演的角色身上的时候,而本片更多的逗乐场景则是放到铁轨及其延伸物,如机车、驾驶者、旁边的电线和其它附属设施上。去时,蒸汽机车的燃料不足是Johnnie紧急装运在路边的板材,猴子掰玉米的做法让观众嘲笑了Johnnie的越急越乱;回时,依然出现燃料问题,则是让Johnnie想要生生掐死他的“可爱的笨女人”,再然后依然是顺手借用木材,而让女人出彩地布置了一道绳索障碍。与此类似的状况还有追逐与被追逐的双方处理通信用的电线,两方都受加水用的水塔的欺负和每次都有的挂车车厢,不通过增加道具而做到细节趣味多多,实在难能可贵。
除了在道具使用和情节设置上的重复对照外,还有种种语带双关的对照,也为电影添彩不少。
序曲交代Johnnie第一爱的是他的机车,第二爱的才是他的女友,这才有了后来Johnnie为了追回将军号而“顺手”解救女友的情节。紧接着是Johnnie去应征入伍,却被排除在外时候发的狠话,“If you lose this war don’t blame me”。了解Johnnie在本片中的身份是美国内战期间的南方一员后,这句话实在让人大乐了。
而且,Johnnie心仪的姑娘给他定下的目标是弄到一身军人制服,那Johnnie又是怎么样干的呢?他弄一身北军士兵制服穿在身上,还蛮像回事的,换一身南军士兵的军服则怎么都是一副流浪汉摸样。俘虏北军军官获得的奖赏是先把Johnnie那一身不合身的南军士兵军服给扒了(看Johnnie的女友和她的父亲二人泪眼婆娑,我又大笑),然后再分发给他一件军官服装—-制服的梦想实现,女友接受了Johnnie。士兵经过军官身边时的敬礼,太不合时宜,不得已Johnnie只得换个姿势与女友亲热的同时回礼给士兵。
再细细品味《The General》的片名,南军募兵处的人士早已说明一名优秀的火车技师的优秀(与此平行的情节是北军回头追击Johnnie时,一堆军人半天没有解决被Johnnie破坏的铁轨,而他们的机师跑下来一斧子就解决),而Johnnie在防备北军偷袭一役上起得作用,难道不是一名将军所能达到的地步么?
回想电影中的每个细节,都让人不由自主嘴角上翘,《The General》妙趣横生绝对属实。
The.General.1926.720p.BluRay.x264-HDMI
《将军号》(1927)是基顿最杰出的佳作,也被认为是美国最优秀的默片之一。1977年,美国电影协会把它列入了电影史上50部佳片之列。对于基顿来说,这部影片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誉,但也是他导演生涯中赔钱最多的影片,可以说是他毕生事业中的一个转折点。
影片的故事取材自关于南北战争的著作《伟大的火车头追逐战》,基顿包揽了编剧、导演、主演、剪辑、字幕等诸多重要的工作。片中他饰演的火车司机强尼一生只爱两件事,一是他的“将军号”机车,此外就是他的女友安娜。他应征入伍被拒绝,遭到了安娜的误会和鄙夷,认为他是个胆小鬼。然而当“将军号”和安娜被北方军队设计掳走后,强尼不遗余力、一往无前地与敌人展开追逐,开始了惊险刺激的营救行动。
电影发展到了今天,任何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几乎都能够依靠电脑特技来实现,而在当时,所有震撼人心的奇观效应都是真刀真枪地用实景营造。而且基顿采用的是成龙一般玩命的拍摄方式,所有镜头均亲自披挂上阵,拒绝使用替身。他的即兴表演天赋也在电影中显露无遗,很好地将插科打诨的喜剧桥段和故事情节的推进融为一体。乍一看,影片似乎就是单纯的追逐片,随着时间的推进,可以看出它超越了同时期的影片,呈现为一个错综复杂的叙事整体。
影片中有一段情节呈现为精确无误的对称美:敌军驾驶将军号,强尼在后面追逐,敌军用尽各种方法阻碍他。后来强尼驾驶将军号,用同样的方法阻碍敌军,所有情景一一复现。影片的高潮时强尼把敌人引到了洛克河的一条木桥上,接着放火烧桥。骄纵的敌人决定铤而走险,从冒火的桥上开过去,最后桥塌车堕,一辆真正的机车掉进了河里,灼人的蒸气四溅,单就这个镜头就花了四万二千美元,这可能是当时成本最高的镜头了。
基顿在影片里更执着于展现个人风格,而并非一味去投合当时观众的喜好。《将军号》出炉后,当时的评论界并不看好,观众的反响也是平平,影片直到多年后才被人重新发掘。然而,“将军号”上那个上窜下跳的活跃形象,早已定格在影迷心中,当全世界都为他的滑稽表现前仰后合时,他依然一脸冷静与漠然,全身心地专注于他的所爱。
btw.奥逊·威尔斯很喜欢这部影片,认为基顿比卓别林更有创造力。
领先时代100年是种怎样的体验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
微博:影探探长
作者:探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些电影,有时会领先观众几十年。
1926年的最后一天,一部万众瞩目的喜剧上映。
它其中一个镜头实景拍摄,号称耗费42000美元(约27万人民币),是那个时代最昂贵的镜头。
然而影片血本无归,导演搭进去自己的一生。
29年后,有人在导演旧豪宅发现被遗忘的拷贝。
影片重映,火遍欧洲。
又过了5年,导演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74年后,2000年。
AFI(美国电影学会American Film Institute)评选影史最伟大的100部电影,这部电影名列第18。
直到今天,许多影迷看完之后都献上自己的膝盖。
如今92年过去,它依旧震撼人心,这部电影就是《将军号》。
《将军号》
The General
1926.12.31
豆瓣评分高达9.0,将近六成的人打了5星。
探长也对默片有偏见。
但自从看过一遍之后,每年的12月探长都会忍不住跟它过一晚。
影片中许多桥段都太超前,以至于90多年后的现在看才合适。
作为一部默片,它不仅不无聊,反而节奏紧张、扣人心弦。
其中的梗更是被后世抄了一遍又一遍。
在《将军号》中,你会找到许多电影的源头。
作为一部超越时代的片子,近百年来,它被致敬和模仿了无数遍。
影片改编自发生在1862年的真实事件(改编自William Pittenger的回忆录《火车大劫案》The Great Locomotive Chase)。
主演是和查理·卓别林齐名的喜剧大师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同时他也是编剧和导演。
“将军号”The General,是一列火车的名字。
男主强尼是一名火车工程师,说白了他就是个火车司机。
他身材矮小,面无表情,但很机灵。
他一生有两个挚爱:一个是火车引擎,另一个是他女友。
他居住的小镇卷入南北战争。
女友的父亲和哥哥都参了军,他却因为“更适合开火车”而被拒绝。
女友以为他撒谎,撂下狠话:除非你穿上军装,否则我不会跟你在一起。
就这样,男主浑浑噩噩度过一年。
他郁郁寡欢、魂不守舍的坐在车轮上的镜头成为影史经典,而这个镜头可能随时要了他的命!
一年后,在火车停车,乘客就餐时,他驾驶的将军号被北方间谍劫走。
他女友也正好在火车上被绑架。
随后,影片开启了前后两段对仗叙事。
前半段是男主对将军号的追逐。
后半段是男主带着女友开着将军号的逃亡。
《将军号》故事简单,但笑料百出,被誉为默片时代最伟大的喜剧之一。
它的笑料跟当时喜剧演员跌跌撞撞卖惨不同,基顿卖的是命。
在那个没有电脑特效的年代,所有镜头都是实拍!
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爬来爬去都是最不危险的镜头。
动不动就是火车追尾,火车追人。
一不留神,演员就可能被卷入车底。
基顿拒绝使用替身。
再危险镜头也都是他亲自上阵。
搞笑之余每一秒都惊险刺激,因为很多镜头都是临场发挥。
什么摔一跤,手滑没抓紧都是真实的突发状况。
让人惊叹的是,在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基顿还能制造出自然又真实的笑料。
每次遭遇危险,他都能化险为夷。
许多镜头都像欧·亨利的小说,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
许多影迷看完不禁感叹:半个世纪之前,基顿就已经把火车开出赛车的感觉。
全片看下来你会忍俊不禁,同时又手心冒汗。
没有绿幕,没有威亚,最高时速60英里/小时(约96.5km/h),这才是真正的速度与激情。
搞笑又惊险的《将军号》上映之初反响平平,直到几十年后人们才开始重新审视这部片子。
而它也被评价为巴斯特·基顿最好的电影。
2000之前后,它开始在各种榜单上频频上榜。
提到导演巴斯特·基顿,他的另一个名字更响亮——冷面笑匠(The Stone Face)。
你可能只是见过这张著名的照片,但他对电影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百年来的电影史中。
周星驰、成龙等人的表演中都不乏他的影子。
看了他的电影才知道,原来被星爷用成爆款的梗是基顿发明的。n
也许你会觉得这些梗不足为奇。
但你要知道,即使接吻千万遍,初吻一定会被记一辈子。
而成龙模仿的更加明显,以至于网友戏称巴斯特·基顿是成龙的祖师爷。
不用替身,临场发挥,上蹿下跳的表演方式完全就是基顿的复刻。
网上流传着一个梗。
说外国人看成龙跳跃楼顶的镜头,问成龙:这个镜头到底是咋拍出来的?
成龙说:直接跳啊。
然而基顿的不要命的“断子绝孙跳”,早了成龙72年。
在拍摄《三个时代》时,基顿跳跃楼顶失误,摄影师按照基顿“摄影机不能停”的要求记录下这一切。
和基顿工作过的人都形容基顿“每次拍完电影他能活下来就是奇迹”。
基顿能够影响到中国的演员,说明他在世界上都影响深远。
你看到的许多脑洞镜头,都是他半个世纪前的发明。
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电影界,巴斯特·基顿就是这么一个巨人。
如今再看《将军号》以及基顿的电影,你会发现他的喜剧仍然高级。
在他的电影中你看不到低俗的屎尿操,却能激发你内心的愉悦感。
基顿对制造笑料有自己的一套理论。
早期的时候他的笑料也是“卡通式的”(cartoon gag),夸张但不现实。
这种笑料能让孩子笑得前仰后合,但他发现成年人会觉得“假”和“幼稚”。
经过不断的摸索,基顿总结出,最好的笑料一定是自然的、真实的和可信可行的(natural gag)。
一切靠剪辑、特效特意做出来的“假”笑料,都不会激发观众发自内心的笑。
n
所以他的所有镜头都是拒绝剪辑的连贯实拍,一镜到底。
如果镜头无法在自然状态下完成,那就说明这个梗不合格。
看基顿的片子,你会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欢乐。
因为他早已通过实验掌握了逗观众发笑的心理学原理:释放人内心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每次基顿在大银幕上都能化险为夷,不仅给人带来“虚惊一场”的快感,还给观众带来逢凶化吉的锦鲤体验。
在《戏梦巴黎》中导演借角色之口说出了对卓别林和基顿的评价。
片中马修说:他们两个人无法相比较。
雷奥说:是因为卓别林无与伦比么?
马修说:不,是因为基顿无与伦比。
在默片时代,基顿也和其他喜剧演员一样无数次地摔倒,四脚朝天。
但基顿总会想出许多前不见古人的神来之笔。
他不仅在笑料上领先时代,还在故事结构上超越观众的欣赏水平。
《将军号》是以南北战争为背景的喜剧片,但片中展现战争的镜头非常少。
其中一幕是基顿为了给火车加速而奋力劈柴,他丝毫没有注意到身后浩浩荡荡行进的军队。
这一个镜头不仅呈现了战争场面,更制造出莫名的笑点。
同时,时代的洪流却成为一个小人物命运的背景板。
男主虽然改变不了历史的进程,但他还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战争进行时,真正的将军骑在马上发号施令,基顿也拿个军剑指点江山。
基顿最后不仅拯救了美人,还拯救了南方的军队。
他成为英雄,而他本是个连军服都没有的无名之辈。
在今天,对于一个跟“英雄”两字搭不上边的小人物成为英雄的故事。
我们称之为“反英雄”或“反套路”。
n
在他的时代,喜剧片中几乎不会死人。
但在《将军号》里,虽然看不到血,但人真得死去。
这也是当时的观众无法接受《将军号》的原因之一。
如今,这种混杂了荒诞、悲剧、死亡和痛苦的幽默我们称之为“黑色幽默”。
然而,这部超越了观众和时代的电影成为基顿生涯的转折点。
1926年,成本75000美元的《将军号》票房惨败。
1928年,基顿的工作室已无力运转,他选择和米高梅公司签约。
后来基顿称“这是自己最错误的决定”。
从前,在工作室独立制作影片时,场务、道具、编剧、导演和演员他都一手抓,很多灵光乍现都是他临场发挥。
而且有朋友投资,成本不用管。
但大制片厂严格的管理制度让他无所适从,他由自由创作变成了被安排角色(后降为顾问,每周工资只有100美元)。
而他后来的形象也沦为和其他普通喜剧演员一样的货色。
饱受作品失意和婚姻的困扰,基顿开始酗酒,再没有20年代的风光。
直到几十年后,人们才开始渐渐理解并学习他的作品。
1965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基顿受邀参加,一些记者在他将要抵达的港口彻夜排队等候。
接受采访时,他眼睛里含着泪水,他说:“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受邀参加电影节,希望这不会是最后一次。”
3个月后,他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71岁。
纵观基顿的作品,可以发现这个冷面笑匠脸上也有焦虑、有不安、有愤怒或者兴奋。
但唯一没有的表情,是微笑。
巴斯特·基顿的电影至今还在重映,他的作品对世界的影响仍在继续。
他不卖肉,不低俗,不玩屎尿,甚至不说话都能给观众带来最高级的笑料。
他被认为是对世界电影史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人之一。
如今互相抄袭,三观尽毁的喜剧作者应该回头看一看。
看一看巴斯特·基顿的作品和他留下的一句话:
一个喜剧演员做的是滑稽可笑的事,而一个好的喜剧演员是用有趣的方式来做事情。
文/探长
(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后台回复片名,一起来看片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