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帕尔·斯维尔·哈根安德斯·巴斯莫·克里斯蒂安森托拜厄斯·桑特尔曼古斯塔·斯卡斯加德奥德-马格努斯·威廉森雅各布·奥福特布罗阿格尼丝·基特尔森彼得·怀特霍·阿德里安·哈万索伦·比尔马克佩迪塔·埃弗里伊恩博纳萨姆·查普曼凯汀卡·埃格雷斯理查德·特林德曼努埃尔·考西托德·博伊斯
类型:剧情冒险导演:乔阿吉姆·罗恩尼艾斯彭·山德伯格 状态:正片 年份:2012 地区:英国 语言:其它 豆瓣ID:5155128热度:0 ℃ 时间:2024-06-11 17:26:34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演员
别惹乔尼
家有房客
幻界巴士
伏魔大师
九里香
中缅边境云南小镇,叛逆女学生(高叶 饰)无意...
播放指数:1308℃
廖康
世界上就是有这么巧的事,同一年拍出两部海上漂流的电影。李安的《少年派漂流记》太美了,其光辉遮掩了另一部——《康提基号漂流筏》(Kon-Tiki)。《漂流筏》虽然以最佳外语片得到奥斯卡提名,却没有获奖。《漂流筏》讲的是真事,是在海上、而不是摄影棚里拍摄的,却没有《少年派》那么光彩夺目;为“真不如美”做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示范。然而,《漂流筏》的价值并不在其略逊一筹的美,而在于它对人探索世界,探索真理的真实再现。在此意义上,这部电影反映的真胜过它展现的美。
一九四七年,当中国忙于国共内战时,地球的另一端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却不为华人关注的大事。挪威人类学家托尔•海尔达尔(Thor Heyerdahl, 1914-2002)带领五位勇士,乘仿造古印第安人的木筏,历时一百零一天,航程八千公里,从秘鲁漂流到南太平洋的图阿莫图群岛的拉洛阿岛。他们的木筏以印加帝国的太阳神康提基命名,因为海尔达尔坚信,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上的居民最早是五世纪从秘鲁乘桴漂流而来。学术权威们对他的理论嗤之以鼻,说印第安人不会造船,只有木筏,根本不可能渡海;也没有任何刊物肯发表他的论文。于是,海尔达尔决定严格依据西班牙人的记载,用秘鲁的波尔萨(balsa)树,一种很轻的巨大木材,还有竹子、绳子和香蕉叶,仿造一模一样的印第安木筏。除了一架无线电收发机外,不用任何现代工具,完全利用海流和风力,再现古印第安人的漂流壮举。
电影片头简短有效地表现幼年的海尔达尔的冒险性格,随即带观众跟随成年的海尔达尔来到美丽迷人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展示他的理论依据:逆流从亚洲来非常费力;岛上的菠萝原本生长在美洲;当地人说其祖先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那正是南美洲;当地人崇拜的祖先石像与南美的石像非常相似。当然,电影并不是用来证明海尔达尔的理论,他的理论也不是仅靠漂流就能够证实。电影所展现的是海尔达尔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一个不会游泳,更没有航过海的人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竟然要乘桴漂流!他在酒馆里说起自己的打算时,一个有经验的水手听了后断然否定其可能性,还告诉他可能发生的危险。而在探险家俱乐部里,一个因冻疮而失去一条腿的大胡子科学家却鼓励海尔达尔,并告诉他要按照土著人的方法造木筏,不用任何铁器。真正感动人、鼓舞人的是这位科学家坚毅而久经风雨的形象。那形象告诉观众:探索真理,不仅需要饱读文献,更需要艰苦实践。
六位勇士中只有一个航过海,谁也没有操纵过木筏,他们都是在干中学。虽然多数时间风和浪缓,但偶然也有暴风骤雨,不容半点疏忽。说是漂流太平洋,海上镜头实际上多在地中海马耳他附近拍摄。鱼肚白隔开淡蓝的天和宝石蓝的海,美得令人心醉。夜晚墨绿色海面上墨绿色云层中的闪电,显然在摄影棚里做不了那么真。电影也让观众看到他们经历的壮观景象:一条巨鲸从木筏底下静静游过,几只鲨鱼在落水者身边翻腾抢食,落日把海水辉映得桔黄金灿,发光的电鳗将漆黑的海面一隅照得闪闪发亮。当他们接近目的地时,一个推摇的镜头尤其感人:暗夜、墨色海上泛白的木筏上六位勇士对头躺着,仰望星空,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俯视的镜头推开,木筏愈来愈小,白云下面的海面上唯见白帆一点,最后一闪后,镜头摇平,照见地球的弧线和太阳,镜头上摇,是广袤的宇宙、银河和无穷的星辰,再摇,是月亮,下摇,是蔚蓝间白的地球——我们美丽的家园,天亮了,镜头拉近,回到海上,回到那悠扬的音乐,又见木筏。这一系列镜头仿佛一气呵成,天衣无缝,但理性告诉我那是不可能的,那是艺术和科技完美的结晶。
这部电影基本依照海尔达尔的日记拍摄,也参考了1951年获奥斯卡奖的同名黑白纪录片,贵在真实。仅举一个不易察觉的细节,第一百零一天清晨,六勇士之一刷牙时,隐约见到宝石蓝海面上一个晃动的黑影,不仔细察看,可能很难看清。他抬头,果然,天上有只海鸥。也就是说,陆地不远了。漂流结束时,他们的外貌都变了,整洁的奶油小生都成为古铜色饱经风雨的老水手。若不是一个个胡子拉碴,简直就是六尊古希腊铜像走下神殿。
人物形象的变化虽然做得好,但人物的性格刻画得不鲜明。六个人中,只有海尔达尔和第一个加入漂流的德国工程师赫尔曼•沃青格(Herman Watzinger)的不同性格比较突出,另外四人,要不是因为担当的职责不同,长相略异,几乎无法分辨。编剧和导演还是过于注重纪事,忽略了人物塑造。
顺便提一句,海尔达尔将其漂流经历写书出版,畅销五千多万册,翻译成七十多种文字。他的理论虽然仍未得到广泛承认,但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说,并得到DNA的部分佐证,他们六勇士也名扬天下。他的教名托尔(Thor)也是北欧神话手持铁锤的天神,这位天神因1962年美国出版的漫画书和近年来出品的Thor系列电影而成为西方家喻户晓的新超人,反令真正的英雄烟消云散。真胜过美,电影《康提基号漂流筏》让我们回想起这人杰伟业。
2013年11月2日
第一次看完之后对这部片子也没有太深刻的感触,甚至觉得索尔的想法和做法非常的荒谬和不负责任,偏执得可怕。让我重新思考这部片子,是源于我在海上看到了一次暴风雨。当大海被乌云笼罩,整个海水变成黑色,狂风肆虐,海上所有的生物都消失不见,大雨倾盆而下,世上所有的事物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渺小,更何况信念。不知为何,我突然很想了解索尔在面对这一切时的想法,他是否有过后悔、害怕、恐惧、惊慌等一系列人类的情绪,是否会因为求生欲而放弃对信念的渴望。
可能是因为故事本身已经非常精彩和有趣,所以电影的拍摄并没有进行更多的艺术加工,甚至拍出来的挫折可能还不及索尔自己碰到的十分之一。电影从索尔登上木筏之后就撇开了一般冒险电影的叙事手法,开始了对人心、信念的探索。通过其他人的恐惧心理,让观众有一种深深的带入感,再突出索尔的坚持和无畏。如果你相信一件事,你会为此放弃生命么?索尔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并以此感染了他的同伴,让他们在绝望中重燃了希望,最终获得了成功。
极好和极坏一定是同时出现的,不可能单独出现。
就像影片里索尔享受着实践信仰的乐趣,就必须甘冒生命危险用尼龙绳而不是铁丝来做木筏;
当他最后成功到达波利尼西亚时,妻子却带着孩子离开了他;
他能看见最宁静的星空,感受宇宙唯一的极致,但前提是要冒着被鲨鱼吃掉的危险。
这就是冒险家的生活。
而影片里那个卖冰箱的就是另外一种典范,他是只能活在生活之中的人,而不是精神之中的人。他因为受不了冰箱厂的工作而随着索尔开始了海上历险,可是他很快就厌倦了这种新鲜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提心吊胆和担惊受怕。从表面上看,他们都是沿着某种追求到了海上,但他和索尔的区别就在于,索尔的动力来自于探求未知的勇气以及对理念的坚持。冰箱男却是简单的因为冰箱厂太糟了想换个环境而已。他们心态的不同,也决定了眼中世界的不同。大海在索尔的眼中宽广无限,充满了未知与神秘,也充满了希望。冰箱男眼中的大海却是起伏的黑暗,日渐磨损的绳子和腐烂的木料。索尔因为看见鲸鲨感到兴奋,而冰箱男却只能感到恐惧,以至于做出了错误的抉择,将鱼枪投向了鲸鲨,差点害死了大家。
这是一次伟大的冒险,他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不同可能性。去海上冒险吧,你能同时看见天堂和地狱。
和《最糟糕的旅行》齐名 是 最伟大的探险自传书籍之一
相比包裹着宗教 视觉体验和说教的《life of pi 》取材于真实科学探险的本片 来的更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