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伊豆肇沼田曜一
类型:战争导演:关川秀雄 状态:HD 年份:1950 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豆瓣ID:5066175热度:2 ℃ 时间:2022-05-17 10:07:07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一、关于影片标题及引用诗歌的由来
影片标题取自昭和24年(1949)出版的一本由阵亡学生兵们的遗稿编辑而成的同名诗集。在该诗集的卷首有一首短歌,也就是影片标题「きけ、わだつみの声」(《听,海神之声》)的由来。具体如下:
なげけるか いかれるか
はたもだせるか
きけ はてしなき わだつみのこえ
其中,源自《日本书纪》的「わだつみ」(绵津见)即「海之神」的意思。这首诗若用现代语来读的话,则写作如下:
嘆けくか 怒るか
それとも沈黙するか
聞け 果てしなき海神の声
是悲叹,是愤怒,
抑或沉默?
听,无尽海神之声!
当时,日本的法国文学者渡辺一夫为该诗集作了序言。通过序言,渡辺表达了自己对这些阵亡学生兵的深刻同情。他认为,这些学生兵都是一群受过教育的、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这些作为具有相当的知识和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的年轻人,被束缚着、强迫着,必须把不理性当做理性,把不愉快当做愉快,把不自然当做自然(影片也涉及了关于自然死与非自然死的讨论)。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和训练,就是试图让他们去认同并寻求所谓光荣牺牲。由此,渡辺说,自己从诗集中所读到的尽是这些年轻灵魂在痛苦地呐喊。进而,他为之祈祷并表示这样的悲剧不能让它再次发生。在序言的最后,渡辺引用了出自法国诗人ジャン・タルジュー(Jean Tardieu)的诗集「詩人の光栄」中的一首诗歌,即影片开头所引用的那首:
死んだ人々は、還ってこない以上、n生き残った人々は、何が判ればいい?
死んだ人々は、慨(なげ)く術(すべ)もない以上、n生き残った人々は、誰のこと、何を、慨いたらいい?
死んだ人々は、もはや黙ってはいられぬ以上、n生き残った人々は沈黙を守るべきなのか?
既然死者已一去不返,
那么幸存者应该知道些什么?
既然死者已无法接受非议,
那么幸存者应该对谁、对什么感到气愤?
既然死者已无法沉默,
那么幸存者应该保持沉默吗?
可以说,这部电影,尤其是这本诗集,较好地为我们展现了在当时亲临战场的学生兵们对这场战争的种种看法、思考。相比之下,诗集讲述地更为丰富和细致,可以划分出战争、国家、信仰、家庭等不同主题的内容。以下节选部分内容:
(1)日本人死了,只有日本人才会为之感到悲伤。外国人死了,只有外国人会为之感到悲伤。为什么必须如此呢?为什么人类就不能同悲同喜?……因为他是外国人,所以日本人嘲笑他的死。(这种事)我怎么也想不明白。(岩ヶ谷治禄)
(2)今晚,我第一次走进了中国人的教会。……当我告诉他我是一名日本基督徒的时候,他很高兴,并耐心地拿出一本日文版的圣经给我。……临走时,一位老人送了我一本《出埃及记》。我非常高兴。(大井栄光)
(3)中泽部队的一名士兵用石头击打一名中国人,导致其头骨破裂,浑身是血,倒在地上。 他用脚踢这名中国人的腿部,并再次向其投掷石块。 令人不忍直视。 ……冷血汉。面对无辜者的遭遇,我在想,为什么当时我没有帮助那个农民,然而为时已晚。我感到懊悔。一个可能是他的妻子的人对着满身是血的他在哭泣。他没有死。当军队离开时,他的妻子搀扶着他离去。我的孩子不能当兵,唯独当兵(绝对不可以)。……和平,一个和平的世界是最好的。(川島正)
上述内容,于我们的立场而言,无疑是比较积极正面的。但是我猜测,这本诗集的原稿或许也包含一些保守的信息。因为,作为一本同时具有政治意义的诗集,据说其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曾多少受到美国的干涉。
二、从战争到和平
《听,海神之声》的内容出自战争时期,然而编辑出版这一行为却发生在战后,为此,可以猜测,编者在整理《听,海神之声》之时保持着这样一种信念:提供局外人无法接触到的战争内部的信息,将有助于战后社会以“切肤之痛”的方式去理解这场战争,从而凸显战争的荒谬与和平的可贵。换言之,《听,海神之声》的目的就是要打通过去与未来,并且告知世人:很大程度上,以精英学生为象征的国家美好的未来,已经被过去的战争亲手葬送了。
无论原作还是电影,都饱含了白白浪费鲜活生命的无力感、悲剧感。观众目之所见,只有生命无谓的消耗和浪费。尤其是当人们无法不注意到这些被消耗和浪费的生命来自一群精英学生、一群本应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的时候,就更加强调出了这种扼腕叹息、捶胸顿足和悲恸欲绝。
三、批判性地看《听,海神之声》
日本战争作品常惹争议,我想,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二战时的日本人具有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双重角色。平心而论,如何平衡这两种角色,无论就创作层面而言,抑或个人乃至民族立场而言,皆非易事。然而,无论编者的意图如何,这部作品都使得这群年轻人的死在客观上变得更接近于军国主义者向来热衷于虚构的形象——纯洁的、不朽的牺牲。
人们不难留意到,这部作品与其他日本所谓反思战争的作品相似,都忽视了对立方的死亡。在这部作品中,缺失了非日本人的受害者在场,这是真正的悲剧性所在,并使得这种对和平的呼唤变地异常狭隘。不知有意无意,电影倒是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可见,真正摆脱历史对人的影响是困难的,因为历史不仅给人经验,也塑造思考方式。
事实上,将现实世界与神话世界相衔接的做法——比如以“听,海神之声”为标语或让亡灵从海面走来——就是一种军国主义者或政治煽动者惯用爱用的手法。这种手法尽管对于维持民族身份认同,保持行动的神圣性至关重要,却也使得战前与战后的价值观转换变得模糊和暧昧。换言之,《听,海神之声》对过去与未来的打通是双向的,既告诫人们远离战争,把人们从过去推向未来,同时,战争也在神圣化、审美化中对当下的人保持了吸引力。
四、宗教与战争
此外,让我感兴趣的还有基督教与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关系。事实上,这本诗集还有一些在战争背景下涉及基督宗教或基督信仰的内容,其中不乏明显的作者之深入思考。很多时候,宗教因素(佛、耶)在涉及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影片故事中,起到了对人物内心的价值转换或道德兜底的作用。比如<缅甸的竖琴><南京,南京>。尤其是当人们留意到,同样具有父的形象的上帝和昭和天皇,分别与其子所构成的不同的父子关系,以及由此带来子不同的命运的时候,这种宗教与战争的关系和对战争的批判还会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总而言之,以受过教育的、具有一定知识却又缺乏丰富人生经验的学生兵的视角来切入战争的作品,至少于我而言,是具有新鲜感的。同时,也不失为我们对这场战争整体的思考的一个有益的补充。
注:以上内容,为本人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所得。关于日文的翻译,由于本人并没有正经学过日语,因此在准确性上着实不敢保证。编辑此文,出于兴趣和练手的同时更为抛砖引玉,给到有需要的人。如有任何错误之处,请豆友们不吝批评指正。
战狼特攻队
逃离索比堡
勇者行动
巴尔干边界
爱人同志
6888女子营
...
播放指数:901℃
一、关于影片标题及引用诗歌的由来
影片标题取自昭和24年(1949)出版的一本由阵亡学生兵们的遗稿编辑而成的同名诗集。在该诗集的卷首有一首短歌,也就是影片标题「きけ、わだつみの声」(《听,海神之声》)的由来。具体如下:
なげけるか いかれるか
はたもだせるか
きけ はてしなき わだつみのこえ
其中,源自《日本书纪》的「わだつみ」(绵津见)即「海之神」的意思。这首诗若用现代语来读的话,则写作如下:
嘆けくか 怒るか
それとも沈黙するか
聞け 果てしなき海神の声
是悲叹,是愤怒,
抑或沉默?
听,无尽海神之声!
当时,日本的法国文学者渡辺一夫为该诗集作了序言。通过序言,渡辺表达了自己对这些阵亡学生兵的深刻同情。他认为,这些学生兵都是一群受过教育的、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这些作为具有相当的知识和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的年轻人,被束缚着、强迫着,必须把不理性当做理性,把不愉快当做愉快,把不自然当做自然(影片也涉及了关于自然死与非自然死的讨论)。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和训练,就是试图让他们去认同并寻求所谓光荣牺牲。由此,渡辺说,自己从诗集中所读到的尽是这些年轻灵魂在痛苦地呐喊。进而,他为之祈祷并表示这样的悲剧不能让它再次发生。在序言的最后,渡辺引用了出自法国诗人ジャン・タルジュー(Jean Tardieu)的诗集「詩人の光栄」中的一首诗歌,即影片开头所引用的那首:
死んだ人々は、還ってこない以上、n生き残った人々は、何が判ればいい?
死んだ人々は、慨(なげ)く術(すべ)もない以上、n生き残った人々は、誰のこと、何を、慨いたらいい?
死んだ人々は、もはや黙ってはいられぬ以上、n生き残った人々は沈黙を守るべきなのか?
既然死者已一去不返,
那么幸存者应该知道些什么?
既然死者已无法接受非议,
那么幸存者应该对谁、对什么感到气愤?
既然死者已无法沉默,
那么幸存者应该保持沉默吗?
可以说,这部电影,尤其是这本诗集,较好地为我们展现了在当时亲临战场的学生兵们对这场战争的种种看法、思考。相比之下,诗集讲述地更为丰富和细致,可以划分出战争、国家、信仰、家庭等不同主题的内容。以下节选部分内容:
(1)日本人死了,只有日本人才会为之感到悲伤。外国人死了,只有外国人会为之感到悲伤。为什么必须如此呢?为什么人类就不能同悲同喜?……因为他是外国人,所以日本人嘲笑他的死。(这种事)我怎么也想不明白。(岩ヶ谷治禄)
(2)今晚,我第一次走进了中国人的教会。……当我告诉他我是一名日本基督徒的时候,他很高兴,并耐心地拿出一本日文版的圣经给我。……临走时,一位老人送了我一本《出埃及记》。我非常高兴。(大井栄光)
(3)中泽部队的一名士兵用石头击打一名中国人,导致其头骨破裂,浑身是血,倒在地上。 他用脚踢这名中国人的腿部,并再次向其投掷石块。 令人不忍直视。 ……冷血汉。面对无辜者的遭遇,我在想,为什么当时我没有帮助那个农民,然而为时已晚。我感到懊悔。一个可能是他的妻子的人对着满身是血的他在哭泣。他没有死。当军队离开时,他的妻子搀扶着他离去。我的孩子不能当兵,唯独当兵(绝对不可以)。……和平,一个和平的世界是最好的。(川島正)
上述内容,于我们的立场而言,无疑是比较积极正面的。但是我猜测,这本诗集的原稿或许也包含一些保守的信息。因为,作为一本同时具有政治意义的诗集,据说其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曾多少受到美国的干涉。
二、从战争到和平
《听,海神之声》的内容出自战争时期,然而编辑出版这一行为却发生在战后,为此,可以猜测,编者在整理《听,海神之声》之时保持着这样一种信念:提供局外人无法接触到的战争内部的信息,将有助于战后社会以“切肤之痛”的方式去理解这场战争,从而凸显战争的荒谬与和平的可贵。换言之,《听,海神之声》的目的就是要打通过去与未来,并且告知世人:很大程度上,以精英学生为象征的国家美好的未来,已经被过去的战争亲手葬送了。
无论原作还是电影,都饱含了白白浪费鲜活生命的无力感、悲剧感。观众目之所见,只有生命无谓的消耗和浪费。尤其是当人们无法不注意到这些被消耗和浪费的生命来自一群精英学生、一群本应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的时候,就更加强调出了这种扼腕叹息、捶胸顿足和悲恸欲绝。
三、批判性地看《听,海神之声》
日本战争作品常惹争议,我想,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二战时的日本人具有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双重角色。平心而论,如何平衡这两种角色,无论就创作层面而言,抑或个人乃至民族立场而言,皆非易事。然而,无论编者的意图如何,这部作品都使得这群年轻人的死在客观上变得更接近于军国主义者向来热衷于虚构的形象——纯洁的、不朽的牺牲。
人们不难留意到,这部作品与其他日本所谓反思战争的作品相似,都忽视了对立方的死亡。在这部作品中,缺失了非日本人的受害者在场,这是真正的悲剧性所在,并使得这种对和平的呼唤变地异常狭隘。不知有意无意,电影倒是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可见,真正摆脱历史对人的影响是困难的,因为历史不仅给人经验,也塑造思考方式。
事实上,将现实世界与神话世界相衔接的做法——比如以“听,海神之声”为标语或让亡灵从海面走来——就是一种军国主义者或政治煽动者惯用爱用的手法。这种手法尽管对于维持民族身份认同,保持行动的神圣性至关重要,却也使得战前与战后的价值观转换变得模糊和暧昧。换言之,《听,海神之声》对过去与未来的打通是双向的,既告诫人们远离战争,把人们从过去推向未来,同时,战争也在神圣化、审美化中对当下的人保持了吸引力。
四、宗教与战争
此外,让我感兴趣的还有基督教与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关系。事实上,这本诗集还有一些在战争背景下涉及基督宗教或基督信仰的内容,其中不乏明显的作者之深入思考。很多时候,宗教因素(佛、耶)在涉及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影片故事中,起到了对人物内心的价值转换或道德兜底的作用。比如<缅甸的竖琴><南京,南京>。尤其是当人们留意到,同样具有父的形象的上帝和昭和天皇,分别与其子所构成的不同的父子关系,以及由此带来子不同的命运的时候,这种宗教与战争的关系和对战争的批判还会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总而言之,以受过教育的、具有一定知识却又缺乏丰富人生经验的学生兵的视角来切入战争的作品,至少于我而言,是具有新鲜感的。同时,也不失为我们对这场战争整体的思考的一个有益的补充。
注:以上内容,为本人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所得。关于日文的翻译,由于本人并没有正经学过日语,因此在准确性上着实不敢保证。编辑此文,出于兴趣和练手的同时更为抛砖引玉,给到有需要的人。如有任何错误之处,请豆友们不吝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