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VandaDuarteNunoVazMariyaLipkina
类型:剧情导演:佩德罗·科斯塔 状态:HD 年份:1997 地区:其它 语言:其它 豆瓣ID:1768144热度:0 ℃ 时间:2022-05-16 19:39:08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方泰尼亚三部曲”第一部,也是故事性最强的一部,当然,所谓的故事性也是针对后两部《旺妲的房间》和《回首向来萧瑟处》中几乎模糊记录片与故事片界限的影像风格对比得来的结论.......大量固定长镜头,面无表情的演员,简易的场景,大量局部特写,省去的信息,模糊的人物背景,这加大了揣摩人物行为动机的难度,或者科斯塔压根就没想让观众去揣摩单一的动机,而是将动机隐藏在日常生活片段,生存环境之中,如同《让娜.迪尔曼》和布列松的电影风格,极简,克制,冷峻,疏离。影片中角色身处的贫民窟昏暗,潮湿,破败,垃圾成堆,这样的外在环境如同角色的心理外化呈现,被上帝遗忘的角落,被上帝遗忘的子民,当贫穷占据着生活的全部时,一切反常甚至反伦理的行为都不再无法理解。
蒂娜从医院带着刚出生的孩子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打开煤气罐企图自杀,而孩子被放在一旁,如此毁灭性的行为电影并没有作过多解释,但残破的生活环境似乎也说明了一切。随后男友回来后并没有做什么而是躺在床上,他似乎也有寻死的意愿……最后蒂娜醒来结束了这个荒唐的行为。第二天男人抱着孩子在人来人往的闹市区乞讨,最后一个好心的中年女护士给他怀中的孩子买了奶粉。可劣质的奶粉却让孩子得了疾病,男人将孩子送到医院,恰好也是女护士工作的医院。女护士出于内疚和责任心将落魄的男人和痊愈的孩子接到自己家住了下了,并和男人之间产生了情愫,谈不上是爱情,更像是两个孤独患者间的互相慰藉,同时,女护士干净,敞亮的公寓远比破败的贫民窟生活得更加舒适。随后,男人将孩子遗弃在了一个妓女的出租房外......他在昏暗的走廊上驻足观望,犹豫不决的场面让人窒息。过了不久男人去到妓女的出租房看望孩子,并试图将孩子卖给妓女,最终妓女答应了买下孩子……卖掉孩子对男人乃至蒂娜来说,都是减轻生活负担的最佳选择,这也让开头蒂娜带着孩子试图自杀的行为有了解读性。
而蒂娜的闺蜜克劳蒂则是女护士家的钟点工,她发现了男人与女护士之间无法言说的关系。克劳蒂有时会带着蒂娜来到女护士家工作,让蒂娜帮自己分担任务的同时也让蒂娜感受感受干净的公寓生活。随后克劳蒂由于生病将钟点工的任务交给了蒂娜,可蒂娜却在女护士家再次打开煤气试图自杀,最终被回家的女护士救了下来。女护士与蒂娜之间同样产生了某种情愫,女护士特意来到蒂娜家看望抑郁的蒂娜,结果最后却和克劳蒂的黑人男友睡在了一起.......而克劳蒂看到了这一切后,来到女护士家,看见蒂娜的男友睡在床上,她打开了煤气,并反锁了房门离开........这如同是一种报复,也是一种解脱。克劳蒂用谋杀结束了所有人混乱而无望的生活。
主持人:@子夜无人
场刊嘉宾:@我们敏熙、@冷雨醉清秋、@松野空松、@西北化为乌有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七天,我是本场主持人,接下来讨论的电影是一部葡萄牙影片《骨未成灰》,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我们敏熙
X,难以忍受的僵尸电影。整部电影毫无活人的气息,很难想象这是拍出了《维塔丽娜·瓦雷拉》的导演拍的。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X,空间和人物毫无辨识度,不仅表面看上去是死的,内部也是死的,这和《维塔丽娜·瓦雷拉》完全是云泥之别。
场刊嘉宾 冷雨醉清秋
X,极简到沉闷。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我给3星,底层视角的叙事和人物困境设置使人联想起达内兄弟的电影,但最终呈现的效果却大相径庭,在大部分时间里几乎抛弃了叙事和矛盾的推进,让位于构造和勾连独特而迷人的空间结构。缓慢移动的镜头如幽灵般游弋在困窘而昏沉的人物之间。
但达内的电影,他的镜头驱动力,是非常强的,完全在赶着观众不断往前。
我想问的第一个话题,这部电影中对人物个体命运和整个街区生态的关注,是否有达到平衡?我自己其实觉得后者做得很弱,但看到一些影评里反而在夸赞这一点。其实就是谈谈电影对外部环境的展示。
我也认为,后者比较弱,更多是聚焦人物命运,而台词量都相对比较少,所以他对人物命运的聚焦,也并非是传统现实主义电影的,如达内。而更多的是通过环境衬托人物,比如拍街区,多用窗框、门,这种画中画构图,其实就是人物的受困。这一点我比较欣赏。
昨天还是前天,我看到“墙纸音乐”这个说法,我觉得这部可能就是墙纸电影吧。印象中一直聚焦小空间中,比如房间,但是并没有将小房间的空间做大。比如我们看法斯宾德的电影,他的电影空间感总是很浓烈,门框、镜子、人物在空间的相对位置。
这部视角很逼仄,但整个全景环境我感觉没有什么展现。不过科斯塔早期好像都是这样,另一部《旺妲的房间》好像视角也很逼仄,而且这部特别喜欢特写拍人物的司马脸。非常让人疑惑的是选角,女演员长得跟男人似的,男演员又很柔。
是的,我无法理解为何人物如此模糊性别。
那第二个问题,大家普遍觉得沉闷、死气沉沉,那你觉得是什么阻挡了你对人物的感受?因为其实很多电影都会写人物绝望、孤独、压抑,蔡明亮也会让李康生望着一堵墙十几分钟,但它们通常并不妨碍观众的共情,这部的问题在哪里呢?
人太多了。
蔡明亮很少关注现实主义问题吧,贫穷什么的,蔡明亮关注的是人的欲望和情感,但《骨未成灰》明显是要展现这群人生活的困境与绝望。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郊游》有吧,有他们底层的生存状态。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蔡明亮有充分利用物,《不散》的包子、《你那边几点》的手表、《洞》的滴水、《郊游》的高丽菜,其实这些物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在加强观众的共情。
《洞》还有对比明显的歌舞。
我现在想起来好像这部里没什么记忆深刻的瞬间?
《骨未成灰》里有物吗?
煤气?
煤气罐?笑死,都只记得这个罢了。
而且那个女护士长得太吓人了,像骷髅一样。这种电影感觉像是沼泽,看起来心情就是一直沉在那里。
这句话形容得很好,人物的惊悚感也在隔离观众。
导演只是在展现,观者完全无法进入或共情。
但其实共情负面的情绪也是可以沉浸的,为什么它会让我们反感?
这就是问题,导演的这个拍法完全隔离开了观众。《让娜迪尔曼》单纯聚焦一个女人的生活,就展现出了大千世界。
还是那句,人太多了,似乎想要展示很多。《维塔丽娜》的人物是稀少的,你甚至可以说只有两三个关键人物,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从狭小的空间,看到人物的位置,看到人物独处内心的大千世界,而且它的光影处理也很好。
《维塔丽娜·瓦雷拉》我觉得因为够简单,所以情感纯粹。
那就进入下一个,比较一下导演其他作品,大家普遍看过的应该是《维塔丽娜·瓦雷拉》?没看过这个导演的话,可以说一下你心中同类型的正面案例电影。
《维塔丽娜·瓦雷拉》,有一个镜头我特别喜欢,是后段女主记忆中当初盖房子的画面,感觉这个场景一出来,整个的情绪就疏解开来了。像前面有提到达内的话电影,虽然我不喜欢,但是角色至少是活人。
《维塔丽娜》印象最深的是向神父祷告/告解,那里的光影变化来表现女主和神父之间的关系从而进入到女主内心困境的根本,感觉是很奇妙的。
我觉得就是达内的《孩子》,不过谈不上正面反面,是两个方向,达内那种情感很充沛,而且有无力感。
对哦,我才看到西姐是好评,那你喜欢的理由主要来自哪方面?
我比较喜欢它的形式,就是之前说的构图,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棺材构图”,用这个来表现人物的受困。
那你对人物的感受是怎样?
之前大家不是说是僵尸吗?我觉得是对的,就是行尸走肉、绝望。
但是你并不讨厌这种状态?
嗯。
#FIFF21#DAY7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演员
别惹乔尼
家有房客
幻界巴士
伏魔大师
九里香
中缅边境云南小镇,叛逆女学生(高叶 饰)无意...
播放指数:1308℃
“方泰尼亚三部曲”第一部,也是故事性最强的一部,当然,所谓的故事性也是针对后两部《旺妲的房间》和《回首向来萧瑟处》中几乎模糊记录片与故事片界限的影像风格对比得来的结论.......大量固定长镜头,面无表情的演员,简易的场景,大量局部特写,省去的信息,模糊的人物背景,这加大了揣摩人物行为动机的难度,或者科斯塔压根就没想让观众去揣摩单一的动机,而是将动机隐藏在日常生活片段,生存环境之中,如同《让娜.迪尔曼》和布列松的电影风格,极简,克制,冷峻,疏离。影片中角色身处的贫民窟昏暗,潮湿,破败,垃圾成堆,这样的外在环境如同角色的心理外化呈现,被上帝遗忘的角落,被上帝遗忘的子民,当贫穷占据着生活的全部时,一切反常甚至反伦理的行为都不再无法理解。
蒂娜从医院带着刚出生的孩子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打开煤气罐企图自杀,而孩子被放在一旁,如此毁灭性的行为电影并没有作过多解释,但残破的生活环境似乎也说明了一切。随后男友回来后并没有做什么而是躺在床上,他似乎也有寻死的意愿……最后蒂娜醒来结束了这个荒唐的行为。第二天男人抱着孩子在人来人往的闹市区乞讨,最后一个好心的中年女护士给他怀中的孩子买了奶粉。可劣质的奶粉却让孩子得了疾病,男人将孩子送到医院,恰好也是女护士工作的医院。女护士出于内疚和责任心将落魄的男人和痊愈的孩子接到自己家住了下了,并和男人之间产生了情愫,谈不上是爱情,更像是两个孤独患者间的互相慰藉,同时,女护士干净,敞亮的公寓远比破败的贫民窟生活得更加舒适。随后,男人将孩子遗弃在了一个妓女的出租房外......他在昏暗的走廊上驻足观望,犹豫不决的场面让人窒息。过了不久男人去到妓女的出租房看望孩子,并试图将孩子卖给妓女,最终妓女答应了买下孩子……卖掉孩子对男人乃至蒂娜来说,都是减轻生活负担的最佳选择,这也让开头蒂娜带着孩子试图自杀的行为有了解读性。
而蒂娜的闺蜜克劳蒂则是女护士家的钟点工,她发现了男人与女护士之间无法言说的关系。克劳蒂有时会带着蒂娜来到女护士家工作,让蒂娜帮自己分担任务的同时也让蒂娜感受感受干净的公寓生活。随后克劳蒂由于生病将钟点工的任务交给了蒂娜,可蒂娜却在女护士家再次打开煤气试图自杀,最终被回家的女护士救了下来。女护士与蒂娜之间同样产生了某种情愫,女护士特意来到蒂娜家看望抑郁的蒂娜,结果最后却和克劳蒂的黑人男友睡在了一起.......而克劳蒂看到了这一切后,来到女护士家,看见蒂娜的男友睡在床上,她打开了煤气,并反锁了房门离开........这如同是一种报复,也是一种解脱。克劳蒂用谋杀结束了所有人混乱而无望的生活。
方泰尼亞(Fontainhas)是位於里斯本的一處貧民窟,許多非洲移民居住於此從事最底層的勞動,平日以吸食毒品度過絕望的生活。Pedro Costa在前葡萄牙殖民地西非島國維德角拍攝他的第二部長片《瑪麗安的漫長等待》時,受當地人所託帶信到方泰尼亞,開啟了他對這個地區的認識。
《托嬰風暴》(Ossos - 1997)故事放在居住當地的白人角色,年輕女子蒂娜產下一子,但孩子的父親並不在身邊,禁不住傷心的她在家中打開瓦斯企圖帶著孩子自殺,男友正巧回來及時挽救母子的性命。不過男人趁著蒂娜熟睡時偷偷抱著嬰孩離開了,他遊蕩在城市為孩子乞討奶水,並打算找個好對象把孩子給賣掉,其間他遇見了一位好心的護士和善良的妓女。蒂娜的鄰居好友克勞蒂一邊安撫傷心的蒂娜一邊尋找男主角的下落,因綠際會下將蒂娜和護士牽連在一起,多角關係彼此間暗藏著難以名狀的慾望流動。
可能因為網友的關係,我初看時心裏戲稱這部為葡萄牙的蔡明亮,大概是因為不只一次男主角口渴打開水龍頭喝水的鏡頭讓我想到蔡明亮作品中的小康,那位中年的護士也像是陸奕靜會演的角色,克勞蒂為人打掃房間的工作讓我聯想到小康在《愛情萬歲》侵入無人房屋的設計,角色遊走在城市中的場景或是房間內瑣碎的生活細節,還有動機不明確的角色和演員們沉默樸素的表演都和蔡導的作品頗多相似之處。不過觀後閱讀影展專刊中提到Pedro Costa其實是受到布列松風格的影響,一想也頗有道理。
雖然是貧民窟的故事,本片的攝影相當迷人,燈光與場景的質地,景框走位的精細設計可看出導演在視覺上下了不少功夫,破敗街景的運用讓我想到伊朗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的空間詩意,大量的環境聲響也成為很重要的風格元素。本片不只是貧困生活的紀實與社會階級的批判與人性描寫,故事隱去了許多角色的動機,令人玩味於人物間的曖昧情感。比如克勞蒂在男主角和蒂娜之間似是混雜著同性與異性的三角關係,之後克勞蒂介入了護士和男人之間,護士後來反過來介入了她和蒂娜的關係,甚至最後還和克勞蒂的丈夫上了床;不用說克勞蒂、她的丈夫和蒂娜又是另一個三角關係,如果再加上那位嬰兒,這樣的關係組合實在多到數不清。於是看到後來,圍繞在貧民窟內空間中人事情感慾望流轉的無以名狀成為了本片令我感到意外的動人命題。
(2015/7/3)
主持人:@子夜无人
场刊嘉宾:@我们敏熙、@冷雨醉清秋、@松野空松、@西北化为乌有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七天,我是本场主持人,接下来讨论的电影是一部葡萄牙影片《骨未成灰》,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我们敏熙
X,难以忍受的僵尸电影。整部电影毫无活人的气息,很难想象这是拍出了《维塔丽娜·瓦雷拉》的导演拍的。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X,空间和人物毫无辨识度,不仅表面看上去是死的,内部也是死的,这和《维塔丽娜·瓦雷拉》完全是云泥之别。
场刊嘉宾 冷雨醉清秋
X,极简到沉闷。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我给3星,底层视角的叙事和人物困境设置使人联想起达内兄弟的电影,但最终呈现的效果却大相径庭,在大部分时间里几乎抛弃了叙事和矛盾的推进,让位于构造和勾连独特而迷人的空间结构。缓慢移动的镜头如幽灵般游弋在困窘而昏沉的人物之间。
场刊嘉宾 我们敏熙
但达内的电影,他的镜头驱动力,是非常强的,完全在赶着观众不断往前。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想问的第一个话题,这部电影中对人物个体命运和整个街区生态的关注,是否有达到平衡?我自己其实觉得后者做得很弱,但看到一些影评里反而在夸赞这一点。其实就是谈谈电影对外部环境的展示。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我也认为,后者比较弱,更多是聚焦人物命运,而台词量都相对比较少,所以他对人物命运的聚焦,也并非是传统现实主义电影的,如达内。而更多的是通过环境衬托人物,比如拍街区,多用窗框、门,这种画中画构图,其实就是人物的受困。这一点我比较欣赏。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昨天还是前天,我看到“墙纸音乐”这个说法,我觉得这部可能就是墙纸电影吧。印象中一直聚焦小空间中,比如房间,但是并没有将小房间的空间做大。比如我们看法斯宾德的电影,他的电影空间感总是很浓烈,门框、镜子、人物在空间的相对位置。
场刊嘉宾 我们敏熙
这部视角很逼仄,但整个全景环境我感觉没有什么展现。不过科斯塔早期好像都是这样,另一部《旺妲的房间》好像视角也很逼仄,而且这部特别喜欢特写拍人物的司马脸。非常让人疑惑的是选角,女演员长得跟男人似的,男演员又很柔。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是的,我无法理解为何人物如此模糊性别。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第二个问题,大家普遍觉得沉闷、死气沉沉,那你觉得是什么阻挡了你对人物的感受?因为其实很多电影都会写人物绝望、孤独、压抑,蔡明亮也会让李康生望着一堵墙十几分钟,但它们通常并不妨碍观众的共情,这部的问题在哪里呢?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人太多了。
场刊嘉宾 我们敏熙
蔡明亮很少关注现实主义问题吧,贫穷什么的,蔡明亮关注的是人的欲望和情感,但《骨未成灰》明显是要展现这群人生活的困境与绝望。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郊游》有吧,有他们底层的生存状态。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蔡明亮有充分利用物,《不散》的包子、《你那边几点》的手表、《洞》的滴水、《郊游》的高丽菜,其实这些物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在加强观众的共情。
场刊嘉宾 我们敏熙
《洞》还有对比明显的歌舞。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现在想起来好像这部里没什么记忆深刻的瞬间?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骨未成灰》里有物吗?
场刊嘉宾 我们敏熙
煤气?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煤气罐?笑死,都只记得这个罢了。
场刊嘉宾 我们敏熙
而且那个女护士长得太吓人了,像骷髅一样。这种电影感觉像是沼泽,看起来心情就是一直沉在那里。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这句话形容得很好,人物的惊悚感也在隔离观众。
场刊嘉宾 我们敏熙
导演只是在展现,观者完全无法进入或共情。
主持人 子夜无人
但其实共情负面的情绪也是可以沉浸的,为什么它会让我们反感?
场刊嘉宾 我们敏熙
这就是问题,导演的这个拍法完全隔离开了观众。《让娜迪尔曼》单纯聚焦一个女人的生活,就展现出了大千世界。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还是那句,人太多了,似乎想要展示很多。《维塔丽娜》的人物是稀少的,你甚至可以说只有两三个关键人物,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从狭小的空间,看到人物的位置,看到人物独处内心的大千世界,而且它的光影处理也很好。
场刊嘉宾 我们敏熙
《维塔丽娜·瓦雷拉》我觉得因为够简单,所以情感纯粹。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就进入下一个,比较一下导演其他作品,大家普遍看过的应该是《维塔丽娜·瓦雷拉》?没看过这个导演的话,可以说一下你心中同类型的正面案例电影。
场刊嘉宾 我们敏熙
《维塔丽娜·瓦雷拉》,有一个镜头我特别喜欢,是后段女主记忆中当初盖房子的画面,感觉这个场景一出来,整个的情绪就疏解开来了。像前面有提到达内的话电影,虽然我不喜欢,但是角色至少是活人。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维塔丽娜》印象最深的是向神父祷告/告解,那里的光影变化来表现女主和神父之间的关系从而进入到女主内心困境的根本,感觉是很奇妙的。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我觉得就是达内的《孩子》,不过谈不上正面反面,是两个方向,达内那种情感很充沛,而且有无力感。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对哦,我才看到西姐是好评,那你喜欢的理由主要来自哪方面?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我比较喜欢它的形式,就是之前说的构图,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棺材构图”,用这个来表现人物的受困。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你对人物的感受是怎样?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之前大家不是说是僵尸吗?我觉得是对的,就是行尸走肉、绝望。
主持人 子夜无人
但是你并不讨厌这种状态?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嗯。
#FIFF21#DAY7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最早认识科斯塔,是他那部绝对称得上“一鸣惊人”的导演处女作《血》,在这部杂糅着忧伤与迷茫的精彩电影中,科斯塔用一种呓语般的节奏讲述了父亲的离世对一对兄弟精神世界所带来的巨大的情感冲击。《血》中人物之间暧昧的情感交流与空间构图的精致与冷漠共振出一首痛苦但美丽的心灵交响。影片中的空间左右了人物之间交流。在郊区,人物间的交流是有效而顺畅的,即使这种沟通往往脱离语言而存在;但在里斯本,城市公寓大楼中的一堵堵高墙却映照出人物迷宫般的内心世界从而建筑起心灵的牢笼。科斯塔电影中的人物对于观众而言是抽象的,是被陌生化的,人物的言行永远游离在观众的心理期待之外,他们对于我们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人物的过去被隐藏,人物的未来被抹去,留下的只有现在与此刻的孤独。毫无连贯性可言的叙事与迷离的影像让科斯塔的电影总给人“形式大于内容”的感觉,但在那一个个冷峻的长镜头中,导演的“作者”风格也得以确立,科斯塔也成为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葡萄牙电影当之无愧的代言人。
在处女作之后8年,也就是1997年,科斯塔开始创作他迄今为止最具史诗气质的电影“方泰尼亚三部曲”。方泰尼亚作为里斯本的一个贫民区,其中居住了大量生活于社会底层的“边缘人”,其中很大部分是来自佛得角的移民,而政府对该地区大规模的改造也是吸引科斯塔走进该地区拍片的重要原因。对于即将到来的改变,居民们的态度,他们的生活状态均被完整呈现在了“方泰尼亚三部曲”中。作为“三部曲”的第一部《骨未成灰》延续了《血》中对人物孤独心理的刻画方式。这部电影的摄影马切尔也是布烈松《金钱》的摄影,所以在《骨未成灰》中很容易发现布烈松的影子。对人物细微动作的特写镜头传递出人物此刻最细微的内心活动,而大量封闭场景中的远景镜头则是环境吞噬人物的具象表达。在几乎所有的布烈松电影中,人物内心的困境用外在空间来象征,而逃出外在空间则是主人公摆脱心灵枷锁的隐喻。不论是《死囚越狱》中的监狱,还是《乡村牧师日记》中闭塞的小镇,它们作为一种“思想牢笼”等待着主人公去突破、去反抗。在《骨未成灰》中这种特色被保留下来,大量的门与窗的景框构图让人物始终无法逃离,像极了法斯宾德的名作《恐惧吞噬灵魂》。但《骨未成灰》中的这类象征性镜头比布烈松的有了更多一层的现实意义,布烈松更侧重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寻,而《骨未成灰》不仅要完成这项任务,还要兼顾对外部环境的刻画,人物生活的主要场所——方泰尼亚,才是电影的真正主角,它有名有姓,不同于布烈松的监狱与小镇,人物也并未纠缠于“生存与毁灭”式的理想主义辩证法,他们的宿命就是“既来之则安之”,人物眼神的呆滞与麻木,对于环境的漠然甚至无视都折射出主人公灵魂深处痛苦与无力的自我表达。蒂娜的自杀行为没有原因,因为她被斩断了过去,“极简主义”风格主导下的影片将每一个场景中环绕人物的空间全部处理为黑色,只留下人物身上昏暗的光线。电灯、蜡烛、自然光成为仅有的光源,人物占据画面中心,可是周围的黑暗,巨大而沉默,犹如一股强大而不知名的力量将人物吞没。在此后的《旺妲的小室》和《回首向来萧瑟处》中这种风格被进一步发扬光大。《骨未成灰》不仅是“三部曲”中故事性最强的一部,也是仅有的将大量镜头触及到方泰尼亚之外的电影。而护士作为城市文明的代表,她是以一种“拯救者”的形象出现在电影中的,她的施舍与拯救对于蒂娜与旺妲来说注定是无用的,因为贫穷与野蛮早已浸入骨髓。《骨未成灰》这个题目含义也正在于此,肉体腐烂了,但骨骼尚存,它才是人真正在这个世间活过的标志。科斯塔试图取出方泰尼亚的内部骨骼,在它行将就木之前再好好观察一下,因为之后它将被深埋进历史的废墟之中。蒂娜的男友带着婴儿游走于里斯本街头,没有一个人正眼看过他们,他们终究不属于这个世界。而卖掉婴儿对于他来说是对过去的告别,但是骨骼决定了告别的不可能。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没有家庭,人物疏远、孤独,只有那个正在啼哭的婴儿传递出些许生命的气息。《血》与《骨未成灰》很好地构成了一个“血与骨”的暗喻。“父亲”所代表的强势与威严是为兄弟生命中的“血液”,它已无法抹去。如果说“血”是人活着时的生命之源,那么“骨”就是人死后生命的浓缩。《骨未成灰》中“血”被抽离,父与子、母与子、男友与女友这些联系人类之间的情感羁绊不在了,而人类灵魂深处对死亡的恐惧与深埋骨髓的孤独则随之呈现,成为影片主题。
2000年的《旺妲的小室》选取了《骨未成灰》中的女主角之一的旺妲作为主人公,她同时也出现在了2006年的《回首向来萧瑟处》中,这样的安排不禁让人想到了特吕弗的安托万系列电影。在《旺妲的小室》中旺妲并非影片的绝对中心,她周围的人:她的家人、她的邻居共同构成了影片的主人公。影片中的另一主角是政府对方泰尼亚区的拆迁、整治行动,这种场景分散在影片的不同时间段中,通常是毫无理由地插入,然后又突然回到对居民生活状态的再现上。拆迁场景虽然相比之下时间较短,但却是影片关键的点睛之处。推土机象征着外部力量对旧有的方泰尼亚生活方式的摧毁,这是一种被强加的改变,在变革之中,旧有的生活方式仍在施展它的强大影响力。狭窄的街道、破烂的房屋以及满地的碎石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观众新、旧力量激战正酣。旺妲家的那扇铁拱门在《骨未成灰》中象征着旺妲个人世界与外部时间的间隔,而在《旺妲的小室》中这扇门却倒在了碎石堆上成为了被一同摧毁的旧时代的标志。居民们的喧闹与推土机的轰鸣贯穿于整部影片中,成为时代变革的绝佳注脚。旺妲的阴暗小室,则是她逃避外部变化的庇护所,吸毒也是麻痹自己的一种极端方式。居民们的生活被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语言的交流中,他们互相叙述着自己的悲惨生活经历;另一部分则是在实际的生活状态中,动作、行为的日常化与生活化。这让观众无法走入他们的世界,我们永远都只知道他们的现在,过去只停留在语言中,没有闪回,回忆的努力被现实的平庸所消弭。语言与行为构筑起方泰尼亚的历史坐标,语言是苦难,行为是得过且过的无奈,而那条延伸向未来的Z轴却被轻轻拿去,方泰尼亚终究只能成为一个平面化的存在,地图上小小的一点,然后消失成为传说。《旺妲的小室》是“三部曲”中承前启后的一部,它将前作中冷峻、简约的风格引向了写实与记录层面,选用DV拍摄也让这部影片不仅具有了场景的真实、人物的真实而且到达了记录的真实。
变革之后的方泰尼亚试图通过范图拉寻回过去的点滴回忆。在“三部曲”最后一部《回首向来萧瑟处》里科斯塔将一个佛得角移民范图拉作为影片主角,用他寓言了方泰尼亚的过去与现在。影片围绕着范图拉在妻子离开后开始探访他的一位位邻居展开,他们都被范图拉称为“孩子”。影片重复着前一部的静态写实风格,方泰尼亚已经分裂为新时代与旧时代两部分,楼房与贫民窟的对比不仅表现在光明与黑暗的对比上,更表现在楼房中的居民与仍居住在贫民窟中的居民身上,在他们的生活态度的变化中。范图拉无疑是连接着这两个世界的人物,他的一次次探访,更像是一次次的寻找。在博物馆外,他望着一排建筑发呆,原来他的几位工友正是在那儿发生事故丧命的。空间与时间的矛盾在这里变得愈加敏感了,物是人非是时间对空间的嘲弄,而把握不了时间的人类只有靠着记忆苟延残喘。《回首向来萧瑟处》出现了大段的静默场景,这在之前的两部中是没有过的。方泰尼亚已经成为历史,这种沉默就更显的诡异,它像是在历史之后留下的巨大黑洞,蚕食着人们的记忆。旺妲已经有了孩子并且戒了毒,她每天靠看电视打发时间,在那一座座高大冰冷的建筑中享受生活。他们间的对话也越来越少,最后是长时间的沉默,与《血》异曲同工,人类的文明将交流的努力化为泡影。《旺妲的小室》中的喧哗犹闻在耳,《回首向来萧瑟处》中的沉默就更加让人难受,时间带走了我们的青春,现实抹杀了我们的记忆,无法忘记过去的范图拉注定在新时代中无所适从。
9年时间,3部电影,共计7小时的片长,让我们走入到历史的尘埃之中,不是同情也不是好奇。在那一个个呆板、沉闷的静止长镜头中建筑起一个已经陨落但仍然鲜活如初的文明,一种痛苦但仍然饱含幸福的生活,一群无奈但仍然坚韧顽强的人民,而就是这些人、这些事共同组成了一段辛酸但仍然令人难忘的方泰尼亚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