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帕斯卡·欧吉尔切基·卡尤法布莱斯·鲁奇尼维尔日妮·泰弗内克里斯蒂昂·瓦迪姆拉斯洛·绍博LisaGarneriAnne-SéverineLiotard埃莉·梅黛洛斯
类型:剧情爱情导演:埃里克·侯麦 状态:HD 年份:1984 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豆瓣ID:1292619热度:1 ℃ 时间:2022-05-14 18:52:53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在想看的第845天,一个偶然的午后,看完了此片。
我曾在不同场合和不同的朋友聊到过,侯麦实在是我的心头好,老爷子的电影就是有这种魅力,无论心情有多烦闷阴郁,看一部他的片子,多少会得到疗愈。要是由于情感问题而心有不快,更应看他的片子,老爷子会告诉你,你面临的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人性和情感的常态,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调整心态,往前看,因为此类问题似乎没法得到根本解决,今后你很可能还会和它打照面。很绝望对吧,恰恰不是这样的,侯麦总能以诙谐轻松的方式抚慰你,他给予的或许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我们直面问题的强大内心。
两性关系是老爷子电影探讨的恒久主题,这部片子也不例外。大段大段的对白,两个房间的转换,暗示着感情中的进与退。女主很爱男友,甚至过于自信,“他不会喜欢上别人的”,她甚至主动跟男友提起自己的好友,说好友很喜欢他,两人说不定可以处处看。但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其实心是一紧的,我能感受到女主的那份骄傲与自信,但也能读懂她的那份敏感,也许当她说出口的时候正好给了男友一个借口,又或许正好提前给自己注入一剂安慰剂,以后若是来到了两人情感的岔路口,可能不至于太难以接受。一边渴望被爱,一边渴望自由。许你和他人暧昧不清的权利,却又想占据男友单一和痴情的心,侯麦果然是太懂女人了。当然,侯麦更懂男人,片中的男人,无一不是多情的,哪怕是有妻子孩子的男人,也常常无法管住自己擅暧昧的心……
爱情容易让人昏了头脑、失去自我。一段关系中,爱得太热烈、太抽离都不行。如何平衡,如何经营,没有答案,有的只是常识,不太容易接受的常识……
第17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圆月映花都》,下面请看前线站在月光下的女人们辨别各路男人的评价了!
迷幻松饼:
又是关系混乱的法国人。
Catcatcatyang:
对白有点太多,不是侯麦的最高水平。
一一:
小巴黎的情调,将最苦涩的哲理用最简单的对话娓娓道来。
我们敏熙:
最后通向生活的虚无,和女主角憔悴到让人感觉随时要晕倒在地的面庞一样。
Donnie:
侯麦在这一部表现也就正常水平,要是我拍肯定会把这位女主角表现得更出彩。
旺仔小狗:
侯麦的故事总是趣趣的、淡淡的,而且真的洞察男女。他的电影可能是人格类型各典型的最佳阐释。
Spy Liu:
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须要谨记。电影挺浪漫的,奈何小朋友由于没有伴侣,所以没有这个情调。
欧.尹:
她似乎在亲密关系中占据主动,生怕陷入仅有二人世界的围城,看似是那个给予伤害的人,果然最终成了那个受伤的人。
松野空松:
谁爱得更多,被爱者就占据关系的主导地位,这一点无论是那时的法国,还是彼时的全世界均是如此,当你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爱时,不安全感便来了。
盆满钵满赵+:
依旧一样的狗血剧情,看似逻辑奇怪的主角内心却充满着日常生活逻辑。渴望孤独,却发现真正的孤独降临时,自己是讨厌并且恐惧这样的感觉的。谁能想到月圆之夜是最孤独的呢。这么狗血却这么好看,日常生活场景的色彩能搭配的这么美的,也就侯麦了。
子夜无人:
目前看过的侯麦电影里女主最骨感的一位,瘦削的身形像直接从漫画上抽出来的线条。很微妙的一点是,在一个关于“不安于室”的故事里,花费最多笔墨去描绘的仍然是女主角和未婚夫之间的关系,其他流水宴上的对象都被过客化了。她从要逃离一个眷恋的、安稳的怀抱,到最后情不自禁地要钻回来才发现已经没有了驻留的窝点,会呼吸的自由是每晚都在发光的星空,可是月亮一个月只圆一夜。她抬起头:它骗了我。
苍山古井空对月:
这部片子相比之前看过的侯麦电影,服装搭配方面相对没那么色彩丰富鲜艳,镜头看似平实,细节都藏在人物的表情里,奥塔库夫对雷米与加缪可能存在着某种关系的猜想即引起了女主的警觉,也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心,于是加缪造访雷米家时关注他俩的表情与反应就成为了观众在这段剧情中的关注点。 总觉得女主是更喜欢被不同男人爱着的感觉,又或者不想被爱困住,所以想与她的爱人保持距离。同居时渴望孤独,孤独时又忍不住打电话找人陪伴,看她跟不同的男人之间“讨价还价”协调见面时间就觉得四处留情的人需要很好的时间管理和人际管理能力。真情不会永远都在,当你玩腻了想回到老实人身边,他早已离你而去。
Pincent:
除了服装与场景设计的时尚感、色彩运用突出之外,镜头调度同样非常出彩的一部:第一场跳舞戏,以两人构图的占比、将男性角色挤出画外来暗示两人的关系状态和未来发展;和一夜情男伴跳舞对腿部肢体的特写指出这组人物所代表的激情欲望的部分;被咖啡馆画家搭讪的那场戏,从两人并列构图转为两人各自45度的正反打,标明谈话内容层面的推进和关于“圆月”对话内容点题的关键性。“圆月”是启示也是诅咒,也属于侯麦电影里形而上的“玄学存在”,如绿光、如《双姝》里的静谧一分钟、如男女神的神迹... 跨越日期时间和巴黎里外两地空间转换的提纯后,对女主情感状态的描写其实也让人想到《绿光》等片:充分展现最终失去方向的女性主体性自我探寻的过程,没有明确的进展只有永恒的无常和等待。
DAY6的主竞赛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开篇当然是“喜剧与谚语”式点题之总结,尽显资产阶级情调之能事,在候麦的维度上,这大抵上已经可以被称为作者性,而无需多言了。前后两句在因果上其实没有并置关系,但如果没有任何并置加因果的联系又在直觉上说不过去,所以其实一眼就看穿《圆月映花都》的叙事轨迹还真是不太容易的。
而当对其点题表现象征与其电影中具体表意进行探究时,其实很难见到有效的叙述性意义,假设对其中的个别词语加以甄别,甚至进行尝试解读时,这里“实际上”的假设意义就会不自觉间要侵入叙事结构并倾向于得出一一对应,甚至一多对应的映现式关系,在对整体和局部、词语与句子还有人物与关系的比对抉择过程中,隐藏和显性的关系诠释,会形成电影的整体的叙事结构,这大体也是候麦式点题游弋于文本内外,同时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理由之一。
得益于候麦在其电影创作生涯中,一贯对资产阶级情感世界的关注母题,《圆月映花都》中呈现出现代青年的现代标准,即把诸多两性关系概括为{拥有体液交换}和{柏拉图式美好}并存的状态,且在电影世界中,二者界限比较分明。其实这也是现今西方世界与东方世界中普遍定义下,最理想的需要彼此爱恋,又需要有自我空间的都市白领情感生活的预设前提。我们的女主无疑就是这样一位角色,且纵观候麦的电影,其叙事空间几乎从来都是在人物关系上建立起来,据此分析明面的显性人物关系可以初步得出:
关系1.“女主-男友”
关系2.“女主-男闺蜜”
关系3.“女主-劲舞情人”
这样三对关系,其中包含{拥有体液交换}和{柏拉图式美好}两种并存的应该只有关系1,{柏拉图式美好}与{体液交换未遂}的应该是关系2,单纯{体液交换}的应该是关系3。叙事在这三对关系下,呈现标准法兰西式的“自由,民主,博爱”结构,即与男友保持适当的距离,毕竟距离产生美;与男闺蜜保持若即若离地“参政议政”,又时有摩擦与火花的感觉;与劲舞情人激情燃烧,过后圣贤的无奈。
只以这种结构来审视至此的整部电影故事的话,其实很容易发现故事会呈现出可以预见的生活化平顺,不具有拍摄价值,难以合理化候麦老师拍这片的某种”深层动机”,甚至得出“这就是一个无趣的情感故事罢了”的结论也无可厚非。而如果去除似有若无的叙事之后,故事如果只剩下些空洞概念堆砌的话,那看起来也是比较适宜来“过度诠释”的。且情感关系中的男女/男男/女女的情感故事很多时候就是在其“你猜、我猜、你猜我猜不猜和你猜我猜你猜不猜”的诠释体现其纯真性的。以这层角度来看,结构可能是没那么简单,又可能是充满维度的,正如前文所述映现与抉择就是这一维度的体现。以此角度为契机再次审视前三对的关系,即关系1、关系2、关系3,作为最外层的显性故事构成表面,也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视面,其实可以找到与之一一对应的对照关系,形成额外一层结构的隐性底面,这层底面是我们可以据已有信息推测出来或猜测出来的知面,其间的结构影像构成叙述结构,才能使我们一窥候麦情感故事的丰盈与嘲弄。不难看出,候麦式的映现生活加抉择点题系统,可以引导观众逐步抵达上述两者所构成的影像实体的底面,也即知面,也既表达主旨。
回归故事,在我们的女主执意地进行了若干怎样才能更好处理关系与言说理想愿景后,电影进入了第一段关键性的聚会戏,预设的小资情调清新人设发挥了作用,在此一定要夸一下女主的演技,其凭借心思外露却又梨花带雨式委屈加上“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多层次表演,会使观者完全聚焦并移情于她,既而产生共情,相对应就非常容易忽略这里新增加了两位女士,女主的女性朋友,与女主的女性朋友的室友,而解读这三人与女主的男友关系,将成为抵达知面的关键,也即一个非罗兰·巴特刺点。
所以,以前三位人物组合成关系前置的提喻,再加上其互相之间的人物关系,后三位的象征性表达就微妙起来了,可以简单概括为:
关系4.“男友-女主的女性朋友的室友”
关系5.“男友-女主的女性朋友”
关系6“女主的女性朋友-女主的女性朋友的室友”
以整体故事进行到尾声的情节事实回看,可以反观这三对关系中,不能具体确认,但却可以猜测的是,有体液交换和柏拉图两种的应该的确只有关系4,可能有体液交换应该是关系5,存粹“柏拉图式”朋友关系的应该是关系6。
六人六对关系中,可见的前三对,在我们其确定事实进行确认之时,没有被我们确认的后三对关系,其实也并没有断裂于虚无不发生的情节中,而只是被省略了而已。当然,省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省略,至多应该视为一种“简洁文笔”,于可见处明面的三对关系可看具体而微的表层故事,事物的直接体现也即电影性;于转瞬即逝的刺点处可感相对而成的底层故事,由事物的间接启示而形成的理念也即文学性。而这才是真正的候麦影片的象征符号,首先在这里就涉及我们目力所及能看到的前三对关系人物客观再现的真实事实,而通过联想正巧发现后三对关系人物隐而未现,却真实不虚发生的影响,从而使两两对应的三对人物关系所构成的叙事空间,有了“只见一半,就知另一半”的超验效用,大可假定预想中后三对关系发生的事实,正是视面中,我们得见的情节中镜像般的解答,不妨大胆猜测,女主在与劲舞情人激情过后,依然选择回到男友身边的抉择事实,在男友在与女主的女性朋友的室友激情过后,变成了爱上了女主的女性朋友的室友的事实。六对关系呈现互相映照的“镜像关系”,这一关系依赖于可见与可感间无法忽视的差异而连接,又因为千差万别的相似想象而互补,在回归到可以作为整部电影的“刺点”,即直击电影整体叙述结构层次知面的聚会戏,就会发现电影中正是以实在的人物“在场”来以引出对照的关系,而“在场”在心像上正是对照关系对人物的反哺,电影性与文学性相辅相成,那么更仔细回看在几乎电影中段出现的剧情转折,头尾镜头的互文,等各种构图、色彩、布景对称等等诸多看似散漫,实则精巧的布置,候麦叙事的结构体其可见与不可见的精妙程度中,视面抵达知面就不言而喻,体现着电影性和文学性的巧妙融合与优势互补,甚至还可以在非逻辑符号化的层面上,引申到语言学上的自由间接用语相似的类比,这其中必然留存着的候麦一贯性辛辣利落的讽刺母题也就跃然影像之上,而甚至在某些层面中,其电影语言的结构亦是可掌握、可学习乃至可以被继承的形式。
蓝色珊瑚礁:觉醒
女神有难
死神假期
在别处
悲伤逆流成河
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
公司小职员张小白大胆追求公司女老板周潇潇,周潇潇...
播放指数:952℃
在想看的第845天,一个偶然的午后,看完了此片。
我曾在不同场合和不同的朋友聊到过,侯麦实在是我的心头好,老爷子的电影就是有这种魅力,无论心情有多烦闷阴郁,看一部他的片子,多少会得到疗愈。要是由于情感问题而心有不快,更应看他的片子,老爷子会告诉你,你面临的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人性和情感的常态,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调整心态,往前看,因为此类问题似乎没法得到根本解决,今后你很可能还会和它打照面。很绝望对吧,恰恰不是这样的,侯麦总能以诙谐轻松的方式抚慰你,他给予的或许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我们直面问题的强大内心。
两性关系是老爷子电影探讨的恒久主题,这部片子也不例外。大段大段的对白,两个房间的转换,暗示着感情中的进与退。女主很爱男友,甚至过于自信,“他不会喜欢上别人的”,她甚至主动跟男友提起自己的好友,说好友很喜欢他,两人说不定可以处处看。但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其实心是一紧的,我能感受到女主的那份骄傲与自信,但也能读懂她的那份敏感,也许当她说出口的时候正好给了男友一个借口,又或许正好提前给自己注入一剂安慰剂,以后若是来到了两人情感的岔路口,可能不至于太难以接受。一边渴望被爱,一边渴望自由。许你和他人暧昧不清的权利,却又想占据男友单一和痴情的心,侯麦果然是太懂女人了。当然,侯麦更懂男人,片中的男人,无一不是多情的,哪怕是有妻子孩子的男人,也常常无法管住自己擅暧昧的心……
爱情容易让人昏了头脑、失去自我。一段关系中,爱得太热烈、太抽离都不行。如何平衡,如何经营,没有答案,有的只是常识,不太容易接受的常识……
迷幻松饼:
又是关系混乱的法国人。
Catcatcatyang:
对白有点太多,不是侯麦的最高水平。
一一:
小巴黎的情调,将最苦涩的哲理用最简单的对话娓娓道来。
我们敏熙:
最后通向生活的虚无,和女主角憔悴到让人感觉随时要晕倒在地的面庞一样。
Donnie:
侯麦在这一部表现也就正常水平,要是我拍肯定会把这位女主角表现得更出彩。
旺仔小狗:
侯麦的故事总是趣趣的、淡淡的,而且真的洞察男女。他的电影可能是人格类型各典型的最佳阐释。
Spy Liu:
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须要谨记。电影挺浪漫的,奈何小朋友由于没有伴侣,所以没有这个情调。
欧.尹:
她似乎在亲密关系中占据主动,生怕陷入仅有二人世界的围城,看似是那个给予伤害的人,果然最终成了那个受伤的人。
松野空松:
谁爱得更多,被爱者就占据关系的主导地位,这一点无论是那时的法国,还是彼时的全世界均是如此,当你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爱时,不安全感便来了。
盆满钵满赵+:
依旧一样的狗血剧情,看似逻辑奇怪的主角内心却充满着日常生活逻辑。渴望孤独,却发现真正的孤独降临时,自己是讨厌并且恐惧这样的感觉的。谁能想到月圆之夜是最孤独的呢。这么狗血却这么好看,日常生活场景的色彩能搭配的这么美的,也就侯麦了。
子夜无人:
目前看过的侯麦电影里女主最骨感的一位,瘦削的身形像直接从漫画上抽出来的线条。很微妙的一点是,在一个关于“不安于室”的故事里,花费最多笔墨去描绘的仍然是女主角和未婚夫之间的关系,其他流水宴上的对象都被过客化了。她从要逃离一个眷恋的、安稳的怀抱,到最后情不自禁地要钻回来才发现已经没有了驻留的窝点,会呼吸的自由是每晚都在发光的星空,可是月亮一个月只圆一夜。她抬起头:它骗了我。
苍山古井空对月:
这部片子相比之前看过的侯麦电影,服装搭配方面相对没那么色彩丰富鲜艳,镜头看似平实,细节都藏在人物的表情里,奥塔库夫对雷米与加缪可能存在着某种关系的猜想即引起了女主的警觉,也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心,于是加缪造访雷米家时关注他俩的表情与反应就成为了观众在这段剧情中的关注点。 总觉得女主是更喜欢被不同男人爱着的感觉,又或者不想被爱困住,所以想与她的爱人保持距离。同居时渴望孤独,孤独时又忍不住打电话找人陪伴,看她跟不同的男人之间“讨价还价”协调见面时间就觉得四处留情的人需要很好的时间管理和人际管理能力。真情不会永远都在,当你玩腻了想回到老实人身边,他早已离你而去。
Pincent:
除了服装与场景设计的时尚感、色彩运用突出之外,镜头调度同样非常出彩的一部:第一场跳舞戏,以两人构图的占比、将男性角色挤出画外来暗示两人的关系状态和未来发展;和一夜情男伴跳舞对腿部肢体的特写指出这组人物所代表的激情欲望的部分;被咖啡馆画家搭讪的那场戏,从两人并列构图转为两人各自45度的正反打,标明谈话内容层面的推进和关于“圆月”对话内容点题的关键性。“圆月”是启示也是诅咒,也属于侯麦电影里形而上的“玄学存在”,如绿光、如《双姝》里的静谧一分钟、如男女神的神迹... 跨越日期时间和巴黎里外两地空间转换的提纯后,对女主情感状态的描写其实也让人想到《绿光》等片:充分展现最终失去方向的女性主体性自我探寻的过程,没有明确的进展只有永恒的无常和等待。
DAY6的主竞赛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开篇当然是“喜剧与谚语”式点题之总结,尽显资产阶级情调之能事,在候麦的维度上,这大抵上已经可以被称为作者性,而无需多言了。前后两句在因果上其实没有并置关系,但如果没有任何并置加因果的联系又在直觉上说不过去,所以其实一眼就看穿《圆月映花都》的叙事轨迹还真是不太容易的。
而当对其点题表现象征与其电影中具体表意进行探究时,其实很难见到有效的叙述性意义,假设对其中的个别词语加以甄别,甚至进行尝试解读时,这里“实际上”的假设意义就会不自觉间要侵入叙事结构并倾向于得出一一对应,甚至一多对应的映现式关系,在对整体和局部、词语与句子还有人物与关系的比对抉择过程中,隐藏和显性的关系诠释,会形成电影的整体的叙事结构,这大体也是候麦式点题游弋于文本内外,同时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理由之一。
得益于候麦在其电影创作生涯中,一贯对资产阶级情感世界的关注母题,《圆月映花都》中呈现出现代青年的现代标准,即把诸多两性关系概括为{拥有体液交换}和{柏拉图式美好}并存的状态,且在电影世界中,二者界限比较分明。其实这也是现今西方世界与东方世界中普遍定义下,最理想的需要彼此爱恋,又需要有自我空间的都市白领情感生活的预设前提。我们的女主无疑就是这样一位角色,且纵观候麦的电影,其叙事空间几乎从来都是在人物关系上建立起来,据此分析明面的显性人物关系可以初步得出:
关系1.“女主-男友”
关系2.“女主-男闺蜜”
关系3.“女主-劲舞情人”
这样三对关系,其中包含{拥有体液交换}和{柏拉图式美好}两种并存的应该只有关系1,{柏拉图式美好}与{体液交换未遂}的应该是关系2,单纯{体液交换}的应该是关系3。叙事在这三对关系下,呈现标准法兰西式的“自由,民主,博爱”结构,即与男友保持适当的距离,毕竟距离产生美;与男闺蜜保持若即若离地“参政议政”,又时有摩擦与火花的感觉;与劲舞情人激情燃烧,过后圣贤的无奈。
只以这种结构来审视至此的整部电影故事的话,其实很容易发现故事会呈现出可以预见的生活化平顺,不具有拍摄价值,难以合理化候麦老师拍这片的某种”深层动机”,甚至得出“这就是一个无趣的情感故事罢了”的结论也无可厚非。而如果去除似有若无的叙事之后,故事如果只剩下些空洞概念堆砌的话,那看起来也是比较适宜来“过度诠释”的。且情感关系中的男女/男男/女女的情感故事很多时候就是在其“你猜、我猜、你猜我猜不猜和你猜我猜你猜不猜”的诠释体现其纯真性的。以这层角度来看,结构可能是没那么简单,又可能是充满维度的,正如前文所述映现与抉择就是这一维度的体现。以此角度为契机再次审视前三对的关系,即关系1、关系2、关系3,作为最外层的显性故事构成表面,也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视面,其实可以找到与之一一对应的对照关系,形成额外一层结构的隐性底面,这层底面是我们可以据已有信息推测出来或猜测出来的知面,其间的结构影像构成叙述结构,才能使我们一窥候麦情感故事的丰盈与嘲弄。不难看出,候麦式的映现生活加抉择点题系统,可以引导观众逐步抵达上述两者所构成的影像实体的底面,也即知面,也既表达主旨。
回归故事,在我们的女主执意地进行了若干怎样才能更好处理关系与言说理想愿景后,电影进入了第一段关键性的聚会戏,预设的小资情调清新人设发挥了作用,在此一定要夸一下女主的演技,其凭借心思外露却又梨花带雨式委屈加上“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多层次表演,会使观者完全聚焦并移情于她,既而产生共情,相对应就非常容易忽略这里新增加了两位女士,女主的女性朋友,与女主的女性朋友的室友,而解读这三人与女主的男友关系,将成为抵达知面的关键,也即一个非罗兰·巴特刺点。
所以,以前三位人物组合成关系前置的提喻,再加上其互相之间的人物关系,后三位的象征性表达就微妙起来了,可以简单概括为:
关系4.“男友-女主的女性朋友的室友”
关系5.“男友-女主的女性朋友”
关系6“女主的女性朋友-女主的女性朋友的室友”
以整体故事进行到尾声的情节事实回看,可以反观这三对关系中,不能具体确认,但却可以猜测的是,有体液交换和柏拉图两种的应该的确只有关系4,可能有体液交换应该是关系5,存粹“柏拉图式”朋友关系的应该是关系6。
六人六对关系中,可见的前三对,在我们其确定事实进行确认之时,没有被我们确认的后三对关系,其实也并没有断裂于虚无不发生的情节中,而只是被省略了而已。当然,省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省略,至多应该视为一种“简洁文笔”,于可见处明面的三对关系可看具体而微的表层故事,事物的直接体现也即电影性;于转瞬即逝的刺点处可感相对而成的底层故事,由事物的间接启示而形成的理念也即文学性。而这才是真正的候麦影片的象征符号,首先在这里就涉及我们目力所及能看到的前三对关系人物客观再现的真实事实,而通过联想正巧发现后三对关系人物隐而未现,却真实不虚发生的影响,从而使两两对应的三对人物关系所构成的叙事空间,有了“只见一半,就知另一半”的超验效用,大可假定预想中后三对关系发生的事实,正是视面中,我们得见的情节中镜像般的解答,不妨大胆猜测,女主在与劲舞情人激情过后,依然选择回到男友身边的抉择事实,在男友在与女主的女性朋友的室友激情过后,变成了爱上了女主的女性朋友的室友的事实。六对关系呈现互相映照的“镜像关系”,这一关系依赖于可见与可感间无法忽视的差异而连接,又因为千差万别的相似想象而互补,在回归到可以作为整部电影的“刺点”,即直击电影整体叙述结构层次知面的聚会戏,就会发现电影中正是以实在的人物“在场”来以引出对照的关系,而“在场”在心像上正是对照关系对人物的反哺,电影性与文学性相辅相成,那么更仔细回看在几乎电影中段出现的剧情转折,头尾镜头的互文,等各种构图、色彩、布景对称等等诸多看似散漫,实则精巧的布置,候麦叙事的结构体其可见与不可见的精妙程度中,视面抵达知面就不言而喻,体现着电影性和文学性的巧妙融合与优势互补,甚至还可以在非逻辑符号化的层面上,引申到语言学上的自由间接用语相似的类比,这其中必然留存着的候麦一贯性辛辣利落的讽刺母题也就跃然影像之上,而甚至在某些层面中,其电影语言的结构亦是可掌握、可学习乃至可以被继承的形式。
侯麦的电影总是很小资,很精致,圆月映花都更是如此,在这里他探讨了爱情与自由,女主角和自己控制欲强大的男朋友住在乡下,但她是个自我意识很强的女性,她想要空间,觉得被束缚,于是去跳舞以及享受着自己男性朋友的调情,她想在巴黎自己的房子住,想要享受一个人的孤独,她看重自己的感受,现在很爱,现在不爱,现在比以前更爱,时时刻刻感受着自己心情的变化,用男朋友对自己的爱控制了这段感情,最后和别的男的上床,在这段感情里她是占上风的,却没想到在最后发生反转,当她听到男朋友和别的女的出去住了一晚,她先是难过,随后说出了我们现在不分胜负了,她对于自己男朋友对自己爱非常肯定,坚信双方都只是玩玩,却没想到自己的男朋友是认真的,随后这段爱情以她的失败告终,因为并不像她自己说的“假如他不爱我了,我也不会爱他”,在最后,她还是爱着他,但一切已经太晚了
侯麦毫不站队的讲述了这个故事,借由此来引发我们对爱情中的自由的思考,爱情中存在不为对方妥协的自由吗?自由和爱情不能共存吗?婚姻是一种束缚吗?以及不平等对于爱情的伤害,让人深思。最后,男主遇到了更合适他的人,女主回到了她喜欢的自由生活,一切就好像一个美丽的误会
不过,在这部电影里面,而我颇为喜欢的是侯麦的细节,他对颜色的调控让人眼前一亮
用一些图来分析他的小细节
1字幕的颜色由蓝逐渐变白,和后买的楼房的大色调吻合
2色彩的呼应
在这张图里面,可以看到颜色的相互呼应对称,黄灯对应黄鞋,红书对应后面包上的红色商标,绿花对应绿鞋,黑色衣服对应黑包
这幅也是红色毛巾对应红色楼梯,蓝衣服对应蓝画
红色和蓝色遥相呼应,同时前面的红色和蒙德里安画作的红色,画作中一小块黄色和后面书的黄色
3在大面积灰色中点缀纯的红黄蓝绿橙
连后面床上的布子都是蓝红黄绿色的,就像蒙德里安的画
笔筒是蓝的,而里面的笔是红黄绿色,旁边还有橙色的点缀
4衣服的暗示
蓝围巾和红围巾
绿色小领带和红色衣服
5场景中的补色关系
绿色灯和红色的沙发
黄色和蓝桌子暗部的紫色,蓝色和后面楼梯的橙色,桌上绿色和红色
红绿对比
7停顿时总把人放在三分点的构图
8好看的场景
门后的场景好像一幅油画
沙发上的花和桌子上的画多么相似
总之,感觉这些设计增加了电影的可看度,增加了小资的气氛,体现了侯麦的审美和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