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威廉·霍尔登玛尔特·克勒尔海蒂嘉德·纳福何塞·费勒
类型:剧情爱情导演:比利·怀尔德 状态:已完结 年份:1978 地区:法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1298033热度:0 ℃ 时间:2025-04-03 10:58:10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情节噱头、悬疑没有惊悚
2021-06-26 18:08
戏剧噱头大于心理探讨,但主演确实不错,年轻和年老者都从容大气。用名著套反套女人的自我(外貌、名誉)也算提了个好问题:今天女性走不出的不是男人或时代,是外貌和名誉压倒了青春和生命(我想如果是一条真实的生命,除了女演员本身,身边的人们也是会慢慢看不过去要求真相大白的,这样持续发酵有点不可思议——不过今天人们的观念没有那么放不开,今天的永葆青春技术廉价得多);或说习惯走偏形成的人性恶习?
人格顶替,按故事进展应是已入戏,但行为并没有丧失自我,或说并没人格代入(自我并没有被压下去,或者与侵入的人格互相争夺撕扯——惊魂记),所以说是剧情噱头多过心理探讨。硬梗还有当年“名誉”的定义:欧洲传奇女星竟对美国文化趋之若鹜(如此多big names情书都不及一个奥斯卡、会看中且记得男主),不过当年流行文化确实有过这么风向的时代。
开头漂亮,前段设置疑团营造氛围(旁观者观察、手套、相反)赚足噱头,然而大白真相用的是口头叙述就显得普通了,尽管叙述中有当事人重演——题材和气氛营造手法都难免要让人想起希区柯克,也才反过来意识到后者创建了怎样高明的模式:同样是氛围推高,他的主人公就会耐不了人类的好奇心忍不住要自己深入虎穴发现真相了,这一面揪动观众的心,一面揭秘,就是悬疑+惊悚的套路——对观众的心理调度大概只有他才玩开的这条路?
觉得Fedora这名字也许事有蹊跷,查了一下,可能跟1882年的法国戏剧有关,该戏女主同名,以反串男角的剧情带热了这款帽子;作为突破传统的象征,该帽在1900年前后的女权运动中频频出镜,后来更成为经典男帽。勉强解读为反串、名著致敬、时代等等这些关键词吧。。
这个故事比我为你写的剧本可出色多了。nn可由谁来演呢?
虽然说这部讲得是《日落大道》式的故事,但是跟前者起来,这部的故事更凄惨,更令人唏嘘。
《日落大道》是黑色诡异的讽刺戏剧,这部则更像是带有悲惨色彩的悬疑剧,这种悬疑一直带到最后,当真相一步步揭开的时候,剩下的只有无奈与伤感。黑白影像与彩色影像呈现的是完全不同风格的画面。
电影前半部分采用的是倒叙的方式,开篇便是主角费多拉的葬礼,这同《日落大道》里开头由已经死亡的主角讲述故事还是有些许不同的。
但是倒叙的方式与故事行到后半段又开始解开谜团的顺序还是比较一致的。
只是这部《丽人劫》后半部分解开谜团的情节有些冗长,但是在这个冗长的过程中也有着反转。对于作为真正费多拉的伯爵夫人来说,观众一开始对她的行为是愤慨与痛恨,但是虽然闪回叙事方式,而渐渐变成了一种无奈,最后悬念全都解开,人物境遇也发生了反转。
威廉·霍尔登二十多年后再次参演了这部日落大道式的影片。只是这一次的角色与《日落大道》中的角色完全不同。
他饰演的德威勒虽然与真正的费多拉有些许关系,但是相对于前部影片来说,他的角色更像是旁观者,像是观众。或者说他代表的是观众视角,对于伯爵夫人,对于替代费多拉的安东尼娅,以及小岛上的那些人,他的视角与心态变化都是观众的角度,更是解开这个故事谜团的一个工具。
在他身上所有集中的情节都带有穿针引线的作用。
当他拿着根据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改编的剧本来找费多拉出演电影的时候,其实也暗示着假的费多拉,安东尼娅最后的结局,她奔向了覆灭,同安娜·卡列宁娜最后的结局是一模一样的。
而因为电影剧本是根据《安娜·卡列宁娜》改编而引起了真正的费多拉伯爵夫人对于这部小说结尾安娜·卡列宁娜自杀的极度不认同,她觉得那是不体面的。
所以感到绝望,永远也不可能得到自由之身的安东尼娅选择同安娜·卡列宁娜一样的自杀方式也是对自己母亲的仇恨与报复。
当威廉·霍尔登饰演的德威勒闯进小岛上的别墅,希望能解救费多拉的时候,却发现别墅已经人去楼空。
他拉开费多拉卧室的橱柜却发现了一抽屉的,摆放的整整齐齐的白手套。
那是假的费多拉,安东尼娅的白手套,她终日都要带着这样的白手套来隐藏真实的自己,与其说是为了自己倒不如说仅仅是为了母亲的名利,为了母亲的体面,在真正的费多拉,她的母亲的眼中,让费多拉永远年轻地活在人们眼中,比自己女儿的自由与幸福要重要得多。
这一个情节出现在真正的费多拉伯爵夫人向德威勒解释整个事情来龙去脉的回忆中。
整个脑袋缠着纱布,只露出两只眼睛的费多拉躺在病床上颤抖如木乃伊一般,为了青春永驻她铤而走险。
她也就好比是木乃伊,空想着留着美丽的躯体而无视其他一切。
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给她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后果,她失败了,她在镜子面前疯狂地扯开纱布,歇斯底里地尖叫,惊悚恐惧的气氛充满整个电影画面。
这种恐惧不仅仅是她身处的这个行业这种氛围带给她的,更是她自己带给自己的,她做不到急流勇退,又想要抓住自己这种最具光环的时刻,将自己拖入了凄惨的境地,也将自己的女儿拉入了绝地。
毁容之前的费多拉是个极度自恋的明星,家里摆放了63面镜子,这跟《日落大道》里的诺玛家里到处摆放自己的照片一样,她沉迷于自己的美貌,更沉迷于自己的青春。而她年轻时对于威廉·霍尔登饰演的德威勒的留意也是因为他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样对自己的美貌与身体给予热情的赞美。
她的这种自恋与沉迷最终引导她去铤而走险,挑战人类自然的生死代谢。
毁容之后的她被迫隐退。
亨利·方达饰演自己,作为学院奖主席来到小岛给隐退的费多拉颁奖,这样就打破了看似平静的隐退生活。
名利实在是太过于诱人,她又怎么甘心费多拉就此就“死”掉了呢。于是女儿便一点也不重要了。
在女儿自杀之后的葬礼上,也就是费多拉的葬礼上,她关心的是葬礼是否体面,是否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她的自恋与极度完美主义,要求这个费多拉的葬礼也应该是完美的。
她并不关心自己的女儿,她的死已经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费多拉”的葬礼。她甚至在向德威勒讲述这一切的时候是没有任何波澜的。恋人与女儿都抵不过她作为费多拉的荣光。
这部比《日落大道》诡异的地方是多了一个可替代母亲的又不为人知的女儿的角色,而恰恰这个女儿的角色是最为悲剧的角色。
如果说真正的费多拉伯爵夫人展现的是冷血与残酷、残忍与沉迷。那这个女儿安东尼娅展现的则完全是这个行业最为悲剧的一面。
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不能有自由之身,不能去爱自己真正爱的人,甚至连让对方知道的权利与机会都没有。如果说她最初替代母亲是带着些许兴奋与荣耀的,那等到她遇到了真正爱的人而不能爱的时候,才发现身处其中是多么的绝望与不能摆脱。她开始吸毒,开始麻痹自己,她再也不是从前那个活泼的女孩了。
她陷入了被囚禁的绝望与恐惧,最终选择毁灭自己,她奔向铁轨自杀,是对自己的解脱也是母亲的报复。
她与自己的母亲就像是这个所谓的“费多拉”的一体两面。
她一心想要挣脱,拼命地想要反抗作为另一面的母亲伯爵夫人,想要自由,想要真正的爱情。却又不断在提醒自己究竟是在扮演着谁,那写满了“我是费多拉”的笔记本就是她麻痹自己的印证。
虽然在电影后半段就有些过早地转到了开头葬礼上的情节,这毕竟是比利·怀德晚年的作品,结尾也并不能像他早期作品那样让人很是震撼,但是仍然不失为与《日落大道》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经典。
它也与《日落大道》中的结尾有很大的不同,最后的费多拉有了一个完美的葬礼完美的谢幕,而不像诺玛一样,成了一个神经兮兮的杀人凶手。
比利·怀德擅长以自己的从业经验来用夸张离奇的情节讲述故事,可是这种夸张夸大却并不是失真,却反而让人觉得更加真实,不过经过多少年都只会愈发真实,那一幕幕都在真实地上演着,只是残酷的地方在银幕上展现出来又太过残酷。
如果说《日落大道》是对那个默片时代逝去地真实体现,那这部《丽人劫》比利·怀德则带上了自己,他所处的那个大师时代也终将逝去,他也是即将逝去的一个时代的缩影。
他总是爱冷嘲热讽。
影片中他通过威廉·霍尔登饰演的德威勒之口诉说对于当时电影环境的不满。
“现在都是些长着小胡子的导演,给他们一台手提摄像机他们就可以拍电影了。”nn“现在整个电影行业都堕落了,他们不需要剧本,只需要有带ZOOM功能的手持摄像机。”
可是这一切就是不可阻挡,只徒留一声慨叹。
一如那句,豪情只剩一襟晚照。
《费多拉》是怀尔德倒数第二部电影,也是他最不寻常的一部。他出现在导演相当困难的时期,他的作品一个接一个地失败了。他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需要一些新鲜东西。因此,《费多拉》诞生了。它与《日落大道》很相像,相同的男主角霍顿的参与并不是偶然的。在本片中不难看出一些苦涩,对电影过去的回忆。在《日落大道》中,这一点当然更加明显。
怀尔德甚至以《日落大道》相似的故事开头,先以主人公的死亡开场,让观众率先认识这位大明星,再从德威勒参加葬礼展开回忆。观众在开头已经了解结局,那么接下来展现的内容就是解谜了。nn人物——n安东尼娅n德威勒的剧本《去年的雪》是一出现代版的《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的原著是通过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爱情失败最后殉情而告终,她的自杀是出于对道德良心的谴责,对自己身为母亲、妻子没能尽责的谴责,和由于猜疑而造成的对爱情的幻灭,以死解脱;但在电影《费多拉》中,爱情只是一厢情愿的(安东尼娅爱上了迈克尔.约克,但迈克尔并不知情)。安东尼娅的自杀是因为她无法得到自由身也无法让意中人知晓自己的爱,安东尼娅的自杀不是殉情,是解脱,她是怀着对迈克尔的爱和对母亲费多拉的怨恨和报复的心理自杀的。nn《安娜.卡列尼娜》的结局给了安东尼娅启示,所以她最后选择了和安娜相同的结局告别自己的生命。她知道母亲痛恨这种死亡方式,何况这是发生在母亲的“替身”身上,因此她的自杀就像是毁灭母亲的肉身一样。这也是对母亲的报复。(母亲在和德威勒聊剧本时表示,托尔斯泰不了解女人,说一个女人死时是会注意自己形象的,她们可以选择服毒、割手腕、静态注射那样美丽和安详地死去,绝不同意安娜.卡列尼娜皮开肉绽的死法。)nnn女伯爵(真正的费多拉)n真正的费多拉“女伯爵”,年轻时是最红的电影明星,性格孤傲,自恋或说是过度的完美主义者,贪恋青春。晚年时意识到最好的作品不是过去那些老电影,而是她永驻的形象和名声,同时她是个自私的女人,甚至不在乎女儿的死亡,只在乎自己的葬礼。nn在女儿成为费多拉之后,女伯爵不再是一名演员,更像是“导演”了。她导演了平生最伟大的一出戏剧——她的葬礼,为自己的一生画下圆满的句号。(她曾说过:“梦露和哈洛是幸运的”)。即便在葬礼上,她也很在意“费多拉”的形象,包括葬礼的陈设等细节。很明显,“费多拉”不再是一个人,而个一种符号。nn德威勒n巧的是,威廉.霍顿这次扮演的角色仍然是一名编剧,同样是闯入息影多年的好莱坞女星家中。但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和这位女星产生任何爱情元素,仅仅作为穿针引线的工具。这个角色只是一个帮助观众探秘的人,他不是戏剧的推动者。但观众会不自觉认同他,随德威勒投入情节当中。因为我们跟德威勒一样,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是未知的,要跟随他一步步了解真相。nn德威勒无疑是多数观众不自觉认同的对象。首先,我们看到、听到、了解到的费多拉,都是从德威勒的所见所闻中获取的,再加上费多拉本身具有的神秘性,观众会与德威勒的心理产生认同。作为编剧和独立电影人,德威勒的目的是请费多拉出山,只有这样,他的剧本才能被拍成电影。当观众都在为费多拉对女儿的行为感到不齿时,了解到真相后,我们与德威勒一样,认为这是一场悲剧。德威勒表示“你的故事比我的剧本要精彩得多”,然后离开了殡仪馆。此时,我们与德威勒一样,对费多拉的故事产生同情。nn结尾n“结尾很重要,传奇故事必须要流传下去。”nn影片结尾像是对《日落大道》尾声的颠覆,《日落大道》中威廉.霍顿扮演的编剧死了,在《费多拉》中,是女明星死了。《日落大道》中有一段女主角诺玛美容的戏,《费多拉》将那一场景的放大。“皮肤干枯,面目可憎”的费多拉坐在轮椅中,而“洋溢着其妙的青春和罕见的美”的费多拉则安详地躺在棺木中。《日落大道》的女明星背负着谋杀的罪名并变得神经兮兮,她的结局将是永远消失在观众的视线中,《费多拉》的女明星则有了一个完美的谢幕,而真正的”费多拉“(伯爵夫人)在不久后以伯爵夫人的身份去世,她真身去世的消息只以简报呈现。nn在影迷眼中,明星是完美的,但她们私下的生活我们知之甚少,甚至私生活也有演绎的成分。影片开头,新闻播音员介绍了费多拉扮演的诸多电影角色,殊不知她最经典的角色其实是伯爵夫人。她虽不像电影中那样完美,但这个角色有血有肉,她没有赢得影迷,却骗过了影迷。与躺在棺木的费多拉相比,真正的费多拉并不是个完美的女人。正如怀尔德的墓碑上的墓志铭一样:“我是一个作家,但没有人是完美的。”nn【时代感】n在怀尔德职业生涯的后期,死亡的主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影中。事实上,先是出现在《两代情》中,在《费多拉》和《患难之交》中,死亡的问题尤其尖锐。但《费多拉》更多地是关于死亡、遗憾和悲伤的。
怀尔德也是个念旧的人,他对曾经的时代情有独钟,片中对旧摄影棚拍片时代的追忆俯首皆是。对如今的时代也有颇多讽刺,德威勒说:“现在都是些长着小胡子的导演,给他们一台手提摄像机就可以拍电影了。”的确,1970年代的年轻导演如斯皮尔伯格、科波拉、阿尔特曼、斯科塞斯、卢卡斯…… 他们哪个不是小胡子?然而一直都是票房灵药的怀尔德在新时代,完全输给了这些后起之秀,与新好莱坞电影、以及新崛起的类型片相比,怀尔德的老故事已经显得陈腐了。
爱之咬痕
侦探物语
水恋
霰雪
恶之华2019
女神有难
祺(古巨基)自小做事就很有计划,身为深圳某家公司...
播放指数:986℃
情节噱头、悬疑没有惊悚
戏剧噱头大于心理探讨,但主演确实不错,年轻和年老者都从容大气。用名著套反套女人的自我(外貌、名誉)也算提了个好问题:今天女性走不出的不是男人或时代,是外貌和名誉压倒了青春和生命(我想如果是一条真实的生命,除了女演员本身,身边的人们也是会慢慢看不过去要求真相大白的,这样持续发酵有点不可思议——不过今天人们的观念没有那么放不开,今天的永葆青春技术廉价得多);或说习惯走偏形成的人性恶习?
人格顶替,按故事进展应是已入戏,但行为并没有丧失自我,或说并没人格代入(自我并没有被压下去,或者与侵入的人格互相争夺撕扯——惊魂记),所以说是剧情噱头多过心理探讨。硬梗还有当年“名誉”的定义:欧洲传奇女星竟对美国文化趋之若鹜(如此多big names情书都不及一个奥斯卡、会看中且记得男主),不过当年流行文化确实有过这么风向的时代。
开头漂亮,前段设置疑团营造氛围(旁观者观察、手套、相反)赚足噱头,然而大白真相用的是口头叙述就显得普通了,尽管叙述中有当事人重演——题材和气氛营造手法都难免要让人想起希区柯克,也才反过来意识到后者创建了怎样高明的模式:同样是氛围推高,他的主人公就会耐不了人类的好奇心忍不住要自己深入虎穴发现真相了,这一面揪动观众的心,一面揭秘,就是悬疑+惊悚的套路——对观众的心理调度大概只有他才玩开的这条路?
觉得Fedora这名字也许事有蹊跷,查了一下,可能跟1882年的法国戏剧有关,该戏女主同名,以反串男角的剧情带热了这款帽子;作为突破传统的象征,该帽在1900年前后的女权运动中频频出镜,后来更成为经典男帽。勉强解读为反串、名著致敬、时代等等这些关键词吧。。
大奇特在《后现代日落大道,大腕的葬礼2.0》里的分析固然没错,但是也可以有别的理解,例如,我就认为死是Antonia结束无望的替身和分裂的唯一出路。
德威勒在她被禁闭的房间里发现,她反复地写了几十本Fedora的名字;但是在被安排接伪装的伦敦电话时,我们发现她又在玻璃上写下自己的名字,Antonia。
从少女时代的叛逆离家和拒领母亲的钱来看,Antonia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但是Fedora的强势安排和强烈光环让她失去了这种独立人格。她刚开始扮演Fedora的时候,完全沉醉于明星光环笼罩下的一切快乐,直到她遇见心爱的人却不能够自由地以自己的身份相爱时,沉重的代价才显现出来——秘书的话实际上告诉她,她将来的身份只能是Fedora,一个年迈的Fedora,一个在名声面前毫无自由的Fedora。从那开始,Antonia就陷入了对自我身份认知的困境,吸毒是一个变得软弱的人逃避这种困境的手段,就像随后的死亡一样。
她的死可以有双重解读,一种就如大奇特所言,她想让这容貌所代表的Fedora的形象破碎;另一种就是她在双重身份中无力突围,死亡是看来唯一的解脱。但是直到她死后,仍然被母亲努力化妆成Fedora,点上唇边的一颗痣。她到死后仍然是她母亲的替身!这让她的一生多么苍白无力,多么悲哀!也让Fedora的霸道冷漠虚荣表现到了顶点。
至于Fedora,大奇特真是分析得鞭辟入里。她就是一个与自身的形象恋爱的女人,以至于连女儿成为她的牺牲品,她也漠然地如导演一般表演着葬礼。
这部片的手法非常传统,以至于有些场面我都觉得似曾相识。前半部有时我有错觉像看到了希区柯克,当然希区柯克玩悬念就不止于此了。
虽然说这部讲得是《日落大道》式的故事,但是跟前者起来,这部的故事更凄惨,更令人唏嘘。
《日落大道》是黑色诡异的讽刺戏剧,这部则更像是带有悲惨色彩的悬疑剧,这种悬疑一直带到最后,当真相一步步揭开的时候,剩下的只有无奈与伤感。黑白影像与彩色影像呈现的是完全不同风格的画面。
01叙事
电影前半部分采用的是倒叙的方式,开篇便是主角费多拉的葬礼,这同《日落大道》里开头由已经死亡的主角讲述故事还是有些许不同的。
但是倒叙的方式与故事行到后半段又开始解开谜团的顺序还是比较一致的。
只是这部《丽人劫》后半部分解开谜团的情节有些冗长,但是在这个冗长的过程中也有着反转。对于作为真正费多拉的伯爵夫人来说,观众一开始对她的行为是愤慨与痛恨,但是虽然闪回叙事方式,而渐渐变成了一种无奈,最后悬念全都解开,人物境遇也发生了反转。
02暗示
威廉·霍尔登二十多年后再次参演了这部日落大道式的影片。只是这一次的角色与《日落大道》中的角色完全不同。
他饰演的德威勒虽然与真正的费多拉有些许关系,但是相对于前部影片来说,他的角色更像是旁观者,像是观众。或者说他代表的是观众视角,对于伯爵夫人,对于替代费多拉的安东尼娅,以及小岛上的那些人,他的视角与心态变化都是观众的角度,更是解开这个故事谜团的一个工具。
在他身上所有集中的情节都带有穿针引线的作用。
当他拿着根据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改编的剧本来找费多拉出演电影的时候,其实也暗示着假的费多拉,安东尼娅最后的结局,她奔向了覆灭,同安娜·卡列宁娜最后的结局是一模一样的。
而因为电影剧本是根据《安娜·卡列宁娜》改编而引起了真正的费多拉伯爵夫人对于这部小说结尾安娜·卡列宁娜自杀的极度不认同,她觉得那是不体面的。
所以感到绝望,永远也不可能得到自由之身的安东尼娅选择同安娜·卡列宁娜一样的自杀方式也是对自己母亲的仇恨与报复。
03惊悚情节
当威廉·霍尔登饰演的德威勒闯进小岛上的别墅,希望能解救费多拉的时候,却发现别墅已经人去楼空。
他拉开费多拉卧室的橱柜却发现了一抽屉的,摆放的整整齐齐的白手套。
那是假的费多拉,安东尼娅的白手套,她终日都要带着这样的白手套来隐藏真实的自己,与其说是为了自己倒不如说仅仅是为了母亲的名利,为了母亲的体面,在真正的费多拉,她的母亲的眼中,让费多拉永远年轻地活在人们眼中,比自己女儿的自由与幸福要重要得多。
这一个情节出现在真正的费多拉伯爵夫人向德威勒解释整个事情来龙去脉的回忆中。
整个脑袋缠着纱布,只露出两只眼睛的费多拉躺在病床上颤抖如木乃伊一般,为了青春永驻她铤而走险。
她也就好比是木乃伊,空想着留着美丽的躯体而无视其他一切。
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给她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后果,她失败了,她在镜子面前疯狂地扯开纱布,歇斯底里地尖叫,惊悚恐惧的气氛充满整个电影画面。
这种恐惧不仅仅是她身处的这个行业这种氛围带给她的,更是她自己带给自己的,她做不到急流勇退,又想要抓住自己这种最具光环的时刻,将自己拖入了凄惨的境地,也将自己的女儿拉入了绝地。
04人物
毁容之前的费多拉是个极度自恋的明星,家里摆放了63面镜子,这跟《日落大道》里的诺玛家里到处摆放自己的照片一样,她沉迷于自己的美貌,更沉迷于自己的青春。而她年轻时对于威廉·霍尔登饰演的德威勒的留意也是因为他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样对自己的美貌与身体给予热情的赞美。
她的这种自恋与沉迷最终引导她去铤而走险,挑战人类自然的生死代谢。
毁容之后的她被迫隐退。
亨利·方达饰演自己,作为学院奖主席来到小岛给隐退的费多拉颁奖,这样就打破了看似平静的隐退生活。
名利实在是太过于诱人,她又怎么甘心费多拉就此就“死”掉了呢。于是女儿便一点也不重要了。
在女儿自杀之后的葬礼上,也就是费多拉的葬礼上,她关心的是葬礼是否体面,是否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她的自恋与极度完美主义,要求这个费多拉的葬礼也应该是完美的。
她并不关心自己的女儿,她的死已经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费多拉”的葬礼。她甚至在向德威勒讲述这一切的时候是没有任何波澜的。恋人与女儿都抵不过她作为费多拉的荣光。
这部比《日落大道》诡异的地方是多了一个可替代母亲的又不为人知的女儿的角色,而恰恰这个女儿的角色是最为悲剧的角色。
如果说真正的费多拉伯爵夫人展现的是冷血与残酷、残忍与沉迷。那这个女儿安东尼娅展现的则完全是这个行业最为悲剧的一面。
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不能有自由之身,不能去爱自己真正爱的人,甚至连让对方知道的权利与机会都没有。如果说她最初替代母亲是带着些许兴奋与荣耀的,那等到她遇到了真正爱的人而不能爱的时候,才发现身处其中是多么的绝望与不能摆脱。她开始吸毒,开始麻痹自己,她再也不是从前那个活泼的女孩了。
她陷入了被囚禁的绝望与恐惧,最终选择毁灭自己,她奔向铁轨自杀,是对自己的解脱也是母亲的报复。
她与自己的母亲就像是这个所谓的“费多拉”的一体两面。
她一心想要挣脱,拼命地想要反抗作为另一面的母亲伯爵夫人,想要自由,想要真正的爱情。却又不断在提醒自己究竟是在扮演着谁,那写满了“我是费多拉”的笔记本就是她麻痹自己的印证。
05收尾
虽然在电影后半段就有些过早地转到了开头葬礼上的情节,这毕竟是比利·怀德晚年的作品,结尾也并不能像他早期作品那样让人很是震撼,但是仍然不失为与《日落大道》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经典。
它也与《日落大道》中的结尾有很大的不同,最后的费多拉有了一个完美的葬礼完美的谢幕,而不像诺玛一样,成了一个神经兮兮的杀人凶手。
比利·怀德擅长以自己的从业经验来用夸张离奇的情节讲述故事,可是这种夸张夸大却并不是失真,却反而让人觉得更加真实,不过经过多少年都只会愈发真实,那一幕幕都在真实地上演着,只是残酷的地方在银幕上展现出来又太过残酷。
如果说《日落大道》是对那个默片时代逝去地真实体现,那这部《丽人劫》比利·怀德则带上了自己,他所处的那个大师时代也终将逝去,他也是即将逝去的一个时代的缩影。
他总是爱冷嘲热讽。
影片中他通过威廉·霍尔登饰演的德威勒之口诉说对于当时电影环境的不满。
可是这一切就是不可阻挡,只徒留一声慨叹。
一如那句,豪情只剩一襟晚照。
比利•怀尔德想把《费多拉》拍成《日落大道》,但是他自己认为失败了,尽管《费多拉》依然是一部贴上比利•怀尔德标签的电影,意味着有扎实的剧本、既辛辣又温和的讽刺、对话的精妙和暗藏玄机,即便它拥有一切肉眼可见的比利•怀尔德式的风格,但正如导演自己承认的那样,在使其成为另一部《日落大道》的路上,他失败了。
作为好莱坞旧制片厂体制下的老导演,比利已经跟不上70年代的电影风格了,看看那些在70年代流行的电影和导演吧,在《费多拉》里,比利借威廉•霍尔登之口说出“现在的电影制片厂都是那些留着大胡子的年轻人说了算。”这帮年轻人指的就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以及乔治•卢卡斯等人,他们都留着大胡子。所以不是只有明星才对好莱坞如痴如醉,早在《日落大道》里,比利就贡献出“不是我伟大,而是电影变小了”这样的台词金句,他创作过一系列既较好又卖座的电影作品,难道他就不会像迟暮的女明星一样面对如今的好莱坞产生疑惑?看着那些年轻人们手持摄影机,几乎没有剧本,就能拍出一部部令观众捧场的电影,难道他就不会心生困惑吗?
所以在《日落大道》里,他讲述的是电影从无声过渡到有声时期给默片明星诺玛•德斯蒙德造成的虚妄,一个叱咤风云的默片皇后来到有声时期一文不值,这个行业体制是多么的冷酷无情,它吸引无数妙龄少女趋之若鹜,为这个光华璀璨的造梦世界再添旖旎风光,却在她们色衰时残忍抛弃,影迷们又是多么健忘,繁星多到数都数不过来,好莱坞三、四十年代的领衔演员可以列出几十个人的名单,比利•怀尔德怀疑现在只能列出几个。拍摄《日落大道》的时候,比利•怀尔德正处于自己事业的辉煌时期,年轻气盛因此写实味道更甚,他不留情面的揭穿好莱坞的虚伪,客串出演的巴斯特•基顿、冯•诗特罗海姆都是本色出演,他们都是默片时代最辉煌的演员和导演,如今沦落到在电影里面打酱油。
而《费多拉》呢,这是比利•怀尔德倒数第二部电影,拍摄时他已经老了,电影行业已经被年轻人占领,即便《费多拉》中依然有他标签式的冷嘲热讽,但很明显的是,怀旧已经占据了影片大部分篇幅,冷嘲热讽在这里都带有一丝悲伤的味道。《费多拉》讲述的是传奇女明星费多拉为了留存自己完美的形象,设计让自己的亲生女儿代替自己活跃影坛15年的故事,在一场对话中,费多拉问威廉•霍尔登,“难道我对你没有吸引力吗?”,霍尔登回答道,“不,你很美。”费多拉转身面向他说,“不,我是极美的。”比利•怀尔德大概也非常想听到这样的回答,事实上,他依然很在乎自己在影迷中的地位,他曾经拒绝出版自己访谈录的计划,原因是他担心根本没有人愿意去读这些老掉牙的东西,很明显他错了。但是回到《费多拉》这部电影里来,即使我们看清费多拉的自恋和虚荣 ,但她并不能引起人们的谴责,实际上,比利•怀尔德也不希望,因此威廉•霍尔登扮演的制片人在亲耳听说了这出故事后,选择一言不发的走出葬礼,这意味着他在心里认同费多拉的举动,而威廉•霍尔登代表的形象是谁呢?就是躲在银幕后面的观众,当霍尔登认同了费多拉,那么就意味着观众认同了费多拉,说不定还有一丝同情。所以《日落大道》和《费多拉》同样有威廉•霍尔登出演故事里的男主角,但两个人物的结局却是完全不一样,《日落大道》里威廉•霍尔德扮演的年轻作家选择出走,以这种方式反抗默片明星,下场是被谋杀在泳池里,而《费多拉》里威廉•霍尔登扮演的制片人在这一次选择了认同。这就是为什么比利•怀尔德会说自己失败了,因为在电影行业摸爬滚打数十年,他对导演对编剧这个工种已经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当他觉得自己不再受年轻观众喜爱的时候,他就停止了拍摄,其实他的身体条件是允许的,但是自尊不允许,他曾说当一个导演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在走下坡路的时候就应该停止拍摄。
瞧,他也是希望银幕上留下的,都是他最好的作品,所以时隔30多年后再次执导相同题材的电影,比利•怀尔德没有30年前那么辛辣了,他像费多拉一样怀念属于自己的时代,费多拉在最后策划了她在世最伟大的谢幕作品,即她的死亡葬礼,而比利选择放下导筒,让他过往作品感动一代又一代的影迷。《费多拉》当然无法超越《日落大道》,但这和比利•怀尔德的水平无关,只是因为他的心,变得柔软了。
《费多拉》是怀尔德倒数第二部电影,也是他最不寻常的一部。他出现在导演相当困难的时期,他的作品一个接一个地失败了。他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需要一些新鲜东西。因此,《费多拉》诞生了。它与《日落大道》很相像,相同的男主角霍顿的参与并不是偶然的。在本片中不难看出一些苦涩,对电影过去的回忆。在《日落大道》中,这一点当然更加明显。
怀尔德甚至以《日落大道》相似的故事开头,先以主人公的死亡开场,让观众率先认识这位大明星,再从德威勒参加葬礼展开回忆。观众在开头已经了解结局,那么接下来展现的内容就是解谜了。nn人物——n安东尼娅n德威勒的剧本《去年的雪》是一出现代版的《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的原著是通过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爱情失败最后殉情而告终,她的自杀是出于对道德良心的谴责,对自己身为母亲、妻子没能尽责的谴责,和由于猜疑而造成的对爱情的幻灭,以死解脱;但在电影《费多拉》中,爱情只是一厢情愿的(安东尼娅爱上了迈克尔.约克,但迈克尔并不知情)。安东尼娅的自杀是因为她无法得到自由身也无法让意中人知晓自己的爱,安东尼娅的自杀不是殉情,是解脱,她是怀着对迈克尔的爱和对母亲费多拉的怨恨和报复的心理自杀的。nn《安娜.卡列尼娜》的结局给了安东尼娅启示,所以她最后选择了和安娜相同的结局告别自己的生命。她知道母亲痛恨这种死亡方式,何况这是发生在母亲的“替身”身上,因此她的自杀就像是毁灭母亲的肉身一样。这也是对母亲的报复。(母亲在和德威勒聊剧本时表示,托尔斯泰不了解女人,说一个女人死时是会注意自己形象的,她们可以选择服毒、割手腕、静态注射那样美丽和安详地死去,绝不同意安娜.卡列尼娜皮开肉绽的死法。)nnn女伯爵(真正的费多拉)n真正的费多拉“女伯爵”,年轻时是最红的电影明星,性格孤傲,自恋或说是过度的完美主义者,贪恋青春。晚年时意识到最好的作品不是过去那些老电影,而是她永驻的形象和名声,同时她是个自私的女人,甚至不在乎女儿的死亡,只在乎自己的葬礼。nn在女儿成为费多拉之后,女伯爵不再是一名演员,更像是“导演”了。她导演了平生最伟大的一出戏剧——她的葬礼,为自己的一生画下圆满的句号。(她曾说过:“梦露和哈洛是幸运的”)。即便在葬礼上,她也很在意“费多拉”的形象,包括葬礼的陈设等细节。很明显,“费多拉”不再是一个人,而个一种符号。nn德威勒n巧的是,威廉.霍顿这次扮演的角色仍然是一名编剧,同样是闯入息影多年的好莱坞女星家中。但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和这位女星产生任何爱情元素,仅仅作为穿针引线的工具。这个角色只是一个帮助观众探秘的人,他不是戏剧的推动者。但观众会不自觉认同他,随德威勒投入情节当中。因为我们跟德威勒一样,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是未知的,要跟随他一步步了解真相。nn德威勒无疑是多数观众不自觉认同的对象。首先,我们看到、听到、了解到的费多拉,都是从德威勒的所见所闻中获取的,再加上费多拉本身具有的神秘性,观众会与德威勒的心理产生认同。作为编剧和独立电影人,德威勒的目的是请费多拉出山,只有这样,他的剧本才能被拍成电影。当观众都在为费多拉对女儿的行为感到不齿时,了解到真相后,我们与德威勒一样,认为这是一场悲剧。德威勒表示“你的故事比我的剧本要精彩得多”,然后离开了殡仪馆。此时,我们与德威勒一样,对费多拉的故事产生同情。nn结尾n“结尾很重要,传奇故事必须要流传下去。”nn影片结尾像是对《日落大道》尾声的颠覆,《日落大道》中威廉.霍顿扮演的编剧死了,在《费多拉》中,是女明星死了。《日落大道》中有一段女主角诺玛美容的戏,《费多拉》将那一场景的放大。“皮肤干枯,面目可憎”的费多拉坐在轮椅中,而“洋溢着其妙的青春和罕见的美”的费多拉则安详地躺在棺木中。《日落大道》的女明星背负着谋杀的罪名并变得神经兮兮,她的结局将是永远消失在观众的视线中,《费多拉》的女明星则有了一个完美的谢幕,而真正的”费多拉“(伯爵夫人)在不久后以伯爵夫人的身份去世,她真身去世的消息只以简报呈现。nn在影迷眼中,明星是完美的,但她们私下的生活我们知之甚少,甚至私生活也有演绎的成分。影片开头,新闻播音员介绍了费多拉扮演的诸多电影角色,殊不知她最经典的角色其实是伯爵夫人。她虽不像电影中那样完美,但这个角色有血有肉,她没有赢得影迷,却骗过了影迷。与躺在棺木的费多拉相比,真正的费多拉并不是个完美的女人。正如怀尔德的墓碑上的墓志铭一样:“我是一个作家,但没有人是完美的。”nn【时代感】n在怀尔德职业生涯的后期,死亡的主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影中。事实上,先是出现在《两代情》中,在《费多拉》和《患难之交》中,死亡的问题尤其尖锐。但《费多拉》更多地是关于死亡、遗憾和悲伤的。
怀尔德也是个念旧的人,他对曾经的时代情有独钟,片中对旧摄影棚拍片时代的追忆俯首皆是。对如今的时代也有颇多讽刺,德威勒说:“现在都是些长着小胡子的导演,给他们一台手提摄像机就可以拍电影了。”的确,1970年代的年轻导演如斯皮尔伯格、科波拉、阿尔特曼、斯科塞斯、卢卡斯…… 他们哪个不是小胡子?然而一直都是票房灵药的怀尔德在新时代,完全输给了这些后起之秀,与新好莱坞电影、以及新崛起的类型片相比,怀尔德的老故事已经显得陈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