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唐纳德·普利森斯弗朗索瓦·朵列莱昂内尔·斯坦德
类型:剧情喜剧惊悚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状态:DVD 年份:1966 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1316647热度:0 ℃ 时间:2022-05-14 18:10:41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第12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荒岛惊魂》,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孤岛居民们细思极恐的评价了!
法罗岛帝国皇后:
连海报都和《稻草狗》那么像......
果树:
劫匪一角真是可以排到我个人最反感反派形象的top list了。
我们敏熙:
男性ego受到挑战,便是丑态百出了。闯入者调动的是紧绷的情绪。
Daisyrrr:
波兰斯基电影里一贯的精彩的精神分析,一环扣一环的人物关系,把虚构的故事讲得跌宕起伏。波兰斯基在艺术上的修为与创造力始终是不容置疑的。
格系艺人:
波兰斯基的金熊之作。自由与取得自由途径的探讨,揭穿爱情的虚伪,实则是一把揭开人性秘密的手术刀。波兰斯基在叙事节奏,场景构图,故事剪辑上都颇具观赏性。
张益达:
通过相对内敛的情节和少量角色,设法编织了一个波兰斯基式戏剧,对话中黑色幽默的拿捏很准,男人与前妻离婚,变卖财产,选择与年轻的现任妻子隐居世外。这一选择是出于逃离社会压力,但在荒岛之上,他们得到的并非自由与幸福。自由来源于自我选择,而非逃离他人。
Bboard19920313:
不得不承认波兰斯基在处理此片情绪上的确很有一套,观众们的情绪始终都是紧绷着的。可不知怎的,我总感觉这个剧本写得莫名其妙,人物也显得过于夸张而有些失真,过于跳脱的情节让人无法接受。另外影片的画面设计感很好,可是在黑白的影像烘托下我不太可以,拍成彩色片我可能会加一星。
子夜无人:
对这个小世界的构建完全做失真化、社会寓言式的处理,人物和环境都设置得极其标签,身上的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际存在的可能性。停在马路中央的废车被水淹没、被闯入的伊甸园里本来就正在发生着同床异梦的故事。女性对外来者又试探又确认,性吸引是兵不血刃的武器;男性对外来者又惧怕又崇拜,枪是自我防卫也是聊以自慰的证明。一个富足、自由、无拘无束的世外之地,只要多出一个人,就立刻束缚缠身,而原本的关系也脆弱到即时崩盘。
#FIFF12#DAY4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金臂小子
面孔
音乐奇缘
临时保姆
第一名
机不可失
在芭比乐园里,各种各样的芭比和肯每天都过着童...
播放指数:1306℃
法罗岛帝国皇后:
连海报都和《稻草狗》那么像......
果树:
劫匪一角真是可以排到我个人最反感反派形象的top list了。
我们敏熙:
男性ego受到挑战,便是丑态百出了。闯入者调动的是紧绷的情绪。
Daisyrrr:
波兰斯基电影里一贯的精彩的精神分析,一环扣一环的人物关系,把虚构的故事讲得跌宕起伏。波兰斯基在艺术上的修为与创造力始终是不容置疑的。
格系艺人:
波兰斯基的金熊之作。自由与取得自由途径的探讨,揭穿爱情的虚伪,实则是一把揭开人性秘密的手术刀。波兰斯基在叙事节奏,场景构图,故事剪辑上都颇具观赏性。
张益达:
通过相对内敛的情节和少量角色,设法编织了一个波兰斯基式戏剧,对话中黑色幽默的拿捏很准,男人与前妻离婚,变卖财产,选择与年轻的现任妻子隐居世外。这一选择是出于逃离社会压力,但在荒岛之上,他们得到的并非自由与幸福。自由来源于自我选择,而非逃离他人。
Bboard19920313:
不得不承认波兰斯基在处理此片情绪上的确很有一套,观众们的情绪始终都是紧绷着的。可不知怎的,我总感觉这个剧本写得莫名其妙,人物也显得过于夸张而有些失真,过于跳脱的情节让人无法接受。另外影片的画面设计感很好,可是在黑白的影像烘托下我不太可以,拍成彩色片我可能会加一星。
子夜无人:
对这个小世界的构建完全做失真化、社会寓言式的处理,人物和环境都设置得极其标签,身上的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际存在的可能性。停在马路中央的废车被水淹没、被闯入的伊甸园里本来就正在发生着同床异梦的故事。女性对外来者又试探又确认,性吸引是兵不血刃的武器;男性对外来者又惧怕又崇拜,枪是自我防卫也是聊以自慰的证明。一个富足、自由、无拘无束的世外之地,只要多出一个人,就立刻束缚缠身,而原本的关系也脆弱到即时崩盘。
#FIFF12#DAY4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6/cul-de-sac16.html
Cul-de-sac (1966)
本片获得第16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影片讲述一对夫妻与一个歹徒的故事。一座小岛上住着一对夫妻,他们平静的生活被一个外来的歹徒打破。歹徒来自没有涨潮前的公路,他还有一个受伤严重的同伙在公路上的车中。歹徒偷偷潜入夫妻家中,通过电话与上司联系后就掐断了电话线,准备等待上司派人来接他。夫妻二人很快发现歹徒,但是在他的威胁下,夫妻二人很听他的话。随后,三人将歹徒同伙搬入屋中。此时,夫妻中的男人很害怕,但女人却与歹徒相处融洽,还将自酿的酒给他喝。歹徒同伙很快就死了,男人随即被歹徒叫醒去挖坟墓,安葬了同伙。清晨,男人已经变得有些不正常,开始向歹徒不停地诉苦。几天过去,公路上终于来了一辆车。于是,歹徒将夫妻关了起来,兴奋去迎接来的人。可是,到来的只是夫妻的客人。为了不漏破绽,歹徒装作夫妻家的园丁,并给大家做起饭来。此时,男人已经显得很烦躁,他在客人吃饭后,用一个借口撵走了众人,其中还包括与女人关系密切的邻居。晚上,女人趁歹徒熟睡偷走了他的枪,交给了男人。歹徒醒来后,接上电话联系上司,才知道不会有人来接他,就准备离开。可是,歹徒发现枪丢了,就威胁夫妻两人交出手枪。男人慌乱中打死了歹徒,女人就让男人陪她马上离开小岛,但是男人呆住了。女人见到如此状况,只好随回来取东西的另一个男人离开了小岛。最后,男人在涨潮的公路上狂奔起来,疯了。
本片是一部很有趣的电影,因为它会给每一个观众不同的感受,不像是惯常的影片——大家都有统一的感受。因此,这部电影是很难评价的。此外,本片相关资料也少,更使得人们难以猜透当初Roman Polanski拍摄本片的意图。因此,我只能写我自己感受到的,而且与网上诸多观点并不相同。
我体会到的编导意图是,Roman Polanski想通过这部影片展示困境下人们的心态变化——劫持者往往是最亲密的敌人,这从夫妻与歹徒之间的相处就可见一斑。比如,男人会为歹徒刮胡子、男人会向歹徒诉苦,女人会帮歹徒挖坟、女人会给歹徒做早餐,等等。以上这是“亲密”的关系,然而夫妻二人终究还是歹徒的人质,所以歹徒会用枪提防他们、会打跟歹徒开玩笑的女人。因此,即使夫妻二人没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他们与歹徒的关系也是“最亲密的敌人”。
影片另一方面,还展现了爱情的虚伪。关于这些,是通过夫妻二人的关系展开的。既然是夫妻,那么他们必然相爱,可是片中的种种细节告诉观众们,两人并不相爱。比如,女人与邻居偷情、女人在餐桌上与男人暧昧,以及最具讽刺意味的场景——枪指着夫妻二人时,两人争相往后躲。这一切都表现出他们夫妻二人感情的虚假。此外,片尾女人让男人与他一起离开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需要有人陪她。所以,当另一个男人出现时,她彻底抛弃了男人。总之,爱情在本片中并不是那么美好,真可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电影拍摄方面很出色,也可以说本片在技术方面无懈可击。因为这样一部只有三个主角、场景范围有限的电影,能做到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而且还不沉闷拖沓,就不是一般编导所能做到的。可见本片的叙事节奏、故事结构、画面取景、剪辑运用多么出色。这也让我了解到Roman Polanski在电影方面确实颇有才华,能够叱咤影坛多年还是有些真本事的。总之,这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电影放到今天来看,依然会赏心悦目,而且也不会感到沉闷,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悬疑惊悚片。
额外说一句。本片中文字幕缺少70-77分钟左右的字幕,所有版本中文字幕都没有。英文字幕倒是很完整,为什么没有人翻译一下?量并不大。
演员表演方面同样出彩。虽然片中两位男主角Lionel Stander、Donald Pleasence不是特别出名,但并不影响他们在片中的精湛演出。怯懦的男人、彪悍的歹徒,这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深深的烙印在世界电影史中。片中女主角Françoise Dorléac是Catherine Deneuve的姐姐,但两人的相貌并不相像,还是Catherine Deneuve更漂亮一些。她在片中的正面特写不多,所以我对她的印象也不深。可惜的是,Françoise Dorléac因为车祸英年早逝,让世界少了一个美丽的法国女人。
总结一下。本片相对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电影来说非常出色,即使在今天来看依然不会落伍。此外,“困境求生”的故事模式也给了现代电影很多启发。同时,细腻的人物塑造也让电影颇具深度。因此本片获得金熊奖实至名归,只是本片比Roman Polanski的其他电影差一些。
Françoise Dorléac
Françoise Dorléac
序列:0842
Cul-de-sac.1966.BluRay.CC.720p.AC3.x264-CHD
2012-06-16
凶徒的闯入,打破了原本看似平静的生活。电影一开始就展现了妻子不安分的事实,后来妻子也肆无忌惮地与客人进行调情。随着情节的发展,更能随处看到妻子对丈夫的不满:如两人独处时,妻子对丈夫的冷漠;在凶徒面前时,毫不留情地嘲笑丈夫的胆怯。与丈夫相比,妻子明显更具心机,与凶徒之间的相处更显得外向冷静,不仅不害怕凶徒,反而主动挑衅,发现凶徒弱点后刻意激发凶徒与丈夫之间的矛盾,最后成功脱离险境,并得偿所望地逃离发疯的丈夫,这也意味着其逃离了压抑无趣的生活。
丈夫的角色更显得耐人寻味,更像是中产阶级的代表,有点钱,追求品味,但实质性却毫无勇气可言,一切以妥协态度作为生存法则。因此面对凶徒的闯入,丈夫毫无办法,只能甘受奴役。但说到底,丈夫依然是男性,因此在妻子面前渴望保持男性的尊严,但在凶徒面前却屈服于强权,丧失了维护尊严的勇气。因此丈夫从一开始便是挣扎的存在,最后的奋力一搏或许是强权(手枪)和自尊(妻子的教唆)同时在手而做出的非理性选择。所以在凶徒毙命之后,丈夫彻底失去了思考能力,沦为了强权以及尊严所摆布的行尸走肉。
可以说这一次凶徒的闯入完全将主角费尽心思所营造的价值观尽数破坏,如为了中产阶级的情调而购置的城堡,其实冬天压根暖不起来;刻意编造的军人经历,在凶徒的面前彻底打脸;在朋友面前的装逼计划,更是由于凶徒的存在而流产……中产阶级的追求不过如此,脆弱而无用的表象,一旦失去面对贫瘠的生活面目,或许也只能发疯了。
凶徒如同一把钥匙,成功解放了人性的枷锁,并展示出在极端环境下,人性是如何从理性的面具包装下所展示出来的。更难得的是,波兰斯基是采取了黑色幽默的手法来表现这一切,各种形象反差所营造的笑点让人捧腹,让人为了这社会下的人性伪装而忍俊不禁。是的,只是当丈夫最后在岩石上发疯的时候,观众究竟是何等表情呢?
女人是讽刺的大胆的聪明的,她并非不能保护自己,但出于她对于一如死水生活的厌烦,对丈夫消磨殆尽的爱情,她本身即在期待这样一位闯入者。所以她像是实验般地,并不如丈夫那样如临大敌,甚至开始与粗俗的匪徒嬉戏。而她则始终将反抗的权利交托于自己的丈夫,而搁置了自身选择的权利。她拿到猎枪,又放下;挑衅歹徒,以激起丈夫的反应;她摸出歹徒的手枪,又交给瑟瑟发抖的丈夫。她向往自由,但本身又放弃了自由,纠结于对丈夫的执念上。直到最后丈夫发疯时,她才选择离开,但其中也有不得已如此的意味。
而男人真的没有能力反抗匪徒吗?他和匪徒之间是一种权力游戏,他们之间的差别不是一把枪和强壮的身体,而是心理上的战斗。男人在剧情的最开始就是这样一个存在,躲避曾经,选择避世,消极地任自己成为他人压力之下的客体。他有无数机会反击,但从起始就放弃了自己的行动与选择,想用不作为来继续自己的存在,延续过去的生活。但最终当妻子离开,他独自坐在与世隔绝的礁石上,望着孤零零的古堡时,还有谁能证明他是存在的?
故事的背景设定暗示,男人与前妻离婚,变卖财产,选择与年轻的现任妻子隐居世外。这一选择是出于逃离社会压力,追求自由的初衷,本身即是被动的,而非一种主动向往。但在荒岛之上,他们得到的并非自由与幸福。自由来源于自我选择,而非逃离他人。最终生活的崩溃,还是归根于人的自我束缚。
《死胡同》拍摄于1966年,是波兰斯基离开波兰之后的第二部电影,那时候他已经因《水中刀》小有名气,但距离去好莱坞冒险,拍出让他名声大噪的《罗斯玛丽的婴儿》(1968年)与《唐人街》(1974年)还有一小段光景。很难讲这部几乎被人忽略掉的《死胡同》究竟在波兰斯基的生涯中占有何种地位,我们只能说它是部难以形容的电影,即使你已经熟知波兰斯基对人类荒唐屈辱处境的看法、他反常的性别政治姿态或者暧昧散漫的嘲讽调调儿,《死胡同》依然会让你感到诧异且毫无头绪。
故事发生在荒凉的英格兰北部,粗暴的劫匪、懦弱的丈夫和他轻佻的妻子,在一座破败的城堡中的24小时。没有哪个导演能像波兰斯基这般一边哄骗着观众,一边又公然藐视着他们的期待。《死胡同》不是什么“三人行”的情色剧或者“入侵者vs中产家庭”的恐怖片,它略带SM的意味却搞错了对象。总之,波兰斯基在影片中塑造了一个古怪的真实却又极具抽象感的世界,它“恬不知耻”的混合了惊悚、恐怖、喜剧几种类型,却最终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
影片的开始,镜头跟随着一辆汽车在荒凉海滩上移动,两个倒霉的劫匪作案失败、偷车逃亡,却被困在路上。其中叫Dickie那位决定去前面的城堡打电话求助。但故事里真正古怪的却是住此地的那对夫妇,光头、迂腐的英国男人乔治,和特丽莎,他的年轻、反复无常的法国妻子。可以想见,冷酷无情的劫匪介入了这场不平等的婚姻(乔治一出场就被特丽莎半胁迫的穿上女士睡衣、被画上红唇与眼线,并且,特丽莎还在和邻居偷情)——显然,特丽莎才是“控制者”。乔治胆小却又崇拜者Dickie野蛮的男性能力;特丽莎像猫咪一样不股危险的挑逗,试探着自己的性吸引力或者希望重新掌握对男人(或者说乔治)的主动权。人质和劫匪之间的不断的冲突又古怪的和解,最终,乔治打死了Dickie,自己也陷入疯狂……
50年代颇为流行这款关于人类存在失控的荒诞派艺术作品,比如萨缪尔•贝克特、Eugène Ionesco,但这些作品大都偏向悲剧而少了喜剧元素,每场对话都是一场哲学上的辩论,人类似乎能认识到自己困在不受控制的境况里。但波兰斯基的《死胡同》却不是如此,电影探索了羞辱、角色扮演与背叛,人类处在无穷而莫名的焦虑中,还有无处不在的黑色幽默,于大银幕上绝无仅有。
据与波兰斯基合作过《麦克白》的英国评论家Kenneth Tynan说,波兰斯基总是被一个人尝试控制、操纵他人的主题所吸引,从他的处女作《水中刀》开始就是如此。他通过巧妙的编排——古怪的音乐与杂乱唐突的摄影——让处于隔绝环境的角色们之间充满了一种紧张感,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波兰斯基好像把一筐原料放进锅里,搅拌,直到他们烧焦,从而达到希区柯克所谓的“纯粹的电影”。另一方面,虽然波兰斯基不愿承认《死胡同》与他个人的生活有着联系,但是却不能阻止观众们这样猜想,比如有研究者称控制欲极强的特丽莎,原型就是波兰斯基的第一位妻子、波兰女演员Basia Kwiatkowska。
不过,《死胡同》并没取得评论界太多的认可,影片在美国收到“恋尸癖、同性恋、SM”之类的指责。而波兰斯基答复,这是那些美国人的问题,“我并不迷恋这些,《死胡同》只是部电影而已。”